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2、殷夫诗歌的主要内容 (1)早期诗歌表现了人生道路的最初探索 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如《放脚时代的足 印》。 (2)表现进步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心灵路 程,如《1929年5月1日》 。 (3)直面革命斗争,歌唱革命斗争的激情 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血字》。 (4)向一个阶级的告别,展示投身革命的 决心,如《别了,哥哥》。
4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烙印》深切地体现了大革命失败给诗人带来的 悲愤抑郁,以及在内心深处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诗歌运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 的印烙,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内心,自己像“一 条吃巴豆的虫”,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 化的手法刻画了痛苦的深重。 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绘画美”体现于诸如用词精当准确,设喻巧妙, 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的人生图景; “建筑美”体现于诸如全诗分四节,每节分四行, 每行长短基本均衡; “音乐美”体现为押韵方式韵脚分布整齐, “火”、“过”、“破”等仄声韵脚也有助于表现诗 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悲愤难忍。
【注】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P213-214)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 木天等,创办了《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 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歌 派”。它是30年代最大的,也是左联领导下的一 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田间《多一些》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三、“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出现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上海 成立。主要发起人和成员有蒲风(黄日华)、穆木天、杨骚、任均等人。1933年出版 诗歌刊物《新诗歌》,因而又被称为“新诗歌派”。 “中国诗歌会”是一个自觉与新月派、现代诗派相对立而追求反映现实并为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服务的诗歌团体。他们明确反对诗歌“沉醉在风花雪月里”,要求诗歌“捉 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穆木田:《新诗歌》发刊词)“捉住现实”,就是继承“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反映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大众格调”,就是要创造大众化诗歌,大量采用民歌、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 及到民间中去。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在“五四”白话新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 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了一个多元并存的诗歌创作局面:以殷夫、“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 “左翼”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的现实主 义诗歌;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以卞之琳、陈梦家、孙大雨、邵洵美 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这一点,如同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呈现出左 翼诗歌思潮与其它诗歌思潮对峙互补的文学格局。 2、出现了两大诗艺传统:“左翼”革命诗歌和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诗歌, 继承了“五四”诗歌战斗的、为人生的艺术传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而 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卞之琳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则继承 了“五四”诗歌为艺术和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传统,是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 3、出现了两大创作倾向:“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现 实主义诗歌追求大众化,反传统,拒绝格律,追求形式自由,是其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贵族化,追求纯艺术,崇尚唯美,尤其重视诗的自身美学建 设,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与30年代是一个多元社会密切相关。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
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1.左翼诗人。
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
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
(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
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
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
30年代新诗PPT课件
❖ 1、主张消除诗歌的所谓“三美”,他说 “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 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单是 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 2、强调要写有‘诗’的诗,他说”虽以佶 屈聱牙的文字写来也是诗;没有‘诗’的诗, 虽韵律整齐音节铿锵,仍然不是诗。”
19
有诗的诗?
❖ “纯诗”:二十年代末就有人提出“纯诗”的概念,标立诗 的审美独特性,对新诗语言过于直白进行批判和否定。穆木 天、李金发等前期象征派诗人提出“我们要求的是纯粹诗 歌……我们要求诗与散文的清楚的分界。”由此对诗歌语言 做出新的要求:“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 文的世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 学。”
❖ 强调紧贴现实生活,要求诗人“从正面把握 血淋淋的现实”作为作品的血肉,因此创作 大多是采用直接描摹现实的表现方式
9
新诗与歌谣的关系
❖ 政治抒情诗主张口语化,形象化,特别是中 国诗歌会的诗人强调诗歌应当同音乐结合在 一切成为民众所歌唱的东西
10
当个人情感完全抽离诗歌
❖ 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
❖
30年代新诗
1
主要流派
❖ 以殷家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 漫主义诗歌流派
❖ 以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象征 主义诗歌流派
❖ 以臧克家为代表的反映人生,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诗歌流派
2
别了 哥哥
❖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12
与革命诗歌相对照的特点
❖ 1具有“超功利性”,强调诗歌“表现自我”; ❖ 2注重个人情感; ❖ 3 不是描摹生活,而是写外在生活的内在感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1、殷夫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作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诗风忧郁感伤,《孩儿塔》一诗可为代表。
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吸取20年代初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现代派诗歌在内容上大都表现理想追寻中的迷惘、孤独、寂寞的心态,同时表达对荒凉的现实的忧伤激愤情绪,透出理性批判的意识。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以及废名、林庚等。
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让死的死去吧》、《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决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特点与贡献: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期之秀。他的诗比较注重在抒情中创造美感和寄寓人生哲理。他的艺术风格是又轻,又柔,又淡。
他对格律也很讲究,重视音韵和和谐和整体的匀称。在题材上,他的爱情诗居多,抒写得情意缠绵,不乏可读之作。
5、“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十四章 新诗(二)
清不要微笑,亲爱的, 啼泣一些吧, 啼泣在我的膝上, 啼泣在我的胸头, 啼泣在我的颈边, 啼泣不是一个短暂的欢乐。
追随你到世界的尽头, 你固执地这样说吗? 你在戏谑吧, 你去追平原的天风吧, 而我是比天风更轻, 你永远追随不到的。
请不要追问我天无用心了, 你到山顶去觅珊瑚吧, 你到海底去觅花枝吧, 什么是我们好时光的记念吗? 在这里,亲爱的,在这里, 这沉哀,这降色的沉哀。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暗淡是梦里的光辉。
后期新月派流露出的幻灭的空虚,迷 茫的感伤是时代造成的。具体地说是大 革命失败以后,社会的黑暗与知识分子 精神的幻灭。这种情绪后期现代派诗人 也很明显。
新月派与中国诗歌会比较: • 1、中国诗歌会:在投身现实的反抗中,摆脱了 个人精神危机并进而用自己的诗歌服务于革命 的需要。 • 2、新月派:从乌烟瘴气的现实中逃避出来,回 到自我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它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边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 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30年代新诗 (1)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 热情饱满、富有鼓动力。 《血字》诗共七首,其 中《别了,哥哥》最著 名。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歌会的 创作主张。诗集《茫茫 夜》,长篇叙事诗《六 月流火》。作品思想健 康,诗风刚健朴实,语 言通俗,感情充沛。
蒲风和谢培珍伉俪
咆哮
旋风吹过高山,原野,沟壑, 潜进村落, 在平原,田野,森林上 疾驰,奔走。 稻草上显现出那急速的浪 波, 森林里独有那号号然的战 歌。 昔日是那卑贱的一群, 终日低头曲背为人作嫁衣 裳, 今天,他们都有新的觉醒: ——他们相信自己的伟大 力量! 他们的力量足把世界推翻, 只有他们才能创造自己的 幸福乡。 闪闪的刀,尖尖的戈, 各种耀目的利器, ×帜(注:日军太阳旗的 意思)浴在日光里
无数万的褴褛群在跃动。 一切都是蓬勃,蓬勃生气, 他们每一个 都像长城的任何一块砖, 他们一个一个的 就连成一座铁的长城, 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 来维护他们自己的土地。
敌人的飞机,炮弹在头上飞, 但敌人终究不能 占领他们的土地一分一厘 这里,每一亩土地都会咆 哮, 足使敌人丧胆; 这里,每一座森林都会唱 出战歌, 顿增他们杀敌的勇敢。
洋 车 夫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第十四章 30年代诗歌
4、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1)现代诗派: 30年代崛起的第二个现代派色彩的诗歌流派。代表 诗人戴望舒、卞之琳等。因他们主张“纯诗”艺术,表 现上 注重心灵感应,侧重暗示与象征,追求西方现代诗风, 又多围绕在《现代》杂志周围,故名。
主编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事》:“《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 然 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 列成的现代诗形。” 是20年代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
《眼》:1936年10月16日写。
无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么经纬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阳之灵照射的诸太阳间, 以月亮之灵映光的诸月亮间, 以星辰之灵闪烁的诸星辰间, 于是我是彗星, 有我的手, 有我的眼, 并尤其有我的心。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遥的潮汐升涨: 玉的珠贝, 青铜的海藻...... 千万尾飞鱼的翅, 剪碎分而复合的 顽强的渊深的水。
《寻梦者》:1932年11月8日出国前写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 绽了。
雨 巷 诗 人 戴 望 舒
(2)艺术特点:
①一种人生微妙情绪的捕捉。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东西。 一种凄艳、凄迷、朦胧、空灵的美。 新月社一路,但比《再别康桥》(1928-11)早。
②中西诗美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A)现代象征与古典意境的融合。 “我”是人生道路上追求者的象征,“雨巷”是人 生道 路的象征,“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人生理想的 象 征。全诗凄婉、迷茫的情绪与诗歌的立体空间结合又造 成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
第十四章30年代诗歌
• (最后三节) •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 •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 • 别了,哥哥,别了, • 此后各走前途, • 再见的机会是在, •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内容上 从忧郁凄凉的自我呻吟到民族苦难的 悲愤书写。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 内容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忧郁 凄凉的情感特征。《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 《烦忧》 、《寻梦者》、《雨巷》等。后期内涵扩 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 在一起。《我用残损的手掌 》、《狱中题壁》、 《萧红墓畔口占》、《白蝴蝶》等。 (二)风格上 民族化的象征主义。1、古典韵味与现 代情绪。2、追求意象。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 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 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沉的,压抑的,哀 怨的。 3、从音乐性到非音乐。
卞之琳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作由“主情”向“主智”转变。他 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 思考与开掘,“于平淡中出奇”,追 求诗的“理趣”。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成为 他 诗歌名片的是那首著名的《断章》。深沉隽 永,可以有多种理解,并含有一定的哲 理——隐喻宇宙间普遍的相对性。 “诗的非个人化”风格。这时期大多数 的诗作里的“我”也可以和“你”、“他”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 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 直接鼓动作用。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 诗的理性色彩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 的群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 有“小我”,只有“大我”。 3、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 式。
14三十年代诗歌
2、何其芳
(1912-1977),四川万县人, 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汉 园集》 、《燕泥集》 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 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 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 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 如《预言》、《爱情》、《慨叹》、《花环》 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 40 年代,其诗作则以
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现
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诗的表 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群众中去。
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茫夜》、
《六月流火》; 王亚平:《农村的夏天》、《十二
月的风》; ②写反帝抗日 。(穆木天:《守堤者》、《流亡者之 歌》等)
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
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
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
“自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位臵。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1932年 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 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并以 《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 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 的革命诗歌团体。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第14章)30年代诗歌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 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 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 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 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 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 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 《雨巷》分析: • 这是1927年前后部分青年,在彷徨、迷惘 与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这种心境的反映。 他们在孤寂中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 的苦恼”,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 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中有的是低沉的倾 述、失望的自白,从中显现出他们理想幻 灭后的痛苦和追求,表达作者憎恶雨巷, 渴望走出雨巷,到一个没有阴雨、愁怨的 地方。
田间
• 1.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 徽无为人。中学时代开始新诗创作。1933 年进上海读大学,次年加入“左联”。 193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末明集》。1938 年到延安,致力于街头诗运动,出版叙事 长诗《赶车传》。 • A 战斗的鼓点——政治鼓动性
B 鼓点式形式——意象密集,诗行简短,旋 律急促,情绪跳动
(1905——1950)
(二)戴望舒诗歌概况
1、 思想历程:从感伤诗人到战士诗人
A前期:感伤诗人——多是情诗、愁诗、苦闷低沉的吟唱。 代表作品:《雨巷》、《夜行者》
B后期:战士诗人——沉雄悲壮,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代表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2、前期诗歌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 现出浓重的忧郁凄凉情感特征;后期内涵扩大,抒 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三)分析《雨巷》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叹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13.三十年代新诗
你可以把别人摄入 镜头,成为一道风 景,一次记忆,同 时你也可能成为别 人的风景而被观赏、 被记忆
2、诗篇的艺术表现特点。 本诗表现的是抽象的哲理观念,但却以亮丽美好的 生活形象写出。诗中的“桥”、“楼”、“明月”、 “窗子”原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形象,但经了诗人的巧妙 安排和调度,都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韵味。再加上诗行间 十分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 不虚空。 诗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 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 置。如第一节二句诗中,"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 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同样,第二节二句诗中,主 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也发生了互换,如此增 强了诗作的意境效果,也造成了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的 美感。自然,诗歌的内涵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 具体性。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一、左翼诗人 1、殷夫,原名徐 柏庭,另有笔名白 莽 他的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 满带年轻人的热情,个人感情的 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结合,诗 风雄浑、刚健、清新。
殷夫 (1909-1931)
内容:以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示鲜明特色。 诗篇抒写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 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 定的信念。 艺术: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 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 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
特点: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 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量美。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 化,提倡大众化,试图使诗歌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缺点:宣传压倒艺术,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 性。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不少诗作的苍白 浅露。
(完整)14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一、戴望舒(1905——1950)
一、简介
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
二、戴望舒诗歌
诗集《望舒草》 (1933年)
1、前期:吟唱爱情与青春的恋歌
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夕阳下》《雨 巷》《林下小语》《单恋者》《乐园鸟》 《寻梦者》等。
幽落哀远 夜叶悼山 底却着啼 衣飞白哭 角舞日得 ,欢的紫 那迎长了 一 终, 片; 清 风 。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 二、卞之琳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 样了?
“华羽的乐园鸟”是一代诗人的自我写照。对天上花 园荒芜的质疑象征了诗人们“乐园梦”的破灭。“荒 芜感”有艾略特《荒原》的影子。
荒 冢 里 流 出 幽 古 的 芬 芳 ,
《烦忧》
说是寂默的秋的悒郁,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遥远的海的怀念,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因,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因 说是遥远的海的怀念,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寂默的秋的悒郁。
乐园鸟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 歌会的创作主张。诗集 《茫茫夜》,长篇叙事 诗《六月流火》。作品 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 实,语言通俗,感情充 沛。
4,30年代新诗概述
《烙印》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抒写了一种对生活严肃、执著、坚忍 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如《生活》。 ◇其二,反映农村凋敝残败的景象和农民的苦 难生活境遇。如《难民》、《老马》等。
◆《罪恶的黑手》是诗人的第二本诗集。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的诗风开始变化,由过去那种细腻写实 的苦吟风格转入博大、雄健。
蒲风(1911—1942),是中国 诗歌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和代表 诗人。主要诗集有《茫茫夜》、 《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以及优秀 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 ◆《六月流火》是蒲风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力 作。 ◆被蒲风自己称为“农村前奏曲”的长诗 《茫茫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臧克家、艾青、田间等诗人的诗作
30 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 20 年代末 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现代派的基本特 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第二、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第三、诗艺的突破与创新。
戴望舒(1905—1950) ——“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 ( 1929 )、《望舒草》( 1933 )、《望舒 诗稿》( 1937)、《灾难的岁月》( 1948) 等。 ◆代表作《雨巷》。戴望舒因其诗而赢 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中国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传 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 各种流派;其后出现的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诗歌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显示了诗的 “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 两中不同发展趋向。30 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 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为代表的后期 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 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13.三十年代新诗共28页文档
残月是已死美人, 在山头哭泣嘤嘤, 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 饥狼在嘲笑声声, 在那莽莽的荒坟。 此地黑暗的占领, 恐怖在统治人群, 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 我是飘泊的狐身, 我要与残月同沉。
戴望舒 (1905-1950)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2、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发展轨迹
旧锦囊
雨巷
我底记忆 灾难的岁月
愁多浪 ,是漫 注爱主 重情义 格的的 律苦感 ,闷伤 比和抒 较个情 拘人, 谨的内 , 忧容
和征 向 形主 现 象义 代 的方 派 流法 诗 动, 过 性注 渡
重, 音采 乐用 性象
诗现外进 情代壳入 和自,成 韵然诗熟 律口形期
语灵, ,活脱 追自尽 求由格 内,律 在采体 的用的
2、中国诗歌会
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 有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 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 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文艺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以注 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 歌派”。
特点: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 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量美。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 化,提倡大众化,试图使诗歌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缺点:宣传压倒艺术,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 性。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不少诗作的苍白 浅露。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一、左翼诗人 1、殷夫,原名徐 柏庭,另有笔名白 莽 他的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 满带年轻人的热情,个人感情的 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结合,诗 风雄浑、刚健、清新。
殷夫 (1909-19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的诗艺
卞之琳有一段评价: • “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 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 功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自然流动,使一种远 较有韧性因而远较适应于表达复杂化、精微化 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有这首诗的长处都见之于从《我的记忆》这 首诗开始以后所写的诗里,而且更有所推进, 直到第二个诗集的例如《深闭的园子》、《寻 梦者》、《乐园鸟》等最后几首的写作时期, 这些诗似应视为戴望舒充分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
三、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 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汉园集》(1936,与 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 《十年诗草》(1942)等,另有多 种译著、论著。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 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 品。 • 卞之琳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 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 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 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 印》、《老马》、《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特异。出版诗集 《 未 明 集 》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等。 •田间诗的主要特点是以短促、跳荡的诗 行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 的热情与骚动。
•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 巷》发表后,文学大师叶圣陶颂扬戴望舒“替 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卞之琳对《雨巷》的评价
• 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 的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用惯了的 意象和用滥了的辞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 功显得浅易、浮泛。
• • • • • • • • • • • • • • • • • • 它的话是古旧的, 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 1938年以后,卞之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时期。 • 诗人在延安的创作,诗风趋向明朗浅白。 • 他的《慰劳信集》原意在以奥登式的机智幽 默的笔法,运用格律诗抒写抗战现实,希望在 平淡中显出惊奇,但诗艺大跌,诗味顿失。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 潮走向式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 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全面抗战爆发后,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唱起了民 族解放的战歌。
二、 戴望舒
1、戴望舒的生平 • 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 杭州人 •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2、主要作品 《我的记忆》(1929)、《望舒 草 》 ( 1933 ) 、 《 望 舒 诗 稿 》 ( 1937 ) 、 《 灾 难 的 岁 月 》 (1948)等四部诗集出版。
艾青 • (1910-1996)于1933年初在狱中第 一次以“艾青”的笔名创作了他的成 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 1936 年 10 月 , 出 版 了 第 一 本 诗 集 《大堰河》,引起了很大反响。 • 艾青吸收象征派诗歌的抒情艺术, 以宏阔的胸襟、广泛的题材、深邃的 情感、自由的形式和象征与写实相结 合的手法,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胡 风誉为是“吹芦笛的诗人”
• 后期新月派诗人主张纯粹的自我 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 • 特性概括为两个方向的新变: • 一是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 域的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 义思潮的合流。 • 二是向外的扩展,部分新月诗人 跳出前期坚执的小我,显示出走 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集中表现 在他们生活视野的扩大和作品题 材的拓展。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 的大众化。 •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主张的诗歌。 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 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 六月流火》等。
•殷夫 也是左翼重要诗人。
2、还有一批以臧克家、艾青、田间等为代表的 诗人,他们既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 反映中国社会的乡土人生,又能注意吸收现代主 义的艺术表现方法。 臧克家 •1905-2004,山东诸城人 •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又 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 照》、《运河》(1936)等诗集。
•《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 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 ( 何 其 芳 , 1945 ) 、 《 二 十 岁 人 》 ( 徐 迟 , 1936)、《绿》(玲君,1937)、《石像辞》 (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 等。
理论追求: • 《现代》第4卷1期《又关于本刊中的 诗》: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 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 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 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2、现代派诗 刊物: •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文艺刊 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 卷1期,出刊31期。 代表人物: •戴望舒是主将,施蛰存、南星、 玲君、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 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士、 禾金、何其芳、徐迟、废名等人, 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 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近似 之处。
•现代派诗吸收了法国象征派诗(象征手 法、朦胧美、自由体形式的散文美)、英 美意象派诗(注重意象的含蓄、诗情的深 藏不露)和以T· S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 代派诗(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与意象对 应、智性化)的表现手法。注重表现 “现代生活”和“现代情绪”,透露出现 代人的孤独感。
• 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对于民族艺术传统 的向心力,吸收了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 唐诗的蕴藉、婉约的特点,对新诗艺术的提高作 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了属 于自己的诗歌美学,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 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 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东西。 • 在诗体形式上,现代派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 诗体。
3、创作的三阶段
• 1)、以《雨巷》为代表。 • 2)从《我的记忆》起,以《深闭的园子》、 《寻梦者》、《乐园鸟》、《秋蝇》等为 代表。 • 3)从《元日祝福》起,以《过旧居》、 《偶成》、《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
•第一阶段是对徐志摩、闻一多形式整齐的诗 风的响应,在情感、情调上受到美国世纪末唯 美派和法国象征主义的颓废、感伤情绪的影响。
《望舒诗论》(17条) • 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 • 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 • 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 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 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会使诗情变成为 畸形的。……
——《现代》第二卷第一期,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后收入诗集《望舒草》
第三阶段
•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的内容和格 调发生变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 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的激情,格调由前期诗歌的幽玄、 枯涩转变为是明朗、雄健。 •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 了对山河破碎的切肤之痛,对抗战后方的 向往和礼赞
我的记忆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 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 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 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廖时, 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一、 30年代新诗概述
• 30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向, 即 “向外转”(面向社会)与 “向内转”(回到自身) • 一、“向外转”(面向社会) 1、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 •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 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 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 杨骚、森堡(任钧)等,1933年2 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 刊、月刊,1934年12月停刊,共 出版两卷10期)。
二、“向内转”
• “新月”后期诗人和现代派诗人张 扬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执著于新 诗艺术美的追求。
1、“新月”后期诗人 •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梦家、孙大雨、 叶公超、梁宗岱、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 卞之琳等人,闻一多已经基本上停止了诗歌 创作。 •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 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 •1933年6月无形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