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摘要:
1.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简介
2.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概述
3.四首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4.四首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5.四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是指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四首古代诗歌,它们分别是《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和《庐山谣》。

这四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高远的眼光,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被誉为唐代写景诗的杰作。

其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通过对草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

再次,《将进酒》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
常。

最后,《庐山谣》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以庐山的景色为喻,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四首古代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自由朗读,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
些是想像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 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这首诗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 的,哪些是想像的?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 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 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 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 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 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 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思乡
烘 托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比 反 衬 断肠
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 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 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 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 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 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文学常识
者以中国这用人赏两拟 的析句人意“诗的志海表写和日明近法情生时赋思体残序予。夜的诗“作,交海者替江日无绝律急春”意不入句和说诗可旧“理(待年江,,”唐春却作”在) 描古写景物节令词之中(蕴宋含着)自然的理趣。两 句典诗歌然不代仅替写旧景事积逼物极曲真的、,哲向而理上散戏且意的表曲剧义力现,量给出。人套新小以生数令乐事(观物、元必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 在秋风夕阳中一派灰暗;
2、对比手法 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写作手法
两相对比更反衬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独,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静动结合
作者将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形成动与静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代表性景物。 拟人、想像奇特,与明月寄送情感。 ④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 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 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点明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即将天亮之时。
驱尽黑暗、赶走严寒,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飞逝,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新生事物必然发展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情——思乡之情
“雁足传书”
手法、情感品析
首联: 青山外,绿水前
——想像,暗含奔波劳苦之意
次 北
颔联: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白描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4、景物烘托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渲染萧瑟意境,含蓄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幽雅恬静的画面,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跋涉而累瘦,侧面反映游子客途孤苦。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渣滓势力,基本联合了北方;玄月,他在归途中议决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时期,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怜悯和关怀,立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险些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评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便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关联。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议决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稳定中原、联合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独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议决对风景的描写,表露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怜悯之意,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绪。

4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4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少数民族,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凯旋途中路过碣石山,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发曹操万丈豪情,写下此篇抒发其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诗歌赏析:1.“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艺术手法。

3.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主旨情感: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首: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古代诗歌四⾸》课⽂解析《古代诗歌四⾸》课⽂解析⼀、整体把握1.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基本统⼀了北⽅;九⽉,他在归途中经过碣⽯⼭,写下了这⾸诗。

汉代乐府诗⼀般⽆标题,《观沧海》这个题⽬是后⼈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可分三层:第⼀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层(“⽔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和⼭岛。

海⽔荡漾,是动态;⼭岛耸⽴,是静态,相互映衬,显⽰了⼤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回到动态,显⽰了⼤海的惊⼈⼒量和宏伟⽓象。

这⼀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海吞吐⽇⽉星⾠的⽓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诗于苍凉中⼜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的代表作。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诗⾸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氛,应该读得轻⽽缓慢。

第⼆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为朋友的不幸⽽悲伤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与明⽉”是诗⼈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诗⼈安慰朋友的千⾔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

这⾸诗的后两句最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诗说:“即‘将⼼寄明⽉,流影⼊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想象奇特上。

诗⼈和王昌龄天各⼀⽅,不能当⾯向他倾诉⾃⼰的关怀,但明⽉当空,千⾥可共,于是⾃然想到让明⽉把他的“愁⼼”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此刻的⼼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熟记“碣、澹、竦峙”等词的读音,熟记“郎、悬、藤”等字的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四首诗歌,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重点)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一、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内容详解(一)《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也是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原文理解填空(1)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4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4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 三四句借景抒情。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 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 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 观感情。
•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 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 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 【译文】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这壮阔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
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
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
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这首诗。
• 【赏析】
•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 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 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这种种的愁情 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 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 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 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 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 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 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诗 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 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 于图景中。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完美版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完美版课件)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 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 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 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 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品味探究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 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 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点名观海地点和目的, “观”字统领全篇。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感觉。
树木丛生
实 写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 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主 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
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闻王昌 龄左迁 龙标遥 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黄昏时将Fra bibliotek回巢的乌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
古老驿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秋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
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 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 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4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填空:《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二、基础知识: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非常。

⒂至:极点。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

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三、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四、问答: 1.“秋风萧瑟”的“萧瑟”是的意思__________。

(2分)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是全篇的总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表现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 复习课件 (共17张PPT)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 复习课件 (共17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作者以形象思维的方式,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 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 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天 净 沙· 秋思》通过描绘一幅绝妙 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 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 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 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 远的地方。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复习导入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 净 沙·秋 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达标检测
默写四首古诗。
精讲点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 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 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 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 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 的志向。

赏析初一第4课古诗

赏析初一第4课古诗

初一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一上册第四课,包含的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以下是四首诗歌的赏析:1.《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观赏大海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其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接点明了题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表达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壮志雄心。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则表现了曹操的诗歌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王湾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海上日出冲破黎明的黑暗,鼓舞人们积极向前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

最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钱塘湖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其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点明了作者的游踪和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等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是马致远在漂泊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写凄凉悲惨的秋景和宁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 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 第2课时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

(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明确: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

《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行舟泊:青山外(颔联)望江面:两岸阔(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尾联)思家乡:望归雁江南春早游子思乡 天净沙·秋思⎩⎪⎨⎪⎧⎭⎪⎬⎪⎫写景⎩⎪⎨⎪⎧⎭⎪⎬⎪⎫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凄凉、冷清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白描勾勒景物烘托可取之处, 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不足之处, 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

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