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目前,我国理论界正在深入广泛地讨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无论是在目前这场讨论中,还是在长期以来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对劳动价值论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和难题。其中有些难题在马克思着作中并无现成答案,应用传统理论也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劳动价值论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把创立了一百多年但至今未获应有发展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各方面加以丰富和发展。为此,本文冒昧提出几个新理论和新公式,并尝试应用这些理论和公式,分析和破解关系到劳动价值论兴废存亡的几个问题。

一、几个公式

(一)价值决定公式——价值规律公式之一

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的基本观点是:“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的这个观点是价值规律的首要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理论界通常所说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用个量t[,1]

及其总量T[,1]表示)。对于t[,1]参与价值决定,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中是没有争议的。但也许正因为没有争议,人们对t[,1]的认识一般也就没有深化、细化和量化。其实,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社会实践,t[,1]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必要在认识上加以深化、细化和量化。

从内涵来说,马克思所说的t[,1] 至少包含着三个重要的规定:一是劳动时间,并且是有效劳动时间,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三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基本上也就是社会平均的或中等的生产条件。后两个规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社会平均的或中等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完全一致,可以通用)。这样,商品的价值量(W )就是劳动时间(t)和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力(N)的函数,即:

W=f(N,t)

在这里,N又是由多种情况和要素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这多种情况中的每一种,都是一种或一类生产要素,每种要素又都包含着许多方面和因素。具体说:

第一,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可以说是劳动力要素(r),其中包括劳动

者的德、智、体素质,这又取决于先天的体质和智力遗传因素、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因素,特别是本人的主观努力以及这种努力的方向和程度等等。

第二,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可以说是科学技术要素(e),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相关知识、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贮存、应用水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承载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种类和含量等等。

第三,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可以说是管理要素(g),其中包括微观的经营管理,宏观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纪律、制度、政策、措施、分工、协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可以说是资本要素(c),其中包括资本的积累、积聚、集中、筹措、运作,生产资料的获取、配置、利用、更新改造等等。

第五,自然条件主要是土地要素(d),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人类自身的自然(已列入劳动力要素之中)和人类外部的自然,后者又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日照、气候、其他动植物、生态环境等等。

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都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性因素。仅以上述五项要素列入价值决定的关系式,可得出以下公式:W=f(r,e,g,c,d,t)

以上因素都影响到价值决定,其中有的是加和关系,有的是比例关系,

有的是非加和性、非线性的关系。

从外延来说,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存在着多层次的生产力,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力条件。同一规格质量的产品都可能有多个不同的生产者向市场提供;这些生产者有的是个体,有的是企业;企业中有独资的,有合资的,有股份制的,有国有的。不同生产者会有不同的生产条件、劳动力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不同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生产者各自的个别劳动生产率(N)可能分别等于、大于或小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N[,1]),从而N与N[,1]的比值n(我们把n 叫做相对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指数)可能分别等于1,大于1或小于1.即N=N[,1],N>N[,1],N<N[,1],亦即n=1,n>1,n<1.但无论个别劳动生产率N和个别劳动时间t怎样不同,同一规格质量的产品投放到同一市场上价格都相同,从而社会价值W都相同。因而n值越高,在相同劳动时间t 里产品产量越大,产品总价值也越大。于是就存在以下的数量关系和价值决定公式:

W=t[,1]=nt

当n不变或相同时,W与t成正比;当t不变或相同时,W与n成正比,即与N成正比,与N[,1]成反比;当W不变或相同时,t与n成反比。这就是说,当劳动生产率不变或相同时,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当劳动时间不变或相同时,商品价值量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指数成正比,或者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商品价

值量不变或相同时,也就是在等质等量商品中,包括单位商品中,所凝结的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时间越少,反之则相反。因此,我们应该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概念的劳动生产率,来全面认识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三者关系;否则就会在这三者关系上纠缠不清,争论不休。

在计算同类商品总量、部门商品总量、社会商品总量时,由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总是根据所有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因而这时n=1,从而,W=nT=1T=T.其中总劳动时间T=∑t=∑t[,1]=T[,1].所以,无论是同类产品、部门产品还是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量总是等于耗费在产品中的总劳动时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了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又在《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25卷,7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必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理论界通常所说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用总量T[,2]和个量t[,2]表示)。显然,作为完整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对社会生产、对生产部门、对

社会供给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需求、对消费者及其购买力来说也是必要的;不仅要具有劳动耗费上的社会平均性,而且要具有劳动效果上的社会必需性,即具有两种含义上的社会必要性,也就是必须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这就是说:“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然后再根据从这样决定的商品总价值中所分摊到的部分决定单个商品的价值,即由“所生产的总价值除以产品数,决定个别产品的价值,而且个别产品只有作为总价值的这种相应部分才成为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Ⅱ),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因而,完整意义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社会必需总量(B )所必要的劳动时间(T[,2]=Bt[,1])决定该种商品实际生产总量(A)的实际总价值(W),并由从这个总价值中所分摊到的部分决定单个商品的实际市场价值(w),即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1]、T[,2])共同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包括总量价值W和单位商品价值w)。用计算公式表示,即:

W=T[,2]=Bt[,1]=B(T[,1]/A)=(B/A)T[,1]=b[,T]

w=W/A=T[,2]/A=Bt[,1]/A=bt[,1]=bnt

其中,T[,1]=T,为生产A量商品实际耗费的总劳动时间,t为单位商品个别劳动时间,n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指数,b=B/A为供求系数或产品需求率或产品稀缺率。

上述公式把产品需求率b列为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变量,从而把供求关系列入了价值决定。而市场供求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这样,供求变动就决定了价值变动,进而决定了价格变动。从这种新观点来看,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并不是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而正是有规律地必然地向价值接近,与价值相一致。

再从供求变动趋势来看,“如果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这种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供求的价格弹性,会把供求、从而也把价值和价格拉向一个均衡点。这样,虽然在任何一定的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就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不过这种一致只是作为过去的变动的平均,并且只是作为它们的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这时,A=B即b=1,因此,就一定时期整体来看,价值决定公式仍然应该

是:

W=bT=T

w=bt[,1]=t[,1]

这个公式里,似乎b可以消失,不再发生作用,实际上这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b=1即A=B,亦即供求平衡,实际上供求在这里仍然是起作用的,而在其他任何一定的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也就是A≠B,b≠1,从而b 都不能消失,供求都起作用。

总之,在以上价值决定公式中,既包含了实际劳动时间(t和T),又包含了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1]和T[,2])。在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既包含了劳动时间,又包含了劳动生产率因素。其中也就隐含了决定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多种情况和多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资本、土地等等要素。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既包含了劳动时间,又包含了供求因素,既包含了生产过程、产品供给和劳动耗费因素,又包含了交换过程、产品需求和劳动效用因素,而在产品需求中也就隐含着产品的效用因素。因为没有效用也就不可能有需求,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而且效用越大,越普遍,需求量也就越大,两者总是成正比。因此,这一公式既保留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又融合了效用论、供求论、生产要素论、生产费用论、积累劳动论的合理内核,从而这个公式是一个既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又综合了

各种价值论合理因素的价值决定公式,它适用于产品个量价值和总量价值的计算,经得起生产和交换实践的检验。以这一公式为结合点和切入点,我们可以通过吸纳各种价值论的合理因素而使劳动价值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探讨各种价值论(和以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的沟通和综合。

(二)价格决定公式——价值规律公式之二

马克思关于价格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由此可见,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劳动时间,计量单位是时、分、秒;外在的价值尺度是货币、计量单位(以我国现行纸币来说)是元、角、分。商品的价格应该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关于价格的这个观点,是价值规律的又一重要内容。有人由此认为,理论价格就等于价值,诸如1小时劳动=10

元之类的等式,在一些文章中时有所见,其实这些等式是不成立的。在这里,至少要加入一个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转换系数h,才能使两边相等:如只有当h=10元/小时劳动,才能使10元/小时劳动×1小时劳动=10元。我们设商品价格为G,商品价值为W,货币系数为h,以上关

系式可通化为价格决定公式:

G=hW=hbt[,1]

这里的价格只是一般理论价格,实际市场价格与这个价格还会有或多或少、或正或负的差价,这些差价有的是由不同地点、不同流通环节商品中包含着某些追加劳动、从而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有的是由自然条件变化(如季节、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因素、国家政策因素、消费心理因素、社会时尚变化,以及种种偶然因素引起的(供求因素已被列入价值决定的内生变量,在此可不再列入)。其中由劳动量变动即价值变动引起的差价可纳入W之中,其余因素引起的价格变动和差价可用△G表示,列入价格决定的一个子项,从而上式可完善为:

G=hW+△G

其中△G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从社会总产品来看在一定时期可作为正负值互相抵销,也就是∑△G=0.从而使社会产品总价格仍然等于总价值、即总劳动时间乘上货币系数,即∑G=∑hW=h∑W=h∑T.

由此,h=∑G/∑W=∑G/∑T

就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计算)来说,G 应该用全年全国劳动者国内生产净值计算,W或T应该用全年平均劳动者人数乘劳动者全年平均劳动时间计算。由于目前统计指标和数据上的局限性,G 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W或T 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平均从业人

数(R)乘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时间(T)计算,即:

h=GDP/RT

通过不同年份的不同h值,可以计算出h值的年变化率h′。用计算公式表示,即:

h′=(h[,j]+1)/h[,j] (其中j为基期年份)

根据以上公式和有关统计资料,我们可以大体计算出一国h值和h′值。以我国近几年为例,可通过测算列出表1:

表1 中国h值测算表

GDP R T h h' 一年定期居民消

(亿元)(万人)(小时)(元/小时)(%)储蓄利率物价指数

(%)(上年=100)

1990 18531 63909 2440 1.19

1992 26652 65554 2440 1.67 121.9 7.56

106.4

1994 46759 67199 2240 3.11 145.3 10.98

124.1

1996 67885 68850 2024 4.87 126.8 9.18

108.3

1998 78345 69957 2024 5.53 104.5 4.77

99.2

2000 89404 71150 2000 6.28 108.1 2.25

100.4

说明:T根据我国从1994年实行每周5.5天工作制、从1995年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从1999年节日假由7天延长至10天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1)》,《中国统计年鉴(1998)》。

以上测算结果表明,h、h′都是客观存在、可以计算的,h 值实际上是以货币计算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h′部分地反映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部分地反映着货币币值的变化,h′值与物价指数和利率水平都存在着正比例或正相关关系。h′值变化表明,同量劳动在不同年份会对象化为不同的货币量,其货币量一般会逐年增加;反之,同量货币在不同年份会代表着不同劳动量,其劳动量(从而价值量)会逐年减少。由此可见,一定量货币、投资额会发生有形无形贬值,给予适当利息补偿是必要的、合理的。

以上的价格决定公式,也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式。这个公式表明,价格与价值并不直接等同而有明显区别,同时又有密切联系,具有正比例或正相关的关系,归根到底,价格是现象,价值是本质,价格是形式,价值是内

容。正如列宁所说:“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价值是价格的规律,即价格现象的概括表现。”(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0卷,19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但在传统理论上总是把供求关系排除在价值决定之外,把投资利息排除在价值构成之外,这样就使价格与价值越来越远,使价值越来越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使等价交换只能成为偶然现象,使价值规律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也就不成其规律;相反,不等价交换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从而具有规律性。现在我们通过以上价值决定和价格决定的理论和公式的确立和推导,价格与价值、理论与实践就能无限接近,趋向一致,价值范畴就能从价格形式上经常得到反映,使价值真正成为价格的规律,使价格真正成为价值规律的表现,使劳动价值论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三)劳动价值论视域的利息理论和利息率公式

马克思关于利息和利息率的基本观点是:利息是资本的单纯所有权所提供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利息率不能由任何规律决定,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是偶然的,纯粹经验的,其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则完全无法规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06~4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西方经济学在利息理论上则有时间偏好论、节欲论、迂回生产论、投资和储

蓄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论、由资本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论等等。我国学者对利息的存在一般是从资本的贡献、资本的稀缺性、激励投资的必要性等方面来解释的,而利息的来源仍然是剩余价值或社会纯收入。所有这些理论都没有从劳动价值论上对利息和利息率作出科学的说明。

其实,利息和利息率完全可以从劳动价值论视域来认识和说明。事实上,合理的利息并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更不是瓜分剩余价值的剥削收入,也不是由资本的单纯所有权所提供的。利息率的决定,不只是有一个平均利润率的界限,也不只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也不是纯粹偶然、纯粹经验、没有规律地决定的,而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是由投资贬值、投资费用、投资风险、供求关系等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资本额或投资额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代表着投资者提供的积累下来的一定劳动量和价值量,但同一价值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通常是由于通货膨胀而发生货币贬值,这是投资的有形贬值,理应得到补偿。其次,“撇开一切偶然的干扰不说,现有资本的一大部分,会不断在再生产过程的进行中或多或少地贬值,因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原来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且这种时间由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减少。因此,在社会生产率的较高的发展阶段上,一切现有的资本不是表现为资本积累的长期过程的结果,而是表现为相对地说非常短的再生产时间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48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这是投资的无形贬值。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投资额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离不开作为过去劳动积累的资本的一份贡献。因此资本的无形贬值可以而且应该在资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贡献的限度内得到补偿。例如,从以上表1可知,同样1小时劳动,如将劳动复杂程度变化忽略不计,其价值量是相等的,但却表现在逐年变化的货币量上,1990年是1.19元,1995年是3.84元,2000年是6.28元,1995年是1990年的3.2倍,2000年是1990年的5.2倍。这里有货币贬值、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如果撇开其他因素不算,那么在1990年投资1.19万元,至2000年就应获得本利和6.28万元,其中获得的5.09万元利息,是投资者投资有形无形贬值的应有补偿,是投资者投资所代表的劳动量和价值量的回收,其中并没有占有任何人的劳动和剩余价值。再次,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种种原因和变故,投资会有部分乃至全部丧失的风险,股市有风险,银行贷款有风险,其他法人、自然人投资也有风险,因此,适当的风险补偿也是必要的。最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付出劳动和费用,如1999年我国银行系统职工人数已达205万人,(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要付出大量劳动、工资和费用;股民需要关注股市行情。把自己长期劳动积累的资金投放到某个项目上,对谁都不是一种小事,都是一种极其重要极其复杂的劳动。资本

的成功运用和运作所要求的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为此需要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决不比其他劳动来得差。(注: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序第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由于这一切原因,合理的利息是投资有形无形贬值、投资风险、投资费用必要的补偿,是对过去积累的劳动和正在进行的投资劳动的必要的补偿,是劳动耗费的一部分,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是一种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此外,资本供求率始终是市场利息率的决定因素之一。这样,理论利息率的决定和计算就有了客观依据,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理论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本贡献率+投资风险率+投资费用率)×资本供求率。

(四)劳动力价值公式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及其子女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时还要包括必要的教育训练费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93~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以及必要的医疗保健费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Ⅰ),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也就是支付给雇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因为工人阶级是挣一文吃一文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4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因此,雇佣工人所得的工资将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而没有分文剩余,其结果,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是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符合他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情况与一百多年前已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作出新概括,提出新理论。

第一,今天的工人阶级和工薪阶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挣一文吃一文而无分文积累,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个人积累和私有财产。至2000年,中国个人储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已达10万亿元以上,加上个人经营投资和住房投资已达20万亿元以上,股民已达5800万户。(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工薪阶层个人积累和私有财产更远远高于中国。这些新情况是传统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和积累理论解释不了的。因此,现代工人阶级的劳动力价值已经不仅仅包括马克思所说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教育医疗费用,而应该包括

更多的项目。

第二,既然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其他商品的价值都包括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两部分,那么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教育医疗费用,充其量也只是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部分,仅有这一部分还不足以生产和再生产、培养和造就出现代劳动力,这里必须付出两种不可或缺的活劳动,这就是家务劳动和求学劳动。

第三,家务劳动是劳动力再生产中完全必要的活劳动,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保姆等人的家政服务已经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于反作用,家庭成员从事的这种服务在家庭内部也应该视同商品,承认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尽管这种价值很快被家人消费了,但家务劳动者仍然是创造价值的。这种劳动完全是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活劳动和必经工序;否则,婴儿甚至无法长大成人,更谈不上再生产劳动力。再则,按照传统理论,同样两个劳动力,如果一个使用保姆,一个不使用保姆,由于有无保姆费用的不同,两者的劳动力价值就不同,工资也应不同,这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是讲不通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指出:“对每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家庭内的生产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家庭和其他居民户,事实上都可视为小型的工厂。即使是最先进的国家,这些地方也都可以生产出极有价值的商品及服务。”“现在的确是把家务劳动也算在GDP里面的时候了。”根据一位教授的

统计,“美国从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为止,家庭内的生产值,超过了GDP 的20%以上,而联合国最近公布的人力开发研究报告显示,家庭内的生产值占全球生产值的比例,竟然高过40%。”(注:加里·贝克(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中文版,140~14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四,求学劳动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中极其重要的活劳动,是劳动力价值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力培养和劳动力价值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劳动和教育费用,求学劳动往往被忽略不计。其实,学生和成人的求学劳动是劳动量更大、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劳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注:乌申斯基:《教学法原理》,中文版,125页。转引自王涵等:《名人名言录》,2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事实上,同样的生活资料和教育费用,同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培养出的劳动力的素质可能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人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不同。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的劳动比教师的劳动更重要。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人格化、人才化劳动比物化劳动更重要。当今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教育是终身教育,社会是学习社会,社会组织是学习组织,求学劳动更为长期,更为艰巨,更为重要。据统计,至2000年,我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已达2.2亿人,占全国人口17.4%,约占6-60岁人口22%。(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据我国学者王琪延研究,

中国城市男女居民在终生总时间中,有45%属于生活必需时间。29%属于闲暇时间,10.5%属于工作时间,8.5%属于家务劳动时间,7%属于学习时间。(注:王琪延:《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0(4),第93页。)在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三项劳动时间中,工作时间占40.4%,学习时间占26.9%,家务劳动时间占32.7%。可见,学习时间加上家务劳动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作时间。因此,我们研究劳动价值论,应该研究家务劳动和求学劳动创造的价值(这是一种凝结于劳动力价值中的潜在价值,这里不去多说);我们研究劳动力价值,应该包括家务劳动和求学劳动等劳动力生产中所必要的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

由此可见,劳动力价值(以V 表示)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教育培训费用和医疗保健费用(以V[,1]表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其二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中所付出的家务劳动形成的价值(以V[,2]表示);其三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中所付出的求学劳动价值(以V[,3]表示)。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劳动力价值公式,即:

V=V[,1]+V[,2]+V[,3]

这个公式更符合现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实际,能合理解释劳动者个人积累和私有财产的价值源泉。

(五)成本新论及其公式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章商品)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 第一章商品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之先辈中取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讲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商品 【答案】商品:用来互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利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表现必然的社会生产关系。 2.互换价值 【答案】互换价值:一种利用价值同另一种利用价值彼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 【答案】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不同的人类一般劳动,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彼此比较劳动和互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抽象劳动 【答案】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不同的人类一般劳动,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以商品互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需要通过专门培育与训练、具有必然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利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 【答案】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二、判断题 1.商品必需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答案】× 【解析】 2.商品能够按必然比例互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利用价值。() 【答案】× 【解析】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进程的两个方面。() 【答案】√ 【解析】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围。()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XXX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他攻讦XXX“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愈加严密的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本钱的作用。”他提出出产三要素(劳动、本钱、土地)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XXX所讲的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笼统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的效用。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的。”XXX的价值论被人称为“出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后来,边际学派又发展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商品价间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效用价值论

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的焦点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的主体,只有人的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的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 三)XXX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XXX的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剥削”的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是从商品开始研究的,因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细胞,它包含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切矛盾胚芽,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本理论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解决内在矛盾的途径、原则及媒介。 1、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就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就是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无差别的一半人类劳动的凝结。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首先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从劳动的具体和抽象形态来考察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证明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在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劳动采取价值形式,这是由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进而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所以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的根源。其产生在生产过程,而它的解决是在流通过程。生产的二重性也决定了流通过程的二重性,即是生产过程形成使用价值的流通过程,也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商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接受,具体劳动就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内在矛盾就得以解决。 4、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商品的价值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的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时间决定的,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其作用有: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而货币经历是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其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前两个是基本职能。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商品的实际质料。 劳动价值论的公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表明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时间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时间,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人工劳动,间接劳动是指通过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的间接劳动。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2. 商品交换比例=劳动时间比例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比例决定的。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商品B,如果生产商品A所 需的劳动时间是生产商品B所需的劳动时间的两倍,那么商 品A与商品B的交换比例就是2:1。 3. 价值转移的公式 价值转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产品的价值从一个商品转移到另一个商品的过程。这个公式表明,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商品的交换转移。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商品B,商品A的价值为 10个单位,商品B的价值为20个单位,如果商品A与商品B 的交换比例是1:2,那么商品A的价值就会转移给商品B,使 得商品B的总价值增加10个单位。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释商品价格形成和波动的原因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劳动时间的变化引起的。例如,在生产工艺水平低下的地区,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长,价格也会较高。而在生产工艺水平较高的地区,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短,价格也会较低。 2. 解释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其自身工资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而只得到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规律,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3. 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 劳动价值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不一致而引起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导致过剩生产。当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不足以消化生产出来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实际经济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公式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

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

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文章作者:裴小革 [摘要] 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除了劳动价值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四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货币价值论、使用价值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本文试图结合对其他四种价值理论的评析,就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问题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四种其他价值理论;广义商品 价值理论一方面与静态资源配置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产权关系、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也有关,是一个十分需要理论界关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成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探索我国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重新开始关注和研究价值理论,有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也有发展其他价值理论的,在使这一研究领域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应如何创新发展及它与其他价值理论关系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结合对其他四种价值理论的评析,就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劳动价值论价值定义的合理性 人们不理解劳动价值论,常常是因为不理解这种价值定义的合理性。诚然,价值可以有很多定义,比如本文后面要分析的使用价值价值论,认为有用就是有价值;供求价值论,认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就是价值;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生产产品用的所有成本加到一起,就是这个产品的价值;哲学上还有把某种信仰叫做价值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常把商品的平均价格,看作是它们的价值。这些价值定义对不对、与它们有关的理论能不能成立,不能以其中一种定义、一种理论是不是与某一别种定义、别种理论一样来判断。而要以这种定义是不是能反映某种客观事实,以及这种理论对于解释客观现象是不是有用为标准来判断。尽管不同定义、不同理论的包容性和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但只要一种定义、一种理论能反映和解释独特的实事,它就能成立,用不着和别的定义、别的理论一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本来就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现在最流行的是,有人把价值定义为供求决定的价格,然后说马克思的价值不等于他们定义的价格价值,所以就是不能成立的。这种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是无效的,因为马克思讲的价值本来就不是他们讲的价格。用定义去堵别人的嘴是没用的。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这样的一种定义是不是有道理呢?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从马克思的分析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产的贡献,真正他自己切身的花费就是劳动的花费。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换,从人与人之间本身贡献的角度看就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交换关系里确实也有物,但是物的贡献、物的交换和人的贡献已经不是一码事情了。马克思为什么提出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把物的作用撇开,纯粹地考虑人和人之间的贡献关系。 比如一个拥有一百亩土地的地主,他对生产的贡献是什么呢?他对生产的贡献就是出让这一百亩土地,让别人去耕种所操的心。土地和自然可以长庄稼,这是它的边际生产力,是对社会的贡献。但这个贡献并不是地主的贡献,而是自然和土地的贡献。如果在生产中还要利用某些资本,那么不从事经营管理的资本所有者对生产的贡献,就是把资本这种物出让出来让别人去使用所操的心。机器厂

价值理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1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价值实体,是指商品中消耗的人类的抽象劳动。马克思曾经说过,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和物化的劳动,对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是说价值这个东西指的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二重性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使用价值。与商品二重性相对应的人类的财富有二重性,或者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性的状态或实物性状态,如桌子,它的形状是四四方方,有四个脚、一个面,这是它的自然物体,它的效用就是供人们在它上面摆东西。所谓使用价值,一是指其商品体,一是指其效用,这个是自然属性。物质财富的另外一个形态,就是从商品的价值来说,就是这个制造这一桌子时所消耗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价值就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这个“人类劳动”有几个含义:第一,它必须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有千千万万种,每个劳动都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的是把这个具体劳动抽象后的劳动。第二,它是凝结的劳动,而不是流动的劳动和潜在的劳动。劳动有三个状态:潜在的;流动的;凝结的。作为价值的人类劳动,必须是凝结状态的而不是流动状态的和潜在状态的劳动。第三,它必须是简单劳动。把复杂劳动折合以后的简单劳动,把复杂劳动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劳动。第四,它是社会劳动,而不是个别的劳动。 这里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发明的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理论。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点,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必须要对它有深入的了解。从劳动二重性理论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有理解劳动的二重性,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价值量,就是指价值的大小、价值多少的问题。商品价值的数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用社会中等的劳动强度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宏观和微观双重含义,微观含义是指生产一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含义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的。宏观含义,是指社会生产这种商品的总量时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总量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宏观上的社会必要时间。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讲述了这一含义。 衡量价值量大小有三个尺度:内在的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外在尺度是货币。如一个桌子值一百块钱人民币,这时人民币就起到衡量价值大小的作用;衡量国际价值要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基础。 2.2价值的形式和价值的实质 价值的形式,就是指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交换的比例。比如一个桌子和一个茶杯进行交换,一个桌子等于四个茶杯,即1:4,这就是桌子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有四种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的价值形式。货币是最高的价值形式,也是最完整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就是一种交换价值,是一种最高形态的交换价值。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三个词是有严格界限的,不能混淆。所有西方经济学至今为止仍然都不区分这三个概念,都混同使用。这在现实当中会造成很多混乱。 价值的实质,就是商品中所能体现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和人的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就是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就是劳动和劳动的关系,是物和物的关系。反过来说,物和物进行交换时所体现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经济学表面上是研究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商品背后是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既见物又见人,认识到了商品流动背后的人和人的关系、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都是见物不见人的,他们不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只讲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即物和物的关系。马克思说经济关系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必须通

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

第三节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劳动价值论概论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伟大发现,马克思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引人抽象劳动概念及将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并依此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秘密。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分为三) 1、价值体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体即价值的实体,它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人类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学说认为人类能够投人的只有劳动,没有劳动以外的任何东西。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思想也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其他价值学说的根本标志。 2、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必须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3、价值形式 所谓价值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实体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最高的形态——货币形式。 (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时间分期法 经济规律是历史的有的是反映一切社会形态中经济运动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性的, 有的是反映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运动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性,有的是反映一个社会形态中经济运动特有的客观规律性。 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可以分为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科技生产力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等。 二、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时期的劳动价值论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西欧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就是这时产生的。 1、价值体 马克思设想分析商品价值存在和表现的理想环境,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最简单的实物交换,在这个理解中并没有知识和技术的地位,也没有经营管理的地位,实际所指仍然是单纯的体力劳动。 活劳动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总是处在运动状态。它以具体的有用劳动,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并保存在新产品内的同时,并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4.怎样理解“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5.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 (三)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本质局限而无法理解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论。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在于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现实存在的物质决定的,而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他的效用决定的,这是表象的看,实际上,决定他这么说的是因为他们是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意愿决定一切,所以两种理论对立存在,这是我认为的本质区别,即指导两种人研究问题的价值观不同导致的

劳动价值论(精品)

应用价值是商品的天然属性,具有弗成比较性。价值是一样人类劳动的凝集,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差不多。商品的应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天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本钱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应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应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效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如许写道:“每一种有效物,如铁、纸等等,都能够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如许的物差不多上专门多属性的总和,因 劳动价值论 此能够在不合的方面有效。发明这些不合的方面,从而发明物的多种应用方法,是汗青的工作。为有效物的量找到社会标准,也是如许。商品标准之因此不合,部分是因为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合,部分是因为商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应用价值”那个词:“物的有效性使物成为应用价值。” 价值及其质和量 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获得的一个概念。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起首表示为一种应用价值同另一种应用价值订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那个比例跟着时刻和地点的不合而赓续改变。是以,交换价值仿佛是一种有时的、纯粹相对的器械,也确实是说,商品固有的、内涵的交换价值看起来是一个形容语的抵触。”为明白得决那个抵触,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那个问题。”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必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 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类极不雷同的比例同其余商品交换。是以,小麦有专门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差不多上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或许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年夜的交换价值。]”因此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器械。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其余某种内容的表示方法,‘表示情势’。”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如何,老是能够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必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由那个等式,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推论:“它说明在两种不合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合营的器械。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器械,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如许,二者中的每一个只假如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器械。” 那么,这“第三种器械”是什么呢?马克思起首清除了商 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解析与当代应用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解析与当代应用 古典经济学派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古典经济学派的起源、主要理论及其当代应用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起源 古典经济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当时亚当·斯密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奠基人。斯密的著作《国富论》被誉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圣经,他提出了劳动分工、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等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1. 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认为随着消费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2. 自由市场与自由贸易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该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3. 增长与分配

古典经济学派关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驱动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收入分配应该根据个体的贡献来决定,即“按劳分配”。 三、古典经济学派的当代应用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在当代经济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自由市场与自由贸易 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仍然是当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自由市场的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参考,自由贸易的理论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也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2. 经济增长与发展 古典经济学派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们的理论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如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同时,他们的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提供了借鉴。 3.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古典经济学派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对于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他们的理论提醒我们,收入分配应该基于个体的贡献,同时也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总结起来,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在当代经济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理论为国家实现经济繁荣提供了指导,收入分配的理论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借鉴。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思想在当代经济学中仍然闪耀着光芒,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了解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 成公式对我们理解商品经济体系和经济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构成公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资本主义商品 的价值形成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可表示为:C = C + V + S,其中C代表商品的总 价值,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S为剩余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概念 并说明它们的意义。 首先,不变资本(C)指的是生产过程中不消耗的资本部分。不变资本包括生 产工具、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等,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形态。不变资本的存在使得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资料的价值相关联。 其次,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雇佣工人并支付工资的资本。可变资本的特点 是它能够增值,即随着工人的劳动,可变资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工人的劳动力是唯一能够创造价值的因素,他们的劳动为商品增加了价值。 最后,剩余价值(S)表示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部分。剩余价值是资 本家从工人剩余劳动中获得的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之一。 通过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分配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决定了商品的价值,而剩余价值则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它是理论 上的描述,并未涉及具体商品的实际价值计算。具体商品的价值计算涉及众多因素,如市场需求、供给关系、生产效率等。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代表了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了解和 掌握这一公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运作原理,并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启示。

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

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 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 导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再次被人们关注。本文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探讨人工智能对这一理论的挑战与影响。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种价值是通过企业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流通中体现出来的。而劳动价值则是由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种抽象社会劳动时间的体现。 二、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机器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取代了大量的人类劳动。这就使得经济中的价值创造更多地依赖于机器的投入和效率,而非人类的劳动。因此,一些人认为,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不再适用。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劳动的生产力大幅提高。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产出受限于时间和身体能力。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机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大大加快了生产效率。这就意味着少数人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得更多的劳动价值,而另一些人可能因无法适应新技术而面临失业。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不可低估。许多传统产业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所取代,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失去

了工作机会。而这些人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才能找到新的就业机会。然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并且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经济变革中被边缘化。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引发了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掌握相关技术和资源的人往往会受益良多,而那些没有掌握这些技术和资源的人则可能越来越边缘化。这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加剧。 三、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思考 尽管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一理论。 首先,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价值在经济中的作用被完全消除。尽管机器能够完成大量的工作,但人类劳动仍然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商品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时间,还受到市场需求、供应关系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新的劳动机会。虽然一些传统的劳动岗位可能会消失,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来获取新的劳动价值。这就需要个体和社会不断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变革的过程。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需要重视和纠正。我们应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惠及广大劳动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掌握资源和技术的人。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技能培训和再教育的支持,以帮助人们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并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劳动价值论带来了新的

浅论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浅论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 泉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价值;价值创造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其劳动价 值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依据,给更好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并通过运用这一哲学基础对当今复杂经济现象的价值创造问题进行了解析。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哲学基础 科学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古典理 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 理论的批判继承,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首先他打破了古典派只从交换价值的形式 上看待价值的局限,而从“不同性质使用价

值为什么能够在数量上相比较”出发,抽象出价值概念。为此他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学说,并独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价值作为一个独立范畴确立下来。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价值创造上,马克思指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大小。并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并指出,“剩余价值的出现既离不开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 领域,而在生产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增值关键是生产者,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并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其自身的价值。”因而,在价值创造源泉上,坚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科学真理。 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必须认真分析其价值理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构成了马克思价值理论哲学基础,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钥匙。 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一个基础是:价值

概念是建立在以人类整体的偏好为价值评 判标准的框架之下的。迄今为止的几乎全部学科,只要涉及价值判断的,都是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某物有价值完全是因为其对人类有效用,能满足人类需要;反之若某物不能满足人类需要则无价值。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二个基础是:价值的概念是商品用于交换时才产生的。价值概念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类之间的交换,物品永远只是物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可见,价值是针对交换而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针对人们交换中双方交换物的比 例关系而提出来的,是衡量交换是否公平的一种尺度。从这个意义上,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是在交换过程以后,而是在交换的一瞬间才得以体现的。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三个基础是:价值是表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既然价值只有

价值的关系

价值的关系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上几种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纯度决定量价值的观点.用数推导出价值的两种关系.提出两种价值:一种是整个价值;一种是部分价值. 提出了两种关系:相等关系;不相等关系。谈论了量价值的取值范围。用资产的借、贷分析了价值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价值关系的15种情况。 关键词:劳动纯度;量价值;相等关系;不相等关系; 一.价值理论 1.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当今世界存在两种价值观点:一是以马克 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一是以西方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效用或边际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效用价值论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观点。效用价值论认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才叫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即是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本人坚持劳动价值论,即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经济学中三种价值理论:一是以马克思为主的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二是以马歇尔倡导的均衡价格论。三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价值规律和剩余 价值规律是劳动价值论体系。均衡价格论是效用价值论的代表。斯拉法的价值理 论体系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无论那种理论体系,价值用什么来度量,即价 值的尺度是什么?只有一种是货币。各个囯家有各个国家的货币。 二.量价值 1.本人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劳动量决定价值。本人提出了两种价值:一种是 整个价值;一种是部分价值。狭义:价值——整个价值。广义:价值——整个价 值和部分价值。例如:价值3000元是整个价值,3000元中的一部分2000元是部 分价值。我们有一个假设劳动的纯度是百分之百,那么价值就确定一个整个价值。如果劳动纯度不是百分之百,那么价值就确定多个价值。显然不可能是多个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目前,我国理论界正在深入广泛地讨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无论是在目前这场讨论中,还是在长期以来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对劳动价值论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和难题。其中有些难题在马克思著作中并无现成答案,应用传统理论也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劳动价值论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把创立了一百多年但至今未获应有发展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各方面加以丰富和发展。为此,本文冒昧提出几个新理论和新公式,并尝试应用这些理论和公式,分析和破解关系到劳动价值论兴废存亡的几个问题。 一、几个公式 (一)价值决定公式——价值规律公式之一 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的基本观点是:“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的这个观点是价值规律的首要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理论界通常所说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用个量t[,1]

及其总量T[,1]表示)。对于t[,1]参与价值决定,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中是没有争议的。但也许正因为没有争议,人们对t[,1]的认识一般也就没有深化、细化和量化。其实,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社会实践,t[,1]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必要在认识上加以深化、细化和量化。 从内涵来说,马克思所说的t[,1] 至少包含着三个重要的规定:一是劳动时间,并且是有效劳动时间,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三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基本上也就是社会平均的或中等的生产条件。后两个规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社会平均的或中等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完全一致,可以通用)。这样,商品的价值量(W )就是劳动时间(t)和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力(N)的函数,即: W=f(N,t) 在这里,N又是由多种情况和要素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这多种情况中的每一种,都是一种或一类生产要素,每种要素又都包含着许多方面和因素。具体说:

【讲义】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讲义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开放经济:是指一国与其外部世界有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或者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每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在所有产品上可能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理论无法说明交换两种产品时内在等价的要求是什么。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有以下几个假设(简称2×2×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此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改进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具体来说,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即都具有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