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身体意象
简析女性身体意象的社会心理学
简析女性身体意象的社会心理学简析女性身体意象的社会心理学摘要:20世纪90年代,身体意象研究进入繁荣时期,相关理论与研究层出不穷,出现了社会文化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以及外表图式等理论。
本文以当前身体意象研究的主流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理论的构建并介绍了相应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身体意象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希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开思路。
关键词:身体意象;社会文化理论;女性主义;图式理论一、身体意象身体意象(Body Image)是个体对自身躯体的外貌、功能所形成的一套综合心理印象。
建构积极、正面的身体意象,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个体对自身身体外表的肯定程度,是建构正面身体意象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预测心理适应情况。
当今社会,负面身体意象已经成为女性群体中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常常会引发自我效能降低、交往焦虑和进食障碍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国外身体意象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对大脑损伤患者身体知觉扭曲(Body Image Distortion)的研究,身体意象的先驱PaulSchilder首次从心理及社会角度赋予身体意象新的内涵。
他认为身体意象是“在我们意识中形成的身体图画,由神经系统、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互动形成”。
上世纪90年代,从对“身体”的不同理解出发,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等领域提出诸多主张明确的理论取向。
这些理论得到了研究结论及数据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并逐步呈现出整合趋势。
二、瘦理想内化――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体时刻影响个体认知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方式。
女性形象商品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媒体所呈现的瘦理想(Thin ideal)随处可见。
对于关注形象问题的女性来说,是否觉知到并认同了媒体所提供的评价标准――“瘦即是美”,对身体意象影响重大。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具有非凡意义,身体意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个体将社会文化所秉持的关于美的标准“内化”(Internalization),当个体将社会主流文化推崇的瘦理想作为自己努力实现的目标和标准时,瘦理想的内化就发生了。
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高中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高中生身体意象的影响作者:叶卫兵王健来源:《体育学刊》2009年第07期摘要:选用多维度身体与自我关系问卷作工具,对浙江省4所高级中学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1)除外表取向和疾病取向外,性别差异对高中生的身体意象其他各维度都具有显著影响。
男生的外表评价、体能评价、健康评价、身体各部位满意度、体能关注、健康关注显著高于女生。
(2)除对头发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别差异外,对其他身体部位的满意度,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3)规律运动对外表评价、体能评价、健康评价和体能取向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身体意向构成维度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身体意象;规律运动;身体质量指数;中学生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078-04尽管有“自然即美”的说法,但更多的人在努力“包装”自己的身体,以使自己更引人注目,其行为包括参加各种整容塑身活动、购买相关书籍学习、寻医问药、饮食控制、衣着打扮和美容化妆等。
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外表、能力、健康等身体特征的评价和态度就称为身体意象(body image),负向的身体意象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有资料表明,有规律运动的个体的身体意象更正向,但也有不同的观点。
高中阶段学生,由于身高体重陡增,第二性征出现,使得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十分敏感,需要有实证研究明确性别差异和规律运动对身体意象的影响,以完善身体意象理论在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领域的应用,为进一步推进中学生的运动健康促进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7年12月~2008年3月在浙江省温岭中学、永嘉上塘中学、诸暨中学和金华艾青中学4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163份,共收回1163份,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989份(男399,女590),有效率85.0%。
问卷发放给班主任和施测人员在场情况下让学生填写,除重测信度所采用问卷是写编号的外,其余均是无记名问卷。
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学术研讨
内江科技 2012年第12期 16
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林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与艺术部 310018 杭州
摘 要 运用Cash多维度身体与自我关系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浙江省12所高等院校分层随机抽取一至四年级大学生1200人为研究 对象进行调查,并且以锻炼阶段分类量表作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规律运动对体能、健康和外表的评价以及体能取向有明显的影 响,相比之下对其他身体意象构成的维度并没有太明显的影响。②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各维度都具有影响,其中仅对疾病取 向和外表取向的影响稍微小点。
表1 规律运动和性别差异对身体意象各维度的 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2 不同人群身体意象各维度得分(x±s)
2.2 规律运动和性别差异在外表取向(AO)方面的影响 根据表1分析得出,外表取向(AO)不易受到性别差异和规律运动
的影响,规律运动和性别差异也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 2.3 规律运动和性别差异在体能评价(FE)方面的影响
根据表1分析得出,体能评价(FE)易受到性别差异和规律运动较 大的影响,但是性别差异和规律运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而根 据表2得出,男大学生的体能评价相对比较高,女大学生对自己的体 能评价相对比较低,而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有规律运动的 大学生对自己的体能评价都比无规律运动的大学生高出许多。由此看 来,加强规律运动能有效提高个体的体能状况,获得较高的评价,尤 其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在这一方面提高的潜力很大。 2.4 规律运动和性别差异在体能取向(FO)方面的影响
唐诗中的身体意象
唐诗中的身体意象
唐诗中的身体意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描述人体的自然美:在唐诗中,有许多描述人体的自然美的诗句。
如杜甫的《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描绘了美丽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人体的自然美。
这种表现形式展示了诗人对人体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彰显出对人体美的赞赏和敬畏。
2.以身体表达哲理思考:在唐诗中,有些诗人以身体表达哲理思考。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通过比喻将音乐与自然联系起来,以身体感受音乐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表达方式将身体作为媒介,将个人的感受与哲理思考相结合,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3.用身体呈现情感的寄托:唐诗中有许多诗篇以身体呈现情感的寄托。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诗人通过描述豪放饮酒的场景,将身体作为情感的寄托,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表现方式通过身体的动作和情感的寄托,让诗歌具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身体意象主要表现在描述人体的自然美、以身体表达哲理思考以及用身体呈现情感的寄托等方面。
这些表现形式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下,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于性别和身体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
首先,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意识呈现出了多样性。
在过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描绘成柔弱、被动的形象。
然而,现代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独立性。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的女主角陈清扬,她是一个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不愿接受传统的束缚,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塑造,展现了现代中国文学中对性别意识的关注。
其次,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身体意识也得到了重视。
传统观念中,身体往往被忽视或者被压抑,而现代作家们开始关注身体的感受和表达。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的女主角红高粱,她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觉知和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对身体的关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
此外,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家们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对性别和身体的限制。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时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敢,这种对女性的赞美和呼唤,反映了作家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呼吁。
最后,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也在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
在过去,性别和身体往往被视为固定的概念,而现代作家们开始思考和挑战这种固有观念。
例如,莫言的《蛙》中的主人公莫小贝,他在性别认同上面临着困惑和挣扎,通过对身体的改变来寻找自己的真实性别。
这种对性别和身体的重新思考,展示了作家们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多元性别认同的尊重。
综上所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体意识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作家们通过对性别和身体的思考和表达,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社会进步的呼唤。
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女性至上、雌雄同体及无性别
2018年3月第20卷第2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Mar.2018Vol.20No.2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女性至上㊁雌雄同体及无性别张艳艳(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㊀要]在‘老子“与性别的研究议题中,女性至上论者与无性别论者错将女性或婴儿当成身体主体㊂作为对 道 与圣人特质的隐喻表述,母㊁牝㊁雌㊁婴儿是身体意象而非身体主体㊂‘老子“中富有主体性的人格构建是圣人,其社会性别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双性气质,在人人皆可成圣的境界形态中,打破生理性别的壁垒,建构双性同体的社会性别身体认同㊂这一‘老子“性别议题的潜在意义与当代性别理论的发展遥相呼应㊂[关键词]‘老子“;母;婴儿;圣人;雌雄同体;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B22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1⁃511X(2018)02⁃004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再考察 (10CZX049);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先秦环境美学思想研究 (Yq2013075)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张艳艳,女,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㊂近百年的研究格局中,老子与性别的议题日益显著,就域外汉学的相关讨论而言,统观可见三种彼此关联又迥异其趣的观点㊂第一种认为老子是今日女性主义遥远的呼应者,其尚阴贵柔,是典型的女性至上论㊂持此论之要者当数李约瑟与史华兹[1⁃2],李约瑟通过对上古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贞认与母系神话原型来论证㊂此论既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者相呼应,又被90年代以来多数学者所吸收[3⁃5]㊂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潜在的构筑双性同体的人格,以安乐哲[6]持论而显豁㊂他主张儒道都追求一种二元融合的有机人格养成,是刚柔并济㊁阴阳合德的,也即雌雄同体的㊂第三种观点由汉斯提出,主张老子的思想是前性别㊁无性别的[7]㊂本文将进入老子的文本语境与其时代性别意识形态格局中探讨老子潜在的性别认同,对上述三种观点做出辨析,并讨论老子与当代性别理论发展的内在互应㊂一㊁母㊁牝㊁婴儿是身体主体还是概念隐喻?当人们试图梳理文本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关注到了‘老子“全文大量的二元对分范畴以及这些范畴的不对等性㊂ 在‘老子“关于女性相对于男性㊁柔弱相对于刚强㊁柔软相对于坚硬㊁被动相对于主动的观点中,存在着明显而令人吃惊的 不对称 现象㊂ [2]212若从常识对照意义来看 母/父 , 母 共出现于5章中, 父 则仅出现于1章(帛书本2章)中, 牝/牡 ㊁ 雌/雄 的比例也与前者大致相当㊂ 在任何情况下,二元对立中的第一个术语都明确地是 更受偏爱的 ㊂它享有更高的 本体论 地位㊂ [2]212基本上,主张老子是女性至上论者顺着这一思路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源㊂却鲜有学者触及这一观点的前提:女性是否是尚阴重柔观念中的身体主体?进而,老子对阴柔观念的贞认是否直接导向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肯定与提升,同时是否切实影响并改变古典中国社会性别结构生态?要想说清这个问题,须得辨析雌性表述谱系在老子文本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到底为何㊂(一)概念隐喻格局中的身体隐喻:对道的凸显老子 道 体的建构与确立,大致上有两种方式㊂一种是借助人的日常具体感知体验,透过经验世界中具象可感之物再超越具体感知,体认万物存在论与生成论的双重本原之道㊂如14章所示,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㊂ 所以陈鼓应说: 老子说到 道 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 All Rights Reserved.验世界的名词去说明,然后又一一打掉㊂表示这些经验世界的名词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显出 道 的精深奥妙性㊂ [8]63但另一些时候,老子依然借助具体可感的身体意象㊁自然物象㊁器物来阐发道之微言大义,却不再 一一打掉 ,而是建立起顺向关联关系,令人在感知体认的同时,领悟其内在包蕴之形上意味与价值质素㊂借助雷可夫和詹森的隐喻思维研究来看,即是概念隐喻㊂ 譬喻是具想象力的理性㊂ 我们若能藉助譬喻蕴涵与推论来理解诗性譬喻,那就也能以同理看到诗意想像结果其本质上的理性成分㊂ [9]288在‘老子“中,母㊁牝㊁雌㊁婴儿作为身体隐喻,让人基于肉身体验道的特质;水(渊㊁湛㊁溪)㊁谷㊁橐龠等作为空间隐喻,让人借助对自然物象与器物的直接经验体认道的特质㊂所有的隐喻有机关联,以格式塔之整体相合性的方式,建构道的主导特质:虚空㊁静㊁柔弱却涵养万物,不争㊁处下㊁无为却无不为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㊂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㊂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㊂(4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㊂(5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㊂绵绵若存,用之不勤㊂(6章)上善若水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㊂(8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㊂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㊂(61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㊂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㊂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㊂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㊂(28章)沖,盅,器虚也(‘说文“);渊㊁湛,没也(‘说文“);橐龠,风箱,吴澄说 橐象太虚,包含周徧之体;籥象元气,絪緼流行之用 [8]81;谷,虚空; 谷神,谷中央无者也㊂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㊂处卑守静不可得而名,故谓之玄牝㊂门,玄牝之所由也㊂ [10]16⁃17作为空间意象,它们虚空㊁深邃㊁隐而未现,却有无尽空间,故其似乎包蕴万物㊂谷㊁溪㊁牝又与母互文,含摄宇宙有机体的生殖化育功能,以此喻道可见道为万物生成之本源所在㊂接下来,水㊁婴儿皆柔弱而富有生命力,这是老子贵柔之道㊂再而,水㊁牝具有静定㊁处下㊁不争的特质,同时这一特质又不单向度地停留在无用状态,恰恰因其不争㊁处下㊁静定,不争而为天下先㊁静而能胜动,这是老子之道为与不为的关键枢机㊂如是可见老子整个隐喻谱系选取的良苦用心,对母㊁牝的分析便应在整个概念隐喻格局中展开㊂由此来看 母 所在的5章:道可道,非常道㊂名可名,非常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㊂(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㊂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㊂(25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㊂俗人察察,我独闷闷㊂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㊂(20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㊂(52章)治人事天,莫若啬㊂ 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㊂(59章)59章讲修身治世之道, 母 在这里是根本的意思, 譬喻保国的根本之道 [8]296,更倾向于单纯的词语意义表述,并不具有概念性㊁本体性的特质㊂在这一章中 母 的用法与42章的 父 的用法相当,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㊂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㊂ 对比通行本与帛书本‘老子“第21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帛书本:以顺众父)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帛书本:众父之然)?以此㊂ 此意更为显著㊂俞樾说: 按 甫 与父通㊂ 众甫 者,众父也㊂四十二章: 我将以为教父㊂ 河上公注曰: 父,始也㊂ 而此注亦曰: 甫,始也㊂ 然则 众甫 即 众父 矣㊂ [8]151父与甫,都是男性,但‘老子“文意中,并不曾关注其生理性别指向,两处所示仅取其 根本 始源 之义,也未见54第2期张艳艳㊀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 All Rights Reserved.有人附会其可能包含的生殖功能意义上的男性价值取向㊂可见:第一,父㊁甫㊁始用法相同,父并不具备性别向度上延伸的意味,同理,59章 母 的用法也仅仅是单纯的 根本 的意思,也不应具备性别向度上延伸的意味㊂第二,59章的 母 与这几章中的 父 甫 始 一样仅是名词,而非概念或价值范畴㊂但 母 在第1章㊁20章㊁25章㊁52章中的用法却包含更微妙的意味㊂第1章中的 万物之母 ㊁25章中的 天地之母 ,都试图显豁道为本体论与生成论的元范畴,是天地万物的本原㊂为何用 母 比拟这一本原性?第1章中 母 是相对相生二元格局中的对偶范畴之一, 无/有 ㊁ 始/母 ㊁ 妙/徼 ,后文紧跟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㊂ 玄 :深远幽昧㊁不可测知㊁无所至极,却是一切具象可感之物的本体论与生成论依托㊂人们如何体悟?老子捻出 母 ,‘说文解字“释义: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 ,藉由 母 具体可感的生殖属性,孕育生命的具体可感性呼之欲出㊂第6章的文本进一步呼应: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㊂ 牝 将 母 的生殖功能属性从人类扩展到整个宇宙自然界㊂牝可指所有雌性生命的生殖器, 玄牝 , 言其功也㊂牝生万物,而谓之玄焉,言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也㊂ [8]85⁃86母㊁牝作为身体意象,因着雌性的生殖功能更具亲切可感性,在常识性的认知体认中比之 父 更易见出包蕴㊁生成天地万物的特性,用以言说道的始源与根源性更有说服力㊂20章㊁52章则说明老子没有舍弃这一具体可感之身体意象,而将其发展为价值范畴,具有与道互通甚至同等的意味㊂20章 贵食母 ,河上公注: 食,用也㊂母,道也㊂ [8]14552章也是以 母 代 道 ,讲持道修身之义㊂故此 母 是概念隐喻㊂可见,以 母 为代表的雌性话语表述序列在整个‘老子“的文本生态中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意义:一种 母 作为单纯的名词,与 父 (甫)的使用相当,不含有任何概念价值意味,一种作为身体隐喻,具有价值意义,生成为老子的概念范畴㊂(二)对女性至上论的辨析由‘老子“尚阴贵柔观念出发讨论其为 女性哲学 的论著理论资源有二:第一,论证存在渺远的母系氏族社会,再分析老子对 小国寡民 的向往,以此证明老子与原始氏族社会的亲缘;第二是母性神话与生殖崇拜,以李约瑟㊁叶舒宪㊁程伟礼等为代表, 古代社会极有可能是母权社会 这岂不就是(我们已经谈到的)道家所崇尚的那种女性征象所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含义吗? [1]116对于这两种论证来源的不周延性,刘笑敢已撰长文加以辩驳[11]㊂退一步讲,即令不排除远古女性生殖崇拜与原始母系社会的隐微痕迹,是否就意味着 承认妇女在事物体系中的重要性,接受妇女与男人的平等地位 [1]165从尚阴贵柔观念直接推导出老子主张男女平等甚至女性至上的性别意识,这一逻辑推证关系是否合理?问题在于以雌性隐喻 道 的过程中,老子的创见在哪里?是对道的构建还是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肯定?首先,老子借用雌性有机体的两类特质:一种是生育㊁繁殖的功能性特质,一种是静㊁处下的特质,都是雌性有机体的生物特征,前者是其生殖角色,后者是其性角色㊂这并不是老子在性别意识论题上原创性的观念,而是生理性别常识㊂同时,母㊁牝不等于女,这两类特质都与女性相关联,但是这只是女性生理特质之一部分,其他则被弱化或漠视㊂尤为有趣的是,在‘老子“的文本中, 道 的柔㊁弱是借婴儿和水的意象隐喻而出,而未强调雌性有机体柔弱之论,但在后来论者对老子性别议题的讨论中,柔弱却与静㊁处下㊁生而不有等一起成为女性的性别特质,并因老子以之喻道,反过来说,老子是女性至上论者㊂但柔弱等特质转成为女性的社会性别特质其实并不应与‘老子“直接相关;关注‘周易“与性别的议题会发现,轴心时代中国基本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建构应是拜‘周易“所赐,尤其是后成之‘易传“,且看:乾,阳物也;坤,阴物也㊂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㊂(‘系辞下“)乾,天也,故称乎父㊂坤,地也,故称乎母㊂(‘说卦“)乾,健也㊂坤,顺也㊂(‘说卦“)64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 All Rights Reserved.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㊂ 柔顺利贞㊂(‘坤卦㊃彖“)有天地然后有万物㊂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㊂(‘序卦“)在这个二元序列中,男与乾㊁阳㊁天㊁父㊁夫㊁雄㊁处上㊁为㊁刚健呼应,女则与坤㊁阴㊁地㊁母㊁妇㊁雌㊁处下㊁不为㊁柔顺呼应,如果说男女只是就生理性别而言,而在关联性关系序列中,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特征也被确定下来㊂可见,老子只是借用了雌性有机体的生理特征构建其道,对女性的社会性别特征构建未置一词㊂其次,老子着意于言男女格局中的女性了吗?统观‘老子“,对生范畴是母/始㊁雌/雄㊁牝/牡,一些时候是母㊁父(甫)㊁根同义趋近㊂其涉及性别的言说,是扩展于整个自然有机体并以之喻 道 的㊂我们无法执着于男/女,就像无法执着于牝/牡㊁雌/雄一样,显然女性并不是主体意义上被论及的 人 ,老子仅是借用了社会性别常识意义上女性的功能性特质而已,所以其用 母 ㊁ 牝而不是 女 清晰定位其性功能与生殖功能㊂既然母㊁牝只能作为概念隐喻,便无法推导出女性是身体主体,更无法在男女格局中谈其地位如何㊂老子是借此显豁尚阴重柔之道的,不是反过来帮女性正名的㊂不客气地说,作为个体与群体的实际女性生态如何,老子是不关心的,更无法因此根本性地改变古典中国女性在社会性别格局中的附属角色㊂主张老子为女性主义者或者推重男女平等观点的学者至少在两个逻辑前提上误解了老子:第一,将母㊁牝㊁雌身体意象当成身体主体,将老子借身体隐喻构建道体的主旨颠倒,以为老子对阴柔之道的提倡即是以女性为主体,进而对阴柔之道的提倡就是对女性之德的认同,由此便提升了现实中女性的社会地位㊂第二,进一步固化既有的二元性别意识形态格局㊂错将‘周易“建构的女性社会性别特质安顿于老子身上,先认定生理意义上的女性其社会性别特征就应是柔弱㊁不争的,而老子主张 无为 自然 ,就是推重女性至上原则㊂再糅合西方二元格局中的男性哲学与女性伦理,既然对男性价值观念过于肯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若由老子的女性至上观来平衡,就可以构建和谐社会了㊂显然一部分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老子身上找到亲缘㊂但是以二元对分的思维方式理解老子的性别是不妥当的,姑且不论老子,截然的二元对分对整个古典中国性别议题的理解都是不兼容的,古典中国性别议题与西方男女二元对分的观念建构有根本的差异性㊂即令让阴/阳㊁男/女二元显豁的‘周易“,终极诉求上讲的也是 一阴一阳之谓道 ,对生的两极如何在对立的同时转换㊁交融㊂坐实到身体主体身上,就是二元特质于一人之身的融合状态,君子作为其理想人格,修身之成人状态当是 阴阳合德 ㊁ 刚柔并济 的㊂而老子将阴柔特质赋予道,让他的行动主体来践行㊂道家的主体是谁?是圣人㊂老子要他们 知其雄㊁守其雌 ,既然道的特质是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圣人作为得道者,则 雌 性特质就不应异质于圣人之质,当然 雄 亦不外于圣人之质㊂若要想成就为圣人,当成就 雌雄同体 的德性气质,至此老子与性别议题的真正意义开始显豁㊂二、圣人作为身体主体的雌雄同体特质在‘老子“文本中,作为行动主体而有所践履的称谓如下:圣人(24章次)㊁候王(2章次)㊁善为道者(2章次)㊁君子(2章次)㊁大丈夫(1章次)㊁士(1章次),涉及君子㊁大丈夫㊁士各章所论皆无关要旨,前面四者还有大量出现的第一人称 吾(我) ,大致都可统和于 圣人 ,加之修身工夫诸章及其他省略主语的章节,虽未明确言出行为主体却也在圣人序列,可见老子对圣人的充分倚重,说圣人是老子视域中的身体主体㊁践履老子之道的理想生命是毋庸置疑的㊂(一)构建雌雄同体的圣人圣人不是生就如此的,而是在修身工夫中不断养成的, 为道日损 是圣人的工夫,圣人是 抱 道与 守 道者㊂恰因其对 无为而无不为 的践履,才可以顺物自然,让一切如其所是的样子生养化育,也因此成就圣人 无败 无失 天下莫能与之争 的完满境地㊂同时,人人皆可成就为圣人, 候王若能守之 在其时代语境中是老子对当权者的期待,然而,圣人气象一旦被提撕而出,便拥有了一74第2期张艳艳㊀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 All Rights Reserved.般性的魅力㊂故此在老子与性别议题的视域中,讨论圣人的社会性别特质即意味着讨论老子对一般意义上人的社会性别特质的理解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20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谿)㊂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㊂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㊂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㊂(28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㊂(52章)以上诸章都讲圣人的修身养成工夫,如何成就为圣人㊂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诸家释义驳杂,但对 雌 的释义并无分歧㊂ 河上公注云: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 [8]99,需要指出的是, 雌 的用法与老子中使用 母 牝 时采用的核心要义不同, 母 与 牝 都因其生殖属性而隐喻道之本原性与生成之功, 雌 则只表示静定柔和之义㊂28章雌雄㊁白辱作为两极对生范畴,在二元融合状态下,才可以成就 谿(溪) 谷 (喻道)的存在状态㊂身体主体修身到这个境地,便是秉道而在㊁ 常德不离 的圣人了, 常德 玄德 上德 都是生命归本复初的理想状态,若 婴儿 ㊁若 朴 ㊂朴,原木为朴,‘老子“中多章可见: 敦兮其若朴 (15章)㊁ 见素抱朴 (19章)㊁ 道常无名朴 (32章),隐喻道的本原性㊂婴儿亦然: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20章)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55章)㊂着力提领圣人的征象,隐喻圣人归本复初的生命情态㊂上述诸章中溪㊁谷㊁根㊁朴㊁母㊁婴儿作为概念隐喻,在整个言说格局中是一元性的,都具有本原性与涵容性,没有对生范畴与它们相对呼应,它们可以直接指代对道与圣人的表述㊂但是雌雄则不同,它们是二元对生范畴,各自表示单向度特质,只能在相对相生的融生状态中表达圣人的生命状态,是既雄且雌㊁雌雄同体的㊂说 雌 雄 为二元对生范畴并非孤证,在老子的视域中,二元范畴是在两极之间复又融为一体的㊂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便是在阴阳两极相对相生的语境中言说的,但老子更善于 正言若反 ,在颠覆常识观念中令人幡然惊醒,领悟其道之妙义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㊂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㊂恒也㊂ (2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58章)㊂一些时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3章)㊁ 柔弱胜刚强 (36章),一些时候 守柔曰强 (52章),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7章)㊂美与恶㊁善与不善㊁奇正㊁柔刚㊁慈勇㊁俭广等等,看似两极之间对立,却又彼此转换㊁融合相生㊂白辱㊁雌雄这样的对生范畴其实也在这样的二元融生关系中,就性别意识形态而言,便是雌性气质与雄性气质的双性融合,而其完满融合的状态恰是老子圣人质素的诉求㊂对于圣人雌雄同体生命状态的肯定,以安乐哲的观点最富代表性: 一个 圆满 的道德完善的人是雌雄同体的,这使得他或她能够利用男女两方面的性别资源来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况㊂ [6]466⁃467安乐哲的观点首先反驳了贞认老子为女性至上论者的看法: 把道家学说描述为在个人㊁社会㊁政治生活中推崇 女性化 品质,而完全排除 男性化 品质的参与是对原文精神的严重歪曲,而且与对‘老子“的更缜密的解释相抵触㊂我们认为,重新强调或复兴 女性化 特质是一种补偿 [6]456⁃457㊂如果看历代注家释义,安乐哲的观点也并非孤立无援,甚至有旨趣相通之谊㊂对于 知雄守雌 的修身状态,严复说 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㊂ [8]182深为陈鼓应所认同,只不过二人并无性别议题上的自觉而已㊂雄性特质之刚㊁健㊁勇㊁处上㊁争㊁为并不是截然为老子所反对的,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老子说因慈而勇㊁因 不争而为天下先 ㊁因 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雌性特质之柔㊁静㊁处下㊁不争㊁无为是与雄性特质有机融合的,在具体的时代与现实情境中,雌性特质与雄性气质的有机融合才是圣人应该修持的生命境界㊂但是安乐哲的 雌雄同体 观念也遭到批评: 安乐哲的诠释忽略了㊁跳过了或者说是抹杀了‘老子“中的雌性比喻的可能涵义和意向㊂ [11]192评判安乐哲所论是不偏不倚的中性观念是不中允的,84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 All Rights Reserved.阴阳这一对关联对立的确不同于标准的儒家传统的关联关系,有意思的是 阴 在 阳 之前,暗示了受推崇的形式肯定是雌雄同体,而且 阴 的特性在平衡于 阳 的特性同时优于它们㊂ [6]461安乐哲在并不太长的论及老子性别问题的篇幅中明显注意到了老子对雌性特质的格外强调㊂但是在更一般性的评价中,刘笑敢说安乐哲未能充分关注老子与其他诸家本质差异也是确当的㊂ 儒㊁道美学视那些西方传统下区分为所谓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所有特点是建立在人性连续统一体之上的相互依存范式 [6]453,安乐哲的着力点在性别歧视的中西差异上,在他看来,西方的性别歧视是建立在男女两性二元对分,同时以男性价值为本带来的女性被歧视㊂古典中国则不然,人可以 通过创造两性兼有的,或者说多性兼有的人格,来达到其人性的最终完善 [6]441,妇女却被排除在 人 的序列之外㊂此论当然一语中的㊂但是就古典中国理想身体主体的 双性兼修 而言,因未及细论,则至少模糊了儒家与道家性别意识的内在差异㊂儒家(尤其应强调‘易传“)所构筑起的社会性别结构与宗法社会等级序列密切勾连,宛若一体㊂阳 天 君 父 男 夫阴 地 臣 子 女 妇㊀㊀在天尊地卑㊁阴阳有序的结构关系中,儒家理想的人格养成纵然也有君子 阴阳合德 刚柔并济 的双性同体特质,但是君子(士)在现实社会的格局中则以臣属㊁去势的方式存在,在君臣位阶关系中呈现其阴性属性㊂老子的 雌雄同体 圣人主体则不然,在更现实的层面上,双性同修的圣人主体是在势与权力的拥有者,是主位而非客位的角色,因其雄而主动示其雌的选择,以求取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后果㊂我们不妨对照屈原楚骚与‘花间“小词隐含的性别意味,以见两者旨趣的微妙差异㊂钱钟书先生早就评价楚辞 亦雌亦雄,忽男忽女 [12]903,屈原作为臣子,求乞遇君王,故香草美人以自喻,男性的㊁臣属的士人以自我阴性化的方式纠合其雌雄,将自己放置于君臣尊卑的序列中,试图获取在势者的认同,也因此实现自我认同,显然这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现实路向㊂若以‘花间“小词论,温庭筠和韦庄的拟女性叙事则大异其趣,男性作家在拟女性叙述的过程中自然释放的柔雌气息令其作具有了双性兼具之意趣,非但不嫌生硬或忸怩,甚至平添协调动人之韵致[13]㊂仔细体味,老子圣人处主位却修处下工夫所带来的人格和谐与‘花间“小词的双性书写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于审美领域,已见儒道双性兼修旨趣之差异㊂对两者内在旨趣的阐释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儒家之士 阴性化 带来的自我压抑及对等级制度的变相加固已很清晰,并广为人认知,但是老子圣人主动的双性兼修带来的利好面向却未能在更广阔的层面获得认同与推广㊂到目前为止,对于圣人作为身体主体已很清晰,但学界除却认为老子圣人的性别属性是雌雄同体之外,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圣人是前性别与无性别的㊂ 奉道的能够宣示大道的理想人物,是有几分 前性欲的 ㊁ 前性别的 ㊂ [7]153汉斯的论证如下:其一,老子之道是 一 ,那奉道的圣人也是 一 ,是二元等分之前的,是一元的㊂说老子之道为包蕴二元的 一 朴 是非常确当的,但是说老子的圣人是前于二等分性别的神圣者却是误解㊂老子的圣人不是生来如此的君临者,而是后天做层层剥落工夫的养成者,将圣人认定为男女二等分前的圣人是将圣人等同于婴儿了,纵观其全文果然如此㊂其二,老子的圣人是 作为一个小孩子㊁作为一个先于性别的存在而得到肖像描画的 [7]153,既然婴儿是前性别㊁前性欲的,那么圣人也应是同样的状态㊂说婴儿是前性别㊁前性欲的,此话也确当,因为老子对于婴儿生命状态的描画的确是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说婴儿的生命状态是老子之道与其践履者圣人应有的样子也是确当的,因为老子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也说圣人之所以成就为圣人,在于可以 复归于婴儿 ㊂但是婴儿不是身体主体,只是概念譬喻,婴儿并不就是圣人,而是对于圣人生命状态的隐喻表达;同样圣人也并非就是婴儿,他是成人状态,这个成人状态既是生理的,又是社会的,当然也是理想状态的,故而 复归于婴儿 ,是成就理想的返本复初状态㊂同时既然圣人不局限于君王,而是人人可以进入的修身妙境,我们也得承认人人的现实层面的个体属性当然更不是就 婴儿之未孩 而言㊂所以圣人不是前性别,而是知其有分之后可以统和,知雄雌之分,又将雄雌统94第2期张艳艳㊀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 All Rights Reserved.。
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与性别话题
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与性别话题在女性主义文学中,身体与性别话题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身体和性别的讨论,女性主义作家试图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压迫,并探索女性的权利和自由。
这篇文章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中身体和性别话题的重要性,并深入讨论其影响和意义。
在女性主义文学中,身体被视为女性权力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许多女性主义作家通过描述女性身体的特征和经历,揭示了社会的性别偏见和压迫。
她们讨论了女性身体的控制和标准化,以及对女性性器官的束缚和控制。
例如,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贞操”观念,强调了对女性性行为的社会控制。
这些作品强调了对女性身体的审查和约束,从而引起了读者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女性主义文学中还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认同和自我感觉。
作家们经常描述女性身体的痛苦和困扰,以及对于自身形象的不满和压力。
这些作品挑战了社会对于女性身体的刻板印象和标准,推动了对身体多样性和接受的讨论。
女性主义作家通过表达女性对于身体自由的追求,鼓励女性摒弃社会对于美的定义的束缚,追求自我接受和自由。
同时,性别在女性主义文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女性主义作家经常以性别为切入点,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她们审视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限制,揭示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存在。
通过对性别的讨论,女性主义作家试图唤起读者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此外,女性主义文学中还包含了对于性别身份的探索。
作家们关注并揭示了性别身份的建构和影响。
她们描述了女性在面对社会期望和限制时的内心冲突和挣扎,追问了女性在性别身份中的自由选择和个体发展。
这种对性别身份的探索为女性主义作品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与性别话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身体和性别的讨论,女性主义作家试图唤起公众对于性别不平等和压迫的关注,并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揭示女性身体和性别的困扰和挣扎,以及对于自我认同的探索,给予女性更多的力量和自由。
人类学视角下的性别与身体表达的研究与理解
人类学视角下的性别与身体表达的研究与理解性别与身体表达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索这一主题。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性别和身体表达的相关研究和理解。
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与身体表达之间的联系,并且认识到这一主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性别的社会构建与文化差异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性别被认为是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产物,而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结果。
不同社会和文化对性别的定义和期望存在差异,这导致了性别表达的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性别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构建,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被期望具有强壮、果断、坚强的特质,女性则被期望温柔、细心、善解人意。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影响了人们在外貌、举止、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表达。
然而,这种性别期望在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差异,一些文化接受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允许男性和女性表达出不同于传统期望的特质和行为。
二、性别身体化与社会身体模式人类学家还研究了性别身体化和社会身体模式之间的关系。
性别身体化指的是人们如何通过服装、化妆、发型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社会身体模式则是指特定社会或文化中对于身体形象的期望和规范,这些期望和规范可能影响个体的身体表达。
在某些文化中,男性被要求表现出坚强、硬朗的形象,他们可能选择穿戴宽松、颜色深沉的衣物来体现这种形象。
女性则会选择柔和、贴身的服饰和颜色来强调自己的柔美和优雅。
然而,这种性别身体化和社会身体模式在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性别身体化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三、性别和身体表达的权力议题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到性别和身体表达之间的权力议题。
在一些文化中,男性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的身体表达也更多地表现出这种权力。
相比之下,女性的身体表达可能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范。
然而,人类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反抗和重构的趋势。
媒体性别与身体意象
女體成為被凝視的客體
無論是傳統父權文化中層層包裹的女體, 抑或流行文化中衣著開放的女體,這兩種 不同的女性身體呈現策略,其背後的思惟 卻是一致的;都表徵著女性身體向來是被想 像、被凝視的客體,展現父權社會對女性 身體的高度關注。
「做自己的最佳女主角」的迷思
在流行文化的風潮中,女性的確看見自己 的身體了,挺身追求「美貌圖騰」,隨著 「黃金比例」紛然起舞。 女性身體並未因而更解放更自由;她們仍 然只能以男性的凝視之眼自我凝視、自我 評償。 女性所追尋的自我,是父權文化與廣告媒 介所合謀定義下的「自我」。
媒體中身體形象與性別比較表
女性 /過重 多擔任訊息中的配角 常扮演負面角色,如悍婦或棄婦。 個性懶惰,沒有智慧,如三姑六婆。 女性/正常/纖瘦 多擔任戲劇或訊息的主角。 眾人追求的對象。 常扮演情婦或是婚外情的角色。 個性柔弱,被欺凌或不堪一擊。
媒體中身體形象與性別比較表
媒體是建構性別概念的主要來源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說明閱聽人均會透過對 電視的觀察,學習並模仿媒體中有關性別角色的 行為 廣告又是各種媒體形式中,最深入我們日常生活 且難以躲避的,兒童與青少年可能透過對廣告的 觀看習得主流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觀、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職業刻板印象以及兩性之間的對待 關係。(Gunter, 1995)
綜藝節目物化女性的手法及負面影響
廣告中所呈現的男性與女性
男性在外貌上陽剛、有力。 窺視女人是男人的本性。 女性的天職是照顧者。 女性之間存在永恆的美貌競爭。 美貌迷思、物 化 女性。
卡通中的男性、女性
男性 身強體壯。 對女性有輕狎動作,言語騷擾。 女性 注重外表。衣著暴露,明顯刻畫與年齡不 符的身體曲線與性特徵。 女性之間強調美貌與男性追求的競爭
男女有“别”:新疆某高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性别差异调查分析
158理论纵横理论版身体意象(Body Image,BI)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综合性的评价,它既包含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特征的看法,也包含他所感受到的别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看法。
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家庭社会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身体意象。
而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青年群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身体意象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性别因素是个体身体意像中十分明显的变量。
新疆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众多。
本文选取的是新疆的一所师范类大学,为了解该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性别差异,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该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差异情况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为树立新疆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已有相关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知,身体意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有相关研究表明,个体从青春期开始,男女在身体满意度上就已经存在性别差异。
葛丹丹在《大学生消极身体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2019)中提到,积极的身体影响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当个体拥有积极的身体意象的时候才可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能有效防止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女性相比于男生更加感性,情绪较为丰富,这也和身体意象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联系。
在郭纪昌、陈继惠发表的论文《性别因素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2015)中不仅将性别作为自变量,把年龄也加入到自变量中进行了交叉分析,研究了男女生的身体意象随年龄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年龄的男女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身体意象性别差异,这使研究结果更为严谨。
还有一些研究调查呈现了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的身体意像的特点并进行归因分析,但对诸,如新疆这样的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身体意像情况的研究尚未看到,有待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者进一步加以掌握和了解,最终对相关社会工作实践的展开提供案例和方案参考。
二、调查研究情况1.调查对象:研究随机选取了新疆某师范类大学大一至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的大学生共92名,其中男生42名、女生50名。
规律性运动与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身体意象影响的立项报告
国内外研究趋势
Doswell 等人针对 146 位 9-13 岁黑人女孩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运动能 建立正向的身体意象并降低忧郁,增进自尊与自信。Richman 和 Shaffer针对大学女生过去在高中时代所参与运动的经验,探讨其自尊建 立的关系,结果发现运动能产生正向的身体意象。Asci 等人则以土耳其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青少年各 174 位调查其身体意象的差别,结果发现 运动员大多拥有正向的身体意象,且在学校运动比赛和日常生活中更具信 心。Wilcox也从研究中发现,有运动习惯的女生身体意象满意程度较高; 相反的,没有运动习惯的女生,身体意象满意程度较低。但另一方面, 黄淑贞、洪文绮以537位大学生进行身体意象和运动行为的长期追踪研究 却发现身体意象和运动行为没有关系。王正松的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和不 同运动行为在身体意象之体能评估上有交互作用。这些研究对体育锻炼 行为的分类只是简单分成“有”和“无”两种,没有进行锻炼行为的意 图和行为的阶段划分。而在身体意向的概念方面也有分歧,有的研究只 是进行了外表评价和外表取向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没有对身体意向进行 全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目前有关身体意象的研究大部分是国外的, 或者是港台地区的,大陆境内关于体育锻炼与身体意象的关系的研究还查法 (三)数理统计法 (四)总结鉴定
方案
(一)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
进行收集,并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 分析,以作借鉴。
方案
(二)问卷调查法:
1、Cash多维度身体与自我关系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选择500个身体状况相似,并且高矮胖瘦相似的 大学同学,男女生各250人分成a、b、c、d、e,5组, 每组100人且50个男生50个女生,a组同学一年不运 动,b组一年运动一次,c组同学每一个月运动一次, d组同学每周运动一次,e组同学每天运动一次。且 每次运动时间相同。最后测定他们的胖瘦以及他们 的心理状况。
当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观念与性别政治
当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观念与性别政治在当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当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观念与性别政治成为了许多女性作家探索和呈现的内容。
身体是女性生命和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她们表达自我的渠道。
通过深入挖掘和剖析女性写作中的身体观念和性别政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存在。
首先,身体观念在女性写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女性身体作为源泉和创造力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众多女性作家通过表达自己的身体经验和感受,呈现了身体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她们直面生命的现实,反思自身的身体与社会的互动。
身体观念在女性写作中常常被呈现为一种反抗和解放的形式,传递着对性别限制的反思和挑战。
女性作家通过书写自我的身体经验,倡导女性的自主性和权利。
通过她们的笔触,女性的身体不再仅仅是男性目光的对象,而成为了被真实诠释和掌控的主体。
同时,性别政治也是女性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性别政治指社会和文化对于性别角色、权利和身份的规范和分配。
女性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通常探讨性别的相关议题,例如女性的权利、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等。
她们通过书写和讨论这些问题,寻求对性别政治的理解和批判,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推动社会的变革。
性别政治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女性作家摆脱性别桎梏,更是对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呼唤。
然而,身体观念与性别政治在女性写作中却并不总是完全统一。
在面对性别歧视和社会期望的压力下,许多女性作家选择了以身体为起点,探索个人身体与社会身体之间的关系。
她们面对着身体型态、年龄、贞操等方面的压力和刻板印象,试图以自我书写的方式反抗传统和束缚。
然而,这也同时暴露了身体观念在女性写作中的一种限制。
作为女性作家,她们的身体往往成为了讨论焦点,她们的身体经验往往更多地受到关注。
这种现象使得女性作家在表达自身思想和感受时,往往需要面对身体形象的审视和评判,限制了她们真正自由地发声和创作的空间。
雕塑中的身体与性别
雕塑中的身体与性别身体和性别是被广泛探讨和描绘的重要主题。
在艺术中,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常常被用来探索和传达关于身体和性别的观点和意义。
本文将以雕塑作品为切入点,探讨雕塑中的身体与性别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呈现和解读。
一、身体呈现雕塑作品通过塑造和刻画身体,展示出各种不同的人体形态。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身体的呈现方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古代希腊雕塑中,男性形象常常被赋予阳刚之美,表达出力量和英勇。
与之相反,女性形象则被塑造得柔和、婉约,强调着女性的柔美和纯洁。
此外,在现代雕塑中,艺术家也试图通过身体的形状和姿态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他们可以通过人体的姿态和动作来传达情感、意志和特定的社会背景。
例如,像罗丹的《思想者》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样的作品,通过身体的姿态和肌肉的凹凸来表达出内心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度。
二、性别隐喻在雕塑中,性别常常被用作隐喻和象征。
通过身体的形态和特征,艺术家传达了与性别相关的观念和意义。
例如,在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成娇柔婉约的形象,象征着温柔和母爱。
而男性形象则被塑造成力量和勇敢的化身,象征着威严和支配。
此外,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在雕塑中也得到了反思和探讨。
通过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规范,一些雕塑作品提出了有关性别平等和自由的问题。
例如,像苏阿拉·拉格纳特的《雌雄虚无》和路易斯·布尔乔瓦的《星日》等作品,通过抽象的形状和符号来挑战传统的二元性别观念,并鼓励公众反思和超越性别束缚。
三、身体与欲望雕塑作品也可以通过对身体与性别的再现来探索欲望和情感。
艺术家通过塑造和刻画身体的各个部位,传达出对身体的渴望和对性别的追求。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中,丰满的女性身体被被视为美的象征,成为男性欲望和情感追求的对象。
然而,在当代雕塑中,艺术家也开始反思和挑战对身体和性别的传统观念。
他们将身体视为受到社会和文化压力的对象,同时也是欲望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人类学视角下的身体与性别
人类学视角下的身体与性别在人类学中,身体和性别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被广泛地探讨和讨论。
身体和性别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关键要素,对于我们理解文化、社会和个体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身体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与表达。
一、身体与性别的社会建构根据人类学的研究,身体并非一个与性别无关的客观实体,而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意义、建构和涵养的。
不同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身体的期望、定义和理解存在差异,从而构建出不同的性别范畴和身体象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的身体被视为强壮、勇敢和有力量的象征,而女性则被赋予温柔、柔弱和美丽的特征。
二、身体表达与身体政治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学实体,也是一个表达和传递意义的工具。
通过身体的动作、装饰和外貌,个人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的性别认同和身份。
例如,服装、发型、化妆等都是一种身体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出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诉求。
同时,身体也被用作政治性的工具,用来表达权力、控制和规训。
比如,对于女性身体的规定和束缚,往往关联着对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和限制。
三、跨性别与身体边界的探索在一些社会和文化中,跨性别个体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对于身体与性别边界的探索提出了问题。
跨性别个体的身体认同与其出生时所被赋予的生理性别不符合,因此需要通过身体改变或其他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性别认同。
这种身体边界的探索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社会认同、法律权益和医疗支持的讨论和挑战。
四、身体与性别权力关系的思考身体与性别的关系不仅仅是文化建构和个体表达的问题,也涉及到权力结构和身体政治的议题。
通过掌控身体与性别的定义和规范,社会和文化中的权力机构能够对个体施加控制和剥夺权益。
例如,对于妇女身体的控制和剥夺,表现在包括性别暴力、限制产权以及工作和经济机会的不平等等方面。
对于性别身体权力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构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综上所述,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待身体和性别的关系,是一个涉及文化、社会和个体实践的复杂课题。
青年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性别差异
青年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性别差异张芷;王健【期刊名称】《人类工效学》【年(卷),期】2013(019)003【摘要】目的观察青年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构成特征,探讨身体意象和体脂肪含量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横向对比研究设计,选取18~22岁在读大学生198名,分别采用生物电阻测量法(BIA)完成体脂肪含量测量和采用问卷调查法完成身体意象测试.结果①大学生身体意象有身体各部位满意度、外表评估、外表取向、过重评价、体重自我评量5个构成特征;②女大学生体脂肪含量百分比显著大于男大学生;(3)性别因素在身体意象各个构成特征上存在明显主效应,体脂肪含量对身体各部位满意度、外表评估和体重自我评量3个维度有明显作用,性别和体脂肪含量在身体意象各个构成特征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大学生身体意象各个构成特征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的体重可能存在“低估现象”,而女生对自己的体重可能存在“高估现象”.【总页数】6页(P6-11)【作者】张芷;王健【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杭州 310028;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杭州 310028;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相关文献】1.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J], 林敏2.规律运动与性别差异对高中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J], 叶卫兵;王健3.青年大学生动态等速肌力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J], 黄巍;毛一平;王健4.大学生身体意象、社会体格焦虑对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J], 文宽;邹泽豪;蔡楠萍;辛鑫;徐飞5.我国青年人身体意象三维图像的研制及验证 [J], 闫心语;马冠生;李雍;蒋耀军;高剑波;张娜;张建芬;郭雯;周明珠;池睿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艺术中的身体与性别
当代艺术中的身体与性别在当代艺术中,身体和性别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表演等形式,探讨和表达着人类身体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身体和性别在艺术作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肉体的展示,更是对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当代艺术中身体与性别的表达。
一、身体的扭曲与塑造当代艺术家通过对人体形态的扭曲与塑造,表达出对身体多样性的关注和探索。
他们以某种方式改变和重新定义着身体的形态,使之超越性别和生理特征的限制。
比如,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常常将男性与女性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男性气质又有女性柔美的形象。
这种身体的扭曲与塑造,不仅仅是对传统二元性别观念的挑战,更是对性别、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思考。
二、性别身份的呈现与突破当代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对性别身份的呈现与突破,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性别观念。
他们以性别的多样性为主题,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性别身份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使观众对性别的认知和理解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三、性别政治与社会议题当代艺术家还经常将性别与政治、社会议题相结合,以此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他们将人体作为一个政治和社会的符号,通过展现身体的权力、压迫和轮廓,揭示出性别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试图唤起观众对性别政治和社会议题的思考,引发对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关注。
四、身体在行为艺术中的表达行为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将身体与性别的关系发挥到了极致。
艺术家通过身体的行动和表演,探索和展示着性别和身体的边界。
他们可能会通过裸体表演、性别角色的扮演等方式,突破性别的束缚和规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身体艺术形式。
这种身体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对性别的反思,也是对自我身份与社会认同的探索和宣言。
五、身体观念与文化传统的对话在当代艺术中,身体与性别的表达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探索,更是与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进行对话的过程。
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与理论分析
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与理论分析
张春雨;韦嘉;罗禹;陈谢平;张进辅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2(20)3
【摘要】对男同性恋身体意象的研究有近30年的历史。
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更容易出现负面身体意象、身体不满意和进食障碍等。
男同性恋追求瘦而有肌肉的理想身体。
针对这些特点,研究者提出一些理论假设进行解释,包括性客观化理论、内化同性恋污名、性别角色假设、进化心理学假设和AIDS/HIV假设等。
未来研究要进行整合的和多样化的研究取向,方法上采用以网络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和以现象学分析为主的定性研究。
最后,国内研究要更注重文化特异性。
【总页数】9页(P394-402)
【关键词】男同性恋;身体意象;性客观化理论;内化同性恋污名;AIDS/HIV
【作者】张春雨;韦嘉;罗禹;陈谢平;张进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公安局现场心理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
【相关文献】
1.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HIV阴性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特点 [J], 胡珊;钟晓妮;文小焱;韩明明;谭明天;黄爱龙;彭斌
2.女性身体意象的社会心理学阐释--对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J], 刘文佳
3.军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特点的研究 [J], 王丽娜
4.男同性恋负面身体意象的特点 [J], 何凯;张晖;王玲;綦林;梁勤;杨曹芬;任怡;孙萌
5.福建省厦门市初中生身体意象的发展特点现状调查 [J], 龚洁; 蔡欣欣; 林琳; 李文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神he話B中od眾ie神s酌of酒G的od美:少G男an。ymede,希臘
成熟與均勻的阿波羅軀體。
The Bodies of Gods:古代佛陀銅雕其身 軀呈「無型體」(non-representational) 的禪意。
Social Bodies,不管穿戴多少服飾, 我們的身體其實呈載著某些社會意義。
身體的那一部份你最滿意或最不滿意?
你是如何透過身體語言來傳達自己的訊息給別人?
想像一下,思考看看,用有別於平常不一樣的方 式看自己,你想會變得如何不同?
舞台上男性舞者體態為其主要的顯現。
照片中男女位置的擺設,更強化男人是勇者的正當性。
電視“The Rocky Horror Show”中扮演反串劇 照。
Gay Body.
停看聽 問題討論
請試著你自己的身體?
你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如何?
不同文化中身體與服飾呈現社會階級、文化 意義,一如圖中的澳洲原住民。
動作片中暴力與血腥,更由肌肉男來呈現。
天體營中人的身體是無拘無束地貼近大自然。
動作片中的猛男。
動作片中不但強調動作的猛爆更展現肌肉的力與美。
Sexy Body.
性感身軀。
The Body of Sexy Youth.
男性脫衣舞者,在身軀扭動中展現猛男軀 體的律韻與性感。
Built Body.
古銅色胴體意圖讓觀看健美者有一個強壯 身體的意像。
舞台中展現軀體的健美者。
在Muscle Fitness(肌肉與健美)雜誌中, 強壯的男人被強調成一部性機器。一如封面 標題,Strong Bodies are Sexier.
飲料廣告中所呈現的女體
男性的身體意象
男人並不擔心太胖, 但
大多數男人擔心太瘦, 曾有人對男性身體意
象下一個定義: 扭曲下的病症例如,
暴食症又稱性感肌肉 崇拜症候群
The Bodies of Gods & Heroes:Apollow雕像希臘
與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司太陽、音樂、詩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