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大纲
![法理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075c3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5.png)
法理学课程大纲引言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理解法律的本质、原则和逻辑,在法学领域发展扎实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大纲将介绍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估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要求和学习重点。
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法理学1.2 主要内容:法律的成因和本质;法律的分类和层级;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法;法律推理和法律证据的构成;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等。
1.3 开课学期:法学专业大三下学期1.4 上课方式:授课+讨论+案例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a) 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系统的组成;b) 掌握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法;c) 了解法律推理和法律证据的构成;d) 理解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a) 发展扎实的法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b) 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c) 提高法律表达和写作能力;d) 培养团队合作和案例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3.1 法律的成因和本质a) 自然法和人造法的概念和区别;b) 法律的目的和功能;c)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2 法律的分类和层级a) 国家法和国际法的概念和特点;b) 权力法和契约法的区别;c)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组成。
3.3 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法a) 文本解释和评价解释的概念;b) 意图解释和历史解释的区别;c) 法官主义和立法主义的辩论。
3.4 法律推理和法律证据的构成a)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原理;b) 法律证据的分类和鉴别;c) 证据推理和证明责任的认定。
3.5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a) 法律原则的概念和作用;b) 法律规则的层级和适用。
四、教学方法4.1 授课a) 系统讲授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分析法律案例,探讨并理解法律推理和证据构成;c)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
4.2 讨论a) 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b) 学生互动,分享不同的观点与解释;c) 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43d58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1.png)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法理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适用专业:法学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它研究法的本质、特征、形式、作用、法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其他法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2、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建起法学的理论框架。
(2)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法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追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法的定义法的特征法的本质(2)法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3)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法的渊源法的形式法的效力范围2、法的运行(1)立法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2)执法执法的概念和特点执法的原则执法的主体和权限(3)司法司法的概念和特点司法的原则司法体制和司法程序(4)守法守法的概念和要素守法的原因和条件(5)法律监督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分类法律监督的体系和机制3、法的价值(1)法的价值概述法的价值的概念和特征法的价值体系(2)法的基本价值秩序自由平等正义(3)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4、法与社会(1)法与经济法与经济基础法与生产力法与市场经济(2)法与政治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法与国家法与政党政策(3)法与文化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法与道德法与宗教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法律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法学著作和学术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五、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X%)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法理学大纲法理学教学课件
![法理学大纲法理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5393a0770bf78a652954d6.png)
《法理学》教学大纲李振华第一讲导论一、法学概述1、内涵概念;特征2、研究对象法和法律现象3、法学体系二、法学的历史1、产生条件2、中国法学的发展史3、西方法学的发展史4、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法学教育1、现状2、层次3、定位四、法理学1、概述(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2)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3)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4)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2、主要内容(1)法是什么(本体)(2)法应当是什么(价值)(3)法是怎么来的(产生与发展)(4)法是如何运行的(立法、守法、执法、商法、法律方法)(5)法与社会的关系3、法理学的学习(1)地位(在法学课程体系)(2)意义(对部门法和学生)(3)方法第二讲什么是法(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1、法的词源2、汉语语境中的“法”3、西语语境中的“法”4、学术意义上的“法”5、马克思法学理论下的法二、法的基本特征1、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性)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意志性、程序性)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双向性)4、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性)三、法的本质1、历史上的法的本质观神意说;理性说;主权命令说;意志说;自由说;事物性质说;民族精神说;利益说等2、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1)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四、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1)告示作用(2)指引作用(3)评价作用(4)预测作用(5)教育作用(6)惩戒作用2、社会作用(1)物质文明(2)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3、法的局限性(1)僵化、繁琐(2)保守、限制(3)运行成本高(4)依附条件严第三讲法的历史一、法的历史1、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氏族习惯2、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与国家同步产生(3)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4)受道德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3、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1)体现的意志不同:统治者、全民(2)产生的过程不同:自觉、自发(3)管辖原则不同:属地、属地(4)实施方式不同:国家强制力、首领威信二、历史类型1、奴隶制的法2、封建制的法3、资本主义的法(1)法制内涵(2)法制原则(3)两大法系4、社会主义的法(1)产生规律(2)性质(3)特点三、法的继承1、定义2、根据和理由3、内容四、法的移植1、定义2、必要性3、类型五、法的现代化1、一般(1)从等级的法到平等的法,从身份的法到契约的法(英国梅因)(2)从义务本位的法到权利本位的法(3)从实质理性的法到形式理性的法(德国马克斯·韦伯)(4)从专制的法到民主的法,从少数人的法到全体人的法(5)从人治的法到法治的法2、中国(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2)从模仿他人到具有自己特色(3)启动的形式是立法主导型(4)制度变革在先,观念更新在后六、中国法制改革1、政法体制的改革(司法独立)2、法律体系的重构(公私分离)3、法律精神的转换(以人为本)第四讲法的形式和效力一、渊源与形式释义二、法的形式1、正式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5)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2、非正式形式政策、判例、习惯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三、法的分类1、国内法与国际法2、根本法与普通法3、一般法与特别法4、实体法与程序法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6、公法与私法7、普通法与衡平法四、法的效力1、定义2、效力层次(1)宪法的最高效力(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4)新法优于旧法(5)国际法优于国内法3、效力范围(1)时间效力生效、失效、溯及力(2)空间效力主权范围;特定区域(3)对人的效力本国公民;外国人(4)对事的效力第五讲法的要素一、概述法的要素是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839f26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4.png)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56学时/3学分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树立法治信仰。
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在价值,包括正义、公平、自由等,并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课程目标2:掌握法理知识体系。
掌握法律体系、法律渊源、法律关系、法律效力、法律责任等基础概念。
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脉络。
理解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遵守等环节的特点、原则、程序等知识。
课程目标3:掌握法理分析方法。
形成运用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比较等分析方法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视角。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 =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6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4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一)教材《法理学》编写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付子堂:《法理学初阶》(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7。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c2ce5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c.png)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介绍法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法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系统了解法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2. 掌握法律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和方法;3. 培养法学思维和分析能力;4. 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章法理学的基本概念1. 法理学的定义和特点2.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3. 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法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法理学的理论体系1. 法的本质和分类2. 法律体系和法律层级3. 法律规范的适用和解释4. 法律演变和法律创新第三章法理学的方法论1. 法的逻辑和哲学基础2. 法的比较和史学方法3. 判例法和道德法4. 法理学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第四章法律哲学与法律伦理1. 法律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法律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3. 法律哲学和法律伦理对法律实践的影响第五章法理学的实践应用1. 法律概念和法律术语的准确运用2. 法学论文和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3. 法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伦理问题4.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第六章综合案例讲解1. 经典案例分析2. 最新法律问题案例讲解3. 简单案例编写和分析4. 现场案例演练和辩论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小组演练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分值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aceb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9.png)
法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法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
它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法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学习部门法学和研究法律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法的概念教学内容:法的概念;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概念,掌握法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深刻认识法的作用。
第二章法的价值教学内容:法的价值的概念;法的价值体系;法的价值的冲突与解决。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价值的概念,掌握法的价值体系的内容,了解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及解决方式。
第三章法的要素教学内容:法的要素的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要素的概念,掌握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第四章法的渊源与效力教学内容:法的渊源的概念;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的效力。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渊源的概念,掌握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了解法的效力的概念、范围和分类。
第五章法律体系教学内容: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教学要求: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掌握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法律关系教学内容: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教学要求: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了解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七章法律责任教学内容: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分类;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ee5513daef5ef7ba0d3c98.png)
国家精品课程法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篇导论第一章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历史(学时: 4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学与法理学一、法学的概念和品格二、法理学的性质与沿革三、学习研究法理学的重要意义四、法理学的课程体系第二节法理学史纲一、古代法理学思想二、近代的法理学三、西方现代法理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创立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丰富与创新四、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主要内容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重大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构成三、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渊源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特征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意义第二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治国方略根本原则的历史考察二、“三者统一”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科学总结三、“三者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三节尊重与保障人权一、人权属性上的突破二、人权主体上的突破三、人权内容上的突破四、人权实现上的突破第四节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的保障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理念的更新二、创新社会管理与法的功能的发挥三、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价值的实现第三章法学方法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学方法概述一、法学方法的含义二、法学方法的作用三、法学方法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四、法学基本方法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概述二、形式推理三、辩证推理第二编本体论第四章法的本质(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词源与词义一、“法”的中文词源二、“法”的西文词源三、现代汉语中的法的词义第二节法的本质一、中国古代礼法传统观念与法的本质二、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对法的本质的认识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三、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第五章法的本原(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本原的重要性一、对法的本原的不同态度二、正确认识法的本原的重大意义第二节经济基础——法的本原一、法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法服务于经济基础第三节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商品交换与法的产生二、商品经济与法的发展三、市场经济与法律体系的形成第四节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一、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二、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第六章法的要素(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的定义与形成二、法的要素的学说与分类第二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三、法律概念的特征与要求第三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二、法律规则的结构三、法律规则的分类第四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释义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三、法律原则的分类四、法律原则的形式与适用第五节技术性事项一、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由来二、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类别第三篇发展论第七章法律发展概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发展的概念与特征一、法律发展的概念二、法律发展的特征第二节法律发展的过程一、法律发展过程的种种解说二、当代中国法理学对法律发展过程的阐释第三节法律发展的依据一、外部因素二、内部因素第八章法律的起源与演进(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法律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规范体系三、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第二节法律的演进一、奴隶制法二、封建制法三、资本主义法四、社会主义法第三节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一、法律的现代化二、法律的全球化三、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第九章法律发展的路径(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继承一、法律继承的含义二、法律继承的内容三、法律继承的依据第二节法律移植一、法律移植的含义与依据二、法律移植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法律改革一、法律改革的基本依据二、法律改革的主要原则三、法律改革的基本内容第四节法律革命一、法律革命的含义与本质二、中国的法律革命第四篇运行论第十章立法(学时: 3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立法概述一、立法的由来二、立法的概念与特征三、立法的形式和分类第二节立法的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民主性原则三、实效性原则第三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的概念和类型二、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三、我国的法律冲突与解决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宪法及其相关法二、民商法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十一章执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执法的概念与原则一、法的实施与执法的概念二、执法的分类第二节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合理性原则第三节执法的体系一、政府的执法二、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第四节执法的基本要求与保障一、执法的基本要求二、执法的保障第十二章司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司法的基本特征一、静态分析二、动态分析第二节法官理性与司法方法一、法官裁决的理性要求及方法导向二、司法方法的个案阐释三、“价值中心”的司法思维第三节司法改革的中国图景一、司法场域的结构完型二、ADR司法的和谐与权威三、法治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司法理念的中国彰显四、司法公权力主体的均衡与司法公共体与公共域的形成五、协调司法权力与权威的矛盾冲突,健强司法权能六、强化国际司法人权理念,实现国家司法权能与公民司法权利均衡七、强化法官理性建设,实现司法权运行的外部均衡第十三章守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守法的概念、要素一、守法的概念二、守法的要素第二节守法的动机和理由一、守法的动机二、守法的理由第三节守法的途径一、以普法教育塑造公民守法精神二、以良法理念培植公民守法内在信念三、以完善的法律适用提升法律公信力第十四章法律监督(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监督释义一、法律监督的含义与特征二、法律监督的意义三、法律监督的原则第二节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一、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二、社会的法律监督第十五章法律解释(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一、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二、现行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第二节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一、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二、作为司法活动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第五篇范畴论第十六章权利与义务(学时: 4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权利与义务释义一、权利与义务的含义二、权利与义务的类型第二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相存二、权利与义务的互补互促三、权利与义务的等量等值四、权利与义务的对立一致第三节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依存二、区别三、冲突第四节法律关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一、法律关系概述二、法律关系的要素三、法律责任四、法律制裁第十七章人治与法治(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人治及其形态一、神治二、德治第二节法治及其表现一、法治的思想脉络二、法治的制度演变第三节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依法治国理论的基本内容二、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第十八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释义二、法律规范与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法律事实一、法律事实的含义与特征二、法律事实的分类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四、法律事实的认定第三节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关系一、事实的法律意义二、法律的事实意义三、法律事实与规范的连接方式第四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一、基本要求二、内在根据第十九章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意识一、法律意识的界定二、法律意识的类型第二节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释义二、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三、法律行为的类型第三节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关系一、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区别二、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联系第二十章法的应然与实然(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法的应然与实然范畴的历史演变一、自然法学说对法的应然的追问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法的实然的探究三、现代西方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争论第二节法的应然与实然的法学意义一、道德与法律二、价值与事实三、规律与法律第二十一章法的实体与程序(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实体法与程序法一、实体、实体法与程序、程序法的定义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第二节法律程序的意义一、程序性是法的基本特征二、正当性是衡量法律程序的独特标准三、正当程序具有独立价值第六篇价值论第二十二章法的价值的一般理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价值的释义与分类一、法的价值的释义二、法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第二节法的价值的功能与流变一、法的价值的功能二、法的价值的流变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一、法的价值冲突界定二、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因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模式四、法的价值冲突的整合第二十三章人权(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人权的基本含义一、对“人权”一词的不同解说二、人权的定义与构造第二节人权的本质属性一、西方学者的观点二、人权的本质属性第三节人权的分类第四节人权与法律的相互关系一、人权和法律相互结合的历程二、人权法律化的内在根据三、法对人权的作用第二十四章正义(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正义论的历史回顾一、正义源头与法律神话二、从神话到逻各斯三、正义帝国:世俗与神圣四、喧嚣中的理性正义第二节法律正义观的主题一、正义的前设与契约标准二、正义的范围与类型标准三、正义的区域与文化标准四、正义的相对与德性标准五、正义的原则与社会标准六、正义的核心与权利标准七、正义的判断与利益标准八、正义的交叠与底线标准九、正义的操作与程序标准十、正义的神圣与宪政标准第三节法与正义的关系一、正义:法律的核心价值二、法律:正义的基石奠定第二十五章法律与秩序(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秩序一、秩序二、社会秩序第二节法律秩序一、法律秩序二、法律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法律的秩序价值一、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二、法律对秩序的作用第四节秩序与自由一、法律自由二、法律自由的存在形式三、秩序对自由的功能四、自由对秩序的功能五、秩序与自由的冲突与整合第二十六章效率(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效率与法律的效率分析一、效率的含义二、法律的效率分析第二节效率与法律的关系一、法律对效率的功能二、效率对法律的价值第三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公平的含义二、公平的分类三、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协调第七篇关联论第二十七章法与政治(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一、政治的概念二、法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节法与政策一、政策的概念二、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三、法与政策的相互作用四、处理政策与法的矛盾应坚持的原则第三节法与民主一、民主的概念及其分类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联系与区别三、法与民主的关系第四节法与政治文明一、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二、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第二十八章法律与道德(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由来一、西方法学史上有关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观点二、“二战”后围绕法与道德关系的几次重要论战第二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三、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第二十九章法与文化(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内在结构三、文化的外在分类第二节法与文化的关系一、作为文化现象的法律二、法律的文化解释第三十章法律与科学技术(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一、科学技术概说二、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三、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第二节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对法律意识的影响二、科学技术对法律规范的影响三、科学技术对法律运行的影响四、科学技术对法学教育的影响第三节法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一、法律为科学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法律引导、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三、法律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四、法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五、法律防范与消解科技的负面效应第四节依法治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二、依法治国方略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第三十一章和谐与法律(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和谐与法律的思想渊源一、西方的和谐法律观二、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法律观三、当代中国的和谐法律观第二节和谐的立法观一、从斗争法律观向人本法律观的转变二、从形式正义向社会公平立法观的转变三、从利益分化向多元利益整合的立法观转变第三节和谐的执法观一、和谐司法观二、和谐执法观第四节法律对和谐的意义一、法律促进主体维度的和谐二、法律促进客体维度的和谐三、法律促进空间维度的和谐四、法律促进时间维度的和谐。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78b77fcb307e87100f69661.png)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LA1012、课程名称(中/英文):法理学(Jurisprudence)3、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4、先修课程:5、面向对象:法学院本专业的一年级学生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法学理论教研室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参考书:刘星:《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教材的特点与作用1.这部教材体例清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通过这部教材来讲解《法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对法理学的基本问题和逻辑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2.这部教材尽可能广泛地介绍了对于法理学一些重点或者前沿问题的争议和观点,对绝大多数法理学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学生在学习了这部教材之后,能够对法理学的全貌有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解。
本课程指导思想、目的、性质、任务本课程属于法学的基础课程。
法理学作为从现实的和历史的各种法的现象中研究法的基本问题和一般规律的学科,是法学的主要理论学科,是全部法学专业、法律专业和法学教育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总的指导思想在于让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命题,掌握法学体系的基本范畴,为学好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学会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部门法学习和法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共计72学时,用18周的时间系统讲授法的本体、法的起源和发展、法的运行、法的作用和价值、法与社会、法治理论等法理学的基本问题;深入讲授贯穿于整个法学体系的基本范畴,诸如法、权利、义务、权力、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的价值等等;积极探索法学研究和法制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诸如法的要素、法学方法论、法的发展、法律职业、法与人权、法与经济全球化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理学英文名称:Jurisprude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学时/周学分: 3适用对象: 法学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宪法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法理学则属于理论法学中的牵头性学科。
属于思想性、思维性学科,它相对区别于法学中的直接以具体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部门法学。
法理学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 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英文简介Jurisprudence is the leading discipline in theoretical jurisprudence. i t belongs to the subject of thought and thinking, and it is relative to the department law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legal system. Specific issues of jurisprudence is not the answer to the legal practice, such as how case hearing, how to carry out the program, citing, what kind of legal sanctions and so on, for which,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oblem of legal principl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a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it is the theoretical and thinking of.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但是也与实践有关。
教学目的如下:第一,提供系统、全面的关于法学和法律的概括性知识,特别是有关当代中国法学和法制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学教育的布局以及我国法制建设的概括情况,为学生今后继续全面、深入地学习其它法律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起一个引导性的法律知识入门课程的作用;第二,训练学习法律者的法律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理论思维习惯,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系统、具有时代感的个性化的系统法律思想,使学生能够站在时代的法律思想前沿,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疑难案件,胜任将要从事的法律职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及法治现代化建设。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2. 明确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明晰法理学与法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
3. 了解法学和法理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对法学和法理学课程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4 .熟悉法律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一、法理学的对象二、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三、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一、奴隶社会的法理学思想二、封建社会的法理学思想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理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思想渊源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法理学观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理学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法学体系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运用本章理论分析:(1)学习法理学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具体个案)(2)怎样认识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三)思考与实践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法学体系是如何构成的?3.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试述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5.学习法理学的意义是什么?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及其意义?7.马克思法理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启示(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章法的概念(一)目的与要求1. 理解法的词源、词义。
2. 掌握法的特征,以便有效区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
3. 理解法的本质,从而对法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汉语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二、西文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第二节法的本质一、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三、法的阶级本质四、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法的定义(2)法的本质(3)法的特征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运用本章原理及理论分析;(1)法为什么以人的行为为直接调整对象?法是否影响人的思想?(2)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如何体现?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
对法律实施来说,是否国家强制力就意味着赤裸裸的暴力?(3)物质生活条件是否法的唯一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有哪些?(三)思考与实践1.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还是基本固定的?2.法律的特征是什么?3. 如何理解法的本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二章法律要素(一)目的与要求1. 理解法律概念的含义、分类、功能。
2. 理解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和分类、法律规则的功能.3. 了解法律原则的概念和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掌握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的含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第二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的含义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三、法律规则的分类第三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的含义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三、法律原则的分类四、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2)法律规则的分类(3)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运用本章理论与原理:(1)分析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2)通过具体个案分析法律原则如何适用。
(三)思考与实践1.如何理解法律概念的功能?2.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如何构成的?3.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的关系如何?4.法律规则的分类有哪些?5.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有哪些?6.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三章法的起源(一)目的和要求1. 理解法律产生的原因、过程和标志。
2.掌握法产生的规律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4. 熟悉法的历史类型划分标准及更替的条件5. 了解各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的特征6. 熟悉两大法系的概念、历史、特征(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两种对立的法的起源观一、唯心史观的法的起源理论二、唯物史观的法的起源理论第二节法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二、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法产生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第三节法的历史类型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二、奴隶社会的法三、封建社会的法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法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法的历史类型(2)法系(3)法产生的一般规律(4)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运用本章理论与原理:(1)分析和比较两大法系的不同。
(2)评述20世纪后资本主义法律的新变化。
(三)思考与实践1.法产生的主要根源是什么?2.法产生的规律和标志有哪些?3.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有哪些?4.什么是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分类的标准和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5.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第四章法律渊源与效力(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法的渊源的概念,理解不同类型的法律渊源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2.掌握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法的一般分类理论。
3.理解法律效力的概念,了解法律效力的范围。
4.掌握法律冲突的处理原则,从而进一步理解法的适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渊源一、法律渊源概说二、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第二节法律分类一、法律分类界说二、法律的一般分类三、法律的特殊分类第三节法律效力一、法律效力概念二、法律效力范围三、法律效力冲突及其解决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法律渊源(2)公法与私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国内法与国际法一般法与特别法根本法与普通法(2)法的效力范围(3)法的溯及力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运用本章原理与理论:(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的关系。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为什么“法不溯及既往”是法治的原则之一?(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请从法的渊源的角度分析该规定的含义及其效力根据。
(4)举例分析公私法划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法律渊源?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2.法律效力的范围是什么?3.解决法律效力冲突的一般原则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五章法律关系(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法律关系的基本分类。
2.理解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3.理解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内容。
4.了解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
5.理解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二、法律关系的种类第二节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一、法律关系主体二、法律关系客体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内容一、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二、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三、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含义二、法律事实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法律关系(2)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4)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运用本章原理与理论:(1)思考法律关系理论在分析案例等实际问题上的价值。
(2)举例分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限度及其合理性。
(3)举例分析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三)思考与实践1.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是什么?2.法律关系的分类有哪几种?3.从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出发解释和论证权利及其正当性。
4.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哪些?5.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是什么?6.法律事实的种类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第六章法律行为(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的结构;2.了解法律行为的特征,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区别;3.熟悉法律行为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