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理论面面观
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思考
昕谓 自创 商誉 和 外 购商 誉 ,只是 在商 誉 确 认 的时 间 和空 间上 有 所 不 同 ,其本 质 都 是存 在 于企 业 自身 内部 的
能 够 获得 超 额 经 济利 益 的 资源 ,而 这 种超 额 的 获利 能 力 与企 业 的整 体 有 关 。外 购商 誉 实质 上 是 自创 商 誉 的市 场 表 现 形 式 ,在 并 购之 前 就 已经 存 在 ,只 是在 并 购发 生 时 才确 认 。从 会 计 理论 上看 ,只确认 外 购 商誉 ,而 不确 认
我 们 之前 提 到 的 信誉 价 值 、资 源优 势 、 理 团队 、服 务 管
质 量 等各 个 方 面 ,这些 因素 并 不是 海 尔通 过 购 买其 他 企 业 获得 的 ,是 海尔集 团 自己创 造 的企 业 资产 。
20 。 ( ) 06) 2 商誉 总是归 属于特定 主体相联 系 , 没有 脱离
商 誉 可分为 自创 商 誉 和外 购 商 誉 。 自创 商 誉 是企 业
在 长期 的 生产 经 营 过程 中积 累形 成 的 ,能 够 为企 业带 来 超额 盈 利 的 资源 。外 购 商誉 是 通 过 产权 交 易行 为从企 业
外部 的其他 企业 单位 获取 的不 可确认 的无形 资源 。 现 行 会计 理 论 只确 认 外 购商 誉 ,对 于 购买 方 将 购买
依据 和原理 企业未在账面 反映的资产能给 企业带 预见的 可 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 折现值
来 额 润, 部 资 就 商 就 企 商 超 利 这 分 产 是 誉 是 业的 誉
四 、商誉 的减值 问题
得 较 同行 业 平 均 利 润高 出一 定 比例 的 超 额利 润 时 ,才 能 向专 门的 资产 评 估 机构 提 出商誉 评 估 申请 ,经 过评 估 机 构 证 实 并 出具 正 式 的评 估 意 见 表 明其 自创 商 誉 的存 在 , 再 予 以确认 。 自创商 誉 具 有 不稳 定 的特 征 ,确认 时需 要 遵 守 谨 慎性 原则 ,对那 些 经评 估 后 确 认 属 于商 誉 的那 部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一、对传统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对商誉定义的反思人们对商誉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商誉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基索和卫根特提出的观点。
他们在其合著的《中级会计》一书中,将商誉的性质概括为:一是它代表并购企业获取净资产的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二是它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存在不妥之处。
这是因为:1、这一差额的形成除包括商誉因素外,还可能出于并购企业的战略考虑。
探讨并购动机的效率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得财务协同、经营协同、规模经济效应等,并能实现多样化经营从而分散风险。
既然如此,收购价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并不完全等同于被收购企业的商誉。
事实上,在实务中有许多经营不善甚至恶化的企业,也能以高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
换言之,企业愿以高价收购目标企业,往往是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获得超额盈利能力仅仅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
2.收购价格之高低悬殊决定了商誉价值不合乎逻辑。
比如,从1989年8月至1990年3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处于被兼并的交易协商过程中,不同买主的收购价格先从对亿美元上升到67亿,后又跌至51亿,在短短8个月内,收购价格就有如此巨大波幅,倘若按价差法计算商誉,岂不也将大幅波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并购实务中,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交易双方的谈判技巧。
交易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简单将价差归结为商誉,必然不甚准确。
3、并购溢价与并购后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并不直接相关。
自从0世纪0年代以来,并购溢价越涨越高。
1988年,菲利浦摩利斯收购克拉特公司时的溢价为90%,将如此之高的收购溢价确认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商誉,会使投资者、债权人对并购后的公司产生过于美好的期望,甚至作出错误决策。
据统计,并购后的收购企业能从溢价中获取超额盈利能力的,只有33%左右。
可见并购溢价并不符合向全的本质,因此不能用以定义商誉。
信用管理--对企业商誉评估几个问题的探讨(DOC 13页)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信用管理--对企业商誉评估几个问题的探讨作者曾艳院系会计学院专业会计学年级 99 级学号9956049指导教师常丽讲师答辩日期 2003.6.15成绩 91分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中国,企业的兼并、重组等经济活动使得商誉评估问题成为一大热点。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目前对商誉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尚有许多争论不清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是商誉评估实践发展的必要前提。
基于此,我选择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关于企业商誉评估几个问题的探讨。
本文将从商誉的产生、性质及构成要素几方面否定近年提出的商誉的“消失论”。
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几个热点问题——合并价差是否就是商誉、负商誉、商誉的量化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观点。
文章结构如下:一、当前出现了商誉“消失论”二、商誉不会消失(一)商誉的性质(二)商誉的构成要素(三)商誉将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同在的事物三、合并价差是否都是商誉(一)产生“合并价差”的几种情况(二)处理“合并价差”的正确方法四、关于负商誉(一)反对“负商誉”这一概念的理由(二)从两个角度陈述应承认“负商誉”的理由五、商誉的量化问题(一)现有三种方法的缺陷(二)提出较合适的量化方法本文认为,商誉将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同在的事物,“消失论”无论从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负商誉”是一个应予承认的概念,但是在实务中,我们应对负商誉的确认持谨慎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 商誉消失论负商誉ABSTRACTMarket oriented economy develop day by day in China nowadays. So do the mergers &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 etc. economic activity. It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s of goodwill. However,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kinds of fac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evaluation of goodwill at present relatively lag behind.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not disputed clear. I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development that solves these problems about goodwill. Because of this, I have chosen the topic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Assess the discussions of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the enterprise goodwill.The thesis will deny the" theory of disappeared" of goodwill that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is, to several focus questions at present - -difference of merges & acquisitions is that the goodwill, negative goodwill, goodwill measurement. And has put forward the personal view.The paper thinks goodwill will together with market orientated economic, " theory of disappear " no matter theoretically or practice hold one's ground. In addition," negative goodwill" is a concept deserving to acknowledge, but in the real affair, we should hold the prudent attitude to it .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are mad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can't treat as the same.Keywords: goodwill theory of disappears negative goodwill目录一、商誉的概念会消失吗 (1)(一)商誉的性质 (1)(二)商誉的构成要素 (3)(三)商誉将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同在的事物 (4)二、“合并价差”是否就是商誉 (4)(一)产生合并价差的几种情况 (4)(二)处理合并价差的正确方法 (4)三、关于负商誉 (5)四、商誉的量化问题 (6)(一)现有的几种计量方法及其缺陷 (6)(二)较合适的计量方法 (7)主要参考文献 (8)对企业商誉评估几个问题的探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改制、兼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日益频繁,使得以商誉作为目标的交易在量和额上的规模都愈加扩大。
方案-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一、对传统商誉理论的反思(一)对商誉定义的反思人们对商誉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商誉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基索和卫根特提出的观点。
他们在其合著的《中级会计》一书中,将商誉的性质概括为:一是它代表并购企业获取净资产的代价(即收购价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二是它代表企业高于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存在不妥之处。
这是因为:1、这一差额的形成除包括商誉因素外,还可能出于并购企业的战略考虑。
探讨并购动机的效率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得财务协同、经营协同、规模效应等,并能实现多样化经营从而分散风险。
既然如此,收购价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并不完全等同于被收购企业的商誉。
事实上,在实务中有许多经营不善甚至恶化的企业,也能以高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
换言之,企业愿以高价收购目标企业,往往是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获得超额盈利能力仅仅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
2.收购价格之高低悬殊决定了商誉价值不合乎逻辑。
比如,从1989年8月至1990年3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处于被兼并的交易协商过程中,不同买主的收购价格先从对亿美元上升到67亿,后又跌至51亿,在短短8个月内,收购价格就有如此巨大波幅,倘若按价差法计算商誉,岂不也将大幅波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并购实务中,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交易双方的谈判技巧。
交易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简单将价差归结为商誉,必然不甚准确。
3、并购溢价与并购后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并不直接相关。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购溢价越涨越高。
1988年,菲利浦摩利斯收购克拉特公司时的溢价为90%,将如此之高的收购溢价确认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商誉,会使投资者、债权人对并购后的公司产生过于美好的期望,甚至作出错误决策。
据,并购后的收购企业能从溢价中获取超额盈利能力的,只有33%左右。
可见并购溢价并不符合向全的本质,因此不能用以定义商誉。
商誉理论面面观.
商誉理论面面观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也很难。
传统的商誉会计理论,一方面为商誉会计实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传统商誉会计理论的缺陷,又是商誉会计中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商誉有外购与自创之分,外购商誉,有时又被叫作合并商誉,与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所说的合并价差有某些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为较全面、较系统地弄清楚它们,有必要从有关商誉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其论争开始。
一、商誉:究竟是什么对商誉的性质的不同认识恐怕是引起有关商誉的其他问题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
本世纪20年代,杨汝梅先生在其所著《无形资产论》一书(注:杨汝梅:《无形资产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中,将商誉的性质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因企业内部人事上的良好关系而产生的特定价值;二是其存在较久且价值较为稳定;三是可以转让;四是在转让之际它可以用货币度量;五是从广义上看,是企业中由于一切组织制度完善及管理得法所获得的利益,因此,他认为,形成商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销售上的商誉外,还有生产上的商誉和理财上的商誉。
杨汝梅先生的上述看法,可以说是为后人认识商誉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注:E.S.亨德里克森(美):《会计理论》(中译本),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
)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 )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 ) 唬?)总计价帐户论。
“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对企业的好感可能来自有利的地理位置、独占的特权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并认为当一个经营中的企业的买价超过其各个资产价值的总和时,所超过部分可看作上述这些无形属性的代价。
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在于,人们对企业的印象的确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商誉理论面面观(下)
商誉理论面面观(下)三、商誉计量:总价值与分摊的确定如何计量商誉的价值,有相互联系的两层涵义,一是如何计量商誉的总价值,一是如何分摊商誉的价值,后者的存在又明显地与把商誉确认为“一项长期资产且要系统地分摊”这一惯例相依存。
对于前者,在现行实务中,主要方法有如下三种:一是割差法。
是按照被并购企业总体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各单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的差额来确定合并商誉。
显然,这种计量方法是一种较接近“超额收益论”的量化商誉的方法,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地确定有关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这些公允价值与估计的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是否能真正代表企业的未来价值。
二是超额收益本金化价格法。
其理论依据是,商誉是企业为获取未来超额收益而在现在发生的一次性支出。
这里的“超额收益”是指比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更高的利润。
若以G表示商誉,D代表预期年平均净收益,r代表该行业典型的年平均资本所得率,C代表企业的资本额,j 代表商誉项目上可获得的年平均所得率,那么,G=(D-rC)/j.这里,确认“超额收益”可能是企业以前一定时期内的平均超额收益或企业未来的预计超额收益,或者它们各别的调整后的数额。
三是超额收益折现法。
其理论依据是,商誉是可以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因此,未来超额收益的折现值应是获取的商誉当时的实际价值。
若Si代表第i年企业可获取的超额收益,r为年折现率,N 代表企业获取预期超额收益的年份数,那么,商誉G可按如下公式计算:NΣ1/S[,i](1+r)i=1关于商誉的分摊问题,主要是用何种方法将商誉的总价值在分摊期内分摊的问题。
一般地,分摊商誉总价值的方法有三种:(1)直线法。
即,在分摊期内,每年分摊的商誉是均衡的,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被广泛采用。
(2)加速摊销法。
也就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外购商誉的价值摊销完毕,并且,摊销的早期的每年的分摊额较多,而后期却较少,这实际上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外购商誉的投资收回来,也就是隐藏着未来企业可能收不回对外购商誉的投资这一假定,是地道的稳健主义的表现。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商誉,是指企业在并购、重组等交易中超过净资产的部分,代表了企
业品牌、营销网络、技术专利、人才队伍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商誉往往被用于资产重组、财务调整等方面,其本质
却被忽略。
首先,商誉是企业的好处所在。
商誉并不是一笔独立存在的现金流,
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商誉的分析不应
只看到其存在的数额,而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意识到商誉是企业
品牌、客户忠诚度等核心优势的集中体现。
其次,商誉是企业的负担所在。
在企业并购、收购、重组中,商誉往
往被作为交易溢价的部分,使得企业在未来几年内都需要承担商誉超
过净资产的部分。
而这些商誉支出将直接打压企业财务表现,缩短企
业可持续经营的时间。
对此,对商誉的重新认识在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对商誉进行
合理的价值评估。
估算商誉的价值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包括企业品牌、商业模式、员工素质等等,而不仅仅是以价格为基准。
其次,因势利导,将商誉的本质发挥到极致。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将
商誉的优势应用到战略规划、市场推广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总之,商誉并不是一笔无形的浮云,其背后代表着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与价值。
在对商誉的使用上,必须坚持客观、科学、依法依规的原则,切实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只有对商誉本质有准确的认识,才能利用商誉这种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会计学中的商誉评估理论与应用
会计学中的商誉评估理论与应用商誉是指企业在收购其他公司或品牌时,超出其净资产价值所支付的溢价。
商誉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和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会计学中,商誉的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和方法。
商誉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市场法是通过比较市场上类似企业的交易价格来确定商誉的价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上有充分交易数据的情况,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影响。
成本法是根据企业收购时支付的溢价来评估商誉的价值,它将商誉的价值与企业的投资成本联系起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自主开发和投资的情况,但在收购过程中往往无法准确估计商誉的价值。
收益法是通过估计商誉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来确定其价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在收购后能够实现协同效应和战略优势的情况,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未来收益进行合理的预测和估计。
除了评估方法,商誉评估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商誉的可分性、商誉的可持续性和商誉的减值测试。
商誉的可分性是指商誉是否可以独立于企业的其他资产进行交易和转让。
商誉的可持续性是指商誉是否能够持续产生经济利益,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商誉的减值测试是指在每个会计期间,企业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商誉是否存在减值风险。
如果商誉存在减值风险,企业需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商誉评估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商誉评估在企业并购和重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并购时,商誉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并为后续的整合和管理提供参考。
其次,商誉评估在企业估值和财务报告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商誉的价值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绩效评估有着直接的影响,准确评估商誉的价值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商誉评估在投资者决策和风险管理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商誉价值来评估其投资回报和风险水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然而,商誉评估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商誉价值的理论分析
商誉价值的理论分析一、资产价值分析资产评估是指对某一时点资产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资产评估价值是指评估人员根据资产现时状况,对市场进行合理预测而得出的资产在某一时点的“模拟”市场价值。
它既非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又非实际成交的价格,而仅仅是对一种价值的估计,对资产价值的判断和预测。
资产评估出来的商誉的价值不是商誉确凿的价格和成本,而是对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USPAP(美国行业统一执业标准)就将“市场价值”定义为:“资产在公开竞争的市场上进行公平交易最可能的价格,并假定买卖双方都是精明和谨慎的,资产的价格未受到不适当因素的刺激和影响。
”资产评估价值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它不同于劳动价值,也不同于会计计价的价值。
与马克思《资本论》中所称的价值不是同一概念。
资产评估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本身。
但它也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的价格。
因为尽管它是评估人员根据合理的假设做出的预测,但现实世界毕竟是复杂多变的,产权交易过程中最后成交的商誉的价格往往还受诸多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的影响,资产评估价值仅仅是为交易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并非现实的成交价格。
同时,资产评估价值也不同于会计计价的价值。
虽然资产评估要依据会计计价,但二者的性质与目的是不同的。
会计计价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会计管理活动;而资产评估是企业外部人士的一种评价行为。
会计计价是针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发生,对企业资产、各项资金的增减进行真实的记录,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是一种事后的记录,因而基于稳健的原则,会计计价在我国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原则。
资产评估是从社会公证与社会监督的职能目的出发,对资产及预期收益的现时价格进行的估算与评定,基于不同的评估目的往往适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是一种事前的估计。
资产评估价值虽然有着独立的经济内涵,但它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
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可以发现,劳动价值理论的确立首先是从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开始的,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以商品的交换为前提的,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商誉本质的理论解析与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
商誉本质的理论解析与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摘要]商誉作为一个会计概念和经济概念,其本质内涵是“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而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却偏离了商誉的本质,如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着差异。
这种偏离主要产生于计量技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若能理解这种偏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商誉会计处理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关键词]商誉本质;商誉会计;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
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誊会计学内涵的理论解析关于商誉的本质,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中介绍的三个论点,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
这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一)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业地位、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
由于这些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因此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故好感价值论亦称无形资源论。
(二)超额盈利论认为商誉是某一主体具有“能获得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超额盈利观”源于人们对资产特性的认识。
从理论上说,它完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资产所下定义的三个基本特征:1“由企业控制的”资源;2“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带来的结果;3这种资源“预期将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
很显然,“超额盈利观”下的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三)总计价账户论认为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在总计价账户下。
【推荐下载】对于商誉会计理论思考
对于商誉会计理论思考在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
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
因此,商誉的确认是极其重要的。
一、商誉概述 (一)商誉的概念及分类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 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
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
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
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
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二)商誉性质的流行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阐述了商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有关商誉理论的新探索
有关商誉理论的新探索一、商誉的性质与系统效应1.商誉性质流行观关于商誉,人们对其特征已取得共识。
商誉具有如下3个特征:①商誉与作为整体的密切相关,既不能单独存在或独立存在,也不能与企业所确认的资产分开来出售。
②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不能用任何或公式进行单独计价。
它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或对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③商誉的存在,未必有为它的建立而发生的各种成本[1].关于商誉的性质,当今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商誉是对企业持有好感的价值表现该观点认为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
对于这一论点的解释是:“人们通常认为商誉是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企业与雇员的良好关系以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这种好感可能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
”[2](2)商誉是企业超额利润的现值该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超额收益的现值。
“超额收益”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得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超额利润。
因为短期超额盈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所得,不能因此而确认企业有商誉。
对这一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利润,这种将于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即构成企业的商誉[3].美国会计学家佩顿(Paton1922)指出:“‘商誉’一词在广义上表示未来超额收益的估计价值……确切地说,商誉从这一点上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收益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投资的代表性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
”后来,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商誉实际上是“预计净收益超过有形资产按正常报酬率的未来预期利润的那部分的净现值。
”[4] 毕业论文(3)商誉是企业的一个总计价账户该观点认为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
中南财经大学的阎德玉教授认为:“‘总计价账户论’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
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以高出净资产的价格收购其他企业时所支付的溢价部分。
商誉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商誉是企业声誉的体现。
商誉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积累的品牌形象、声誉和顾客忠诚度等无形资产。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商誉往往是其市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盈利能力和价值。
商誉体现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经营实力。
商誉往往是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获取的,这意味着被收购企业具备某种核心技术、专利或市场份额等优势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收购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商誉反映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商誉的形成是基于对被收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即收购企业相信通过整合、协同效应等手段可以提高被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进一步带动整个企业集团的业绩增长。
商誉说明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扩张能力。
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获取商誉,体现了其扩大市场份额、进军新兴市场或扩展业务领域的战略意图和能力。
对于外购商誉的确认,会计准则要求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确认。
被收购企业的商誉必须是可以被可靠计量的,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商誉的形成必须是通过实际交易进行的,而不是通过内部资产转移或其他非市场经济行为形成的。
确认外购商誉时,会计师需要进行商誉的计量,通常采用溢价法。
根据溢价法,商誉等于购买价格减去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溢价部分反映了商誉的实际价值,这部分价值将被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在以后的会计周期内按照合理的折旧或摊销方法计提。
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体现了企业声誉、技术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反映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扩张能力。
在会计学上,商誉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并可以通过可靠的计量和确认方式进行计提和核算。
[会计,商誉,角度]浅析商誉会计现代角度认知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浅析商誉会计现代角度认知及其会计处理方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商誉作为一种企业的名誉和影响力的量化集合,它的组成要素在不断地扩充,然而以往专家所认为的商誉的组成部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剔除出商誉的内容,纳入了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例如,商誉以前包括了产品的牌子名称,但是随着我国专利申请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的牌子名称已经开始纳入到了企业专利的一部分,并成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虽然在现在看来,商誉的各个组成部分被剥离了出来,但是这些组成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和对企业的资源配置的份额都是无法从可辨认资产中分离的,这是商誉的一个重要属性之一。
一、商誉的计量就目前而言,对于商誉是否成立还无明文规定,其计量方法也无从说起。
因此这里所说的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的计量。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一书,将企业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两个大类。
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对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来确认,不需要进行公允价值的调整,因此不涉及商誉。
二、商誉会计在不同阶段的理解从商誉在金融界的提出到现在,商誉会计经历了不同的几个阶段,各个国家和各个区域都存在着与自身相关的的概念来定性,同时学者们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和议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商誉是良好企业形象的价值体现。
这一个观点是基于商誉的作用的理解,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历了生产,销售,售后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客户和大众都会根据企业的形象给予企业一定的认可,企业的商誉价值主要体现在群众的好感度。
但是目前的商誉会计需要对商誉进行具体化和量化,好感度无法通过计算而获得。
(二)商誉是企业的总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差值。
这个观点是基于资产分配的角度对商誉进行定位,把企业的协调方式作为商誉的一部分,但是它并没涉及到因为企业信息之间的信息不匹配所带来的问题,这一部分的资产的会计计算是不合理的。
例如当一个大企业并购小企业时,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如果通过此方法计算商誉价值将会导致大企业多支付一大笔的资金给予被收购方,多支付部分属于被收购企业的投机性收益,它是与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时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因此不可以作为企业的商誉价值的一部分。
(完整版)商誉的价值评估
(完整版)商誉的价值评估1.1商誉的内涵商誉既是一项资产,也是一种信誉,是人们对某个企业的信任程度。
商誉一旦形成,就会在顾客头脑中形成一种观念和消费习惯。
商誉的形成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层面:(1)基于公司产品层面的竞争优势。
包括产品的差异性、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和依赖等。
(2)基于公司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而反复进行的对人、财、物,产、供、销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形成了良性的价值链循环,使产品生产市场对路,成本降低,社会信誉随之上升。
(3)基于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平台是当今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然也是商誉价值构成的重要内容。
企业劳动者素质提高了,企业良好商誉形象的树立才有基础。
(4)企业地缘即企业的地理位置优势。
如果企业所处位置和所处的投资环境较优越,那么必然比其他企业有更大的收益。
例如在改革初期,身处经济特区的公司就比内地的公司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
(5)企业历史传统优势。
企业良好的信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企业领导层和雇员层经过多年积累经验才形成了技术秘诀、经营之道和社会影响及其知名度的。
企业历史越悠久,知名度越高。
(6)基于战略的竞争优势。
所谓企业,企划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公司决策者的战略头脑才是这个公司最核心的商誉和无形资产。
1.2商誉的价值评估方便随着商誉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商誉的确认和计价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商誉的价值,萨缪尔森的观点至今影响着大多数学者,他在《经济学》一书中形象地说:“如果你为了收买一家企业而支付了一定数量的钱,那在你看来该企业就值那么多钱。
如果该企业的股本的帐面价值不值那么多钱,那我们就认为这是由于商誉。
”所以萨缪尔森关于商誉价值的计算就是:商誉价值=公司整体交易价-股本帐面价值。
现代会计准则中对于商誉的处理也正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商誉的价值通常不能计入资产负债表(企业合并时除外)。
商誉概念探微
商誉概念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初期的商誉概念:商誉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追本溯源,“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NatureandHowtoValueIt”一文中,还具体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
”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
虽然商誉最早是作为商业上的词汇出现的。
但是,商誉问题最先却是引起法庭的注意,故最早关于商誉的定义既不是经济界,也不是会计界所下,而是法官所下。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1859年英国一件法庭法案例中司法官对商誉所下的定义:“商誉意指旧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这个概念在英国法庭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可见,早期的商誉并未引起会计界的重视。
相反,由于遗嘱公证、法律诉讼等问题的牵扯,首先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视,对商誉问题进行了研究。
因而,虽然“商誉”是商业上的词汇,最早却是由司法界定义的。
二、商誉概念的演进:商誉系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是19世纪末的事。
19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场所逐渐固定,企业组织也一改往日家庭作坊、临时结合等方式,以独资或合伙制为主。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工业革命业已结束,虽然工业化过程仍在继续,但劳动生产率已不像过去那样惊人地提高,在投资报酬率大幅降低,竞争日剧的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必须依靠内部的各项优秀素质:如果一家企业信誉卓著、生产工艺精湛、推销有术、组织管理有方,它就能吸引较多的顾客购买其产品,企业与客户之间亦能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
商誉概念的发展及思考
深入探讨商誉的本质和内涵,为准确计量和评估商誉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
02
完善商誉会计处理规范
现行商誉会计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商誉减值测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等
,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完善商誉会计处理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
度。
03
拓展商誉相关领域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商誉与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领域的联
系越来越紧密,未来研究可以拓展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化对商誉及
其相关问题的认识。
商誉概念的应用展望
提高商誉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商誉估值方法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投资者做出 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理其商誉资产。
强化商誉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
随着企业越来越注重品牌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建设,商誉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未来,企业可以更加注重商誉பைடு நூலகம்管理和维护,以提升其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
在会计学中,商誉是指企业整体 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
间的差额。
商誉在会计处理中通常被确认为 一项无形资产,并需要在财务报
表中进行披露。
商誉会计处理需要考虑商誉的摊 销、减值、重估等问题,以确保
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商誉概念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商誉概念在管理学中有助于企业识别 和创造竞争优势。
难以量化
商誉的价值难以单独量化 ,往往与企业的整体价值 联系在一起,这使得评估 商誉的价值变得困难。
法律和税收问题
商誉在法律和税收方面也 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商誉 的转让、摊销等方面存在 不确定性。
商誉概念的思考
商誉的本质
商誉是企业的一种综合性资源 ,它反映了企业的整体价值, 包括了企业的品牌、声誉、客 户关系、地理位置等有价值的
分析CPA备考中的商誉评估理论
分析CPA备考中的商誉评估理论在CPA备考中,商誉评估理论是一个关键的考点。
商誉是指一家公司从事并购活动时,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的价格部分,而商誉评估理论则是对这部分价值进行评估和确认的方法。
本文将对CPA备考中商誉评估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商誉评估理论在CPA备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经济中,公司并购活动频繁,商誉也随之产生。
正确评估商誉的价值对于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准确性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因此,CPA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商誉评估理论,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其次,商誉评估理论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CPA备考中,考生需要了解商誉的定义、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减值测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商誉的价值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被收购公司的市场地位、品牌影响力、技术水平等。
CPA备考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准确评估商誉的价值。
再次,商誉评估理论的实践应用也是CPA备考的重点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CPA会经常遇到商誉评估的案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
因此,CPA备考也注重考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案例分析,熟悉商誉评估理论的具体应用。
最后,商誉评估理论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也是CPA备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在CPA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会计准则对商誉评估的具体规定,做到严格遵循准则要求。
综上所述,CPA备考中的商誉评估理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知识点,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认真学习和应用。
只有掌握了商誉评估理论的核心概念、具体方法和实践技能,考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有更广阔的空间。
希望考生能够充分重视商誉评估理论的学习,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也很难。
传统的商誉会计理论,一方面为商誉会计实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传统商誉会计理论的缺陷,又是商誉会计中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商誉有外购与自创之分,外购商誉,有时又被叫作合并商誉,与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所说的合并价差有某些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为较全面、较系统地弄清楚它们,有必要从有关商誉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其论争开始。
一、商誉:究竟是什么对商誉的性质的不同认识恐怕是引起有关商誉的其他问题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
本世纪20年代,杨汝梅先生在其所著《无形资产论》一书(注:杨汝梅:《无形资产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中,将商誉的性质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因企业内部人事上的良好关系而产生的特定价值;二是其存在较久且价值较为稳定;三是可以转让;四是在转让之际它可以用货币度量;五是从广义上看,是企业中由于一切组织制度完善及管理得法所获得的利益,因此,他认为,形成商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销售上的商誉外,还有生产上的商誉和理财上的商誉。
杨汝梅先生的上述看法,可以说是为后人认识商誉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注:E.S.亨德里克森(美):《会计理论》(中译本),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
)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 )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3)总计价帐户论。
“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对企业的好感可能来自有利的地理位置、独占的特权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并认为当一个经营中的企业的买价超过其各个资产价值的总和时,所超过部分可看作上述这些无形属性的代价。
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在于,人们对企业的印象的确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缺陷在于,对企业好感的价值难以用货币去计量,这一点,对会计学这一特别讲究计量的科学而言,将是非常严重的缺陷。
“超额收益论”,有的称“超额利润的现值论”,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收益(或对待产者的现金支付)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的利润。
在此,有影响的学者是G.R.卡特利特和N.0.奥尔森,在其1968年发表的会计研究文集第10号《商誉会计》中阐述了如下观点,“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商誉的收益力概念是最切合实际的。
让受和让出整个企业的主要动机是取得未来利润。
在这种让受和让出企业的交易行为中所确定的价值,就是对企业收益力的评价。
这种收益力通过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超过其各种具体资财和财产权利的数额而反映出来。
”超额收益论的科学性在于,该观点把握了商誉作为资产的基本要件-经济资源、获利潜力、货币计量三要素,不足之处在于对商誉科学定性之后,相关理论研究没有跟上,加之其他两种观点同时干扰,使得商誉定性理论本身缺乏根系理论的支持,对商誉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显得软弱乏力。
[!--empirenews.page--] “总计价帐户论”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帐资产概念的产物。
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帐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
未入帐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诸如优秀的管理、忠实的客户、有利的地点等因素而形成的未入帐资产的结果,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约翰。
B .坎宁,他在1927年出版的《会计经济学》一书中写道:“我们可以对任何企业商誉的基本组成部分进行饶有兴趣的推究,但只有它的总额才能在统计上加以概括。
”总计价帐户论,其早期依据的两个观点-“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或“未入帐资产”-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揭示了商誉的某些特征。
遗憾的是这种定性理论实际变成了一种运作方法。
更有甚者,总计价帐户论的某些支持者,又将其从会计计算演变成了数学计算,使其彻底丧失了定性理论的品位。
80年代,美国的基索(D.E.kleso)和卫根特(J.J.Weygrandt)两位教授在所合著的《中级会计》一书中,则将商誉的性质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它代表获取净资产的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二是它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可见,这两位教授的看法与前述的亨氏理论基本一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以下是构成商誉的性质的重要内容,(1)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这是认定一项经济资源是否是商誉的唯一标准,对此,学术界基本上已达成了共识;(2)商誉的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而不是某一要素有关,这些要素有的是“硬”的,如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的是“软”的,如卓绝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等,有的是有形,有的是无形的,既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把它与其所依附的企业的其它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分割开来,无法确指它为某项有形或无形资产所产生的附加价值,这主要影响到如何计量商誉的问题;(3)可以从外部购入,也可以在内部形成,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种支出都无不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是形成商誉的基础与源泉;(4 )商誉是可以以货币来计量的,其确定的依据就是企业某一时点的整体可转让价值与其各项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一般情况下,它应当是正的,特殊情况下,它也可能是负的,即“负商誉”;(5)商誉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商誉确认:如何反映在账表上商誉的确认,是关于将商誉认定为何种会计要素的何种细目,在何时认定,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从商誉的来源看,包括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
对此,会计界的基本看法可归纳为:(1 )外购商誉可以在购入时确认,自创商誉只能在企业产权转让时才确认,这也是最近学术界批评传统商誉理论最猛烈的地方。
(2)外购商誉,可能形成于该企业100%购入另一企业的有表决权的股份,也可能只购入另一企业多数的有表决权的股份,在前一情况下,还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被购买者的法人地位消失,即出现前文所说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另一种是被购买的法人地位续存,也就是出现控股合并,在合并商誉问题上,与只购买企业多数的有表决权的股份的情况没有什么两样。
在控股合并时形成的商誉,学术界有“帐面反映法”与“合并报表列示法”两种不同的确认意见;在法人地位消失的情形下,实现的商誉,一般都采用“帐面反映法”。
至于如何在帐面上反映它们,学术界又有如下三种处理方法:[!--empirenews.page--] 1.将其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其预计的有效年限内加以摊销,或计入某项费用,或冲销留存收益。
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1 )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之所以愿意以超额代价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是因为,这种超额代价意味着在未来有超额收益流入,依照配比原则,应将在合并时取得的商誉先计作一项资产,尔后再按受益性原则在受益期内进行分摊,与有关期间的超额收益相配比。
(2 )从经济生活的现实情况看,科技进步、同行竞争购入者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变化,将可能使商誉不能永远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购商誉为企业作贡献的能力会逐渐减少,因而应予摊销。
1AS22 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也认为,考虑到在继续经营[1][2][3]下一页的条件下,由于不断创造的内在商誉有可能逐渐取代购人商誉,它对于企业取得未来收益的作用可能会日益下降,因而,较为稳妥的处理办法是,把外购商誉在一定年限内按照系统的方法进行摊销。
这已经是一种通行的国际惯例。
2.将其确认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除非有证据表明其价值发生了持续下跌。
其理由是,一方面外购商誉的价值会在以后的经营中得以维持,不会下降;另一方面这项商誉来自于并购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这些费用已被并购企业计入了损益表,若将外购商誉加以摊销,逐期计入损益表,那么,这些费用将被重计,并且,可能出现这样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企业在兴旺时期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其帐面商誉却呈下降趋势。
3.将其直接冲销留存收益。
其理由是,商誉的价值很难确定,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分别按其各别影响因素单独确定后合计而成,在企业合并后,这种商誉是否存在令人置疑。
因此,为审慎起见,不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费用,而应将其视为留存收益的一项抵减。
实际上,上述的处理方法可归纳为这样两种模式:(1 )可摊销资产模式。
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使用,其中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曲折,1990年以前,英国公司法规定,合并商誉既可作为一项可摊销资产也可直接冲减控股公司的股东权益,但由于这种方法对股东权益的压力太大,并且由于采用直接冲减权益法提高了未来年度的合并收益而被谴责为欺诈行为。
所以,在1990年由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颁布了《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即ED47),对合并商誉的处理作了严格的限定,即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只可将其作为可摊销资产,并且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合并商誉可按40年的最高年限予以摊销,一般情况下,摊销期不得超过20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22号准则《企业合并会计》规定,合并商誉既可作为一项可摊销资产予以资本化,并按其经济寿命进行摊销,又可将其直接冲减控股公司的股东权益。
1989年颁布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即E32),对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进一步限定为只可将其资本化为一项可摊销资产,并且明确规定其最长摊销年限不得超过20年。
(2 )灵活的处理模式。
主要有墨西哥、印度等以及除英国以外的欧盟国家使用,这些国家对合并商誉的处理都采取灵活的规定,既可以将合并商誉资本化为一项可摊销资产,在不超过最高法定年限内进行摊销,又可将其直接冲减控股公司的股东权益,其中瑞士还允许将合并商誉资本化为一项不可摊销的资产。
[!--empirenews.page--] 面对以上种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我国控股公司在购买其他公司的有表决权的股份并取得控股权时,应将合并商誉严格限定为资本化的可摊销资产。
这不仅符合我国目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素质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符合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国际发展趋势,也更符合审慎原则。
传统的商誉理论不在自创商誉形成之时确认的主要理由是,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专为形成商誉而支付了费用的情况下,也会因无法确认其究竟为形成商誉产生了多大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作用,从而,从稳健性的角度出发,会计人员只得将这些支出列作费用处理,只有在产权转让时,其价值才可量化。
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升温,在近年来不断出现较大商誉时,这种传统的商誉理论已岌岌可危,必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