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

合集下载

搬迁工作半年总结

搬迁工作半年总结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半年总结今年上半年,我镇陕南移民工作在县陕南移民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陕南移民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工作态势,认真规划了2011—2020年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一、陕南移民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陕南移民示范村建设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是深入村组、农户调查摸底。

为了做到移民搬迁工作政策明、底子清、对象准、项目实、易操作,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了解情况,制定了详实的、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共搬迁442户1781人;二是确立了我镇陕南移民集中安置点。

经县扶贫办、县国土局确定的移民安置点15个,(集镇安置点、双摆—尖角安置点、小郭家坝安置点、砭子安置点、黄泥坪安置点、大坪柏杨坪安置点、新房安置点、文昌庙安置点、上下坝安置点、狮子堡安置点、店子坪安置点、沙坪安置点、西沟安置点、构元沟安置点、冷水沟安置点),集中安置群众420户1701人。

三是镇、村、组干部帮助搬迁户积极协调宅基地等实际困难,搬迁户也积极做好建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积极完成2011年度陕南移民任务。

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度我镇79户33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

截止目前,我镇陕南移民搬迁户落实宅基地40户179人,其中开始建房的18户,主体完工的5户,建房总面积2769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三、主要工作措施1、强化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今年以来,我镇始终把陕南移民作为工作的重点,成立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闫晓民任组长,副镇长唐碧忠任副组长,镇纪委、党政办、经济发展办、财政、土地、林业、扶贫办、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陈家坝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此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由副镇长唐碧忠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李瑞、谈德亮、张捷、邹远杰、王磊、郑星晨。

对移民搬迁项目好的经验的认识

对移民搬迁项目好的经验的认识

移民搬迁项目是指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府或相关部门开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可以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移民搬迁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务求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以下是我对移民搬迁项目好的经验的总结和认识。

一、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对于移民搬迁项目而言,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是至关重要的。

搬迁对象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等。

只有充分了解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搬迁方案,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科学规划搬迁安置点搬迁安置点的科学规划对于搬迁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规划要考虑到安置点的位置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方面因素。

还需要注重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的契合,让搬迁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搬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搬迁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包括医疗保障、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搬迁群体才能够稳定下来,积极投入新的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宣传和沟通在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和沟通工作,做好搬迁政策的解释和宣传,让搬迁群体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和搬迁项目的好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融合意识。

还需要与搬迁群体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及时解决他们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搬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因搬迁项目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护、生态补偿等方式,促进搬迁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六、加强监督和评估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搬迁项目按照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得到切实的落实。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搞好陕南移民搬迁——旬阳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启示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搞好陕南移民搬迁——旬阳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启示

条 件彻 底 改 善 。
3 搭 建 园 区 平 台 ,着 力 解 决 产 业 支撑 和 进 镇 、
农 民 就 业
发 商 建 设 居 住 小 区 的模 式 ; 以双 河 、小 河 的 开发 商
出成 本做 建 设 的 家 属 楼模 式 。
以园 区 为 承 载 ,发 展 集镇 特 色 产 业 ,扩 大 城 镇 就 业 。 按 照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理 念 ,合 理 布 局 产 业 结 构 ,形 成 以 农 村 基 地 为 基 础 、 以 园 区 为 承 载 ,支 撑 城 乡 一体 化 的县 域 循 环 产 业 体 系 。加 快 旬 阳 生 态 工 业 园 区 、 吕河 现 代 产 业 园 区和 关 口 、红 军 、金 寨 、 庙 坪 等 工 业 小 区建 设 。依 托 工 业 园 区 的 拉 动 效 应 , 加 速 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进 程 ,增 加 就 业 岗 位 ,把 农 村
体 ,土 地 税 费 减 免一 部 分 ,县 、乡 财 政 补 助 一 部 分
效果 ,对陕南移 民搬迁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旬 阳城 镇 化模 式 的主 要 内容
旬 阳 县位 于 国 家 南水 北调 水 源 涵养 区 ,是 国 家
扶 贫 开 发 重 点 县 , 城 镇 化 率 为 3 .%, 分 别 比 全 1 2
国 、全 省 和 安 康 市 水 平 低 1 、1  ̄7 百 分 点 ,城 5 I 个 11
镇 化 滞 后 工 业 化 约 1个 百 分 点 。 0
1 以集 镇 为 突破 ,全 力推 进 城 镇 化 、
的办 法 ,完 善 集 镇 配 套设 施 建 设 ,极 大 降 低 了农 民 进 镇 成 本 。2 0 年 以来 ,共 为 l/ 示 范 乡 镇 基 础 设 05 0卜 施 建 设 捆 绑 项 目9 个 ,集 中 配 套 资 金 3 8 万 元 ,吸 5 36 引 社 会 资 本 56亿 元 , 吸 纳6 0 ̄ 富 裕 农 民 进 城 进 .8 00

陕南移民扶贫搬迁的看法和建1

陕南移民扶贫搬迁的看法和建1

陕南移民扶贫搬迁的看法和建议中原镇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在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坚持以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扶贫移民现状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移民搬迁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农为主,有土安置;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实行整体规划,分年建设,逐步实施的方针,捆绑相关项目资金,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重点对居住在边远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陡坡峡谷地带,生存空间狭小,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区域的贫困户;远离集镇和交干线,信息闭塞,修路、拉电、通水一次性投资成本过大,孩子上学不便的自然村组和贫困户;地裂、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无法在当地生存的贫困户等进行移民扶贫,为其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贫移民补助标准从2001—2008年执行“1+5”的补助政策,即中省财政按每搬迁1人补助1000元,每户补助5000元的补助标准执行。

2009年起,省上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政策调整,启动了“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将原分散移民搬1迁改为以村为单位进行整体集中移民搬迁,补助标准按“每搬迁1人,省上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宅基地整理费,在享受省上人均补助的基础上建房仍然有困难的绝对贫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数量控制在搬迁贫困户的10%以内”。

同时,对移民村每村安排10—15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点用于解决项目村水、电、路等公益项目建设。

通过扶贫移民开发,使移民搬迁户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1、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多,移民搬迁任务艰巨。

根据2011年组织新一轮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我镇尚有1.2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急待移民搬迁。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主席王甲训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决策,也是着眼于陕南立地条件,消除自然灾害威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山区群众安全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

围绕助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近期商洛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组织对全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视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效和特点商洛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发,群众因灾毁家致贫的教训十分深刻。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无疑是商洛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的重大历史机遇。

工程实施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财,强化措施,稳健推进,整体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2011年底,全市完成移民建房16721户67797人,占省下达计划1.6万户6.4万人的103%。

其中,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213个,占计划任务的102%;集中移民安置完成建房13439户52991人,主体建成封顶7797户28615人;分散安置完成建房3277户13307人,主体建成封顶的有3146户12507人。

2012年,各县区移民搬迁对象审查确定、计划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

全年确定集中安置点272个,搬迁安置2.1万户8.2万人,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开工建设。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最根本的防灾避灾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机遇,成立了以市、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由市县(区)长抓综合协调、常务市县(区)长抓政策落实、分管市县(区)长抓工程推进,市上调整编制组建了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管理办公室,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夯实了市、县(区)、镇、村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

富水镇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成效显著

富水镇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成效显著

富水镇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成效显著近年来,商南县富水镇结合中央及省市县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要求,以省级重点镇建设为载体,以小城镇建设和新型社区创建为依托,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完成。

短短两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富水镇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成效显著,为富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添活力。

富水镇高度重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把这项民心工程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从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出发,实行镇长负责制,逐级落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限定完成时间,全面纳入全镇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当中。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陕南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建设、新型城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通盘考虑,科学规划,积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让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小投入带动大效应。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保障民生,增加搬迁户增收渠道,使富水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富水镇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该镇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自2012年以来,富水镇先后高起点规划了沐河小区一、二、三期6层7栋180户,吉祥小区6层10栋240户、茶坊“一户一基”两层结构80户、富水街四层结构20户等10余个陕南移民搬迁亮点工程,累计完成陕南移民搬迁800余户,近4000人成为该项惠民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周衍江)。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陕南地区作为中国的贫困区域,长期以来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

为了摆脱贫困,陕南地区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本文将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调查与思考。

首先,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修建了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为移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许多原来偏远贫困的地区已经得到了有效改善,交通便利程度提高,电力供应稳定,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其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于陕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来贫困地区的农民纷纷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得到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

一方面,政府鼓励农民从事现代农业,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民众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陕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部分移民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适应有困难。

由于陕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惯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移民可能面临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政府应该加强对移民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第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可能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对生计的依赖。

在搬迁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妥善处理土地征收和补偿等问题,确保受影响的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就业机会。

否则,他们可能会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政府应加强对移民的培训和辅导,妥善处理土地征收和补偿等问题,确保移民能够顺利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受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关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促进陕南地区的发展和脱贫攻坚。

搬迁推进工作心得体会

搬迁推进工作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参与了公司搬迁工作近一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我亲身经历了搬迁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收获,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充分认识搬迁工作的重要性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各个环节。

通过这次搬迁,我们不仅能够优化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公司整体实力。

因此,我深知搬迁工作的重要性,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团队协作,形成合力在搬迁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我们成立了一个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搬迁工作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搬迁工作。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积极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三、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搬迁过程中,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搬迁计划,包括搬迁时间、搬迁路线、搬迁物品等。

同时,我们还对搬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风险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通过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我们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细节,确保安全在搬迁过程中,我们注重细节,确保安全。

首先,对搬迁物品进行了仔细检查,确保无损坏、丢失。

其次,对搬迁路线进行了实地勘察,确保行车安全。

最后,对搬迁现场进行了安全防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五、发挥个人优势,助力搬迁工作在搬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搬迁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在搬迁设备时,我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确保设备安全、顺利地搬运到新办公地点。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培训工作,为同事们提供搬迁技巧和注意事项。

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搬迁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是永恒的主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总结这次搬迁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我也将关注公司发展,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总之,这次搬迁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精心组织、注重细节、确保安全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商洛柞水“三位一体”创新举措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

商洛柞水“三位一体”创新举措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

商洛柞水“三位一体”创新举措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近年来,柞水县紧紧围绕“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举措,全力推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切实解决山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问题。

一是健全机制,明确主体责任。

把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解决问题。

推行县级领导及部门包抓制度,并建立了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和集中办公制度,出台了陕南移民搬迁资金筹措办法、考核验收办法、奖惩办法,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督办事项,采取旬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等方式,推动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安置。

在编制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中,结合县情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在集中安置点选址、房屋风格设计上,按照“三高三避五靠近”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和“注重实效、适当超前”的原则,认真评估、合理选址、特色设计。

在安置搬迁对象时,坚持“三为主”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就近在中心村安置,让其继续以耕种为业;对有手艺、会经商的群众,引导进入集镇安置;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众,引导其到县城安置,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有利发展,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三是坚持原则,严格对象审核。

制定了《柞水县陕南移民搬迁对象审核审批工作要求》,严格做到村、镇、县三级公示,对各镇上报的分散安置对象按照“八审慎”原则逐户审核,即以分散安置名义在新老城区购置商品房的审慎审查;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的直系亲属审慎审查;分散安置户原住房没有及时拆除复垦的审慎审查;分散安置户突击分家的审慎审查;不举家搬迁的审慎审查;分散安置属婚迁的审慎审查;父母与子女原未共同生活,父母(或子女)现迁居到子女(或父母)的审慎审查;购买危房或购买陈旧房屋未装修的审慎审查。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情况汇报500字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情况汇报500字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情况汇报500字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情况汇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陕南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也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民搬迁工作,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篇文章就对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一、搬迁工作范围和方式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范围涵盖了多个县市,包括宁强县、汉台区、南郑区、镇安县、山阳县、紫阳县等地。

根据搬迁的对象和场所的不同,搬迁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搬迁分为集中搬迁和分散搬迁两种方式。

集中搬迁指将一些移民集中到新的安置点,而分散搬迁则是逐户逐人进行搬迁。

二、搬迁工作进展情况自2018年开始,陕南地区就在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工作。

到2020年底,共有近10万贫困人口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

其中,宁强县的搬迁率达到了100%,其他县市搬迁率也都超过了80%。

搬迁工作的进展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新的安置点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更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向富裕。

三、搬迁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搬迁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1.搬迁群众适应问题。

一些老年人和习惯了农村生活的群众,对新的生活环境不太适应,需要适应过程。

2.政策宣传不够。

一些群众对于搬迁政策不太了解,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3.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一些新的安置点还没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影响了群众的生活。

以上困难和问题也在积极的解决当中,比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新安置点基础设施的建设,让迁入的群众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四、下一步的工作接下来,陕南地区将继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预计到2025年前,将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在此过程中,将加强政策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搬迁安置点的建设,让搬迁工作取得更为实质性的成效,让更多的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讲解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讲解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主席王甲训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主动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决策,也是着眼于陕南立地条件,消除自然灾害威胁,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确保山区群众安全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 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

围绕助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 近期商洛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组织对全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视察, 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效和特点商洛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 地理条件特殊, 自然灾害频发, 群众因灾毁家致贫的教训十分深刻。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无疑是商洛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的重大历史机遇。

工程实施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财,强化措施,稳健推进,整体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2011年底,全市完成移民建房 16721户 67797人,占省下达计划 1.6万户 6.4万人的 103%。

其中, 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 213个, 占计划任务的102%; 集中移民安置完成建房 13439户 52991人, 主体建成封顶 7797户 28615人; 分散安置完成建房 3277户 13307人, 主体建成封顶的有 3146户 12507人。

2012年,各县区移民搬迁对象审查确定、计划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

全年确定集中安置点 272个, 搬迁安置 2.1万户 8.2万人, 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开工建设。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最根本的防灾避灾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机遇,成立了以市、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由市县(区长抓综合协调、常务市县 (区长抓政策落实、分管市县 (区长抓工程推进, 市上调整编制组建了市、县 (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管理办公室, 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夯实了市、县(区、镇、村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

移民搬迁经验交流发言稿

移民搬迁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在移民搬迁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以下是我对移民搬迁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环节。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1. 成立专门机构。

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决策指挥和监督落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 明确职责分工。

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如:规划部门负责制定搬迁规划,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保障,住建部门负责安置房建设,国土部门负责土地征收等。

3. 加强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移民搬迁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1. 制定搬迁规划。

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搬迁规划,确保搬迁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2. 合理布局安置点。

充分考虑安置点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搬迁群众生活便利、舒适。

3. 优化产业结构。

结合搬迁群众就业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

三、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搬迁顺利实施1.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搬迁资金充足。

2. 加强资金监管。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透明。

3. 严格资金审计。

定期开展资金审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四、关注民生,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1. 解决住房问题。

优先解决搬迁群众的住房问题,确保他们有安居之所。

2. 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3. 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优化教育资源,确保搬迁群众子女享受优质教育。

4. 解决就医问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满意度1. 深入开展政策宣传。

关于平利县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平利县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平利县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调查与思考平利县委农工部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重大决策,是为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山区群众生命财产威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平利县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抢抓机遇于2011年7月及时启动实施,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化保障和严格督察考核,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实现快速推进。

一、基本情况平利县位于大巴山北麓,陕、鄂、渝交界处,总面积2 627平方公里,辖11镇194村8.5万户,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3万人,耕地面积38.7万亩;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经济底子薄是平利的基本县情。

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启动后,平利县立即组织对全县移民搬迁户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统计出共有1.52万户6.1万人居住在高山及自然灾害易发区需搬迁安置,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和城乡统筹要求,平利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鼓励进城入镇”的原则,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6万人的搬迁任务,彻底改善山区农村人居条件。

在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下,2011年全县共搬迁农户3010户10042人,建设安置点71个(其中百户以上安置小区20个),集中安置农户2300户7122人,集中安置率达到76%。

完成规模安置小区道路硬化10.8公里、铺设排污管网14.6公里,水电网讯等设施基本配套到位。

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大力实施,使部分高山及自然灾害易发区群众率先迁到了县城、集镇、公路沿线和新型农村社区等安全避险、设施齐全的区域定居,让其享受到了“出门行路便利、子女上学便利、有病求医便利、获取信息便利、寻找就业门路便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的“五便利、一保障”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有效改善了生存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主要做法1、坚持科学规划,推进统筹发展。

平利县把科学选址规划作为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来抓,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7.18”洪灾灾民安置工程,形成了“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社区”的移民搬迁规划思路,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小城镇发展。

创新思路 多措并举 商南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显成效

创新思路 多措并举 商南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显成效

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商南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显成效商南县地处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八县结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总面积2307平方公里。

全县辖13个镇、16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3.89万人。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把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建设小城镇、产业支撑和避灾移民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精心规划定点,加大资金投入,强力推进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呈现出起步早、标准高、进度快、质量好的喜人局面。

2011年,全县规划安置2125户8500人,其中集中安置37处1691户6764人,分散安置434户1736人。

实际完成搬迁2246户8506人,占计划的106%。

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提供基础保障。

为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底子清、情况明,我县集中组织力量,深入全县164个行政村,逐村组对移民搬迁安置对象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基础台帐。

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科学编制了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2011-2020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方案》。

严格按照“定点安全、规划科学、利于发展、体现特色”的原则和“三通一平、三高两避四靠”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镇村落实、分户实施的办法,由相关部门会同各镇现场踏勘,合理确定建房地点,定点放线;对规模较大的集中安置点,聘请国内知名规划机构,按照“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坚持移民搬迁安置与群众致富产业发展、农村安全饮水、通村道路、农网改造、沼气建设、社会事业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把每一个集中安置点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人居和谐的安置新区。

二是积极整合资源,提供资金保障。

我县不断加大内部资源、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努力形成移民搬迁“一盘棋”格局。

涉农项目整合一点,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优先在移民搬迁村统筹实施,配套建设路水电讯视等。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宏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也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今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群策群力,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年度重大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力量上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完成了年度任务,移民搬迁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一、全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主要情况(一)搬迁任务。

按照《规划》,我县未来10年要整合运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四种搬迁安置方式,以县城和重点集镇为中心规划布局集中移民点,以减灾减贫为目的确定移民搬迁类型和对象,以集中安置、上楼安置为手段,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0352户40467人,每年实施规划总量10%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10年全县规划建设50个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集中安置8800户,分散安置1552户,分年度组织实施,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

(二)搬迁目的。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陕南移民搬迁就是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或养不旺一方人的问题,破解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恶性循环怪圈,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速脱贫致富,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结合我县实际,移民搬迁主要瞄准五类人群,即:受滑坡体、泥石流、尾矿库威胁区域的农户;长期受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户;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脱贫致富奔小康无望的农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区域内的农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三)规划选址。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就业岗位。
促进产业发展:移民搬 迁安置工作可以带动当 地产业发展,提高当地
经济水平。
改善民生:移民搬迁安 置工作可以改善当地居 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
活质量。
促进社会稳定:移民搬 迁安置工作可以促进当 地社会稳定,提高社会
和谐程度。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移民 搬迁可能导致原有生态系 统的破坏,影响生物多样
民自筹等多种渠道
安置服务:提供就业、 5
教育、医疗、养老等 基本公共服务
监管机制:政府相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
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政策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01
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脱节:政策制定与实 际需求不符,导致政策实施困难
政策执行不力: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敷 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导致政策效 果不佳
政策效果: 改善了贫困 地区居民生 活条件,促 进了区域协 调发展,提 高了民生福 祉。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制度安排
政策依据:国家有关
1
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
法规
安置方式:集中安置、 2
分散安置、自主安置 等多种方式
安置标准:根据移民
3
的户籍、家庭情况、
安置地点等因素确定
安置资金:政府财政
4
拨款、社会捐赠、移
总结评估:对整个搬 迁安置工作进行总结 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搬迁安置资金 不足
解决方案:政府加 大投入,社会多方筹
措资金
问题:搬迁安置政策 不完善
解决方案:完善政 策法规,加强政策宣

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一、紫阳县移民搬迁现状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轄21个镇,210个行政村,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

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4万人,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境内最高海拔2522米,最低海拔331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118座,地貌复杂,农业资源及生产条件的垂直和水平差异十分显著。

山高、坡陡、土薄是紫阳县土地资源的三大基本特征。

紫阳立地条件极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据长安大学调查统计,全县地质隐患点高达1201处,涉及6万余人。

全县60%以上的农户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这些农户只有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安置,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困扰。

紫阳县移民搬迁工作自1997年开始,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搬迁,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梯次安置三种安置形式,逐步解决居住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的迁移安置问题。

到2010年全县累计搬迁贫困户7250户30000人,建移民新村30个。

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贫困户生存和发展空间,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项工程被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期间紫阳县移民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据2011年调查摸底统计,全县21个镇210个村共有32213户132525人在2011-2020年间需要搬迁。

其中“十二五”期间需搬迁20000户80000人。

二、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主要特点紫阳县自2011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年度20件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移民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

陕南移民搬迁个人工作总结在陕西南部进行移民搬迁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我在这段时间里收获颇丰,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首先,我认为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能够见证一个地区的风貌从贫瘠落后到步入现代化的转变。

通过搬迁工作,我们帮助了许多居民脱离了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看到他们能够住进新房,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其次,在这段工作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对于当地居民的观念和习惯的改变,许多居民对于搬迁持有疑虑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理解我们的工作意图和目的。

其次是在搬迁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由于对当地环境了解不足,我们在搬迁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移民搬迁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会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于当地环境和社会的了解,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而言之,参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很多收获和成长,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会继续努力,为这项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居民受益于这项工作,让陕南地区的风貌得到更好的改善。

在陕南移民搬迁的工作过程中,我所经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群众沟通协调、搬迁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对搬迁后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帮扶等方面。

在这期间,我与同事们一起面对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积极应对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方面做进一步详细的总结。

首先,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群众的沟通协调是移民搬迁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与政府部门协商方案时,我们要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要求,确保我们的工作方案符合当地政策、法规和规划。

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和需求,在搬迁过程中不断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协商,营造一个理解和支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XX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6.2万人。

其中贫困人口32976户107280人。

全县总土地面积202.05万亩,耕地32万亩,其中水田14.09万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

XX年,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XX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全力打造整齐有序、户型统一、独具特色、靓丽典雅的现代生态民居。

XX年,全县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1360户5440人,呈现出“城乡面貌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精心谋划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我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贯东西,汉水、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形。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真实写照,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狭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和致富问题,必须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为此,我们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按照我县“一城四镇、3个10万”人口布局,全县一次性规划建设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242个,10年累计搬迁安置1.46万户6.02万人。

对集中安置社区和新村,实施道路、堤防、供电、排污、市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一次规划到位,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实施基础设施配建,并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将其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新型社区和新农村。

彻底解决了危险地段住户和贫困户的移民搬迁、防灾避灾、长远安居、增收致富问题,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的后劲支持。

二、强化服务指导,激励发动,营造良好搬迁氛围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关键。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激发主体意识。

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组织调查摸底指导小组和移民搬迁核查工作组,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

政策规定宣讲到户:镇村干部和指导小组成员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

群众疑虑解答到户:把移民的有关问题一一向群众宣讲清楚,认真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在政策引导上实行“两不变”、“四优先”、“四减免”。

“两不变”,即移民搬迁后,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四优先”,即迁移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贴息贷款,迁入地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四减免”,即: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用,转学、借读等费用。

各镇成立专门工作组,在协调用地、组织施工、建材运输、技术指导方面进行帮扶,对基础差、无条件搬迁的农户安排干部结对帮扶。

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财政贴息、扩大抵押物担保范围等方式,加大信贷支持。

三、完善制度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把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坚持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入手,做到严把“五关”。

严把搬迁对象关。

对搬迁对象的确定,严格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和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保证移民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

严把建房选址关。

根据省、市要求,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均须办理项目立项、用地预批、地质灾害评估、洪涝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规划许可、建设许可及消防、防雷评估等前期审批或评估手续,我县避灾扶贫移民建房都严格执行省市的要求,保证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严把建设标准关。

为了尽可能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统一要求特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标准一律为砖木结构平房或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住宅图样以县住建局设计的《新民居》八种户型风格建设。

严把整体搬迁关。

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必须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

严把资金监管关。

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扶贫补助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动态监测制”、“移民资金‘一折通’兑付制”,“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制”,“项目资金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年底由县考核办牵头,会同县扶贫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成立工作组,深入村组,逐户检查,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将补助资金足额兑付到户。

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对移民搬迁有关文件、资料,包括移民户花名册、自愿搬迁申请书、迁出地和迁入地协议书、宅基地审批证书、购买房契约证书、领款凭证、验收报帐表、移民搬迁新旧房照片等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卡”、“一村一簿”、“一镇一册”管理,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做到了底子清、帐目明、项目实施情况实。

完善制度监管,全程阳光操作,确保了移民搬迁规范有序推进。

四、强化部门协调,资金捆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吸纳效应,我们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扶贫搬迁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

聘请资质单位对迁入社区、迁入新村内道路、河堤、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商店、卫生室、广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行业规划衔接协调,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

立足于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县级资金配套,努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国土、水利、住建、交通、民政、财政、教育、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重点保证集中迁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按照基础设施缺啥补啥的原则,对每个社区实行资金捆绑,进行全方位配套,使搬迁户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XX年,全县对重点移民安置社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22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面貌。

建成了城关镇五一村、双乳镇三同村、龙垭镇三柳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观音镇水田村等一大批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精品工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搬迁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突出后续扶持,发展产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品业,富一方人”。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茶叶、烤烟、蚕桑、蔬菜产业,夯实基础,拓宽渠道,促进移民持续增收。

二是按照“存量劳动力提升技能,增量劳动力先培训再就业”的思路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移民搬迁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能,为移民搬迁户创业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三是促进转移就业。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移民户向产业工人转变;加强衔接协调,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

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稳步推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凝聚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合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群众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坚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精心谋划,统筹部署。

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对重点迁入社区,重点迁入村,落实一个帮建部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行蹲点指导;各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夯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主动为移民搬迁做好服务。

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对集中安置点移民,结合实际,组建了社区组织或其他服务机构,负责移民社区的社会治安、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劳务输出、环境卫生等各项服务工作。

对分散安置的少数移民,按属地原则,将其纳入所在村组管理,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

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创新思路,狠抓关键,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监管规范和优化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科学搬迁、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

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统筹规划是科学搬迁的前提。

科学的规划是移民搬迁的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

高起点规划是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突出特色,既体现了搬迁致富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城乡一体”的时代要求。

全县242个迁入安置区全面对接“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城四镇、三个十万”人口布局、工业园区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并对其中的137个重点集中迁入社区综合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使扶贫搬迁真正做到了“定位准确、推进有序,不走弯路、好中求快”,为实现统筹城乡,科学搬迁奠定了基础。

——机制创新是科学搬迁的动力。

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落实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把扶贫搬迁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势推进。

全面打破镇域、村域界限,因地制宜,灵活形式,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以种田为生、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人口居住在山上而耕地在山下的村实行“村内调剂,下山安置”;对茶叶、蚕桑、烤烟等主导产业基地农户,实行“产业开发,基地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