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解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f3ae0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7.png)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2725a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f.png)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方式,还在塑造社会舆论、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解析一些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书籍的出版发行、电视节目的播放等等。
从类型上划分,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际传播: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传播形式,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家庭内部的交流。
2、群体传播:指在特定群体内的信息传播,例如工作小组的讨论、社团的活动交流。
3、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机构内,像企业内部的文件传达、会议沟通。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不同类型的传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人际传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情感交流;大众传播则能够迅速、广泛地传递信息,但反馈相对较弱。
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播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传播模式。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它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为研究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框架。
另一个重要的模式是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
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提醒我们在传播中要注意克服各种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因素。
三、新闻的定义与价值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等特点。
新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引导舆论: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3、监督社会:揭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4、传承文化:记录和传承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然而,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坚守职业道德,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公信力。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学解析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e80b4fb307e87101f696d1.png)
布停 止主持谈 话节 目和《 实话 实说 》 开央视屏 幕的今天 , 离 饱受 娱乐 观念和消 费主义 思潮侵袭 的 电视谈 话类节 目, 如
何更好地前行与发展 , 加成 为各方关 注的中心 。 更
电视谈 话类 节 目的传 播特 点
谈话节 目( kSo 英文原 指美 国广 播电视 中一种 以 h w) 谈话为主的节 目形式 , 由主持人 、 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 起谈论各种社会 、 治 、 政 情感 、 人生话题 , 一般不事先背稿 , 脱 口而出 , 因而被港 台 翻译 家形象 地译 为 “ 口秀 ” H 脱 。 要把握谈 话节 目的传播 特点 , 以对这一 节 目类 型学 理上 可 的界定进 行梳理 归纳 。目前 对 电视谈 话节 目概念 的界 定主
国经典谈话节 目主持人奥普拉 ・温弗瑞 ( pa nry 宣 O rhWi e ) f
、 众沟 通 , 而在 中国大陆实 现 了一 种崭新 的电视节 目传播 进 样式 。 由于它 ( “ 指谈话 节 目 ) 具有很强的参 与性 , 是典型的 将 ‘ 际传播 ’ ‘ 人 与 大众 传播 ’ 巧妙 结合 的节 目形态 , 受众 乐于接受并踊跃参 与。 ¨ 对于将 “ ” 人际传播 ” “ 与 大众传
电视谈话 类节 目的传播 学解析
余 海 龙
(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摘
要:人际传 播运用在大众媒体上 ,改变 的不仅是 电视 节 目的语 态, 重要 的是 改变 了大众媒介 的传 播观 更
念。 种观念上 的创新被社会所 肯定。 为典 型的人际传播集 中代表 的 电视谈话节 目, 这 作 更是为 业界 与学界广 为称 赞。 是, 这一看似简单 的传播 活动 中却包含 着一个值得 思考的 问题 :一方 面,节 目的进行 , 以主持人在现 但 在 是 场面对真 实的嘉宾 , 运用 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而展开的 , 这就体现 了个人话语 的特色 , 也就是人 际传播 的特色。
试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和融合
![试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1d9b23d1d15abe23482f4d20.png)
一
听 (9 8 )男 , 川 遂 林 人 , 门大 学 新 闻传 播 学 院 2 0 传 播 学 专 业 博 士 16 一 , 四 厦 0 8级
1 O 一 3
广 义 的人 际传 播 除去 中义 和 狭义 的人 际传 播 , 剩下 的主要就 是大众 传播 方 式 了 。 本文 所谈 的大 众 传 播 , 指 报 纸 、 播 、 特 广 电视 等 传 播形式 , 随着 传播 技术 的发展 于 近代 出现 的 , 是 它 属 于一种 特殊 的多对 多 ( 或者 是一 对 多) 的不 在场 的 传播 方式 。所谓 特殊 是指 它是 一个 职业 化 的传播 组 织 面对公众 的传 播 。这 个 组 织 既可 以看 作 是一 ( 就 其是一 个组 织而 言 ) 也 可 以看 作 是 多 ( 其 组 织 的 , 就
密性 是这 两种传 播 方式 的主要 区别 。这种 区别 也 构成 两 对 内在 矛盾 推 动 着 两种 传 播 方式 不 断 融
合。
[ 关键 词] 大众传播 ; 际传播 ; 人 区别 ; 融合 [ 图分类 号] G2 中 o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18 8 ( 0 9 0— 1 00 1 0 —1 2 2 0 ) 40 3 —4
第3卷 1
Vo131 .
第 6 期
No .6
广 西 大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Gu n x i e st ( h ls p y a d S ca ce c ) o r a a g iUnv r i P I o h n o ilS i n e o y o
些 传播 现象 的明 晰认识 。所 以我们 首先要 明确这 人 际 传播是 人类 传播 活动 中最古 老也最 基本 的
大众、人际传播
![大众、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54e3d7048d7c1c708a14545.png)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观念。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
大众传播特点①具有组织性。
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
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②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现象不同,它不带有保密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
报纸刊登的消息,广播、电视播送的节目,通常只具有一次性阅读、视听的价值,除非受传者为了某种用途,以剪报、录音、录相等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
这就迫使传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
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
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
④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传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
⑤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
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⑥具有快速性。
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71d362a915f804d2b16c1e7.png)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内容提要:原始的信息沟通应该是一对一的,这是典型的人际沟通。
到了书籍传播时代,出现了一对多的传播,这是大众传播的端倪。
报刊和广播电视不过是把一对多的传播发展到了极致。
在大众传播时代,一从个人变成了机构,传播者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在枪弹论和注射论中,受众变成了被动的终端。
而在意见领袖的概念中,受众的主动性开始得到初步的承认。
当我们说到二级传播或者多级传播时,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人际传播纳入了大众传播的整体流程。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
正文:一、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二)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1、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
2、社会控制中介作用。
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3、模拟社会环境。
W.李普曼在《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报纸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
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使人们又提出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点的变化问题。
教育学的教育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比较
![教育学的教育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37d414e2af90242a895e5d2.png)
教育传播学小论文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姓名:陈佳茹学号:2012123024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的特点比较在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五要素,它们分别是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无论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还是教育传播若想实现任何一种传播过程,这五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对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要围绕这五个基本要素来开展。
一.传播着与受传者的特点比较二.人际传播:①传播者与受传者一般是固定而明确的。
传播着与受传者多为互相认识的人或间接认识的人,相互有所了解,彼此知晓。
诸如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手机短信等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人际传播的传播着与受传者双方共同负责、传收角色可随时交替。
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个共同承担。
例如亲有谈心、同学聊天讨论。
在传播过程中均扮演传播者与受传者。
传授机会是均等的。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具有专业性、职业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一些机构和技术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这是大众传播专业化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担负着大众传播信息的采集、编辑、导演、发行等工作。
因此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必须经过专门职业教育、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摄影师、播音员等)或有这些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团体、集团和机构。
(如:报社、电台等)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不是固定的。
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
不是集中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而是数量众多、范围广泛、分散的、隐匿的、流动的人群。
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各个地区,其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传播类型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广泛分布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之间有不同的社会职能。
受众之间彼此分散、互不见面、相互是匿名的,并且范围根据信息变化而随时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公共关系的人际传播
![公共关系的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b1ff616866fb84ae45c8d6e.png)
人际传播的特点
• 信息渠道丰富,传播符号多样 信息渠道丰富, •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双向性强, • 情感性强
人际传播的方式
• 根据所借助的媒体 • 直接的人际传播 • 间接的人际传播 • 根据与组织的关系 • 组织内部的人际传播 • 组织外部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作用
• 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手段的有力补充 • 人际传播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人际传播是消除冲突的良方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传播
什么是人际传播
•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 人际传播,是指不借助广播、电视、报纸、 人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 公关里面所指的人际传播,是指代表组织利 公关里面所指的人际传播, 益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 益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群体公众 之间的信息互动。 之间的信息互动。
投诉处理
• 重视顾客的投诉 • 处理投诉的方法 处理投诉的方法——耐心倾听、尊重顾客、 耐心倾听、尊重顾客、 耐心倾听 给予答复、 给予答复、欢迎意见
人际传播的障碍
第一印象 • 知觉障碍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 语义障碍 嫉妒 • • 自卑和羞怯 心理障碍 猜疑 自私
演讲
• 演讲与公关 • 公关演讲的技巧 公关演讲的技巧——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者形象的塑造 卡壳” “卡壳”现象的处理 即席演讲
说服
• 说服策略 名人效应 满足其需要 提供鼓励
谈判
• 谈判的一般阶段 谈判的一般阶段——导入、概说、明示、交 导入、概说、明示、 导入 妥协、协议、 锋、妥协、协议、公证 • 谈判的技巧——争取主动、软硬兼施、蚕食 争取主动、软硬兼施、 谈判的技巧 争取主动 策略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d52b6bb84ae45c3b358cc2.png)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
其参与人数下限明确,上线模糊。
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通过以上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定义的对比,可初步得到一些此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分列如下:(一)信息的传播双方对于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好比朋友之间的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亦可随时更替,具有随意性。
对于大众传播,传播者固定为专业的传播机构,而其传播对象为不定项的多数社会成员。
(二)传播内容及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度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相对的私下性。
同时由于不同人对信息在理解程度上具有差异,导致信息在其传递的中间环节容易由于一些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使信息失真。
反之,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
且大众传播是由专业传播组织从事参与的,组织中成员需有基本的一致意识,从而使得大众传播能更为客观的传递信息,较少掺杂个人情感,传递的信息更为规范。
(三)信息传播途径在人际传播众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电话、网络等工具进行交流。
在大众传播中则多于用一些先机的交流手段、技术,或是大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新闻等方式接收信息。
此外,人际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而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等七印刷发行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信息的传播方向及反馈人际传传播为较强的双向传播,有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大众传播为较弱的单向传播,虽然他也存在反馈机制,但此种反馈机制多为滞后的。
(五)传播效果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规模小(人际圈有限)大范围小大(广泛:接手者有不确定性)传播速度较慢较快信息量小大(e.g.报纸的分栏)1。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7ab80db52acfc789ebc9cf.png)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大众传播_人际传播及直接经验的议程设置与涵化效果_以深圳的社会治安议题为例
![大众传播_人际传播及直接经验的议程设置与涵化效果_以深圳的社会治安议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75430b6c85ec3a87c2c54e.png)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及直接经验的议程设置与涵化效果)))以深圳的社会治安议题为例王晓华内容提要本文以/社会治安0议题为例,探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直接经验对公众的议程设置和涵化效果。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在议程设置效果层面,三种途径接触社会治安议题对公众都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且接触信息途径越多,对该议程关注的程度越高,对社会现实的判断越受信息内容的影响。
在涵化效果层面,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人际传播显著地影响了公众的感知,媒介信息使公众关注议程,并影响了公众对社会公共空间的判断,但是没有显著地影响公众的感知。
研究背景和研究假设过去30多年,400多项有关/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影响0的研究,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媒介生态环境下证明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Ger bner(1973)提出的涵化理论,将媒介对公众影响的焦点引向媒体(以电视为主)对公众认知社会现实的累计效果,并关注了这种效果的深度和广度。
大量的研究证明媒体确实在很多方面影响了公众的认知,甚至有学者提出,公众认知的是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并非真实的世界。
就媒体中/社会治安0议题对公众认知影响,代表性成果如Denn is T.lo wry,Tar n Ching Josephine N io and Denn is W.Le itner(2003)的研究。
这项研究以美国1978至1998年间FBI统计的实际犯罪率资料和媒体报道的社会治安议题数量为自变量,以盖洛普调查的公众对治安问题的认知为因变量,对比分析是社会现实还是媒体报道对公众认知影响大。
结果发现,媒体对社会治安问题报道量的变化对公众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现实生活中实际的犯罪率变化的影响(解释系数分别是0134和0109)。
相当多的研究证明,从电视中接触犯罪案件的报道与公众对犯罪的恐惧和对自己成为犯罪案件牺牲品的恐惧之间有显著的关系。
(E insiede,l Salo mone,&Schne i d er, 1984;G raber,1980;Jaehn i g,W eaver&F ico, 1981;L iska&Baccagli n,i1990;O.Keef e&Re i d -Nash,1987;W illia m s&D i c k i n son,1993)K i m2 berly Gross and Sean A day(2003)的研究对居民在当地新闻中看到的犯罪案件的报道、直接成为犯罪受害经验和亲朋好友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间接经验以及居住地的实际犯罪率对公众在议程设置(认为犯罪问题是当地最重要的问题)效果和涵化效果(媒介对犯罪问题的报道使公众产生恐惧感)两个层面进行了检验。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f039a364b73f242336c5f98.png)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f9e975cc7931b765ce15e0.png)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大众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光盘等等。
随着电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也日益成为组织广泛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以下特点:(1)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一般信息经大众传播媒介的传递,便具有了权威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3)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有限。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基本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
(4)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
(5)信息传播速度快。
(6)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
(7)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六项:即环境监测、社会整合、文化传递、娱乐、设置议题和授予地位。
3.几种传媒利弊分析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印刷类传媒的报纸和杂志,电子类传媒的广播、电视,因为这是组织最常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1)报纸。
报纸的种类繁多,有全国性的,又有地方性的;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有官方报纸,也有民间报纸。
发行量很大,覆盖面较广。
报纸是人类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报纸的优势有:①报纸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
②报纸信息量大,报道深入细致。
③读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④便于保存和检索。
记录性好是报纸的一大优势。
⑤制作比较容易,成本不高。
报纸的缺点有:①读者数量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②传播新闻不如电子媒介及时,在一些恶劣条件下还会中断。
③传播信息不如广播、电视那样生动直观。
感染力较差,难以像电视新闻、录音新闻那样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2)杂志。
杂志目前也是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公关、广告业务的重要传播工具。
杂志的优点有:①时效长。
②容量大。
③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④针对性强。
⑤比较便于保存。
杂志的缺点有:出版周期长、发行量小、理解力受限制。
(3)广播。
广播媒介始于本世纪初。
电视出现并逐步普及以后,广播媒介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广播因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仍获得继续发展,成为最为流行的几大媒体之一,广播的听众仍然有增无减。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7790906e87101f69e31953b.png)
摘要: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传播;沟通;传递信息(一) 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区别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传者、受传者、信息、渠道、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向传播和双向沟通。
人际沟通是一种活动。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人际沟通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而且包括非语言沟通。
与大众传播比较起来,反馈是一个主要区别点之一。
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相比,大众传播的特点表现在:1、大众传播一般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人际沟通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
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一般大众群体传播信息,这里的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一种信息产业机构、一种社会机构。
2、大众传播大部分是单向传播及有限的间接反馈,且支持者大都是间接的;人际沟通则是双向传播,有大量的直接反馈。
3、大众传播的听众或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人际沟通的听众人数少,影响面小。
4、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人际沟通的信息传播速度慢。
5、大众传播能够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强,人际沟通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弱。
也就是说,我们在交流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转移话题或者更换说话地点和时间,我们沟通双方可以自行商量地点和时间,这就是所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处理。
就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具有一定的限制。
时间上,比如说,通过视听媒介如电视、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等,它们的播出时间或者发行时间都有一定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其信息的价值。
空间上,大众传播也有其限制,不能像人际交流那样方便。
6、大众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差,人际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强。
7、大众传播有利于受传者获得信息和知识,人际沟通有利于受传者改变态度和行为。
(二) 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联系然而,两者都作为信息的传播,也有其相互联系。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d720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3.png)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081650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a.png)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等大规模发布信息的方式传达给广大人群,而人际传播则是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两种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媒体等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个体,而人际传播则是个体之间通过交流传递信息。
在大众传播中,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人际传播的话题,人们可以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
而人际传播中的观点和意见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扩散开来,影响更多的人。
其次,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互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互联网时代,个体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人际传播,实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传达给更多的人。
大众传播的渠道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个体,个体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群,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另外,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互动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改变个体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
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则可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并产生更加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互动,个体可以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然后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深化和拓展,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它们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对个体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将继续对传播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0582a3a1eb91a37f1115c75.png)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作者:谢越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1期【摘要】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
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
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谣言;大众传播;人际传播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3月12日,日本时事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其后2号、3号、4号机组均发现泄漏情况。
核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核泄漏事件立即成为社会热议,“碘盐防辐射”的消息在社会上不胫而走,传遍街头巷尾,煽动众多民众抢购食盐,致使多地食盐脱销。
此次谣言传播历经多种媒介,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范畴,这两种类型的传播在谣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通过本次实证研究,这些问题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同时,“谣盐”事件也是公共危机中谣言传播的一个绝好案例,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理论探讨谣言。
最早对谣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上盛传的谣言对部队和人民士气产生的消极影响,由此谣言研究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
关于谣言的定义不下数十种。
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奥尔波特与波兹曼的观点、纳普的观点,以及彼得森和吉斯特的观点。
奥尔波特和波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范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准确性”;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为流传”;而彼得森和吉斯特则认为谣言是一种“在人民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这三种说法都认为谣言是为了使人相信,三个定义均倾向描述谣言的内容及效果,而没有在谣言的传播方式上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公共关系学_[共4页]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公共关系学_[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585d6ed50740be1e640e9a36.png)
公共关系学174第三节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一、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分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二)人际传播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网络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学者H.J.里维特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5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Y型网络、轮型网络。
H.J.里维特(1951年)研究了5人群体的几种典型的沟通网络(见图8-9),各型的集中化程度不同,信息交流的自由度也不一样。
在环型网络中,全体成员是平等的,每个人只能与两个邻居交流,这种结构的集中化程度最低,自由度最高。
在链型网络中,处于两端位置的人只能与一个邻居交流,最为不利;另外3个成员从可以交流的人数上看是平等的,但中间的人更有利。
链型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也较低。
在Y型网络中,处于末端的3个人各有一个交流者,另外2人中,一个能与2人交流,一个能与3人交流,Y型网络的集中化程度较高。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7e6055581b6bd97f19eaf4.png)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SECTION TITLE HERE 大众传播
LOGO
什么是传播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大众传播的定义及发展
大众传播的影响:功能主义取向
PART FOUR 总结
控制论模式
发射器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 反馈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传播的互动模式
甲
乙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创新的扩散
罗杰斯创新扩散的内在技术条件:相对的便利性 兼容性 复杂程 度 可试验性 可观察性
创新的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 社会团体的成员中的传播过程。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大众传播的影响:功能主义取向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守望 社会协调 文化传承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 提供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研究:社会地位赋予 社会规范强制 麻醉的负功能
3、开创经济行为
1、关于社会规范、 作用等的信息:接受 或拒绝
2、协调公众的了解 和意愿 3、向新的社会成员 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 的规定
4、娱乐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大众传播的效果(群体的影响):意见领袖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施拉姆的概括
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1、监视(收集情报) 1、关于资源以及买 卖机会的信息
2、协调(解释情报: 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2、解释这种信息:
制定经济政策、活跃 3、社会遗产、法律、 市场 习俗的传递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大众传播的效果: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特点: 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 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 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
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 易接近 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谁能成为意见领袖: 体现了某些价值观 能力 在社会中的位置
创新的决定过程: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创新扩散曲线图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传播的形态
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 自我传播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大众传播的定义及发展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与复制信息 对象是一般大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单向性较强 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意见领袖: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
意见领袖的确定:自我报告,然后采用滚雪球方式去确定意见 领袖的影响
意见领袖的三个指标 :生命圈中的位置 社交性 社会经济地 位
购物、时尚、娱乐领域、生活阅历最重要,社会政治 领域,社会经济地位最重要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LOGO HERE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组(茹艳 潘璐 贺弋晏)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第一部分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第二部分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第三部分 人际传播 PART FOUR 第四部分 总结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大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播的效果(社会心理取向):沉默的螺旋
沉默螺旋的假设: ①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②个人会一直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③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④大众传媒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⑤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 默。 ⑥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 过程。
大众传播的效果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传播的本体是什么? ——六种不同的回答(话语) 传播是传递
传播是有意图的控制
传播是共享与互动 传播是撒播 传播是游戏和叙事 传播是权力
LOGO
1
SECTION TITLE HERE 参考书目及问题
LOGO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媒介研究进路》巴雷特
参 考
《大众传播理论》刘海龙
书
目
《创新的扩散》罗杰斯
《媒介融合》延森
问题一: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研究?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
PART FOUR 总结
拉斯韦尔 5W模式
谁
说了什么
怎么说
给谁听
什么影响
LOGO
信源
CONTENTS 目录
PART ONE 参考书目及问题
PART TWO 大众传播
PART THREE 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