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讲义,第七章 运思与谋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运思与谋篇
学习提示:运思是为了将无形的观念,依据文体构造的具体法则有次序地呈现出来。

是从立意到谋篇的中介过程。

谋篇即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作用是要让运思成果固定下来,这是运思成熟后,作者对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合理安排,巧妙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制作。

本章讨论了运思的特点和方式,介绍了常用的打腹稿、列提纲等谋篇的方法,较详细地阐释了谋篇的主要内容元素,并对写好谋篇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节运思的程序
一、运思的含义和作用
运思建立在作者聚思和立意的基础上,是写作立意完成后作者对文章走向符号化阶段的整体性考虑,属于写作思维运动的定性阶段。

运思很像房屋的设计。

建筑师设计房子,总要先做整体的思考、谋划,然后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房屋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

运思的时候也必须是从最高层次上考虑文章的构成,谋篇时才能逐层考虑,安排细部。

教材引用李渔的话,首先强调要有一个总体设计和规划,然后对文章结构宏观控制,就像“造物之赋形”时,“先为制定全形”,一个胎儿长成之前他的五官百骸都已先具雏形,这样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

反之,如果是“由顶及踵,逐段滋生”,或者是“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文章就会搞得支离破碎,或“未成先毁”。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成熟的运思过程,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

具体来说,运思有以下作用:
第一,运思能加深作者对生活元符号意义的认识,形成写作心境的通道。

作品是作者在感知活动后的产物,而引发感知的表象,有的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有的只反映事物的现象,有的甚至反映了事物的假象。

此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等,都一时难以识别,不易把握。

作者只有在写作动机的支配下,进入写作运思时,“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下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深化对题旨的认知,疏通写的路径。

第二,运思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文章向来就有高低之分、俗雅之分、优劣之分,文章的这些品格,并非要等到写完之后才区分得开,而是在运思阶段就已经大致决定了。

二、运思的特点
(一)有序化
有序化是指运思内容按照特定的逻辑法则进行顺序排列的过程。

写作运思以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为基础,并且体现着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

运思的目的是要将思考内容清楚无误地传达出去,作者必须考虑到传达的最佳效果。

因此,要将聚思至立意阶段筛选出的材料集中起来,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表达。

如由头到尾、由正到反、轻重缓急、先后远近、甲乙丙丁,要清清楚楚。

有序化,不仅是说事物间的安排要有次序,而且要体现事物间合律的联系。

(二)聚焦化
聚焦化是指在围绕“意”展开思路时,使蕴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特质鲜明凸现。

与聚思中“扩展”的特点相比,运思活动呈现为收束、浓缩的反向运动,即对立意中存在的大量印象、形象、方案、手段等再次进行“价值性”选择,选取最有用的,淘汰价值不大的。

(三)个性化
个性化从本质上说是运思的独特性表现。

运思则绝对要由作者本人亲自完成,不能够去
复制别人的运思过程,也不能重复自己的运思过程。

作者的个人认知左右着思维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作者的个性特点为其未来作品已经打下了底色,比如同样是写“反右派”记忆,王蒙和李锐不同。

从公文的语言也可以看出不同作者的个人风格。

三、运思的方式
从思维角度看,运思的过程就是思维推进的过程。

若着眼思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分为形象组合思路和逻辑推导思路。

(一)形象组合思路
形象组合思路是一种扩散性的方式,作者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刺激,引起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原先从感知中得到的各种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产生形象性和观念性新信息。

想象和联想是扩散型运思的两只翅膀。

形象组合思路运行在小说里,表现为以人物性格的因果逻辑演变而推进。

作者在想象的牵引下,努力寻找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的起点,把最有特点的部分突现出来,让人物按照其性格的逻辑行动。

比如《红楼梦》写“宝玉挨打”的故事,贾政作为旧秩序的维护者,就应该举起藤条模板打向宝玉这个叛逆。

形象组合思路运行在散文写作中,表现为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流动而推进,如朱自清《背影》,作者的情感附着在父亲送站这一事件上。

在不同类型的散文中,表现为不同的结构线索,连缀着作者写文的材料,使文章成为前后贯一的整体。

在抒情性散文中,大多以作者的感情推进思路的展开;在议论性散文中是以“理”为线索进行构思;在记叙散文中思想情感附着在核心事件上,事件的发展就是思路的发展。

(二)逻辑推导思路
逻辑推导思路是学术写作、实用写作常运用的运思方式。

指作者集中、回拢运思的对象性客体,舍弃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侧重对现象进行逻辑思考。

在逻辑推理思路的展开中,虽然也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介入,但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

思路的运行紧紧围绕“立意”阶段所获得的初步观点(问题〕论证、解说。

其一般运行的程序如下:首先,确定文体,明确问题(主题)。

其次,围绕意旨进行思考推导(问题分析〉,可采用总分推导,由整体推向局部,或由具体现象入手多方思考;可采用因果推导,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可采用正反对比推导、比较思考推导、触类旁通推导等。

最后归纳出结论(解决问题)。

在新闻等实用写作中,却往往是形象组合与逻辑推导相结合,以逻辑推导为主,以形象组合为体现。

第二节谋篇与结构
这里所说的谋篇,与传统意义上的篇章结构不同,是文章全面物化之前结构系统的确立,它包含了定体、定纲、定调几大系统元素。

定体,即选择或创建文章的体式。

定体的活动其实在动机触发以后就已经开始,不过还不够清晰,不够明确。

随着思维活动的推进,体式逐渐明了,也可以说,运思就是在某种文体规范内的活动,到谋篇阶段就要将这一活动内容程序符号化。

定纲,即根据文体的规范对文章布局结构。

运思中文体的预构,仅仅是一种思路运行轨迹,谋篇过程中用文字符号将这一“轨迹”加以固定和记录,才能称之为文章的纲目,即狭义的结构。

定调,即确定语调,包括语体和风格。

文体语言和思维内容是亲密的兄弟,作者运思中对事物感性的形象的把握,或者是概念的、抽象的逻辑的把握,已经确定了语体与风格,具
体来说,一是作者已形成的个人语言风格,一是与具体文体相适应的语言类型。

定体、定纲、定调这些结构系统的元素都属于文本的某种模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文本体系。

不过,谋篇时外语言(词语、句子、修辞习惯、标点等)还未呈现全貌(物化),本节只从定纲的角度谈谈谋篇方式和具体内容。

二、谋篇的方式
谋篇的方式是作者怎样进入构造文章的方式。

文体不同,作者的写作习惯不同,谋篇采用的方式就会有不同。

考察成熟作者的写作经验,一般来说,有两种谋篇的方式,一是打腹稿,一是列提纲。

(一)打腹稿
腹稿是存储在作者头脑中而未见诸书面文字的文章。

打腹稿即作者在心里结构整篇文章,等酝酿成熟,执笔绘就。

许多作者“打腹稿”的谋篇方式留下了不少佳话,比如唐代诗人王勃,就是写作《滕王阁序》的那位作家。

写作前研磨数升,然后蒙头大睡,起来后,提笔就写,不再改动。

这些写作前的举动正是作者进入文章构造的外部表现形态,也说明打腹稿是谋篇的一种方式。

(二)编写文字提纲
编写文字提纲,是将运思的过程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这是内孕成果视觉化的过程。

提纲是文章的蓝图,是所表达的内容的基本逻辑框架。

编写提纲对文章写作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

但是人们对提纲编写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而学习文学写作的人,尤其写较长的作品,则应该编写提纲。

学术写作和篇幅较长的实用文写作,编写文字提纲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三、谋篇的内容
(一)确立主题,拟制标题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和文章的思路。

作者在立意阶段已经对文本的主题有所谋划,谋篇阶段主要是确定主题的呈现方式。

在学术写作中,主题就是中心论点,最好能凝练成一句话,有的可直接作为文章的标题,如“根治腐败是长治久安的第一要务”。

在实用文写作中,比如报告,主题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标题即文章的题目。

命题式写作,往往是先有题目,在题目的框定中,立意选材,比如有些约稿的学术论文写作,领导布置的总结、报告、讲话稿等等。

非命题写作可以是先定题目,也可以写完再拟题,还可以立意与命题同步酝酿,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属这后一种。

标题可以点明主题也可以暗示主题,如《扬眉剑出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主题,也可以是对作品内容的揭示,如《我向总理说实话》。

要注意的是,文章的标题可以更换,但主题不能随意更换。

文学作品的标题有采用象征意蕴式的,如《荷花淀》《亮剑》等;有采用人名、事、物、地名、时间等命名的《李大钊》《记一辆纺车》等。

为文学作品拟制标题,一般追求新颖、形象、内涵丰富。

好的标题画龙点睛,对读者富有吸引力。

学术论文的标题语言应简明,且能突出论文的学术价值。

实用文类别较多,有些文体对标题有统一的要求,如公文标题有三要素,限制性较强,此不赘述。

(二)选择或创建结构模式
本教材所介绍的结构仅着眼于显在的、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

1.纵向结构式
纵向结构式,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安排层次。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
高潮、结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各阶段又有不同特点。

但在写法上要避免罗列事实、记流水账。

要善于选材,把重要的事实或情节放在结构的醒目位置,或在详略上、情绪上加以强化,力求写得波澜起伏,气势跌宕,有可读性。

采用纵向这种结构方式还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

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形成叙述的波澜。

纵向结构也有以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情态变化为序安排结构。

纵向结构还可以按照事理的层层深入为序安排结构。

一些论文、实用文都采用这样的结构方式。

2.横向结构式
横向结构,有以空间转换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几个不同的场面的转换来写的。

也有以逻辑关系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从表面看,材料间没有什么关系,但在性质上却有逻辑关系,按事物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做一定的调度、组合,通过对重点事实、人物个性或人与人关系的描绘,让读者了解人物全貌或事件的完整性。

这种结构法既能强化突出重点,又能连缀全貌。

3.复迭式结构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灵活跳跃地安排结构,纵横交织,螺旋式展开,形成多层级或网状格局。

这种结构能容纳复杂、丰富的内容。

但它要求作者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比如宗璞的《哭小弟》就是这样结构成篇的。

她的小弟是飞机工程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作者把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切割成块状,用了五个单独成段的句子,以“哭”字为焦点,以忆念为引线,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各种材料交叉叠积,抒情与叙事交互为用的有机整体。

4.串珠式结构
即在安排结构时,以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作品脉络分明,材料之间相互勾连,组成一体,共同表达主旨。

最典型的是《水浒传》前半部分,一个一个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成书。

5.板块式结构
它的一般程式由三大板块组合而成:开篇提出总观点,或概括一类问题的总体现象;中间以叙述事例或统计数字做证明;结尾是叙述者的议论,这常常是对所叙内容发表的有一定理论反思色彩的话语。

比如许多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或相关讨论,如讨论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往往先摆出社会上不论男女大龄青年不婚的现象,此为第一板块;再叙述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罗列相关的数字,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类别、交友次数、价值取向等等;最后水到渠成说出全文的结论。

6.“套盒”式结构
作品内容的安排是在故事中套故事,所套故事里再套故事,层层相扣,丰富多彩,使作品更富于多意性和立体感。

7.“流动”式结构
所谓流动式结构,是指作家在创作时,随着情绪、情感、意识的流走结构作品,这种结构是随情布段,缘意立节,呈现出一种散点透视的状态,在新时期散文写作中比较多见。

“文无定法”,安排作品结构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写好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处在特殊的位置,所以有着特殊的功用。

开头的优劣关系着全文整体结构是否合律,决定了内容表达的有效性。

1.开头
一般来说,开头一要切合文体,符合表达内容的需要,二要考虑读者的接受。

开头含蓄深刻,会产生余味无穷,深化主题的效果;开头新颖别致,就能立刻抓住读者,使读者急欲读下去。

叙事类文体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常见的开头或描写环境,引出人物,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许多作品;或起笔介绍人物,再说事行文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或先说故事,再阐释道理如鲁迅的杂文;或引用诗词,作为发端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或突兀而起,直抒胸臆等等。

实用类文体的开头,已经形成了一些模式,比如,开头首先使用介词“为”或“为了”组成的目的状语句,然后说明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行动、主张等;或直接援引有关文件、会议精神或法律法规来说明行文主旨和依据;或以概述基本情况开头;等等。

学术文体的开头是在“前言”,一般都是直接标举研究对象、意义及预期目的;也有只提出问题,以问题带领读者进入分析论证;或从相反的论点入手;或从词语概念入手开头;等等。

不论采用哪种开头方法,要真正开好头,必须有全局观念,起笔定准基调,以便于全文的展开。

要切合文意,不能离题太远,离题过远,必然会绕弯子,形成冗笔。

也不能离题太近,离题过近,文思易堵塞。

同时要力求新颖别致,富有魅力。

2.结尾
怎样写好结尾呢?重要的是结尾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一般地说,事物的结局就是文章的结尾。

事物的结局不仅表明事物的发展告一段落,而且也暗示着它将向哪个方向转化。

把事物的结局写成文章的结局,不仅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也显得真实自然,符合接受心理。

不过,结尾固然可以“意尽而言止”,也可以是“语结意未尽”,选择哪一种,受写作目的和文体的制约。

在叙事类文体的构造中,就方法而言,其结尾与开头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

常见的结尾,或事结笔止,自然收束;或蕴含哲理,发人深省;或情景描写,凸显文旨;或悬置结局,令人遐想,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文体的结尾写得“言尽而意不尽,文断而情不断”,余音绕梁,让读者咀嚼、回味、思考,感到余味无穷,是为上品。

实用文体的结尾,有的是以专用词语结束全文,如请示的“特此请示,请批复”,有的强调行文目的结束全文“特此函达”,有的以号召和希望之语结束全文,一般都要与开头相呼应。

学术论文的结尾是正文的最后“结论” 部分,要对前言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在分析后加以归纳和强调,或者对所研究的论题的价值做学术上的评估。

无论怎样结尾,必须符合作品的总体构思的要求。

(四)安排段落和层次
段落和层次,是文章开头以后要继续进行的内容。

段落层次的安排,作为“继续”的“先在”,对许多作者是有意义的,对学习写作的人来说,就更为重要。

从写作思维角度考察,文章则应该是一段一段写成的。

“段”是承担“篇意”的最小结构单位。

段落有长有短,长段、短段相勾连,起起伏伏间,形成了篇章的节奏和气韵。

段落的形成不是靠字词的累积,而是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涌现。

层次,则是根据文本表现题旨的需要,对负载意义的“段”的组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般教科书中,层次有两个意思:一是在一个自然段中存在的几个“意义层”,它小于段落;一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一个意义层,它大于自然段落。

本教材对“层次”做了定义修正:“层次”与段一样,是具有结构形态的组织,即它是由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意义结构”。

在文学类作品,段落层次是文本世界里人物活动、事件发展、场景转换、情感流动的“场”的次序迭出。

小的场是段,大的场是层。

层次多为隐形存在,凭内容的逻辑联系来区分;也有用关联词,或过渡句、空行等标示层次的。

在学术论文和实用写作中,“段”是对一个最小级别论点的论证过程,“层”是对中等级别论点的论证过程;段落层次携手完成对总论点的证明。

为了显示层次的划分,会采用小标题、序码标示层次,或以“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表示。

作者对段落层次可以有“预谋”,这就涉及“过渡”、“伏笔”、“照应”、“悬念”、“巧合”、“对比”等技巧的运用。

对学习者而言,安排好段落层次应遵守以下原则:①段意要单一,即一个自然段一般只表达一个意思,并要保证内容的完整。

②段落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在运用相关方法技巧时,通过设段给读者视觉上留下醒目明晰的印象,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要说明的是,小说、散文中的对话,单句提行标示,不属于自然段的设置,其虽然过短,但不妨碍意义的合理表达。

③表现段意的句子应该放到合适的位置。

做到“合适”,一要看本段与上下段的联系,二要看本自然段在层次中的位置,然后决定放到段首、段中,还是段尾,总之,要符合逻辑。

④层次安排要主次分明,繁简适当。

【思考与训练】
1.运思和谋篇有怎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答:运思是写作立意完成后作者对文章走向符号化阶段的整体性考虑,属于写作思维运动的定性阶段。

运思很像房屋的设计。

建筑师设计房子,总要先做整体的思考、谋划,然后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房屋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

运思的时候也必须是从最高层次上考虑文章的构成,谋篇时才能逐层考虑,安排细部,两者是整体考虑和细部安排的关系,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2.结合写作实践,谈谈运思的个性化特点。

【正确答案】答:个性化从本质上说是运思的独特性表现。

如果说感知还分为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的话,运思则绝对要由作者本人亲自完成,作者不能够去复制别人的运思过程,也不能重复自己的运思过程。

运思是每一位作者“一次性”独立操作的内思维活动,作者的个人认知左右着思维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作者的个性特点为其未来作品已经打下了底色,比如同样面对王昭君的历史故事,王安石写出《明妃曲》,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

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王安石的运思是出于一个自负的政治家,对自己命运的考虑运思谋篇的;而元曲作家马致远运思时则大刀阔斧以致写出完全不同的昭君,她为解救汉王朝的危难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死捍卫民族的尊严,是马致远出于抗击外族入侵的考虑而运思的结果。

大相径庭的故事、主题、人物形象说明成功的运思都是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色彩的。

个性化在运思的另一表现是创造性。

对于成熟度作者来说,他的每次运思都是一次创造,如果做不到,他宁可中断写作。

文学史上传说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灏的诗以后,说了这句话。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搁笔而去。

3.4.5题请大家自行练习。

6.从立意、选材、运思、谋篇的角度,点评陈毓的小说《伊人寂寞》。

【正确答案】答:《伊人寂寞》的立意特点是勇于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尖锐问题,以艺术家的责任感把它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小说中丈夫的形象是模糊的,当他弄明白医生的意思时,直觉的反应是应该把拳头砸在医生的脸上,但是他控制了自己。

但不久,他因不再有力气拒绝一笔金钱而顺从了医生的意思。

再往后,讲解先生介绍了她现在的身价,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让我们突然记起小说开篇语中的两个字“出卖”,顿悟出作者语出惊人的含义,她的用意是揭露批判当今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

小说的选材特点也非常明显,女作家以自己细腻的心灵,选择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柔软的话题:女人、孩子、生育;也选择了最冷酷的话题:死亡和金钱。

小说运思谋篇上的特点是开掘深刻,思虑周详。

作品的开头作者极力歌颂母性之美,女人强健的身体,旺盛的生命,美好的亲情和爱情;作品的后半部她却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死亡和金钱的冷酷。

对比的写法使主题更加鲜明。

作者不是简单地批判什么,这一切都是在一层薄薄的轻纱掩盖下进行的,那就是科学。

这又让我们体会到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丰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