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更新解读

合集下载

胰岛素详解ppt课件

胰岛素详解ppt课件

Asp
Pro
Thr Asp
Tyr
Phe
Phe
Gly
Arg
Glu Gly Cys
B30 Thr Lys B28
A21 Asn Cys Tyr
Val Leu
gly
Asn
Lie A1
Glu
Val
Leu
Glu
Gln
Gln Cys Cys Thr
Ser
Lie
Tyr Leu Cys Ser
Tyr Leu Ala Glu Val Leu His
Asn
Tyr
Ile Val
Glu Leu
Leu Ala
B30的苏氨
Glu
Gln
Glu
Gln Cys Cys Thr Ser
Tyr Leu Ile Cys Ser
Val 酸,在B29
Leu
的赖氨酸 His
Ser
Gly B1 Phe Val Asn Gln His Leu Cys
上连接了
des-threonine B30 myristilated = detemir
可编辑课件PPT
35
甘精胰岛素缓慢释放的机制
❖ 酸性溶液 (pH 4.0)
❖ 皮下(pH 7.4)注射后 沉淀析出
❖ 六聚体缓慢释放
Clear Solution pH4
pH 7.4
Precipitation
Dissolution
Hexamers 10-3 M
Dimers 10-5M
Monomers 10-8 M
酰化的十
可编辑课件PPT Karsholm & Ludvigsen. Receptor 1995;5:1-8.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联合使用长效胰岛素和快速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制剂,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餐后高血糖对患者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内;未接受胰岛素治疗或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另一组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使用量、服药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2. 研究结果2.1 基线特征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2.2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期末,接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低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胰岛素使用量2.5 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3.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与口服降糖药物相比,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餐后高血糖对患者的影响。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少,服药依从性较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4. 结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能够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容量不大,随访时间较短,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上升。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之一,它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由快速作用胰岛素(R型)和中速作用胰岛素(N型)组成的混合物,多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

选取100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约1:1,年龄在30-70岁之间。

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另一组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观察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

研究持续时间为12周,每4周进行一次观察和检测。

经过12周的治疗,我们观察到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组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的改善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

预混胰岛素组在空腹血糖水平方面的改善率为80%,而口服降糖药物组仅为50%。

餐后血糖水平方面的改善率分别为75%和40%。

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组在胰岛素抵抗指数上的改善效果也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

预混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平均下降了30%,而口服降糖药物组仅下降了15%。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较口服降糖药物更佳。

它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有助于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进一步研究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观察时间,验证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异常,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使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混胰岛素是一种将长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胰岛素制剂,它能够更好地模拟体内自然的胰岛素分泌方式,提供更好的血糖控制。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范围在40-70岁之间。

这些患者在研究开始前3个月内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开始使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每天一次,餐前注射。

剂量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治疗持续3个月。

观察指标: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一般认为HbA1c水平在良好的控制范围内应该低于7%。

2. 空腹血糖(FPG)水平:空腹血糖是评估胰岛素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3.6-5.6mmol/l。

3. 餐后2小时血糖(PPG)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指数了餐后血糖控制的效果,正常范围应低于7.8mmol/l。

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对象的HbA1c水平从治疗前的平均9.2%降至7.4%。

有60%的患者的HbA1c水平成功下降到7%以下。

空腹血糖水平从治疗前的平均8.7mmol/l降至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从治疗前的平均11.3mmol/l降至7.9mmol/l。

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外,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还表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在治疗期间,没有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发生,并且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结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制剂。

它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HbA1c水平,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预混胰岛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由快速作用胰岛素和缓慢作用胰岛素的混合物组成。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预混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也逐渐增多。

为了指导预混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中国内分泌学会和中国糖尿病协会联合制定了《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接下来,将重点介绍该共识的要点。

首先,该共识明确指出预混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

同时,对于1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预混胰岛素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使用。

其次,该共识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身体状况和血糖监测结果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的治疗目标和用药方案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

第三,该共识对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患者的胰岛素需求和血糖水平,可以选择2次或3次每日注射预混胰岛素。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行剂量调整,确保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该共识指出了预混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预混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糖、皮肤过敏和注射部位反应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并对不同剂型的切换进行患者教育和指导。

最后,该共识还特别强调了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的使用。

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磺脲类似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然而,联合治疗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该《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医生提供了指导预混胰岛素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个体化治疗、合理使用和监测调整,预混胰岛素可以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临床医生在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预混胰岛素分类及临床应用

预混胰岛素分类及临床应用

预混胰岛素分类及临床应用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胰岛素制剂。

根据其成分和比例的不同,预混胰岛素可分为四类:双相混合型、中效混合型、快速混合型和三相混合型。

以下将对其分类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双相混合型:双相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常见的制剂是30%短效和70%中效胰岛素。

该类预混胰岛素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较长时效的胰岛素效果,适用于有一定血糖控制需求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餐前或餐后使用,能够较好地模拟食物摄入与胰岛素释放的生理过程,有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2. 中效混合型:中效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中效胰岛素和缓释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代表性的中效胰岛素是NPH胰岛素,它具有较慢的胰岛素吸收和较长的持续时间。

该类预混胰岛素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胰岛素效果,适用于有较长时间胰岛素需求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长效胰岛素的替代或辅助,以及有较高胰岛素需求患者的夜间胰岛素使用。

3. 快速混合型:快速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短效胰岛素和快速吸收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短效胰岛素可以迅速达到峰效应,而快速吸收助剂可以加速短效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该类预混胰岛素的优点是胰岛素作用迅速、效果较短暂,适用于需要快速调整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胰岛素调整时期,以及有较突发性胰岛素需求的糖尿病患者。

4. 三相混合型:三相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延长吸收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该类预混胰岛素能够提供较长时效的胰岛素效果,适用于需要更长时间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众多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替代或辅助,能够提供较稳定的胰岛素效果,有助于血糖的长时间控制。

总之,预混胰岛素根据其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双相混合型、中效混合型、快速混合型和三相混合型。

每一种预混胰岛素都有其特殊的临床应用场景,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混胰岛素制剂,以实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预混胰岛素50制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预混胰岛素50制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专家共识1药品评价 2019年第16卷第21期v餐后高血糖是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突出特点,其主要原因为β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胰岛素早相分泌不足[1,2]。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3]。

预混胰岛素50是一种含有50%中效胰岛素和50%短效胰岛素成分的预混胰岛素制剂,可控制空腹血糖同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很好地模拟了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基础-餐时的分泌模式,对减少餐后血糖漂移、维持全天血糖平稳具有重要意义。

1 预混胰岛素50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正常受试者全天24h分泌的胰岛素中基础胰岛素与餐时胰岛素的比例约为1:1。

因此,50/50剂型的高比例预混胰岛素可能较其他比例预混胰岛素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目前,我国上市的预混胰岛素50制剂包括预混人胰岛素50R、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50和门冬胰岛素50。

各种预混胰岛素50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见表1。

表 1 预混胰岛素50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注:来源于药品说明书从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见,与预混人胰岛素50R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50具有以下优点:①起效迅速,可紧邻餐前注射,必要时也可在餐后立即注射;②达峰时间快,峰值维持时间短,在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同时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2 预混胰岛素50制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预混胰岛素50制剂含有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成分,可同时兼顾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进入临床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2.1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50 vs 预混人胰岛素50R 一项为期12周、纳入48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4]显示,预混人胰岛素50R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 1c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餐后2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PG)水平,且耐受性良好。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制剂
瞬态
浓度
速效的原因
浓度
赖脯胰岛素因氨基酸位序发生微小变化,影响其内聚力,二聚率大大降低制剂中由于锌和酚的存在,赖脯胰岛素为稳定可溶的六聚体注射进入皮下,六聚体失去稳定性,直接解离成单体,迅速显效
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比较
——起效快慢及作用维持时间
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持续时间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Type 2 Diabetes, 2015: A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
强化治疗后HbA1c水平未达标时(HbA1c≥7.0%)
基础胰岛素,空腹血糖未达标而糖化未达标时加餐时胰岛素
AACE/ACE
Consensus on type 2 Diabetes: An Algorithm for Glycemic Control(2009)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主要内容
胰岛素分类—按来源分类
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高纯度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生物活性与人体本身的胰岛素完全相同,是现阶段临床最常用的胰岛素
速效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蛋白质结构图
人胰岛素B28脯氨酸(Pro)被天门冬氨酸(Asp)代替即诺和锐 (Aspart)B28位脯氨酸和29位赖氨酸对换即优泌乐 (Lispro)A21天冬酰胺换成甘氨酸,B30位结合2个精氨酸即甘精胰岛素(glargine)B链氨基末端结合酰化脂肪酸后即地特胰岛素(detemir)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2011版)
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充分剂量调整,患者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快速减轻高糖毒性和改善患者预后。

尽管大型临床研究对〃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针对大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使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9%,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15%,尤其是年轻、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个体更能从中获益。

当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不仅受血糖的影响,也受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因素的影响。

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转归,临床上应重视以血糖控制为基础兼顾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推荐,新诊断T2DM患者如糖化血红蛋白(g1ycatedKemogIobinAi c,HbAi c)≥9.0%或空腹血糖(fastingp1asmag1ucose,FPG)≥11.1mmo1/1z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者,可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临床上也在已经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仍明显升高(如HbAιc≥9.0%)或已起始胰岛素治疗但仍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中,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血糖控制以利于后续管理。

一、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定义和临床获益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每日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subcutaneousinsu1ininfusion,CSII),使血糖快速达标的一种治疗方法。

实施该治疗方案时需要对胰岛素剂量进行精细化调整,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

为确保患者安全和缩短达标时间,一般需要患者住院治疗。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快速解除高糖毒性,发挥促进β细胞功能恢复并改善靶器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我国学者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2~3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修复B 细胞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重塑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CSII组和每日4次胰岛素注射组的患者分别有51%和45%获得了1年以上的糖尿病缓解,即无需使用降糖药物,仅依靠生活方式管理维持FPG<7.0mmo1∕1x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1b1oodg1ucose,2hPG)<10.0mmo1/1的状态,这一作用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3060min
2-3h
5-8h
特点
餐前0~15min或餐后15min内注射; 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餐后2~5 h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
餐前30~45min注射; 与生理状态比较。起效慢、效果差, 持续时间长、延后的低血糖
中效 长效
诺和灵N/ 优泌林N
来得时
2-4h 2-4h
诺和平
3-8h
4-10h
1016h
4
5
6
从 UKPDS开始的年数(接受氯磺丙脲治疗的患者)
UKPDS提示:在确诊6年后大约50%以上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 要联合胰岛素才能够使得空腹血糖控制到<6.0 mmol/L
Wright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2; 25:330–336.
Lusignan S et al. BMC Family Practice 2005; 6:13.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进 行性衰退
β细胞功能(%)
100
诊断糖尿病时
80
β细胞功能降低超过50%
60
40 N = 376
20
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诊断时间(年)
Adapted from UKPDS Group. Diabetes 1995;44:1249
2024h
5.723.2
作为基础胰岛素,平台时间短,吸收 曲线变异大.低血糖风险高 T2DM每日注射1次,T1DM每日可注射2 次: 吸收曲线重复性好
11
已上市胰岛素种类及特点2
胰岛素 商品名 种类
优泌乐25 优泌乐50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指南与共识·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纪立农郭晓蕙黄金姬秋和贾伟平李玲陆菊明单忠艳孙子林田浩明翁建平邢秋玲袁莉章秋张明霞周智广朱大龙邹大进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与共识编写委员会序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而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仅有25.8%,其中能够达到有效血糖控制的患者仅约39.7%[1]。

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

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使用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也仅有36.2%及39.9%[2],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胰岛素注射装置、注射技术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

“2014-2015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调查问卷”是第三次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近况调查。

该研究从2014年2月持续到2015年6月,共纳入来自41个国家的13298例患者,其中包括3853例中国大陆患者,100例中国台湾患者。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与第二次注射技术调查相比,包括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注射笔用针头的重复使用、注射时手法错误及患者教育不充分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另一方面,在我国,即使是医务人员,对于胰岛素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影响的认识也有限;对于如何规范胰岛素注射,中国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在认识上还有较多不足之处。

幸运的是,目前注射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糖尿病专家的关注。

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罗马召开的注射与治疗专家推荐论坛,与来自全球54个国家的183名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了《胰岛素注射与输注新推荐》[3],大会围绕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和注射技术等方面展开讨论。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基础+三餐时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按照0.1~0.2U/kg/d剂量给予 根据空腹(早餐前)血糖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用量 根据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血糖的水平调整三餐 前的胰岛素用量 餐时胰岛素一般首剂给予4U,根据下次餐前血糖 的水平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一般先对最高餐 前血糖值进行调整,每3 ~ 5 d调整一次,每次调 整1 ~ 2 个注射点,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胰岛 素剂量为1 ~ 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其他:妊娠、围手术期、急性并发症或应激 状态(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严重慢性并 发症(如重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胰岛腹血糖升高的患者 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适用于空腹血糖 高或(和)餐后血糖高的患者

对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 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 物。 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 型糖尿 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 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对于血糖较 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降糖药 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高血糖 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 逆转β 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 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 疗。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有多次皮下注射、 胰岛素泵注射等。应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 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各点血糖在最短时 间接近正常,同时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我国近年关于胰岛素应用的共识及指南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 识 2013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 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0 2
预混胰岛素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的治疗方案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0 4
预混胰岛素剂 PLEASE ADD YOUR TITLE H 量的调整方法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0 1
预混胰岛素分类
01 预混胰岛素分类
而空腹血糖已达标的患者。
每日1次方案
每日2次方案
每日3次方案
1-2-3次方案
02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预混胰岛素选择 : 低预混人胰岛素、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中预混人胰岛素、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起始剂量:
对于(1)、(2)情况,一般为0.2~0.4IU/(kg·d)或10~
12IU/d,按1:1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对于(3)情况,一 般以基础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以1:1.3的比例进行剂量转
02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如果预混胰岛素从每日2次增加至每日3 次时,建议将预混人胰岛素改为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2)若低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Hb A1c≥7.0%,早餐后血糖<10.0mmol/L, 可考虑调整为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 若早餐后血糖≥10.0mmol/L的患者,则可 考虑调整为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治 疗;
换,按1:1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每日1次方案 每日2次方案 每日3次方案 1-2-3次方案
02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临床医生一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预混胰岛素类别、 日总剂量和早晚餐前剂量的分配比例。
每日1次方案
每日2次方案
每日3次方案
1-2-3次方案
02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好医生继续教育试题答案国家I类5套省级II类2套

好医生继续教育试题答案国家I类5套省级II类2套

好医生继续教育试题答案国家I类5套、省级II类2套国家I类5套题答案病毒性肝炎的社区管理与规范化防治策略一、肝病概览1.重型肝炎,预期肝脏功能难以恢复时,应选择下列哪种治疗:A. 肝脏移植2.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适当卧床休息3.急性淤疸型肝炎表现为黄疸上升至高峰,并应持续多长时间:A. 3周以上4.下列哪项是重度慢性肝炎的表现:C. PTA(%) <60―>40 5.下列哪项是慢性肝炎的根本治疗:C. 抗病毒治疗6.慢性肝炎的病原体感染时间需超过下列哪项时间:A. 6个月二、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建议1.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临床处理,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C. 核苷(酸)类似物对肝硬化患者具有一定危害2.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预防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无需了解血清HBV DNA水平及耐药3.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B. 换用阿德福韦4.下列关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处理的方法,哪项是正确的:A. 应及时进行挽救性治疗 5.对拉米夫定耐药时,加用下列哪项药物可提高疗效:B. 阿德福韦酯 6.下列哪项不是乙型肝炎病毒耐药预测的因素:C. 核苷(酸)类似物的剂量三、慢性丙型肝炎的社区管理及防治1.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半年内至少在下列哪项时间内应进行检测ALT、AST:C. 每2个月2.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对象中,对于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且>40岁的患者应选择下列哪项处理措施:B. 应立即治疗3.下列哪项是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定义:A. 治疗4周RNA阴转4.关于丙型肝炎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一旦感染丙肝病毒,仅10%感染者自发清除病毒: 5.对于丙型肝炎的预防,下列哪项措施最重要:B. 切断传播途径 6.下列哪项是治疗应答中反跳的定义:A. 治疗期间HCV RNA 由阴转阳四、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1.必须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育龄女性,如果近期不计划妊娠,建议选择的抗病毒药物:B. 干扰素2.宫内感染乙肝病毒时,主要发生在下列哪项时间内:C. 妊娠中、晚期3.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应在下列哪项时间内:A. 出生6小时4.根据药物在妊娠期间抗病毒的安全分类,拉米夫定属于下列哪项药物:B. B类药物5.下列哪项是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途径:B. 产时感染6.下列哪项药物是目前认为在孕晚期使用基本是安全的:B. 拉米夫定社区常见传染病护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一、社区常见传染病及管理(一) 1.甲型肝炎的平均潜伏期为: C.4周 2.HA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粪-口传播3.肝功能异常超过多长时间的HBsAg阳性患者确诊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B.半年4.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B.空气传播5.菌痢的潜伏期一般为: A.1-2天二、社区常见传染病及管理(二) 1.二期梅毒属于: A.早期梅毒2.以下哪项不是淋病的传播途径: D.空气传播3.HIV是: B.单链RNA病毒4.艾滋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四个期,其中Ⅲ期为: C.艾滋病前期5.尖锐湿疣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A.人类乳头瘤病毒三、社区常见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1.一般情况下,戴棉纱口罩不应超过()小时: B.4小时2.可杀灭一切致病微生物的消毒剂称为: D.高水平消毒剂3.医护人员洗手时,取适量皂液认真揉搓双手至少()分钟: C.15分钟4.可以清除和杀灭细菌芽孢以外的微生物的消毒剂称为: C.中水平消毒剂5.以下关于护目镜的使用说法错误的是: B.重复使用护目镜3次以后应消毒清洗一次医院处方点评的管理与实施一、门急诊及医嘱处方点评方法1.无特殊情况下,开具门诊处方不能超过下列哪项的用量: B. 7日用量2.清洁手术患者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应超过下列哪项时间: C. 24小时3.氨基糖苷类药物+速尿同时应用,会导致出现下列哪项后果: A. 导致耳、肾毒性增强 4.28天以下的新生儿在使用头孢曲松的同时,不能使用下列哪种药物: C. 钙剂5.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下列哪项不良反应: B. 体位性低血压二、处方点评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1.关于专项处方点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C.各级医院都必须实行专项处方点评2.属于超常处方的是: D.无正当理由开高价药的处方3.专项处方点评的重点监控项目不包括: B.口服营养制剂 4.属于用药不适宜处方的是: A.用法用量不适当的处方 5.实施处方点评的最终目的是: D.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1.以下关于处方点评错误的是: C.各级医院应保持处方点评制度一成不变2.医院处方点评工作的实施部门是: A.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3.二级及以上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B.中级以上 4.以下哪项是不规范处方: B.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5.一个考核周期内( )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离岗参加培训: C.5次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一、胆汁淤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1.最常见累及大胆管上皮细胞的胆汁淤积疾病是: A.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在遗传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中,发生的重要机制是: D. 转运体基因突变 3.目前观点Dubin-Johnson综合症倾向于由那个基因突变所致: A. MRP2 4.以下哪个基因突变是囊性纤维化的原因: B. CFTR 5.胆汁酸是由以下哪项成分转变而来: D. 胆固醇 6.以下哪项不是胆汁的成分: D. 糖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概述1.胆汁的主要成分是下列哪项: B. 胆汁酸2.以下哪项PBC-肝内胆汁淤积的生化表现不正确: B. ALT/AST显著降低3.以下哪项与PBC共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最低: D. 扁平苔癣 4.以下哪项不是PBC的临床表现: D. 关节疼痛5.以下哪项PBC的免疫学异常发生率最高: A. AMA/AMA-M26.除哪项外均为可能引起药物型肝内胆汁淤积的病因: C. 头孢拉定三、几种常见的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1.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程一般在几个月以内: D. 32.下列哪项不是PSC诊断的主要依据: B. 碱性磷酸酶降低3.胆汁淤积型肝炎占肝炎的比例是多少: A. 2-8%4.重叠综合症所致胆汁淤积的发生率是: D. 8%5.除哪项外均为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依据: C. 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60%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好发于妊娠末: A. 3个月四、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的治疗(一)1.根据本章内容以下哪项是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首选用药: D. 熊去氧胆酸2.以下对胆汁酸池描述错误的是: A. UDCA是鹅去氧胆酸(CDCA)的7-C位羟基同向异构体3.根据本课件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常用剂量正确的是: A. 10mg/kg/d4.熊去氧胆酸不宜与以下哪项同时合用: B. 消胆胺5.根据本课内容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固醇性结石的疗程正确的是: C. 6~24个月6.以下哪项不是使用熊去氧胆酸的禁忌症: D. 慢性胆囊炎五、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的治疗(二) 1.腺苷蛋氨酸是那年被发现的: A. 19572.腺苷蛋氨酸对以下哪项具有预防作用: D. 预防心脏疾病3.腺苷蛋氨酸对以下哪项具有治疗作用: A. 关节炎4.腺苷蛋氨酸是通过以下哪项在人体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D. 转甲基和转硫基作用5.目前认为对胆汁淤积引起的皮肤瘙痒有一定效果的药物是: A. 消胆胺6.通过本课学习,下列哪项对腺苷蛋氨酸的安全性描述是错误的: B. 对孕期胎儿有明显不良反应从新指南看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一、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1.根据《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以下哪位T2DM患者不考虑口服药而应给予胰岛素治疗: B.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2.根据《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以下哪位T2DM患者可给予胰岛素单药治疗,亦可口服药和胰岛素联用: C.病程中出现无确切诱因的体重下降3.关于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描述正确的是: A.需他人协助完成注射4.关于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描述正确的是: D.患者进餐时间规律 5.哪种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达标率更高: C.预混二、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1.关于胰岛素的分配比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全天胰岛素总量1.5-2.0u/kg/d左右2.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考虑重新恢复口服药治疗的指征,不包括:C.空腹血浆C肽>0.8-1.0nmol/L3.当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总剂量()仍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时,可采用每天多次胰岛素治疗: B.>36u 4.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 D.以上都包括5.胰岛素对糖尿病的基本的治疗益处包括: D.以上都是6.关于口服降糖药物失效,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每年大约有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继发失效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指南1.下面哪些不是胰岛素的作用 D、胰岛素减轻体重2.下面哪种胰岛素不是基础胰岛素 C、赖脯胰岛素 3.下列哪些不属于胰岛素类似物:C、精蛋白锌胰岛素4.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包括 B、腹部脐周5cm以内的部位;大腿前外侧5.下列哪些不是胰岛素的给药途径 C、肌肉注射6.关于胰岛素在急症中的应用哪些不正确 B、急性期应加大胰岛素皮下注射剂量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
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 尽管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但大部分T2DM患者胰岛细胞功能仍随病
程进展逐渐恶化,故应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
• 减轻胰岛细胞负荷
• 解除高糖毒性
• 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 治疗
• 保护残存的细胞功能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混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
起效时间 (min)
0.5 0.5 0.25 0.17-0.33
分类
预混 70/30 剂型 50/50 剂型 赖脯胰岛素 75/25
峰值时间 (h)
2-12 2-3 0.50-1.17 1-4
作用持续时间 (h)
14-24 10-24 16-24 14-24
注意事项
• • • • 若HbA1c或空腹血糖仍不达标,可改为每日2次治疗方案或参考12-3次方案 预混人胰岛素应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 前即刻注射或餐后立即注射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预混胰岛素,中预混胰岛素主要针对餐后血 糖升高明显的患者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口服降糖药
• • • • 低预混人胰岛素 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中预混人胰岛素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起始剂量

生活方式干预及两种 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 药最大有效剂量治疗 后HbA1c≥7.0%的 患者
• • •
0.2U/(kg.d) 晚餐前注射 根据患者情况作适 当调整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方案
预混胰岛素 的选择
• 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起始剂量
• 适用人群第1种,早晚餐 前等剂量转换,午餐前 加2-4u或每天胰岛素总 量的10%,并可能需要 减少早餐前的剂量2-4u • 适用人群第2种,根据具 体情况决定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每日3次治疗方案
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方案
适用人群
• • 新诊断T2DM患者,HbA1c≥9.0% 同时合并明显临床症状 生活方式干预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 降糖药最大有效剂量治疗后 HbA1c≥9.0%的患者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后 HbA1c≥7%而空腹血糖已达标的患 者
预混胰岛素的选择
• • • •
低预混人胰岛素 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中预混人胰岛素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4 -2 — +2 +4 +6
<2.8 2.8-4.4 4.5-6.0 6.1-7.7 >7.8
-4 -2 — +2 +4
<2.8
2.8-4.4 4.5-6.0 6.1-7.7 >7.8
-3
-2 -1 — +2
“—”表示剂量不调整 注:通常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或门冬 胰岛素)与精蛋白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胰岛素制剂
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 75/25 剂型:如赖脯胰岛素 25 • 70/30 剂型:如门冬胰岛素 30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 50/50 剂型:如赖脯胰岛素 50、门冬胰 岛素 50
适用人群
•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及两种 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最 大有效剂量治疗血糖仍不 达标(HbA1c≥7.0%)的 患者
预混胰岛素 的选择
• 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方法
• 起始每日1次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注射
• 血糖控制仍不达标,逐 渐增加到每日2次、每日 3次的方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 更新解读
PP-HI-CN-1365


1 2
3
我国糖尿病概况(略过)
预混胰岛素共识更新背景
2016版预混胰岛素共识解读
• • 预混胰岛素介绍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1 2
3
我国糖尿病概况
预混胰岛素共识更新背景
2016版预混胰岛素共识解读
• • 预混胰岛素介绍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人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 30
赖脯/门冬胰岛素 50
0.25
0.50-1.17
16-2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1 2
3
我国糖尿病概况
预混胰岛素共识更新背景
2016版预混胰岛素共识解读
• • 预混胰岛素介绍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预混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方案
适用人群
预混胰岛素 的选择
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 • • • 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方案时,不建议同时使用胰岛素促泌剂 可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或α -糖苷酶抑制剂,视患者个体情况决定是否停用 TZD类药物 按时、定量进餐及规律运动,预混人胰岛素应在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或餐后立即注射 中预混胰岛素主要针对餐后血糖升高明显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 若低预混人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的患者餐后血糖>11.1 mmol/L,临床医 生可依据具体情况考虑等剂量可改为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或中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注意事项
• 如果预混胰岛素从每日2次增加至每日3次时,建议将预混人胰岛素改为预混 胰岛素类似物 • 若低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HbA1c≥7.0%,早餐后血糖<10mmol/L, 可调整为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若早餐后血糖≥10mmol/L的患者, 则可调整为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治疗 •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或餐后立即注射 • 对于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治疗患者,如果餐后血糖控制好而空腹血 糖>6mmol/L时,可将晚餐前调整为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采用每日1次治疗方案患者的SMBG
血糖监测
未达标 每周3天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复诊前1天
已达标 每周3次 复诊前1天
SMBG:自我血糖监测 “√”表示需测血糖的时间



√ √
√ √
√ √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注:通常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1-2-3次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一般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1次治疗,也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口服降糖药 • 当调整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2次或每日3次治疗时,不建议同时使用胰岛 素促泌剂(主要不良反应与胰岛素一致,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 可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视患者个体情况决定是否停用 TZD类药物 •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主要针对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的患者 •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应在餐前即刻注射或餐后立即注射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中预混胰岛素的适用人群
如何区分中/低预混胰岛素的适用人群? 新版指南根据最新CLASSIFY研究结果
指南推荐
• 以下特征患者使用LM50比L M25获益更大:
给予了明确推荐
口服药降糖失效后 • • • 早餐后血糖>13.5mmol/L 早餐前后血糖>4.4mmol/L 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较高 的患者
预混胰岛素1-2-3次治疗方案
起始剂量
每日1次:10-12u,晚餐前注射,根据早餐前血糖调整剂量
治疗后HbA1c或餐前血糖不达标,则早餐前加用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3-6u,根据晚餐前和空腹血糖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剂量
如果治疗后HbA1c或午餐后血糖不达标,则午餐前加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3u或将早餐前剂量按1:1分配到早午餐前,根据午餐后(或晚餐前)血糖 调整午餐前剂量
CDS2013版 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生活方式干预
一线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分泌剂 或 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 DPP-4 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
采用每日2次治疗方案患者的SMBG
血糖监测
未达标 每周3天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复诊前1天
已达标 每周3次 复诊前1天





√ √ √ √

√ √ √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采用每日2次治疗方案患者的剂量调整
空腹/餐前血糖水平 (mmol/L)
剂量调整(U)
我国多数T2DM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治疗
基础方案:包括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方案:包括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基础-餐时方案:包括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 一项开放、非随机、非干预性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纳入4847例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旨 在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纪立农,冯波,苏青,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10):745-751.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的更新背景
•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 于2013年首次发布《预混胰岛素 临床应用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