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一章
0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英文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
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本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或形式上分)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的形成又影响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那么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①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才能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②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人不仅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应。
③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1-3
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观察、直接实验4、重要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流派(七个)1、构造主义心理学1)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即“构造主义心理学”。
2)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主要观点:内省方法,研究意识的结构2、机能主义心理学1)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2)代表人物:杜威。
3)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4)意识流:意识的连续性,意识像水流一样。
3、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2)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给我一打儿童……)3)华生行为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pu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4)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内部心里活动的存在)★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含义是整体或“完形”3)主要观点:研究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4)格塔式知觉规律:格塔式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5、精神分析学派1)创始人:弗洛伊德2)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1)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的动机。
正是动机的作用,才使得个体产生行为,促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并不断调节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使个体在行为中达到预定的目标。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思维。
言语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贮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不公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提示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表明、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言语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 概述
需要注意的两个关系:
心理过程中 知&情,知&意,意&情
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 (1)前者对后者:形成和表现 (2)后者对前者:稳定影响
2. 社会心理 研究个体与 个体之间以及个 体在团体之内的 行为与心理。
(二)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 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A.外部事物 B.内部刺激 C.客体“我” (自我意识) D.心理活动
无意识(潜意识):人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觉察, 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对个体起 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压抑、暗示、分离现象等。
三、心理的实质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 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基础
人本主义
1.关注主观经验 2.重视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研究“真正人性层面”的问题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专有名词 1、被试——主试 2、变量—— 可计量处理的条件、 因素或特征。 刺激变量 机体(属性)变量 反应变量 3、样抽——样本 4、信度与效度 稳定性与准确性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优点:资料全面详尽,便于深入了解。 缺点:缺乏可靠性,不利结论推广。
内省:即通过自我对
其内在经验感受的 客观观察和分析来 从事研究
机能主义
(1)研究人的意识的功能和 目的 (2)强调意识的动态连续性 (3)内省,以及实验室以外 的其它方法的使用
精神分析学派
(1)一切活动由本能 (性、攻击)驱动 (2)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3)强调早期经验
行为主义
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和 反应的联结关系。
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1.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合适的时期就是所谓的() [单选题] *A.感应期B.适应期C.成熟期D.关键期(正确答案)2.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是遗传因素和() [单选题] *A.教育B.儿童的需要C.生理成熟(正确答案)D.社会3.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组织化的() [单选题] *A.命题和概念B.知识结构(正确答案)C.表象D.符号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每个人认知发展阶段存在本质的差异是() [单选题] *A.工作记忆容量B.语言发展特点C.图式(正确答案)D.生理成熟5.皮亚杰认为,()是主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单选题] *A.同化(正确答案)B.平衡C.顺应D.调整6.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被称为()[单选题] *A.同化B.顺应(正确答案)C.平衡D.发展7.皮亚杰的研究表明,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 [单选题] *A.客体客观性B.主体客观性C.客体永恒性(正确答案)D.主体永恒性8.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指() [单选题] *A.0~2岁B.2~7岁(正确答案)C.7~11岁D.11岁以上9.7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单选题]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正确答案)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阐述了儿童智慧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抽象推理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小学生主要处在() [单选题]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形式运算阶段11.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借助符号和概念,分析熟悉的现象。
根据皮亚杰的相关理论,学生所处的阶段是() [单选题]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12.儿童能借助小餐具玩过家家的游戏,若他们手中的小餐具被收回,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普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第⼀编绪论⼀、⼼理学概述⼆、⼼理和⾏为的⽣物学基础第⼆编认知三、意识和注意四、感觉五、知觉六、记忆七、思维⼋、⾔语第三编⾏为的调节和控制九、动机需要意志⼗、情绪情感第四编⼈的⼼理特性⼗⼀、能⼒⼗⼆、⼈格第五编活动与发展⼗三、学习⼗四、⼈⽣全程发展⼗五、社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学是研究⼼理现象的科学。
⼼理学以⼈的⼼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理。
(⼀)个体⼼理个体⼼理是个⼈所具有的⼼理现象。
1.传统⼼理学观点1)⼼⾥过程[1]认知过程:⼈获得或应⽤知识的过程,或加⼯信息的过程,是⼈的对基本的⼼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等。
[2]情绪情感过程:⼈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物质和精神需要⽽产⽣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3]意志过程:⼈⾃觉地确定⽬的并为实现⽬的⽽⾃觉⽀配的调节⾏为的⼼理过程。
这种⾃觉的能动性是⼈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个性⼼理(⼈格)[1]个性倾向性(⼼理动⼒):⼈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等。
[2]个性⼼理特征:⼈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经常表现出来的⼼理特点,是多种⼼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个⼈的⼼理⾯貌。
包括能⼒、⽓质和性格。
2.认知⼼理学观点1)信息加⼯过程:即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等2)⾏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等3)⼈的⼼理特征:包括能⼒和⼈格。
(⼆)个体⾏为:⾏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刺激是引起⾏为的内外因素。
⼼理⽀配⾏为,⼜通过⾏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意识由⼈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意识是⼈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觉调节和控制的⼼理现象。
(四)社会⼼理---⼈的本质属性:社会⼼理是在社会的共同⽣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的,是该社会内个体⼼理特征的典型表现。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三、意识及其特征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积极主 动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活动,是人所 特有的心理现象。
(二)意识的基本特征
意识的基本特征
1. 意识的自觉性。
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能够 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周围环境的 关系,并能够对自身的反映活动产生相应的 认识和评价。
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
2.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抵制和消除各种唯心
主义思想的影响。
3.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好其它邻近学科。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 有重要意义。
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 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几乎从事任何研究都离 不开观察法。
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计划,以免 出现遗漏;
其次,应力求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 避免主观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第三,要反复多次地进行系统观察,以获得 全面翔实的资料;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个案 追踪、分析作品和教育经验总结等手段来研究 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 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和教育 经验总结法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
1.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 和计划,同被试进行谈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 法。
2. 意识的目的性。
是指人们不但在行动之前知道干什么, 而且知道自己的行动将要取得的结果。
意识的基本特征
3. 意识的能动性。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定义:是指对人的心理研 究中必须考虑到把收集到的客观资料和主管资料科 学的整合起来。 我们把作为参与试验研究的有机体称为被试者或被 试。 被试:研究对象 主试:研究人员
首先,要周密考虑到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量化 变量(variable):是指在质和量上可以有变异的因 素或特征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映 种类和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系统性 系统性(systematization)定义:是指心理学的科 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描述心理事件。每一种心理事件都有质和量上的特点。 (2)揭示心理规律。例如艾宾浩斯用系统的实验发现了一条心理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研究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behavior)定义: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 应答、反应、运动等含义的很广的术语,指有机 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1、可观察到的行为 和反应,称为外显行为;2、心理的活动,称为内 隐行为。
行为和心理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 的。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的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同。及使
经典片段之 肖申克的救赎.flv 第一次 坐下来,你因被判终身监禁已在此20年? 是的,先生 你有感到悔过么? 是的,绝对有,先生。我是说,我得到了教训。我 敢说我已经完全 改变了,不会再为害社会了,这是神的真理。 第二次 坐下,你因终身监禁在此30年,觉得自己改变了么? 是的,先生,毫无疑问,老实说我已改过,我已不 会为害社会。上 帝可以作证,真的改变了。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学科性质来看,是一门交叉学科。
2. 心理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3.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活动,它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脑包括:额页(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有)、顶页(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等)、枕页(视觉中枢)和颞页(听觉中枢),延脑、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4. 神经活分理处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基本规律包括: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扩散是兴奋或抑制从原发点向四周扩散开来,集中是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原发点集中过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5.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心。
6. 7.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B.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C.有助于老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D.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神经元 神经系统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伴随注意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西方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分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即意识,主张采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主张对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第二节心理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神经元有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2.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
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信号反射)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作为刺激物)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刺激物)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基本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诱导是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负诱导),以及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正诱导)。
诱导有可能是同时的也有可能是相继的。
如:专心学习时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元加强了相邻脑区的抑制(同时性负诱导) 晚上开夜车学习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相继负诱导)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地反映第三节心理学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实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6.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7.现代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了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还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
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3)意志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
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
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也叫个性心 理特征。个体所具有的多种心理特征有机整合所显示出来 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成为人格
关系:1、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具体的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 2、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的样子
• 引言 • 罗森塔尔效应 告诉我们,对一个人报以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更快更 好的成长;反之,对一个人报以消极的期望则可能使他自 暴自弃。
第一章 来源于生活的心理学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界定与性质 • 第二节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界定与性质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 • • • •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 一、心理离不开物质载体 • (一)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 古诗云:“天昏昏兮人郁郁” • 二、心理的能动性 • 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的作用。人们的行为不是无缘 无故产生的,都有心理学根源。名人吸毒 • 心理对环境具有建构和选择的作用 女杀人犯
(五)认知神经科学
•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作为第一作者即将发表在 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的论文《金钱的符号 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 学术界之外的关注。 • 数现金能减少疼痛 • 周欣悦在损失金钱会令人们感到生理性疼痛前已经了解到: 使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受到他人排斥时, 以及损失金钱时,人的大脑反应与肢体伤痛时大脑的反应 是相似的。钱、爱(社会关系)和痛的关系如何?对这个问题 的好奇是吸引周欣悦研究的最初动力。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二 )机能主义 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流”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
或目的是什么?”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三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环境决定论”(华生)
三、心理学的谱系
6、广告心理学 7、消费心理学 8、环境心理学 9、法律心理学
心理学问题的多样性
问题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们如何更好的处理日常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
咨询心理学家
大众心理学家
心理治疗师
记忆是怎样存储在大脑中的? 生物心理学家
精神药理学家
问题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教一条狗听从命令?
实验心理学家
三、心理学的谱系
(一 )基础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 2、实验心理学 3、生理心理学 4、发展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谱系
6、认知心理学 7、人格心理学 8、变态心理学 9、动物心理学 10、心理测量学
三、心理学的谱系
(二)应用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 2、临床心理学 3、咨询心理学 4、工业心理学 5、管理心理学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整体性。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六)认知心理学( )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 1908-1970) 罗杰斯
投射测验法
罗夏克墨渍(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2.三个阶段:感觉→知觉→心理萌芽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二.学派纷争(一)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观点: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里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观点:①确定了刺激的反应之间的关系②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点的观点(四)格式搭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
主张:从整体来研究心理现象。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杰斯马斯洛主张:(1) 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适应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通过(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包括细胞体(灰色的)、树突(灰色的)和轴突:白色(外有一层白色薄膜包围,即髓鞘,起绝缘作用。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连接的部位叫突触。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躯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2)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①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
②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 第一章 感觉和知觉
三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总是用过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
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 如:“盲人摸象”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 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就 越深刻、丰富、精确。如一目十行 2 言语的指导作用。指引思考的方向和知觉的内 容。 3 实践活动的任务。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 实践任务不同,知觉的效果也不同。
四 知觉的分类 知觉由多种感官联合活动而产生的,故有多种分
类法。 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 等。 按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 空间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时间知觉处理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按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正确的知觉,错误 的知觉(错觉)
光刺激,使感受性迅速降低的现象。 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由于一系列的弱 光刺激,导致感受性不断提高的现象。 一般暗适应较慢(几分—十几分种),明适应较 快(几秒种)。 2 嗅觉的适应:较明显。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 3 皮肤觉的适应: 4 听觉和痛觉较难适应。
四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
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 在视知觉领域研究比较多。主要有: 1 颜色恒常性:在不同照明下,人的颜色知觉映 象仍然相对稳定。 2 大小恒常性: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距离的不 同而改变。 3 形状恒常性。物体的形状不因位置的变化而变 化。 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识经验对知觉效果的一种调节。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错觉的种类
1 2 3 4 5 6 7
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 大小错觉 方位错觉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颜色错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服装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4. 服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第一章 第一节
• 在研究了服装与诸学科之间 关系和服装心理学与诸学科 的关系之后,我们应该明确 在设计或选择服装时必须首 先考虑两个问题:
• 人、物品(服装)、目的、 环境具有何种关系 (如服 装穿着的5W原则);
• 人―物―目的―环境的各要 素之间相互关系 。
第一章 第二节
3.服装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交叉 学科。
服装心理学不仅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需 要理论等有关心理学科有关,而且与社会科 学中的社会学、人类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 中的人体工程学、生理卫生学、材料学等诸 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 学科。服装的研究是多学科综合的领域,必 须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服装进行科学的研究。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二节
• 在我国服装文化虽源远流长,非常丰厚,但 由于诸多原因,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 们才开始注意到研究着装的心理。就目前而 言,我国的服装心理学研究尚处于零散的、 未成体系的探索阶段。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 社会学学者、心理学学者、人类学学者和服 装研究人员等有志于从事服装工作的人们在 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我国较为完整的服 装心理学体系将会很快形成。
第一章 第二节
1.服装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服装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目前 还没有人来解释,但是从传统的观点看,心 理学是包罗万象的,由它生发出各个分支, 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服装心理 学作为研究社会中人的服装行为和着装动机 等的一门学科,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所以服装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
第一章 第一节
二、服装的目的
• 关于服装的起源,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现今, 有很多的论说。
• 适应环境说:为了御寒保暖以及保护身体以免 外伤或虫咬,于是才发明了衣服。
• 羞耻说:为了遮羞起见,就发明了衣服。 • 异性吸引说:就动物界来说,雄的孔雀或雉鸟
等,为了吸引雌的异性,特别具有美丽的羽毛。 同样,人类为了吸引异性,特地创作了美丽的 衣服。
• 装束:指人着装后的整个形态,包括三部分:一是穿戴 的衣服、鞋帽、腰带、提包;二是佩戴的首饰、发型、化 妆;三是着装者的身材、容貌、气质、举止以及特定的环 境和场合。由这三部分构成的着装者的活生生的完整形象, 就是“装束”。装束也常称为装扮、打扮。
第一章 第一节
• 服装: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服装 是指覆盖人体躯干和四肢的各种衣物。从广义上讲,服装 不仅包括身体主要部分的覆盖物,还包括帽、鞋、袜、手 套、围巾、腰带等人体头部、颈部、手足的覆盖物 。按 更深更广的角度理解,服装也可以指穿衣的整个形态。
第一章 第二节
2.服装心理学是服装学的重要支柱。 服装学是以研究服装的构成(包括设计和生 产制作)、服装的穿着(包括审美和流行)、 服装的流通(包括交易和保管等)等一系列 内容为主的一门学科。这一系列的研究,无 一不与人们的心理有关,是人们的心理活动 支配着一切,推动着服装的发展和变化。因 此,服装心理学是服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服装学的重要支柱。
第一章
第一节 服装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服装的界定
日常生活中,衣裳、衣服、衣衫、服饰、装束、服装等 词时常混用。实际上,它们之间应该是有区别的。
• 衣裳:“衣”指覆盖人体上半身的衣物,俗称。“裳” 指覆盖人体下半身的衣物,常称下裳。上衣和下裳合称 “衣裳”, 指覆盖人体躯干和四肢的各种衣物。服饰: 指衣服及其全部装饰品和配件。
•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研究,由于受到较为成熟的社会科学和 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主要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展开 的,形成了以社会心理学为基本框架,来研究人们着装动机、 着装的心理差异,为服装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 70年代到80年代末 ,由于心理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及相关的 材料、工艺、制作技术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服 装心理学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 装饰说:为了满足人类的喜欢漂亮、爱美的本 能而发明了衣服。
第一章 第一节
• 上述这些学说中,有的有一定的道理,令人赞同,有的依 据不足。但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共性的东西, 也就是日本学者伊藤纪之所认为发明和穿着服装的目的有 两种:其一是从外界保护身体,其二是传达某种意义予外 界。
从外界保护身体
人
(传达设计)精神 装备
工具(产品设计) 装备
社会
环境装备
自然
(环境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2、服装与文化因素的关系 • 文化,人们一般将其分为
意识文化、行为文化、物 质文化三类。可以说,服 装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又 是该时代一切文化的积淀 和升华,它是每个时代文 化的产物,又是反映这一 文化的镜子。我们可以看 到,服装文化中的沉淀因 素多为非物质性功能。现 代服装设计和穿着,文化 的沉淀积累规律依然起着 重要的作用。
活无拘束,好打抱不平。
宽松式的服装。
性格内向,脾气温和,循规蹈矩,以服从 以普通的款式为主,喜穿着中性色调的
为自己的天职,不愿多说话。
服装,对小花图案感兴趣。
活泼好动,自信心很强,外向型的性格, 对服装有自己的见解,喜华丽的色彩,
对生活充满了感情。
讲究品牌和流行,甚至是超前的。
对任何事物都是冷静的,工作认真,有条 喜欢穿着单色暗色调的服装,对蓝色、
• 服装的目的 向外界传达意义
• 我们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研究服装的目的。对个 体来说,服装有御寒、防暑、护体等生理卫生上的目的和 生活活动上的目的;对社会来说,服装有角色归属、性别 区的选择和 穿着以期达到的结果。
第一章 第一节
有理,不轻易发表意见。
黑色等冷色调色彩和朴素的款式比较喜
欢。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 服装心理学是服装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是本世纪随着科 学技术和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兴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 3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装的起源、人的着装动机、服装 心理的差异和服装演变的心理分析进行的。
【作业】
• 一、概念题 1、服装 2、服装的目的 3、服装心理学
• 二、问答题 1、服装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研究服装心理学的意义?
• 三、实践题 请调查你身边的亲属或同学,了解他们选择服装时主要考 虑什么因素。 提示:如你购买服装时主要考虑什么因素?或问同学对选 择品牌服装又什么看法?
热爱集体活动,待人诚恳,性情温和,工 穿衣能跟上时代,喜穿比较传统的服装,
作起来认真负责,埋头苦干。
对于新款式、新面料也是情随事迁。
热情开朗,喜爱交往,待人真诚,工作起 在穿着上比较随便,喜穿宽松的服装,
来雷厉风行。
对色彩比较敏感,打扮比较入时。
性格粗犷,直爽干练,为人厚道,生 对服装穿着无所谓,不爱赶时髦,喜穿
第一章
• 人类属于灵长类动物,是从猿人进化而成。 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能自己裁制服装, 穿着服装,于是,穿衣服也就成了人类区别 于其它动物的标志之一。
• 服装除具有遮体、御寒等保护作用外,还有 装饰人体和美化人体的功能,更有遮羞、炫 耀等微妙的心理需要。
• 服装的穿着既与个体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 态度认识有关,又和社会的政治、道德、风 尚及人们的文化修养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服 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第一章 绪论
• 学习目标:学习和掌握服装心理学的基本概 念、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
• 学习要求:对概念要深入理解,对意义的掌 握要联系实际。
• 学习重点:服装心理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 特点。
• 学习难点:服装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章
• 服装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有 历史就有服装。服装是我们窥视人类文明的 窗口,探知社会变迁的轨迹。从古到今,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服装 表现出各种属性与特征,反映了人们不同的 社会文化观念和心理需要。“衣、食、住、 行”是人类生活的四个基本需要,穿着服装 是人类特有的生活习性,它是构成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是依靠服装的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的。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三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服装心理学的特点
•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时代一切文化 的积淀和升华,是一个时代科技文明的镜子。而 服装心理学是以心理学基础,研究人的着装心理 及服装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 科。关于服装心理学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来加以解释。
也就是说“服装”是由下列各部分组成: • 1.衣服(衣裳):人体上、下、内、外的各种覆盖物。 • 2.配件(附属品):鞋、帽、手套、提包、腰带、领带、
伞、扇子等。 • 3.首饰:项链、耳环、手镯、戒指、胸针等。 • 4.发型:发髻、烫发、短发等。 • 5.化妆:施脂粉、画眉、涂眼圈、涂唇膏、染指甲等
第一章 第二节
三、服装心理学的意义 服装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服装心理学的研究扩大了服装的知识领域。 2.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对探讨人的社会化行为
有一定的意义。 3.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对探讨人的个性化行为
有一定的意义。 4.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对探讨心理的、社会的、
健全的人的条件有一定意义。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一节
·
3.服装与社会因 素的关系
(1)社会角色和 地位的象征。
(2)服装与人际 交往。
(3)社会群体与 服装流行。
第一章 第一节
4.服装与心理因 素的关系
(1)需要与动机。
(2)态度与知觉。
(3)个性与自我 概念。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的个性特征
服装的穿着习惯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 能跟上时代,但不喜超前,着装朴素, 有同情心,为人热情,对别人比较宽容。 服装的穿着得体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