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
云漂忽不定,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
浦口,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这里,“白云”,“青枫
浦”又托物寓情。月光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
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又是谁家的思妇在那座楼上
想念着他呢?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皓月照耀着江
湖游子的扁舟,也照耀着长夜无眠的楼上思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诵读全文 想象画面
6
思考第:9章在扩前声系8统句调音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 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 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 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 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 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 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历史上许多诗人探讨宇宙人生,但都感叹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而这里,作者却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 无穷已”,即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 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中,作者由月的孤单联想 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 来.因此下文就自然进入到了男女离别12相思的本题。
第五第韵9章(“扩声白系统云调一音 片——相思明月楼”),总写
9
第二第韵9章(5扩—声系8统句调音),以月为凝聚点,对春江花月
夜的景象进行了特写:江水弯弯绕过花草遍
生的春之原野,皎洁的月光照在花林上面,看
上去就象缀满了一颗颗的雪珠。月光象白霜
一样从空中流下,却感觉不到它的飞翔。“
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
,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
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 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 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 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2018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4即景抒情诗四首轿夫的快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
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
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
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2.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
高中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春江花月夜》: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 春暖花开的夜晚,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 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 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 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yóuz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 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 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于明月。
第二十四页,共48页。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 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 树林之上。“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sīniàn)之情,本句将月光之情、游 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春江潮水连海平,___海__上__明__月__共__潮__生_。
(3)_人__生__代__代___无__穷__已__,江月(jiānɡ yuè)年年望相似。 (4)_斜__月__沉__沉___藏__海__雾__,碣石潇湘无限路。
(5)海上生明月,___天__涯__共__此__时_ 。 (6)____________,还寝梦佳期。
第四页,共48页。
佳句( jiā jù) 1 咀.君华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赏读:孔子(kǒnɡ z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 泰。”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yìlì),因为他肩负重任,路 程遥远。”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 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 人。
高2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1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4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美字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赏美文听春江花月夜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
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照,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金波浩淼。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新淡雅的春江花月图徐徐展开。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渚之上,浩瀚无垠的江潮与波涛汹涌的海浪相连处,一轮明月随潮冉冉而生。
长昼雕栏碧色酬,新诗欲寄怕人羞。
孤灯照影双无寐,雁迹萍踪鬓上秋。
残梦都随檐下雨,温情枉付木兰舟。
万千山水重重阻,遮断浮云不遮愁。
月色在涨,潮水在涨,岸花在涨,汀草在涨,丝丝入扣的筝音随一江春水在涨。
星月阑珊,江畔无人,在这流霜轻飞春夜江畔,弦筝慢拨,挑响这孤篇盖全唐的轻愁浅唱。
【课内挖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推敲”的佳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云: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
乃具言。
愈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论诗久之。
【课外运用】精益求精(节选)“精”有许多种解释:精细、精密、精明。
当你去钻研一件事情时,叫精细;当你思考一件事很周全时,叫精密;当你耳聪目明,吃苦能干时,叫精明。
精益求精也可以解释为:在精细的基础上精密,在精密的基础上精明。
在真正了解了“精”的含义后,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一个“精”字蕴含了多少汗水与艰辛。
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4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
栏 目
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 链
接
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主旨——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栏 目 链 接
1.注音
汀.(tīnɡ ) 怆.然(chuànɡ )
扁.舟(piān ) 滟.滟( yàn )
捣衣砧.(zhēn )
栏
霰.(xiàn )
目 链
接
2.写对字形
《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 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的壮丽景象。“江流宛转绕
栏 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 目
链 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 接 问和对人生的思索。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
思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此时相望
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昨夜
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
栏 目
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 链
目
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链 接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
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3)《望月怀远》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 好在哪里?“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
(2)《春江花月夜》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4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粤教版高二《唐诗宋
即景抒情诗四首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了解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诗歌体会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陶冶和以及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认识。
教学重点:1、教学难点:2一、知识点回顾1.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2.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3.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不为武那么天采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那么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那么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三、朗读学生听朗读,品味诗情。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提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含解析
三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怆然( chuànɡ ) (2)滟滟( yàn ) (3)月照花林皆似霰( xiàn) (4)纤尘( xiān ) (5)青枫浦( pǔ )
(6)捣衣砧( zhēn) (7)碣石( jié ) (8)鸟宿池边树( sù ) (9)僧敲月下门( sēnɡ ) (10)阆仙( lànɡ)
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
弱无刚的人。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
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
云(不去要,不理睬)。”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
福的能力。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和水。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险峻
轿夫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
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
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
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
《题李凝幽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 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 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 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 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 司户,未任病逝。 代表作有《长江集》《诗格》等。
佳句咀华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
详舒泰。”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凡事保持泰然
语文:1.4《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即景抒情诗四首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课件: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登幽州台歌 (1)
3、赏析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来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研读诗歌
4、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一句。
5、“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 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 涕下”?
6、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 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追溯背景——了解背景,助解课文
《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 已三十五岁。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 北征。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 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 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最 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所以陈子 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 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
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 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 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 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 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研读诗歌
7、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8、《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
陈登
子 昂
幽 州
台
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 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 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难点:感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景抒情的表 达效果。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2.对比手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 3.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2)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 北涿州)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 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 岳)司仓参军等职。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 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登幽州台歌》 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当时,契 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 况危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他进谏甚切, 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 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悟情感]
10.前人曾评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歌也 讲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 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 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 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 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予情人满把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 (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 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 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 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 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 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 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 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4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粤教版
2016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粤教版《即景抒情诗四首》教学目的 1 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2 明确“赏析〞的一般操作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一课时内容“赏析〞一般操作解说,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中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步骤一口头作文导入二示范性例说“赏析〞的一般方法〔一〕简要说明赏析的根本方法,并板书如下:1 再现“画面〞,揭示“情意〞2 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二〕以课后练习题具体讲解1 展示第1课练习一,说明再现“画面〞,揭示“情意〞思考·探究一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王维上水田园诗的显著特点。
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简要说明。
答: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历来都被称为写田园风光佳句,其原因就是诗句勾勒的幅画面非常美: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生机盎然。
诚然,这两句诗动静视听各种角度巧妙结合、青白黄绿不同颜色相映成趣。
表现了诗作主人公对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2 展示第3课练习五,说明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丽空好音。
解释:“自〞在这里是“单独地,孤芳自赏地〞的意思,“空〞是“徒劳地,浪费表情地〞意思。
归纳起来,它们有如下三层深意:①暗写局势的动乱,“自〞“空〞状写出丞相祠堂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得到这里的蜀相啊;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赏,但它却“当春乃发生〞,向丞相呈现一片春色,而“空〞写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平那么鸣〞,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黄鹂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衬出世道的无情;③抒发不遇的愤懑,一“自〞一“空〞点染出那种“花开花落无人知〞的况味,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也就出两个字透露出来,一生心怀蜀相当年一样雄心壮志,不曾有谁能知遇,如今人老多病单独一人来到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凭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谁人知晓呢?三鉴赏《春江花月夜》〔一〕声读〔全班齐读两遍〕〔二〕意读,请学生练习课后练习二,找到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教师展示根本解读的文字:“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景抒情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的 1 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2 明确“赏析”的一般操作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一课时内容“赏析”一般操作解说,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中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步骤一口头作文导入二示范性例说“赏析”的一般方法(一)简要说明赏析的基本方法,并板书如下:1 再现“画面”,揭示“情意”2 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二)以课后练习题具体讲解1 展示第1课练习一,说明再现“画面”,揭示“情意”思考·探究一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王维上水田园诗的显著特点。
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简要说明。
答: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历来都被称为写田园风光佳句,其原因就是诗句勾勒的幅画面非常美: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生机盎然。
诚然,这两句诗动静视听各种角度巧妙结合、青白黄绿不同颜色相映成趣。
表现了诗作主人公对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2 展示第3课练习五,说明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丽空好音。
解释:“自”在这里是“独自地,孤芳自赏地”的意思,“空”是“徒劳地,浪费表情地”意思。
归纳起来,它们有如下三层深意:①暗写局势的动荡,“自”“空”状写出丞相祠堂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得到这里的蜀相啊;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赏,但它却“当春乃发生”,向丞相呈现一片春色,而“空”写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平则鸣”,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黄鹂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衬出世道的无情;③抒发不遇的愤懑,一“自”一“空”点染出那种“花开花落无人知”的况味,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也就出两个字透露出来,一生心怀蜀相当年一样雄心壮志,不曾有谁能知遇,如今人老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凭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谁人知晓呢?三鉴赏《春江花月夜》(一)声读(全班齐读两遍)(二)意读,请学生练习课后练习二,找到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教师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
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
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
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
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
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
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
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
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
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
“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
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
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
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
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
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
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
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
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
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
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四学生课堂作业,从《春江花月夜》的诗中选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并且江月与人交融一体的诗句,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内容完成讲评上一课作业,重点赏析《望月怀远》并完成诗改写成散文的作业步骤一导入二讲评上一课赏析作业,以鼓励为主,表扬几个很有灵气的同学,同时讲解展示课后练习二思考·探究二《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人相结合,构成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丽画卷。
请找出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有: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画面再现:西楼上,满怀情思的女主人在月光里,独自徘徊,只有那月影似乎颇有深情地伴随着她款步地来回走动,那面平日梳妆的明镜,也应该映照着久别情人的女主人的姣好却很憔悴的容颜吧。
情境分析:这里有情的人和原本无情的月融为一体,诗作主人公将难以言状的内情移入一片月色之中,使月儿也富有了深情;“徘徊”一词,既也写人款步沉重,又写月似乎也恋恋不舍离人而去,这就更显出人的孤单,“妆镜台”暗示着女主人的容貌姣好,而前一个“应”字,便写出“女为知己者容”的失落感:既然心上人迟迟不归,我还有必要梳妆打扮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画面再现:此时此地天涯一方的人可以通过天上那轮明月照看着对方,可是彼此间的讯息却无法沟通,只希望我的思念能够随着月亮的清辉流向你的所在,照在你身上。
情境分析:“相望”与“不相闻”的对比,更显出相思者的无奈,而想望着把这无限的相思变作月亮的清辉洒向思念着的人,又把抽象难言的情思写得具体而又生动,更表现出相思者的情真意切。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画面再现:滚滚东去的长江,你流失的还有我无限美好的青春年华,邵华不再啊,我那姣好的面容也将象那渐渐西斜最后沉入无情的江潭的月亮一样。
情境分析:触景生情,移情于景,用江水喻代青春年华,强调它的一去不复返的特点,那种青春不再的伤感,便随着江水倾泻而出;而目睹渐渐沉入西边江潭的月亮,又想到自己容颜的憔悴日渐苍老,那充满情思的心啊,也随着皎洁的月亮而西沉下落。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画面再现:不知道自古以来,有几个有情的人能趁着花好月圆的良辰回来,只知道,那轮西落的月亮,此时只把清辉洒向那江边的树枝上,那无数的枝叶在江风中摇曳,仿佛要把满身的愁情摇落。
情意分析:“乘月”与“落月”形成对比,“乘月”二字写出诗作主人公面对良辰美景期盼与归乡的情人团聚的热切,可是此前“不知”二字,又道出了现实的残酷,于是下句“落月”便自然承载着诗作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无限的惆怅。
诗句移情于物,融情于景,让可见有形的江树摇曳着那无形难言的愁思;那种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缠绵感情,就在一“摇”一“满”中,变得那样的形象而生动。
三鉴赏《望月怀远》(一)声读(齐读两遍)(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
“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
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四课堂作业,将《望月怀远》改写成第一人称的散文(一)搜寻资料,字面意思质疑;(二)十分钟,写作(三)组内互评(四)背读《望月怀远》第三课时内容赏析《题李凝幽居》、《登幽州台歌》(用口头改写的形式)步骤一导入(因为停电,没有口头作文)二《望月怀远》改写作业讲评,板书如下:改写的原则:改写的问题:1 尊重原作(基本情境) 1 不完整(故事)2 合理想象(添补空白) 2 不自然(线3 善于“神译”(“诗眼”“细节”) 3 不和谐(情调)三赏析《题李凝幽居》(一)声读,思考,此诗记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示基本解读如下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
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