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部分

合集下载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5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5
➢ 总的来说,通过霍桑实验,人们认为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因 素,并认识到个人态度、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工人的满意感和 归属感对工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认为,社会交往、他人认可、 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 一位的因素。
➢ 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 体的一员,是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
➢ “经济人”假设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 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来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其是以金钱 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 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 “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 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严格区分,反对工人参与管理,过 于狭隘。
• “自我实现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家马斯洛提出 的,他认为人的最高层次在于自我实现。
•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挥自己的潜力,表现 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 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们除了上述 的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 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同时马斯诺还将建立 在“自我实现人”假设基础之上的理论称为Y理论
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 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 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 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复杂人"的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 其一,就个体人而言,其需要和潜力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 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 不相同。 • 其二,就群体的人而言,人与人是有差 异的。因此,无论是“经济人”、“社会 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各 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 与“复杂人”假设对应的理论是超Y理论。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心理学了解自己与他人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心理学了解自己与他人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心理学了解自己与他人在心理学中,人格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人格心理学对于了解自己与他人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人格心理学的基础概念人格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构成、个性差异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行为模式。

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理论,例如五因素模型、自我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人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了解自己1. 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人格心理学研究了个体的个性特质,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并积极改进自己。

2. 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研究了行为模式与个性特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些潜在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

第三部分:理解他人1. 探索别人的个性特质人格心理学研究了不同人的个性特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通过观察和分析别人的行为,我们能够推断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而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2. 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人格心理学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达,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从而更好地与他们交流和沟通。

第四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格心理学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个性特质和需求,以及掌握一些人格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更好地理解他人,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互动。

2. 解决冲突和困境人格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冲突和困境。

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特质,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人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结语: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人格心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个人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模式,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透过人格心理学的透镜,我们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知自己与他人,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①认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②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过程。

(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认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笔记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人格:是所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对于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领导、工作绩效等放进多方面都有影响。

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情境弗洛伊德人格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人格物质理论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的。

人的身体是由这四构成的: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呼吸的是空气、血液是火根。

后来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胆汁质(易怒型)奥尔波特提现要格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中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况和优势倾向。

二是核心物质(每个人的核心特质有5~10个),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相当概括的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

三是次要特质,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卡特尔的物质理论16种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人格物质在管理中的价值吉伯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必须具备: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试能力;自信。

斯道格迪尔:领导应具有的物质: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的处理人际紧张并热爱挫折等。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心理行为相互作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体现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体现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一、心理过程【名词解释】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论述题】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2)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发展阶段是利用记忆、想象、思维来完成进一步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食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我感知到:苹果是硬的苹果是甜的苹果是酸的苹果是红色的苹果是青色的我记得:苹果有硬有软,有的挺酸的,有的挺甜的,青苹果酸脆,富士山红甜沙。

吃了一定饱健康我分析:不同品种的苹果颜色味道都会不一样,如果我每天吃一个苹果,应该会非常健康,少生病我想减肥,可以试试只吃苹果认知形成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知识阶段【论述题】试述个体心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答:【总】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分】认知形成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认知发展阶段是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来进一步完成心理活动。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个体心理与行为

个体心理与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的
各种因素同个体需要的满足和工作任务实现过程 之间形成矛盾和冲突,形成工作压力。
(3)组织因素

工作压力的形成除了上述一般意义上的 影响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影响 因素,即来自组织和管理方式、人群关 系、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制约 因素。
三、性格与组织管理

(一)什么是性格? 1、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 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2、性格的特征
(1)稳定性;(2)可塑性
(二)性格的结构与特征

1、性格的理智特征 这是指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 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的主动性、自觉性, 或者受个人情绪、兴趣、好恶,以及环 境干扰的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的个性心 理特征。
(4)性格存在好坏之分,而气质则不存在好坏之分。
联系:

(1)气质按照自己的特点渲染性格;


(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 3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气质,使 之适应社会要求。 ( 4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还表现在,不同气 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相同 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依照能力的创造性程度,能力还可以区 分为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能使人迅速掌握知识,适 应环境,善于依照原有模式进行活动的 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能使人突破常规和固有模 式,超越平常的思维与活动的能力。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1、 能力的水平差异 大量智力测验的统计结果表明,智力水 平差异在一般人口中的分布状况表现为 中间大,两端小,倾向于正态分布。

《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名师彭聃龄考研真题详解

《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名师彭聃龄考研真题详解

《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名师彭聃龄考研真题详解第1编绪论第1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sychology=“psyche”+“logos”,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动机和情绪: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及其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分为不同水平——简单层次、复杂层次。

(2)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无法直接测量,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首先,心理支配行为。

组织行为学00152

组织行为学00152
26.五种性格特征是美国学者巴里和芒特于 1991 年提出的,简称 Big Five,由外向与内向、 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和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五种性格特征组成。
27.情绪差异的三个维度:情绪的种类、情绪的强度、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 28.情绪智力是萨罗威和梅伊尔 1990 年提出的,情绪智力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 我激励、感同身受和社会技能五点表现。
5、古典科学管理的局限理论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34) 1)把是封闭的系统,只考虑内部环境,不考虑外部环境。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P36) 1)归纳综合 2)演绎推论 3)检验 7、美国的管理学教授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那六个步骤?(P36) 1)弄清要研究的问题 2)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 3)形成假设 4)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5)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 6)解释研究结论。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那些?(P37) 1)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法) 2)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 5)心理测试法(人格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倾向性测试) 6)情景模拟法 9、人的假设有那些?(P44-P49) 1)经济人的理论流行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 2)社会人假设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 3)自我实现人假设产生与 20 世纪 50 年代; 4)复杂人假设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 10、麦格雷戈 X 和 Y 理论中,X 理论的基本观点有那些?(P44) 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在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意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
4.1911 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二)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第一,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带上一
种独特的色彩。 第二,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 质,使之服从于社会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的内容特征
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构成物,性格由多个不
同方面的特征构成。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主要体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
(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等)、 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 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 心理活动指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 有的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气质是一个人活动的“风格与节奏”
一般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
较为密切和直接,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

(二)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传统的气质类型主要从以下几个特性来考察: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绪兴奋性
1.胆汁质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
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型明显,情绪兴 奋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早期表现 2. 中年成才 3. 能力的晚期表现,又称“大器晚成”。
1.
(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基本一致的结论有两方面:
三、能力的差异
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和
个体主观努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 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有一般能力类型差异和特殊能 力类型差异。 1. 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 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 2.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 动时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途径之外,还表现在完 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质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企业形象塑造……
归因理论
问题引出: 晚自习睡觉 好学的学生—— 连睡觉都在看书 调皮的学生—— 一看书就睡觉
归因理论的涵义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
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社会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
来判断事物属性。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
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穿泳衣在沙滩上和在大街上给人的感受
敏感化: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感受性降低:由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不 良嗜好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刺激等引起。
激励机制——概念
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思考:什么东西会让在座的同学产生积极性?
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 鉴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 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激励的模式见书上第三种模式(略) 。
激励机制
☺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四节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五节 学习 第六节 工作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 视觉为例 为例, 提供了某种颜色 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 颜色、 等个别属性, 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 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 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 那是一个墨水瓶” 蕉”,“那是一个墨水瓶”。 •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 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是个体借助于 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 解释的过程。 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选择性: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 1、知觉的选择性: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 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画中有几个人头? 画中有几个人头?
脸还是杯子? 脸还是杯子?
还有一个人呢? 还有一个人呢?
知觉与错觉: (三)知觉与错觉: •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的经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 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其原因 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 是: 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 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
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
impossible figure
•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 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方 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的过程。 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 “左半部是三齿,是一个三齿叉?不像,因为右 左半部是三齿,是一个三齿叉?不像, 半部是两齿的。是两齿叉?也不像, 半部是两齿的。是两齿叉?也不像,因为左边是 三齿的。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只好说“ 三齿的。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最后只好说“是 一个不可能图形” figure)。 一个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 figure)。 • 对于b,人们运用“三齿叉”、“两齿叉”的假设 对于b,人们运用“三齿叉” b,人们运用 两齿叉” 命名)对感觉信息进行检验,但都没有成功, (命名)对感觉信息进行检验,但都没有成功, 因而困惑不解。不过, 因而困惑不解。不过,平常我们对熟悉对象的知 觉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 觉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是一种无意识推论 的过程。 的过程。只是在知觉困难时假设检验过程才显现 出来,才被我们觉察到。 出来,才被我们觉察到。
下图树中有几个人? 下图树中有几个人?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P63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P63 –(1)兴趣: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 趣的事物上, 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 知觉之外。 知觉之外。 –(2)需要与动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 ( 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3)个性特征: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 人们的个性、气质、 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 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 对事物感知速度快, 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 物感知细致入微。 物感知细致入微。 –(4)经验: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 经验: ( 很大的差别。 很大的差别。 –(5)环境与文化: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 环境与文化: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 ( 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 知觉的理解性: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 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 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 体。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 发生某些变化时, 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 不变。 不变。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知 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 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
实验结果
• 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 尽管报酬很高, 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 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被测 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 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 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 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 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 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 来了。 来了。 •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老鼠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 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 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进行到第 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 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 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 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 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 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知觉( 2、知觉(perception )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 反映。 • 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 程。知觉的作用是使感觉有意义。
这些水平线都是平行的吗?或是彼此之间是有角度的呢?
你看到了一对情侶或是一个骷髅头?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P61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共同点: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共同点 –联系: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成分;知觉 联系: 联系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成分;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区别:1、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 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入芝兰之室, 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其臭。 其臭。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 整体的反映 2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3、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3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 决策的结果。 决策的结果。
Part4:知觉与行为 知觉与行为
• • • • 一、感觉与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分类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四、归因理论
感觉剥夺实验
•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 验是1954 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 验是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 的实验室进行的。 的实验室进行的。被试是自愿报 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 20美 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 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 可以挣50美分。 50美分 可以挣50美分。 •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 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 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 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 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 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 被试有吃饭的时间、 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 间,但要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 如图所示。 入,如图所示。 • 推荐电影:[叛狱风云,The 推荐电影: 叛狱风云, Experiment.2010.以1971年美国 Experiment.2010.以1971年美国 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的「 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的「史丹佛 监狱实验」为基础。 监狱实验」为基础。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对象的特征P64 知觉对象的特征P64
–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 1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 行组合、 行组合、整合 –接近律 接近律 –相似律 相似律 –闭锁律 闭锁律 –连续律 连续律 –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 2 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 度和高低、运动状态、 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 素会影响知觉结果
看到图中的婴儿? 看到图中的婴儿?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E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 的标记,响亮的声音, 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 觉。 E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 被识别。 被识别。 E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 对象的组合方式: 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 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 如:
实验结论
• 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 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丰 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 展的必要条件。
感觉与知觉P61 一、感觉与知觉P61
1、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最初 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最初 的反映 的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的反映形式。 的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感觉最基本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最基本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蒙上你的眼睛看世界 堵上你的耳朵听世界 捏住你的鼻子嗅世界 戴上厚手套触摸世界
实验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