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三单元)黄国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三单元·习作单元)

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

第三单元·习作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陈先云:教科书中的习作单元自成体系,每个习作单元的课文分为精读、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更多要求,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贴近儿童的生活,便于学生仿写。其间,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初试身手”中提供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在学生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习作方法练习习作。习作指导强调修正的过程,增强精读、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之间的整体意识。学习习作单元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写一篇习作,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3期,第78-87页。)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科书诸多“特殊单元”(如,策略单元、文体单元、思维单元、名人单元、名著单元,等等)之一。根据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的观点,习作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写一篇习作”。换句话说,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为写好一篇习作服务的。那么,教学可能就要换一种思路、做一些调整了。根据笔者对习作单元的研究(拙作《统整阅读与习作整体提升习作单元教学质量——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留心观察”)教学建议》,见《新教师》2019年第)和课堂实践,提出“先整后分、先写后读;向读学写、为写而读”的习作单元教学实施策略,简要陈述如下。

(一)“先整后分、先写后读”。即先将整个单元的内容做为一个整体——都为写好一篇习作——思考“为写好这篇习作”所需,然后分看教科书提供了哪些资源,琢磨这些资源分别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先整后分”了。接着,以“初试身手”为切入点(也不妨写一写习作),练习练习、试一试自己的水平,以便教师确定“最近发展区”和更明确向课文(作者)学习的“表达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益。这就是“先写后读”了。因此,教学时,可以先花一个课时,让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写一篇习作”——任务明行动有力。再花一个课时,初试身手(写“初试身手”中的片段或写习作),然后让学生充分表达在写片段或习作中遇到的——怎样“表达真情实

感”——的困难/问题。好!我们向作者学习吧!

(二)“向读学写、为写而读”。“向读学写”主要指精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潜心向名家大家学习,

看他们在“表达真情实感”上有哪些“绝招妙法”可学可用。“为写而读”主要指习作例文的教学(习作

例文,需要则教、不需要则自己估摸着用)。习作例文,可以让学生写前用,也可以边写边用,更多是在

写后用——在修改习作时,细细“参考”习作例文——用得上的尽管拿来用(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

局),用完看看自己的习作面貌改变了没有。改变了,好;没有改变,再用再改……

总之,习作单元的教学,是“……写/改读/写……”的不断循环,在读写互动的循环往复中,

学生的读写能力悄然进步。

第一课:《匆匆》朱自清

1.散文。作者将时间具象化为“日子”/“太阳”,又将“时间的流逝”(课后练习中编者告知)具象化为燕子去来、杨柳枯青、桃花谢开、针尖水滴、有脚会走甚至会飞、如轻烟如薄雾像游丝,等等,使得

我们对似乎看不见的“时间”不太敏感的“时间流逝”是如此真切、深入心灵。这是其一。其次,使用“一

连串的问句”(也是编者告诉)“逼迫”我们思考、打动人心。第三,语言优美、思路畅达、情感饱满、篇

幅却不长。对于这样的散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朗读,读得流利、读得熟练、读得(与作者)感同身受

(所谓“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背得滚瓜烂熟——最好是独自一人在僻静的地方反复背给自己听—

—可以放声背、可以小声背、更鼓励不出声地默背默思,如此,散文的文与意,会如春雨随“声”潜入“心”,

滋养心田。

2.抓问句、触内心。数一数全文12个问句,一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其实“不断地发问”这样的文章,同学们接触过不少,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宇宙的另一

边》全文11个问句(仅第二自然段就有5问)、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蝴蝶的家》全文也有12个问句。

作者总是有自己的意图的!怎样“通达”作者意图(最好是直接请教作者,可惜作者不在/或不在身边)?

找出来读(像作者那样“问”、也问自己),琢磨作者到底“问”什么、不“问”可不可以。我们分别来看

看。(1)第一自然段4问,问的是时间去了哪里、为什么不回头——这是常识,作者不会不知道,那为什

么还“明知故问”,你这样一琢磨,就通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了——时间一去不回、故要珍惜之。(2)

“又怎样地匆匆呢?”——提醒自己/读者“时间过得快”。矛盾来了——时间本来无所谓“快”第三自然1问,

与“慢”啊(作者怎么会不知道),细读之、并联系上文与下文,可知是作者感叹自己“碌碌无为”。(3)

第4自然段6问,一口气问6个问题,直问自己“能做什么”“做了什么”,问的结果是“我何曾留着像游

丝样的痕迹”(即什么也没做),故感叹“白白走这一遭”。作者是不是告诉我们:若不“白白走这一遭”

就要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矛盾又来了,作者真的是这“八千多日子”“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