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摘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文在解析比兴概念的基础上,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诗经》比兴一、比兴概念解析《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并称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比兴手法是《诗经》的重要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提出“风、雅、颂、赋、比、兴”这些名称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诗大序》称为“六义”。

“风雅颂”主要是就《诗经》中诗歌的分类而言的,即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一种民间歌谣,据说周朝设有官吏专门到各地采集民歌,叫采风。

采风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和把握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利于制定政策。

风诗一般系各地的民歌。

“雅”多数是士大夫阶层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

“颂”是朝庭宗庙祭祀时所唱的诗歌,是一种庙堂乐章。

《诗经》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类。

“赋比兴”主要是诗歌的写作方法。

赋的含义较为清晰。

刘勰《文必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孔颖达在《诗疏》中说:“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也。

”他们道出了赋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铺排、直陈,即赋是用铺排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假借,不譬喻,写物写志均可也。

后人对《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于比,有人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如汉人郑玄解释比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在《诗集注·螽斯》注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他们二人都把比视为一种修辞格。

这种修辞叫比喻俗称打比方。

“它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种相似点,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p235)在形式上可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

凭着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的类型。

三个类型的比喻在《诗经》里有广泛的体现。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略论《诗经》中的比兴

略论《诗经》中的比兴

略论《诗经》中的比兴略论《诗经》中的比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就是在《诗经》中,开始运用比、兴两种手法,表达了丰富而深挚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风,曰雅,曰颂。

”在这里,赋、比、兴是指文体、诗体。

《周礼》之后,赵人毛苌传《诗》,据说为孔子弟子所作的《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就不再称“六诗”,而称“诗有六义”,就是在确认它们是诗体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各自的特点。

到东汉郑玄注《周礼》“六诗”,才引郑众的说法:“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

”接着,郑玄自己对“比”、“兴”的运用和社会作用进一步作了解释:“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郑玄和郑众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已经把“比”和“兴”作为一种诗法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了比、兴的确切含义以及诗法与诗体之间的关系,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到了宋代,朱熹进一步概括地说明了比、兴的基本含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比、兴是表现手法,而不是文体、诗体了。

《诗经》中无论是“国风”、“大雅”、“小雅”,还是“周颂”、“商颂”,都大量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类似点的联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通常称作打比方。

在《诗经》中,用老鼠来比喻统治阶级的可鄙可憎,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用风暴的恶劣天气比喻丈夫的骄横暴虐和喜怒无常……有的在整篇中接连用比喻,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以“雀穿屋”和“鼠穿墉”的比喻一起斥责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欺骗;《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正文: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

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

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

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

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

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

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

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

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

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

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归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古人释经、作诗、谈诗、写词都用它,历代有关文学批评与作品评注欣赏也都经常用到它。

根据前人对赋、比、兴的论述和古典诗歌创作的实践,对于“比兴”的关系可以作以下几点说明:1、《诗经》中的比和兴,后来常常连称为“比兴”。

《诗经》中的兴,如《关雎》、《桃夭》的先有“他物”,以兴后“所咏之辞”的方式,虽然在后世以至今日的民歌中还在继续沿用着,但是在文人诗歌里,可能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就已经有所发展、改变其方式了。

这种情况,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大量存在。

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众芳”比喻什么?“申椒”、“菌桂”、“蕙茝”各比喻什么?是比喻众贤,但并不说出。

又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哀众芳之芜秽”八句是以树艺兰蕙,兴喻培育之人才,但后面也没有“所咏之辞”以表此意。

所以《文心雕龙·比兴》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后来清人陈沆有《诗比兴笺》一书。

代学者朱自清把“比兴”称为“比体”。

他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把“比兴”概括为四种:咏史,以古比今;游仙,以仙比俗;艳情,以男女比主臣;咏物,以物比人。

这种概括是非常精当的。

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补充。

比如,艳情除了以男女比主臣外,还可以比朋友,比同命运者。

用“以物比人”概括“咏物”也不一定很完全,不如说“以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更有概括性。

以上这四种“比兴”的形式,在《楚辞》中都有,如《离骚》的美人香草,借古喻今;《橘颂》的借物写人;《远游》的浮游八极,实际上恶世俗的狭隘污浊而思有以超脱它。

《离骚》中大量陈述尧、舜、三代、齐桓之事,就是以古比今。

2、兴和比兴,是赋也,又是比也,或者说是“赋而比也”。

就是说兴是兼含赋、比的。

3、兴中绝大多数含有比意,但这和一般修辞上所讲的比喻不同。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诗句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诗句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诗句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看,雎鸠鸟相互应和着,就像那爱情中的男女呀!这不就是用雎鸠来起兴,引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嘛。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哇塞,那灿烂盛开的桃花,不正像美丽出嫁的新娘吗?用桃花的艳丽比兴新娘的美好。

3.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着薇菜,心中思念着归家,就好像我们对故乡的那种深切思念呀,多形象的比兴!
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苍苍的蒹葭,多像我们追寻恋人时那迷茫又执着的心情呀!
5.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看着那众多的螽斯,就想到了子孙满堂的愿景,这比兴好巧妙呢!
6. “雀巢于林,不过一枝。

”就和我们的追求一样,有时候多了反而不好,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比兴呀!
7.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这桑叶未落时的繁茂,不正像那女子年轻时的美好吗,太有感觉了吧!
8.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芄兰的枝蔓啊,好像那孩子身上佩戴的东西,真的很生动呢。

我觉得诗经中这些比兴手法的诗句真的太妙了,用自然的事物巧妙地引发情感和表达,让我们更能理解古人的心思和感受,也给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呀!。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扩展资料: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中赋比兴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比喻手法。

赋比兴手法是指在诗歌中,使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人的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等。

例如,《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草绿如蓝,春水浅如洗,这是一种以草和水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比喻,分别是草绿如蓝和水浅如洗,来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象。

另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也经常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忧愁苦苦,像折断的芦苇,这是一种以折断的芦苇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折断的芦苇来描述人的忧愁苦苦的感受。

此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常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国风·零陵》中有这样一句话:喜从天降,如山间松柏长,这是一种以松柏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松柏”来描述喜气洋洋的场景。

总的来说,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它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还可以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赋比兴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对于理解和鉴赏《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它包含了比兴以及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比兴技巧又称“冲调”,指的是在一句或一组诗歌中,彼此之间构成对比、比喻或者搭配,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的技术。

赋比兴技巧,又叫“比式”,指的是古代诗人常常用赋予人物抽象的品质,或者把抽象的概念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对立或象征比喻的技巧。

诗经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兴艺术手法,这些技巧包括了比喻、象征、对比和搭配等。

比如,《周南》中用“犬戎之众”来比喻武力;《小雅采薇》中用“马之蹄”来比喻矜持;《小雅声声》中“赤阑”比喻晓月;《小雅都人士》中“鱼沈雁右”比喻孟春夏的游乐;《大雅荡》中的“我民孔佞”比喻“刚正不阿”的民众。

此外,赋比兴艺术在诗经中也十分常见。

如《小雅缁衣》中:“缁衣织女,其衣素孔”,这句话把缁衣象征做淑女,把素衣象征做纯洁;《穆天子天门》中“黄鸟飞楚,其鸣金钩”,这句话把黄鸟象征做王室的贵族,把金钩象征做实力;《小雅采薇》中“马之蹄,其莠不止”,这句话把马蹄象征做矜持,把莠象征做纵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诗人在诗经中运用比兴和赋比兴艺术技巧极为高明。

他们能够把比喻、象征、对比和搭配等技巧巧妙地运用到诗经中,用简洁而鲜明的描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义,从而使诗经具有非凡的魅力。

- 1 -。

关于诗经的赋比兴

关于诗经的赋比兴

关于诗经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是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它们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正面描写的手法。

在《诗经》中,赋常常用于描绘自然风景、动物、人物形象等,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周南·卷耳》)这首诗就运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描述了采摘卷耳的场景,表达了怀人的情感。

比,就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在《诗经》中,比常常用比喻物与被比喻物的相似之处来表达情感或描绘事物。

例如,“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郑风·野有蔓草》)这里用“婉如清扬”来比喻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情。

兴,就是通过引出所咏之物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描绘事物。

在《诗经》中,兴常常用于开头,用来塑造一种氛围或情感,然后再引出所咏之物。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这里先引出雎鸠鸟的叫声,再引出淑女和君子的爱情故事,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经的比兴手法及应用

诗经的比兴手法及应用

(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你会因喜爱
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 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 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 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 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 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 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 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 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 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式描述事物,不做过多的修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对人或事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就 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和“兴”常一起出现,在比 拟他物的同时引出下文内容。“比兴”常联用,表 示诗歌的寄托象征。
《我们都有自己的精彩》没有高山的巍峨,耸
入云霄;但我们拥有丘陵的精致,绵延不绝。 有鲜花的娇艳,芳香四溢;但我们拥有绿叶的 朴实,苍翠欲滴。莫要盲目地追逐别人的闪光 点,我们亦有自己耀眼的光环,我们都有各自 的精彩。 不可否认高山的俊朗,鲜花的妩媚。我们 承认某些人士的优秀和无法企及的美丽。但 我们敬之、羡之,却不可完全效仿之。君不见 东施效颦使其愈发丑态百出,沦为千古笑谈; 君不见邯郸学步,无果而终,最终亦是落得个 ‚数典忘祖‛、盲目随从的骂名。切忌:过高 的抬高别人,贬低的只有自己。
于是水回报当雄鹰选择蓝天时它知道只有蓝天的广博才能给予它搏击长空的机会当鱼儿选择流水时它知道只有流水的澄澈才能展现它翱翔浅底的一瞬当水选择大山时它知道只有山的雄伟才能装扮出它的灵动窈窕
《氓》的比兴手法
诗经中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诗经》比兴研究

《诗经》比兴研究

《诗经》比兴研究
《诗经》中比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兴而兼比,另一种是兴比分离。

兴而兼比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的真实,社会弊病的揭露更加的深刻。

而比兴相分离时,二者各尽所能。

兴而兼比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诗人将兴象和比象合二为一,即不仅用它来起兴,引起正文,还用他来作比,进而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突出社会的本质和陋习,引发人们的思考。

诗人通过兴而兼比手法的运用,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达到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

《召南·江有汜》是一首弃妇诗,在三章中分别运用了“汜”、“渚”“沱”三个意象,它们均指江水的支流。

诗人即用了这三个意象起兴,又同时用他们作比,比喻她丈夫在外误入歧途,始乱终弃的现象。

《周南·桃夭》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出嫁时候的情形。

诗人用桃起兴,引出一连串对女子的描写,同时将女子同桃作比,“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和“其叶蓁蓁”分别是从容貌、生子和身体状况三个方面来描述女子的美好,成功塑造了一个宜嫁女子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女子此时此刻幸福愉悦的心情。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160924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160924


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赋陈其 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 本的表现手法。 如《君子于役》中“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就运用了赋的写法,把场景平铺直 叙的表达出来,抒发了思妇的思念之情。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 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兴字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 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常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雎》一诗反复运用“兴”的艺术手法,诗的一开头 就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 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 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是周天 子和诸侯们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 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在《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 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 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 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喻、比拟,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 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 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 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 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 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
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
正文: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
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

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

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

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

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

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

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因而我们可知,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又有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而《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下面我就借助《诗经》中的三首经典诗歌来简单分析一下《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首先是《诗经》的首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首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动物性的行为来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对佳人的殷切盼望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将深切的情感和渴望隐藏在关雎鸟的表面行为之下,整体风格含蓄隽永,并以此情感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或者政治理想的动荡着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第三、第四两章,则以主人公采芼荇菜的行为为比,兴起以君子既得淑女,理想得到施展的情形,借助“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样的欢乐的场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兴奋,一层层地写来,恰到“乐而不淫”的好处。

这是一首写求配偶的经过恋爱成功而结婚、或者追求政治理想而得到实现的诗。

又如以描写女性美好身姿著称的《桃夭》:
最后来看看描写抒情主人公痛苦追求的诗《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描写的是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曲折动人真实婉转的心理感受。

首句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深秋萧瑟之景,暗含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焦急等待的愁苦凄清的哀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是等待的人因为思虑过度而不禁产生伊人在茫茫水面上悄然出现之感,主人公激动的顺流寻觅爱人,可是不知何故她总是宛在水中央,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

以主人公的幻觉为起兴对象,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扑朔迷离的佳人的孤独身影,仿佛水中之月与镜中之花,不论他采取什么办法总无法接近她,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用兴的手法描写出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通过比兴手法,使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这最终勾画出一幅模糊和迷茫的水边一片朦胧的美感,散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用鲜艳的桃花为比,兴之以年轻美好的新娘的千娇百媚。

诗人用初春时节含苞欲放娇嫩艳丽的桃花来从侧面写出待嫁新娘娇羞而又在兴奋期待的复杂表情,此时此刻,人面桃花交相辉映,在和煦的春风之中相得益彰不知究竟是人比花娇还是花比人艳。

运用比兴,诗人成功地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祥和的婚礼气氛。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新人新婚生活的祝愿,以桃花结果为比,借用花开结果的比喻反映了作者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用饱满的桃子来比喻即将诞生的可爱孩子,顺便祝愿新嫁娘生活和谐。

第三章借助桃叶的茂盛这个比喻来祝愿这个新婚夫妇家庭的兴旺发达,“其叶蓁蓁”这四个字就反映出了甜蜜生活的祝愿,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全诗分别以花、果、叶为比的对象,暗示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寄寓祝福于桃花意象之中,表现出了对娇媚新娘、可爱宝宝和甜蜜和谐生活的祝福。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比较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经典诗歌。

然而诗经中运用到比兴手法地地方远远不止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诗经中的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像我们所看到的,比兴手法的后继发展在后代作品中的体现也是琳琅满目的。

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

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楚辞》的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又如《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借而又哀婉动人。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反映出了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并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而其中的比、兴手法更是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江西工业学院学报第七卷第三期《浅析“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发展》
上海古籍出版程俊英《诗经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