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并购效应理论发展
20世纪末以来美国金融业并购的特征及其效应分析_徐涛
综观银行业的并购历史,主要有3次全球银行业的并购浪潮被大多数人认可。
第一次银行业并购的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中末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逐步过渡的阶段,随着工业资本总量的扩大,银行资本也开始集中,银行业产生大量并购形成浪潮。
第二次银行业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金融自由化逐步兴起,针对限制银行并购的创新形式日益出现,各国监管当局采取宽容的态度,逐步防宽了限制。
各银行之间并购活跃,形成了第二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大型企业纷纷在国外设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资源进行配置,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对于银行的资本经营也产生了强烈需求,为开拓国外市场,增强资本运作实力等,各个银行也纷纷并购。
并购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形成了第三次并购浪潮。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金融业也进入了新的改革发展时期。
特别是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政府管制制度的放松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金融业扩张的步伐。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加快了整个金融服务业整合的步伐,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战略联盟和相互参股等方式变得更加强大和具有竞争力。
90年代以来银行业兼并浪潮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完成了80年代末的治理工作后,银行业为降低成本已竭尽全力,要创造更为可观的利润必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这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扩张。
仅仅依靠降低成本而赚取利润已经不可行了,金融机构必须设法增加收益,而这并不是所有的银行经营者都能胜任的。
如同美国第一联合银行董事长爱德华·克鲁兹菲尔德所言:“其资产低于500亿美元的银行难以竞争,这样的银行无力进行必要的科技、产品开发和人才方面的投资。
”一、美国银行业并购的阶段性特征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因为并购后的企业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以及增强了持续的获利能力。
回顾9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金融业并购的历程,可以发现美国金融业并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西方企业并购绩效理论研究评述
企业并 购在西 方 国 家 已有 1 0多 年 的历史 , 0 并 购研究 自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也 非 常活 跃 , 观并 纵
购研究 史 , 国内外 学 者关 于并 购 的研 究 主要 围绕着 并购动 因和并购 绩 效来 展 开 , 并购 动 因 的研 究要 相
对成熟 , 基本形成 了 比较 一 致 的关 于 企业 并 购 的理
Ab t a t Th e e r h o r e e f ma c s a k y a e a a l a a tn nd mo td fiu tt p c s r c : e rs a c fme g rp ror n e i e r n swel slsi g a s ifc l o i o r e sa d a q iiin .S n e t e M & A rg n ly t o lc n we t r e eo e o n r fme g r n c usto s i c h o i i al o k p a e i se n d v lp d c u t y.t e h r s a c f M & A n we t r ou ty,e pe ily i ee rho i se n c n r s cal n Ame ia, i e a iey ma u e a d a c d. rc s r ltv l t r nd a v n e Th r f r ,i hs p p r h se n s h lr ’rs a c c iv me t b u h e f r n eo & e eo e n t i a e .t e we t r c o a s e e r h a h e e n sa o tt e p ro ma c fM A r u a e s mma ie n e iwe y t ma ial rz d a d rv e d s s e tc ly.I s b l v d t a hs r ve i a i g u n a t i e i e h t t i e iw s me n n f la d c n e p o i ee l t n n ih ri r c ieo h or tc lr s a c b tt ec r o a e mege sa d a q ii r vd n i e me tet e n p a tc rt e e ia e e r h a ou h o p r t r r n c u s— gh to se au to n Ch n . i n v la i n i i a Ke r : & A h o y;p ro ma e o & A; e f r a c v l a in y wo ds M ter e f r nc fM p ro m n e e a u to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一、引言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国外企业并购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然而,并购活动却伴随着高风险和复杂性,因此对并购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企业实施并购战略提供参考。
二、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框架1. 资源基础视角资源基础视角认为,并购活动通过获取目标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来提升企业绩效。
这一理论框架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例如技术、品牌和市场准入等。
通过并购,企业能够快速获取这些资源,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水平。
2. 机会成本视角机会成本视角强调了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选择最优机会的策略。
并购前,企业需要权衡不同机会的成本和利益,选择具有最高回报的并购目标。
同时,企业还需要考虑并购活动是否能够创造价值和减少成本,以确保并购行为的成功。
3. 组织学习视角组织学习视角认为,并购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的转移来提升企业绩效。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学习目标公司的经验和知识,迅速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组织学习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三、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1. 并购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早期的实证研究显示,并购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并购后,企业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并购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取决于并购目标的选择和整合方式的处理。
2. 并购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购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增加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并购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能导致市场价值的下降。
这些差异可能与并购的动机、整合效果和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并购绩效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并购前的预期和目标公司的选择是影响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
企业并购的类型与动机
能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节约通用设备、费用等。
混合并购(conglomerate M&A):包括横向并购与 纵向并购,一般包括产品扩张型、地域扩张型、纯公司并购的概念
公司并购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 度的控制权,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经济目标 的一种经济行为。公司并购是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极为普遍和正常的现象。 在公司并购中投资银行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公司并购实际是公司兼并与收购的简称(mergers & acquisitions ,M&A),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其有不同的理 解与认知。
非效率管理者理论:非效率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发挥 其经营管理能力,而另一管理集团可能会更加有效的对 该领域内的资产进行管理,或者说,从纯粹的意义上讲, 无效率的管理者仅仅是指不称职的管理者,几乎任何人 都可以做的更好。如果这样,就可以为混合并购提供理 论基础。在差别效率理论中,收购公司的管理方力图补 足目标公司的管理人员,并在被收购公司的特定业务活 动方面具有经验。
2.3 按并购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
直接并购
间接并购
2.4 按是否利用目标公司本身资产支付并购资金划分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利用借入的资本收
购目标公司,一般是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提供贷款, 同时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作为担保,实现收购行为,而 后用目标公司的现金流收回贷款。这种方式通常用于 转为非上市公司(going private)是指从公众持股公 司(public corporation)转变为私人控制的公司 (privately—held firm)。
美国企业并购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企业并购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商业现象。
而在美国,这一现象尤为显著,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企业并购首先为美国经济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
当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整合时,它们能够在生产、运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
例如,两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合并后,可以整合生产线,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规模经济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企业并购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一些经营不善或竞争力较弱的企业被实力更强的企业并购。
这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向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中。
比如,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老旧的工厂被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收购后,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得美国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企业并购还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在并购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和创新成果能够在不同企业之间迅速传播和应用。
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通过并购获取其他企业的创新技术,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创新实力。
而被并购的企业也能够借助并购方的资源和平台,将自身的技术成果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例如,一家科技初创企业被大型科技公司并购后,其创新技术可以迅速融入大型公司的产品线,加快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这种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资源整合方面,企业并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使得企业能够整合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渠道等各类资源,实现协同效应。
人力资源方面,并购可以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财务资源的整合可以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市场渠道的整合则能够拓展销售网络,增加市场覆盖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成为企业扩张和转型的重要手段。
然而,并购成功率并不高,许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为了提高并购成功率,国内外学者对并购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以国外并购理论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国外并购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其次,通过对国外并购理论的梳理,有助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最后,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并购理论的发展,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国外并购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这些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如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假设国外并购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研究范围与限制方面,本报告主要关注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不涉及国内并购理论的探讨。
报告将从并购动机、并购估值、并购整合等方面对国外并购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本报告的简要概述如下:首先,介绍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其次,分析国外并购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针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并购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国外并购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形成多个理论框架。
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理论主要包括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管理主义理论和战略匹配理论等。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协同效应;市场势力理论强调并购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的手段;管理主义理论关注管理层利益在并购中的作用;战略匹配理论则强调并购双方在战略上的互补性。
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并购动机、估值方法、整合策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动因。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
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
结果企业的价格与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
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与协同效应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
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 and 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与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许多公司还利用本公司拥有的所在行业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企业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公司管理间的协同。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发布时间:2007-12-12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
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
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
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
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
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
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
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海外市场并购的规律、特点与发展
海外市场并购的规律、特点与发展海外市场并购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来扩大其在境外市场中的存在和影响力的行为。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海外市场并购越来越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手段。
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海外市场并购具有一定的规律。
海外市场并购往往遵循着交叉并购的规律。
所谓交叉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在自身所属的业务领域以外的领域进行并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这种交叉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海外市场并购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海外市场并购往往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语言等因素可能会给并购过程带来很多困难。
其次,海外市场并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以确保投资的可行性和回报。
最后,海外市场并购还需要处理好与当地企业、政府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往往需要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需要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与沟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并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逆向并购的增加。
逆向并购是指境外企业收购本土企业。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找国际化的机会,积极参与海外市场并购。
其次是新兴行业的并购增加。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海外企业纷纷进行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和市场份额。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海外市场并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对于海外并购的监管政策各不相同,有些国家对外资的限制逐渐加大,使得海外并购变得更加复杂且困难。
其次是财务风险的增加。
海外并购涉及到外币交易、外汇风险等,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规划和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是文化冲突的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对企业的并购带来阻力和困难,需要企业在文化整合上做出努力。
美国并购发展的历史源流
美国并购发展的历史源流作者 | 国泰君安中小盘孙金钜团队孙氏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法西洋,以美为师。
美国纵横,源远流长。
始于微,微而中,中而强;始于一,一而二,二而多;始于内,内而外,外而周。
顺势而为,以法为纲,借力从虚,发力易实,结构变换,组织更迭。
纵观全球企业发展史,大企业的发展壮大几乎都采取了收购兼并的方式。
此时回顾并购重组鼻祖美国企业20世纪的五次并购浪潮,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并购重组浪潮大有裨益,同时能为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产权交易和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美国五次并购浪潮:(1)从其历程来看,并购企业以制造业为起点,逐步渗透到其他行业;并购企业规模由小至大;并购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并购范围由国内拓宽到国际;各时期并购动机侧重点不同。
(2)在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六方面:并购活动具有顺周期性,并购浪潮中法律与反垄断政策逐步变迁,金融领域变化影响并购活动,并购浪潮改变美国产业结构,并购活动与技术变迁互相促进,并购活动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变化。
一、以美为鉴:五次并购浪潮特色各异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浪潮始于19世纪末,并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一般将其划分为五次并购。
1897~1904年以横向并购为主,1916~1928年以纵向并购为主,1965~1969年以混合并购为主,1981~1989年以杠杆并购为主,1996~2007年以跨国并购为主。
相较而言,中国上市公司有并购案例到目前才20多年(1993年秋天发生的“宝延风波”是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案),所以美国百年并购史对中国公司并购有很强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同时,由于所处资本市场、宏观经济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不尽相同,中国市场并购重组的兴起很难和美国五次并购重组浪潮中的某一次对应起来,反而更像是几次的综合。
二、美国并购热潮阶段性特征明显这五次并购浪潮中,从其历程来看,在参与并购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并购方式、并购范围及并购动机等五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企业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通过产权交易,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业务整合和价值提升的一种商业行为。
在美国,企业并购早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并购的规模、范围和复杂度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将从美国企业并购的背景、动因、策略及监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美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以来,企业并购经历了多次浪潮。
从20世纪60年代的“合并运动”,到70年代的“杠杆收购”,再到80年代的“跨国并购”,每一次并购浪潮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美国企业并购的趋势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企业并购的动因多种多样。
对于并购方来说,主要的动因包括追求规模经济、获得战略互补、降低成本等。
例如,亚马逊在2014年以9.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游戏直播平台Twitch,是为了获取其在游戏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
另外,并购还能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新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实现并购目标。
最常用的策略包括现金收购、股权交换和资产剥离等。
现金收购是指以现金为对价,购买目标公司的所有或部分股权;股权交换则是通过交换目标公司的股权,来实现控制权的转移;资产剥离则是将目标公司的资产或业务进行剥离,并对其进行收购。
各种策略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并购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为了保障公平、公正、透明的并购环境,美国政府设立了一套完善的并购监管制度。
首先,并购审查是监管的重要环节,旨在防止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或损害市场竞争的并购。
根据反垄断法规,当并购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过大、市场垄断或损害竞争时,政府有权进行干预。
此外,证券法规、反腐败法和国际条约等也是并购监管的重要依据。
这些法规不仅约束了企业的并购行为,也保护了股东、消费者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总的来说,美国企业并购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探析讲解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探析1.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与并购意义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合并、兼并、收购。
合并(Consolidation)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成一个新的企业,特点是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兼并(Merger)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A公司兼并B公司,A保留,B公司解散,丧失法人地位。
收购(Acquisition)指A公司通过出资出股,达到对目标B公司的控制,同时A公司的法人地位丧失或转移。
从经济意义上而不是法律意义上讲,这三种方式通常并无大的差别。
我们经常讨论的并购(M&A)系指上述三个概念的全部或部分含义。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企业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或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并购(M&A)按并购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可分成三类:水平并购(横向并购):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原属同一产业,生产同类产品。
垂直并购(纵向并购):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之间有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及销售的关系,分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不同阶段。
是大企业全面控制原料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垂直结合控制体系的基本手段。
混合并购:同时发生水平并购和垂直并购,或并购双方或多方是属于没有关联关系产业的企业,通常发生在某一产业的企业试图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另一产业时,常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相联系。
并购按出资方式,也可分为三种形式:现金并购,指并购公司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
目标公司的股东得到了所拥有的股份的现金支付,从而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
股票并购:指并购公司采取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
国外并购理论整理
国外并购理论整理西方的并购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其间有几种比较盛行的并购理论。
1.效率理论企业并购理论中,传统的的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的效率,产生“2+2>5”的效果,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将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以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效应。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业务多元化,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协同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提高管理效率,由于并购双方的管理能力有差异,并购可以快速的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并购还可以将企业从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从而增加企业财务的协同效应,降低融资的风险性等优势。
2.代理理论Jensen和Meckling (1976)在其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代理问题的含义。
当管理者只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小部分时,便会产生管理者利用管理特权追求私人利益的代理问题。
并购是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过度自信假说和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Roll(1986)以竞标理论中的“赢者诅咒”理论为基础,根据拍卖市场特点提出的“过度自信”假说认为,由于经理过分自信,所以在评估兼并机会时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
Roll是从管理者行为来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认为收购企业的管理者试图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提高企业利润,如果兼并确实没有收益,那么,过度自信可以解释为什么经理即使在过去经验表明收购存在一个正的估值误差的情况下仍然会做出收购决策。
如果过度自信假说成立的话,那么,收购企业的过度支付就使其股东利益转移到目标企业股东,企业并购导致收购企业股东利益受到损害。
大多数企业合并的实证研究表明收购企业股价的下跌, 而企业收购却不能提供类似的数据(M. Bradley,1980)。
所以,完全支持过度自信假说仍然缺少一致的研究结论。
然而,“过度自信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企业并购现象的一条新途径,Roll教授的贡献就在于此。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探究述评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外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和进入新市场的重要途径。
然而,国外企业并购到底对企业绩效有何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和实证探究进行述评,以期深度了解并探讨该领域的探究现状和将来的进步方向。
一、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框架在探究国外企业并购绩效之前,我们起首需要了解相关的理论框架。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主要分为资源基础理论、机会主义理论和中介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通过并购获得的资源和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市场、品牌等资源,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机会主义理论则强调企业并购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担的问题,若果能够正确应对并控制这些风险,便能提高绩效。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灵活性。
中介理论则强调市场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作用。
金融机构、法律机构等在并购来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信息、风险管理和协调等服务,援助企业实现并购目标。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绩效受到市场中介机构的支持和影响。
二、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探究实证探究是对国外企业并购绩效进行评估和验证的过程,通过观察和分析真实的企业并购案例,以科学的方法验证相应理论。
实证探究将理论与实际状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揭示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探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整体绩效、市场竞争力、经营效率和财务绩效。
起首,企业整体绩效是衡量国外企业并购绩效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依据著名学者格鲁博夫在1993年的探究,他发现并购对企业整体绩效有乐观的影响。
但是,并购对绩效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市场条件、企业规模和行业特性都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国外企业并购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何影响也备受关注。
西方企业并购绩效理论研究评述
4、价值低估理论
价值低估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时,并购方可以通过并购获 得额外的收益。价值低估的原因可能包括市场信息不对称、目标公司管理不善 等。通过并购,企业可以重新配置资源,提高目标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市场价值。
二、公司并购理论的评述与展望
虽然现有的并购理论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公司并购的动因和结果,但仍存在一些 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确定目标公司的价值是否被低估? 如何评估并购对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如何平衡股东利益和企业社会责 任?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并购动因和结果的理解,同时考虑更 多的影响因素和维度。
一、企业并购绩效理论的发展
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传统并购绩效理论和现代并购绩效 理论。
1、传统并购绩效理论
传统并购绩效理论主要的是并购后企业的财务表现。例如,市盈率、市净率、 协同效应等财务指标被用来衡量并购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并购 能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势力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业 绩。
接下来,我们选取一个具体的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假设A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 额,增加销售渠道,收购了B公司。从并购动机来看,A公司的目的是通过收购 B公司,快速进入新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从策略上来看,A公司通过合理评 估B公司的价值,制定出合理的收购方案;从风险评估来看,A公司在并购前对 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等进行了充分评估,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司并购的形式和动因也在发生 变化。例如,数字化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 对目标公司的评估精度和并购决策的效率;数字化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 和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并购动机。因此,未来的研究也需要数字化 时代下公司并购的新趋势和特点。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和规模经济动因。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
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
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
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和协同效应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
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 and 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并购发展历程
并购发展历程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简称M&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为了共同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股份转让、资产交换或现金交换等方式,合并成为一个公司的行为。
并购活动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等目标。
以下是并购发展的历程。
20世纪初的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美国。
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竞争的加剧,各大企业积极进行并购以扩大市场份额。
1901年,美国钢铁大亨卡内基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成立了美国史上最大的工业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标志着并购时代的开始。
在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成为趋势。
196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收购了法国欧洲迪斯尼乐园,开启了全球乐园开发运营并购的新篇章。
此后,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提高了全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科技创新的推动,高科技公司的并购活动逐渐增多。
比如,2001年,美国思科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卡斯特系统公司,开创了网络技术公司并购的新纪元。
高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不仅扩大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还能够获取到专利和技术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的并购活动逐渐增加,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并购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中国政府推出了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投资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公司开始积极参与境内外并购活动。
例如,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20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电子支付公司PayPal,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宗对外并购案例。
总的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并购活动来实现战略目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并购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国内并购、跨国并购到高科技并购的过程。
同时,在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增多。
并购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扩张,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国外企业并购整合研究
国外企业并购整合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外企业并购整合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国外企业并购整合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背景国外企业并购整合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通过收购另一个国家的企业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会涉及到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整合,对于参与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因国外企业并购整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2. 获得资源和技术: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资源和技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战略转型:通过并购可以实现战略转型,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4. 实现经济规模效益: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影响国外企业并购整合对参与方及整个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1. 对目标企业的影响:并购之后,目标企业将被整合到收购方的组织结构中,可能会发生人员调整、业务整合等变化。
2. 对收购方的影响:并购之后,收购方将面临整合目标企业的挑战,需要合理规划整合过程,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对市场的影响:并购可能改变市场的竞争格局,影响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
四、研究成果国外企业并购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1. 并购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整合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的并购方式和实施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 并购整合的风险与管理:研究表明,并购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如文化冲突、组织结构调整等,需要合理管理以降低风险。
3. 并购整合的战略选择:研究发现,并购整合的战略选择对整合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并购策略。
4. 并购整合的价值创造:研究表明,并购整合可以创造价值,但要实现持续的价值创造需要注意整合的各个环节。
国外企业并购整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及其效应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及其效应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高潮的因和果;二是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高潮产生的竞争力效应。
第一章阐述了兼并、合并、收购和并购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了公司并购的五种动机,评介了八个方面的公司并购动机理论。
第二章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公司并购高潮,简述了前四次公司并购高潮及各自的特点,重点阐述了第五次并购高潮及其特点;简略描述了90年代美国银行业并购的状况和特点,着重分析了90年代美国银行业并购的效应。
第三章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两个方面阐述了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高潮的国际背景。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的国内环境,即法律环境和股票市场环境。
第五章主要从经营管理领域的变革、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90年代美国公司并购的微观原因。
第六章从微观效应(公司竞争力)、中观效应(产业竞争力)、宏观效应(国际竞争力)、国际效应(国际地位)研究了美国90年代的公司并购的竞争力效应。
第七章阐述了自然垄断、行为垄断和法定垄断三种垄断类型,介绍了现代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和美国反垄断法的变化发展,分析了美国的反垄断实践。
第八章研究美国促进公司并购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推动公司并购培育我国的大公司大集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并购效应理论发展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是一篇关于"并购发展理论动因西方效应企业公司研究收购"的文章,本文由范文论文网编辑鲍尔根据互联网资料精心整理而成,为网友提供参考和学习,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和规模经济动因。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
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很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多数,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
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
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和协同效应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
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升,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很多公司还利用本公司拥有的所在行业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企业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升,实现双方公司管理间的协同。
3.混合兼并和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
第三次大的并购浪潮发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次并购浪潮发生的背景是西方财务计划和管理体系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
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
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
不过,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
企业可能仅仅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
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并购做出了解释。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
有较低内部资金生产能力和大量投资机会的企业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
这两个企业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
NielsenandMelicher(1973)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小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
这意味着从收购企业到被收购企业的所在行业存有着资本的再配置。
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并后企业的举债能力大于兼并前两个企业举债能力之和,这就提供了投资收益的税收节约。
这一观点也常用来解释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活动。
这一时期基于管理学理论的持续完善,出现了从管理学角度来解释并购的诸多理论,Mueller(1969)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兼并的管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代理问题。
4.金融创新与潜在价值低估理论。
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随着新的融资工具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这次并购浪潮扭转了上次并购浪潮跨行业并购的趋势,转而注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原因是,金融创新工具,特别是垃圾债券的使用,使杠杆融资被广泛应用,企业很容易筹集大量现金进行并购,任何企业,只要经营表现稍微不善,则就有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
同时在这一阶段,分拆作为收购的一种形式占到了80年代并购总额的45%。
杠杆交易的滥用最终导致了反接管法、联邦新税制、破产法的实施和对银行监管的强化。
对这一阶段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是Tobin(1977)的q值理论和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
Tobin(1977)的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企业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
之所以如此,源于在股票市场上,很多机构投资者因为强调短期的收益而往往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兴趣,导致这些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同时,在20世纪70、80年代,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也使得很多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远高于其历史账面价值,使得这些公司成为有自由资源的公司兼并投资的对象。
这些都证明了Tobin关于公司价值的论述,也从另一侧面表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
这一时期用以解释杠杆收购行为的另一种理论是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管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
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很多企业还利用并购进行合理避税,如可以通过并购一些没有或只有较小股利支出的成长型企业,并在其进入成长期后再将其出售,从而以资本利得税来代替一般的所得税。
另外,一个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通过与一个有累积亏损的企业的合并,可以达到少交甚至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5.全球化与外部冲击理论。
全球化,信息技术,管制的放松及产业结构的变迁要求企业做出迅速调整,从而导致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战略并购浪潮。
这一浪潮在2000-2001年高技术领域的并购浪潮中达到了高潮。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并购创造了较有利的企业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
跨国公司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东道国获得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所有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管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优势等。
跨国企业研究专家(Caves,1982)对跨国并购进行了总结:“纵向的跨国企业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而横向跨国企业将无形资产的市场内部化。
”MitchellandMulherin(1996)提出了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阐述了并购的发生是因为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
Weston(2002)也提出了当今跨国并购产生的七大推动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监管松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赶超,产业组织的变迁,企业家个人的才能以及股价的上升、利率的降低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为实践中存有着过高的兼并失败率,使得西方学者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兼并的动机上。
他们通过对荷兰等很多国家大量兼并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企业兼并的主要动因。
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兼并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
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升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
这些研究,为购并动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并购发生以来,并购金额占一国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对一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从研究并购动因转向更多地以实证方法来研究并购效应。
1.并购与产业集中。
很多研究并购的文献对于并购会引起垄断表示了担忧。
美国经济学家MitchellandMulherin(1996)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被并购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目标公司都集中于某些产业,表现出被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
同时,研究还发现,并购事件的发生呈现出很明显的波浪性。
An-dradeandStafford(1999)在对1970-1994年并购公司的研究中,也发现并购公司有类似的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
Andrade,MitchellandStafford(2001)按并购金额对近几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企业所在行业进行排列,然后对这些行业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行业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说明,在某一次并购浪潮中处于并购高峰的行业在下一次并购浪潮中并不一定就是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
如果并购企业长期经营状况不佳,则它就不对市场形成威胁。
但是,很多数据显示并购企业在长期中虽然销售额较低,但利润却比较高。
人们认为其中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企业通过市场垄断力量获得了超额利润。
但是,Healy,PalepuandRuback(1992)研究发现,产业利润率的提升来源于运营资本投资水平和工厂、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
Pautler(2001)通过大量的数据也说明了在1974-1998年间并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中的趋势。
相反,Weston的研究表明,为适应全球市场的调整,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指标平均集中比率下降到约25%。
GowrisankaranandThomas(2002)以动态垄断公司模型为基础对兼并在长期中是否会引起垄断做了一次实证研究。
模型假定,存有合理的代理费用,兼并在行业内部进行和规模收益不变。
结果发现,并购只有在这一行业的供给相对无弹性,而需求相对有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这表明垄断公司借助垄断力量提升市场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
产业组织理论也认为,产业集中并不能与缺乏竞争划上等号。
一个产业内的公司可以在产品质量、品种、耐用性、售后服务及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展开竞争,旧的理论所认为的高度的产业集中将导致垄断或少数大公司合谋的观点并不适用当今异质产品成为消费主流的社会。
大公司市场份额的增加得益于他们的高效率和良好经营。
2.并购与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