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分析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分析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 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 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童庆炳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
相关文章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 钱中文


“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个 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 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 目的性;它具有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 人类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与非文学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 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含义上的非文 学有可能变成文学。这正显示文学含义的不确定与变化 的特点。 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从文化中既汲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 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复杂的文化世相 中寻求新文学得以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文学的含义 出现新变数。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点,人 们常常会按这种观点去创造新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 学解读成文学,非经典阐述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 在演变中,血药历史的和具体的对待。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 有特殊的属性,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审 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课件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课件
• 由于语言的作品不可能是纯审美的, 所以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不固定的 ,一些外在标志也是不可靠的。
2020/12/10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2020/12/10
便条
威廉斯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so cold
2020/12/10
魏晋时期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 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
2020/12/10
文学的审美含义(例证)
• 西方
➢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 查里斯·巴托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 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 )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艺术” ➢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 追求
• 主要以形式引起主体情感愉悦的语言作品 ,即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审美含义的文 学就是对这部分作品的指称。
• 审美含义的文学,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其技 艺性和创造性。
• 但审美含义的文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审美 的。
2020/12/10
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
• 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具有技艺的 含义,所以不管是历史意义还是逻辑意义 ,“文学”在现实使用中都有广义与狭义 两种含义。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课件ppt课件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课件ppt课件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活动。 其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 性有机结合就产生“质 变”,产生了作为文学 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 美意识形态”。 我们不可把文学看成是 “美”与“意识形态” 的简单相加,说文学是 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就 意味着“审美意识形态” 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系统。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属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文学含义本身具有综合性,古今中外对文学含 义的理解是变化发展的。
一、 文学的文化含义
1、一般文化的概念: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可包括人的一切生 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它包含着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 分。
2、文学的文化意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 学最初的含义指的是 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 行为和作品。文学没 有从政治、哲学、历 史、宗教或演讲术、 一切文章等一般文化 形态或现象中独立出 来。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文化从 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人化”。 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 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同时。文学作为一 种艺术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不但与整个文化相 联系,而且还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文化意义 的载体。一句话是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 四点: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 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 美传达出来。
(一)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审美的,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 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 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但是,在创作和欣赏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 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 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 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 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 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仍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 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陶冶性情” 也是一种功利。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 功利性。

文学概论4'4.4 课件

文学概论4'4.4 课件
中国球迷挂心的 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团体赛 赛制有变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的讨论
一则新闻报道分行: 昨天在一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闯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问题:
分行就成诗?
诗有没有特定 阅读程式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⒈ 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⒉ 呈现出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图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要,
与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是为达 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在审美
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世
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对象,而 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
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
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
面,它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明确地赋予特殊的审
美性质。

文化概念的几种界定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
例二:
《红楼梦》第十回叙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 一个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 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 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后评:天生本色,含蓄之功! ❖ 初读之,啰嗦。
❖ 再读之,便觉得很有味道了。
❖ 诗妙处于不道破注视鸳鸯旳人此时所 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 见。
❖ 企业破产法生效日近,国家不再提供避风 港,三十万亏损家企业将被淘汰。
❖ 中国旳

企业破产法

悄悄地

悄悄地

逼近了

生效期
❖ 国家
定风波
苏轼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旳审美含义
❖ 1、它专指具有审美属性旳语言行为及作品 ❖ 2、它把文学与哲学、历史、宗教等其他作
构化、意义旳丰富性 ❖ 2、文学活动旳理性 ❖ 文学活动旳理性与科学活动旳理性旳区别:
存在方式不同(蕴藏于文学形象之中,存 在于形象旳背后)、非概念性(不可言说、 模糊性)
(三)情感与认识
❖ 1、文学活动旳情感性 ❖ 2、文学活动旳认识性
❖ 人世旳承担过分沉重,起早赶晚, 收入支出,挥霍着我们旳才干, ❖ 在属于我们旳自然界,我们竟一无全部, ❖ 啊,蝇营狗苟使我们舍弃了自己旳性灵! ❖ 向月亮袒露胸怀旳这浩瀚旳大海, ❖ 能够无休止地呼吼而此刻已经消歇旳风, ❖ 正像熟睡旳花一样自在, ❖ 对于这一切,我们却格格不入, ❖ 无动于衷.
❖ 民国年间,军阀韩复榘斗大旳字识不得
一升。但他在任山东省主席时,却爱冒充 斯文,到处刊登“演讲”。他在齐鲁大学 旳一次演讲,就是一篇难得旳奇文.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PPT课件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PPT课件
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 形象与理性的统一 情感与认识的统一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 的又是社会的。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 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 显现出来。
.
44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 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
45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
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 。(文本)
47
文学是一种话语(包含 说话人、受话人、 文本、沟通、语境等5要素)。
.
42
文本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
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尔达是外美与内 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卡西莫多外丑内 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 外善内恶。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 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
43
小结: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
14
2.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文学观)
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 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
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
15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的文学观)
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活意 义、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一句话,与 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审美形态。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赵丽华《我坚决不能容忍》
• 惯例与边界
.
27
讨论与分析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延伸阅读1、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2、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3、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4、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5、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

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散文、小说、剧本等。 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 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 ),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 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 纪。 • 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话语蕴藉: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 话语蕴藉:将现代“话语” 论术语“蕴藉”相结合的概念。 论术语“蕴藉”相结合的概念。 • 蕴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种复杂意义,从 蕴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种复杂意义, 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性的话语状况。 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性的话语状况。 •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 •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 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 文学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哲学意识形态、政治 哲学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 形态等
• 审美意识形态指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
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 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 雕塑、绘画等艺术活动。 雕塑、绘画等艺术活动。
• 文学诚然与社会生活、社会权力关系具有 文学诚然与社会生活、 多方面的复杂联系, 多方面的复杂联系,但都只能以话语蕴藉 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 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 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 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 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 在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如下文学的定义: 在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如下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 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楼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是美学意义。因为 文学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⒈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 类符号表意能力的丰富与发展,使 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从 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⒉文学属于审美表现领域。 ⒊文学是一门艺术。
四、文学与非文学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
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 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社会结构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 哲学意识形态 ➢ 政治意识形态 ➢ 法律意识形态 ➢ 道德意识形态 ➢ 审美意识形态 ➢ 宗教意识形态 ➢ 商品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 塑等艺术活动
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文本的话语蕴藉常表现在两方面:
含蓄 含混
所谓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蕴 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 味无限。

童庆炳文学理论课件第四章

童庆炳文学理论课件第四章

一 、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
成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 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 基础发生联系
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境从事沟通的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 不把文学看作语言或言语,而视为话语, 正是要突出这种语言艺术的社会关联性、 与社会权力的紧密联系。 c、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 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不是个人所 有物和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与社会话语实践。
b、文学具有主体性,文学并非是客观对 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 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的方式才得以 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 主体情感、意志支配的意识现象;eg: 《红楼梦》、《变形记》等文学作品。 (文学真实性方面表现)c、文学的真实 性实质上是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
2、作品实际上有两种存在形态,即属于作家的作
品和属于读者的作品,读者理解的作品与作家创 作的作品其实并非同一个东西,二者常会不同, 也就是说,一方面,作家的意图未必都能通过语 言符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言有尽而意 无穷)另一方面,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也往 往形成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因此,无论对作家还 是读者,作品都是一个有待解释的‚文本‛。 3、文本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 ‚独立性‛。 4、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文学文本其实是一个蕴含 着某种审美意蕴的、开放性的语言结构体。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三、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 体态度。 2、审美情感的特征: a、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 的情感; b、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c、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 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形象: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精神过程。

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

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语言与言语: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

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文学概论 wyc第四讲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概论 wyc第四讲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讨论与分析:
这首“诗”能叫诗吗? 哪些因素促成诗? 1)分行 2)语义对比:“我”与
“你”之间围绕梅子而展开 的虚拟式对话
3)意味:当代日常生活中 人际关系的甜蜜与冰凉感
威廉斯《便条》讨论与分析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原谅我 它们太好吃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文学概论第四讲
文学的审美意识 形态属性
要点
一、文学属性问题 二、通向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三、理解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四、个案分析
一、文学属性问题
1.为什么要认识文学属性?
文学现象千姿百态,这里面是否有唯一的终极 原因或本质?
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文学究竟是指哪些东西? 哪些东西才称得上文学? 哪些东西促成了文学?
近期诗坛现象:所谓“梨花体”
傻瓜灯——我坚决不 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有人仿作: 我 终于 会 作诗 了
再有人戏拟: 明天 我 也是 诗人 啦
近期诗坛现象:所谓“梨花体”
9.30第三极书局诗歌朗诵会闹剧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的讨论
一则新闻报道分行: 昨天在一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闯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近期诗坛现象:所谓“梨花体”
赵丽华:“梨花体”诗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天涯社区网友大量仿作(恶 搞)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一位专家如此评论: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十三 个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来 到田纳西,举目无亲,做起 自己往日喜欢吃的家乡馅饼, 活生生地构筑了一个十分立 体的‘境’,抒发了一种客 居他乡的孤独状态,嗅到一 种浓烈深刻的思乡情思,令 人读完沉思良久,倍感心 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果”的体悟
要是我们不知道甜、 酸、苦、辣,
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假如把一切都搞得甜蜜 蜜的 岂不成了骗人的毒药 假如一切都是一个滋味
只有尝尽了悲欢离合, 生活该有多么单调
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艾青《神秘果》
…… 只有分得清真假虚实 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时尝得出苦辣酸甜
我了解生活的全貌。
不是“诗”的“梨花体诗”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 哲学意识形态 ➢ 政治意识形态 ➢ 法律意识形态 ➢ 道德意识形态 ➢ 审美意识形态 ➢ 宗教意识形态 ➢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事件
文学是人学,它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都是以人 为中心的生活。人和人的生活不仅是它表现的对 象,而且是它的审美对象。作家用自己的审美理 想去烛照生活和评判生活。描绘外在的物质世界, 实质上是为了表现人的内在的心理世界。文学通 过物的世界显现人的价值,以满足人类渴望认识 自身的精神需求。
文本赏析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 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
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从“杭育,杭育!”到《卖炭翁》
“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
——《吴越春秋》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 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 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 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 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 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 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 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 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 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 部分其效果如何。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 的样式,无诗意的应 用文就摇身一变成 “诗”了吗?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P51)
➢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
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小结
文学的通行含义(P49—50)
➢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惯例”——模糊的折中义文学
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 李春波《一封家书》: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 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 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受戒》
作家汪曾祺
意识形态呈现为作品的主体性
作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 他的自身条件和思想感情制约 和调节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 即文学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 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作 家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 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 分在内并受主体意志、情感支 配的意识现象。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审美是艺术的共性特征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 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 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 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罗曼罗兰、海明威、高尔基、艾略特、卡夫卡、福克纳 萨特、贝克特、海勒、泰戈尔等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 哲学意识形态 ➢ 政治意识形态 ➢ 法律意识形态 ➢ 道德意识形态 ➢ 审美意识形态 ➢ 宗教意识形态 ➢ 商品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 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 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 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胡昭《神秘果》
同为写景 内涵迥异
李白《望庐山瀑布》
王维《山居秋暝》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 无功利与功利 ➢ 形象与理性 ➢ 情感与认识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 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 再是“艺术”。 ➢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 美的追求。
文学的 跌宕情感 浮世人生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审美含义通行:
➢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P49)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诗经
楚辞
李清照
历史散文 赋
柳永
四大名著
诸子散文 汉乐府 史记 三曹 汉书 陶渊明
民歌
苏轼 辛弃疾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李白 杜甫
关汉卿 马致远
白居易
郑光祖
王维
白朴
从文学史上看:李商隐
曹操《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文本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 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 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 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 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 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 久长。……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 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 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 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 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 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 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 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 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 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的审美含义通行:
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心理学——考察人的生理心理机制 哲 学——研究人类共性的综合世界观 文 学——探讨人的情感和美的存在价值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 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 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魏晋时期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 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西方
➢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 查里斯·巴托
➢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 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 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 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魏晋前
➢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 《论语》:文学为孔门四科之一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 诗有多方面作用 (兴、观、群、怨)
➢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 文。”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古希腊
➢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 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 讲术、悲剧等
➢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
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听雨楼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 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 小说、剧本等。
➢ 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 美形态。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魏晋时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 陆机:“诗缘情” ➢ 钟嵘:“滋味” ➢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