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汉译英的标准及译文

第四章 汉译英的标准及译文

例2. 你们谁想参加春游就在星期五之前报名并交费。 原译:You whoever wants to go spring outing please sign up your name and pay dues before Friday.
译文1:Whoever wants to join the spring outing should sign up and pay the expenses before Friday. 译文2:Those of you who want to go on the spring outing are required to sign up and hand in the payment before Friday. 译文3:If any of you wants to take part in the spring outing, please sign up and pay for it before Friday.
例2. 在战争期间,他私藏了许多珍贵的物品。
In wartime, he accumulated many scarce items. 改译: In wartime, he hoarded many scarce items.
例3I am deeply grieved to hear that your mother kicked the bucket. 改译: I am deeply grieved to hear of your mother’s death.
那男孩大约八九岁。 例6.那男孩大约八九岁。 那男孩大约八九岁
译文: 译文: The boy was about eight or nine years old. 改译: 改译:The boy was eight or nine years old. 他一两个星期后来。 例7.他一两个星期后来。 他一两个星期后来 译文: 译文:He will come after a week or two. 改译: 改译:He will come in a week or two.

英汉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

英汉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
及 拼音 o g 韵 以匹 配达 到 “ 美 ” 意 美 、 美 和形 n押 三 ( 音
各 层次 中并 不 是处 处 存 在着 信息 相 通 的通 道 .语 际 转 换 中语 言符 号 的行 为模 式 导致 原 语 与译 语 的所 指 内涵不 可能做 出精 确 无 差 的 “ 量分析 ” 定 …晒这就 限 制 了有 效转 换 的完 全 实 现 。换码 ”必然 产 生 可容 性 “ “ 变值 ” 。这种 种 限制 , 即所 谓 的 “ 译性 限度 ” 可 。在英 汉 翻译 实践 中 。该 如 何减 少 语 际转 换 过程 中的这 种
过程中信息“ 损耗” 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 ,
} j £ t
# ≈ £ ~


§ h
1音韵节奏 的可译 性 限度 : 音 修辞 主要 是通 过 . 语 语言 的节 奏感 和音 韵 美来 增 强语 言 的表现 力 和感 染 力 。由于英 汉音韵 节奏 规 律相 差迥 异 。 在语 际转换 的 过 程 中根本 就 无 法 实 现 复 制 式 的 修 辞 格 形 式 及 效 果 。 如, 例 自居 易 《 琵琶 行 》 中的“ 瓶乍 破水 浆进 。 银 铁 骑 突 出刀枪 鸣。 ” 两句 除 “ ” “ ” “ ” 银 、水 、鸣 三字 外 . 其 余 皆采 用汉 语 独特 的爆 破 音 或破 擦 音来 模 拟撞 击 和
c i ? s i h l n at gh ro h e d o hl d ad te od ma ,p t n e n teh a 。h w i c ud tto s h y W h ti Ih d ls te , o l s h u misty wa ? a f a o t h e
题。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而论 。 绝大部分修辞标记在双

透过习语特征看其翻译的可译性

透过习语特征看其翻译的可译性

透过习语特征看其翻译的可译性[摘要]习语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一些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由于英汉是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所以在对习语的理解和翻译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习语是不可译的。

根据习语所固有的特征,结合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提出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的可译性。

[关键词]语义完整性结构固定性可译性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

习语有的意思很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分析。

一、习语的定义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来说,习语泛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简明牛津词典》COD给习语下的定义是a form of expression peculiar to a language,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范围的习语,指的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

二、习语的特征每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意蕴丰富的各种习语。

习语具有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习语包含的各种意义,是一个民族根据其日常生活,政治历史状况和风俗习惯所赋予的。

汉英两个民族由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的千差万别,因此产生了适合于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习语,这些习语包含的文化信息各不相同,不同语言的读者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习语产生的理解也不近相同。

习语包含以下两个特征。

1.语义的完整性习语语义的完整性(unitary meaning)是指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功能使英汉习语之间存在了可译性 。
吠犬 不 咬 人 B rigdg ontbt akn osd o i. e
例如 。 在古代战争 中, 有些将军用兵 时常 以 自 绝退路的办法来激励士气 , 表示有进无退 , 不胜 即
死的决心。 古罗马名将恺撒 ( l sC e r在出征时 J i as ) uu a 经常采用这一 战术 。公元前 4 年他率军渡过卢 比 9
o e sh n n ’ a d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 中, 各语言虽然千
差万别 , 但语言本身对客观世界——时 间、 空间等 事物 的反映都是 同一的 , 即可 以用相同的概念称谓
事物 。 解释词义。正是这种“ 同一 眭” 提供 了英汉 习 语可译性的基础 。因此通常认为 , 英汉 习语的意念
Vo . . . 1 No5 8
可译性研 究
贾 京
( 河北体育学院 英语系, 石家庄 0 04 ) 50 1

要: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背景和生活习俗 , 英汉 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
差异, 于是在英汉 习语互译 中产生 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 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 中语 言的意念功 能决定 了习语之 间的总体 可译性, 言的文化功能造成 了习语 的相对可译性 , 语 而语 言的 美学功能 则使 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 习 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 用英汉习语 。 语 也 有利 于更好地 了解这 两种 不 同的 文化 。 、 关键词: 可译性 ; 不可译性 ; 习语 : 意念功能; 文化功能 ; 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 : 33 文献标识码 : H 1. 3 A 文章编号:6 3 17 (06 0 — 18 0 17 — 92 20 )5 0 1— 3 心。 据此 , 后人常用 bm oesba , u n ’ ot 表示 “ s 自绝退

2 可译性

2 可译性

第二讲汉译英中的可译性限度二、汉译英中的可译性限度1.语言结构的可译性限度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ideographic script),英语是拼音文字(alphabetic script);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因此,汉译英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可译性限度的问题。

1)音韵美感的可译性限度e.g. 九溪十八涧则以“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著称。

The place called Nine Creeks and Eighteen Gullies is well known for its twisting paths and murmuring streams.2)字型结构的可译性限度e.g.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称奴。

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三个人品字式坐了,随便谈了几句。

Th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 and began chatting.3)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e.g. 我们只是忙了一阵子,过了几天,仍然是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

We were busier than ever for a spell and then after a few days things will beback to what they were before.2.民族文化的可译性限度1)物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e.g.(士隐)将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背上,.......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 ........(杨宪益、戴乃迭) 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 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his own. (霍克斯)注:“搭裢”:一种装线和什物的长方口袋,中间开口,袋内装上线和什物,使它两端轻重对称下垂,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

英语双关的汉译及可译性限度

英语双关的汉译及可译性限度

士 比亚 时代 的那 种 严肃 性 与高 雅的 韵味 而 变得 通俗 化 、诙 谐化甚 至于 沦为文 字 游戏。 如 : 例 2 —— wh s Ⅱ㈣ 曲r us a aste a e yi a r l y h m ? p e w s
— —
B∞a 8 h r s n 憎 u et e ei e
 ̄ tl ey.
ue f 审o n
叩 o 啪 rs f d
me  ̄..n w s i
( ejr Faki) B na血 rn l I n 第 一个语 境是 当前 的形势 ,第 二个 语境是 未来 的威胁 , sc 聃 t pa l m o n f p鲻iI api uhaw o l ol f m o Ⅱ 0 be p l y h 删 n , Bn 这 就是 双重语 境 。把 这双 重 语境 贯 串起 来的 是一 词多 义 的 p 0 -s’ n d.
姐 y c1“ i t 】 ni a
= 、 英 语 双 美 : 成 要素 构
根 据 美 国 奥 斯 汀德 州 大 学 的 A b1 A Hl教 授 的 见 角 . a i d l 翠
D 4f ' o p e h p a 岫 e m fs e c ly a
wh e il a&
w ih哪 hc 矗 I d旺 B l ⅡT b ml
机和背景 ) 。在上述三个要 素中, 鑫华认 为, 李 真正构成双关语 只要 有 11教 授 所说 的 两 个要 素 , /1 / 即双 重 语 境 和 铰链 即可 , 机 触 只是在双关 形成之后 作分析时用的。如美 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 的政 治 家 本 杰 明 ・ 兰 克 林 的 一 句 名 言 : 富 倒3 I t h 雌 鹕 t , a gsp Ⅱhn _ e

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

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

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摘要:习语是经过人民长期实践和认识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语言中的精华,它简明,通俗,隽永,生动,习语的适当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其表达能力。

习语反映着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

英语习语则与英美民族的特定历史、神话传说、寓言、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英语习语作出探讨,旨在更加深刻地了解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并更加了解英语习语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社会文化一、引言汉语习语又可称为熟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粗俗语等,它是语言中的精华,文化中的瑰宝。

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着历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汉语习语大都有着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

我们可以发现在汉语的使用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习语,从事农业的人则会说:“根不正,秧子歪”,“种田有谷,养猪有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工人则会说:“趁热打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等。

习语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有的意思明显,直截了当;有的富于含蓄,意在意外;有的含意无穷,引人联想。

汉语习语一般都是矮小精悍、干净利落、易懂易记、说来顺口、听来顺耳、喜闻乐见、流传广泛。

我们也可以在中国伟人之一毛泽东的著作中发现诸如“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举不胜举的习语。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富有表达力的因素。

因此,我们不仅仅把它看作翻译文艺作品的特有问题,而且应该把它看作翻译中极其重要的语言问题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汉语习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是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习语的来源及民族性要正确地英译汉语,就得首先了解汉语习语的特点。

汉语语言中有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了多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它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具有民族性的。

所以,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是密切相连的。

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

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

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英习语;翻译;可译性;可译性限度一、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依据“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1]奈达(eugene a.nida)关于翻译的表述强调译文除了要忠实于原文内容,还要忠实于原文的文体风格,以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与原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达到同等效果。

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跨语言(cross-language)的转换活动。

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以语音或字符为表达形式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的交流活动;从功能讲,翻译是以语言为工具沟通不同文化的纽带和桥梁。

承认语际之间的翻译是可能和可行的,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承认可译性限度,即承认翻译困难和翻译局限性,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翻译中的所谓可译性,指的就是双语转换中的可译程度。

从理论上说,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即“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

正是这种信息转换通道的存在,提供了语际交换的可译性。

刘宓庆[2]对可译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架构,提出了可译性的四点理论依据,即: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结构的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isomorph),思维形式的同一性,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和文化的相互渗透性。

可译性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共性。

人置身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尽管不同语言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具有可译性。

此外,语言的基本规律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受一定的语法规则限制,有自己的体裁,有不断吸收和创造新词汇来表达新生事物的能力,等等。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传达
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 中的文化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应将传达和补偿 结合起来,以确保译文既能传达原文 的含义,又能让读者领略到原文的文 化魅力。
补偿
对于无法直接传达的文化因素,可以 采用解释、注释或替代等方式进行补 偿,以弥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损 失。
可译性的程度受到语言、文化、语境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之间 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译性。
不可译性的定义
不可译性指的是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一种 语言中的信息无法被准确、完整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 息。
不可译性通常出现在涉及文化特有词汇、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等方面,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ice cream”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冰淇淋”,但“ice cream”和“冰淇淋”在口感、 质地和用途上存在细微差别,这种差异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文化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 差异,导致某些概念、习俗或表达方式在另 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如,英语中的“knight”在中文中没有完 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骑士”,但
“knight”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 中文中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完全传达其文化
意义。
表达习惯不可译
表达习惯不可译是指由于两种语言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导致 某些句子或短语的翻译无法保留原有 的增译、减译等。译者应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以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传 递。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 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03 不可译性的表现形式

汉英翻译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

汉英翻译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

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相关参考: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意即“竹芽”),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接引过去的。

又比如“salad”(色拉)这种凉拌蔬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

其次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生孩子、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为“白喜”,语言中也有“红白喜事”的表示法。

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佛教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死人也当成一大“喜事”,令人大惑不解。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也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

而在传统中,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天老爷。

“上帝”(God, Dieu, Gott)和“天老爷”所代表的东西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

特别是“上帝”这个概念,它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把英语的“My God!”译成“天哪!”把法语的“Dieu soit loue”译成“谢天谢地”,但反过来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或“Dieu”,有时就不很合适。

翻译古典文献时尤其如此。

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汉英互译正反表达的可译性限度

汉英互译正反表达的可译性限度

汉英互译正反表达的可译性限度【摘要】:在汉英互译过程中,由于双语表达习惯不同,有时需要把英语中的正说(肯定)译成汉语中的反说(否定),反之亦然,这样译出来的句子才能确切表达原义并符合原语表达习惯。

但在此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形式或意义的丧失,即可译性限度。

【关键词】:正说(肯定);反说(否定);可译性限度翻译中一般没有完全等值的东西,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这也就在翻译中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的问题。

可译性限度受制于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欣赏习惯。

在翻译中,可译性限度是广泛存在的,它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文章试从汉英双语中正反表达的互译来探讨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搭配和句子结构上存在许多差异,英译汉时总有些结构难以按原文的字面意义直译出来。

英语的否定结构可译成汉语的肯定意义,肯定结构又可译成汉语的否定意义,反之亦然,这就是”正说反译、反说正译”。

这样处理译文的目的主要是正确地表达原语的习惯,使译文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达到语言的灵活、幽默,又不失去原文的风格。

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的肯定和否定表达法同英语的肯定和否定表达法是一致的,因此,双语互译时不存在翻译障碍。

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出于习惯,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只有其特定的肯定或否定表达法。

面对这种情况,在翻译时,有时我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特定表达方式以保存原义。

汉英双语中这些正反表达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同一事物的定义角度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以及价值观的不同。

例如:(1)impartiality (公正)“impartiality”强调的是说话者对事物的客观评价,而”公正”强调的是主体的立场。

(2)无人售书处(self- service bookstand)“无人售书处”客观描述了现时情况,而”self service bookstand”则主观描述了行为过程。

事实上,尽管正反表达不同,但这些正反表达之间并无优劣之分。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讲座用)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语言学家乔治·斯坦纳曾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如下的评述: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

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

正因为那些在遗传方面、历史方面、社会方面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

……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所谓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不是无法从逻辑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极其抽象、极其笼统,无足轻重。

……(所以)后者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人们称之为翻译的,只是一种近似物,是一种粗糙的复制品,如果涉及的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渊源,译作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而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能简单地归为“是”或“否”的极端,而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两个概念:语言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翻译活动出现和存在的前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共同性、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而且,语言交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深入和拓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文化间的可译性,这一点已经由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与此同时,由于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文化差异,这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另一个特征,即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

意大利语中有—句俗言:“翻译即背叛”,就揭示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既矛盾又相关的特殊关系。

我们认为,语际间必然存在可译性,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

不过,不可译之处是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加以变通,从而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的。

翻译活动中的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linguistic 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的问题10级英语本科二班魏一帆04翻译理论中的所谓“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它高于方法论,属于对策论的课题。

可译性问题历来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就双语表层结构诸如文字形态、表层形式设计而言;第二种解释集中于语义,包括隐喻问题、文化翻译中的意义转换,这是中介阶层的可译性;第三种解释以德国的译论家本杰明(W.Bengjamin,1955:88)的观点为代表,可译性指双语最深层的意蕴上的相通相应,因而可以互补为证。

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

后者又涉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征、语言的模糊性、表达方式及惯用法的民族独特性、方法论的功能局限性、翻译的层次论,等等。

实际上,在语义转换中,可译性限度的具体表现是很难详尽罗列的。

1.1 可译性的理论依据可译性的哲学依据是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维根斯坦称之为“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Prt I,).语言尽管各异,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家族”------人类的语言交流工具,它们之间必有“家族相似”。

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 )。

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预计转换的可译性,而在信息转换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时,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这就是语言之间的非相似性使然了。

1.1.1 认识所知的基本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Basic Isomorph)如前所述,人在客观世界中的认识对象在语言符号学上称之为“所指”。

同一所指在人的头脑中构成同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会因人所操之语言不同而从内涵上相悖。

3.可译性问题

3.可译性问题

3.可译性问题关于可译性问题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差异上。

(一)语言结构(1) 谐音:如: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W eek)。

又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you.(2) 拆字词: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3) 词汇:Second Citizen:A trade,Sir,that I hope 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a mender of bad Soles(Julius Caesar)市民乙:先生,我希望我千的行业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不过是个替人家补缺补漏的。

民乙:我作的这一行生意,先生,我希望是问心无愧的;老实讲,先生,我是修补破鞋底子的人。

(梁实秋泽)(4) 某些修辞方法的不可译回文(palindrome):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画上荷花和尚画门前大抽大前门书中狂草况钟书Madam,I’m Adam.Sir,I’m Iris.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厄岛我不倒英语中的押头韵、尾韵等修辞法能加强视觉和听觉效果,这在印欧语之间转换或许可能,但在英汉中转换是不可能的。

如: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二)文化差异可译性限度一、从语言角度看可译性限度(一)语音的可译性限度——What keys are too big to carry in your pocket?“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 shore.”被译成“她在海滩卖海贝”张汉熙《高级英语》I 第十课The T rail That Rocked The World The presiding judge was John Rauston, a florid-faced man who announced: ‖I’m jist a reg’lar mountaineer jedge.‖汉语中有的歇后语,例如:“你真是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you are like a flag pole bounded with feathers, a real big feather—duster!‖根据谐音双关(homonyms)制作的谜语利用的是谐音同:比如:“which is the strongest day of the week?”谜底是:根据谐意双关(polysemant)制作的谜语主要利用了一些词语的一词多义性:比如:“What is the longest sentence?”谜底是:“What has teeth but cannot eat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What dog never bites?”(A hot dog.)“What wi1l you break even if you hav e just mentioned it?‖字谜的不可译性。

浅析汉英可译性限度——以中国菜名英译为例

浅析汉英可译性限度——以中国菜名英译为例

在 或 者 不完 全 存 在 时 , 产 生 了可 译 性 的 限 度 。人 在 客 观 世 就 界 中 的认 识 对 象 ( 万事 万物 ) 语 言 符 号 学 上 称 为“ 指 ” 即 在 所 。 同 一 个 所指 在 人 的头 脑 中构 成 同 一 个 概 念 , 个 概 念 不 会 因 这 为 人所 讲 的不 同语 言 而 在 内涵 上 有 所 不 同 。 比如 水 , 讲 汉 在 语 的 国 家 、 区 和 在 讲 英 语 的 国 家 或 地 区 , 们 所 称 之 为 水 地 人 的 东 西 都是 同一 个 所 指 。操 不 同语 言 的 人 对 于 客 观 事 物 或
并 征 求市 民建 议 。在 定 稿 的《 中文 菜 单 英 文 译 法 》 , 纳 了 中 吸
网 友 、 家 的 意 见 , 时 对 一些 争 议 比较 大 的译 名 做 了 修 改 。 专 同
中 国菜 名 是 汉 语 与 中 华 文 化 的 完 美 结 合 。统 一 英 文 菜
名在 我 国 已有 先 例 。北 京 、 海 、 岛 等 地 的 专 家 学 者 此 前 上 青 进 行 了多 次 尝试 , 图 统 一 中 国 菜 名 的 英 文 翻译 。从 翻译 理 试
第 2卷第 4 3 期 21 年 O 00 7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s a l g o ra fTa g h nCol e e
Vo【 2 o I 3 N .4
J 12 1 u. 0 0
浅 析 汉 英 可 译 性 限 度
— —
以 中 国菜名 英译 为 例
为 了更 好 地 促 进 对 外 交 流 , 扬 中 国 传 统 意 识 文 化 , 弘 备 受 关 注 的《 文 菜 单 英 文 译 法 》 2 0 中 于 0 8年 初 正 式 出 版 发 行 。 20 0 8年 8月 , 份《 文 菜单 英 文 译 法 》 一 中 讨论 稿 正式 由北 京 市 旅 游 局公 布 , 稿 初 步 确 定 了 27 3 菜 及 酒 水 的 英 文译 法 , 此 5 道

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因素

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因素
种表达形式 ) 。 ” I 2 习语包括 比喻性词组 ( me t a p h o r i c a l
近 土壤 。英语里 交 织着普 通人 民的爱 与恨 , 欢乐 与痛 苦, 需求 与满 足 。” l 1 1 1 譬 如英 国人 日常生活 的 主要食
物 是 面包 、 牛奶 、 黄 油 和奶 酪 , 我 们稍 微 留 意 , 就会 发
式不 同的特点 :
( 一) 民 族 性
习语 的意 义往 往 是 独立 的 ,我 们必 须 把 习语 当
习语 的产 生 和形 成 与 民族 文 化息 息 相 关 。英 汉
两种 民族 每一 民族 的文 化都 有 其 特色 ,因 而 习语 也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第8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作者简介 : 余杨 ( 1 9 7 9 一) , 女, 成都信息工程 学院( 四川成都 6 1 0 2 2 5 )外 国语 学 院 讲 师 ,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英 语 笔
译 专业 2 0 1 3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为 翻 译 理 论 与 实践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2 6

习语 不 同 于 一 般 语 言 形 式 的特 点
人 。“ c o p y c a t ” ( 模仿 的猫 ) 这 一儿 童 用语 , 喻指“ 抄袭
别 人 的人 , 看 样学 样 的人 ” 。 ( 三) 整 体性

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

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

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笔者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

以寻求解决办法。

对提高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等值翻译可译性限度不同民族虽然语言符号不同,但由于人类经验的相似性、文化的相通性和语言都具有认识新事物新环境的功能,翻译活动便成为可能。

这种翻译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践中的不可译性导致了翻译可译性限度(1imits of translatability)问题的产生(陈登,1996)。

刘宓庆(2005)认为,可译性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

各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等层面上虽千差万别,但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活动则是一致的,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广泛的共性,因此语言存在可译性。

从广义上来讲,可译性限度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上的可译性限度。

一是文化上的可译性限度。

1.语言上的可译性限度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当汉语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本身作为信息的内容传达时,由于英语语言结构的民族性特点,往往很难用相对应的形式予以表达;从语言学角度看。

这些纯理语言的问题是很难转译的。

如下述例句中的语言分别利用了汉语或英语语言形式上的—些特点,而在对应的语言中很难体现。

例1):“八”字都没有—撇呢。

例2):他只是王字少了一横,有点土,这种利用字形的特点进行拆字的范例,不仪表达精妙,而且变换了字义,谐趣顿生,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然而,如何实现转换、怎样才能使英语读者产生同样的共鸣却是个难题。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的回文句(pa]indrome)便是利用字形特点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的范例。

这是拿破伦流落Elba岛时写下的慨叹之句,意思为“被囚禁於Elba 岛之前。

我天下无敌”,“ere”是“before”的古字,此句充分利用了英语的字形特色,以字“r”为中心向两侧展开,字母完全一样,正读与倒读意思也基本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英习语;翻译;可译性;可译性限度一、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依据“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1]奈达(eugene a.nida)关于翻译的表述强调译文除了要忠实于原文内容,还要忠实于原文的文体风格,以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与原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达到同等效果。

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跨语言(cross-language)的转换活动。

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以语音或字符为表达形式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的交流活动;从功能讲,翻译是以语言为工具沟通不同文化的纽带和桥梁。

承认语际之间的翻译是可能和可行的,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承认可译性限度,即承认翻译困难和翻译局限性,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翻译中的所谓可译性,指的就是双语转换中的可译程度。

从理论上说,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即“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

正是这种信息转换通道的存在,提供了语际交换的可译性。

刘宓庆[2]对可译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架构,提出了可译性的四点理论依据,即: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结构的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isomorph),思维形式的同一性,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和文化的相互渗透性。

可译性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共性。

人置身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尽管不同语言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具有可译性。

此外,语言的基本规律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受一定的语法规则限制,有自己的体裁,有不断吸收和创造新词汇来表达新生事物的能力,等等。

罗曼·雅各布森[3]认为:“任何认知经验及其分类在任何存在的语言中都能表达。

”也就是说,他认为各种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

因此从语言本身而言,可译性也是存在的。

奈达根据语言交际功能提出:“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那么便可认为翻译是成功的。

”这里他所提出的标准是“基本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

因为根据他“人们产生和理解语言的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绝对一致”的理论,这种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这里的“基本一致”明确地指出了“可译性不是绝对的,在翻译中存在着可译性限度”。

当语言各层次的“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不存在或者不完全存在时,就限制了有效转换的完全实现,产生了可译性限度。

刘宓庆认为,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依据在于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和语际转换中的障碍。

语际转换中的障碍又包括语言文字结构障碍、惯用法障碍(usage obstruction)、表达法障碍(expression obstruction)、语义表述障碍(semantic obstruction)和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ruction)。

而产生同构的相对性原因在于:第一,源出语所反映的外部世界是源出语作者头脑“加工了”的世界,这种加工往往带有主观局限性;第二,译者对源出语的理解、对其蕴含意义的领悟以及对其风格的体会与源出语有误。

可译性限度涉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征、语言的模糊性、思维表达方式惯用法的民族独特性、方法论的功能局限性和翻译的层次论。

二、汉英习语的可译性从语言学观点来看,习语指的是某些词组,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上是个完整的统一体。

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习语主要来自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生活,并且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密切相连。

从国内名著《红楼梦》《水浒传》到西文的《圣经》,其中丰富多彩的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都表现了这一特征。

在一个民族的母语中,习语运用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形象性、通俗性及艺术性,翻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它时也要较好地表现习语的这一运用效果。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或借用同义习语的借用法来翻译。

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不但能理解它的内在含义,而且意境传神,所以该词已经成为英语的正式词汇;而当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相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借用法来翻译。

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句子词汇都可以相互对应。

在两种语言中,除了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还经常发现喻体相似甚至相同、设喻形式也几乎一模一样的习语,并非完全对等。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英语中的“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和汉语中的“贪多嚼不烂”相比,形式和形象极其近似,但这句英语的含义更接近于“力不胜任”。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举两得”,比“一箭双雕”好得多,即使后者有相似的意象。

三、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一)从语言角度看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1.语符表层形态的可译性限度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独特是产生可译性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英两种语言中,语符表层的语音形式和词形存在着差异,不存在双语转换的信息通道,不能实现意义的对应。

汉英习语在语音、词形规律上迥异,某些语音、词形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致使其成为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

如:“neck or nothing”(拼命),“wailand whine”(啼哭)。

英语的这些习语利用发音上的形似性构成谐韵美,利用词形的相同性构成形式美,在译成汉语时很难达到“等效”效果,从而出现可译性限度。

2. 语义的可译性限度比较而言,英语词义与表述方式比较灵活、抽象、含糊、不受语素形态的约束,对语境的适应性较大;而由“音、形、义”三维结合的汉字所组成的词语,往往受到语素形与义的制约,对语境的适应性较小。

这种差异,构成双语信息转换通道的堵塞,甚至丧失语义对应关系,从而影响习语的可译性限度。

如:汉语成语“树大招风”中,“招”是“招引”“招惹”的意思,英语中的对应词是“attract”“induce”“provoke”等,但是要与“树”搭配,就只能用“catch”(抓、捉)了。

“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这句话里“招”的语义特征丧失了。

此外,在英语“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手拙怪刀斧)中,“quarrel”因受到汉语语境的限制,不能与主语“刀斧”构成主谓搭配,翻译时只能引申为“责怪”。

3. 语用修辞的可译性限度在习语中大量运用的双关、歇后语、回文、并列的对偶结构等,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所产生的语言特色不能在语句中得到对等体现。

如汉语的歇后语“你别拾起个棒槌——当针(真)”,英语中的“needle”(针)和“to be serious”(当真)之间没有任何音形上的内在联系,翻译时如不加注释,就无法表达出其内涵。

再如汉语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中的“情”“晴”构成双关,却无法英译,只能加注。

(二)从文化角度看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1.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对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的影响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的产生和发展大多与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例如,四面环海的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此,英语中存在大量有关航海、船、水的习语。

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存繁衍,人们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产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习语。

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汉语中用“挥金如土”来表达,英语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

2. 宗教信仰的差异对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的影响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

如:“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never been incense when all is well but clasp buddha’s feet when in distress)等。

很明显,这些习语中宗教的文化意象在译文中很难得到对等体现。

同样,在英语中,很多习语反映了英美人信仰基督教的文化背景。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不难发现,在翻译中,我们通常把“god”翻译成“天”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

3. 历史典故对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的影响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虽然结构简单,但大多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而其丰富的文化背景通常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障碍。

如汉语里“名落孙山”“东施效颦”,等等;英语里的“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比喻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的根源)等。

4. 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对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的影响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

而这种差异给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带来影响。

譬如,汉英文化对待狗这种动物的态度的迥异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英习语的可译性限度。

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急跳墙”“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等。

而在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英语也常用“dog”来指人,并没有贬义色彩。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四、结语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极其丰富的习语。

习语是语言中富有表达力的因素,是语言的特殊成分,是浓缩的“文化”。

它的可译性是必然的,是贯穿翻译活动和语际交流的法则。

受语言本身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习语的翻译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复杂的事情,可译性限度处处可见,很难得到绝对忠实和对等的翻译。

因此,译者应在准确分析特殊语境下汉英习语语言符号意义的基础上,考虑汉英习语的文化背景,尽可能将习语的内涵翻译出来,降低习语的可译性限度。

参考文献:[1]nida eugene a,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1969.[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98—134.[3]罗曼·雅各布森.雅各布森文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胡文仲.英语习语和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于?洁,高?芸.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2005(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