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发展的介绍
法学的发展路径从传统到现代
法学的发展路径从传统到现代法学是一门关于法律的学科,涉及对法律的研究、解释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学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讨法学发展的历程,并分析传统法学与现代法学的区别和转变。
1. 传统法学的基础在传统法学中,法律是被视为一种传统和权威的规范体系。
这种法学的基础主要是从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中延续下来的,例如古代中国的法家学派和古代罗马的法律思想。
这些传统法学倾向于依赖于文字记载,并强调法律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2. 现代法学的崛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法学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现代法学的崛起与法学体系的变革紧密相关。
现代法学基于常识、经验和科学方法,以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法律问题。
现代法学也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和影响。
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的交叉关系逐渐显现。
3. 传统法学与现代法学的区别传统法学注重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应用,侧重于形式和规范性。
而现代法学更加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和社会影响,强调法律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传统法学重视法律的制定过程和权威性,而现代法学更加关注法律的效力和适用性。
传统法学偏向以法律条文为中心,而现代法学更重视法律的背景、目的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4. 现代法学的发展趋势现代法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法学在国际法和比较法领域的研究愈发重要。
现代法学的范畴也逐渐扩展,包括环境法、人权法、国际经济法等新兴领域的崛起。
同时,现代法学在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加持下,也逐渐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例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加强法律研究和应用。
5. 法学教育的转变随着法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法学教育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法学教育强调对法律条文和经典案例的研究,而现代法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现代法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法律需求。
总结起来,传统法学和现代法学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法制史相关书单
中国法制史相关书单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法制史的相关书单,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法制史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法律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从夏、商、周等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到秦汉、唐宋等封建王朝的法律变革,再到明清时期的法律发展,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过程。
二、《中国近现代法律史》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以来法律制度的变革。
包括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对法律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法律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律建设等内容。
通过对近代法律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三、《中国法律文化史》这本书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法制史的发展。
它分析了中国法律制度与文化、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关系,揭示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对法律文化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制史的本质和特点。
四、《中国法制史大纲》这本书是中国法制史的经典教材,概述了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的变革。
该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适合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五、《中国法制史纲要》本书是对中国法制史的概括性介绍,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中国法制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它对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和重要制度进行了阐述,帮助读者把握中国法制史的大致轮廓。
六、《中国法制史论丛》这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著的论文集,涵盖了中国法制史的各个方面。
该书包括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思想等的研究,以及对中国近代以来法律变革的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获取多个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多个维度。
七、《中国法律制度史》这本书重点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演变。
它以法律制度为主线,探讨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司法、法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世界古代的法律制度
世界古代的法律制度一、内容概括《世界古代的法律制度》主要介绍了全球范围内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概况。
文章首先概述了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初期发展,揭示了法律在人类社会中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文章按照地域和时代背景,分别介绍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地区的法律制度特点。
在古代埃及,法律制度与宗教神权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司法体系。
法律制度与城邦政治体制相辅相成,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则以其完善、严密的法典著称,为后世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则历经多个阶段,从夏商周的礼法到秦朝的律法,再到汉唐时期的法律儒家化,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理念。
古代印度的法律制度则与宗教、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包括法律的阶级性、宗教性、礼仪性等,以及古代法律制度对后世法律发展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世界古代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特点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简述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其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
它不仅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明进步,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制度的起源:法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
随着部落、城邦和国家的出现,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并解决社会冲突,一些基本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开始形成。
这些法律制度最早的形态往往是习惯法,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基本人权的重要作用。
法律制度的发展: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逐渐完善。
从古代的法典到现代的宪法,法律制度的形态和内容不断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逐渐从单纯的惩罚工具转变为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正的有力武器。
法律制度的发展还体现了人类对于社会正义、公平和自由的追求。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立法体制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新中国立法体制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因为今天的法律体系包括立法的程序,不是凭空而来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然后经过60多年的法制建设,特别是立法的改革实践和发展逐步积累和形成,到了今天才有今天这样的一个成果。
所以要站在60年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的成就,它的历史演变的过程,才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一、新中国立法体制的历史演变第一个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新中国立法体系的历史演变。
大家知道所谓立法体制就是一个国家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体系或者构成,简单的讲就在我国哪些层级的国家机关拥有立法权限,比如说讲今天,我国的立法体制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制定基本法律和法律的权利,国务院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利,省级人大,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这种权利,那再就是五个经济特区,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制定经济特区的特区立法权,还有就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制定民族自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样的权利,这是立法的权限主体的构成。
那历史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上是什么样的一个发展,它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我国实行的立法体制,我国把它叫做地方分散的立法体制。
就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以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以及一系列的中央制定的法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拥有一系列的立法职权,政务院拥有一系列的立法职权,政务院各个部会院属拥有相应的立法职权。
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当时地方的立法职权,为什么叫地方分散的立法体制?根据1951年1月政务院制定的《省市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根据这个规定,县人民政府有权拟定与县政有关的单行法规。
所以根据当时的体制,一直到县一级的人民政府都有一定的立法权。
我国今天除了民族自治地方以后,县一级是没有立法权的,很多的地级市都没有立法权的,而当时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有一定的立法权的,所以我国把这种立法体制叫做地方分散的立法体制。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在近代的发展
3、国际法规范的数量大大增加。由于科学的进步和世 界市场的扩大,跨国界活动日益频繁,使国家间缔结的 条约大量增加。据统计,从19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各国所签订的条约不下15000个,其中包括着许 多实体的国际法规范。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堪称实体 国际法形成时期。
族自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世界共同利益原则等。应 该指出,在这些原则中,有的原则和传统的国际法的某些原则 在文字上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但其涵义则有了新的内容,如国 家主权原则中“主权”的涵义;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不仅包 2、
括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国家与其它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 系,特别是和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关系。由于国家之间的 关系所涉及的领域愈益扩大,已不限于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 而且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涉及南极 和海洋、太空等领域;
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1789 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国 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法 国革命提出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 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国家领 土主权原则、民族自决原则、不 干涉内政原则、宣布赋予“为了 自由事业而被本国驱逐的外国人” 以庇护权,在战争法中确立人道 主义原则,这些都为以后的国际 法所吸收。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四、 现代国际法 现代是国际法的变革、调整和深化时期。它是在 1917 年十
月革命和苏维埃国家建立以后逐渐形成的。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 政府提出“不兼并和不赔款”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行,宣布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这些原则成为国际法的 新内容。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新内容。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并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司法机构。
法学的起源与发展
法学的起源与发展法学是一门研究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学科,旨在研究和理解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法学的起源与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法学的起源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人类社会开始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时,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成为社会的必然结果。
最早的法律源于人类的道德观念,以及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古代的法学主要集中在法律形式和程序的解释以及应用方面。
比如,古代埃及的《乌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都是早期法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法学的发展1. 古代法学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学逐渐从单纯的规则解释和应用开始,引入了道德和伦理的考量。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关于法律和公正的思考和论述。
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石,并对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世纪法学的发展:中世纪的法学主要由教会法和战争法组成。
教会法主要是教会内部规则的制定和管理,由教宗和主教等高层权威人士掌握。
战争法则规范了战争中军队行为和军事行动的规则。
这一时期的法学主要是由教会和君主制定的法律构成。
3. 近代法学的发展:近代法学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变革密切相关。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著名的法学家孟德斯鸠、黑格尔和基尔森等提出了不同的法学理论和观点,推动了法学的发展和研究。
三、法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学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法学已经从单纯的法律规则解释和应用,发展为一门更加综合性和深入研究的学科。
现代法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学理论研究:现代法学不仅包括对法律规则和制度的研究,还引入了更多的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对法律背后的原理和道德价值进行探索和研究。
2. 法律体系研究: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日趋复杂,法学家致力于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以及国际法的规则和原则。
司法考点之中国宪法的发展轨迹
司法考点之中国宪法的发展轨迹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所制定,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权,是这一阶级的胜利成果。
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的相关司考考点。
司法考点之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一)司法考点之一宪法发展的趋势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表明,宪法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呈献出特定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总的趋势是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为:①公民权利的扩大包括宪法有关公民权利义务的条文数量增加,关于公民自由权利限制的改变,关于公民权利内容的扩大。
②人权问题的普遍化、国际化,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人权问题成为各国宪法的中心问题之一,人权保障的范围也逐步扩大。
③分权与制衡机制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行政事务的日益繁重,政府在国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国家行政权的不断扩大和议会权力的下降,三权之间失去了固有的平衡。
④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的范围日益扩大,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许多国家的宪法中出现了同国际法接轨的内容。
⑤宪法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备。
司法考点之二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辛亥革命结束后不久,中国进入了军阀统治时期。
此间出现的宪法文件有四部:分别是《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天坛宪草:1913年10月31日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的《中华民国约法》(草案),简称,“天坛宪草”(因宪法起草活动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进行而得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第一部宪法性法律草案,共分11章113条。
它的具体内容反映了制宪过程中国会与袁世凯的权力争夺。
例如,在对总统制与内阁制的选择上,袁世凯唆使其爪牙实行总统制。
例如,在对总统制与内阁制的选择上,袁世凯唆使其爪牙实行总统制。
有关全球化法律发展的探讨
有关全球化法律发展的探讨何斌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引发法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法律的全球化是建构全球性文明秩序的一种内在要求。
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减少,共同点在增加。
全球范围内法律规范正在趋同化和一体化。
但是法律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都生活在同一的法律模式之下,法律的技术化趋势也不可能消灭法律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因此,法律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
同时,法律全球化也不能取代法律的民族化。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一、法律全球化源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与全球化的关系、法律全球化问题成为法学各个学科,无论公法、私法、国际法,还是法理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所广泛谈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法律的全球化问题,其出现和发展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其实是各种经济增长要素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日益突破国界限制的过程,是现代化在当代世界的一种延伸。
全球化产生的社会过程、社会后果最突出的是世界进一步的开放化,民族国家间以往的封闭和隔绝进一步被打破,一个真实的,同时也包含某种虚拟的世界秩序、世界体系的形象,一个又清晰又近似于模糊的全球化的文明形象正在出现。
经济的全球化引发法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从近年来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额、国际直接投资数额以及跨国公司的数额的变化上,都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国际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目标不仅在于消除对外商的歧视措施,而且试图调节“国界背后”的政策和国内市场结构。
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的以保障市场准入为核心的《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就是法律全球化的典型例证。
随着争夺市场和投资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出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法律改革潮流。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巴黎非战公约》评价
学者艾润与贝克( Arend & Beck )认为非战公约有三项缺 失:首先,公约仅是将“战争”非法化,但却没有讨论其他武力 使用的限制;第二,公约并未明确指出“自卫”的法律地位,因 此许多国家在加入或批准此公约时,均提出了广泛的自卫性使用 武力的保留条款;第三,公约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 但是却留给国家以其他藉口,如宗教、区域和平或意识型态的理 由,作为逃避公约限制进行战争的解释。
3、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即地域性。 总之,古代国际法是处于萌芽阶 段的国际法。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二、中世纪国际法
在中世纪,欧洲在实际上形成了 一个帝国,形成“皇帝主世俗,教皇 操灵界”的局面和“统一世界”的观 念,各国争端只须诉诸教皇和皇帝, 不必求助于国际法。这种情况,否定 了其他国家的主权。这就决定了这个 时期的国际法没有多大发展,仅仅在 某些方面有所进步。例如出现了一些 海事法典,开始实行外交上的常驻使 节制度。这一时期的国际法基本上停 滞不前,仍处在萌芽阶段,尚未形成 独立的国际法体系。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
天翻地覆慨而慷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 杂音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当然,强权政治在19世纪的国际法中也留下了 深刻的烙印,确立了一些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相适应 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 合法干涉、和平封锁、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等,这 些都阻碍了国际法向和平与民主的方向发展。此时的 国际法,适用范围虽有所扩大,但仍是以西方价值观 为基础的体系。
• 背景介绍
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各国签署了历史性的《关于废弃战 争做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承诺在法律上禁止了以战争 行为做为国家政策工具,从此战争非法化由纯道德诉求,转变为 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条约原则。这个公约不仅将战争予以非法化, 签约国更同意所有争端或冲突的解决都应以和平方式达成。值得 注意的是非战公约至今仍然有效,新国家例如巴贝多 ( Barbados )和斐济( Fuji )均曾宣示遵守该公约规定 。
宋朝法律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
宋朝法律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其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宋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
本文将就宋朝法律制度的重大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官制和法律流程的改革宋朝在官制和法律流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朝取消了隋唐时期设置的“三省六部”官制,建立了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核心的三省制,使政府更加高效和精细。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审刑院和刑部,对刑事案件进行专门审判和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
这些改革对后来的中国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法律典籍的编纂宋朝在法律典籍的编纂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宋国史》和《大宋刑统》。
《大宋国史》是宋朝官方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政治、法律和历史的资料,成为研究宋代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
《大宋刑统》是宋朝最重要的刑法典籍之一,对宋朝的刑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总结。
这些编纂工作对中国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观念的转变宋朝的法律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
首先,宋朝的法律更加注重人道主义和保护公民权益。
宋徽宗时期颁布的《瑞应符》就提出了“君子察言观色”等法治原则,强调了法律不能简单地以法律条文来衡量事实和判断。
其次,宋朝推崇理学,法律也开始借鉴理学的思想,将法律纳入道德与伦理的范畴中。
这种法律观念的转变为后来法律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法律制度的完善宋朝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完善。
首先,宋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
其次,宋朝加强了对民间纠纷的处理和调解,建立了罚犯法和刑事法的制度,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此外,宋朝还在土地、劳动力、婚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律环境。
法律教育的兴起宋朝积极推动法律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古今中外的法律知识点
古今中外的法律知识点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地区,法律发展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系和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法律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历史演变和国际范围内的法律特点。
1. 罗马法系罗马法系起源于古罗马帝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法律规则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以及设立权威法学家来解释和发展法律的思想体系。
罗马法系对今天的欧洲大陆法系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法律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英美法系英美法系源于英国法律体系,又称为普通法系。
在这个法系中,法律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判例法(案例法)的基础上,即法官通过审判案件来制定法律规则。
判例法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先例优势,即较早的判例有更高的法律约束力。
英美法系在英国的殖民地和其他英语国家广泛传播,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3. 法兰西法系法兰西法系是源自法国的法律体系,以法兰西民法典为代表。
民法典是法兰西大革命后为法国制定的一部宪法性法典,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和整体性。
法兰西法系注重法律条文的详尽和具体,对法官的裁量权有一定的限制。
该法系在欧洲大陆的多个国家广泛运用,如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
4. 法律思想在古代中国,法律制度和思想也有着丰富的发展。
例如,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包含许多关于刑法和刑罚的内容,对后来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在儒家思想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秩序、道德伦理以及治理原则的观念,这些思想也对中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5. 国际法国际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原则。
它适用于国家之间的互动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国际法源于国际法典和国际公约,并有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机构来解决争议。
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主权平等,即各个国家在国际法上享有平等的地位。
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主权、领土争端、人权、国际人道法等。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罗马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经验丰富的法律体系,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本国立法、司法判断和司法操作的基础,其衍生出许多新的宪法、民事、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已广泛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时期划分,细分成三个部分介绍,以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
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法是以基督教及它严格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由拉丁文化发展而成的法律体系,以罗马帝国及它所有出自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和巩固国家里的法律作为基础。
古罗马法实行了九大法律体系,依次为:01法(最尊贵的规则)、12表(帝国规范)、格鲁特法(查理曼法)、条约法(由九大委员会赋予帝国的法律)、斯基特法(由城邦领土立法)、教会法(宗教立法)、马歇尔法(由国王及王室管理)、全体联合法(关于共同继承问题)和家族法(家族私法)。
中世纪
中世纪,到底是11世纪中期或12世纪,是古罗马法受到基督教影响,渐渐发展出新内容的时期,也是中古欧洲许多改革的发源地。
这一时期,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理论文学的大量发展,对古罗马法的法理,尤其是宗教立法化程度和某些功能的保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的多教混淆以及国际关系的国家化和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极大的影响了罗马法的发展。
近代及现代
在近代,罗马法经历了更多的变革,其范围也扩大到拥有自己法律体系的新兴社会。
以法国为代表的洲际司法体系被建立,科学法律方法开始被研究,促进了整个司法体系的改变,促使罗马法与时俱进。
在现代,罗马法广泛应用于欧洲及几乎所有地区,成为全球法律体系的基石。
它的发展不仅开创了全新的语境,也获得和形成了显著的发展,如欧洲多民劳动法、国际商法及国际人权法。
关于法律的论文
关于法律的论文标题:法律的发展与影响力:从历史到现代引言:法律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促进公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律的发展历程、法律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现代法律体系的特点,旨在深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法律的发展历程1. 早期法律制度的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出现了一些最早的法律制度,如古巴比伦法典、摩西十诫等。
这些早期的法律制度起初主要是基于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为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
2. 古代法律的进化随着古代文明的兴起,法律制度逐渐演变为国家权力的表现和社会秩序的规范。
例如,古代希腊出现的雅典民主制度中,法律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法治的理念和价值。
3. 现代法律的形成从近代以来,法律不断发展,成为国家权力的基石和社会发展的保障。
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现代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更高的法律保障和公正性。
二、法律在社会中的影响力1.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法律为社会提供了秩序和稳定的框架,通过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能够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公平。
法律的存在使得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 保护人权和自由法律对人权和自由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法律界定和保障人权的范围和内容,确保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依法保护。
法律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能够行使和维护自己权益的途径。
3. 促进公正和平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致力于保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无论社会地位、财富或种族背景如何,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平等对待。
法律通过处理争议和纠纷,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三、现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 立法机构的重要性现代法律体系依靠立法机构制定法律,在代表民意的基础上,反映社会需求,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 司法权力的独立与中立司法独立是现代法律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
司法权力的独立与中立确保司法机构在处理案件时不受外界干扰,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法的产生与起源
中华法系特点 首先,表现为以专制制度、宗法等级特权为特征的 法律。 其次,中华法系的法律具有统一、封闭的特点。 再次,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 最后,重刑轻民、诸法合体的法律传统。
法的继承 1、法的继承:是指不同历史 类型的法之间的延续、相 继,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 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 继受。 2、法的继承的理由与根据 a.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 性 b.法律的相对独立性 c.法是人类社会共同文明成 果 d.历史事实可以验证 3、法的继承的内容
力、对制定法的解释等方面有差别,但也不应将这种差别 看作是绝对,因为这不符合它们后来的发展和现状。在当 代,由于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两大 法系的各国法律在法律技术、法律方法等方面有不断靠拢 的趋势。
四、其他法系 伊斯兰法系
伊斯兰法系的概念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又称穆斯林教,是公元七 世纪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所创、所传的一种宗教。伊斯兰法— —阿拉伯语为“沙里阿”——是来源于神的启示的规则的总体, 泛指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的法律,而伊斯兰法系则是指所有伊
法的产生的共同规律
1、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
2、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 3、由法律、道德、宗教混为一体,逐步 分化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规范
原始习惯
反映的社会 关系不同 体现的意志 不同 实施的方式 不同 适用的范围 不同 氏族内部血缘关系 反映全体成员的共同 意志 凭借人们内心的信念 ,氏族首领的威信等 来实施 以血缘关系为标准
现代民主构成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遵循程序”,又叫程 序原则。现代民主构成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保护少数”,又
叫少数原则。
民主与法制的一般关系
第一,民主和法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第二,民主和法制相互渗透,彼此补充。
法制史学习考点总结8篇
法制史学习考点总结8篇第1篇示例:法制史学习考点总结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过程,为今后的法律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在学习法制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考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将对法制史学习考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法制史的基本概念与定义1. 法制史的定义:法制史是研究法律规范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变革的学科。
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现代法律以及法律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2.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二、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法律主要包括夏商周等时期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大宝令》、《唐六典》等重要法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情况。
2. 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中国封建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规范体系,体现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制度性质。
其中包括“二十四条律令”、“律令制”等法规。
三、法制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提出了法治国家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汉武帝的法令兴汉: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法令最为严格的帝王之一,他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对中国古代法制有重要影响。
四、法制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法律史比较法:法制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规范,揭示法律的普遍原理和规律。
2. 法制史的意义:通过学习法制史,可以了解法律的历史渊源,深入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为今后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五、法制史的现代意义与展望1. 法制史对现代法律研究与实践的影响:通过学习法制史,可以为今后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2. 法制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法制史研究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为法律学科的深化与完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最新法律法规汇总
2024年最新法律法规汇总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2024年最新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汇总和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社会情况和需求。
因此,政府机构和立法者进行了一系列修订和修改现行法律法规的工作,以确保其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引言、最新法律法规概述、具体最新法律法规介绍、最新法律案例分析、结论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关于2024年最新法律法规的全面信息。
通过阐述其制定背景、重要性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我们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改变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推动公众对最新法律法规的关注和参与,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有序和稳定的社会。
2. 最新法律法规概述2.1 法律法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国家都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时代需求,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平正义。
因此,每年都会有一系列的最新法律法规出台或修订,旨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2024年也不例外,各个国家都在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最新法律法规。
2.2 法律法规制定过程制定最新法律法规通常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程序。
首先,相关政府机构或立法机构将根据社会需求和问题情况制定草案。
然后,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专业评估和研究后,草案将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议和修改。
最后,经过一系列程序和投票表决后,这些最新法律法规将正式生效。
2.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最新的法律法规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它们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使人们能够在相对公平和可预测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最新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可以弥补现有法律体系中的漏洞,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2024年将迎来一系列最新法律法规的出台或修订。
这些法律法规背后有着明确的社会需求和问题,通过一系列程序和环节进行制定,并起到人民利益保护、维护公平正义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2024年度述法报告_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
2024年度述法报告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2024年度述法报告是一份全面分析和总结的报告,旨在回顾2024年的法律发展和相关议题,并提供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结构清晰地呈现出该报告的内容和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2024年度述法报告:- 引言:介绍文章的目的、背景和整体结构。
- 正文一:详细讨论第一个主要议题及其相关要点。
- 正文二:深入分析第二个主要议题及其相关要点。
- 正文三:探讨第三个主要议题及其相关要点。
- 结论:总结观点和证据,提出影响和建议,并展望未来法律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向读者介绍2024年度述法报告的内容概况。
通过阐述文章结构、目标和整体框架,有助于读者了解本报告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为后续正文部分进行有效承接与理解打下基础。
此外,本篇引言还将简要说明该报告的目的,即回顾2024年度法律发展的关键议题,并提供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见解和建议。
通过详细介绍引言部分内容,读者可以对全文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2. 正文一:2.1 要点一:在2024年度述法报告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律领域的第一个要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分析国际贸易纠纷的增加对各国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通过研究相关案例和数据统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贸易争端对经济稳定性和国际合作所带来的挑战。
2.2 要点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也给法律界带来了巨大变革。
因此,在第二个要点中,我们将着重探讨数据隐私保护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
尤其是当涉及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隐私侵犯等争议时,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法律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和舆论讨论,并结合现有的立法实践,我们将提出针对该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关于法律的介绍及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公民权利的守护者。
它源于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本文将简要介绍法律的概念、特征、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实际效果。
二、法律的概念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征。
1. 普遍性: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2. 强制性: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规范性: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4. 稳定性:法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个人意志而随意更改。
三、法律的特征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国家权威。
2.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3. 法律具有强制力: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 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四、法律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 保障公民权益:法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为公民提供法律救济途径,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矛盾。
4. 引导社会风气: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法律案例1. 案例一:某公司非法经营某公司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经群众举报,当地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非法经营数额巨大,情节严重,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法院依法判处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一百万元。
2. 案例二:某地环境污染某地一家化工厂长期排放废气、废水,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损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07-91.3 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9.1.3 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它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目前,在法律的发展史上相应先后产生了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1.奴隶制法律
奴隶制法律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实行统治的工具。
奴隶制法律的主要特征有:
(1)它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的残留痕迹;
(2)它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3)它的刑罚极其残酷;
(4)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2.封建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封建制法律具有的主要特征有:
(1)封建制法律确立农民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2)封建制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3)封制制法律的刑罚严酷而野蛮。
3.资本主义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是资产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工具。
资本主义法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4.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反映和表现。
关于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我们在下一节课程中会详细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法理学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分析和阐述也有一个逐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恩格斯针对蒲鲁东主义者散布解决工人阶级住宅问题的资产阶级慈善家的改良方案,撰写了一组重要文章,先后发表在《人民国家报》上,而后以《论住宅问题》为题出版了单行本。
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深刻地剖析蒲鲁东主义者解决住宅问题的方案的理论基础——“永恒公平”论,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住宅问题的解决总是有利于资产者,资产阶级法律不可能解决住宅问题,并从正面科学地揭示了法、法学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内在联系,对法律起源问题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阐述,然而由于受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历史局限,恩格斯关于法律起源的论述中仍然包涵着若干没有获得解决的重大存疑。
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人类学研究的迅速进展尤其是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关于史前史研究的权威成果,才为解答恩格斯的存疑提供了客观条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吸取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问题的杰出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定型之作。
《论住宅问题》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阐述与存疑《论住宅问题》是恩格斯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尤其是蒲鲁东主义者)论战的产物。
法律的起源是这场论战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恩格斯看来,与国家起源相一致,法律起源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根本对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他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实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
)但是,这个研究的基本点却很容易被忽略,“人们往往忘记他们的法权起源于经济生活条件,正如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起源于动物一样。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9页。
)例如,拉萨尔在他的那本法学专著《既得权利体系》中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要证明法权不是起源于经济关系,而是起源于‘仅以法哲学为发展和反映的意志概念自身’。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页。
)至于蒲鲁东主义者A·米尔伯格,更毫无掩饰地宣布法权为“永恒公平”或“永恒正义”的产物。
诸如此类的观点,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予以严厉驳斥的“法学家幻想”的典型表现。
华裔人类学家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有两种类型:一是西方式的,其社会的演进以突破性方式为特征,另一种是非西方式的,社会的演化进程是连续性和非突破性的,以中国文明最具典型。
比较中西国家和法律的起源,可以看出中国国家的形成并不是如同古希、罗马那样以氏族组织的瓦解为代价,也不是表现为调和旧贵族与平民的冲突,它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随着原先部落社会的平等原则被打破,社会出现了“分层”,男子的劳动在农业、
手工业、畜牧业等主要生产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少数人控制、掌握了生活资料、资源,这些人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特权,在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中,位于顶端,是最高的权力中心和主宰,所谓“帝,天神也”,“执中而偏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1]《说文》中也说“帝、谛,王天下之号也”,可见,中国国家前的这种组织结构明显与以“民主”、“平等”为组织原则的西方部落联盟不同,它没有相应的权力或机关可以与之抗衡,由于国家的产生没有民主的、平衡的色彩,家与国、政权与族权混然一体,融为一炉。
这种独特的国家演进模式,对中国法律有重大影响,致使中国法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赤裸裸的暴力征服和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此外,战争对中国法律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我国史前的“五帝”时期,社会极不平静,不同血缘、不同地域、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冲突、战争经常发生,为了争取胜利,调整在战争中所发生的长官与士兵、士兵与士兵、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战争中往往要颁布一些誓词、军纪、军令,《汉书. 刑法字》认为“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
在我国《说文》解说中,法的古体为“ ”,古法音废,废、法往往通义,废有废止、禁止、限制的意思,另外古音法、伐相近,法借为伐,具有攻击、惩罚的意思。
“刑始于兵”、“兵刑合一”、“法就是刑”的这种传统在史前和上古三代形成之后,对中国法都有重要影响。
在奴隶社会,法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刑”,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2] 此阶段基本上是用血缘来确定社
会成员的法律地位,法律兼有国法和家法的两重性,或者说宗法就是国法。
习惯法还起着很大作用。
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法律的发展,经历了确认、成熟、发展和解体的几个阶段。
战国李悝著《法经》六篇,打开了中国成文法发展的先河,但将《盗法》和《贼法》列为其首,是受“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指导思想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重罪名,重刑罚,重打击的格局。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当数先秦法家。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3] 法家“法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发展进化的历史观。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本性,这种本性不可抑制和教化,只能用法令加以防范,所谓“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行”[4]秦统一中国,第一次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制,围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统一的法律调整,改法为律,从此法称为律,如《秦律》、《汉律》等。
汉初,倡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统治者采用,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法律下降到从属的次要地位。
历史进入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兴盛时期,法制趋于完备,以《唐律疏议》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5]这标志着礼法结合以法典的形式稳定下来,封建法制趋于完备。
在宋时,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严重,统治阶级全面强化专制主义集权,皇帝颁发的敕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编
敕成了最经常、最重要的活动。
到元时,大多法规是条格汇编、律令判例混为一体。
内容庞杂,结构松散。
明时,法律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加强对经济领域的立法,如制定了盐法、茶法、税法等门类。
二是在司法实践中广泛用例。
清朝,皇帝的谕令是最主要最经常的法律,单行条例也成为重要的法律形式。
清入关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突出,在法律形式上出现了针对少数民族的立法加强,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苗例》等,宋、元、明、清,由于君主专制主义日益发展,导致法律成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封建“法治”渐渐走向它的尽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法治”(Rule by law)理论被介绍到中国。
特别是沈家本主持变法修律输入大陆法系以来,中国传统的法律开始解体,中国法制的发展开始与世界法制的发展连结起来。
法律中才出现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部门的分类。
在此法律的演变过程中,围绕中西法文化的“体”“用”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极力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律,认为中国贫穷、落后、软弱的根源是历代统治者长期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自秦迄明,垂二千年,法禁则日密,政权则日夷,君权则日尊,国威则日损。
”[6]“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7].孙中山以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等先进思想为武器,对封建政治制度和传统的法律学说也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他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推行民主法
治,他大声疾呼:“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民主政治赖以维系不敝者,其根本在于法律,而机枢在于国会。
必全国有共同遵守之大法,斯政治之举措有常轨,必国会能自由先例其职权,斯法律之效力能永固。
所谓民治,所谓法治,其大本要旨在此。
”[8] 他说我们要承认“欧美近一百年来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得多”[9]应该“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但由于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顽固性,建立民主法治的重担最终还是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