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一、什么是君子人格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但是在《论语》中,孔老夫子给出的定义是最全面的,并且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

孔老夫子把“仁”定义为“君子”,认为仁德乃立身之本,“人之有仁义犹如有伦理,而学仁义者可谓有方。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仅仅依据其中一个是不够的。

二、仁为第一仁在《论语》中是所有品德的基石,老子也认为君子必须有仁德。

仁义是指具有正直、善良、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孔老夫子强调“以己度人”,“仁者不失其身”以及“大正乃仁之本”。

另外,《论语》中还讲到孔老夫子的“道不拾遗、德不拾漏”,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不混淆道德原则和实际行动。

最后,孔老夫子还指出,仁德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能力。

三、其他品德除了仁,《论语》中还提出了义、礼和智这三个品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和正直正义的思想和行为;礼是指对待他人有礼节,尊重老师和上司;智是指集聪明智慧于肩,具备洞察力,灵活应变。

四、启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白,仁义是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仁德才能使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大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将仁德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谈论;最后,大学生应该在仁德基础上,注重发展其他三种品德,做到“学仁无疆,学义无涯”。

五、结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他以勤奋、踏实、真实的精神为指导,激励大学生以仁义为核心,兼具义、礼、智。

立足社会实践,追求真善美,彰显君子风范。

中国古代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测绘学院2013301650014 姚文平谈到君子,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有这这样一幅画面:风朗俊逸衣诀飘飘高山流水曲水流觞。

对于君子这个词语,我们更多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渴望成为君子这个道德人格的标杆,然而这个概念却是模糊的。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

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

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扬雄《法言》:“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墨
《 语 》 中 的 “ 子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论 君
凌 运 良
( 南 铁路 科 技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株 洲 湖 湖
摘 : 论 语 》 儒 家思 想 的 经典 文献 , 义 钩 深 致 远 , 《 是 蕴 内容 涵盖 极 为 丰 富 , 及政 治 、 育 、 理 等各 个方 面。 中 以 涉 教 伦 其 君 子 人 格 为核 心 的道 德 教 育理 论 .至 今 仍 对 国人 的 君 子 人 格 塑造 有 着 非 常 重要 的影 响 。 文 以此 为 切入 点 . 其 理论 加 以 本 对 诠 释 . 其 现 实意 义 略 作 分析 对 关键词 : 予 《 孔 论语 》 君子 内涵 现 实意 义


之一 。
《 语 》 记 录 孑 子 及其 弟子 言行 的一 部 书 , 二 十 篇 , 论 是 L 共 由 孔 子 的弟 子 及 再传 弟 子 编 写 , 我 国古 代 儒 家 经 典 著 作 之 一 , 是 是 首 创 语 录 体 。 《 语 》 记 录 孔 子 主要 弟 子及 其 再 传 弟 子 关 论 是 于孔 子 言 行 的 一 部 书 。 《 语 》 记 言 为 主 ,论 ” 论 纂 的意 论 以 “ 是
420 ) 10 0
子子和《 语》 L 论 孔子 ( 元前51 公 5 年一 前 4 9 ) 名 丘 , 仲 尼 。 秋 时 期 7年 , 字 春 鲁 国 陬 邑人 ( 山 东 曲阜 人 )儒 家 学 派 的 开 山 鼻 祖 . 国 历 今 , 中 史 上 最 有 影 响 的 思 想 家 和 教 育 家 ,被 公 认 为 世 界 文 化 名 人
思 。语 ” “ 是话 语 。 二 、 子 的 内 涵 君
“ 子” 于《 君 见 论语 )0 次 。孔 子 所 谓 君 子 分 为 两 种 : )7 1 身份 意 义 的君 子 , 即有 贵族 身份 而 未 必有 道德 学 问 的人 ; 德 意 义 道 的君 子 , 非 贵族 身份 而有 道 德 学 问 的人 。 即 具体 要 求 有 以下 几 方面。 ( ) 一 崇德 重仁 , 悌 安 乐。 首 先 , 是 儒 家 君 子 人 格 的 基 孝 德 本 内 涵 与 至 高要 求 ,君 子 怀 德 ”《 仁 》 。其 次 , 义 是 君 子 “ (里 ) 仁 人 格 的 核 心 内 涵 。作 为 道 德标 准 的 “ ” 于 《 语 )o 次 。仁 仁 见 论 ) 5 1 本 质 在 “ 人 ” 即对 人类 的爱 , 括 积 极 的 “ 爱 . 包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达 而达人 ”《 也》 和消极 的“ 所不欲 , 施于人 ”《 (雍 ) 己 勿 (颜 渊》 , ) 即做 一 个 心 地 善 良的 人是 君 子 的基 本要 求 。 ( ) 二 用礼 贵 和 , 让 忠信 。美 国芬 格 兰 特 认 为 , 类 的尊 恭 人 严 在 于礼 仪 , 子 是 一 尊 神 圣 的礼 器 。“ ” 于 《 语 》 4 , 君 礼 见 论 7次 指 礼 仪 、 制 有 学 者认 为 , 家 的思 想 核 心 是 礼 。 子 主 张运 礼 儒 孔 用 礼 仪 规 范 人 的行 为 ,不 学 礼 , 以立 ” 《 氏》 , 子 以仁 “ 无 (季 )君 为本 , 以礼 为 质 , 礼 立 身 。“ 子 博 学 于 文 , 之 以礼 ” 《 学 君 约 (雍 也》 , ) 以礼 约 文 ;君 子 和 而不 同 ” 《 路 》 ,礼 之 用 , 为 贵 ” “ (子 )“ 和 (学 而》 。 《 ) ( ) 义 轻利 , 三 重 改过 徙 义 。 即适 宜 , 内心 的 道 德 约束 , 义 指 即 做 事 合 于礼 仪 。 义 ” 于《 语 》 4 。 君子 义 以为 质 , 以 “ 见 论 2次 “ 礼 行 之 … … ” 《 灵 公 》 ,义 ” 是 君 子 的 修 身 原则 和必 备 品质 。 (卫 )“ 子 产 “ 君 子 之 道 四焉 : 行 己也 恭 , 事 上 也 敬 , 养 民也 有 其 其 其 惠 , 使 民也 义 ” 《 冶 长 》 , 态 度 恭 敬 、 上 负 责 、 恩 于 其 (公 )因 事 施 民 、 民合 道 而 获 君 子 美 誉 。 行 义 以达 其 道 ” 《 氏 》 ,见 义 役 “ (季 )“ 不 为 勇也 ”《 无 ( 为政 》 , 义有 助 于 谋 道 , 勇 关 系 密切 。 主 )行 义 “ 忠 信 , 义 , 德 也 ” 《 渊 》 , 子 立 足 忠 诚 信 实 , 于 知 错 徙 崇 (颜 )君 勇 改 过 . 义 行事 。 义 ” 君 子 做 人 的 根 本 和为 人 处 世 的 首要 原 循 “ 是 则 , 君 子 判 断得 失 的价 值 标 准 。在 孔 子 看 来 , 义 而 为 者则 是 为 是君 子 , 利 而 谋者 亦 是 小 人 。 为 ( ) 学笃 行 , 德 修 业 。 学 ” 学 习 , 受新 知 识 , 于 四 好 进 “ 即 接 见 《 语 》4 。 习是 进 德 修 业 的 途 径 , 会 实践 有 助 于 成 就人 论 6次 学 社 格 。首 先 , 德 修 业 要 立 志 好学 。“ 十有 五 而 志 于学 , 十 而 进 吾 三 立, 四十 而 不 惑 , 十 而 知 天 命 , 十 而 耳 顺 , 十 而 从 心 所 五 六 七 欲 , 喻 矩 ” 《 政 》 。 L 成 就 君 子 人格 的过 程 是 : 五 立 志 不 (为 ) 孑子 十 学 习一 三 十知 礼 而 立 一 四 十整 理 典 籍 执 鞭 育 人 而 坚 定 仁 心一 五 十 学 《 》 知 晓天 命 — 六 十 做 官 阅世 而 毁 誉 不 惊 — 七 十 言 易 而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
保障的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
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
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修养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环境应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提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交往方面给以指导。

"礼"做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存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识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内容环境应用领
域中都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抽
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相处方面给以指导。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有关“君子”的描述,让我们对君子的理解更加深入。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他们具备了一系列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君子具有仁爱之心。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不仅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还能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以及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

君子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君子具有自律的品质。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修身养性的描述。

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他们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及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完善自我。

君子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贞而不谅,朋友贞而不终。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质,他们以诚实守信为重。

他们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不言而信,不欺瞒他人。

君子注重信用,能够守信承诺,做到言行一致,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君子的诚实守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君子具有学习进取的品质。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学习的描述。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具有渴望知识和进步的品质,他们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不断改进自己。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他们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知识,以及与有智慧的人为友。

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具备自律、诚实守信和学习进取的品质。

君子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论语》的阐释,更是一种人格理想,鼓励人们在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上不断努力。

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准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通过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呈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形象。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借鉴《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首先,《论语》所描绘的君子人格强调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

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这与当代人格教育中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培养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伴随着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缺失的问题,人们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境地,缺乏对自身道德义务的认知和责任感。

因此,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弘扬《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以成为有良好道德行为的公民。

其次,《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

《论语》中有很多和学问、知识相关的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等。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问修养。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给个体带来巨大的认知压力。

培养学生的学问修养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辨识真伪、正确分析问题以及实现自己的自主思考。

君子人格所强调的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能够指导当代个体在获取和运用知识中成为自主、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的是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

孔子强调君子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关注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使个体对自身负责,更能使他们融入集体,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君子人格所倡导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可以引导当代个体养成自律、自强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实现自身与他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君子人格的培养要求个体具备道德品质、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自我修养与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持续的学习等多个方面的素养。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摘要:孔子的君子人格观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文章剖析了孔子君子人格观的道德教育意蕴,指出孔子君子人格观所倡导的人文传统、践履特征以及日用原则,在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意向、凸显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面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学校道德教育孔子的君子人格观作为一笔丰厚的道德资源,本身蕴含的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

深入挖掘君子人格的道德教育意蕴,继承和创新君子人格所彰显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式,激活其现代生命力,不仅可以廓清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脉络,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传统文化坐标,同时,亦可以揭示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一、以君子人格彰显的人文传统推动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面向。

对人的发现与确证、探寻人的完善与提升的途径以及叩问人生命的目的和价值等命题,始终是中国文化或者哲学传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孔子的思想同样可以概括为一种“哲学的人学”,或曰“为人之学”、“君子之学”。

劳思光先生认为:“孔子对文化之态度,简言之,即‘人之主宰性之肯定’,此所以为‘人文之学’。

”此论可谓精当。

孔子思想的聚焦点就是寻求人自身、特别是人在道德领域不断超越与完满的可能,而其思考的结果就是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君子人格注重人的品格提升,追求人的精神自由,推崇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的价值实现,为人之“安身立命”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滋养和人文关怀。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仁”释人,指出“仁”是人之为人的评判规尺和普遍的德性要求。

同时,作为“全德之名”,“仁”又构成了君子人格道德观的核心和最高层次,肯定了人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理想的优先性和根本性。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是一个关键词,都不能做简单的、机械性的复习来理解。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都把“习”解读为“实践”,应该是有深刻感悟的。

笔者认为,“传不习乎”,不论是“所传”还是“被传”,不管是老师教给你的,还是你要教给别人的,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之处不仅在于要实践,要行动,要学以致用,更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做到前者已是不易,二者兼备更为难上加难!最后谈一下第三则。

这则语录内容十分明了,可语译为:孔子说:“人先天具有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习染不同,人的性情便相距得远了。

”在这段语录里,孔子虽然没有具体讲到人性是什么,却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即人生都含有“性”和“习”两个方面,“性”是天生的人的本性,是属于自然的;“习”是人由于受方方面面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养成的习性,是属于人文的。

在孔子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善恶高下并非取决于先天的自然之“性”,而是由后天的人文之“习”决定的。

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大家知道,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量级学者,他们对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比如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荀子提出了“性恶说”,观点虽针锋相对,但都是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立论基础和出发点的。

孟子为了让人不丧失掉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找回已经丧失了的善性,荀子为了使人抛弃掉先天的恶性或者用习得的善性驱走、遏制恶性,结果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对于人,必须加强后天的教育,必须注意环境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认识,非常厚实地奠定了中华文化重视正能量教育、重视个人品行修养的传统的思想理论基础。

孔子还认为,确实也有不因后天的“习”而改变其本性的人,那就是“上知(即“智”的古字)”与“下愚”。

原语录是: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此语录就记载在第三则之下。

其中,“上”和“下”分别相当于高到极点和低到极点的程度副词:“上知”是指大脑智慧打开最多的人,比如圣人;“下愚”是指大脑智慧封闭最深的人,比如傻子。

论语君子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的启示

论语君子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的启示

论语君子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的启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中的君子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对于塑造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首先被强调的是要有高尚的品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表明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心怀忧虑、患得患失。

这种品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利益诱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坦荡的胸怀,不被私利所迷惑,不被虚荣所左右,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目附和。

在现代社会,这启示我们在团队合作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以达成共识,实现共同的目标。

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随波逐流,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想法。

君子还注重自身的修养。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还要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而是注重做事的敏捷和说话的谨慎,并且能够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很多人陷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

我们应当从君子的这种思想中汲取智慧,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不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君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对于现代公民来说,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作者:蒋昌丽谢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并最终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共同审美标准,对后世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词,但有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语,如“人品”、“品格”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被中国文化所吸纳,被主要用来代表个体的道德水准,指人的伦理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把“人格”依次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并赋予了不同的德行规范。

子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道德修养最高的等级,难以企及,“故不得而见”,历史上也只有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而仅次于“圣人”的“君子”却“得见”,在他看来,君子理想才更为切实,更具有现实性,是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从而激发人们不断的克己修身,向“君子”靠近。

在这千百年的追寻中,“君子人格”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蕴丰富的审美理想,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去评说、去建构,日久弥新,魅力无限,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全面概括。

本文仅就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一些看法。

一、“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一)君子仁爱守德,克己复礼“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孔子道德体系中的思想核心,也是君子人格的道德基础。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深受后代儒家学者的推崇,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实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与方法”和“教育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和社会贤士。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君子”这个概念,他认为君子以德为先,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以及国家的良好治理。

这一教育目标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发展,但往往忽视了道德、伦理的建设。

通过弘扬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引导人们重视培养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主张以实践为基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篇》),强调了学习要注重实践、勤于实践。

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通过贯彻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加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孔子的教育价值观提倡的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并倡导教育家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完善、有道德情操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中也需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互信,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这样可以加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各句在现实中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各句在现实中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各句在现实中的意义论语十二章是孔子的学说总结,内容涉及到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句子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以下是针对论语十二章各句的现实意义的列举:1. “君子不器。

”在现实中,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而是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2.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尊重,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或权力而对待他人不敬,也不要对待生死不敬。

3.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在现实中,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说空话,不做虚伪的事情,要以身作则,做到自己言行一致。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现实中,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全局,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

5.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现实中,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行为重,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小人则只注重自己的私利。

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在现实中,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以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全局,而不是只注重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

7.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现实中,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言行一致,不说空话,而是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8. “君子不器。

”在现实中,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而是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现实中,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全局,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

10.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现实中,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行为重,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小人则只注重自己的私利。

总结来说,论语十二章的各句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师从孔子 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师从孔子  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师从孔子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论文师从孔子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白丽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后世尊为“历代文官表,万世帝王师”。

然而从五四批孔以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正义日渐消亡,君子风范日渐远去。

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孔子留下的宝贵的民族智慧、文化精华、人格精神重新握在手中。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道德一、引言“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在法国巴黎开会,最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也说过:孔子所确立和阐释的很多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将鉴照今天和未来。

”[1]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科学宣言,更是全世界人类的呼声。

这证明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而这一切的思想精华均囊括在《论语》之中。

当今世界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师从孔子,在《论语》中寻找“至圣先师”的谆谆教导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利器。

二、何谓君子之道(一)对“君子”的阐释《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其中渗透着孔子在生活、学习、做官等方面的种种经验,并以此来教导他的弟子们。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自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由此可见,《论语》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论语》中“君子”二字出现了101次之多,学界最普遍公认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一是指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人。

其中第一种含义在《论语》中占据的比重较大,第二种含义也有体现但是比重很小。

其实,早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君子”二字已经出现,主要是人们对位高权重的人的称呼,当然其中也含有道德的要求,以及民众对为官者的殷切期望。

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为记录,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论语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则仍然对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论语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语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往往更注重物质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然而,论语中的许多言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这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各种社交关系和团队合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论语中提倡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在论语中,他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人不学,不知道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和自己,才能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人。

论语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潮日益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论语中的许多言论提醒我们,家庭和社会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义务。

同时,论语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和平衡,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论语还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

在当今社会,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等问题依然存在。

然而,论语中的一些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根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追求权力和个人利益。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研究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研究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一种美德的象征,指的是具有高度道德操守和优秀品德的人。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其中关于“君子”的描述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君子”形象的研究,探讨其哲学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仁者爱人的“君子”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利益而行动,也不会任由自己沉溺于享乐和私利。

相反,他们始终坚信“仁者爱人”,以公正和诚信来对待天下百姓,不断追求“义之与比”的境界。

这种对人类命运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个性化追求,弱化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对此,《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提供了一种对抗的方案,即通过“仁者爱人”的理念构建一个互相关照、尊重与合作的社会,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诚实守信的“君子”“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还必须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行为的诚实守信。

孔子有一句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表明“君子”必须积极维护对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始终保持真诚的态度。

如今,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判断谁是真诚的,谁是虚伪的。

对于“君子”形象的研究,在这个时代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有诚信才能建立起信任,有了信任才能让人们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呼吁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诚实守信”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三、自律追求进步的“君子”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现出“君子”人格的另一个方面——他们总是在不断自我提升,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在古代社会中,“君子”具有地位和权力,但在孔子看来,这些东西是不足取的,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自我修养、塑造优秀品格来成就自己。

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财富和名利,很少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而奋斗。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
“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
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
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 (《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
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
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 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为政》)。

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
十五立志学习f三十知礼而立f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f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f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f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而立志于学是起点。

其次,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

最后,学习要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仕
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孔子还主张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全君子人格,以此造福万民,安定百姓。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五)时、中恰当,文质彬彬。

金景芳先生说,“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了解事物变化,能运用辩证观点适度处理问题。

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也。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指既不过又非不及,而是恰到好处。

孔子强调“无可无不可”(《雍也》),“君子不器”,“过犹不及”,遇事立足实际灵活处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

(六)慎独自律,“三畏”“三戒”。

君子善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有敬畏心,并在不同阶段警惕美色、争斗、利益(得)等,“修己以敬”(《宪问》),自我砥砺以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提出“君子”在道德品行方面应做到“三戒”、“九思”。

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论语?季氏》)(七)友道切磋,堪担重任。

友道是悌道的延伸,有益于君子切磋知识
砥砺品性。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美好品性可彼此
助益。

“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力戒结党营私,使气苟且,而以道义相尚。

“周”就是能够以仁爱之心、善意之举去团结和帮助他人,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就可以结识更
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坦然无私的胸怀,以一颗仁爱之心,就可以与人和睦
相处,实为君子之道也。

(八)内省不疚,君子九思。

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反思与问题意识可丰富人格内涵。

“君子不忧不惧” (《颜渊》),大任在肩,气度豪迈,持续修养自身;“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言行举止时时内省。

孔子强调一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三、君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人生活在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论语》中,一个君子绝对不是一个隐士,而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热衷于投身社会作贡献的爱国者。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宣扬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干本分工作,而不是整天叫嚷,怨天尤人。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常常倍感浮躁和不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分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从个人出发、从一己私利出发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

而君子人格的模范作用引导着人们走出自己内心的狭小空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应对社会的瞬息万变,以豁达的胸襟做自己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突破陈规,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心灵的归宿,将社会建设成一个互敬互爱、充满温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

(二)有利于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于市场商品经济的冲击,“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说法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将金钱作为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利益化、世俗化、功利化了。

还有一些人为了达
到与人亲近的目的,不知廉耻地阿谀奉承,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孔子的“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教会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将友谊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学会尊重别人,呵护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使友谊纯洁而高雅。

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
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总之,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论颇
具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风在古代社会没有真正得以实现,他的
“君子”抱负也不可能如愿施展。

但是由于孔子的积极追求和大力倡导,“君子”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毕竟被历史所肯定和接受。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我们当今构建道德秩序、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