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医学课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医学课件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病史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体征
心脏杂音、心脏增大等。
辅助检查手段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检查
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和部位。
如血液检查、核素心功 能检查等。
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
病情评估
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 判断病情。
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治疗建议
01
规律运动,保持适量运动。
02
治疗建议
03
04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 ACE抑制剂、ARB类药物等减 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需接 受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起搏
器植入等手术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后续治疗安排
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α受体拮抗剂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注意 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ACE抑制剂和ARBs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抑制心肌重构,用于高血压、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需注意低血压、高血钾等 副作用。
04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生活方式的调整与改善建议
饮食调整
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控制总热 量摄入,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 醇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
观察指标
长期随访需要观察的指标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药物使用情况等。
评估方法介绍
评估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生活质量评估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A类第四部分内科学(二)循环系统疾病4

A类第四部分内科学(二)循环系统疾病4

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 第⼀节⼼绞痛 1、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特点: A、脂质条纹病变 B、纤维斑块 C、斑块出⾎、坏死、溃疡、钙化和附壁⾎栓形成 D、受累动脉弹性减弱,易于破裂。

也可扩张形成动脉瘤 E、以上都是 2、下列哪种疾病病变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A、⼤动脉炎B、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C、BuErgEr病D、⾎栓性静脉炎 E、下肢深静脉⾎栓形成 3、关于主动脉粥样硬化,以下哪⼀项正确? A、⼤多数⽆特异性症状 B、动脉瘤最常发⽣在肾动脉开⼝下的腹主动脉处 C、也可形成动脉夹层分离 D、病变出现多在主动脉后壁 E、以上都是 4、下列哪种药物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A、⾮诺贝特B、⾟伐他丁C、弹性酶D、不饱和脂肪酸E、烟酸 5、关于引起⼼绞痛的原因,以下正确的是: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梅毒性主动脉炎C、主动脉瓣狭窄D、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E、以上都是 6、冠⼼病⼼绞痛与⼼肌梗死的疼痛,其主要鉴别为:A、疼痛部位不同B、疼痛性质不同C、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D、疼痛时伴⼤汗 E、没有明显不同 7、下列哪⼀项符合典型⼼绞痛表现? A、⼼前区压榨性疼痛,含硝酸⽢油5分钟后消失B、劳累后⼼尖部刺痛C、胸⾻后灼烧样疼痛D、沿肋间神经处压痛E、以上都是 8、⾃发性⼼绞痛包括:A、卧位型⼼绞痛B、变异型⼼绞痛C、中间综合征D、梗塞后⼼绞痛 E、以上都是 9、阿司匹林抗⾎⼩板聚集的作⽤机制:A、抑制txA2⽣成B、抑制⾎⼩板内CA2+活性C、抑制⾎⼩板ⅱB/ⅲA受体D、抗凝 E、以上都不是 10、对于变异型⼼绞痛,宜⾸选下列哪种药物治疗?A、β阻滞剂B、钙通道拮抗剂C、硝酸酯类D、潘⽣丁E、阿司匹林 11、哪种病变引起⼼绞痛的预后最差?A、左前降⽀病变B、右冠状动脉C、左冠状动脉主⼲D、左冠状动脉回旋⽀ E、⼆⽀病变 12、某患者于平卧时频发胸痛,⾎压160/95mmhg,⼼率111次/分,超声⼼动图检查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宜⾸选何药治疗: A,ACEi B、吲哚美⾟ C、硝苯地平 D、倍他乐克 E、⽑花甙丙 13、⼼绞痛发⽣的典型部位是:A、胸⾻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前区B、胸⾻体下段之后C、⼼尖区D、左肩、左臂内侧达⽆名指 E、横贯前胸 14、动脉粥样硬化最易累及下列哪种动脉?A、肢体各动脉B、肾动脉C、肠系膜动脉D、脾动脉E、冠状动脉和脑动脉 15、关于变异型⼼绞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休息或熟睡时发⽣B、发作时⼼电图有关导联的st段抬⾼C、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D、对钙拮抗剂有效 E、以上都是 16、患者近2个⽉来因体⼒活动诱发胸⾻后压榨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停⽌活动后3-5分钟疼痛缓解,⽤硝酸⽢治疗效好,且每次发作疼痛性质、部位⽆改变,可诊断为:A、变异型⼼绞痛B、稳定型⼼绞痛C、不稳定型⼼绞痛D、中间综合征 E、急性⼼肌梗死 17、关于⼼绞痛的药物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停⽤钙拮抗剂可⽴即停药 B、β受体阻滞剂与硝酸⽢油合⽤,可以不减量 C、变异型⼼绞痛以钙通道阻滞剂疗效,如需停药,宜逐渐减量后停服 D、维拉帕⽶常和β阻滞剂合⽤ E、⼼绞痛伴有⽀⽓管哮喘,可使⽤β阻滞剂 18、硝酸⽢油治疗⼼绞痛的机理: A、扩张冠状动脉,减轻⼼脏的前后负荷和⼼肌氧耗B、减慢⼼率C、抑制⾎⼩板聚集D、降低⼼肌痛阈E、溶解⾎栓 19、患者⼥性,60岁,2年前出现劳⼒性胸⾻后疼痛,含硝酸⽢油5分钟内缓解。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CIS
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 痛(X综合症),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 血性心肌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临床表现
1. 无心肌缺血的症状 2. ECG(静息、动态或负荷)有ST段压低,T
波倒置或/和放射性核素心肌造影示心肌缺血 3. 可认为是早期冠心病,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
临床表现
体征 发作时 HR↑、BP↑、S3、S4、心尖部 SM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心脏X-ray 二.ECG: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㈠ 静息时ECG:半数正常 ㈡ 发作时ECG 1.绝大多数病人可出现ST段下移,发作缓解
后恢复;
2.T波的动态改变也有助于诊断。 ㈢ ECG负荷试验:活动平板 ㈣ 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脉硬化的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特点:⑴病变从内膜开始; ⑵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尤其是临床 外观呈黄色粥样; ⑶平滑肌细胞增生等; ⑷多累及大中动脉:如主A、冠状A、脑A、 肾A、胸系膜A、四肢A等。
小动脉硬化 特点:⑴小型动脉弥漫增生性病变及透明样 变性;⑵主要发生在高血压病人。
或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渐演变为缺血性心肌病,
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 诊断
1. ECG或核素 2.危险因素
3. CAG 治疗 同心绞痛。应用硝酸酯、β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缺血性心肌病
概念
由于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
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 2、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3、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 4、心脏神经官能症 5、 不典型疼痛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 糖尿病、肥胖等。
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肌细 胞坏死或凋亡。 Nhomakorabea理生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
脂质沉积、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 等过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 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 的发生风险。
血管扩张剂
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缓解心绞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
健康饮食
控制脂肪、糖分和盐的摄入,增 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摄入,
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 三酯水平。
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 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
降脂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 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稳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
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利尿剂和ACE抑制剂
用于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肌缺血。
用于治疗心衰,减轻水肿,降低血压。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变
控制体重
保持合理的体重指数(BMI),避 免肥胖,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 发生风险。
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与
治疗
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体检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 图
冠状动脉造影
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痛、 胸闷、心悸等典型症状 ,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 、水肿等心衰表现。
进行常规体检,检查心 脏大小、心率、心律、 血压等指标,以及是否 有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 。

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次要危险因素
肥胖 活动少 高热量和高脂饮食 家族史 性格急躁 同型半胱胺酸、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
、病毒和衣原体感染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脂 肪 浸 润 学 说 : LDL 和 VLDL 特 别 是 氧 化 修 饰 的 LDL,经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 平滑肌细胞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 降解而释出各种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 成粥样斑块
第二节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概述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 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 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简称冠心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 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平滑肌细胞 和胶原增生
栓塞 出血
Modified from Pepine, CJ, Am J Card, 1998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laque)
外膜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Βιβλιοθήκη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扩展进入管腔
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冠心病分型(Classification)
根据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慢 性 冠 脉 病 ( 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
征( 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 , CI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2页】

缺乏运动
饮食 口味重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内科学
不能改变的因素
遗传
性别
年龄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归纳
内科学
可以改变的
❖ 吸烟 ❖ 血脂异常 ❖ 高血压 ❖ 糖尿病 ❖ 肥胖 ❖ 紧张 ❖ 缺乏锻炼 ❖ 饮食 ❖ 病毒
性不能改变的
➢遗传因素
➢性别——男性比女
性较易患冠心病
➢年龄:
老年人易患 (胰岛素抵抗)
15
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诊断仍有困难者,可考虑:
•心电图负荷试验 •Holter •冠状动脉造影 •MRI
治疗要点
➢ 发作时的治疗 ➢ 缓解期治疗 ➢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外科治疗 ➢ 运动锻炼疗法
内科学
内科学
✓硝酸
✓抗血小板药物
酯制 ✓调整血脂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
刺激冠状 动脉痉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内科学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式图模式图
外膜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扩展进入管腔
lipi脂d c核ore

外膜
血栓
斑块趋向稳定
溶解中 的血栓
内科学
外膜
早期斑块破裂的位置 li脂pid核core
新平滑肌细胞 的募集
外膜
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脏病 内科学
缺血性事件
进行性 狭窄
内科学
✓动态性改变
•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支对称, 为慢性期改变。
•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则表现为普遍压低 的ST段(除aVR,有时V1外)和对称倒置 加深的T波逐渐恢复,但始终不出现Q波。
内科学
内科学
➢ ST段抬高性AMI的定位诊断

第04章冠心病(2)急性冠脉综合征_内科学第8版第二篇

第04章冠心病(2)急性冠脉综合征_内科学第8版第二篇
NSTEMI心肌缺血严重导致心肌坏死,病理上出现 灶性或心内膜下心肌坏死。
8
临床表现
症状
UA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重,持 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胸痛在休息时也可 发生。
体征
一过性S3或S4,心尖区一过性收缩期杂音。(非 特异)
9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0
(一)心电图
心电图ST-T动态改变。
V4、V5、V6 和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11
(二)连续心电监护
可发现无症状性或心绞痛发作时的ST段改变。
12
(三)冠脉造影等
冠脉造影异常:发现狭窄的血管病变 冠脉造影正常或无阻塞性病变的UA患者中,
有些患者的心绞痛诊断可能为误诊; 另一些患者,胸痛可能为冠脉痉挛、冠脉内血栓
治疗目的:即刻缓解缺血和预防严重不良反 应后果
治疗措施:抗缺血、抗血栓、介入 对可疑UA根据轻重采取分诊措施和不同的处
理措施。
20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情绪稳定,小剂量镇静和抗焦虑 药物。
2.吸氧、监测SaO2(应>90%) 3.处理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疾病
感染、发热、甲亢、贫血、低血压、心衰、肺感 染、低氧血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增加心肌耗氧 量)和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减少心肌灌注: 供氧)
不稳定型心绞痛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死亡或非致 死性心肌梗死的短期危险分层
项目
病史
疼痛 特点
临床 表现
心电 图 心脏 标记 物
高度危险性(至少具备下列一条)
缺血性症状在48小时内恶化
长时间(>20分钟)静息性胸痛
缺血引起的肺水肿,新出现二尖瓣关 闭不全杂音或原杂音加重,S3新出现 啰音或原啰音加重,低血压、心动过 缓、心动过速,年龄>75岁 静息性心绞痛伴一过性ST段改变 (>0-05mV),新出现束支传导阻 滞或新出现的持续性心动过速 明显增高(即cTnT>0.1μɡ/L)

内科学: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科学: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治疗: 二、缓解期治疗: 2、药物治疗 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bid,消心痛5~10mgtid,也可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20mg bid。 ③钙通道阻滞剂: 异搏定20mgbid、恬尔心30mgtid、 拜心同30mgqd、洛活喜5mgqd、 ④曲美他嗪20~60mg tid,尼可地尔2mg tid
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治疗: 二、缓解期治疗: (2)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①阿司匹林100mg qd。 ②氯吡格雷75 mg qd。 ③β-受体拮抗剂: ④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10~80mg qN、瑞舒伐他汀5~20mg qN、舒降之20~40mgqN. ⑤ACEI或ARB:洛丁新10~20mgqd,开搏通12.5~50mgbid,培哚普利4~8mgqd.
LDL
LDL
内皮细胞
管腔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内膜
氧化修饰 LDL
PDGF FGF M-CSF EF-1
细胞增殖、退化
MCP-1
穿越
VCAM-1 ICAM-1
粘附
SR-A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性系统性疾病
冠心病分型
1979年WHO 1、无症状型冠心病 2、心绞痛型冠心病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5、猝死型冠心病
发病机制 在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 供氧减少性心肌缺血(ACS) NSTEMI常导致心肌坏死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1、部位:多出现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范围约手掌大小, 边界欠清,可波及心前区、左肩或左臂内侧达小指, 也可放射至颈、咽或下腭部。 2、性质:常表现为压榨痛、紧缩感、窒息感、烧灼痛、 重物压胸感。程度更重 3、持续时间:胸痛逐渐加重,数分钟达高潮,大多历时 3~5分钟,不超过30分钟。持续时间更长 4、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只能暂时甚至不能完全缓解 5、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诱发的阈值降低,出现静息或夜间心绞痛 6、有新的伴随症状

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血浆脂质浸入 平滑肌细
动脉壁
胞增生、
吞噬脂质
白细胞血 小板崩解 释出脂质
泡沫细 胞增多、 纤维组 织增生
动脉 粥样 硬化
病理改变
一、脂质点:泡沫细胞聚集在动脉内膜上形成的 小黄点。 二、脂质条纹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 三、斑块前期:脂核形成但未形成脂质池。 四、粥样斑块:脂质池形成,内膜结构破坏,动 脉壁变形。 五、纤维斑块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改 变。 六、复合病变:斑块内出血,坏死,溃疡,钙化 及附壁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 (最重要、最常见)
动脉硬化 小动脉硬化
动脉中层硬化
共同特点: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失去弹性
易患因素(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40岁以上男∶女=2∶1,绝经期后女性更易发 病。 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血脂异常:TC↑、LDL↑、VLDL↑、HDL↓(尤以HDLⅡ↓), 近年又发现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 Lp(a)↑为独立的致病因素。
(三)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100-300mg 1次/天,氯吡格
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替格瑞洛。 (四)溶血栓及抗凝药物(冠心病防治有 关章节) 三、手术治疗:如PCI、CAB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冠心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
药物:
(1)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①β受体阻断剂: 阿替洛尔(氨酰心安) 12.5~25mg 2次/日、
美多心安25~50mg 3次/日 、心得安。
用药特点: 常与硝酸酯合用,有协同作用,此时剂量应 偏小,尤其是起始剂量。 宜逐渐减量停用,不能突然停药。 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不 用。 国人多数对此药敏感,不宜大剂量。 ②硝酸酯制剂:消心痛 5~10mg 3次/天,长效 硝酸甘油制剂:片剂油膏外贴。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内科学
动脉粥样硬化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Atherosclerosis &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静息时 运动后
稳定型心绞痛:其他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检查
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 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脂解酶、生长因子)
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生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脂质条纹期 纤维斑块期 复合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Stary 病理分期: •第I期:脂质点(initial lesion) •第II期:脂质条纹(fatty streak) •第III期:粥样斑块前期(Pre-atheroma) •第IV期:粥样斑块期(atheroma) •第V期:纤维粥样斑块期(fibroatheroma):
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
需氧量增加超过供氧量
血管外压力 体液因子
自我调节 血管阻力
代谢调节 内皮调节
舒张时限
神经调节 冠状动脉血流
压力梯度
供氧量
需氧量
血液携氧能力
心率 心肌收缩力 收缩期室壁张力
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狭窄 (其他:主动脉瓣疾病,HOCM,MB)
+ 心肌氧需求增加
心肌缺氧
代谢产物蓄积,刺激C1-5引起胸痛感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医学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PPT培训课件

医学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PPT培训课件
内科学动 脉粥样硬 化和冠状 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 脏病概述
侯 耀 文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 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 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 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 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 病年龄提前。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某些危险因子导致血管内壁的损伤,这些危险因子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和 吸烟等。脂质微粒容易聚集在这些损伤部位,形成脂肪沉积,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占据了动脉血管内的空间,从而减少血流量。
纤维斑块形成
包围动脉粥样硬化的组织纤维在脂肪沉积物内及其周围发展,使动脉粥样化 变硬、并形成圆顶状,该过程称为纤维斑块形成。纤维斑块凸出到动脉血管中心, 从而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泡沫 脂质 细胞 条纹
中间阶 段损伤
纤维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复合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不全
从十几岁开始
从30岁开始
从40岁开始
主要为脂肪积聚
平滑肌细胞 和胶原增生
栓塞 出血
Modified from Pepine, CJ, Am J Card, 1998
正常动脉
血管内壁
脂纺条纹
脂纺条纹通常永久的附着于动脉血管的内壁 上,但只会引起很少的阻塞而且无症状。
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强调平滑肌细胞的单克隆性繁殖使之不 断增生。
平滑细胞吞噬脂质,形成动脉粥样硬 化。
损伤反应学说
近年多数学者认为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 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 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
血小板得以粘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 血小板可释出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在内 的许多生长因子。对促发粥样硬化病变中 平滑肌细胞增生起重要作用。

《冠心病》ppt课件课件

《冠心病》ppt课件课件
慢性冠脉病(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又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 征(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CIS)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12
《内科学》授课系列—冠心病
CAD 或CIS
该患者除了TC和LDL-C增高外,其余指标均正常
27
《内科学》授课系列—冠心病
需要完善哪些辅助检查?
2. ECG 静息、发作心电图 平板心电图(有助于判断预后):ST段压低 ≥3mm且发生于低运动量和心率<120次/分时, 或伴有血压下降者,提示三支或左主干病变, 预后差,应积极血运重建
28
20
《内科学》授课系列—冠心病
胸痛发作时心电图:
21
《内科学》授课系列—冠心病
初步诊断是什么?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CCSII级)
2. 原发性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200m以上或1层楼以上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200m内或1层楼) Ⅳ级:轻微活动或静息时均可发生
6
《内科学》授课系列—冠心病
AS的治疗
一般防治措施:针对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主要是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缓解症状 介入和手术治疗
7
《内科学》授课系列—冠心病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概念:
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绝经后发病多于男性 欧美发病率最高,中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第9版)
脂肪浸润学说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二)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三)动脉粥样硬化Stary病理分期
第I期:初始病变(initial lesion)脂质点 第II期:脂质条纹(fatty streak) 第III期:粥样斑块前期(Pre-atheroma) 第IV期:粥样斑块期(atheroma) 第V期:纤维粥样斑块期(fibroatheroma 第VI期:复合病变期(complicated lesions)
内科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预后:根据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情况而异。
内科学(第9版)
(六)防治
一般防治:合理的膳食,控制危险因素(饮食,戒烟限酒,体重),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倡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 ➢ 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等。 ➢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发展,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录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第三节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第四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第五节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
内科学(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心电图
体征:也可出现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连续心电监护
冠状动脉造影和其他侵入性检查
心脏标志物检查
内科学(第9版)
UA没有STEMI 的特征性心电图动态演变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静息型心绞痛(rest angina pectoris)
发作于休息时,持续时间通常>20分钟
心电图检查
➢ 静息时心电图
➢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 心电图负荷试验
➢ 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
➢ 超声心动图
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
内科学(第9版)
(四)辅助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 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 ➢ 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 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
有创性检查 ➢ 冠脉造影 ➢ 冠脉内超声显像(IVUS)、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以及定量冠脉血流分数(QFR)
动脉粥样硬化
内科学(第9版)
(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脑力和体力衰退,动脉增粗、变长迂曲和变硬 主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无特异症状,检查、X线、主动脉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见后) 脑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可致头痛、眩晕、昏厥,动脉血栓形成或破
裂出血可引起脑血管意外,脑萎缩可致痴呆、记忆力减退、精神变 态等。 肾动脉粥样硬化: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初发型心绞痛(new-onset angina pectoris)
通常在首发症状1~2个月内、很轻的体力活动可诱发(程度至少达CCSIII级)
恶化型心绞痛(accelerated angina pectoris)
在相对稳定的劳力性心绞痛基础上心绞痛逐渐增强(疼痛更剧烈、时间更长或更频繁, 按CCS分级至少增加I级水平,程度至少CCS III级)
当冠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脉血流量不能 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就可以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而持续严重的心肌缺血可引起 心肌坏死即为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
第三节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内科学(第9版)
稳定型心绞痛 隐匿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内科学(第9版)
(六)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根据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 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冠脉CTA,冠状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脉炎、梅毒性主动 脉炎引起冠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 ➢ 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
的一组临床症状,合称为NSTEACS。
UA/NSTEMI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相似但程度不同,主要不同表现在缺血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导致心
肌损害。
症状:UA患者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型心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 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
➢ 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 ➢ 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
➢ 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
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内科学(第9版)
(一)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症状: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
➢ 主要在胸骨后部; ➢ 可放射至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心肌缺血的ECG表现可见于静息时,也可在负荷状态下才出现,常为动态ECG记录所发现,也 可为各种影像学检查所证实。
诊断方法:无创性检查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客观依据。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无心绞痛症状; (2)曾有过MI史,现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但无症状; (3)有心肌缺血发作,有时有症状,有时无症状。
a.抗血小板药物 b.降低LDL-C的药物 c. ACEI或ARB d. β受体阻滞剂
内科学(第9版)
(七)稳定型心绞痛防治
血管重建治疗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科学(第9版)
二、隐匿型冠心病
定义:没有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 等异常)的冠心病,称隐匿型冠心病(lat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一年内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 7.3% 10.3% 10.8%
14.1% 8.5% 18.5%
内科学(第9版)
(一)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 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TnI或CK-MB)测定,可以作出UA/NSTEMI诊断。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 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 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内科学(第9版)
(二)发病机制
熟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
了解 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 X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内科学(第9版)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脂质和复合糖类
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化; 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形成)。
内科学(第9版)
一、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
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
综合征。 发病机制: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血流量减少,
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
特点:
➢ 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 持续数分钟,
➢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
动脉粥样硬化
内科学(第9版)
(五)实验室检查
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 脂质代谢异常 ➢ X-线检查:DSA-->各血管狭窄程度 ➢ 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 ➢ 放射性核素: 冠心病 ➢ 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 ➢ 心电图及负荷试验:冠心病 ➢ 新技术:血管内超声,血管镜 ➢ CTA,MRA
内科学(第9版)
三、缺血性心肌病
定义: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 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缺血、缺氧以至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 心肌瘢痕形成的疾病。
临床表现: ➢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和栓塞 ➢ 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核素显像
内科学(第9版)
(五)稳定型心绞痛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 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IV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诊断未明确的不典型患者而病情稳定者,可以在出院前作负荷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核素心 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显示冠 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决定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少有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诱因: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