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
5、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 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 • 卓立不群的清高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羞利而不与民争业”;“君子不党” • 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 可死矣”;“道不同,不相与谋”;“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自省”修养方式——“见不贤而内自省”;“吾 日三省吾身”;“反身而诚”;“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 “儒”字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后汉书• 杜林传》也说:“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 也指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 子。因此儒在古代指的是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 也就是学者或教师。孔子这位儒者或学者所创立的学派叫 儒家,自有道理。 • 儒家是先秦到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汉 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为最高。”说的就是儒家学派的宗旨。
• • • • • •
3、以义为价值准绳 “君子喻于义” “义者,宜也பைடு நூலகம் 4、以知(智)为认知手段 “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习) 教化
• 孔子对于人世与天国(性与命)、现实世 界与永生界(孝与祭)以及有一种开明近 情而合理的解答 • 重人事、轻鬼神 • 强调“不语怪、力、乱、神”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 知死?”(《先进》) •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 也》)。
四、百家争鸣
• • • • •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士的崛起 政治的多元 原始民主的遗存 诸侯的提倡
• 2、儒的醇厚 • 在诸子中,孔子创立的儒家,以重血亲人 伦、重现世事功、重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的醇厚之风,独树一帜。它继承血缘宗法 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切合春 秋战国时代谋求安定生活的普遍社会心理, 并为之设计了简便易行的实践手段,因而 成为时代的“显学”。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
我们来看看道德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开始意 识到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和行为准则。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如孔子提 出的仁爱、义理,以及苏格拉底强调的正义和美德。这些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道德困境。在这个时期,哲 学家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探索,都为人类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现代轴心时代,人类社会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技的普及,人们开 始反思物质追求所带来的问题,并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个时期,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后现代 主义等哲学思潮兴起,它们强调个体存在和意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宗教、文 化和艺术的多元交融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这三个轴心时代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道德伦理的冲突、 物质欲望的满足、精神空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三个 轴心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 德、物质、精神》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这本书通过精彩摘录的形式, 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通过深入了解这三个轴心时代的内涵和 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 启示和借鉴。
阅读感受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读后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一条曲折的河流,不断向前流淌, 不断演变。在这条河流中,有三个重要的“轴心时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们分别是道德轴心时代、物质轴心时代和精神轴心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发展, 如同三股巨大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轴心时代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统治时期。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二战期间,用来描述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合作,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他们的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和殖民野心。
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词“axis”,意为轴心或中心。
这个
词被用来表明这三个国家构成了一个团结的、旨在推动他们共同利益的核心力量,同时将其与同盟国(主要指英美法苏)相对立。
在轴心时代,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试图通过利用各自军事实力的优势,扩张自己的领土,追求各自的战略目标。
德国希特勒的打算是欧洲大陆的统一,意大利墨索里尼则希望重建罗马帝国,日本则试图扩张自己的亚洲势力范围。
轴心国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协作。
他们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包括反共产主义条约和相互防御协议,以确保彼此的共同利益得到保护。
他们还互相提供了军事援助,共同进行了战争计划,例如纳粹德国和日本签署的“日
德共同防止英美”协议。
然而,轴心时代并不只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国家的联盟。
它还涵盖了在这三个国家的影响下形成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例如,东欧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例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中东的伊拉克和伊朗等国都与轴心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轴心时代最终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被战胜国推翻。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在战后被削弱和分裂,成为战胜国的占领地。
轴心时代结束标志着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该时期的影响和遗产对二战以及战后的世界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便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
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遂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另一是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勃兴,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二)华夏族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
1、华夏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 成: 过去被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和楚国,在春秋近300年的时间中,已经实现了 “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西北的一些戎狄部落,逐渐为秦所统一;北方的 戎狄,逐渐被晋国所统一;东方的一些夷狄,逐渐被齐、鲁所统一;南方的苗 蛮以及一些华夏小国,为楚所统一。至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 下游以及淮河、汉水流域的广大居民,已基本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不 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ppt课件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 代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
• 一、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1、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 文字记载的朝代。 凭借商代的甲骨文, 人们能够对商朝的 历史进行更多的了 解。
• 殷商文化非常发达,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 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有5000多个单 字。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 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为“卜辞”。 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 的情况。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 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 文献。
轴心时代的定义
轴心时代的定义
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度左右。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雅斯贝尔斯之前,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如今,轴心时代已成东西方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
事实表明,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
可是,通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
现代阐释学和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
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研究视角呢?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理应成为研究轴心时代的一个崭新视角或方法。
采用这一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什么时期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什么时期
中国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轴心文明假说同马克斯·韦伯有关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研究存在着内在联系,故自20世纪60年代后,它便引起了西方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
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轴心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轴心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轴心时代是指在东亚地区主要的大国或势力之间形成的一种世界格局,以中国和日本为主要轴心,也涉及韩国和周边地区。
这个时期大致从19世纪末的中国甲午战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轴心时代具有以下特征:
1. 封建制度的削弱:轴心时代是在封建体制衰退的背景下形成的。
中国的清朝王朝逐渐衰落,日本的幕府体制倒台,韩国的朝鲜王朝面临内忧外患。
这种局势导致了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2. 强权政治的兴起:轴心时代是一个强权政治盛行的时期。
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帝国主义扩张,韩国的高宗和光武政权等都是在中央集权和强权思维的影响下实施的。
3. 帝国主义的干涉:在轴心时代,东亚地区成为列强的争夺和殖民化的焦点。
西方列强通过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强迫中国和日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占领领土并剥削资源,极大地削弱了东亚地区的自主性。
4. 文化与知识的流动: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轴心时代见证了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戊戌变法、维新派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5. 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倡导:轴心时代是东亚地区现代化的开始。
中国和日本都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政策,如铁路建设、通信网络的发展、工业化和教育改革等,为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轴心时代是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历经动荡和变革的一个时期,其中充满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带来了东亚地区格局的重塑和未来现代化的奠基。
10、轴心时代
余英时论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突破好像是“最不激进”或“最为保守” 的。中国在轴心时代期间或此后,都着重于历史的 连续性。“突破”是出现了,但是并非与突破前的 传统完全断裂。相对于帕森斯所指出的希腊轴心突 破针对的是荷马诸神的世界,以色列针对的是“旧 约”和摩西故事,印度针对的是悠久的吠陀传统而 言,中国轴心突破发生的背景则是三代的礼乐传统。 希腊与以色列的“轴心突破”,都是属于“外向超 越”型的;中国古代“突破”所带来的“超越”与 希腊和以色列恰恰相反,可以更明确地界说为“内 向超越”。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有大段案语:
世运之说,岂不然哉!合全地而论之,民智之开, 莫盛于春秋战国之际。中土则孔、墨、老、庄、孟、 荀,以及战国诸子,尚论者或谓其皆有圣人之才。 而泰西则有希腊诸智者,印度则有佛。……尝谓西 人之于学也,贵独获创知,而述古循辙者不甚重。 独有周上下三百八十年之间,创知作者迭出相雄长, 其持论思理范围后世,至于今二千年不衰。而当其 时一经两海,崇山大漠,舟车不通,则又不可以寻 常风气论也。呜呼,岂偶然哉!
张君劢说:“吾人既比较欧亚两洲上之文化中心, 常觉吾族文化虽稍后与埃及与巴比伦,然较诸印度 犹早一千年,较诸希腊犹早五六百年;国人当念吾 族立国之久远,而思所以保持之也!”“事物之成 败得失,以历久不坏为准……他人五百年之成效, 安能与吾族历四千余年之久者相提并论乎?吾族之 特色,自古代迄于今日,犹能保持其生命,视埃及、 巴比伦之长埋地下,视希腊、罗马之主已再易,视 印度之为人奴隶者,大有天壤之别。此必吾族之自 处有以胜于其他民族者无疑义矣。”
张君劢比较了世界上七个民族的“独立生存 年龄”,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崇高的“门 楣”,结论说道:“以七族之年龄与吾族之 四千三百年(自《尚书· 尧典》始)或三千七 百年(自甲骨文所证明之殷朝始)相比,则 吾族为全球第一老大哥显然矣。自有历史以 来,绵延不绝者,除吾中华外,世间已无第 二国。”
轴心时代经典对观-心理健康成长解读
轴心时代经典对观-心理健康成长解读1. 引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成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愈发广泛和深入。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人们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而”轴心时代经典对观”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智慧资源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轴心时代经典对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和评估。
2. 轴心时代经典对观的概念“轴心时代经典对观”,指的是古代轴心文化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观察。
这些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洞察力,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我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轴心时代经典对观”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指导人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3. 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各种压力和挑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心理问题,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我们应对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还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
4. “轴心时代经典对观”中的心理健康成长观在”轴心时代经典对观”中,关于心理健康成长的思想和观点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4.1. 平衡心态“轴心时代经典对观”中强调了平衡心态的重要性。
平衡心态是指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会因为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而感到焦虑和紧张,而”轴心时代经典对观”则告诫我们要学会平衡心态,不要被外界的因素左右自己的情绪和心情,从而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4.2. 善待自己“轴心时代经典对观”中也强调了善待自己的重要性。
在实现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善待自己,包括对自己的情绪、身体等方面都要给予关爱和呵护。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参考]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参考]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演变,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一概念。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不同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重要变化的集中表现。
在这个时期,东亚的周朝和西亚的波斯帝国都精彩地展现了自己的文化和政治智慧,同时也为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东亚,周朝是这个时期最富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王朝,周朝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行政机构的政治模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标准。
这个时期的文献和铭文都强调了个人和家族的荣誉和责任,同时也提出了像“天命”之类的理念,试图将政治智慧与宇宙本身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周朝也是一段高度文化的艺术时期,青铜器、音乐、舞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包括历史上著名的“乐府”和“楚辞”。
在西亚,波斯帝国的建立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打开了新的一页。
波斯帝国的君主古列尔王凭借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征服了周边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单一政治实体。
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趋向是包容性、多元化和独立自主的,深受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尊重。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例如波斯帝国皇帝古列尔王的以大胆军事谋略战胜古希腊联盟的战役和伊朗宗教家查拉曼贾尔的继承和改革论述等。
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在“轴心时代”这个时期也显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中国,周朝国王和官员的着装和珠宝和西亚的贵族非常相似。
另外,希腊和罗马的一些最著名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也被创造出来。
例如,科学家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已经推动了欧洲和东亚的思想文化发展。
在世界历史上,“轴心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王朝和帝国向外扩张,建立殖民地、贸易和战争产业,加速文明和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文明创新和文化创意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的诞生。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 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 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 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以德配天”。
• “敬天保民”的思想内容:
• 首先,敬天。天子是皇天选派来人间代天 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 对上天负责。 • 其次,保民。即以关爱之情怀治理百姓。 这方面有功绩,即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 的庇佑。 • 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 便是“德”。“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 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第3讲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的概述
▪ 士的两种类型: ▪ 本属王官者;“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 ▪ 本属贵族者;“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游士”的出现: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中的说法; ▪ “游”的范围:列国;一国之内; ▪ “游”的途径: ▪ 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6
与“士”相伴的制度
和自罪潜意识。 ▪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独立判断能力、批判精神。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23
下一讲的任务
▪ 请认真阅读教材第二章《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 思想》。
▪ 问题: ▪ 什么是孔子的“仁”?你如何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仁”?
▪ 在日常使用的语汇中,带有“仁”字的成语有哪些?你喜 欢哪一个,为什么?
▪ 其三,稷下学宫 ▪ 齐国都城临淄西边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派
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被称为“稷下先生”。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7
稷下学宫:一个公共论坛?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8
各家之起源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政治现实中是表儒里法。
▪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政治家;道德家: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0
变乱的社会对思想的需要
▪ 1、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观念不再 拥有不证自明的权威性;
▪ 2、王室的衰微使得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流入诸 侯的领地,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 的文化人;
▪ 3、“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 侧重面;王官失守后,思想也在分化。
轴心时代理论
轴心时代理论「轴心时代」是一种概念,它被前苏联学者亚历山大托依迪科斯特洛夫提出,他把它用于描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
巴尔干半岛,1917年的革命,帝国的崩溃,和1945年的苏联和盟军胜利,全都构成了这段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迪科斯特洛夫的理论是,战争是全球历史的轴心,它改变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历史进程,所有这些都在一种变化的轴心外形中构筑起来。
他指出,这段时期包括20世纪初后期的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世界历史改变,尤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改变,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或格局的变化,也引起了文化的转变。
值得指出的是,轴心时代理论并不只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它还关注人们对这些事件如何反应。
在大战期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民众都受到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对一些新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人权问题、民主主义等,他们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如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都会影响未来的历史走向。
在历史学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构成了一段新的历史时期。
例如,这一时期的国家和政治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苏联消亡,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胜利,以及美苏冷战的局面,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和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此外,轴心时代理论还指出,战争改变了民众的心态,使他们更加理解和尊重国家和民族团结,强调民众有责任和意志参与公共事务,以及重新审视他们的社会角色。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民众的团结精神弥漫全世界,他们的自觉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也把国民的参与作为实施政策的一种手段,充分依靠民众和民心来解决重大问题。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在历史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时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格局,成为轴心时代。
由此,二战及其时期的历史,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认识的内容,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参照。
轴心时代与中国美学的原创性(摘要)美学论文
轴心时代与中国美学的原创性(摘要)美学论文一、什么是轴心时代Axis Tie):轴心期这一概念源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其历史区间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2世纪。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的存在意识,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人类历史的飞跃;在中国、印度、古希腊三个地区出现了文明。
人类真正有了精神运动。
施宾格勒sald Spengler):梁漱溟:中,印,希腊汤因比Ald J Tynbee):将人类早期文明分为26个,如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迦太基、古印度、玛雅、印加、中国等。
但对于人类文明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主要有四大文明圈:即儒教文明圈、佛教文明圈、伊斯兰教文明圈、基督教文明圈。
中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2世纪,这在中国是新石器至中国汉代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期,其文明的孕育有两个,一个是发源于中国东部的殷商文化,一个是崛起于中国西部的周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商主要是在人天关系中建构其文化,周则是在人地关系中建构其文化。
前者是游牧与游农的生产方式,由“不常厥居”而生发的存在的命运感,表现为“问卜”;后者是农业生产方式,由大地提供的生存的稳靠性,对个人诚实劳动获得生存资料的自信,导致从忠于大地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诗经》:“天命靡常,唯德是亲”,“聿修其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这里的“德”,是本体之道落实到每个个体的问题。
发展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子不语怪力乱神。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分别发展了殷人的天道与周人的人道,以及由商文化而来的浪漫主义和周文化而来的现实主义。
文明与文化:所谓“文”是与“野”相对立的,指人的自我意识,即与兽类相区别的意识觉醒。
这种意识即人的主体精神的起源,所以,“文”可指人独有的精神。
“文明”即人以精神照亮世界。
文化的“化”是一个及物动词,包含着人以精神、意识改造外部世界的意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便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
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遂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另一是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勃兴,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化人有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结驷连骑”的富商子贡,也有身居陋巷的颜渊。
私学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内容和力量,百家之说遂应运而生。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对于其间的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多有论述。
是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内容亦各具特色。
例如,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在政治主张上,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
道家学派,在本体论上,主张“道”是万物之宗,尊重“天道”,崇尚“自然”,不完全是儒家强调的“天命”或“天理”,而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
在思想方法上,倡导“无为”,主张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在对人处事、治国方式上,主张“贵柔”、“守雌”,倡导“君人南面之术”。
法家学派,在思想方法上提倡极端的思维方法“排中律”;在治国方式上,主张“严刑峻罚”和“法、术、势”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的工作重心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在文化政策上主张“文化一统”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墨家学派,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力”);反对在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消费(“节用”);主张以“普遍的爱来消弥战乱、实现和平”(“兼爱”);尊重“天神”和“鬼怪”(“天志”、“明鬼”);鼓吹绝对平均主义(“尚同”);提倡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尚贤”)。
是时的诸子学派,既有各自的特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性,这就是“救时之弊”。
百家争鸣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君主专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备。
实际的政治发展又与这种理论的发展相互促进,最终汇合成了秦王朝高度的君主专制主义及其法网、文网密布的政治环境。
轴心时代促进了“民贵君轻”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的产生。
在“天人关系”上,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在“君民关系”上,强调了“民”的作用。
“天道远,人道弥”说明有了“轻天重民”的思想意识。
但这些“轻天重民”的思想,也仅仅限于少数士人大夫中。
老子是最先提出了这一思想的哲人,他率先提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继承了老子的“爱民”思想,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仁政”思想:“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己以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墨子站在下层民众的立场,在大声疾呼“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的同时,还提出了统治者应当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与百姓均事业”、“共劳苦”。
孟子在继承前人“仁政”学说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建立起了“民本”政治学说的思想体系。
他不仅率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他还提出了推行“仁政”的具体内容:轻徭薄赋,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王者“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在轴心时代,随着氏族宗法制的逐渐解体,区域文化格局在宗族藩篱废墟之上显现出了它早期的规模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导致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上古时代丰富多彩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
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等不同区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华文化由此而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
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珍藏中,有一些由彩陶、青铜器、金器、钱币、雕塑组成的古希腊罗马遗存,虽然为数不多,却彰显出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的历史余韵。
古典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端,这是西方知识界的共识。
19世纪的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
若不是希腊-罗马征服者,或者说若不是我们祖先的统治者用武力传播它的光辉,我们也许仍然是未开化者。
”雪莱的祖先是被希腊罗马用文化和武力征服的所谓“蛮人”。
在古希腊罗马人眼里,欧亚大陆与岛屿上的其他民族,无论是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不列颠人,还是波斯人、吕底亚人、印度人,都属于野蛮民族。
现代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筑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之上,完全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原为蛮族的欧洲诸民族在文化上主动“认亲”的结果。
他们先认外来的基督教为思想基础,待他们触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发掘出来的古典文化之后,又拿来主义,用它们来打造世俗文化的基础。
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意思在此。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现代西方人已然跃出了言必称希腊罗马的阶段,但古典文明的回声却仍在我们身边隐隐作响,其中最明显也最不惹人注意的就是语言文字。
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
后来拉丁人又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拉丁字母和许多新词。
现代西方文字中百分之五十的词汇源自这两种语言。
比如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哲学(philosophy)、历史(history)等等术语便是如此。
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拼音便来自拉丁字母。
所以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虽被称作“死语言”,实际上并未完全死去。
除了语言文字以及带有装饰意义的古典建筑形式之类连结古希腊罗马与当代世界的纽带之外,我们周围还能发现众多古典文明的遗传因子。
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比如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胚胎和萌芽形式就是在古希腊的母体中孕育的。
现代西方哲学范畴中的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均发端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现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古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由古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
甚至现代西方人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开朗性格和努力工作、尽情娱乐的风气也始自古希腊。
古希腊人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玩家。
他们琢磨出了其他地区少见的娱乐形式,比如集摔跤、拳击、赛马、赛车、火炬接力、田径、健美等比赛为一炉的奥林匹克赛会,堪称古希腊人的创举。
舞台悲喜剧以及上演戏剧的大小型剧场也是古希腊人的独创。
即使是古希腊的神灵,也都富有生气,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既干好事又干蠢事。
所以古希腊人没有令人麻木不仁的宗教崇拜,他们比古代许多民族享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这种古今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意味着什么?现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有着颇为精彩的概括。
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轴心时代”(Axial Age or Period)的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旧大陆上的古老文明地区(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和希腊等地),几乎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突破,发起精神解放运动,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意识到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为自己树立起最高的目标,从而产生了至今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
这一认识无疑是合理的。
这次上展的古希腊罗马文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典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理念。
其中以彩陶、瓶画与雕塑为翘楚。
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在古代世界可以说无与伦比。
从古希腊的古朴时代对埃及雕塑的简单模仿,到古典时代的自主创新、开发出高度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和技法,古希腊人把写实性的雕塑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现代人在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铸像方面很难超越古希腊罗马人,只好在形式的多样性上大做文章。
本次展览中的哈德良皇帝的胸像是这种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古典雕塑艺术的出色成就也折射出古典绘画的艺术高度。
但遗憾的是,除了陶瓶上的瓶画,几乎所有古希腊的绘画作品都失传了。
目前赖以认识古希腊绘画成就的凭据主要来自希腊瓶画。
它们以神话人物或现实生活场景为题材,以活泼流畅的线条造型,与雕塑的逼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希腊彩陶与瓶画,包括希腊陶艺繁荣时期的两种基本形式--红底黑色图像和黑底红色图像的器皿,极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