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共39页

合集下载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治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治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治
杨志洲;朱晓东;李明
【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8(6)5
【摘要】下腰痛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治疗复杂,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中少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但大部分病因并不明确,临床称为非特异性下腰痛,在诊断、治疗方面存在着许多疑问。

而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约占非特异性腰痛的80%,可目前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仍
然不够。

【总页数】3页(P308-310)
【作者】杨志洲;朱晓东;李明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骨科;200433,上海,长海医院骨科;200433,上海,长海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诊治及其解剖学基础 [J], 谢培邦;苑继承;许凤琴;樊永卫;金绍

2.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清IL-6、PGE2
水平的影响 [J], 李佳;张宏蕾
3.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分支阻滞在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中的应用 [J], 许运章;苏
明;冯鹏玖;邓莉华
4.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观察 [J], 宋聚才;叶茂林
5.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J], 王相奇;宋稼润;何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神经后支症状及体征

脊神经后支症状及体征

谢 谢!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脊神经后支自身解剖结构的影响,此 神经卡压在诊断上较难判断,辅助检查很难观察到, 所以症状和体征在诊断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最终确 诊仍需要行诊断性治疗--------即射线下行神经阻滞, 病人症状改善,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检查可 明确该节段脊神经后支卡压。 封闭治疗是最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内侧支较细,紧贴横突根部骨纤维孔下行,并沿 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向下进入乳突与附突之间长约 3mm的骨纤维管。出管后即发出细小分枝支配同位 及下位下关节、棘肌、回旋肌、棘间韧带及棘突。由 于后内侧支在走行过程中紧邻椎间关节及横突间韧带, 故腰椎椎间的关节病变、韧带损伤或骨纤维孔内径的 改变,均可能刺激、压迫该神经而引起后正中旁一侧 疼痛和压痛,疼痛还可放射至椎间关节、多裂肌、黄 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等部位。
鉴别诊断
臀上皮神经炎 鉴别要点:疼痛区域不同,无腰部症状
鉴别诊断
髋关节疾病 常见有股骨头坏死,髋臼撞击综合征,髋关节滑膜 炎等,这类疾病也会引起臀部及大腿的疼痛,鉴别 点主要在于:一,髋关节疾病有明显的髋部压痛, 大转子叩击痛 ,特别是腹股沟处压痛。二,此类疾 病大多伴随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无法下蹲。三, 影像学检查,X线,MRI等示:髋部有影像学改变。
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的症状及体征
河南省骨科医院 耿端
引起腰腿痛的椎管外伤害性刺激,脊神经
后支是其主要的传入中枢通路。近年来,随着 对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腿痛的研究不断深入, 源于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此类疼痛发病率高,约占非特异性腰腿痛的80 %,并且疼痛性质、分布区域通常不象脊神经 前支那样明显,常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常规 疗法效果较差,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如何正 确认识此类疾病,对临床疼痛治疗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共36页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共36页
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 断与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五、 体格检查
• 主诉痛区上方1-2节段横突根部上缘压痛,伴向主 诉痛区放散痛;
• 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 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 髋膝关节弯屈,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 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 等神经体征;
•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 弯腰可加重疼痛。
腰腿痛常见原因─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疼痛科 黄辉
一、概 念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由于脊神经后支受 到卡压等机械刺激所造成的以腰痛、臀部及 大腿后外侧痛伴活动障碍为主的症候群。
腰神经后支区域腰腿痛的原因
1. 直接原因 由于小关节增生肥大、骨纤维管狭窄、肌肉
韧带创伤、劳损等刺激或卡压出现的症状。 2. 间接原因
横突的后面斜向后下,经骨纤维管至椎弓
板后面转向下行,跨越1~3个椎体,重叠分
布于关节连线内侧的关节囊、韧带及背伸
肌。腰4~5的内侧支向下跨越2~3个椎体,
抵达骶骨背面,还分布于骶髂关节。后内
侧支在腰背肌肉内与上下平面
带受上一平面后内侧支支配。
腰脊神经后外侧支
六、鉴别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LDH)
(1)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两者或同时发生,或先或后。 (2)准确的定位体征:如伸母肌力减退系L5神经根受损(L4、5间
隙突出),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S1神经根受累(L5-S1间隙), 膝反射减弱,说明股神经受损(L1-2、L2-3、L3-4间隙)。 (3)伴随症状与体征:如咳嗽、解大便,使腹内—颅内压增高的 动作,可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病。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好转。 检查有的病人有脊柱侧弯。直腿抬高<70°引起患肢放射痛, 这些都是腰神经后支受损没有的。 1.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女性,脊柱广泛压痛,X线片见骨 密度减低。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诊断]一、临床症状特征: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二、检查特征: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三、腰痛定位方法: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

颈神经背支卡压症诊断与治疗PPT

颈神经背支卡压症诊断与治疗PPT

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 久坐等不良姿势
避免颈部受凉,注意保暖,避免颈部受风 寒侵袭
定期进行颈部锻炼,如颈部拉伸、颈部旋 转等
避免颈部过度劳累,适当休息,避免长时 间保持同一姿势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枕头过高或过 低
定期进行颈部按摩,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 疲劳
定期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
Part Four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措施及适应症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适用于轻度症状患者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适用于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康复训练:如颈部肌肉力量训练、颈椎稳定性训练等,适用于颈椎功能障碍患者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适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的患者
颈神经背支卡压症的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THANKS
汇报人:
过度活动等
康复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根 据病情和恢复 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计

定期复查:术 后定期复查, 评估康复效果
和病情变化
Part Five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 项
预防颈神经背支卡压症的措施建议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 定期进行颈部和背部的拉伸和放松,避免肌肉紧张和疲劳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适当休息和放松眼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规律饮食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Part Two
颈神经背支卡压症 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颈神经背支卡压症是指由于颈椎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椎管狭窄等原因,导致颈神 经背支受到压迫,引起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疾病。 发病机制:颈椎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椎管狭窄等病理改变,导致颈神经背支受到压迫, 引起神经根水肿、炎症,进而导致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腰神经后支综合征

腰神经后支综合征

腰神经后支及其分出的内外侧支在各自 的行程中,都分别经过骨纤维孔、骨纤 维管或穿胸腰筋膜裂隙。由于这些孔道 细小,周围结构坚韧缺乏弹性,且腰部 活动度大,易被拉伤,或因骨质增生、 韧带骨化,使孔道变形变窄,压迫通过 的血管神经而引起腰腿痛,腰神经后支 分支的损伤和受卡压,是引起不过膝的 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2)症状:
急、慢性腰痛,急性腰痛症状 重,起坐、翻身、行走困难, 体位改变加重,疼痛区局限或 广泛不清;可伴有臀部及股后 外侧疼痛,但向下不超过膝关 节。
3)体征:
腰部活动受限,有时腰部向某一个或两 个方向运动时,可使疼痛加重。无神经 体征。在主诉痛区的同侧依脊神经后支 的走行上溯三个节段的某脊椎有压痛点。
然后在病人腰部准确找出相应棘突 的相应点并向患侧旁开上述距离即 为穿刺进针点。
穿刺阻滞及针刀松解:
经穿刺点用7号长针垂直穿刺,遇骨质即 为横突基底部,稍退针,再稍向头端倾斜 进针,达原深度遇不到骨质,或有自骨面 滑下的感觉,则证明针恰在横突上缘;稍 退针,再稍向内侧进针,遇到骨质即为上 关节突外缘。稍提插穿刺针,并将针尖刺 向上关节突外缘与横突上缘交界点,病人 有主诉区痛麻感,证明针尖已准确触到腰 神经后支出骨纤维孔处。回抽无血、无液 ,注射消炎镇痛液或1%利多卡因5ml。
定位诊断:
脊神经后支综合症是由于脊神经后 支主干部受机械牵拉刺激而产生的 其末稍分布区的放散痛。由于脊神 经后支细小,不同脊神经后支之间 分布有重叠,所以没有明显的神经 定位体征。
其诊断往往是建立在排除其他 病变的基础上。所以符合下列 四个条件者可以确诊:
1)病史:
有的发生在搬物、突然拧腰等动作 之后。有的无明确的受伤史。有时 继发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或椎体 压缩性骨折。有的压缩性骨折患者 自己并不知道,须摄X线片证实。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诊疗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诊疗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诊疗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病理枕下部、项上部的外伤,枕下三角诸肌的长期劳损是枕下神经受压的主要原因。

如汽车、摩托车驾驶员或乘客,由于颠簸或突然刹车等原因,致头、颈部挫伤、挥鞭样损伤等。

枕下神经损伤后则可造成枕下诸肌和寰枕后膜的痉挛、枕寰关节周围组织的痉挛,使枕寰间隙变窄而压迫从该间隙穿出的枕下神经,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出现。

在枕下神经从寰枕后膜外侧角穿出,并穿行于椎枕肌与头半棘肌之间时,由于损伤、劳损、痉挛和筋膜的挛缩而使枕下神经受压,并引起枕下诸肌的痉挛,它们是互为因果的。

临床表现与诊断(一)病史可有外伤史,一般为缓慢发病,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

(二)症状疼痛枕下部疼痛,即在枕外隆突下和其两侧的上项线附近疼痛,疼痛亦可出现在枕下凹处,呈经常性,但可有缓解期,即表现为时轻时重。

感觉障碍部分病人枕下部感觉过敏或麻木感。

头晕与头脑不清病人有头晕感,个别诉有头脑混糊不清的感觉。

重者,眩晕明显。

(三)体征枕外隆凸及上项线处固定性压痛,可轻可重,时轻时重。

枕下凹上缘处有压痛。

少数病人第二颈椎棘突处有压痛。

(四)鉴别诊断这一疾病与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有时难以区别。

它们的关系是: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由于挛缩的筋膜压迫椎动脉所致;而本病为枕下神经受到剌激或挤压后,使该神经支配的椎枕肌痉挛和椎动脉在枕下诸肌走行中受压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因此,它们的区别在于,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产生椎枕肌痉挛时表现为椎枕肌起、止点压痛的体征,而寰枕筋膜挛缩症的压痛点多在枕下凹,并伴有头晕等症状。

针刀治疗(一)体位俯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头,上胸部垫薄枕,下颌前面抵于薄枕上,并保持呼吸道畅通。

(二)体表标志1.枕外隆凸枕骨外面中央部的骨性隆起,位于头颈的交界处。

枕外隆突正中及其两侧有项韧带附着。

沿项正中沟(项沟)向上摸,在枕骨触到的骨性隆起即是。

2.上项线在枕外隆凸的两侧,向乳突基部伸展并可触及向上凸起的横向弧形骨突起。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

1.4.在神经根管外口处脊神经的分支
(腰椎塑化标本侧面照片)
颈椎椎间管的解剖: 颈椎椎间管的截面呈椭园形,高 大于宽,国人测量高为7.9mm, 宽为6.7mm,神经根贴管的下壁, 各神经根自上而下逐渐变粗,下 位者神经根截面积的可占孔的1/2, 而横径则可占到全部(100/%)。 因此,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很大。
5.3臀上皮神经系统的组成形式
臀上皮神经系统的组成形式 有以下几种: 三支型; 四支型; 五支型; 六支型。 解剖学研究者,由于取材、解剖方法与样本的不同,其 统计结果也各异。最早材料认为三支型最常见,约占 56%;而后的许多学者提出,四、五、六支型者并不少 见。有的研究认为,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形式以五、六支 型者最为多见。从临床角度来讲,后者符合客观实际。 它们在不同平面贯穿包括胸腰筋膜后层在内的不同结构 浅出,进入臀区。

椎间关节的神经配布:椎间关节接受来自脊神经后支的分支 的配布,主要来自后支的内侧支。后支的内侧支在未进入乳副 突间骨性纤维管前就发出1~2关节支分布于椎间关节的上部。
穿过乳副突骨纤维管后又发出一返支钩绕向上配布于同一关节 的下分。该内侧支继续发一关节支向下走行,分布于下位椎间 关节的上内侧分。因此,每一椎间关节至少接受两个节段的神 经支配。这种神经支配,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时都要充分考 虑在内,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的下侧穿出。首先发出 一细支至头下斜肌。然后,分出细小的外侧支与 粗大的内侧支——枕大神经。 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夹肌、头半棘肌。 内侧支——枕大神经,颈2后内侧支是脊神 经后支中最粗大的一支,甚至比前支还要粗大。 从后支分出后,由头下斜肌的前侧向下,绕过头 下斜肌,反转向上内方向,走行于头下斜肌与头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02
运动疗法:通 过适当的运动 和锻炼,增强 肌肉力量,改 善关节活动度 和平衡能力。
03
药物治疗:使 用抗炎药、止 痛药、肌肉松 弛剂等药物, 缓解疼痛和肌 肉紧张。
04
心理治疗:通 过心理咨询和 辅导,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康复信心。
病情观察
01
观察患者疼痛 程度和持续时
演讲人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
1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2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氟西汀等,用于缓解神经痛和抑郁症状 3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用于缓解神经痛和癫痫发作 4 肌肉松弛药: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用于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5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用于缓解局部疼痛和炎症 6 维生素B12:用于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
过度劳累
04
加强锻炼,增 强身体素质
手术治疗
01
04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 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进行康复训练等
03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包括 神经损伤、据病情选择 不同的手术方式,如椎板 切除术、椎间盘切除术等
手术目的:解除脊神经嵌 压,恢复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01
物理治疗:包 括按摩、热敷、 电刺激等方法, 帮助缓解疼痛 和肌肉紧张。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帮 助患者解决问题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 增强自信心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调 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 站姿,避免长时间
保持同一姿势
避免长时间低头使 用手机、电脑等电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临床表现与诊断1.病史多有扭伤史,少数为慢性劳损。

急性发病者多为端提、扛举重物时姿势不正确,胸段脊柱屈曲或扭转时突然发生,且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2.症状疼痛慢性劳损者为慢性疼痛,有时突发加重。

主要表现为胸段脊柱的一侧或双侧疼痛。

夜间常无明显减轻,有时反而加重,影响睡眠。

其疼痛的位置多在脊柱的两侧或一侧,直到肩胛骨附近(疼痛部位是受压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的区域),且可有明显压痛。

其放射痛多在菱形肌、髂肋肌部位。

急性发作者,则在扭伤后立即发生严重症状,病人几乎不能活动,痛苦不堪。

强迫体位疼痛症状轻者,活动受限较轻;而急性发作者,活动极度受限,几乎不能活动。

有时呼吸活动也会牵涉疼痛加重,病人自我保护,呈强迫体位状态。

皮肤无感觉障碍。

3.体征活动受限脊柱后凸畸形胸段脊柱的驼背,脊柱压缩骨折的成角后凸畸形,从而产生背部疼痛症状。

脊柱后凸畸形的两侧会有明显的压痛。

压痛应在被卡压神经的根部寻找痛源点,此卡压处为发出神经胸椎横突的骨面上。

因此,它的压痛点在疼痛部位棘间旁开15-20mm的横突处。

大部分病人可寻得多个压痛点。

放射痛典型病人可有放射痛至菱形肌、髂肋肌等处。

肌痉挛胸椎两侧的竖脊肌可呈痉挛状态,其表现是,一侧竖脊肌较对侧明显硬韧,压之有敏感的疼痛。

4.实验性诊断在脊柱两侧的压痛点上,横突的背面做局部封闭,立即止痛者,证明胸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便是该病的病因,该处便是痛源点。

针刀治疗体位俯卧位,腹下垫以薄枕。

体表标志胸椎棘突位于脊柱正中,每一个能摸到的骨凸即是棘突。

胸椎横突由于胸椎棘突明显向下倾斜,故胸椎的棘突间与上一椎体的横突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

定点在胸椎肌间旁开15-20mm的胸椎横突背侧骨面上可寻找压痛点,一般定2-4点,如病情需要也可超过4个点,定6-8个点。

消毒与麻醉此处麻醉应注意的是,穿刺针不应斜向外侧,除肥胖体型者外,胸段的穿刺点一般深度不超过5cm。

当麻醉针穿刺达横突骨面,回吸无血无液时,退回式注入麻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