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合集下载

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h i s t r o o p s t o g o o u t o f Mo u n t Qi i f v e t i me s f o r t h e No r t h e m E x p e d i t i o n . T h r o u g h t h e l a u n c h i n g o f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C o l l e g e , T o n g c h u a n 7 2 7 0 3 1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Zh ug e Li a n g ,who wa s“ c a u t i o u s a l l h i s l i f e ” ,k n e w t ho r o ug h l y t h a t Sh u h a n Re g i me wa s t u c k e d i n t he c o me r o f s o u t h we s t e m Chi na wi t h i t s n a t i on a l a n d mi l i t a r y po we r i n c o mp a r a b l e t o
2 0 1 3 年9 月
咸 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X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e p. 201 3 、 , o1 . 28 N o. 5
第2 8 卷 第5 期
[ 秦 汉 文史 研 究 ]
t h a t o f Ca o we i Re g i me . Ho we v e r , h e d i d wh a t wa s c o n t r a y r t o h i s u s u a l wa y o f d o i n g t h i n g s b y l e a d i n g

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我们弄错了,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我们弄错了,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我们弄错了,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说起孔明,都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当刘备三顾茅庐将他请出来之后,他就对刘备忠心耿耿。

刘备去世之后,他又一直辅助刘禅,多次率领北伐战争。

然而众人却弄错了孔明北伐的目的,而孔明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一个人。

下面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众所周知,刘备在孔明的辅助下,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国,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形势。

原本刘备与孔明的理想都一样,那就是一统天下,匡扶汉室,但是刘备却在中途就去世了。

刘备在去世的时候,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自己的儿子刘禅都交给了孔明,因此,孔明对蜀汉江山费尽了心血。

那么孔明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件事就是为了平衡蜀国内部的矛盾,依法治国。

要知道蜀国内部并没有像三国演义当中所写的一片团结,而是存在着诸多矛盾。

都知道,蜀国是刘备攻占荆州益州之后建立的,所以,内部的利益就难以平衡。

孔明就根据当时的情况实施了依法治国的政策。

第二件事是孔明做的做大的一件事,那就是北伐。

在我们所学的文章《出师表》当中,就记录了孔明北伐的目的,以及北伐的艰难。

世人都以为孔明北伐是为了一统天下,兴复汉室,完成刘备的遗志,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目的,那么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为了以攻为守,保住蜀汉的江山。

以孔明的聪明才智,深谋远虑,他看出了蜀国与其他两国相比,实在是羸弱不堪,虽然当前还能够与其他两国并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蜀国必将被其他两国吞灭。

所以孔明不得不博一把,博赢了蜀国就将迎来美好的未来,然而,孔明却没有那么幸运,他多次北伐都没有能够灭掉魏国,打破蜀国所处的僵局。

那么,孔明北伐为什么会失败了?其实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蜀国所处的地势险峻,不便于行军和粮草的运输。

还有一部分是蜀国内部有很多人都反对孔明北伐的战略,要知道一场战争,后方的支持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小部分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魏国的权臣司马懿。

中华五千年 第35集 诸葛亮北伐

中华五千年 第35集 诸葛亮北伐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35集 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刘备的遗志、恢复汉室而多次发动的对曹魏的军事行动。

北伐从公元228年到234年,持续了六年之久,共进行了五次。

尽管这些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大义的忠诚。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不仅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还成为忠诚、智慧和责任感的象征。

一、诸葛亮北伐的历史背景诸葛亮北伐的起因与蜀汉的地理、政治局势,以及刘备临终前的遗志息息相关。

北伐的目标不仅是恢复中原的汉室统治,还为了提升蜀汉的国力和政治地位。

1.蜀汉的困境蜀汉地处西南,地理条件相对封闭,虽然有益州这一战略要地,但经济资源有限,人口稀少。

与魏国相比,蜀汉的国力较为弱小,长期缺乏外部扩展的机会。

诸葛亮深知,如果蜀汉不能主动出击魏国,时间久了将更加孤立无援。

因此,他希望通过北伐开拓疆域,改变蜀汉的劣势。

2.刘备的遗愿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期望他“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感到肩负重任,必须积极进攻曹魏,以此恢复中原汉室的江山。

3.曹魏的内部分裂尽管魏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内部也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曹丕去世后,曹魏政权出现了权力斗争,司马懿与其他大臣之间的矛盾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内部问题,希望利用魏国内部的不稳来发动军事行动,削弱曹魏的统治力量。

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与准备诸葛亮深谋远虑,为了确保北伐能够成功,他不仅进行了缜密的战略规划,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增强蜀汉的军事实力。

1.内政改革与屯田政策在军事行动之前,诸葛亮进行了多方面的内政改革,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他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在战争之外进行农耕,解决了蜀汉长期以来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此外,他还整顿吏治,减少贪污腐败,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通过这些措施,诸葛亮为蜀汉的北伐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后勤保障。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共进行了5次北伐,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告终。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北伐?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近历史学专家的论断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和动机第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依据: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第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依据:易中天品三国)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后。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

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

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

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

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依据:易中天品三国)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

所以在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诸葛亮应该北伐一辩稿

诸葛亮应该北伐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诸葛亮应该北伐。

首先,我们认为诸葛亮应该北伐并不代表诸葛亮真的可以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而是一种积极地防御策略,是蜀国当时国力的客观需要。

我方将从以下8点来论述我方观点1 北伐是由蜀国的政权合理性的需要所决定,蜀国笼络天下贤士的最大资本就是打出了“汉室宗亲”的口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偏安于蜀国一地,自立为王只求自保,与一方诸侯割据何异?2 如果不北伐,蜀国就是处于消极防守阶段。

蜀国实力最弱,魏国第一个下手的多半会是蜀国,而且被动防守在心理上实质承认了失败。

3 蜀国是由本土集团,东洲集团,荆州集团三方势力组成,作为统治阶级的荆州集团人数规模最少,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权必定极不稳定,内部矛盾尖锐,那么转移国内矛盾势在必行,如何行?北伐!4 北伐本身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当时,再夺取荆州已不可行,而北伐目标雍凉为西部商阜重镇,而且得此地可成高屋建瓴之势,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5 诸葛亮北伐本身也没有造成所谓的穷兵黩武,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除去第一次街亭之败以外,后来四次大部分兵力都安全退入汉中,保存了大部分有生力量。

6 诸葛亮北伐其实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如果诸葛亮留在成都,功高震主,谁也无法预计后果。

而诸葛亮置身于边塞,后主刘禅也不会顾虑那么多。

这并不能说是诸葛亮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蜀国,也需要这位丞相。

7 诸葛北伐吴国能够有效的贯彻联吴政策。

一来使吴国尊重蜀国势力,并愿意保持合作。

二来激起吴国的效仿意愿,产生制衡魏国的实质效果。

历史告诉我们,在诸葛亮当国的10年间,吴国曾累次与魏国作战,的确尽到其作为同盟的义务。

8 最后一点让我们提升一个高度,军事是为政治服务。

若用纯军事的观点分析北伐,蜀国的实力与魏国实力相较相差甚远,但是任何战略计划都是政治性的,我们分析诸葛为什么北伐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其产生的政治效果。

而这种效果以上7点我方已经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诸葛北伐,对蜀,可安民心。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s i t uat i on t hat nat ional pol i t ic a l s i t uat i on c ha nged gr eat l y.Bef or e t he t i mi ng co mes,hi s nor t her n expedi t i on wa s onl y
On t he St r a t e gy of Nor t he r n Expedi t i on by ZHU Ge·- - l i an g
HU Yi cun ( Nor ma l School ,Huangs hi I nst i t ut e of Technol ogy ,Huangs hi Hubei 43 5003 )
t o gai n a bett er s i t uat i on i n t he deci s i ve ba t t l e.
[ Key wor ds] ZHU Ge —l i an g;n or t her n expedi t i on;s t r at egy analys i s
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屡次兴师北伐,与曹魏 争持于祁山一 线。这一系列的军事行 动,单纯从 结果看,基本上是劳而无功。对于诸葛亮的选择, 后人或怪其取 道险远,或责其不用奇 计,多有非 议。当然,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出兵是无奈之举,例 如王夫之说:“祁山之师非公初意,主暗而敌强, 改图以为保蜀 之计耳。公盖有不得已 焉者,特未 可一 一与魏延 辈语也。 ”又说: “公之定 算,名为 攻 而实为守计也。”…更有人认为诸葛亮出兵陇右, 是将 现实的 战略目 标改成图 谋凉州 ¨1。这些 说 法,各有其道理,但从蜀汉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 似乎又未尽得诸葛亮之本心。
尽管丧失了 荆州,失去两路进兵北 伐的前提 条件,但对于诸葛亮而言,“隆中对”的计划仍然

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以付琬 。 ” 口 】 8 而费秫则是 在调解魏延 、 杨 仪之 间矛盾 的过程
中显示 了其才干 , 史书上说 他“ 常人其 坐 问 , 谕晓分 别 , 终 亮 之世 , 各尽延 、 仪之 用者 , 棉 匡救之 力 d 三 ” 。 ”
虽然王平“ 生长戎旅 , 手不 能书 , 其所识 不过十字” ,
为诸葛亮提供 了表现其用人 、 治军、 理 国之才干的舞 台, 确立 了他 的威信 , 巩固了他的地位。
军, 统五部兼当营事 , 进 任讨 寇将军 , 封亭侯。 ” 。 姜维 是魏 国降将 , 但诸葛 亮考 查 后认 为 他 “ 甚敏于军事 , 既有 胆 义 , ( 又) 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 汉室 , 而 才兼 于人” o [ 2 3  ̄ 9 于是加意
出全师” , …挥 师北伐 。 其战 略目的之一 : 通 过北伐战争 。 诸葛 亮确立 了其威 信 ,
巩 固 了其 地 位
其战略 目的之二 : 通过北伐战争 。 诸葛 亮发现 、 培养了人
才, 剔 除 了 一些 不 适 之 人
他执掌蜀汉政权时 , 关、 张、 马、 黄 四大将及庞统 、 法正等
0c t .20 1 3
V0 1 . 1 6 N o . 5
【 历史文化研究】
浅析诸 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 目的
宋乃 成
( 铜 川职业技 术学院 人文科 学系, 陕西 铜 川 7 2 7 0 3 1 )

要: “ 一生谨慎 ” 的诸葛亮深 知蜀汉 政权偏居西南 一隅之地 , 国力 、 军力都远不如 曹魏 , 然而他却 一反常规 ,
但他却在街亭之战中显示 了不凡的才干 , “ 特 见崇显 , 加拜参
绩, 但 其功小而并不 能服众 , 于 是他只 好通过 北伐 战争 来显 示其才华 , 并立下赫 赫战功 , 以巩 固其 地位 , 确立其 威信 。战 争中 , 蜀军攻取了魏 国的武都 、 阴平 两郡 , 射 杀张 邰 , 并 多次 取得小战役的胜利 , 使 魏军疲 于应 付。数 次北伐 战 争 , 确 实

诸葛亮的北伐计划

诸葛亮的北伐计划

诸葛亮的北伐计划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他的北伐计划被誉为他的一项伟大战略。

北伐是指蜀汉对魏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旨在攻占中原地区,实现统一大业。

在开始北伐之前,诸葛亮充分了解了蜀汉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以及地理环境,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和策略。

首先,诸葛亮意识到形势对蜀汉有利,因为魏国国力已经达到鼎盛状态,辽东和南方也困扰着他们。

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采取主动行动。

在准备阶段,诸葛亮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

其次,诸葛亮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

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选择防守较弱的魏国边境进行渗透和突围,逐渐扩大对魏国的影响力。

他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通过虚实结合、游击战等方式,打破了敌人的进攻节奏,有效削弱了魏国的军力。

同时,诸葛亮注重外交辅助。

他与吴国和东吴建立了紧密的联盟,共同对抗魏国,分散和削弱了魏国的力量。

他还发动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增强民众对北伐的支持和参与度。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还依托自然条件,灵活运用兵力。

他在行军路线上架设了许多铁索桥,以保证军队的行动迅速和连贯。

他也采取了分兵进击的策略,迅速攻占敌方要塞,割断敌军的补给线,使敌人无法有效抵抗。

最后,诸葛亮注重政治统治。

他稳定了内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蜀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积极组织军队进行民生工程,修建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和产量,增加人民的福利。

在北伐的最后阶段,诸葛亮因为长期连年作战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身体逐渐衰弱,最终不幸逝世。

然而,他的北伐计划对于后来蜀汉和魏国的对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是他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军事统帅的能力。

他通过周密的计划、灵活多样的战术和政治手段,有效地实施了北伐,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北伐计划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国刘备的军事,他算无遗策,才智过人,为汉室基业鞠躬尽瘁,最后病死在了军营中。

关于他的一生,最受争议的恐怕要数北伐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目的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希望大家喜欢!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光复汉室。

因为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也就是他之所以出山,是为了帮助刘备统一天下。

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刘备已经死了,所以可以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光复汉室的遗愿。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完成他对刘备的承诺。

因为刘备死的时候,将刘禅托付给了他,让他代为照顾,同时还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有余,能够定国安邦。

如果愿意辅佐阿斗,就用心辅佐,如果不愿意,汉室的江山就拱手送他。

当时的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的信任,表示自己愿意以死效忠。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说过,想要统一天下,最好是先夺取荆州,在进攻西川,取一上将,从荆州北伐但是在诸葛亮出山实现自己的抱负,想要一展雄才时,刘备却为了给关羽报仇而攻打了吴国,破坏了诸葛亮的计划。

等到了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实际掌权人,并于吴国结盟,共同多抗曹军。

再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夙愿了,所以才会出师北伐!这三种原因说不好哪一种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或许三者都有,但是随着北伐的失败,他的目的终究也是不能达成了。

诸葛亮北伐路线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诸葛亮北伐是由于当时蜀国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为了平定其他的几个政权诸葛亮决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打下一片江山,因此制定了好几个北伐的方案,也因此有了4条诸葛亮北伐路线,在这几个诸葛亮北伐路线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一个,这也是最长的一条路线。

诸葛亮北伐路线的第一条路线是从成都出发,经过汉中到达天水,再从天水往西到西平关,这条路刚开始的时候失败了,由于手下将领指挥无能,诸葛亮被迫退回成都,而且第一条路线所耗费的时间也太长,诸葛亮从成都走到天水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再加上中国南北跨度比较大,生活在南方的军人们大多不熟悉北方,所以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原因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共进行了5次北伐,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告终。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北伐?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近历史学专家的论断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和动机第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依据: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第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依据:易中天品三国)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后。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

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

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

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

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依据:易中天品三国)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

所以在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非要北伐呢?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非要北伐呢?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非要北伐呢?本文导读:一个伟人可以创造历史,但是怎么说呢?创造历史不光只考虑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还需要运气。

虽然当时曹魏外患严重,但是内部并未出现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明显的大的隐患,反而是蜀汉内部矛盾尖锐。

胜利可以掩盖内部矛盾,但只要出现前线有失败的隐患,蜀汉内部的矛盾肯定会对诸葛亮产生很大的掣肘。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先后对曹魏发起了五次战争,史称诸葛亮北伐。

这五次北伐中,第一次与第五次是大型全面的战争,第四次是中型区域战争,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小型局部战争。

第一次与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从陇西道进军陇右,在祁山(今甘肃天水附近)与魏军展开拉锯,街亭之战、木门道伏击等许多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便发生在当时的陇右地区。

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渭河南岸)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本想屯田屯兵打持久战,但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蜀军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就此结束。

诸葛亮前三次北伐皆失利,空手而回。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把控了李严的江州军队。

这次蜀汉的军事实力空前的强大,北伐也难得地顺利,打得曹魏损兵折将,弃城而逃。

尤其是诸葛亮巧施计谋,夺了魏国已熟的小麦,使得同样粮草缺乏的魏国军队军心浮动。

《汉晋春秋》记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

于是魏大司马曹真生病以后。

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命令司马懿屯兵于长安,手下派遣都督张郃,费耀、戴陵、郭淮等将军协助。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胜利而归。

诸葛亮后半生一直再进行北伐,想要完成刘备的心愿,收复中原。

最后过于年老而终,七星灯续命更是被魏征破坏,如果诸葛亮在多活十年,是否真的可以完成心愿呢?其实给诸葛亮给蜀国多少时间,都没有用,都是英雄辈出的诸侯,治国理政都应对自如恰当,深得人心,人民还是希望没有战乱而和平生活,时机不对,三国只能相安无事而等待时机,诸葛亮勉强北伐,只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无利益众生福祉之心,逆历史潮流而动,天大能力,也没有用武之地,了无成就,徒留遗憾!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每次诸葛亮都觉得这是蜀汉唯一的生存机会。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

多层面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的军事必要性—自杀式北伐蜀国建国不久后,汉昭烈帝刘备便驾崩了。

后主刘禅继位,任诸葛亮为丞相,并总揽军政大权。

从地理版图上来看,蜀国偏居一隅,占当时天下九州之一。

人口,财力,物力都不如吴国和魏国。

诸葛亮身为丞相肯定深知这一点,那他又为何要接连发动六次北伐呢?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三国形势图要知道,蜀国在当时是以汉室正统自居的。

自汉献帝被废之后,天下心向汉室的忠臣们便没有了方向,他们不知道该向何人效忠。

这时,刘备自称继承大统,便给了那些人一些希望,也给了他们一个愚忠的理由。

相对于魏国来说,显然蜀汉是倾向于汉室正统的,最起码蜀汉也是姓刘的。

所以,“大汉”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北伐,收复割据势力,统一天下。

诸葛亮与刘禅这仿佛是秦汉以来大一统王朝留下来的传统和规则,正所谓“王业不偏安”,正统王朝,首先必须得是一统的天下。

所以,不管是早先刘备伐吴还是后来的诸葛亮伐魏,都是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不安”的旗号所发动的。

这样看来,以汉室正统自诩有好处,也有坏处,你可以得到一些政治优势,但又不得不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

诸葛亮仿佛用到了他的好处。

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亮北伐线路诸葛亮是聪明人,他知道蜀国无论从哪些方面上都比不过曹魏,尤其是领土这一块,更不及魏国的一半。

所以,他认为如果两国相安无事,任时间拖延下去,日后蜀国必亡。

因为,两国国土面积相差太多,再加上蜀汉地处西隅,被群山包围,很难向四周发展。

如果长期拖延下去,即使魏国不发兵来伐,蜀汉也很难自保。

所以,诸葛亮必须以攻为守,通过不断地发动战争,来阻碍魏国国力的发展。

甚至不惜鱼死网破,也要与魏国死磕到底。

坦白说,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是极其不可行的。

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会对国内经济产生恶劣的影响。

但是在当时的诸葛亮和蜀国来看,背水一战仿佛是唯一的办法。

所以,诸葛亮才会发动这一次次的北伐。

对刘备的感恩诸葛武侯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早已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曹操在官渡之战战胜袁绍,统一了北方,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而在南方,刘备在荆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崛起于乱世之中。

而在这两位巨头之间,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第七十六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剖析其战略意义。

1. 背景介绍三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为三个政治势力:魏、蜀、吴。

国力方面,魏最强,其次是吴,蜀最弱。

而在这三个政治势力中,蜀的政治文化水平最高,其文化数一直居于三国之首。

而诸葛亮则是蜀汉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之一。

2. 南征与北伐诸葛亮分别进行了南征与北伐。

南征主要是指对东吴的征讨,旨在削弱东吴的实力,扩大蜀汉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的南征是五次中,第一、二次均失败,第三次以赤壁之战胜利告终,第四次放弃,第五次在前往时因病去世未能实现。

北伐指对魏国的进攻。

诸葛亮分别进行了七次北伐。

他首次出征时,攻取了汉中,与魏国形成了长期的战线。

北伐的次数多,时间长,失败多。

但第七次北伐成为三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曹魏方面派出了大将夏侯霸率领十五万兵马。

然而,诸葛亮最终因病去世,北伐失败。

3. 战略意义南征与北伐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战争,也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南征卓有成效,为蜀汉开辟了南方战线;而在北伐方面,虽然战果不显,但增强了蜀汉的影响力。

同时,北伐也削弱了曹魏的实力,为蜀汉的存续创造了时机。

在三国演义中,南征与北伐也成为了诸葛亮的代表行动,体现出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4. 结论可以说,南征与北伐为三国时期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它们不仅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而且是对中国文化智慧的注脚。

而诸葛亮和其代表的政治文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因素,值得我们反复地探究和思考。

中国通史75——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

中国通史75——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

中国通史75——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中古史__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上集讲到刘备当了皇帝后更自负,一意孤行伐东吴,结果大败而归,在白帝城病死,刘禅继位。

事实上刘备的蜀汉在三国中是最弱的,只有一个益州,人口才百万,比东吴都少。

东吴的经济虽然最落后,但毕竟拥有三个州,人口接近200万。

而曹魏是十个州,人口800多万。

也就是说,那时官方登记的人口全部加起来才1100万左右,比东汉末年的近6000万少了4800多万,当然大多都死于这几十年的战乱了,也有一些人躲进大山里了,也有一些人被大地主隐瞒不报了,为了躲避税赋和兵役呗,等天下太平了,税赋不高了,他们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刘备招的10万兵,对于百万人口的巴蜀来说,已经达到农业国家的极限了,这回儿死了5万士兵,一半时就缓不过来了。

接下来诸葛亮就只有鞠躬尽瘁治蜀了,东吴孙权又开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了,而曹丕有曹操打的好底子,则开始大展宏图。

魏文帝曹丕有点儿汉明帝的影子,更继承了曹操的治国思想。

一方面内法外儒恩威并施,勤奋治国。

另一方面削蕃,打击异己,禁止外戚宦官干政。

同时与民修养生息,重视教育。

所以曹魏时的经济文化都发展的很快,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首先,在刘备和孙权打架时,曹丕就恢复了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了戊己校尉。

等孙权打败刘备以后,又和蜀汉和好了,就不听曹魏的招呼了。

于是曹丕下诏鼓励将士们说,“我要亲自领兵伐东吴,多缴获他们的战船,多杀敌人,多抓俘虏,让吴国人争先恐后地投降我们。

”然后曹丕命司马懿镇守许昌,自己亲率几路大军攻打江陵郡。

除了打朱然的那一路失败,其他几路都获胜了,并一直打到江陵城。

不过部队染上了流行疾病,孙权又趁机请求纳贡称臣,曹丕便见好就收了。

几年后,北方最活跃的鲜卑又出了个威望很高的领袖人物,就是被曹丕封为附义王的柯比能,竟然吞并了很多部族,并经常掠夺中原居民。

于是曹丕说,“柯比能要做大,那可不行。

命并州刺史梁习征伐鲜卑,必须把柯比能除掉,免除后患。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孔明的北伐计划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孔明的北伐计划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孔明的北伐计划孔明司马懿之间的战争暂告一个段落,这时候在三国政治舞台中的翘楚之一——孔明,拿着中国地图研究着什么。

在此时,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北伐。

孔明眉头紧锁,这场北伐,早已在他的心中盘算多次,只是更深了解国家百姓的情况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计划。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次北伐的目标和理由。

一、北伐的目标孔明的北伐,在这里可以具体的划分为两个目标:第一,镇压辽东,并防备北方的侵略。

第二,实现上古留下的“所天之谋”,一统天下。

二、北伐的理由对于北伐的理由,可以从历史和实际出发解释:历史上,中国最伟大的文化曾出现在战国时期。

然而到了秦汉,由于不同族群的政治压迫和剥削,一切都烟消云散。

最后,秦朝统一后,消失的诸侯国再度出现,局势岌岌可危。

这时,只有一个团结的民族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恢复曾经辉煌的文化。

实际上,北方有长城作为屏障,辽东更是一望无际,但是强大的辽东逐渐向中原蔓延,这时候孔明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统一,更是为了深入理解百姓的困境,派遣精锐部队进行辽东之战,使国家有更安全、更自由的环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孔明的高明计划,以及背后的具体思考过程。

一、将领的任命作为一场战争,孔明极为重视将领的任命。

经过细致考虑,他将诸葛亮、赵云等人派去东部攻占北方榜城和象牙山,而给予刘备一个巨大任务——由他亲自领降大都督(大都督,指大军区司令官)凉州军。

孔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谙一支优秀的队伍的管理只有建立在一名精锐将领的基础上,只有一个靠谱的领导人才能统一和协调整支队伍。

二、收集情报除了合理任命将领外,战争胜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情报收集。

在这次北伐中,孔明认识到只有掌握对手的情报,才能洞悉对方的心思,从而制定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战计划。

因此,他亲自命令扫荡饯行上京,以获得关于辽东和人民含情脉脉的情报。

这样做不仅为战争拉开了序幕,而且小小的联系也拉近了孔明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诸葛亮北伐目的新论——以多重战略目的及其实现程度为中心

诸葛亮北伐目的新论——以多重战略目的及其实现程度为中心

诸葛亮北伐目的新论——以多重战略目的及其实现程度为中

林榕杰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

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

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

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

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总页数】7页(P114-120)
【作者】林榕杰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2
【相关文献】
1.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J], 宋乃成
2.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J], 宋乃成
3.关羽攻打襄樊目的:恢复荆州版图以备北伐——兼评刘备、诸葛亮借刀杀人说 [J], 付开镜
4.关羽攻打襄樊目的:恢复荆州版图以备北伐——兼评刘备、诸葛亮借刀杀人说[J], 付开镜;
5.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兼及“奇谋为短”说 [J], 卢华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诸葛亮早已明知灭不了曹魏,为何非要进行北伐?

诸葛亮早已明知灭不了曹魏,为何非要进行北伐?

诸葛亮早已明知灭不了曹魏,为何非要进行北伐?
本文导读:
刘备临死前,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他好好辅佐刘禅,然后就一命呜呼了。

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几乎是事必亲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可以说是全年无休,每天工作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诸葛亮就先后多次对曹魏发起进攻。

虽然此时曹操和曹丕都不在了,但曹魏的实力依旧很强,地盘比蜀汉大的多,军队的战斗力也远超孙刘,文臣谋士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非常清楚,他知道以蜀汉现在的实力,肯定是灭不了曹魏。

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还是不顾众人的反对,非要进行北伐行动呢?不是因为他穷兵黩武,这2个原因才是关键。

原因一:尽量拖住曹魏的发展步伐
众所周知,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智谋过人的诸葛亮深谙此道。

曹魏占领这广袤的土地,人口也不是蜀汉能够相媲美的,虽然暂时没有横扫孙刘的实力,但如果给它足够时间的话,各方面都将快速发展,对手光着脚也追不上。

再看当时的蜀汉,如果不失去荆州之地的话,还能够继续保持三足鼎立的稳定局势然而,仅靠现在的地盘,纵然诸
葛亮乃世之罕见的奇才,也是有心无力,不论如何努力,也不能发展到曹魏的那种地步,毕竟人口和资源都有限。

更为严重的是,蜀汉出现了人才短缺的想象,这几乎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蜀汉政权国小力弱,其整体实力远不及魏国,然而诸葛亮为了实现其多种战略目的,义无反顾地“奏书辞后主,仗剑出全师”,挥师北伐。

其战略目的之一: 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确立了其威信,巩固了其地位
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前,主要从事的是后勤保障工作,担任的职务是临时设立的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其地位在当时是比较低的。

刘备据有荆州时,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刘备入蜀,他“与关羽镇荆州”。

刘备占领成都,外出征伐时,他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以供给。

当时他不仅要讨好关羽,称马超的才干“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以悦其心,而且还要对法正的不法行为忍让,因为法正当时正被刘备倚重,“以正为蜀郡太守、扬威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使他没有机会展现其才华,只是到“白帝城托孤”时,因为关羽、法正等人已死,他才被刘备视为股肱之臣,托以后事了。

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虽然他在平定南中的战争中,立有功
绩,但其功小而并不能服众,于是他只好通过北伐战争来显示其才华,并立下赫赫战功,以巩固其地位,确立其威信。

战争中,蜀军攻取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两郡,射杀张郃,并多次取得小战役的胜利,使魏军疲于应付。

数次北伐战争,确实为诸葛亮提供了表现其用人、治军、理国之才干的舞台,确立了他的威信,巩固了他的地位。

其战略目的之二: 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发现、培养了人才,剔除了一些不适之人
他执掌蜀汉政权时,关、张、马、黄四大将及庞统、法正等谋臣已经死去,加之汉末的人才大流动已经停止,益州又偏处西南鄙地,本地人才较少,这就使他深感“小国贤才少”而力求改变。

于是他发动了北伐战争,例如文臣中的蒋琬、费祎,武将中的王平、姜维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而像马谡这样纸上谈兵的人和像李平( 严) 这样虽有才干却不尽心为国的人,就在战争中被剔除了出来。

蒋琬在诸葛亮北伐时,留守成都,统领丞相府事备,“亮外出,琬常足食兵以相供给”,诸葛亮称赞他“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

并对后主说: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而费祎则是在调解魏延、杨仪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显示了其才干,史书上说他“常入其坐间,
谕晓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虽然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他却在街亭之战中显示了不凡的才干,“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任讨寇将军,封亭侯。

”姜维是魏国降将,但诸葛亮考查后认为他“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 又) 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于是加意培养,升拜征西将军,在诸葛亮殁后,姜维接替了诸葛亮,担当起了保卫蜀汉政权的重任并为此牺牲了生命。

其战略目的之三: 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训练了蜀军,提高了其战斗力
众所周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蜀军被歼灭的精锐部队就有七、八万人之多。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所率领的蜀军,实际上是一支新组建的、缺乏实战锻炼特别是一些大仗、恶战锻炼的部队,蜀军街亭之战的失利,固然与马谡违抗诸葛亮将令有关,但蜀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又占有有利地势的情况下,“不能破贼为贼所破”,不正说明此时蜀军的战斗力远不如魏军,试想当年老将黄忠,占了地势之利,则从定军山上“乘高鼓”而下,一战而斩魏将夏侯渊,取得战斗的胜利。

可见,那时蜀军的战斗力确实比此
时蜀军的战斗力要强得多。

蜀军战斗力的薄弱,迫使诸葛亮“历兵讲武,以为后图”。

不过,通过这次及下几次北伐战争的锻炼,蜀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并且多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其战略目的之四: 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力图达到拓境就食的目的
早在刘备时期,秦陇凉州一带就是其觊觎之地。

建安二十年( 215) ,孙权因刘备已占领益州,派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回答他说: “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而法正在劝刘备攻取汉中时也说,夺取了汉中,就“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

在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任命其为凉州牧,后来的魏延、姜维也任过凉州刺史。

而当时凉州并非蜀汉疆土,但刘备、诸葛亮却已选定了其地长官,可见他们早已有意夺取该地。

而益州原本是一个“蜀土富实,时俗奢侈” 的地方。

但是,刘备攻取益州时,却使之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计益州所仰唯蜀,蜀亦破坏,三分之二,吏民贫困”。

于是,蜀汉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建安二十年( 215) 刘备攻朴胡,张飞战曹军于三巴;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攻汉中,孟达攻房陵、上庸,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章武元年( 221) ,刘备讨
吴战争; 建兴三年( 225)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

所有这些战争,都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恢复、补充决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

据蜀亡时统计,当时蜀汉政权“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其数字大体与诸葛亮北伐时相当。

由此推算,蜀国每六个半人就要养活一个将士或官吏,除去老人、妇女、儿童,大约也就是每两个劳动力中就有一个人不从事生产活动。

就疆域来说,“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诸葛亮通过发动北伐战争来改变这种状况,开拓疆土,拓展粮食生产基地,就粮于敌,在渭南“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以达到他“以战养战”的目的,并以之来巩固蜀国的西大门。

其战略目的之五: 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还达到了缓和内部矛盾,标榜正统和以攻为守的战略目的只有通过北伐战争,才可使蜀汉政权内部的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土著集团的矛盾趋于缓和,达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目的。

也只有通过北伐战争,才能使蜀汉政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不至于降格为一般的地方割据政权,虽然鲁肃曾对孙权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卒除”。

但是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却是他“兴复汉室”口号的具体化。

同时,通过北伐,他也的确达到了巩固蜀国的目的,使曹魏
政权无暇西征。

所以,清代学者王夫之说: “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

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


综合来看,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虽然使蜀汉“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但其战略目的却基本实现了。

通过北伐战争,他展现了自己的才干,并选拔了人才,锻炼了蜀军,拓了境,就了食,缓和了内部矛盾,标榜了正统,达到了以攻为守的目的,巩固了蜀汉政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