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案4马说

合集下载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如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马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而言,我希望学生可以: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马在文中的象征意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3.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体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导语,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和导语来预测课文的主题和主旨,从而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框架和大意,然后针对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解释和讲解。

2.课堂探究在课堂探究中,我让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焦虑和不安的心情;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反复使用“等待”一词,增强了情感层次和紧张感。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3.反思讨论在反思讨论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语言、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在讨论“马”的象征意义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马的体力与毅力,马的忠诚与勇气等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和提炼。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课堂时间分配还可以更加合理化。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一、《马说》教学设计1.1 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中对于马的重视和马的象征意义;2.分析文中所体现的居留地概念和分析马与人的关系;3.用现代语言重述《马说》中的典故。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培养学生深化文本阅读的能力,理解作者的生活、文化背景;3.培养学生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2.让学生理解古代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以动物象征人生的观念。

1.4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先介绍一下《马说》的文化背景,告诉学生本文论述并不是“马为重”,而是从一个深刻的、人类文化历史意义上的角度去剖析“马”在古代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然后放映一部动画片《马》。

第二步:阅读让学生通过集体阅读自然阅读的方式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在静静的品读文本时感悟文本的人文录象和思想内涵。

提出问题,例如:文中提到的“四真”,学生是否明白?第三步:集体探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教师可以对关键词和句子进行解释并补充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挖掘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第四步:个人交流学生回到座位后,就本文中一些重难点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学习马、保护马的意识。

第五步: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阅读典故原文,并且联系现实,重新总结、抽象、理解典故,重述典故。

1.5 教学手段1.视频播放;2.白板、投影仪;3.交互式课件。

二、《马说》教学反思2.1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1.学生对于课文阅读态度不够认真,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读后不理解的情况;2.学生的交流语言不够精炼和组织不够有条理。

2.2 解决问题的方法1.对于课文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的,要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训练;2.坚持在日常的语文学习当中进行口头交流训练,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二、介绍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一)、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划分节奏(三)、注意语气语调四、学生朗读,要求:(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之情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慨诘问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五、作业(一)、翻译全文(二)、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及翻译二、合作讨论:(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四)、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新版)苏教版

《马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评讲《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差别: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序”恳切而意长。

二、初读课文1.正音:骈(pián)尽粟一石(sùdàn)槽枥(cáo lì)2.领读。

(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全然缘故。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

教学重点: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比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形,教师适当点拨。

5 .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全然缘故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楚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2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不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慨声讨;深刻嘲讽。

2•作者所讲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奇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不人才的统治者。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下4.《马说》备课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4.把握课文的主旨,能阐述个人的见解或有所评价。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今河南南阳人)。

因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反对藩镇割据。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对后世影响很大。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字词储备1.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祉辱于奴隶人之首()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优秀教案《马说》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1..知识教学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明白得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2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明白得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现〕同学们明白"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讲»最为闻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讲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咨询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现爱莲讲莲--人托物言志马讲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现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刻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点大伙儿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咨询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关心解决,假设没有,那么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刻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纳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判,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定〕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养〕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讲是一种讲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讲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如此的感叹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爱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马说》的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马说》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马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如《牛郎织女》等。

(2)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文化探究(1)学生探究“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地位。

(2)学生通过文化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动物的尊重和关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伯乐..()粟.()一石.()..()骈.()槽枥外见.()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二)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课堂助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某某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X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自学查找资料,了解韩愈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疏通文句,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品味韩愈在«马讲»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依照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韩愈的生平2〕韩愈的要紧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韩愈的文学主张4〕韩柳的〝古文运动〞5〕«马讲»的注释翻译6〕«马讲»的时代背景7〕韩愈的社会活动及阻碍2、依照搜集材料的多少和明白得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新课导入当今〝韩流〞一词专门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阻碍,受到了大伙儿的追捧。

事实上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讲,当时称〝韩潮。

〞1、古人讲〝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讲的是谁呢?2、所谓〝韩文如潮〞,是什么意思?明确:1、韩愈2、指的确实是韩愈的文章对那个时代文风的庞大阻碍。

〔二〕、作者简介1、请优秀论文学生介绍关于韩愈生平,有疑咨询的同学向他提咨询。

2、学生之间相互咨询答,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以下内容,笔记加横线的内容:1〕、生平〔突出要点〕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专门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2〕、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国风»——汉朝史书——南北朝乐府民歌——唐代·杜甫——A白居易〔通俗易明白〕/B韩愈〔艰深冷涩〕3〕、〝韩柳〞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文以明道〞——诗文上的知心朋友,政治上的生死冤家4〕、要紧作品:«师讲»、«杂讲一·讲龙»、«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把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明白得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把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把握省略句。

3. 明白得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 明白得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 结合的文言知识,加以区不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把握,学会区不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明白得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食〔sh i〕石〔sh i/d巾〕见〔xi巾〕祇祗(zh i)▲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1)倒装句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系往常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专门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骈死<于槽枥之间>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在动词之前或之后翻译均可④今[以蒋氏]观之作动词的状语⑶省略句:①(人)策之不以其道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此练习也能够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

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

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

女口 "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差不多上"之〃做语助词,无义。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课《马说》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课《马说》教案设计

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课题:《马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一、情境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目标定向三、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认识文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3.读准课文字音句读.四、合作探究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等待询问老师。

2.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3.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文段一告诉我们,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马的能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

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诗二十三首》等。

提问学生对马的印象和认识,引出本课的课文《马说》。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文理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马的思考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马相关的短文或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

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副词,这里着重表示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出现的条件。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但是。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故]:所以。

[虽]:即使。

[辱]:受屈辱。

[奴隶人]:马夫。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借指马厩。

[以]:把,拿。

译:所以即使有了名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文章开篇即点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用“而”字一转,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个“辱”字,一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第2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养。

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是]:这样的。

[外见]:显现出来。

[见]:同“现”,显现。

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重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学习难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法指导]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学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祗.槽枥
..骈.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
三、互学互助: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4.本文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导学导练:
1.“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