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
“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
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
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 (《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
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
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 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为政》)。

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
十五立志学习f三十知礼而立f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f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f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f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而立志于学是起点。

其次,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

最后,学习要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仕
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孔子还主张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全君子人格,以此造福万民,安定百姓。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五)时、中恰当,文质彬彬。

金景芳先生说,“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了解事物变化,能运用辩证观点适度处理问题。

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也。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指既不过又非不及,而是恰到好处。

孔子强调“无可无不可”(《雍也》),“君子不器”,“过犹不及”,遇事立足实际灵活处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

(六)慎独自律,“三畏”“三戒”。

君子善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有敬畏心,并在不同阶段警惕美色、争斗、利益(得)等,“修己以敬”(《宪问》),自我砥砺以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提出“君子”在道德品行方面应做到“三戒”、“九思”。

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论语?季氏》)(七)友道切磋,堪担重任。

友道是悌道的延伸,有益于君子切磋知识
砥砺品性。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美好品性可彼此
助益。

“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力戒结党营私,使气苟且,而以道义相尚。

“周”就是能够以仁爱之心、善意之举去团结和帮助他人,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就可以结识更
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坦然无私的胸怀,以一颗仁爱之心,就可以与人和睦
相处,实为君子之道也。

(八)内省不疚,君子九思。

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反思与问题意识可丰富人格内涵。

“君子不忧不惧” (《颜渊》),大任在肩,气度豪迈,持续修养自身;“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言行举止时时内省。

孔子强调一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三、君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人生活在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论语》中,一个君子绝对不是一个隐士,而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热衷于投身社会作贡献的爱国者。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宣扬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干本分工作,而不是整天叫嚷,怨天尤人。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常常倍感浮躁和不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分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从个人出发、从一己私利出发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

而君子人格的模范作用引导着人们走出自己内心的狭小空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应对社会的瞬息万变,以豁达的胸襟做自己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突破陈规,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心灵的归宿,将社会建设成一个互敬互爱、充满温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

(二)有利于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于市场商品经济的冲击,“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说法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将金钱作为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利益化、世俗化、功利化了。

还有一些人为了达
到与人亲近的目的,不知廉耻地阿谀奉承,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孔子的“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教会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将友谊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学会尊重别人,呵护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使友谊纯洁而高雅。

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
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总之,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论颇
具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风在古代社会没有真正得以实现,他的
“君子”抱负也不可能如愿施展。

但是由于孔子的积极追求和大力倡导,“君子”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毕竟被历史所肯定和接受。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我们当今构建道德秩序、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