《重复与变化》课件
《重复与渐变》小学五年级美术PPT课件
拓展:生活中常见有序重复的现象
渐变
渐变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变化。
《重复与渐变》
大小渐变
方向渐变
颜色渐变
形象渐变
渐变的类型有哪些?
大小渐变
方向渐变
颜色渐变
形象渐变
作业二:
• 要求: • 1、从剩下的两种常见的常规图形中,任意选择 一
种图形,可以改变其外形做大小渐变或方向渐变。 • 2、将其粘贴在粉色作业单内。
作品展示:
要求:
1、请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两次作业单粘 贴到图画本上。 2、撕下来的双面贴纸请放入信封内或扔 进垃圾桶,不能将纸屑掉在地上。
拓展:生活中常见渐变的现象拓展:艺术家眼中的 Nhomakorabea变图案设计
拓展:艺术家眼中的渐变的设计运用
感谢聆听!
《重复与渐变》
. 设计 应用
年级:五年级下册
重复
• 重复是指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物象的 反复排列。
无序重复
有序重复
极限挑战:
• 规则:
• 1、从信封内,拿出常见 择一种图形。
,从中选
• 2、将你选择的图形(1张)用剪刀剪一剪, 改变其外形。
• 3、时间:10秒
作业一:
• 要求:
• 1、用铅笔将你刚刚剪的图形描在绿色作业单内, 重复4次,在描时候请压紧模板。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鄂教版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失败后亡命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美术《重复与变化》课件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分析
说 课 流 程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
一、教材分析
• 重复与变化它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是“ 奇妙的组合”一单元课程的第一课, 本课在认识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 行初步的构成练习,为后面的图形变化作 铺垫。所以,本课知识是图形的变化中非 常重要的一环。
• 《重复与变化》这是一节平面构成设计课,学习 简单的图案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平面构成 的现象和知识,不断丰富和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 首先,通过欣赏、回忆、体会重复的美感来让学 生了解重复图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两 幅图找出重复图案不同的排列方式,这一活动不 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 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学习 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虽然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 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从 而体验《重复与变化》产生的秩序感和节奏感。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重复图形。 • 之后出示课件,欣赏几幅重复构成的几种骨格图, 并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在排列的过程中,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并让学生回答。 • 其实,图形在排列的过程中,方法是多样的,并 不是单一的,这里就突出了教学重点。 • 我又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范画,让学生观察、分 析表现方法。 • 接着,我按步骤完成一幅作品,并要求学生认真 观察倾听,之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概括绘画步骤 并在班内汇报。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 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重复的形 式美感。 •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色彩重复的构成方法,并运 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搭配。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学子中感受形式美的意义 和乐趣。 •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 点设置为: • 1、学习重复与变化的基本方法。 • 2、理解和掌握重复与变化的规律。
第4课重复与变化(课件) 美术五年级下册
欣赏重复
寻找重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解重复
• 重复的定义: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 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 以加强给人的印象,使画面统一。所谓相 同,主要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 同。
• 重复的特点:相同或近似的形态和骨格连 续地、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出现。
形、心形、花形……
重 复 的 组 合 方 式 ( 骨 格 )
重复构成的表现手法
手绘
剪纸
重复构成的表现手法
剪帖
拓印
电脑设计
设计与创造
• 利用身边材料,结合以上方式,设计一件 重复构成的作品。
• 设计巧妙,手法新颖 • 提倡小组合作
• 重复构成的两个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 格。
了解重复
• 用来重复的形状,可称之为“基本形”, 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基本形不宜复杂, 以简单为主。如基本形过于复杂,不仅不 易组合,也散乱不整。
• 骨格:图形的构成组合方式,指形象的编 排秩序。
• 骨格作用:1、固定基本形位置 • 2、分割画面的空间 • 基本形很多: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
11 《重复与渐变》(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重复与渐变》教案课程名称:美术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够运用到美术作品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和特点。
2. 重复与渐变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创作美术作品。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重复与渐变元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和特点,并展示一些美术作品中的重复与渐变元素。
2. 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画纸,引导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元素进行创作。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重复与渐变元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重复与渐变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并展示一些优秀作品。
2. 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画纸,引导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元素进行创作。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复与渐变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五年级美术下册《重复与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主题,共同探讨如何运用重复与变化进行创作。
2.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间的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5.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本教学案例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复与变化的表现手法,提高美术创作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重复与变化的知识?"
2.强调重复与变化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创作。
"重复与变化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实用的美术表现手法。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多发现、多运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复与变化》。
"很好,大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重复与变化的元素。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个主题,了解它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重复与变化的概念,结合教材内容和经典作品,阐述其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复与变化是美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层次感和动态感,提升作品的美感。"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重复与变化实例,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美术创作的魅力。这种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意识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创作奠定了基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 (三)
重复与变化梁思成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2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3》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整幅手卷4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小学美术冀美版六年级下册9.重复与渐变课件PPTA002
类型:获奖课件PPT
生活中常见的重复
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启迪, 也会把这种现象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一、什么是重复
l 重复是指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物象反复地排列。 l 用来反复排列的这个物象称为单元格。
重复的类型
l 基本型的重复 l 大小重复 l 色彩重复 l 方向重复
色 彩 的 渐 变
排 列 的 渐 变
形 象 的 渐 变
渐 变 的 骨 格
思考:上图中的排列属于重复还是渐变?
常 见的 手提 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代设计中的重复与渐变
大雁
重 复 的 骨 格
作业建议:
运用所学到的重复的构成原理完 成一幅作品。
注意先好骨格,选取基本型。
同学们,再见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什么是渐变
是一种有序的变化。使作品有一种透视感和空间感
就像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 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1、色彩的渐变: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排列 2、形状的渐变:形状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又可以把形状渐变分为形象渐变和排列秩序的渐变,
平面构成重复近似渐变ppt课件
34
在构成设计中应注意到:
近似为非规律性的变动
当基本形相聚的时候,往往采用随意编排的特点 (而渐变就是有规律的变动,基本形排列得非常 严谨),一旦近似基本形构成后,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首先应该是它所产生的统一性是完美的。
否则就会出现下列问题:近似过分的统一会使人 感到画面单调乏味而失去了生动感;过分的进行 变化,又会失去近似本身的特点,使画面难于协 调。
三. 渐变(平构范例)
69
平面构成的形式
三. 渐变(平构范例)
70
平面构成的形式
三. 渐变(平构范例)
71
平面构成的形式 (2)骨骼的渐变
A、单元渐变:也称一次
元渐变,即仅用骨骼的水平 线或垂直线做单向序列渐变。
72
平面构成的形式
B、双元渐变:也叫二次元渐变,
即两组骨骼线同时变化。
73
平面构成的形式 C、联合渐变:
11
3.特异的骨骼
12
平面构成的形式
一. 重复 重复构成是以一个基本形为单位,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
反复出现多次的排列而形成的构成形式。 重复构成具有节奏感、秩序美、整体性强,连续效果好,
能产生和谐统一的单纯美。.(鱼鳞\树叶\花瓣等)
13
连续性,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任何生物体的成长,及其它物质的形成,都是不 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种秩
35
36
37
38
近似的形式
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若属同一族类,他们的形状均是近似 的,如同人类的形象是近似的一样。在形状的近似中,一般首 先找出一个基本形作为原始的材料,然后在这个基本上作一些 加、减、变形、正负、大小、方向、色彩等方面的变化。
平面构成对称、均衡、重复、变异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56
(3)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变化,也可结合正负 形交替变化
精选课件PPT
57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58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59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60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61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62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63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64
重复构成
精选课件PPT
精选课件PPT
73
swatch的海报设计 重复元素的应用
精选课件PPT
74
海报设计 重复元素的应用
精选课件PPT
75
某海报设计 重复的应用
精选课件PPT
76
某海报设计 重复的应用
精选课件PPT
77
某海报设计 重复变异形的应用
精选课件PPT
78
重复构成的应用
精选课件PPT
79
特异构成
• 建立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某个形态在整 体的有规律的形态群中有局部的突破和变 化。
精选课件PPT
24
构成的形式法则:对称与平衡
封面设计的均衡构成
精选课件PPT
25
构成的形式法则:对称与平衡
点的平衡构成: 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处于何位置最 优?
稳定性好 过于死板
平衡关系差
精选课件PPT
既感到稳定,又有变化
26
构成的形式法则:对称与平衡
点的平衡构成:
精选课件PPT
27
构成原理
精选课件PPT
1
构成的形式法则
《重复与渐变》课件
03
总结词
色彩搭配和谐
05
02
详细描述
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重复 与渐变在视觉上的冲击力,增强对这一设计 手法的理解。
04
详细描述
优秀作品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设计理念, 通过欣赏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06
详细描述
优秀作品在色彩搭配上往往和谐统一,通过欣 赏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色彩来增强设计的整体效 果。
案例分析:重复与渐变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强化视觉效果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通过重复与渐变的手法,可以将海报的主题信 息突出显示,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在海报设计中,通过重复与渐变的手法,可以 有效地强化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重复与渐变可以通过建筑元素、材料和结构的运用来表现。例如,通过重 复使用同一种建筑材料或结构,再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建筑材料或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动 态、立体的建筑外观。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技巧
01
选择合适的元素或形状
在运用重复与渐变时,选择合适的元素或形状是关键。这些元素或形状
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且能够有效地传达设计者的意图。
室内设计中的重复与渐变
总结词
统一空间感
详细描述
室内设计中的重复与渐变还能起到统一空间感的作用。通过在多个元素上重复使用相同 的元素或色彩,可以使整个空间更加协调和统一。而渐变则能带来空间上的层次感和流
动感,使空间更加生动和立体。
05 案例分析
优秀作品欣赏
总结词
视觉冲击力强
01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复与变化》教案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重复与变化》名师教案
《重复与变化》名师教案教材分析:众所周知,重复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重复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教学中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欣赏重复产生的秩序美、统一美、规律美,学习掌握重复与变化的基本设计方法,初步感知平面构成的含义和要素,并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进行有创意的表现。
由于本课是本册设计领域的第一课,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领域后面几课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给她们出示简单的重复构成图形,他们可以对此有一定的认知并找出一些规律,这对课程的进入,深入,对理解复杂重复构成的格式很有帮助,但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有些局限,较难设计出造型美、别具一格的重复作品,还需教师有序的指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重复与变化的设计之美,学习重复与变化的基本构成形式和排列方法。
2、学会重复与变化的设计方法,并运用绘画或剪贴的形式来设计有趣的重复图形,感受平面构成的设计美感。
3、通过学习和体验,开拓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表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构成的变化规律,学习重复与变化的基本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学生创造力,恰当运用重复与变化的方法设计作品。
教具准备:课件、范例、彩纸、剪刀、双面胶、水彩笔、铅笔、格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国庆大阅兵》片段,老师关注学生表现。
师:刚刚同学们的表现特别好。
当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齐刷刷的把右手高高举过头顶,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屏幕上的五星红旗。
看得出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这是一段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剪辑。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的中国。
在一次次的国庆阅兵中每一个英姿飒爽的徒步方队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呢这就是重复的魔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 重复与变化|辽海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重复与变化|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复与变化的概念,掌握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重复与变化的手法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与变化现象。
(2)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重复与变化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3)通过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重复与变化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变化的概念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生活中的重复与变化现象。
3. 重复与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
4. 学生创作实践:以重复与变化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复与变化的概念,学会运用重复与变化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与变化现象,并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重复与变化的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讨论重复与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1)讲解重复与变化的概念,举例说明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分析生活中的重复与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3. 欣赏与分析(1)展示一组运用重复与变化手法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中的重复与变化元素。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重复与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
4.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如何运用重复与变化进行美术创作。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重复与变化为主题进行创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
(2)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重复与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九级语文上册 第15课《重复与变化》课件 鄂教(通用)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32021/5/132021/5/132021/5/13
专家告诉
n 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 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 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 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 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 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 则”。
太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乾清宫
下
载
观
看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32021/5/132021/5/135/13/2021 4:04:48 A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21/5/132021/5/132021/5/13May-2113-May-21
•
MOMODA POWERPOINT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5/132021/5/132021/5/13Thursday, May 13, 2021
品味语言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比喻说理: 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 ‘乐曲’”。
n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 n 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
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品味语言
3.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 变化”的原则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32021/5/132021/5/13Thursday, May 13, 2021
•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5/132021/5/132021/5/132021/5/135/13/2021
《重复与变化》课件
交互设计是数字化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在设计中运用重复与变化的手法,可以创 造出更加丰富、有趣的交互体验。例如,在游戏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交互 设计已经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重复与变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设计
循环经济
生态保护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绿色设计 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通过在 设计中运用重复与变化的手法,可以 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负担,实现 更加环保、可持续的设计。例如,在 建筑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绿色设 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Part
06
重复与变化的未来发展
重复与变化的数字化应用
数字化技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复与变化的设计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建筑设 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数字化技术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重复与变化的手 法,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数字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重复与变化的动态演绎,可以创造出更加生 动、富有节奏感的视觉体验。例如,在网页设计、广告展示、数字媒体等领域,动态设计 已经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自然界中的重复
总结词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如动物的斑纹、植物的花瓣、山脉的排列等 。
详细描述
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们有助于动物的保护、植物的繁殖 以及自然界的平衡。例如,某些动物身上的斑纹有助于它们在环境中伪装自己 ,躲避天敌。
艺术中的重复
总结词
在艺术创作中,重复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 力。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另一个重 要方面,通过在设计中运用重复与变 化的手法,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和废物的减量化。例如,在工业设计 、城市规划等领域,循环经济已经成 为了一种重要的设计理念。
《重复与变化》
4.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 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 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 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 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在8—16段。
中心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
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清明上河图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 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 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 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 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 来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 (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 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 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证明自己 观点的语言。
比喻说理: 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 ‘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 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 ‘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 缭乱”。
3.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 “重复与变化”的原则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 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 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 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语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过‚重复‛使用 ‚一根‛与设想柱子形状的‚变化‛,说明因为 没有了持续性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小学美术《重复与变化》教案
3.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案艺术特点,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将所学重复与变化原理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创意不足或难以将创意转化为具体图案的问题。举例: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或主题,如“设计一个表现春天的图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主题。
-难点三:审美判断的培养
-学生可能缺乏对图案审美价值的认识,难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举例:通过展示经典图案作品,分析其审美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和分析图案的美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重复与变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图案?”比如衣服上的花纹、墙纸的图案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图案设计中的重复与变化的奥秘。
5.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图案的基本构成:重点讲解基本形状、色彩和线条在图案中的作用和组合方式,使学生掌握图案设计的基础知识。
-掌握重复与变化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重复和变化来创造视觉美感,强调这一核心知识在图案设计中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 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 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这样写, 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 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 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 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此外,还打开 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 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品读重点语段
作者在说明颐和园长廊(第13段)时,运用了 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 效果
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 “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 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 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 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
思第1考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 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 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 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 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 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 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 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 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 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 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 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 头,绝不离开祖国。”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 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 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 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 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重复与变化
梁思成
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 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 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参加 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 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 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 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 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 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 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 原则的?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 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 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 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主题”指《放牧图》整副手卷分别以“骑” 和“马”为中心的几个主要内容。
“变奏”指《放牧图》大致相同内容的画面 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乐章”指《放牧图》整个手卷由不同“主 题”和“变奏”分成的几个部分。
“伴奏”指《放牧图》画面上马群中间和 周围展现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缓和的山坡 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
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
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
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
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 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 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 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 们的注意。
自读课文:
1.借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
词语积累
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 类别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绝:超过。伦: 尽如人意: 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提出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 题,并指出在时间的持续,空间转换的持续和时间、 空间的综合的持续三种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 问题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2-7),谈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 画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第三部分(8-15),谈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 第四部分(16),联系我国解放后12年的城市建 筑实际,指出: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问题上,还 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且批评了城市建筑中 只有重复没有变化和只有变化没有重复这两种错误 倾向
如何理解下文中彩色的词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 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4就 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 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 “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 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 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 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 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