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浙江专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Ⅱ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Ⅱ Word版含答案

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简释:所谓“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文中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5.文中信息的筛选。

简释:它要求在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精讲 浙江版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精讲 浙江版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文言虚词(一)二.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经常接触到的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

三. 例题讲析之“之”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虚词。

常见的有5种意义和用法:A. 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或指示代词。

B.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

C. 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D. 表示语气停顿,或协调音节,舒缓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E. 放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放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使宾语前置;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1. 余悲之(他),且曰……《捕》2. 君将哀而生之(我)乎? 《捕》3.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的)甚也。

4. 永之(的)人争奔走焉。

《捕》5. 然侍卫之(的)臣不懈于内……《出》6. 是非君子之(的)道。

《攘》7. 吾欲之(去)南海,何如? 《为》8. 之(去)虚所卖之(他)。

《童区寄传》9. 公将鼓之(D)。

《曹》10. 盖一岁之(D)犯死者二焉。

《捕》11. 予独爱莲之(E)出淤泥而不染……《爱》12. 何陋之(E)有? 《陋》其A. 作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

B. 作指示代词。

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中的”。

C. 作句中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

1. 以刺刀攫其(它)首……《螳》2. 今有人日攘其(他)邻之鸡者。

《攘》3. 如知其(这)非义,斯速已矣……《攘》4. 蜀之鄙有二僧,其(其中)一富,其(其中)一贫。

《为》5. 始作俑者,其(难道)无后乎? 《孟》6. 其(难道)真无马邪? 《马》焉A. 作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此)”、“彼”的意义。

B. 作疑问代词,哪里。

作疑问代词时都放在句子中间。

C. 作语气助词,可以表示陈述、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可译成“啊”、“呢”或“吗”。

作语气助词时放在句子末尾。

中考试题研究语文(浙教版)总复习教材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中考试题研究语文(浙教版)总复习教材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连词,因此,于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用于词尾,助词,……的样子。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⑤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好像……的样子”“好像……似的”。
表手段、工具、条件,用,拿,凭。
③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连词,表目的,用来。
④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连词,表结果,以致。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动词,表意愿,认为。
⑥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相当于“而”,不译。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到。
⑤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代人,他(她)的。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代物,它的。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副词,大概,也许,表推测。
④其真无马邪?(《马说》)
副词,表委婉、估计的语气;难道,还能,怎么,大概。

浙江省2020高考语文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浙江省2020高考语文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李仕才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常常考察的要点。

所以坚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有用法,是备考复习的要点。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敬父亲母亲、尊敬兄长的道理频频讲给百姓..听。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师说》)译文:他得悉真谛原来就比我早,我随从他,拜他.为老师。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五人墓碑记》).译文:叫唤着中丞的名字并且呵斥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译文:巫医、乐师、各样工匠这些..人。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逍遥游》).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劝学》)译文:假如没有蛇鳝的.洞窟就没有安身的地方,是因为专心烦躁。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①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若是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款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常常。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早的标记。

①夫晋,何之.有?(《之武退秦》)文:晋国,有什么足的呢?②句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

(《》)..文:不理解句,不可以排除迷惑,有的从,有的不从。

4.放在倒置的定与中心之,作定后置的志。

①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

(《学》)文:蚯蚓没有益的帮凶,没有的筋骨。

②居堂之.高其民。

(《岳阳楼》)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他的百姓担。

5.用在或(多不及物)后边,凑足音,没有在乎。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3

【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3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点拨】第(1)句注意“风化”“隐匿”“知”等的翻译。 第(2)句注意“请”的翻译及“财何为也”的句式(“何为” 是“为何”的倒装)。翻译时以通顺为准,如直译后读起 来不通顺,可以改换,如“入”直译为“进入”,“进入长安” 不合习惯说法,可改为“来到长安”。
3.文言虚词的特点 (1)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 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2)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言文 中会多次出现。 (3)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 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 表达不同的语气。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 首先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 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言行偏激,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有误,文中并 没有写他得罪京兆韦祖思,他“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也与韦 祖思没有关系。 答案:D
(3)结合题目要求,从中一一作出比较。 要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借助语句的结 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意义是否有 区别。通过逐项比较,B项“拂衣而出”中的“而”为连词,表 修饰。从而确定答案为B。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答案:(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 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浙江专版)考点整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浙江专版)考点整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18年中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1.【2019·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初二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②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③矣。

(注)①鞅鞅:闷闷不乐。

②绛、灌:指周勃、灌婴。

③血食:享受祭品。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答案]杳:日在木下,表示昏暗。 [解析]本题考查看图解字的能力。先读图 ,分析“旦”“東”“杲”字的结构和含 义,弄清楚“日”指太阳,“杳”为日在木 下,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结 合这番分析,仿照前三个字先结构,后字义 的形式,把“杳”解读出来即可。注意这 一系列的字都与“日”有关,所以解读 “杳”时要注意以表述“日”为主。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2.[2019·湖州]填空。(2分) [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或”是“國”的本字。——《字源解说》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口,郭也。一,地也。——《说文解字》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专题三
文言词语释义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1.[2019·杭州]根据下图,推测“杳” 字的意思。(2分)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3 文言词语释义(11页)ppt精品课件
(1)根据以上提示,甲骨文 = + ,“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

。(1分)
[答案] (1)用武力护卫城邑、疆域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造字法解读字义。先读懂题目要求,然后分析上面关于“或”
·
[答案] A
将军宜枉驾顾之
·
今亡亦死
·
鲜妍明媚

2020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六 第三讲 文言虚词理解

2020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六 第三讲 文言虚词理解
中考中经常考到的,就是在教材中作为重点的几个。所以 对这些常用、常考的虚词要多留心,细辨析,牢固掌握。理解
1.辨兼类。有的虚词兼有实词的用法,在做题时,必须先 弄清它在句子里处在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从而确定它是哪 一类词。以“之”字为例,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③已而之细柳军,①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的”。有时还可以作语气助词用,例如《曹刿论战》中 “公将鼓之”一句里的“之”。第②句中的“之”,是人称代 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第③句中的“之”,是动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往……去”。
2.审词气。文言虚词中有许多是语气助词,像现代汉语中 语气助词一样,分别表示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的语气。文 言文在古代是不加标点符号的,为了便于阅读,后人加上了相 应的标点符号。看了标点符号,就可以大体确定句子的语气, 也就可以大体确定一些语气助词的用法了。当然,情况并不完 全一样,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课外 语句,本句翻译: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 情的人得到它。)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 记》) 第①句中的“夫”字,用在句首,是“句首助词”,表示
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要坚持“三抓”: 1.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 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复习时应立足 课本,收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例句,归纳整理。对于典型用例, 经常复习,防止遗忘。 2.抓重点。对于《考试命题实施细则》要求掌握的重点文 言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注意特殊意 义和用法。 3.抓迁移。多读课外文言文,在新语境中辨析重点虚词的 用法和意思,强化迁移应用能力。 总之,文言虚词的理解,也是一个“语境”问题,要参照 全句以至全段的文意、语气去体会和解释它们,这样的解释才

中考语文浙江版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中考语文浙江版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中考语文浙江版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考语文浙江版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考语文浙江版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全部内容。

中考语文浙江版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复习要点1. 初步了解通假字的特点,能正确解释课文中出现过的通假字.2。

理解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的特点,能根据课文注释及语言环境,正确解释这些词。

3. 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能根据语言环境,加以正确解释。

4。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能解释活用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典型例题】1。

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如“具答之。

便要还家"中,“具"“要”分别替代“俱”“邀”,“具"“要”都是通假字。

识别通假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求:①音同形似。

如:“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虚”通“墟”,意为“集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坐"通“座”,意为“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为“嘱咐"。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为“表现”。

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意为“横放的”。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已后”意为“以后”.④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杭州市中考15个文言虚词

杭州市中考15个文言虚词

杭州市中考15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一、之1.作代词,指代人、事、物如:故克之(他们,指代齐军)肉食者谋之(指代这件事)箬篷覆之(指代“舱”)2.结构助词,用在名词性偏正短语之间,相当于“的”如:隐土之北3.动词,用在表处所的词语前,相当于“去”“往”如: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一般不译。

①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髻环之始掠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臣以为王吏之攻宋也②调节音节怅恨久之\公将鼓之③提宾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二、以1.介词,把、用、凭、因为、按照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今诚以吾众\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以刀劈狼首\悉以咨之\ 咨臣以当世之事\祭以尉首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残年之力\先帝不以臣卑鄙\徒以有先生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扶苏以数谏故2.连词,连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满井游记》)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弱为强者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接两个并列的词或短语,“而(来)”属予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或以为死,或如:一儿以日初出远如,及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三、而常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微而众寡太守归而宾客从杂然而前陈者而中道崩殂四、然1.连词,然而、可是、但是如:然志犹未已2.助词,常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的样子”“地”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秦王怫然怒3.代词,这、这样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谓为信然4.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5.动词,认为……对处士笑而然之五、乃1.副词,就,竟,才屠乃奔倚其下(就)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乃悟前狼假寐(才)乃不知有汉(竟)2.表判断,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六、为1.wéi 动词,做,成为,是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wèi 介词,为了,替,对,向,被愿为市鞍马(替)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山峦为晴雪所洗(被)(《满井游记》)七、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代词复到舅家问焉(他,他的情况)3.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4.语气助词,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八、于介词,在、从、向、对、比负者歌于途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从)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向、给)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九、其1.代词,他(们),他(们)的,那(些),其中(的)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他们,指愚公一家)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他的)复前行,欲穷其林(那)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2.表示语气,表示反问或表示推测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其恕乎(表推测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加重语气的助词)十、虽1.连词,虽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2.连词,即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十一、因1.连词,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屏人曰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2.介词,顺着,根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二、且1.副词,近,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副词,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十三、则1.连词,表示相承,就学而不思则罔2.连词,表示转折,却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十四、者1.指代人、事、物,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后,……的人,……的东西,……的地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爱者甚蕃中轩敞者为舱2.表停顿,常用于名词、表时间的词之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陈胜者,阳城人也 (和“也”结合,构成判断句)今者我亡淄衣十五、乎1.语气词,表疑问、反问、感叹语气,呢、吗、啊此何遽不为福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乎2.介词,用于句中,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精华六 统编教材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大全

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精华六     统编教材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大全

6.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表示被动,被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也 做 (3)武陵人捕鱼为业 当作,作为 (4)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变 (5)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当,担任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7)愚以为宫中之事 以为,认为 (8)或异二者之为 表现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向,对 (10)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给 (11)为宫室之美 为了
4.以 (1)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以为 (2)醒能述以文者 用 (3)可以一战 凭借,靠 (4)必以分人 把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因为 (6)受命以来 在,从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示目的,来,用来 (8)以伤先帝之明 表示结果,以致,以至于 (9)以其境过清 表示因果,因为,由于 (10)计日以还 表示修饰,不译
(三)12个动词的使动用法 1.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2.望峰息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3.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4.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5.威武不能屈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空乏: 使……受到贫困之苦 7.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 8.初极狭,才通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9.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10.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灭亡 11.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12.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二)8个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使……劳累 2.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使……锐利 3.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4.钟鼓乐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6.以光先帝遗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扩展 8.苟全性命于乱世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2020年浙江高三语文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智慧辨析复习讲义

2020年浙江高三语文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智慧辨析复习讲义

高分方案2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智慧辨析I步步为届知讲先导I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浙江卷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点,“常见虚词”指的是考纲中明确标注的18个虚词,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此考点命题形式稳定: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的理解,每个选项又有两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来自考查文本,另一句来自课内文本(一般为重点讲读篇目)。

下面是近五年高考浙江卷虚词考查情况汇总表,以帮助考生了解考点,积极备考。

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

高考中涉及的“用法”简单地说就是指词性,常见词性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是指语气副词,比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中“其”即为表婉商的语气副词;助词通常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介词在文言文中往往与其后的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短语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以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常见关系有并列、承接、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目的等;代词在文言文中常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2.文言虚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是由语境确定的,浙江卷主要是提供课内外两个文言文句子,要求判断两句中共同的虚词的意义,所以考生主要是能结合虚词的用法和文句所在的语境做出异同的比较。

I经典题腹精准剂析|例重读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年高考浙江卷), 回答问题。

F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饰以温慎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A.举以予人B儿之成,则可待乎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D j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吾尝终日而思矣解析:B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之、其、而”的用法。

A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B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其:代词,那些/连词,表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0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处①之不易》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①处:居于高位。

②俭:荒年。

③率物:为人表率。

④豁:放弃。

(二)《范文正公仲淹贫悴》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勿以.我受任方州以.其境过清B.殷仲堪既为.荆州不足为.外人道也C.而.术者气已绝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D.封识宛然.然.,胡不己乎【答案】AC【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本题中的A项,因为。

C项,表转折。

B项,前者“担任(刺史)”,后者“对”。

D项,前者“……的样子”,后者“然而”。

(一)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之后,正赶上水涝欠收。

殷仲堪每天只吃五碗,没有别的饭菜。

饭粒掉在餐桌上,就捡起来并且吃掉它们。

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也由于他的生性朴素。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的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

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也不会改变。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登上高枝,就抛弃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二)译文: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个姓朱的人家,经常与一个术士交游,正赶上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

”随即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的怀中。

范仲淹正想推辞,那个术士就气绝而死。

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让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

”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和白金一起交给术士的儿子,那个密封的标志依旧完好如初。

【浙江省杭州市九年级重点高中新生入学分班模拟】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选自《宋名臣言行录》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

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zhān)粥不充,日昃(zě)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扶苏以.数谏故②以.衾拥覆C.①辍耕之.垄上②去之.南都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3.下列句中与“辄以水沃面”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中有足乐者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可以为师也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2.C3.B【解析】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C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都是动词,意思都是“到”。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连词,却/连词,就。

B项,连词,因为/介词,用。

D项,人称代词,他们的/加强反问语气。

3.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就用冷水洗脸。

以:用。

A项,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以:因为。

B项,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以:用。

C项,可以凭借这个作为老师了。

以:凭借。

D项,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以:靠。

故选B项。

乙文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

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

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

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名师点睛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2.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

3.句位分析法。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

4.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5.结构互训法。

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

6.关系分析法。

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

7.成语印证法。

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2.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学而不.思则罔B.太丘舍.去又渐如高舍.C.下车引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D.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注】①除:提拔官职。

②奄:突然。

③戮:杀。

④赞:辅佐。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代裔为.长史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C.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D.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