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脊神经嵌压综合 征的康复
康复目标
01 减轻疼痛:通过康复治疗,减 轻患者的疼痛感
02 恢复功能:通过康复治疗,恢 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03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康复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预防复发:通过康复治疗,预 防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复发
康复计划
01
康复目标:减轻疼痛, 恢复功能,提高生活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疼痛和
炎症
抗抑郁药:用于 缓解神经压迫引 起的抑郁和焦虑
抗癫痫药:用于 控制神经压迫引
起的癫痫发作
肌肉松弛药:用 于缓解肌肉紧张
和痉挛
物理治疗
01
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02
方法:热敷、冷敷、按摩、牵引等
03
适应症:轻度脊神经嵌压综合征患者
04
注意事项: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操作,防止病情加重
质量
04
康复注意事项:遵 医嘱,定期复查, 保持积极心态,避
免过度劳累
02
康复原则:个体化, 循序渐进,全面康复
03
康复方法: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康复注意事项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
02
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如游泳、瑜伽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脊神经嵌压综 合征的健康宣 教
x
目录
01.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概述 02.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预防 03.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治疗 04.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康复
脊神经嵌压综合 征概述
疾病定义
01
脊神经嵌压综 合征是一种由 于脊神经受到 压迫而导致的 神经功能障碍 性疾病。
02

脊神经后支症状及体征

脊神经后支症状及体征

谢 谢!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脊神经后支自身解剖结构的影响,此 神经卡压在诊断上较难判断,辅助检查很难观察到, 所以症状和体征在诊断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最终确 诊仍需要行诊断性治疗--------即射线下行神经阻滞, 病人症状改善,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检查可 明确该节段脊神经后支卡压。 封闭治疗是最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内侧支较细,紧贴横突根部骨纤维孔下行,并沿 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向下进入乳突与附突之间长约 3mm的骨纤维管。出管后即发出细小分枝支配同位 及下位下关节、棘肌、回旋肌、棘间韧带及棘突。由 于后内侧支在走行过程中紧邻椎间关节及横突间韧带, 故腰椎椎间的关节病变、韧带损伤或骨纤维孔内径的 改变,均可能刺激、压迫该神经而引起后正中旁一侧 疼痛和压痛,疼痛还可放射至椎间关节、多裂肌、黄 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等部位。
鉴别诊断
臀上皮神经炎 鉴别要点:疼痛区域不同,无腰部症状
鉴别诊断
髋关节疾病 常见有股骨头坏死,髋臼撞击综合征,髋关节滑膜 炎等,这类疾病也会引起臀部及大腿的疼痛,鉴别 点主要在于:一,髋关节疾病有明显的髋部压痛, 大转子叩击痛 ,特别是腹股沟处压痛。二,此类疾 病大多伴随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无法下蹲。三, 影像学检查,X线,MRI等示:髋部有影像学改变。
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的症状及体征
河南省骨科医院 耿端
引起腰腿痛的椎管外伤害性刺激,脊神经
后支是其主要的传入中枢通路。近年来,随着 对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腿痛的研究不断深入, 源于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此类疼痛发病率高,约占非特异性腰腿痛的80 %,并且疼痛性质、分布区域通常不象脊神经 前支那样明显,常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常规 疗法效果较差,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如何正 确认识此类疾病,对临床疼痛治疗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

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

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

运动疗法:通过适当 的运动,增强肌肉力 量,减轻神经压迫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 患者,可以考虑手术 治疗,解除神经压迫
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增强 肌肉力量,保持 关节稳定
避免长时间保持 同一姿势,如久 坐、久站等
保持良好的坐姿, 定期进行体检,
避免跷二郎腿等 及时发现并治疗
不良习惯
相关疾病
护理要点
手术治疗
01
手术目的:解除神经压迫, 恢复神经功能
02
手术方式:开放手术或微创 手术
03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低,但 可能存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Hale Waihona Puke 04术后康复:术后需要进行康复 训练,以恢复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 热敷、电刺激等方法, 帮助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 药、止痛药等药物, 减轻疼痛和炎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充足的睡眠
和合理的饮食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 如肌肉力量训练和
关节活动度训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焦虑和抑

预后及预防
预后情况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经过治 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01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适当运动,保持体重正常
03
02 复发率低:经过治疗后, 复发率较低 0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 站姿,避免长时间 保持同一姿势。
避免长时间穿高 跟鞋,选择舒适 的鞋子。
适度运动,增强 肌肉力量,保持 关节稳定。
定期进行腿部按 摩,缓解肌肉紧 张。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吸烟、酗 酒等不良习惯。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五、 体格检查
• 主诉痛区上方1-2节段横突根部上缘压痛,伴向主 诉痛区放散痛;
• 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 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 髋膝关节弯屈,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 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 等神经体征;
•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 弯腰可加重疼痛。
腰腿痛常见原因─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疼痛科 黄辉
一、概 念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由于脊神经后支受 到卡压等机械刺激所造成的以腰痛、臀部及 大腿后外侧痛伴活动障碍为主的症候群。
腰神经后支区域腰腿痛的原因
1. 直接原因 由于小关节增生肥大、骨纤维管狭窄、肌肉
韧带创伤、劳损等刺激或卡压出现的症状。 2. 间接原因
横突的后面斜向后下,经骨纤维管至椎弓
板后面转向下行,跨越1~3个椎体,重叠分
布于关节连线内侧的关节囊、韧带及背伸
肌。腰4~5的内侧支向下跨越2~3个椎体,
抵达骶骨背面,还分布于骶髂关节。后内
侧支在腰背肌肉内与上下平面
带受上一平面后内侧支支配。
腰脊神经后外侧支
六、鉴别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LDH)
(1)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两者或同时发生,或先或后。 (2)准确的定位体征:如伸母肌力减退系L5神经根受损(L4、5间
隙突出),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S1神经根受累(L5-S1间隙), 膝反射减弱,说明股神经受损(L1-2、L2-3、L3-4间隙)。 (3)伴随症状与体征:如咳嗽、解大便,使腹内—颅内压增高的 动作,可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病。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好转。 检查有的病人有脊柱侧弯。直腿抬高<70°引起患肢放射痛, 这些都是腰神经后支受损没有的。 1.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女性,脊柱广泛压痛,X线片见骨 密度减低。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诊断]一、临床症状特征: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二、检查特征: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三、腰痛定位方法: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

手法复位及局部注射治疗胸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手法复位及局部注射治疗胸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 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 医学科 ,连州 5 1 3 4 0 0 )
脊神经后支卡压是非特异性腰背痛 的重要原因
6 3例 ,对 照组 6 0例 。两 组患者 的年龄 、性别、病
之一,是长期困扰 临床 医生 的难题 ,该病起病隐匿, 疼痛程度较剧烈 ,常呈 持续性 ,严重影 响患者的 日
脊神经后支卡压 综合征在临床工作 中也较为常见 , 可能是 因为特殊 的解 剖学关系 ,对胸脊神经 后支卡
在患者身后,双手 穿过 患者腋下搭放在患者手背上 , 让 患者 缓慢深呼吸并使胸椎 随深 呼吸作前屈 、后伸
运 动,使肩背部充分放松 ,反复几次后 ,趁患者不 注 意于深呼气末 时突然端抬 忠者双上肢 ,往往听到
方 法
背部轻 微 “ 咯 ”一声 ,或感觉到肋 椎关节附近有弹 响感 ,即告复位成功 ,患者即时觉得 背痛程度大大
减轻或 消失,一般只进行一 次治疗即可 。约 1 周后
酌情在相应脊神经受压区域行局部阻滞 。 ( 2 )局 部 阻滞 :① 忠者 体 位 :取 俯 卧位 ,胸
部垫枕 ,双手放置舒适 ;②注射 定位 :结合疼痛所
3 .疗效判 断标准 所有 患者均通过 电话 或返 回医院进 行随访 ,随 访 时间为 1 周~ 6 个 月,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 拟评 分法 ( V A S )进行评 定 ( 0 分 为无痛 ,1 0分为疼 痛
最强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P a i n Me d i c i n e 2 0 1 3 . 1 9( 1 0
1 . 一 般 资料
属胸脊 神 经节 段 ,参照 胸椎 x 线做 体表 定位 ,于
胸椎 所 属棘 突 为 中心 上下 2个节 段 共计 5个注 射 点 ,以上下棘 突连 线为 中心, 向外约 2~ 3 c m作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诊疗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诊疗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诊疗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病理枕下部、项上部的外伤,枕下三角诸肌的长期劳损是枕下神经受压的主要原因。

如汽车、摩托车驾驶员或乘客,由于颠簸或突然刹车等原因,致头、颈部挫伤、挥鞭样损伤等。

枕下神经损伤后则可造成枕下诸肌和寰枕后膜的痉挛、枕寰关节周围组织的痉挛,使枕寰间隙变窄而压迫从该间隙穿出的枕下神经,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出现。

在枕下神经从寰枕后膜外侧角穿出,并穿行于椎枕肌与头半棘肌之间时,由于损伤、劳损、痉挛和筋膜的挛缩而使枕下神经受压,并引起枕下诸肌的痉挛,它们是互为因果的。

临床表现与诊断(一)病史可有外伤史,一般为缓慢发病,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

(二)症状疼痛枕下部疼痛,即在枕外隆突下和其两侧的上项线附近疼痛,疼痛亦可出现在枕下凹处,呈经常性,但可有缓解期,即表现为时轻时重。

感觉障碍部分病人枕下部感觉过敏或麻木感。

头晕与头脑不清病人有头晕感,个别诉有头脑混糊不清的感觉。

重者,眩晕明显。

(三)体征枕外隆凸及上项线处固定性压痛,可轻可重,时轻时重。

枕下凹上缘处有压痛。

少数病人第二颈椎棘突处有压痛。

(四)鉴别诊断这一疾病与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有时难以区别。

它们的关系是: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由于挛缩的筋膜压迫椎动脉所致;而本病为枕下神经受到剌激或挤压后,使该神经支配的椎枕肌痉挛和椎动脉在枕下诸肌走行中受压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因此,它们的区别在于,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产生椎枕肌痉挛时表现为椎枕肌起、止点压痛的体征,而寰枕筋膜挛缩症的压痛点多在枕下凹,并伴有头晕等症状。

针刀治疗(一)体位俯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头,上胸部垫薄枕,下颌前面抵于薄枕上,并保持呼吸道畅通。

(二)体表标志1.枕外隆凸枕骨外面中央部的骨性隆起,位于头颈的交界处。

枕外隆突正中及其两侧有项韧带附着。

沿项正中沟(项沟)向上摸,在枕骨触到的骨性隆起即是。

2.上项线在枕外隆凸的两侧,向乳突基部伸展并可触及向上凸起的横向弧形骨突起。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

1.4.在神经根管外口处脊神经的分支
(腰椎塑化标本侧面照片)
颈椎椎间管的解剖: 颈椎椎间管的截面呈椭园形,高 大于宽,国人测量高为7.9mm, 宽为6.7mm,神经根贴管的下壁, 各神经根自上而下逐渐变粗,下 位者神经根截面积的可占孔的1/2, 而横径则可占到全部(100/%)。 因此,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很大。
5.3臀上皮神经系统的组成形式
臀上皮神经系统的组成形式 有以下几种: 三支型; 四支型; 五支型; 六支型。 解剖学研究者,由于取材、解剖方法与样本的不同,其 统计结果也各异。最早材料认为三支型最常见,约占 56%;而后的许多学者提出,四、五、六支型者并不少 见。有的研究认为,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形式以五、六支 型者最为多见。从临床角度来讲,后者符合客观实际。 它们在不同平面贯穿包括胸腰筋膜后层在内的不同结构 浅出,进入臀区。

椎间关节的神经配布:椎间关节接受来自脊神经后支的分支 的配布,主要来自后支的内侧支。后支的内侧支在未进入乳副 突间骨性纤维管前就发出1~2关节支分布于椎间关节的上部。
穿过乳副突骨纤维管后又发出一返支钩绕向上配布于同一关节 的下分。该内侧支继续发一关节支向下走行,分布于下位椎间 关节的上内侧分。因此,每一椎间关节至少接受两个节段的神 经支配。这种神经支配,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时都要充分考 虑在内,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的下侧穿出。首先发出 一细支至头下斜肌。然后,分出细小的外侧支与 粗大的内侧支——枕大神经。 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夹肌、头半棘肌。 内侧支——枕大神经,颈2后内侧支是脊神 经后支中最粗大的一支,甚至比前支还要粗大。 从后支分出后,由头下斜肌的前侧向下,绕过头 下斜肌,反转向上内方向,走行于头下斜肌与头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临床表现与诊断1.病史多有扭伤史,少数为慢性劳损。

急性发病者多为端提、扛举重物时姿势不正确,胸段脊柱屈曲或扭转时突然发生,且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2.症状疼痛慢性劳损者为慢性疼痛,有时突发加重。

主要表现为胸段脊柱的一侧或双侧疼痛。

夜间常无明显减轻,有时反而加重,影响睡眠。

其疼痛的位置多在脊柱的两侧或一侧,直到肩胛骨附近(疼痛部位是受压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的区域),且可有明显压痛。

其放射痛多在菱形肌、髂肋肌部位。

急性发作者,则在扭伤后立即发生严重症状,病人几乎不能活动,痛苦不堪。

强迫体位疼痛症状轻者,活动受限较轻;而急性发作者,活动极度受限,几乎不能活动。

有时呼吸活动也会牵涉疼痛加重,病人自我保护,呈强迫体位状态。

皮肤无感觉障碍。

3.体征活动受限脊柱后凸畸形胸段脊柱的驼背,脊柱压缩骨折的成角后凸畸形,从而产生背部疼痛症状。

脊柱后凸畸形的两侧会有明显的压痛。

压痛应在被卡压神经的根部寻找痛源点,此卡压处为发出神经胸椎横突的骨面上。

因此,它的压痛点在疼痛部位棘间旁开15-20mm的横突处。

大部分病人可寻得多个压痛点。

放射痛典型病人可有放射痛至菱形肌、髂肋肌等处。

肌痉挛胸椎两侧的竖脊肌可呈痉挛状态,其表现是,一侧竖脊肌较对侧明显硬韧,压之有敏感的疼痛。

4.实验性诊断在脊柱两侧的压痛点上,横突的背面做局部封闭,立即止痛者,证明胸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便是该病的病因,该处便是痛源点。

针刀治疗体位俯卧位,腹下垫以薄枕。

体表标志胸椎棘突位于脊柱正中,每一个能摸到的骨凸即是棘突。

胸椎横突由于胸椎棘突明显向下倾斜,故胸椎的棘突间与上一椎体的横突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

定点在胸椎肌间旁开15-20mm的胸椎横突背侧骨面上可寻找压痛点,一般定2-4点,如病情需要也可超过4个点,定6-8个点。

消毒与麻醉此处麻醉应注意的是,穿刺针不应斜向外侧,除肥胖体型者外,胸段的穿刺点一般深度不超过5cm。

当麻醉针穿刺达横突骨面,回吸无血无液时,退回式注入麻药。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治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治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治
杨志洲;朱晓东;李明
【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8(6)5
【摘要】下腰痛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治疗复杂,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中少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但大部分病因并不明确,临床称为非特异性下腰痛,在诊断、治疗方面存在着许多疑问。

而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约占非特异性腰痛的80%,可目前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仍
然不够。

【总页数】3页(P308-310)
【作者】杨志洲;朱晓东;李明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骨科;200433,上海,长海医院骨科;200433,上海,长海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诊治及其解剖学基础 [J], 谢培邦;苑继承;许凤琴;樊永卫;金绍

2.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清IL-6、PGE2
水平的影响 [J], 李佳;张宏蕾
3.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分支阻滞在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中的应用 [J], 许运章;苏
明;冯鹏玖;邓莉华
4.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观察 [J], 宋聚才;叶茂林
5.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J], 王相奇;宋稼润;何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2脊神经后支——该神经由寰椎后弓与枢
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的下侧穿出。 首先发出一细支至头下斜肌。然后,分出细 小的外侧支与粗大的内侧支——枕大神经。 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夹肌、头半棘肌。 内侧支——枕大神经,颈2后内侧支是脊神 经后支中最粗大的一支,甚至比前支还要粗大。 从后支分出后,由头下斜肌的前侧向下,绕过头 下斜肌,反转向上内方向,走行于头下斜肌与头


第3部分
胸脊神经后支的特点
3.1.胸神经后支分布的特点

胸神经后支,由椎间管外口分出后,行于上下两个横
突之间,继行于肋横突前韧带与横突间韧带之间。 胸1~6脊神经后支:

后内侧支-行于胸半棘肌与多裂肌之间,分布于胸半
棘肌、多裂肌、回旋肌、胸棘肌、横突间肌、及棘间肌。
×
其终末皮支穿菱形肌、斜方肌、背深筋膜后,转向外行 于胸浅筋膜下,到达皮肤。其皮肤分布区域从背部中线 起,外侧可达到肩胛线。胸2后内侧支最长,向外行可达 肩峰。

后外侧支-由椎间管分出后,穿行于胸髂肋肌及胸最
长肌,并支配该肌。 胸7~10脊神经后支:

后内侧支-从椎间管分出后,向背侧行于胸最长肌与
多裂肌之间,并分布于该肌。偶发皮支,穿背阔肌斜方
肌与背深筋膜,分布于背部正中线附近皮肤。 后外侧支-穿胸最长肌与胸髂肋肌并支配该肌。又发 出皮支,穿下后锯肌与背阔肌,支配肋骨角附近的皮肤。 胸11~12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下降后越髂嵴至臀外 侧部,参与臀下皮神经系统的组成。
1.1 脊 神 经 框 架 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竖脊肌 ——三列: 内侧列(棘肌) 中间列(最长肌) 外侧列(髂肋肌)
1.3 脊神经后支 支配的唯一肌 ——竖脊肌解剖结构
1.4 脊神经前后支
在椎间管出口处的 分支
1.5 脊神经前后支的关系与分布
2
颈胸腰骶段脊神经后支
C1后支——枕下神经 C2后支——枕大神经(后内侧支-皮支) C3~8后支 T1~10后支 T11~L4后支 (臀上皮神经系统) L5~S5后支 (臀中皮神经系统) SO1~5后支 (臀下皮神经系统)
项上部皮肤。
该肌支可穿头下斜肌与枕大神经相连 结。该神经受卡压者少。
2.2 枕大神经解剖标本
与枕动脉的关系
2.3 枕大神经的分布特点
研究证明: 脑干和脊髓在三叉神经
核与第2颈神经之间,
有神经元连接,故太阳 穴处与眶后处的疼痛, 在进行枕大神经阻滞时 会解除其疼痛。
2.4.颈2脊神经后内侧支——枕大神经——的特点
3.脊神经后支的意义
周围神经包括脊神经前支与后支。
目前书籍只写脊神经前支的卡压综合征,
无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似乎脊神经后支 的存在是毫无临床意义的。 图3-001是一个周围神经分布的示意图。 图中左侧为脊神经前支的分布情形。 图中右侧为脊神经后支的分布情形。 脊神经后支分布在头后、项部、背部、
腰部和臀部等广大的区域,支配着具有十分
第4部分 腰部脊神经后支的特点
4.1 腰神经后内侧支分布的特点
脊神经后支在椎间管外口处分为内外侧支 内侧支 在横突根部向下内方向走行。首先通 过乳副突韧带,再向下内方向走行,达上、下计三 个椎体的椎板、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 椎板间黄韧带,甚至与窦椎神经有紧密的联系。同 时,指挥着椎骨背部投影处的皮肤的感觉。 椎间关节接受主要来自脊神经后内侧支的配布。 后支的内侧支在未进入乳副突间骨性纤维管前就发
强大肌力的肌群——竖脊肌。因此,脊神经 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 价值。它在疼痛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在神经根管外口处脊神经的分支
(腰椎塑化标本侧面照片)
颈椎椎间管的解剖:

颈椎椎间管的截面呈椭园形,
高大于宽,国人测量高为 7.9mm,宽为6.7mm,神经 根贴管的下壁行走。各神经 根自上而下逐渐变粗,下位 者神经根矢状径可占椎间管 截面积1/2,而横径则可占到 全部(100/%)。因此,神经 根受压的可能性很大。

第2部分
颈脊神经后支分布的特点
2.1.颈1脊神经后支(枕下神经)分布特点

枕下神经——颈1神经后支主要
为运动神经支。 此神经较前支为大。由寰椎后弓 的椎动脉沟内的椎动脉的下方自主干
·
分出,向后行,进入枕下三角,并分 支支配枕下三角诸肌: 头下斜肌

头上斜肌
头后大直肌 头后小直肌 头半棘肌 与
半棘肌之间,再向上内方向行于头半棘肌与头夹
肌之间,在头半棘肌的枕骨附着处穿出该肌,再 穿行斜方肌腱与颈部固有筋膜下,在枕骨上项线 下方与枕动脉汇合处穿出固有筋膜,分出数支感
觉性终支。该感觉终支分布于枕部、上项线以上
直达颅顶部皮肤,有时支配耳廓皮肤,更与眶上、 颞部的神经支配有关。 枕大神经在头下斜肌的下方处,与第1枕神 经、第3枕神经的内侧支互相连结,形成颈后
(C1~C3)神经丛。
2.5.颈3~8脊神经后支的分布特点
C3脊神经后支较前支细小,出椎间管后,绕关节突外缘向 后行,经横突间肌的内侧,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 外侧支为肌支,支配颈髂肋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头 夹肌、多裂肌及棘间肌等竖脊肌。 内侧支称第3枕神经,位于枕大神经的内侧。走行于头半棘 肌与颈半棘肌之间,再穿头夹肌与斜方肌,终支分布于皮肤。 C3~C8走行与C3走行方式完全一致。外侧支为肌支,支配 颈髂肋肌、颈最长肌与头夹肌。 C4-5后内侧支,穿行于头半棘肌与颈半棘肌之间,达椎骨 棘突,再穿头夹肌与斜方肌之间,其终支达皮肤。 C6~8后内侧支细小,只分布于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多裂 肌与棘间肌。

椎间关节的神经配布:椎间关节接受来自脊神经后支的分支 的配布,主要来自后支的内侧支。后支的内侧支在未进入乳副 突间骨性纤维管前就发出1~2关节支分布于椎间关节的上部。
穿过乳副突骨纤维管后又发出一返支钩绕向上配布于同一关节 的下分。该内侧支继续发一关节支向下走行,分布于下位椎间 关节的上内侧分。因此,每一椎间关节至少接受两个节段的神 经支配。这种神经支配,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时都要充分考 虑在内,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诊断 与 针刀微创手术治疗
第1部分
脊神经后支的概念
由椎间管走出的神经根,在出椎间管外口前分为 两支: 前支——走在横突腹侧面的神经支。 后支——走在横突背侧面的神经支; 后内侧支——沿横突根部下行,穿乳副突韧 带骨纤维管,至脊柱中央一侧者; 后外侧支——沿横突外侧下行,再穿竖脊肌、 胸腰筋膜下,至臀部皮下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