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一、秦朝时期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P7页。

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起源时间:春秋后期。

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

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

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

—《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

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六个分期: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政治宗法制礼乐制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发展、城市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齐国改革政治鲁国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文化:思想、科技、文学一.原始社会【政治】:禅让制【经济】:原始农业1.农作物:粟和水稻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二.夏、商、西周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一)夏商国家制度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1.分封制:(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政治]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两宋:“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元明清:元--一省制(中书),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秦汉: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魏晋南北朝: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9.翻车(灌溉工具)隋唐:1曲辕犁(传统犁耕基本定型);2.唐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4.通、丝绸之路;5.柜坊(最早银行雏形)、飞钱两宋:1.南宋时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2棉织业出现;3青花瓷、“瓷都”景德镇;4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5集镇、夜市兴盛元明清:1元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2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3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4白银为主要货币;5闭关锁国;6资本主义萌芽(标志)[对外]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对外交往活跃。

两宋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元明清闭关锁国工业革命之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特征: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业革命时期:1.政治环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基础:圈地运动为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解放了劳动力工业革命结束时: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589
宋元
907 1368
明清
1840
原始社会 221BC 22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远古时代-221BC) 时间线索 远古时代
2070BC
夏朝Leabharlann 商朝1600BC西周
1046BC
春秋
战国
770BC 475BC 221BC
第一阶段 阶段特点
远古时代(2070BC之前)
二者 关系 演变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 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 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成 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秦统一后被 郡县制全面代替;西汉初年出现“郡 国并行”局面,经“七国之乱”和“ 推恩令”分封制名存实亡,诸侯王只 是“衣食租税而不治民”,失去对封 地的实际管理权 政治·制度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铁农具使用的历史: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扩大。
分封制与宗法制
7、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尊 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 也 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8、(2010· 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 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七年级上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1.原始社会时期:①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②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复习向导政治方面(朝代更替、制度建设、改革与措施)经济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战和、少数民族政权、民族融合)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友好交往)文化方面(科技、文学艺术、思想教育)政治方面:一、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详见附表)二、政治制度: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与“禅让制”有关的人是:尧、舜、禹。

2.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世袭制1.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开始了。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历史大事间总结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历史大事间总结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历史大事间总结先秦时期夏:BC2000,存疑,仅传言,无考古,中国古代史里的日期只有在BC841年之后才能确定。

商:BC1600。

1、虽属父系社会,但贵族妇女却享有相当的自由,近乎现代女性。

2、皇位继承兄终弟继,偶尔父死子继,王室谱系保存无缺。

3、商人垄断青铜冶铸技术,保持军事优势。

4、保持宗教上的向心力。

5、虽然已从事农业,却也保留渔猎传统。

6、编订日历和甲骨文,遗千年。

周:武王伐纣,立国,依封建方式制定了一种合乎当时农业扩张的统治形态,又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统治更加稳固,其发源于西安,此后数百载,这黄土地带上的一雄给中国的影响,远超过东部平原的商。

政治:1、周为中国初期制度的创始者。

2、父死子继取代了兄终弟继。

3、开国皇帝嗣号先文后武,由此先例,从此子孙后代不能在祖先面前逾越,文治胜过武功,重围中国政治上的传统。

4、周朝创立封建制,其设计理念重在至善至美,虽也有可迁就之处,但前提是下级务必先竭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同时上级也不时向下级施压,乃至最后真力不从心只好任其不了了之,中国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义影响,经常重视形式超过实质,自此始。

5、基层组织:虽然战国末年铁器出现生产力发展,但中国社会也不过是上层社会机构繁复程度增加,而下层在几百年后仍保持着均以雷同的基础。

社会:1、周的青铜技术不如商。

2、文学作品繁多。

3、商人尚鬼,万物有灵。

周人尚祖宗。

封建制:1、周人凭借封建制,广泛推广了农业。

2、封建宗法相连,保持了全局的稳定,被孔子一再称颂。

3、中国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义影响,注重形式超过实际即尽力于义节的特性也深厚影响了以农立国的中国。

春秋:人数少,规模小,战斗不出一日,各方交战保持骑士风度,交战者按仪式行事使战斗艺术化,符合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

战国:各强国已有今日欧洲各国的疆域规模,战斗凶狠残酷,文明作风荡然无存。

战国末期:铁器出现,生产力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儒:克己恭谦。

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一、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门第做官,也叫世卿世禄制。

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代替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代的选官制度,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以孝廉为主科;3、九品中正制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

二、先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轴?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三国(220-280)南北朝(420-589) 时间顺序: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三、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之间的国家有哪些?①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二世而亡。

布衣天子刘邦(西汉)接盘,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武雄风。

王莽篡位,新朝初立;绿林火起,光武(东汉)归来;桓灵失鹿,三国争雄;魏吴蜀,天下三分。

司马(西晋)有心,晋祚不堪;五胡(成汉,前赵)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十六国(石赵)乱炖。

冉闵(冉魏)一出《屠胡令》,天下尽归汉人家。

前秦符坚堪称雄,肥水一战尽成空。

寄奴(刘宋)意气风发,气吞万里如虎。

一句谎言成就一个国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谁道黄沙漫天?多少佛寺(梁武帝崇信佛教)烟雨中,太平仍是难期许。

世家门阀一时起,兵戈不断手足残(北魏分家:东魏,西魏)。

一朝得志乘风起,不过百年已分崩(南朝陈)。

权臣肆虐时,只有名利存心间,忠义不过嘴上谈(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

②秦汉三国归晋统,南北两朝是对头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国秦汉三国归晋统,南北两朝是对头。

说的即是这一时期纷乱复杂的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的建立至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

这一时期的国家(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有:三国——曹魏蜀汉两晋——西晋、东晋北朝——北魏、东魏(534~550)、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齐、梁、陈三国时期少数民族鲜卑、乌桓、匈奴、羌氐、孟获势力、西藏诸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政权: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③1、南北朝(386-589)时期出现了9个国家。

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结束。

中国古代历经了不同朝代的更迭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点。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是由奴隶制度构成,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为各种诸侯争霸的时期。

孔子的出现使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先后存在秦朝和汉朝两个朝代。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等工程。

而汉朝则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展了重要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的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

魏晋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的活动成为史书的重要篇章,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分别代表了隋朝、唐朝、宋朝和元朝。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辉煌时期,政治制度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旅游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唐诗宋词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宋朝强调文化、书法、诗词、画画,对国内外文化交流有很大影响。

元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对中国影响颇深,它的建筑、服饰、食品制作、壁画、景泰蓝、蓝白瓷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后期,明朝从公元136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1644年,而清朝则是从公元1644年开始,直到1912年。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长度单位
吴国主要采用“丈”、“尺”、 “寸”等长度单位,其中1丈 =10尺,1尺=10寸。
重量单位
02
03
容量单位
吴国常用的重量单位有“斤”、 “两”、“钱”等,其中1斤 =16两,1两=10钱。
吴国常用的容量单位有“斗”、 “升”、“合”等,其中1斗 =10升,1升=10合。
蜀国度量衡量词
长度单位
02
早期长度单位有“分”、“寸 ”、“尺”、“丈”、“引” 等,1尺约等于14.15厘米。
03
早期容量单位有“豆”、“区 ”、“釜”、“钟”等,1钟 约等于20升。
中期度量衡量词
中期开始出现Leabharlann 一的度量衡 量标准,如秦国的“商鞅量
”。
中期长度单位有“寸”、“ 尺”、“丈”、“引”、“ 里”等,1里约等于41.4米。
步=2尺。
重量单位
魏国常用的重量单位有“斤”、“两 ”、“铢”等,其中1斤=16两,1两
=24铢。
容量单位
魏国常用的容量单位有“斗”、“升 ”、“合”等,其中1斗=10升,1升
=10合。
04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
南朝宋齐梁陈度量衡量词
宋齐梁陈作为南朝四个朝代,其度量衡量词具有相似性。
宋齐梁陈时期,度量衡量词以“斗”、“升”、“尺”、“丈”等单位进行计量。
日期: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 词历时
汇报人:
目录
• 先秦时期度量衡量词 • 秦汉时期度量衡量词 • 三国时期度量衡量词 •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 •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
演变规律及原因
01
先秦时期度量衡量词
早期度量衡量词
01
早期采用十进制记数方式,如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寻”。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体系和风格。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先秦时期,古代文学主要表现为诗歌和词赋,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在秦汉时期,文学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在隋唐时期,诗歌达到了高峰,诗人李白、杜甫等成为了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在宋元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主流文学,代表作品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的真实和深刻,将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中常常表现爱情、离别、乡愁等情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的情感世界。

古代小说也常常以情感为主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斗争,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古代文学以情感为核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深刻揭示了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另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是重视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描绘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呼吁人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追求真理。

古代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道德宣扬和人文关怀,通过文学作品传递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还注重意境表达。

古代文学强调意境的营造和表达,通过巧妙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境,使作品富有诗意和艺术美感。

古代诗歌注重抒情和意境的传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表现出诗歌独特的韵味和意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中国的古代诗歌历史以先秦时期为起点,一直发展至北宋。

先秦时期到晋朝,诗歌文学经历了抒情文学的发展和尊严的飞跃,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诗歌景观。

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浓郁度量。

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及其作者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今天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

下面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先秦:《诗经》《楚辞》《离骚》《尚书》《竹书简》《论语》《子路》《春秋》《孟子》《墨子》作者:孔子楚夫佚名迅子轼叔伦汉代:《汉书》《史记》《礼记》《春秋》《诗经》《楚辞》《竹书简》《国语》《汉乐府》作者:王充斯世民崇洋马迁谊答愍衡固献之惟仁魏晋:《曹魏六艺》《列女传》《诗经》《楚辞》《史记》《礼记》《汉书》《汉乐府》作者:范仲淹操丕固鸠马昭继光丕植马光马炎南朝:《百家姓》《论语》《诗经》《楚辞》《史记》《礼记》《孟子》《楚辞》《汉书》《文心雕龙》作者:陆机慧明统羲之玉古渊祖谦马光马懿马北朝:《诗经》《楚辞》《史记》《礼记》《文心雕龙》《论语》《孟子》《孔子家语》《佛密尔》《宋景帝传》作者:高适怀玉游慎郊籍振铎牧甫勃熹处端以上是先秦至北宋诗篇目及作者索引,其中一些作者是毫无疑问的文学大家。

比如李白,有“诗中有泪,抒情满溢”的赞誉;杜甫,有“愤青抒家,大隐清辉”的评价;李商隐,则以“冷淡文采,迷离惆怅”而闻名于世。

其他作者,如贾谊,司马迁,司马光,陆游,等等,也各有特色,创作出的诗篇丰富多彩,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源头提供了财富。

显而易见,这些古代诗篇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基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生活的认识,也带来了心灵上的滋润和慰藉。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及其作者索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时时回顾。

2轮先秦时期

2轮先秦时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 因。(2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 法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 原文)。(4分)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 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分) (2)同: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2分) 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2分);梁启超认为儒学 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2分) (3)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 想注重道德的说教。(4分)
1)义务:各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2)权力:对下属再分封;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宗法制 A、含义: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 内嫡庶系统的办法,解决贵族继承上的矛盾的制度。 B、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就是分封制
(3)井田制 1)含义: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 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 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9.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 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 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才被废除。下 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2、局限性:轻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摧残文化等
性质: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2、小农经济
1)地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 2)评价: 局限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抵御天灾人祸,难以扩大再 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后,它成 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越性: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 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历史(肆: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肆: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赢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

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与赵高合谋杀害太子,胡亥即位。

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

此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

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楚汉之争至此结束。

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

由于汉高祖目睹秦朝因严刑峻法、赋役繁重而速亡。

所以即位後轻徭薄赋,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

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

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议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北伐,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

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代文学、明清文学等方面,依次介绍古代文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中国文学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词章方面。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宴会歌谣的具体写照,记录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情哀乐。

《楚辞》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秦汉文学秦汉时期的文学,主要体现在史传、辞章和骈文方面。

史传是当时重要的历史文学体裁,塑造了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辞章则主要描绘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情况,如《吕氏春秋》是一部揭示秦国兴亡的辞章集。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主要以乐府民歌、琴歌和诗歌为主。

乐府民歌充满了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如《陌上桑》、《木兰诗》等,成为后世文学的宝贵资源。

琴歌以琴曲配词的形式,表达了时人的思念和哀愁。

同时,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也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

隋唐文学隋唐时期,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文人。

诗歌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登鹳雀楼》等。

唐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歌艺术,成为后世文人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唐代还出现了散文的流派,如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宋代文学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文学形式丰富多样。

词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歌词,其极富音乐性和韵律感。

宋代的散文注重形式,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乡村田园》等。

明清文学明清时期,文学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明代的文学主要注重辞章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艺术性,代表作品有杨维桢的《西南节度河湟重梁复失维山中记》等。

清代文学则主要着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清明上河图》等。

第二讲 教育政策法

第二讲  教育政策法

③1922《壬戌学制》 ④《党化教育之方针》。
2、国民党时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 ②1938年颁行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 纲要》
③1945年“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专 门研讨制订了相关政策
3、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建党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 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法 规
②怀柔与控制并举的知识分子政策 ③广兴学校 ④重视科举与武科的固定设置

3、清朝末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明确制订并颁行教育宗旨 ③科举制的变通与废止 ④留学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5、“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四)中华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 1、民国初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②大总统的《教育宗旨》。

2、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政策法规 (二)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教育控 制 1、教育的国有化 2、教育的国有化对欧洲各国的影响 3、宗教改革也唤醒了国家的教育权 4、英国教育的国有化
(三)现代美国的教育政策措施 1、美国政府对教育的行政管理 2、美国各州的教育立法
3、联邦政府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导 向
3、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质量 2006年,国务院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 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年扩招幅 度控制在5%的目标。 2003-2006年,教育部在加强本科教学工 作,提高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实施研究 生创新计划以及“985”和“211”工程建设 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4、其它教育政策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3年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机制进行了重大 改革,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政策。 2004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 政补贴,还款年限延长毕业后6年。 2006年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行政建制简析

秦汉魏晋南北朝行政建制简析

武帝元封五年,开始分全国13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巡视监察吏治,称行部。刺史所监察的区域称刺史部,命名借用《禹贡》的“九州”加上《职方》的两个州名,以及汉朝开边扩大的朔方与交趾,于是有了“十三州”之称。
西汉的十三刺史部是:
1)豫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豫东、豫南、皖北、苏北
2)冀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冀中、冀南
3)幽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河北北部、辽西、辽东、朝鲜半岛北部
4)并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山西大部及内蒙南部
5)凉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甘肃全境、宁夏南部、青海西宁一带
6)徐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淮水下游南北、鲁东南
7)兖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鲁中、鲁西南、豫东北
8)青州刺史部——相当今天的山东半岛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远征匈奴至置颜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支),霍去病则封于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从此,“漠南无王庭”,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
(2)西域归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汉匈交争中,张骞曾出使西域(今新疆至中亚一带)。初,西域三十六国处于匈奴所置僮仆都尉的苛暴统治下,以距汉过远,莫敢内附。及至匈奴昆邪王来降,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相继臣服。汉于酒泉以西逾玉门关至盐泽一带设立亭障,作为边防的哨所和供应粮草的驿站。太初四年(前101年),又于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席尔勒西南)设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设幕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野云沟附近)。从此,乌孙、大宛、无雷、休循等国,均置于西域都护的直接统治之下。西域都护成为固定的行政机构,西域已成为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将不直属都护而势力所及的远在中亚的安息、条支、大月氏、康居、奄蔡、罽宾、乌弋山离等国包括在内,综汉之世,西域通中国者凡五十六国,汉声威远及亚洲西部及欧洲东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影响
这些变革对当时的经济、贸易、税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民间与官方的度量衡差异
官方标准
官方通常使用标准的度量衡器具,以确保税收、贸易等方面的公 平与统一。
民间实际使用
然而,在民间,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使 用的度量衡标准与官方标准存在一定差异。
统一度量衡制度
标准制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 度量衡标准统一,制定了 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衡器制作
统一后的度量衡制度,促 进了衡器的标准化制作, 如铜权、铜秤等。
制度传播
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在秦朝 基础上,为后世朝代所沿 用,并传播至周边地区。
度量衡词的沿用与演变
沿用古词
一些先秦时期的度量衡词在秦汉时期得以沿用, 如“尺”、“斤”等。
差异原因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民间传统、习俗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民间度 量衡器具的制作精度不如官方。
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中的度量衡融合
01
民族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包括贸易
、婚姻、战争等多种形式。
02 03
度量衡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度量衡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 融合。双方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度量衡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 具有混合特点的度量衡制度。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 量词历时
汇报人: 日期:
• 先秦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 秦汉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 总结与展望
01
先秦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长度度量衡量词

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十尺。在 先秦时期,丈常用于土地测量和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