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合集下载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肥乡第三中学冯秋芳一、教学思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这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教科书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二、教学目标(1)学会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进而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在实验前先将骨处理好,煅烧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等。

初中生物骨骼的组成教案

初中生物骨骼的组成教案

初中生物骨骼的组成教案主题:骨骼的组成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骨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 理解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骨骼的组成;
2. 骨骼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骨骼的各个部分的构造及作用;
2. 理解骨骼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出问题:你知道人体骨骼的作用是什么吗?
2. 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新课。

二、讲解骨骼的组成(15分钟)
1. 骨骼由什么组成?
2. 骨骼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3. 过程中引导学生画出骨骼的示意图。

三、讲解骨骼的功能(15分钟)
1.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 骨骼在人体中的作用有哪些?
3. 引导学生讨论骨骼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四、实验活动(20分钟)
1. 带领学生做实验,观察动物骨骼的结构;
2.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骨骼的微观结构。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骨骼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和锻炼习惯,保持健康的骨骼。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骨骼的组成和功能,但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骨骼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 下节课可通过更多实验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骨骼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动物长骨、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刀片、天平。

2.实验试剂:10%盐酸、蒸馏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骨的结构和功能。

2.提问:骨的成分有哪些?它们对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二、理论学习1.讲解骨的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2.介绍无机物的性质:不易燃烧,易溶于酸。

3.介绍有机物的性质:易燃烧,不易溶于酸。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测定骨中无机物的含量(1)称取新鲜动物长骨的质量。

(2)将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10%盐酸,浸泡24小时。

(3)取出长骨,洗净,晾干,称取质量。

(4)计算无机物的含量。

2.实验二:测定骨中有机物的含量(1)将实验一中处理过的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酒精,点燃酒精灯,加热。

(2)观察长骨的变化,直至有机物燃烧完毕。

(3)计算有机物的含量。

四、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对比实验前后的长骨,观察其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实验中我们如何测定骨的成分?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针对实验结果,讨论骨的成分对骨的性质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1.复习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让学生举例说明骨的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1.介绍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骨的成分及其性质,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探究精神。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2. 学科领域:生物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骨的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骨的成分鉴定方法的掌握。

2. 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骨骼标本、盐酸、酒精、石棉网、火源、放大镜等。

2. 实验药品:10%盐酸溶液、酒精。

3. 教学资源:骨骼标本、实验操作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展示骨骼标本,引导学生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骨的成分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定骨的成分。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2 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3. 实验操作3.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结果观察与分析4.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结果。

4.2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实验操作技巧。

7.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8. 板书设计8.1 教师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8.2 学生查看板书,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七、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骨的物理特性。

八、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教师应提供及时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十、课程拓展1. 邀请骨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骨的科学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骨骼博物馆,加深对骨骼知识的理解。

《骨骼》教案教学设计

《骨骼》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骨骼》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骼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掌握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保健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骨骼的特点和作用。

3. 提高学生对人体生理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骨骼的构成:骨膜、骨质、骨髓2. 骨骼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3. 骨骼的功能:支持、保护、运动4. 骨骼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激素、骨龄、青春期骨骼发育5. 骨骼保健:饮食、运动、睡眠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骨骼的模型,引导学生关注骨骼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对骨骼有哪些了解?骨骼有哪些功能?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骨骼的构成、分类和功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骨骼的构成:骨膜、骨质、骨髓。

2. 讲解骨骼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 讲解骨骼的功能:支持、保护、运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分享自己的看法。

环节五:实践活动1.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分析他们的骨骼特点。

2. 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骨骼的特点和作用。

环节六:课堂小结2. 强调骨骼保健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饮食、运动和睡眠。

环节七: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参与度。

3. 学生对骨骼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骨骼模型。

3. 教材。

4. 课后练习题。

5. 调查报告模板。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骨骼的知识。

2. 直观教学:利用骨骼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骼的形态和结构。

3. 实践教学:让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同学,亲身体验骨骼的特点和作用。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2011.10.26)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2011.10.26)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欢城二中陈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及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并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发扬尊敬关照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物理性质教学难点骨的成的及其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验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小组的实验桌子上都有一些鱼刺,你们用手轻轻地将鱼刺折弯(不要用力过大),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小组同学讨论后,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盐,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它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们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硬度与骨中的___ ____有关;弹性与骨中_ _____有关。

三制定计划(一)材料用具:酒精灯,镊子,培养皿,小烧杯,清水试管架和试管,火柴,碳酸钙粉末,小药匙,稀盐酸,解剖针。

(每小组桌子上已经备好)(二)注意事项:1酒精易燃,要正确使用酒精灯,2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滴到皮肤、眼睛、衣服等上。

3盐酸浸泡过的鱼刺用镊子夹起用清水冲洗后才能用手拿。

(三)方法步骤1讨论该实验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2我们曾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现在我们也用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也含这种成分。

3取少许碳酸钙粉末放入一支试管内,倒入适量稀盐酸,观察试验现象4取一根鱼刺放在另一支试管内,倒入稀盐酸(淹没鱼刺就行),观察现象并记录。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掌握使用盐酸脱钙法鉴定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有哪些。

2. 讲解:介绍骨的成分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和黏多糖,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

3.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盐酸中浸泡。

步骤2:观察骨样本在盐酸中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3:将浸泡后的骨样本取出,清洗干净。

步骤4:观察清洗后的骨样本,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5. 总结:强调盐酸脱钙法在鉴定骨的成分中的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三、课后作业1. 复习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鉴定骨的成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了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骨样本的变化,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要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学生能正确操作盐酸脱钙法实验。

3. 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六、实验材料与仪器1. 骨样本:牛骨或猪骨。

2. 盐酸:分析纯,浓度为10%。

3. 玻璃试管:直径至少2cm,高度适当。

4. 镊子:用于取出骨样本。

5. 滴定管:用于准确量取盐酸。

6. 实验台:用于放置骨样本和仪器。

七、实验步骤1. 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

2. 浸泡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盐酸,使骨样本完全浸泡在盐酸中。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这是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地将鱼肋骨折弯,我们会感觉到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问题:骨的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磨成骨粉,骨也可以熬成骨胶,骨粉和骨胶的主要成分都是钙盐和蛋白质。

假设:骨的硬度与骨中的无机物有关,骨的弹性与骨中的有机物有关。

三、实验1.骨的煅烧(原理:有机物分解,留下的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

①实验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

②现象: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

③结果:鱼肋骨在煅烧的过程中,首先变黑,然后再变成灰白色。

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鱼肋骨粉碎。

2.骨的脱钙(原理:无机物酸解,留下的是有机物)。

①实验操作:将一根较大的鱼肋骨浸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试管中,大约15 分钟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漂洗。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观察鱼肋骨是否变软,是否软得可以打结。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有气泡产生,脱钙后的鱼肋骨软得可以打结。

3.脱钙后骨的煅烧。

①实验操作:将在10%盐酸中浸软的鱼肋骨用吸水纸擦干后,置于酒精灯上煅烧。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能够燃烧,烧到最后并没有变成灰白色,而是呈现黑色并且所剩无几。

4.煅烧后骨的脱钙。

①实验操作:再取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将煅烧变成灰白色的鱼肋骨浸入 10%的盐酸中。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观察鱼肋骨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是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鱼肋骨基本上完全溶解。

四、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何黄玉湘中学教学案课题: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课型:实验课班级:学生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精彩导入:一、自主探究1、盐酸和酒精灯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酒精灯使用“点燃切莫对,熄灭盖帽莫吹”;盐酸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盐酸对衣物和皮肤的,取脱钙骨时不要用手。

)2、实验仪器和用具:材料,大鱼的肋骨(自带)10根。

一个,15%的盐酸一杯,天平称一个,称量纸两张、一个、火柴、清水、吸水纸。

二、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一:以鱼骨为材料,探究骨的特性(一)实验步骤:1.取同一种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3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2.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分钟;3.用酒精灯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4.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5.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另一块敲击且弯曲;进行对比。

(二)实验结果1.骨燃烧后燃烧掉了,剩余了无机物。

无机物可以使骨骼变得更、更脆,无机物有钙等,骨的主要成分是。

2.骨在稀盐酸中浸泡后溶解了,剩余了有机物。

有机物可以增加骨的。

探究二:探究骨成分的含量[问题]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多少?[假设] 如果成年动物骨中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2/3,那么,取大鱼的骨煅烧后,骨的重量将减少,将大鱼的骨用15%的盐酸浸泡后,骨的重量将减少。

[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类型——实验法煅烧前的重量与煅烧后的重量的对比酸浸泡前的重量与浸泡后的重量的对比[材料用具]大鱼的肋骨、镊子、酒精灯、试管、火柴、15%的盐酸、清水、天平。

[方法步骤]一、煅烧骨1.取大鱼的肋骨,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2.用镊子夹住骨放在酒精灯煅烧至变成灰白为止。

(注意观察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有无特殊的气味逸出?)3.冷却后再称重,记录数值4.轻轻敲打这根煅烧的骨,结果如何?二、酸浸泡骨1.取大鱼的肋骨,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2.把骨浸入试管的稀盐酸中15—20分钟左右。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精彩动作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2.提问:“你们知道骨和关节是如何支持人体运动,并保持运动姿势的吗?”激发学生对骨和关节的兴趣;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PPT,讲解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作用和含量;
三、教学策略
(一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和关节的结构;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和特性与运动的关系;
4.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过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骨的成分、物理特性和功能;
4.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

骨的成分及特性教学设计1

骨的成分及特性教学设计1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二课时〕《骨的成分及特性》教学设计授课人:双流区九江初级徐开秀授课对象:八年级五班授课地点:录播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1、知道骨的组成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的关系;2、理解不同年龄阶段骨中成分的比例。

3、稳固实验探究活动的根本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1、对探究问题能作出合理的假设,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讨论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人合作;2、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增强关爱老年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活动:探究骨的成分,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的关系;2、不同年龄阶段骨中成分的比例。

三、教学难点:活动:探究骨的成分,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探究〞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和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探究实验相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骨的成分及特性有机物:柔韧,使骨有弹性无机物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举重运发动能承受的压力引入新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及特性,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现象分析骨的特性。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不同年龄段的骨的特性,懂得我们要关爱老年人的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并结合学生自身举例,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对自己的重要性。

本课缺乏之处: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具有直观性,但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将老师演示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知道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并理解其含量对骨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骨的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使骨具有弹性,无机物使骨坚硬。

2. 教学难点:骨的成分的验证实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骨的成分。

2. 采用实验法验证骨的成分。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骨样本、盐酸、酒精、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

2. 教师准备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等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 探究骨的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盐酸和酒精处理骨样本,观察骨的溶解和脱钙过程。

3.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分析骨的成分对骨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5.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深入研究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六、教学延伸:1. 邀请骨科医生或生物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验室,观察不同种类的骨标本,加深对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1.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使骨具有弹性,无机物使骨坚硬。

2. 骨的成分的验证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骨的物理特性。

3. 热爱科学,勇于探究,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写一篇短文,分享实验收获和对骨的成分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骨的成分的概念是否清晰?2. 实验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能力?3.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4.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十、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观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教学设计
2.提问:“为什么运动员能够完成这些高难度的动作?这与他们的骨骼有什么关系?”
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骨骼是人体运动的基础,骨的成分和特性决定了其功能。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骨的组成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水。
2.详细讲解骨的物理特性(如弹性、硬度、抗弯性)及其与动物运动的关系。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生物学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动物,分析其骨骼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2.设计一道关于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设计,并在课后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并将其与动物运动功能相结合。
2.重点:实验教学中的观察、分析、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2)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难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骨的成分、特性及其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强调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骨骼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生活观念。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骨骼》教案范文

《骨骼》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骨骼》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骼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使学生掌握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

3. 培养学生对人体骨骼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教学重点:1. 骨骼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

教学难点:1. 骨骼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的区别与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骨骼模型、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骨骼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体骨骼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骨骼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骨骼的基本结构组成(如骨膜、骨质、骨髓等)及其功能。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讲解教师继续讲解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如不能活动的连接、稍微能活动的连接、能活动的连接等),并进行举例说明。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骨骼系统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以及骨骼健康对人体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骨骼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骨骼模型、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骨的成分--曹晓云

骨的成分--曹晓云

大坪中心学校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实验课——探究骨的成分任课教师:曹晓云任教班级:八年级上课时间:2016年 9月21日第5节教学内容实验——探究骨的成分教材分析(简要)本实验主要探究两个问题:骨的坚硬、骨的韧性分别与骨的什么成分有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骨的支持和承重功能与骨的什么成分有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骨的成分的含量,知道预防骨折和预防骨的变形。

通过探究实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含量教学难点实验的操作教具准备酸醋、鱼骨、镊子、培养皿、酒精灯、火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读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提问骨的支持和承重与骨的什么成分有关。

阅读课文,思考。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答案。

(一)根据问题,寻找答案。

(二)举手回答问题。

(1)骨的坚硬与无机盐——钙盐有关(2)骨的韧性与有机物——骨胶蛋白有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介绍实验操作的步骤1、在培养皿上倒入10ml的酸醋,放入一根鱼骨,静置一段时间,观察鱼骨的变化。

2、用镊子夹一根鱼骨在燃烧着的酒精灯上燃烧,观察鱼骨的颜色变化,感受鱼骨散发出来的味道。

学生根据所学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展引导学生探究1、在培养皿里的鱼骨变软,可以缠绕,颜色由白色慢慢变成透明。

2、燃烧的鱼骨变黑,有焦味,较燃烧之前更硬。

培养学生用心发现实验现象的能力。

悟组织学生谈谈,作为青少年,平时怎么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教育学生,平时要关爱老人家,预防骨折。

谈一谈:做完实验之后,平时有哪些同学的坐姿不好的,该怎么改正。

感悟实验现象,增加实验动手的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
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
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
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
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
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
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
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
果分析及结论
【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
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
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
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
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
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
什么需要补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