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研究综述陈晓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12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

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陈晓静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 要]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与其他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笔者将我国的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以来的突破阶段,并对以上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概况和总结。

[关键词]中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141-03

道德教育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使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加强,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与其他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英国教育家萨德勒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能理解外国教育制度的真正作用,我们便能发现自己更加能够领会本国教育的传统和精神,更能理解还没有写成文字的教育理想,更快抓住本国教育的危险和有害的变化的微渐作用。因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也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发展。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美国德育思想的研究已有一些专著,如学者郑文的 当代美国教育问题透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学者史静寰的 当代美国教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学者郑富兴的 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学者许桂清的 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学者唐汉卫的 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等,但关于中美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专著却不多,这些论著大多把外国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里面涉及到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比如,学者朱永康的 中外学校教育比较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学者景志明和宋春宏主编的 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学者李萍和林滨主编的 比较德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等。这些论著中对美国道德教育思想的论述为我们今天中美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具有价值意义的参考。

纵观我国关于中美德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主要是指对某个国家道德教育进行整体或者局部的研究,从横向来说主要包含一个国家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从纵向来说,主要探究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1]总的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关于中美德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以来的突破阶段。

一、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技迅速发展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也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成为国家普遍关注的课题。道德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国外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主要在区域研究方面。学者邓卓明在 国外面向21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趋向 一文着重介绍各国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其中提到, 美国的一些州政府也相继制定法律,要求各级学校将 品德 、 伦理 、 价值观 作为课程的一个重点,并编制了各种教育方案。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主课逐渐在许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表中占有了重要位置 。[2]随后,专门介绍美国道德教育的论文逐渐增多。

学者普遍认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美国,向青年灌输社会政治制度准则,学校起来到了重要作用。学者张伟平指出美国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严重弱化、行为举止日益离轨等问题,认为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要态度诚恳,采取启发思考、全方位渗透道德教育理念等措施。[3]学者安钰峰指出,

141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陈晓静(1984-),女,江苏镇江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由于美国的教育由各州政府决定,全国没有统一的 教育体制 ,因此,制定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时很难取得统一。主要原因是因为多元办学和宗教主义使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多元化特征。[4]学者王平原指出,美国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尽管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式很多,但就其本质的内容是统一的。这就是 美国化 的价值观和政治原则。美国道德教育具有在内容上具体化、方式多样化、策略隐蔽化等特点。[5]学者李彩英认为,美国各州都按照自己的特点设置和教授道德教育,虽然有更大差异性,但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和以社会行为准则为核心的个人品质教育。

以上学者大多从区域研究横向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介绍美国的道德教育。1995年9月学者苏崇德主编的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一书第一次从纵横两方面对美国道德教育进行全面的介绍。书中介绍了美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史、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将发展的历史分为独立战争、独立战争后至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五个阶段;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三个部分;基本形式包括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形式;主要理论有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在比较思想道德教育学方面的专业教材,是中美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从起步阶段迈向发展阶段的标志。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者对美国的道德教育研究依然是以区域研究为主,不过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有些学者还尝试性的进行一些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为我国的中美道德教育研究比较研究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的中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学者郭春环考察美国思想教育的特点和实质,认为其实质就是灌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点主要是将社会制度、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思想教育溶于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宗教丈化等社会生活之中;重视挖掘和利用实物资源;重视利用宗教的影响和作用。[6]同年,应美国教育部的邀请,国家教委组织赴美道德教育考察团深入美国的大中小学,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6天的访问,分别对美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学生事务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交流和探讨,认为 美国的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具有: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道德教育的手段丰富多彩,宗教与道德教育联系十分紧密,家庭、社区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道德教育方面起一些作用,但作用不大,学生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活动在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服务等特点。 [7]这一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深入的对美国的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今后进行中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陆续有一些学者开始将中美道德教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工作于纽约教育局的鲍承模发表 美国的品质教育与中国的素质教育 一文,认为 中美两国在历史传统、管理方式、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各有千秋,可以说是世界上差别最大的两种教育制度,对中美教育作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品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8]文中介绍了美国品质教育的背景和现状,什么是素质教育,讨论中美两国在传统理念和教育理论实践方面各自的特点。

学者段大蓉对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细化到高校,就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思想教育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管理工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共性和个性,进而从更深层次揭示教学的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我国的高校德育。[9]学者关培兰和石宁则从家庭道德伦理观方面比较中美道德教育,认为在家庭关系、家庭义务、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德行向往方面,中美两国道德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10]通过比较,明确了家庭也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途径。

三、深入总结和反思阶段

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中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了显著的增多。2001年颁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纲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不同年龄学生的道德教育,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一纲要的出台,使全社会对道德教育更加的关注,我国学者对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不仅在区域性研究上更加深入细化,问题研究也得到广泛开展。

笔者把2000年以来的比较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类。

1.对中美两国道德教育总体情况的比较研究

学者杜学锋认为,中美两国德育在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内容、目标、实施模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通过科学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借鉴国外德育的成成功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11]学者赵莉、展明锋则认为,由于中美两国在德育理念上的差异,两国各自都存在优势和不足,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德育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视角。[12]学者朱银端重点比较了当前中美两国德育理论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社会影响,阐述了两国德育模式的本质、异同以及中国德育构建的思维方式的应有形态。[13]学者孙永贺则从德育方法入手,通过中美德育方法的比较,分析两国存在的共性、特点、具体手段的差异性,从而借鉴吸收美国德育方法的有益因素,促进我国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14]。

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