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商品价值、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围绕劳动的质和量来展开的。劳动的质指的是人类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劳动的量指的是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根据劳动价值论,每个商品的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直接劳动,如原材料的加工和产品的制造等。间接劳动则是指为生产某种商品而进行其他间接劳动所需的劳动时间,如生产工具、设备等。

马克思强调,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关注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将减少,从而导致商品的价值下降。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争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方面对于解释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计划经济提供了一种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可以指导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推动经济稳定和公平发展。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论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现象时存在局限性,难以解释完全市场化的现象。

其次,劳动价值论也引发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的争议。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交换价值,即商品在

市场上的价格。然而,一些学者认为,使用价值也对商品的价格形成

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也会影响商品

的价格。

另外,劳动价值论也被人们用来批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剩余

价值产生和剥削现象。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

动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剥削劳动者。然而,这一观点也受到了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家在提供资本、风险承担和管理等方面也做出了

贡献,应当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合理修正。

总结起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理解商品价值和资本主义

经济体系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来完善和发展劳动

价值论。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为实现社会公平和

公正做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4619227175.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 1,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①]《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这就是马克思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原因。商品作为分析劳动价值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资本论的起点。 2,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1)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②]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不是选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也就是说使用价值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没有那一种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物而存在的。所以,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体本身的属性。 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关系。使用价值的大小不是以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来衡量的,使用价值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即个人对商品的满足程度。比如梳子对没长头发的和尚就没有使用价值,而对长发的女生使用价值就比较大了。 再次,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怎么知道一种有用的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呢?物品自身不会说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即使是某些商品标榜其具有,但是市场中还存在伪劣商品,而伪劣商品是没用使用价值的。所以要说一种物有使用价值必须是在人消费和使用过程中证明确实有用。但是商品市场中的每一件商品总不可能都预先使用,生产者是不会答应的,商品使用价值的这个特点也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原因之一。 最后,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是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因此使用价值就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马克思这样写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③] (2)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商品价值、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围绕劳动的质和量来展开的。劳动的质指的是人类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劳动的量指的是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根据劳动价值论,每个商品的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直接劳动,如原材料的加工和产品的制造等。间接劳动则是指为生产某种商品而进行其他间接劳动所需的劳动时间,如生产工具、设备等。 马克思强调,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关注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将减少,从而导致商品的价值下降。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争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方面对于解释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计划经济提供了一种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可以指导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推动经济稳定和公平发展。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论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现象时存在局限性,难以解释完全市场化的现象。 其次,劳动价值论也引发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的争议。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交换价值,即商品在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的规律,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和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劳动是唯一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因素。劳动价值论正是通过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商品价值背后的客观规律。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它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劳动力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价值论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剥削工人而实现的,这使得资本家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能够积累资本,而工人则得到了相对较低的工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分配问题。 最后,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才能消除剥削,实现公平和正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而有力的理论基础,指导 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劳动在价值形 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些方面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经 济关系的本质,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价值是凝结着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价值的增长最终都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最先提出的知识价值论是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 (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智能机器正在无数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的劳动,迫使成百万的蓝领和白领工人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中国,以张直为代表。认为(1)知识本身,作为劳动产品包含着价值,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价值;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2 )在传统经济中是劳动创造财富(即价值);在知识经济中,不是(直接)劳动,而是科学技术(即知识)创造财富(即价值)。?在知识经济中,人的直接劳动已脱离生产过程,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这时,再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价值创造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于是知识价值论便应运而生。? (二)?发展说?是指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认为知识(科学技术)也创造价值。或者认为,?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美国柯里等人认为,(1)在所有历史时期,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的创造,由知识起中介作用,并与物质世界有关。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显然改变了的只是知识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密度,是知识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是体现在即使是最普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的知识分量。(2)知识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与作为过程的资本的其他各种类型‘并驾齐驱’的,并且或许甚至能改变后者?。(3)?知识=价值?。体现在一件知识商品中的价值主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 1,从商品开始研究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 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第23页。)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它和配第所说的商品生产中劳动者所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 点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所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即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具有不同形式的劳动。指劳动的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耗费。指劳动的本质的共同方面。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中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因此,商品价值量与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和形式 商品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由简单偶然的,到,再到一般的,最终发展到。当一种商品固定的充当时,这种商品便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的商品。货币具有、、、贮藏手段和的职能。其中,和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实行,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的产生只可能由劳动产生,而劳动能够改变自然物质,产生物质财富,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基础。劳动不仅能产生价值,而且还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贯彻了劳动的“价值观”。 二、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和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工作时间决定的,即劳动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显性劳动和隐性劳动。由此可以推出劳动价值理论,即劳动时间长,价值大,劳动时间短,价值小。 三、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和资本都具有价值,这两者都是物质财富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种劳动力的储蓄,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交换,发挥作用。 四、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即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交换劳动力和资本,企业以资本的价值抵以劳动的效用。当劳动者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

便可以换取货币财富,以实现价值分配。 五、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唯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物价和利润的改变,以及物价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关于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概念,如价值的三个原则、价值的真实性、价值的流动性等。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以劳动为财富生产的基础,价值是基于劳动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由此分配给劳动者。此外,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拓展了价值理论,据此可以解释价格和物价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分析价值变化的真实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始创于19世纪,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 家马克思创立,有关他劳动价值理论,被认为是其社会学思想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他认为,劳动是获取基本财富的唯一途径,即所有财富都是从劳动而来的。 其实,这一理论并不新鲜,可以说,在古代法国思想家哥白尼关于财富来源主张的影 响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就出现在人们眼前了。他把“物质的劳动”作为财富的唯一 来源,从马克思及其后来者的角度对其做出完善修改,及其对劳动价值的心理认知,把注 意力转移到劳动这一重要因素上,从而构建了这一理论体系。一般来说,马克思认为,物 质财富的产生源于人类物质劳动活动所产生的价值。 从马克思的看法来看,他认为劳动具有两个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 物质劳动活动把原材料转变为消费品的价值,比如从农民的劳动活动当中获得的丰收就有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是由“行业部门”划分的,一个行业中的工资水平相同,表明行业 内劳动获得的价值是相等的,但工作类型和数量不同,劳动价值也不同。 此外,马克思也把“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概念化,即“价值”指的是部件产品之间 的相对性,因此他把“价值”概念细分为“抵消价值”和“超额价值”两个部分,抵消价 值指把原材料转化为一定的可消耗商品的价值,而超额价值指的是除了这个基本价值外, 由于劳动作用而产生的超出这个基本价值的价值,这部分价值以利润的形式归属到企业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把财富的来源引向了劳动,他的这一理论不仅被改良,发展,拓展,而且一直受到人们追捧,受到学界认可。实践上,他的理论为人们认识了劳动市场 誊贬奉献、勤劳孝老的价值取向,为人们认识了价值的劳动本源,为了实现财富平等的理 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