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读后感
梓翁说园读后感
梓翁说园读后感以前看园林,就觉得是些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摆在一起,看着挺美,但具体美在哪,说不出个所以然。
看了这本书,就像是被人点了一下脑袋,突然开窍了。
陈从周先生那文笔,就像是涓涓细流,把园林的方方面面都给你娓娓道来。
他讲造园,那可不是简单地说怎么挖坑种树、砌墙盖房子。
他就像是在讲一个个有生命的故事。
比如说他谈叠石,这石头在他笔下就像是园林里的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有的石头堆得就像个调皮的小猴子在那耍宝,有的又像个稳重的老神仙在那打坐,这可全靠造园者的巧手和巧思。
我就想啊,这石头要是会说话,肯定得说“梓翁可真懂我们”。
先生谈水的时候,也特别有意思。
水在园林里那可是灵魂一样的存在。
他把水比作园林的眼睛,这眼睛要是清澈明亮,整个园林就有了灵气。
你看那曲曲折折的小水渠,就像水在园林里玩捉迷藏,一会儿在这儿冒个头,一会儿又躲到那片假山后面去了。
我看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是我能变成园林里的小昆虫,在这水边的花草丛里飞来飞去,那该多惬意啊。
而且陈从周先生在书里还特别强调园林和文化的关系。
园林可不仅仅是个好看的大院子,那里面藏着好多诗词歌赋呢。
比如说那亭子的名字,很多都是从古诗里来的,站在那亭子里,感觉就像穿越到古代,能和那些诗人词人一块儿对景吟诗。
这园林就像是一个文化的大容器,把从古到今的文化都装在里面,还一点都不显得拥挤。
看这本书还有个好玩的地方,就是感觉自己像是在偷偷窥探古人的生活小秘密。
以前觉得古人住在园林里,肯定就是每天赏花喝茶,过得特别悠闲。
但从书中能感觉到,古人在园林里那也是很有讲究的,从一草一木的布置到四季不同的赏玩,都是精心安排的。
就像他们有一种特殊的密码,只有懂园林的人才能解开,而陈从周先生就是那个拿着密码本给我们讲解的人。
读说园·有感
读说园·有感作者:戴伽丽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4期摘要:能品园,方能造园,品园水平的高低是造园能力的展现。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景致和内涵,涉及植物、地形、建筑、造景、立意等方方面面。
从这一角度上讲,品园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
读《说园》中的品园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书中的感受以及书中的一些造园方法。
关键词:说园;观感最近,读了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共分五部分,初读有些不懂,仍被书中优美的文词和造园理论所吸引,让我更加好奇的是老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能写出如此好文章。
查了一下,先生大学就读在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而后研究徐志摩,师承张大千,成为张大千之入门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可以见得老先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因为对古建园林的喜爱便投身于此,他把诗情画意和园林三者完美的结合,我们今天才能看到《说园》这样好的著作,全书总结了中国园林理论。
在《说园》的开篇就说到,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书中提到园有静观和动观之分,而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大园则以动观为主。
如网师园就宜静观,它也属清新典范,书中也大量介绍了苏州的其它园林。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老先生对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花木栽植,借景,造亭,包括品园,游园,修园有着独特的见解,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说起苏州园林,以前去过一次苏州,当时也去看了一些园林景点,但都怪那时玩心太重,只是走马观花的随便看看,自从看了老先生的《说园》五篇之后,真想再游苏州,这次要去一定去细细品尝我国园林的诗情画意。
观书后,总体来说,先生对中国园林的现状有些不满,例《说园》一篇中提到中国园林妙在含蓄,而现在园林,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二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
在《续说园》中也提到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而恰恰相反的是苏州怡園不大,园门旁却开两大漏窗,顿成败比,等等一些错误示例,这也是给我们今天造园的警示,我们要提倡“修旧如旧,修古如古”不能乱改乱做新。
说园陈从周读后感100字8篇
说园陈从周读后感100字8篇为了让我们写的读后感更具吸引力,我们应该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说园陈从周读后感1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园陈从周读后感100字篇1拿到这本书后,虽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它,却也是用我最快的速度读完了,正如我的一位友人所说,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因为对儿子的成长越来越关注,但是在关注过程中发现我总是用我成人的思维去关注他,这样便与他行走在两个轨道上,不能很好地完成链接,他的需要我不知道,我的要求他也不理解,于是有时会产生冲突,对我而言有时侯的感受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对他的一片苦心呢?”而对孩子而言,估计就是:妈妈怎么会这样要求我?我不想这么做……而且又不得不做,因为他需要听大人的,大人的安排貌似都是为他好。
看着他无辜而委屈的眼神,我心里一阵一阵的难受告诉我这里面我存在着问题,至少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上存着的一些问题,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于是,我尝试着去了解孩子,去感受孩子,但这只是隔靴弄痒,不能很好地做到共振。
我要更好地了解他,我必须要进入到他的世界里,真正地懂得他的需要,那我就要放下成人的心态,让自己再回到过去。
就是这本书——《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让我找到了我的童年,让我回到了我自己的过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女孩还站在那里,抱着一个皮球,在等着我回去找她。
我感受到了她的需要,感受到了她对无条件的爱、对接纳、对认同、对归属、对安全的需要,对成长的需要……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谈到的:“我们都曾是孩子,拥有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环境中的缺爱、粗暴、压制和伤害,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变成一个缺失感受、单求生存的工具。
”“现在,我们有了孩子。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虽然表面冷静,但内心却惶恐得一塌糊涂。
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早已遗忘了所有孩童时候的内在需求。
读书报告
《说园》读书报告读《说园》,读者不仅感觉到陈从周先生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的独到精辟之见解;同时惊异与陈从周先生的文笔,可谓清丽可诵,引人入胜,查阅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后又师承张大千,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史修养深厚。
所以《说园》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
诚如叶圣陶先牛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五篇文章写于1978~1982年间,这正是中国开始开放国门的时代。
国外的造园理念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说:“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故中外园林自成体系,决不能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细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
”在《说园》五中提到:“枣园可以尊古违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
”这看似矛盾的观点,若细细的想便会明白,这实际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粗浅地拼凑模仿古典园林或西方园林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究其园林境界,学其精髓才是可行之道的意思。
文章中对于古典园林魅力所在的剖析总结后人仍然无法企及,虽当时正值文革结束一切百废待兴之时,园林行业更是重新起步人才凋零之际,但仍然掩饰不住智慧思想的光辉。
推陈出新的理念对于今人营造中国风格的现代园林依然具有着灵魂的指导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
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中国园林,非常讲究“曲”,这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讲究委婉含蓄是分不开的。
正所谓“曲径通幽处”,《说园》中也提到,“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美”。
只有够曲够含蓄,才会有情调、让人意犹未尽。
何谓曲?“幽”在这曲径之中,“美”在这回转之间;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笔直平坦的大道固然风景宜人,但弯弯曲曲的小路更能使你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也可理解为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说园读后感范文一听说陈从周先生,是三年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我的选题并非园林艺术,同学涉猎于此,耳濡目染罢了。
那时,只知道陈先生是研究园林艺术和古建筑的专家,极具文人的清远风雅,诗、书、画,样样精通。
有著作名之《说园》。
当年求之不得,如今偶然得之,读之倾倒,遂将所感整理成文。
《说园》攒聚五篇小文,文风清新如画。
陈先生毕生从事园林艺术的研究,足迹遍布五湖四海,踏遍天下名园。
用他的话说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
那么,有人把学问当财源来做,有人把学问当脸面来做,有人把学问当喜好来做,有人把学问当事业来做,先生则是把学问当生命来做了。
《说园》没有凌厉深奥的西方化学术观点,没有咄咄的说教语气,而是深入浅出的论述,谦恭平和的治学态度。
文中倾注了作者对园林艺术的深挚感情。
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写出真正充满感情的文字。
陈先生推崇的园林境界和诗词的境界一样,天然即最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
穿山引水,花木栽植、亭台水榭,一切的人工斧凿痕迹要尽可能地掩饰和隐藏,成就自然之美,符合中国哲学中“天全”、“化育”的思想。
人在园中如处山林,有濠濮之趣。
园林以山水为经络,以树木花草为毛发,以烟云秀色为神气。
经营园林,类似绘画中布局和设色,讲究墨的浓、淡、焦、干、湿,使画面富有层次而又灵气往来。
“画中之笔墨,即造园之水石,有骨有肉,方称上品。
”山与水的关系怎么处理?“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
水不在深,妙于曲折。
峰岭之胜,在于深秀。
”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地方园林要有地方的植物特色,土生土长的树木更容易存活和成才,也更体现出当地的风土特色。
园林植物“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
《说园》读书笔记摘抄笔记
《说园》读书笔记摘抄笔记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童年初一读书笔记高尔基的乳名为阿廖沙。
他的父亲彼什科夫,老实、本分;却不幸早逝,小小的阿廖沙从此便随母亲一同住进了外祖父家。
但是随着外祖父事业的衰败,他渐渐变得残暴,变得小气吝啬。
狠心剥削下人、经常毒打家人……于是,不满十岁的阿廖沙过早的体会了世间悲苦。
伟大的人物大都经历风雨才会成功。
阿廖沙悲苦的童年让我感慨万分。
他小小年纪,帮别人打零工,甚至还上街讨饭。
可同样是四肢健全、有头有脑的人,为什么阿廖沙可以养活自己,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失业青年却只能寄生在父母的身上呢?。
梓翁说园读后感
梓翁说园读后感首先呢,陈从周先生(也就是梓翁啦)对园林的热爱那是从字里行间都能溢出来的。
他写园林不是干巴巴地讲什么布局、建筑之类的,而是像在讲自己的老伙计一样。
比如说他提到那些亭台楼阁,就像是在介绍一个个有性格的朋友。
这个亭子啊,可能是个“腼腆”的小老弟,静静地待在角落里,却又恰到好处地给那片小天地增添了几分雅致;那个楼阁呢,像是个威严又不失亲切的长辈,站在那儿俯瞰着整个园子,见证着园林里的春夏秋冬。
从周先生对园林造景手法的讲述那可真是妙极了。
他说造园就像是画画儿,这一笔怎么落,那一划怎么描,都大有讲究。
石头怎么堆,水怎么引,植物怎么种,这都是学问。
就像厨师做菜,各种调料放多少、先放哪个后放哪个,那可不能乱了套。
我感觉园林设计师就像魔法师,把一堆石头、水和花草树木这么一组合,就变出了一个有灵魂的园林。
像那种“借景”的手法,就特别牛。
明明是园子外的山山水水,通过巧妙的布局,一下子就变成了园子的一部分,就好像是邻居家的美景来串门儿了,而且一待就是几百年。
还有啊,书中对园林和文化的关系说得特别透。
园林可不仅仅是个漂亮的院子,它就像一个文化的大容器。
里面的对联啊、匾额啊,那都是文化的小标签。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都藏着故事,可能是主人的小情怀,也可能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写照。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拙政园”,这名字里就包含了主人对官场的一种态度,“拙”着为政,不想掺和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就想在自己的园子里安安静静地过日子,种种花、看看景。
读着这本书,我有时候就会想,要是我能穿越回古代,到那些园林里住上几天该多好啊。
穿着宽松的衣服,在园子里晃悠,早上听着鸟儿叫,看着晨雾在水面上飘,晚上就着月光在亭子里喝个小酒,那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而且我要是碰到从周先生在那儿讲学,我就凑上去听,肯定能学到好多关于园林的趣事。
说园读后感800字模板6篇
说园读后感800字模板6篇优秀的读后感让人对书籍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共鸣,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对书籍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说园读后感800字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1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
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
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
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
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
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
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
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结和烦心反而会转化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是一种对外部事物进行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净的心境,无憾无悔的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读说园有感
读说园有感摘要:说园是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认识的诠释,全篇从园林的建筑经营,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上进行赏析,将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介绍了陈从周先生对于造园思路及技艺进行系统的了解认识。
同时也是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传承有着启迪作用。
关键词:说园;陈从周;植物配置“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
”陈从周老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之间联系的陈述融合,将造园之法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述出来。
说园是为广大园林景观学子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块敲门砖。
陈从周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年自称梓翁,室名梓室。
陈从周先生阐述了之所以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同时在世界园林之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首先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体现。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如文学、书画、戏曲也在中国园林的山水、花木、建筑合成的艺术品之中有本质的体现。
当我们系统的解读中国传统园林之中的诗情画意时,才能理解园林构造不仅是人工的完成,也是自然与人为之间的平衡。
本文中主要从建筑经营、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以上三个角度概括介绍了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路及技艺进行梳理了解。
园林建筑指的是对于园林以及城市绿化环境中给观赏者提供休憩及观赏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
这样建筑物除了给观赏者提供观赏景物的场所还有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作用。
最重要的是有建筑物起到园林造景的效果。
《说园》中概括了装饰品及灯具对于园林之美是这样说的园林装修同样强调因地制宜,应不同季节的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华丽与雅素,园缺家具,即胸无点墨.水平高下自在其中。
对于不同规格、作用、背景的园林应该选择相适宜的装饰品而不是一味仿照其他名园。
灯具在造园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装饰作用,应配合建筑的体量造型来选择相应的灯具,陈从周先生认为照明灯应隐,装饰灯应显。
说园 陈从周读后感
说园陈从周读后感《说园陈从周读后感》篇一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就像是在园林的幽径中漫步,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在曲折处陷入沉思。
初读时,感觉自己像是个闯入大观园的刘姥姥,满脑子的新奇与困惑。
这书里讲的园林,可不像我平时逛公园那样简单,它就像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神秘宝盒。
陈先生写园子里的山石,说那是“骨”,嘿,这比喻可真绝!我就想啊,山石可不就像园林的骨架一样嘛,撑起了整个园子的精气神儿。
可我这脑袋有时候就像个榆木疙瘩,读着读着就懵了。
像他讲园林的布局,什么“曲径通幽处”,什么“疏密得宜”,我就在想,这到底是个啥样儿啊?也许这就是我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吧,就像我在山脚下抬头望着高峰,只能望洋兴叹。
不过,越读越觉得有趣儿。
我想起有一次去一个古镇游玩,那里有个小园子。
当时我就没在意,觉得不就是些花草树木和房子嘛。
现在读了《说园》,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好多。
那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可能都有讲究,也许那几株歪歪扭扭的小树,就是刻意营造出的一种自然之美呢。
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总是追求整齐划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都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哪有园林里这种独特的韵味啊?这园林就像是一位老艺术家,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可是我又有点矛盾了。
这园林美是美,但在现代社会,真的能大规模推广这种园林的理念吗?毕竟现在土地资源那么紧张,人口又那么多。
我想这可能就是传统文化面临的一个难题吧。
但不管怎么说,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园林艺术新的认知大门。
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园林角落,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这园林里的学问,可真是深不见底啊,我还得继续在这园子里“摸爬滚打”,好好探索探索呢。
《说园陈从周读后感》篇二读罢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就像天书一样。
我就寻思着,不就是些园子嘛,能有啥大不了的。
但是,越看越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简直就是大错特错。
这园林啊,在陈先生笔下,就像是有了生命一样。
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选修课《中国昆曲经典赏析》论文《说园》读后感读完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一文,我感到首先十分骄傲,骄傲的是中国的造园艺术竟然如此妙趣横生,博大精深。
但同时又感到非常痛苦,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建筑已经非常西化了,我们从小在鳞次栉比的单元楼里长大,整日穿梭在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根本没有机会领略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妙。
但更加庆幸的是,我能有机会拜读陈从周先生所记述的造园理论,于我来说这可称得上是一次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发现,一种美的熏陶与震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平常几乎不为常人所能接触到,我对于庭院的认识从前只存在于诗词歌赋中,特别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雅致引起了我深深的向往,但仍然无法想象园如何日涉以成趣。
《说园》一文使得我得以一窥造园艺术的一隅,文中写到上十个进行园林规划师需要讲究的点。
首先,设林应当因地制宜,做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而根据园子大小的不同,空间设置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小园要细心雕琢静观,而大园则要考虑动观的安排。
其次,园内的设置应当是建筑、山水与花木的有机组合,每一处绿化都要做到能入画,每一处景要根据仰视和俯视角度的不同来布置,照顾到层次的合理。
同时,园内的装修、字画和亭榭之额都要多加考量,再予设置。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就是,无论是在字画、戏曲,还是在园林艺术中,中国人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写意。
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西方建筑更讲究个体的完美,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雕塑艺术的精练上,西方建筑更加活泼和讲究规则。
如果在园内摆上数十种花卉,西方园林更注重花盆摆放所形成的图案,而中国园林则讲究花卉的姿态,这也就是陈先生所说的“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
”先生所提的理论另一个我深以为然的一点是,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园中两侧都要有风景,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体现,中国人处事一向注重对度的把握,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最好的。
2024年说园读后感范文
2024年说园读后感范文《说园》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教授带着学生们去乡村实践调查的故事。
小说以真实的情境展示了乡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乡村教育的缺陷和农民的苦难,传达了作者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对于人民的关怀。
读完《说园》,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小说以一个短暂的夏日展开,作者通过诗意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农村。
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让读者仿佛能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于柳树、白杨树等植物的描写,传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让我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向往和赞美。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渐渐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在了乡村教育的问题上。
在乡村小学,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单一,知识质量极低。
学生们除了背些断章取义的课文和生硬的答案外,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知识。
这种教育现状,让我感到痛心和愤怒。
乡村的孩子们本应该有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拥有更好的未来,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剥夺了这一权利。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位叫做小寒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小寒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孩子,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培养。
他喜欢上了教学点的一位女教师,为了和她在一起,他一再挑战学校的规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帮助和引导,最后以失败告终。
小寒的故事让我感到悲哀,他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他的才智也没有得到张扬和展示。
《说园》中还揭示了农民工问题和社会现实的冷漠。
故事中,教授和学生们到乡村与农民交流时,农民们都不愿意开口,他们既感到自卑,又感到恐惧。
这让我想到了眼下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农民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农民工作为一支庞大的劳动力军团,在城市为我们建设着房屋、道路等等,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和尊重。
这种现实的冷漠,让我深感不平和无奈。
通过对乡村教育问题和农民工问题的揭示,作者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革。
说园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说园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说园读后感早好多年就想读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前些年也并不因忙而是在很多无谓中失去了很多看书的空闲,这两年在园林工作,本着临时抱佛脚的念头就读了《说园》。
《说园》是本零碎的书,不是能一气呵成的那种,没有一个故事的主线串联着,东一麟,西一爪的让人不暇顾及。
这本书不好读,我自感是自己学养所致,因为园林艺术也是综合艺术,涉及的方面很宽。
就慢慢的看,先不说《说园》有多么的精妙了,我还没有领略其真正的好处,先闭上嘴别乱说。
我想大家和小爬虫的区别就是,大家的真知灼见,小爬虫文人见景就叹,见物就赞的。
一眼就看得穿,自然就知其其中优劣,说到败笔也能一针见血。
浅陋小文人呢,他脑子里无景,也无境,看到啥都如进了天国一般,迷途了只好做梦般的呓语。
所以,那些豆腐渣一半多的所谓文章,我是不看的。
看看陈先生怎么说我们自己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珍珠泉吧,权且实录下,供大家赏评:济南珍珠泉,天下名泉也。
水清浮珠,澄澈晶莹。
余曾于朝曦中饮露观泉。
爽气沁人,境界明静。
奈何重临此地,已异前观。
黄石大山,狰狞骇人,高楼环压,其势逼人,杜甫咏《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不意于此得之。
山小楼大,山低楼高,溪小桥大,溪浅桥高。
汽车行于山侧,飞轮扬尘,如此大观,真可说是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这是陈先生所目睹,心受的今日之珍珠泉。
我们却在那里还在喋喋不休地咏颂着。
苏州,扬州那些地方也去看过,说是那里的园林甲天下的。
我也在那里辗转留恋再三,终不得要领的。
只是上虎丘的时候,想坐一滑竿,人家一看我胖的厉害,给两份钱也不抬的,儿子一边幸灾般,掩口而笑。
张炜和刘玉堂都在不同角度批过济南的,他们看得准确而深刻。
批一个地方,未必是否定和仇视,相反是一更深层的爱。
那些无病呻吟的歌咏反而危害甚大,他能让一个地方麻木和混沌。
篇二:说园读后感翻到吾师陈从周的“说园”忽有所思····陈从周是上海同济大学的老教授,一个在建筑美学上颇有造诣之人,他的“说园”以清丽的文笔,引人入胜的立论,勾纳出园林建筑美学的要义,诚如叶圣陶先生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读书心得参考7篇
说园读书心得参考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说园读书心得参考7篇写好心得之后,我们要对其中的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检查,通过记录心得的方式能给人带来前进的动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说园读书心得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说园》有感
读《说园》有感风园09-1 洪方圆 080344127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组合成的综合艺术,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糖”,仍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
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书页间领略山水亭台之美。
初翻开这本并不厚的书就被书中隽雅的文词以及秀美的书法所倾倒。
通篇读下来,它给我的感觉像是一篇婉约清丽的文学小品,但细细品味,陈先生对于叠山理水.栽花植木.造亭借景等品园、游园、构园的各种深刻见解从那隽永的文字中汩汩流出,引人思考。
惊异与陈先生的文学功底,查阅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后又师承张大千,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史修养深厚。
这也是为什么《说园》能从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论述中国园林。
虽然现在风景园林被划为工科专业,但学科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确实有目共睹的。
如果作为未来的设计师仅仅满足于“雕链是巧,排架是精”,图面漂亮,或许也只能停留在“画图匠”的层次。
真正提升我们的其实是凌驾于专业技能之上的对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说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一本文辞清丽的文学小品,但对于园林行业的人来说绝对一本不可多得的造园理论著作。
首先,陈从周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
造园之法就是计成所说的“因借而体宜”,即因地制宜,就势造景,适宜得体。
但由于园有大小,有动观与静观的区别,周围环境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个定式来建造。
书中说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者,每个演员来不同,就各有独到之处。
”造园的道理与这个道理是相通的,造园如果确定一个定式死守之,奉为经典,那么就像八股文一样没有好结果。
其次,书中提到了许多的造园之法。
如“园林中求色, 不能以实求之。
北国园林, 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 以有色胜。
江南园林, 小阁临流, 粉墙低亚, 得万千形象之变。
白非本色, 而色自生; 池水无色, 而色最丰。
《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1500字《说园》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它以描写西方花园为主线,通过中西花园的比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深感作者的深思熟虑和思辨精神。
首先,我被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摹所触动。
《说园》中展现了中国传统花园的精髓,如修剪整齐的古树、布局合理的假山和精美的石桥等。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平衡的追求。
尤其是书中对富贵人家的园林的描写,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追求心理。
虽然西方花园也有其独特之处,但中国花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与众不同,更加让人动容。
其次,《说园》通过对中西花园的比较,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西方花园追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个体的自由与个性的表达。
而中国花园则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因此在中西花园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冲突和矛盾。
作者通过对这些冲突的描写,使读者对两种花园形态的不同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说园》通过对中西花园的比较,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与不足。
在小说中,西方花园被描绘为开阔明亮、自由多样的空间,而中国花园则被描绘为封闭与僵化的空间。
作者通过对花园及其主人的描写,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性和死板性。
与西方花园相比,中国花园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方面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批判,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最后,《说园》通过对中西花园的对比与冲突,也表现了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花园的价值与地位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对花园的毁坏和破坏的描写,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与脆弱。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担忧,使我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说园的读后感
说园的读后感说园的读后感说园读后感(一)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
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
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著名园林代表作之一。
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
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
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
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
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
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
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
”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
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中国昆曲经典赏析》论文
《说园》读后感
读完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一文,我感到首先十分骄傲,骄傲的是中国的造园艺术竟然如此妙趣横生,博大精深。
但同时又感到非常痛苦,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建筑已经非常西化了,我们从小在鳞次栉比的单元楼里长大,整日穿梭在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根本没有机会领略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妙。
但更加庆幸的是,我能有机会拜读陈从周先生所记述的造园理论,于我来说这可称得上是一次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发现,一种美的熏陶与震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平常几乎不为常人所能接触到,我对于庭院的认识从前只存在于诗词歌赋中,特别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雅致引起了我深深的向往,但仍然无法想象园如何日涉以成趣。
《说园》一文使得我得以一窥造园艺术的一隅,文中写到上十个进行园林规划师需要讲究的点。
首先,设林应当因地制宜,做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而根据园子大小的不同,空间设置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小园要细心雕琢静观,而大园则要考虑动观的安排。
其次,园内的设置应当是建筑、山水与花木的有机组合,每一处绿化都要做到能入画,每一处景要根据仰视和俯视角度的不同来布置,照顾到层次的合理。
同时,园内的装修、字画和亭榭之额都要多加考量,再予设置。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就是,无论是在字画、戏曲,还是在园林艺术中,中国人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写意。
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西方建筑更讲究个体的完美,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雕塑艺术的精练上,西方建筑更加活泼和讲究规则。
如果在园内摆上数十种花卉,西方园林更注重花盆摆放所形成的图案,而中国园林则讲究花卉的姿态,这也就是陈先生所说的“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
”先生所提的理论另一个我深以为然的一点是,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园中两侧都要有风景,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体现,中国人处事一向注重对度的把握,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最好的。
在诞生于园林中的昆曲里,也是讲究度的把握,演员所唱的水磨调不好过于婉转,否则就成了炫
技,而不能真切地传达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另外还有一个妙处就是中国园林讲究含蓄,“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客反多增趣味”。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偏好,也为中国人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凡事都要隔着一层窗户纸才好,保持这种朦胧的美感。
陈先生也强调园林应各具特色,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索然无味。
由上可见,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文化内核都是相通的。
此文另一个让我击节赞叹的无疑是陈先生清丽的文笔,把如此艰深繁复的造园理论写得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可以说陈先生的文笔让我羞愧地觉得我在这里写下的文字是如此地多余。
通读全文,仿佛在陈先生的带领下,游览了一座精雕细琢的古典园林。
我也似乎领略到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清秀淡雅,观赏到“秋色入林红黯然,月光穿竹翠玲珑”的色彩斑斓,看到了“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的层层叠叠。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
大胆落墨,小心收拾;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如此词文,非古文底蕴不深厚者难为。
领略完陈先生笔下各具特色的园林,将来若我有幸,必将到网师园、沧浪亭、沈园、颐和园、豫园等地一探究竟,置身在杜丽娘和柳梦梅一见钟情的园林中感受风、光、空气的洗礼,置身于一扇虚掩着的园门前,推开吱呀作响的园门,看见的正是满园春色如许,想必又是一番绝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