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制度推行中的障碍和建议
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契约式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倡导社区首诊,是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1;2011年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试点单位,通过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已经建立起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契约式服务新格局,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管理服务,但在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和瓶颈,现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下;1 存在的问题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朱泾社区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居村委会为范围、以签约家庭为单位、以健康管理为内容的新型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后,对全科医生来说,工作量明显增加,投入的时间更多,凸显出社区全科医生数量的严重不足和人员缺乏;以朱泾社区目前的人口情况,现有户籍人口万,按照1 名全科医生签约2 500 名服务对象的上限来计算,需要43 名全科医生,而现在朱泾社区注册的全科医生仅23 名;没有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服务也就难以推开;与居民签约困难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这样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广大社区居民目前还不能接受,他们还是停留在有病“看医生”的传统就医观念上;所以当全科医生与他们签约时,表现出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的态度,轻则婉言谢绝,重则拒之门外;另外家庭医生制服务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益处,享受到多少优惠和方便,在他们心中至今还是个问号,尤其是与城镇居民的签约工作,更加困难;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2008 年朱泾社区成立了10 个全科团队,每个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组成,按照居住区域划分责任片区的原则,对重点人群如80 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慢性病患者、孕产妇、残疾人等进行随访,每周到村卫生室半天开展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等工作,属于个体对群体的服务;而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一对一”的服务关系,通过发放联系卡、公布咨询电话、提供24 h 全科、全程的主动上门服务和咨询指导服务的模式,引导居民有健康问题先找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负责诊治或根据病情实施转诊,从而降低个人的医疗费用;但现在家庭医生大多是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开展签约服务,大多数医生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在实施收支两条线、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增加工作量没有相应的经费保证,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家庭医生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发挥;缺乏统一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后,除了常规的门诊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的服务内容,例如上门肌肉注射、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社区康复、老年保健服务等;但这些新增的社区服务项目,既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安全措施,更没有一套量化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家庭医生的工作,例如社区高血压管理,不能仅仅以测压次数来进行工作量的考核,但短期内也难以用血压控制率来进行衡量,对服务的效果难以评估;缺乏指导性文件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必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区各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法不一,没有统一的服装、统一的交通工具、统一的联系卡、统一的出诊包等,签约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市、区卫生局也没有出台统一的操作手册和指导意见,使得社区全科医生难以在统一的平台上开展工作;签约初期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后续服务没有跟进,百姓没有真正享受到健康管理带来的益处;宣传不到位影响签约的开展2011 年朱泾社区经过广泛的宣传,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共签约6 600 户,2 万余人;居民们认为,居然签约了,自己的健康就由医生负责,凡是有病全科医生就该上门看病;这样牵强附会的理解让家庭医生制服务走入了死胡同,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怀疑,不信任,使得签约更为困难;而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是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涵是对家庭的健康进行管理和服务,与现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较接近,通过防治结合、临床预防、个性化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等,从而提高社区群众的整体健康素质,这才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责任所在;2 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全科医学是目前最能体现新的医学模式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其它人文科学知识为一体,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职能相结合,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提供主动性、综合性、持续性基层医疗服务和健康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2,而全科医生正是提供这种医疗服务的践行者和新的医疗模式的展现者;一方面加快现有临床医生的全科培训,使之成为注册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招聘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临床医生,到社区担任全科医生,逐渐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再经过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全科医学各种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在与居民签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居民较容易签约,主要是由于每个行政村均有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与居民非常熟悉,以乡村医生为桥梁连接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将使签约工作得开展更为顺利;但在城镇的居民委员会,因为缺少类似乡村医生这个中介,居民与社区家庭医生相对陌生,签约就很困难;如果能够组建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乡村医生、居委会卫生干部、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退休医生组成;在与居民签约时起到宣传、发动、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每个居民委员会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成为家庭医生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主阵地,同时配备中医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担任家庭医生助手,用服务来赢得居民的信任;资源整合、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不只是全科医生的事情,应当整合卫生资源,理顺服务流程,共同形成合力;建立由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助理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内二级医疗机构当好家庭医生的技术支撑平台;完善双向转诊的各项制度,签约患者病情变化或加重,经家庭医生诊断确实需要转诊的,可直接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住院;患者出院后由家庭医生进行出院访视和康复指导;由上级专家协助家庭医生建立服务规范和考核指标,通过共同努力,一起来守护居民的健康;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增加政府投入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与国外家庭医生不同的是,我们的家庭医生承担了更多的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财政投入;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政策,促使收入分配向一线的家庭医生倾斜,探索按照签约服务人数来支付家庭医生奖金的新模式;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是当前上海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至少可以达到以下3 方面的作用:一是家庭医生成为医疗资源利用的守门人,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分级、梯度、有序诊疗机制;二是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由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全程健康管理,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家庭医生成为医保经费使用的代理人,在与社区居民建立较为固定的签约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将医保经费按照签约人头预付给家庭医生进行管理;这样即节省了医疗费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激发了家庭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关于家庭医生约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约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家庭医生约定服务是一种为人们提供长期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标准化约定:目前对于家庭医生约定服务的标准化约定
还不够完善。
不同医生可能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导致服务质
量的不一致性。
2. 渠道资源不足:由于家庭医生约定服务的需求增加,导致家
庭医生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家庭医生的分布不
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3. 服务时间不确定:有些家庭医生的服务时间不确定,导致患
者难以预约到合适的就诊时间。
4. 医患信任问题:家庭医生约定服务需要医生和患者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但有些医生缺乏沟通和关怀能力,难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标准化约定:制定并实施统一的家庭医生约定服务标准,明确约定的服务范围、内容和质量要求,以提高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 加大资源投入:增加家庭医生的数量,并优化家庭医生的地域分布,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鼓励医学院校培养更多的家庭医生人才。
3. 提供预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预约平台,方便患者预约合适的就诊时间。
家庭医生应提前安排好时间表,以便患者能够及时预约。
4. 培训医生沟通技巧:加强医生的沟通培训,提高医生与患者
之间的信任和关系。
通过培训,家庭医生能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有
效的沟通和健康指导。
总之,通过标准化约定、加大资源投入、提供预约服务和培训
医生沟通技巧等措施,我们可以解决家庭医生约定服务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为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
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上下联动,建立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诊模式,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是目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几年来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和局限性。
一、我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近年来,赫山财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用四力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不断在责任上着力,在管理上用力,在宣传上聚力,在监督上重力,不断提升人民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当好人民健康的守门员。
截至20__年年底,我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55.95%,重点人群签约率86.4%,脱贫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应其签尽签率100%。
1、在责任上着力,落实政府投入责任。
加强预算管理,将项目资金纳入年度预算,足额落实到位,确保家庭医生基础性签约服务费用标准为45元/人:签约服务费用按比例分担,其中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支付20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12元(由各地医保经办机构核定后支付),个人支付8元,根据相关政策区财政适当配套5元/人,达省、市规定标准。
例如:20__年度,家庭医生基础性签约服务费财政应承担1923840元,另根据省卫计、财政、人社、发改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收付费工作的指导意见》(湘卫基层发〔20__〕4号)精神,对全区48904名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扶人员个人自付费用予以减免,共减免244520元,两项资金合计2168360元,我区财政预算已足额到位。
2、在管理上用力,突出资金使用绩效。
赫山财政在积极落实资金保障的基础上,聚力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最新分享)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最新分享)为贯彻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积极改进基层医疗服务方式,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全面优化及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目前,共组成家庭医生团队*个,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为*人(每个团队平均有签约医生*人以上),签约*人,签约率为*虬履约率*%,其中,普通人群*人,重点人群*人,签约率为*%,*岁以上老年人人签约*人,孕产妇签约人数*人,0-6岁儿童签约人数*人,高血压患者月人数*人,糖尿病人数签约*人,肺结核签约人数*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人数*人,残疾人签约人数*人,贫困人口签约人数*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人数*人。
一、主要做法(一)建好一个团队,责任落实“点对点”。
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明确签约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政策、服务经费等各项任务,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乡镇卫生院组建模式团队,由县级医共体牵头医院医生、县级公共卫生人员、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等组建的家庭医生团队,以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性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为主,采取团队签约或组合式签约服务形式,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疗专家进社区、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可自愿选择1所县级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
(二)把握两个原则,服务群众“零距离”。
一是群众自愿满意原则。
充分考虑群众对医生、医院信任度和对公共卫生的认知度,尊重群众意愿,在群众知晓和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签约。
以增加进村频率、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落实,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签约团队信任度。
二是签约优先原则。
按照以残疾人等群体优先签约的原则,逐步向其他群众推进。
关于家庭医生订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订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家庭医生订约服务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问题1. 医生资源不足:由于家庭医生订约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医生资源有限,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享受到该项服务。
医生资源不足:由于家庭医生订约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医生资源有限,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享受到该项服务。
2. 订约等候时间长:由于医生资源不足,许多患者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成功预约到家庭医生。
订约等候时间长:由于医生资源不足,许多患者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成功预约到家庭医生。
3. 费用高昂:家庭医生订约服务费用较高,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来说可能承担不起。
费用高昂:家庭医生订约服务费用较高,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来说可能承担不起。
4. 网络平台不稳定:一些家庭医生订约服务的网络平台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导致患者预约时遇到困难。
网络平台不稳定:一些家庭医生订约服务的网络平台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导致患者预约时遇到困难。
建议为了改进家庭医生订约服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培养家庭医生的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和招聘力度,增加医生资源,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加大培养家庭医生的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和招聘力度,增加医生资源,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2. 优化订约系统:通过优化订约系统,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预约成功率。
可以采用智能排队系统或增加医生的工作时间,以更好地分配医生资源。
优化订约系统:通过优化订约系统,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预约成功率。
可以采用智能排队系统或增加医生的工作时间,以更好地分配医生资源。
3. 降低费用: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积极探索降低家庭医生订约服务费用的方式,以提高服务的普及性。
降低费用: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积极探索降低家庭医生订约服务费用的方式,以提高服务的普及性。
4. 稳定网络平台:加强家庭医生订约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便患者进行预约。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推动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推进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障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寻求解决。
要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家庭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责任。
必须加强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在诊疗、康复、健康管理等方面为签约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要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教育活动,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健康素养,主动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而实现健康管理的全程闭环。
要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
包括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医疗资源,推广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的签约服务制度,构建家庭医生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合作机制,打通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
政府需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支持,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和收入水平,激励更多医生积极参与签约服务,确保签约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水平。
要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开展定期的评估工作,借鉴经验,总结做法,不断完善和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居民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健康中国的美好未来。
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在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家庭医生人力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差导致居民不信任,居民传统的医疗观念及卫生政策不配套也影响了新模式的推行。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加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宣传、完善考核机制和落实配套政策是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成功与否的关键。
标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倡导社区首诊,是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
2010年起,上海推行以家庭医生责任制为主的社区卫生新医改,为市民构架能提供全天候医疗健康咨询和转诊联络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成功与否,与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社区居民的医疗观念、卫生政策制度密切相关。
现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对策分析如下:1 存在困难1.1 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足1.1.1 家庭医生人力资源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师组织共同指出:在新世纪中,平均每2 000人口就要配备1名家庭医师,才能满足人们对基层卫生保健的需求。
目前我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 000多个,拥有10万社区医生。
但经过正规培训的家庭医生只有几千人,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1]。
1.1.2 家庭医生培养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员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水平差。
全科医学把患者及健康看成一个整体,具有整体医学观的特征。
它不仅涉及专科医学的服务内容,而且还涉及社会医学、行为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
但是很多卫生技术人员对行为科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知识完全没学过,经过正规家庭医生培训或正在接受家庭医生培训的医师只占10.0%~22.4%[2];调查发现,家庭医生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时间太短、缺乏实践、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太多、形式化气氛太浓、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学非所用、培训速度过快及培训内容缺乏新进展等[3],导致培养效果不理想;另外社区家庭医生职称低、学历低,医疗技术水平普遍偏差,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和认同[4]。
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探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我国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情、民情制订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家庭医生制服务更加规范、科学、实用,得到社区居民的拥护和爱戴,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关键词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策略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in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in communitySONG Lijie,ZHAO Jinfang,YANG Zhiwei(Fangs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Shanghai 201620,China)1 问题的提出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是2009年新医改中最具特色的增值服务,核心是以全科医生为工作主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化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安全、有效且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1年开始在社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家庭18 963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在服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全科医生资格的只有16名,按照国外的经验,一名全科家庭医生服务2 000~2 500人。
方松辖区人口约16万,需要配置64名全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服务能力受限是根本,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乃至普及的绊脚石,如何针对存在问题找到恰当的、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应对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2.1 全科医生缺乏,服务能力受限全科医学的相关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入中国内地的,全科医学学科的地位也才刚刚确立。
真正的全科医师必须掌握整体观念、系统的整体思维和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维护与促进人的健康为目的的临床服务模式,必须把医疗服务、卫生服务、健康服务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1]。
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与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与影响因素分析在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下,家庭医生制度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
该制度旨在通过家庭医生对个人及家庭的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全面和贴心的医疗服务。
然而,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与推广却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本文将从制度基础、医生素质和患者需求等方面分析影响家庭医生制度落实的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制度基础的不足家庭医生制度的成功落实需要良好的制度基础,而目前我国的基础还不够健全。
首先,法规不够完备。
虽然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见》,但家庭医生制度相关法规体系还需完善。
其次,医保支付标准缺乏明确。
由于家庭医生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医保支付标准不够明确,很多家庭医生受收入影响心态,对与患者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服务内容不完整,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考虑制定更加规范和明确的法规体系,同时加大医保支付力度,鼓励更多的医生参与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来。
二、医生素质的不足医生素质是影响家庭医生制度落实的重要因素。
目前家庭医生队伍中,很多医生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地方,同时,家庭医生在道德素质上还需进一步提高。
比如,一些家庭医生甚至合法违规收费,或者提供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服务,让患者不满意,并对家庭医生制度形成负面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家庭医生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同时,要加强家庭医生的监管力度,严格查处违规行为,保证家庭医生的职业操守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患者需求的不匹配患者需求的不匹配也是影响家庭医生制度落实的因素之一。
目前,一些患者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内容还存在疑虑,导致签约率不高。
有一部分患者认为家庭医生的服务不够灵活,不能随时就医,或者家庭医生的专业知识不如大医院的医生,缺乏足够的信任感。
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影响家庭医生制度落实的因素。
家庭医生签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签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自国家推行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上下联动”,建立“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诊模式,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是目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几年来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和局限性,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总结如下。
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层医疗机构基础条件落后1、家庭医生队伍基础薄弱,全科医生总量不足。
根据《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标准》(2018年)的要求,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2人,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20%(C标准),家庭医生人员少,缺口大是目前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首要瓶颈。
家庭医生业务能力需要持续提高,但因临床医师人员少,到上级进修学习机会和时间有限,现有医生大多以临床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营养咨询、心理服务等相关知识、技能欠缺,距离全科医生“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为服务对象实行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2、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实,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辖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市、区二、三级医院之间尚未建立有效信息共享,转诊渠道衔接不畅,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家庭医生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服务,导致患者对家庭医生信任度降低,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公卫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无法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大大增加了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量,且人工录入出错几率较高,效率慢等问题。
(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家庭医生待遇较低。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实行总额控制,超高部份的分配政策未出台,未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人均收入总额进行了封顶,收入差距缩小,管理者利用绩效导向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空间很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一人身兼多职,无有效的激励政策,工作积极性无法很好地调动。
关于家庭医生合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合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1. 服务覆盖不足: 家庭医生合作服务并未覆盖到所有需要的居民,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士或者老年人来说,他们很难享受到这项服务。
2. 资源不均衡: 家庭医生合作服务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家庭医生数量较少,而一些地区则太过拥挤,导致一些居民无法及时获得家庭医生的服务。
3.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家庭医生合作服务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包括医生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这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满。
建议:
1. 完善服务网络: 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医生合作服务的投入,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覆盖程度,确保所有需要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这项服务。
2. 均衡资源分配: 相关部门应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将家庭医生的数量合理布局,以确保各地区都有足够数量的家庭医生,从而满足居民的需求。
3. 加强医生培训和监管: 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和监管,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居民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 加强居民参与: 政府可以鼓励居民对家庭医生合作服务进行评价和监督,提供渠道让居民反映问题和建议,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以上问题和建议的综合实施,家庭医生合作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都能得到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
1. 配额不足:由于签约服务所需的医生数量有限,导致很多家庭无法找到合适的医生签约。
2. 资源不均衡:签约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家庭医生资源匮乏。
3. 服务不稳定:由于签约医生数量有限,一些家庭医生负担过重,可能无法提供稳定的服务。
4.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签约医生的水平和负责程度不一,服务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1. 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配额,确保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签约医生的服务。
2. 加强农村地区的家庭医生资源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签约服务的覆盖率。
3. 完善签约医生的待遇和保障机制,鼓励更多医生参与签约服务,提升服务的稳定性。
4. 加强签约医生的培训和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可信
度。
5. 加强家庭医生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作,使签约服务与其他医疗服务相互补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健。
家庭医生签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签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自国家推行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上下联动”,建立“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诊模式,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是目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几年来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和局限性,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总结如下。
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层医疗机构基础条件落后1、家庭医生队伍基础薄弱,全科医生总量不足。
根据《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标准》(2018年)的要求,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2人,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20%(C标准),家庭医生人员少,缺口大是目前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首要瓶颈。
家庭医生业务能力需要持续提高,但因临床医师人员少,到上级进修学习机会和时间有限,现有医生大多以临床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营养咨询、心理服务等相关知识、技能欠缺,距离全科医生“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为服务对象实行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2、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实,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辖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市、区二、三级医院之间尚未建立有效信息共享,转诊渠道衔接不畅,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家庭医生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服务,导致患者对家庭医生信任度降低,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公卫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无法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大大增加了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量,且人工录入出错几率较高,效率慢等问题。
(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家庭医生待遇较低。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实行总额控制,超高部份的分配政策未出台,未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人均收入总额进行了封顶,收入差距缩小,管理者利用绩效导向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空间很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一人身兼多职,无有效的激励政策,工作积极性无法很好地调动。
关于家庭医生协议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协议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描述家庭医生协议服务在提供便利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 服务范围不清晰: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范围与内容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在理解和预期上存在差异。
服务范围不清晰: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范围与内容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在理解和预期上存在差异。
2. 价格不透明:部分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定价方式不明确,缺乏规范和透明性,让用户难以了解服务的成本与收益比。
价格不透明:部分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定价方式不明确,缺乏规范和透明性,让用户难以了解服务的成本与收益比。
3. 个人信息保护不足:家庭医生协议服务需要用户提供个人健康信息,但一些服务供应商在信息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存在信息泄漏的风险。
个人信息保护不足:家庭医生协议服务需要用户提供个人健康信息,但一些服务供应商在信息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存在信息泄漏的风险。
4. 服务质量不稳定:由于家庭医生协议服务需要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供应商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体验的不稳定性。
服务质量不稳定:由于家庭医生协议服务需要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供应商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体验的不稳定性。
建议解决方案为了改进家庭医生协议服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明确服务标准和范围: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标准,以保障用户知情权和服务质量。
明确服务标准和范围: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标准,以保障用户知情权和服务质量。
2. 建立价格公示机制: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价格应当公示透明,服务供应商应明确服务项目和定价方式,提供用户选择的空间,同时政府可以监管服务价格,保障用户权益。
建立价格公示机制:家庭医生协议服务的价格应当公示透明,服务供应商应明确服务项目和定价方式,提供用户选择的空间,同时政府可以监管服务价格,保障用户权益。
浅谈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谈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存在问题及建议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的要求下,社区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居民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健康问题及其重视,所以在这方面社区应该加强建设,建设社区家庭医生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满足居民的需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社区家庭医生、问题、解决措施1、前言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在我国目前许多小区中是必需的部门,在我们看来这部门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完善小区内部的建设设施,而且能够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及时对居民进行医治,帮助居民进行医疗救助,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可以帮助居民知晓疾病的症状以及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从而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医疗卫生的发展方向,加强社区医生制度的管理与建设,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这篇文章根据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2、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意义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可以根据每户居民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信息,来制定不同的方案,这便是因材施教的道理,提供各个家庭所不一样的医学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于居民的生活并且提高社区的档次,更加吸引居民居住,减少居民的花费,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方案,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及时的、高效的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疾病信息,建立健全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的平台,在医生和居民的合作下,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提高医疗团队的质量,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而且,社区医生在小区里可以方便居民们难求医的问题,使生病的居民可以快点找到医生看病,防治耽误了疾病的最佳防治时间。
所以,发展家庭医生制度有利于民生发展,其实家庭医生和最初的社区诊所很接近,但是随着医院数量的增多,人们对社区医生的偏见,导致社区家庭医生的没落,现在以一个新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3、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存在的问题社区家庭医生面临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医生的专业性不足,没法做出专业性的诊断,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在面临这种问题的同时,其实曾经我们面临过相同的问题,社区家庭医生的前身,也就是诊所大夫,大多数是以前医院里的护士退休之后自己开的私人诊所,为小区里的病患输液,开药,因为毕竟只是护士,专业程度有限,无法做出最专业的判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错药或者对病人的情况判断不完全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人病情加重,或者导致病人死亡的例子,不得不令我们引以为戒,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缓解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让病人们重新相信社区家庭医生这一行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有关卫生部门加强对于社区家庭医生的控制,每位社区家庭医生都要在当地的卫生部门有记录,并且定期集中培训,收集患者对于每位社区家庭医生的评价进行测评打分,并且在每季流感高发期集中对于社区家庭医生发布信息告诉他们本季流感病毒类型,以及相对于最优的治疗方案,并且在医生之间建立一个网络是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着病患信息,及时得出最优的治疗方案。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现代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和对策。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指患者与家庭医生进行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由家庭医生负责提供基本医疗、健康管理、长期疾病管理等全面服务。
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
一、问题分析1. 医生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家庭医生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家庭医生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医生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部分地区的居民无法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 签约意愿不足: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疑虑,担心签约限制了就医选择的自由,也担心家庭医生服务不够专业和及时。
3. 相关政策规定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 家庭医生服务标准不一致:目前对于家庭医生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还不够严格和统一,有些地区的家庭医生服务还存在质量和水平的差异。
5. 家庭医生待遇不足:家庭医生的待遇还不够优厚,很多医生对于签约服务缺乏积极性,导致签约服务的实际推行效果不理想。
二、对策研究1. 加大家庭医生资源配置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资源的配置力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加强家庭医生团队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 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签约意愿: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向居民详细介绍签约服务的好处,增加居民的签约意愿。
3.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政府应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明确签约服务的管理办法、服务内容和范围,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
5. 改善家庭医生待遇,激励医生参与签约服务: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改善家庭医生的待遇,提高家庭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激励医生参与到签约服务中来,提高签约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于家庭医生承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承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家庭医生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形式,面临着一些存在的问题:1. 医生资源不足:由于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医生资源有限,导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医生资源不足:由于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医生资源有限,导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2. 服务范围有限:家庭医生服务通常只适用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和健康管理,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往往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服务范围有限:家庭医生服务通常只适用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和健康管理,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往往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3.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行业监管不够严格,一些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医生甚至存在违规和不当行为。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行业监管不够严格,一些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医生甚至存在违规和不当行为。
4. 费用过高:一些家庭医生服务的收费较高,让一些人无法承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费用过高:一些家庭医生服务的收费较高,让一些人无法承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1. 加大家庭医生资源的培养和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增加家庭医生的数量,提高服务覆盖率。
加大家庭医生资源的培养和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增加家庭医生的数量,提高服务覆盖率。
2. 完善家庭医生服务范围:提供更全面的家庭医生服务,包括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完善家庭医生服务范围:提供更全面的家庭医生服务,包括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加强家庭医生服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对家庭医生服务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医生的专业素养。
加强家庭医生服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对家庭医生服务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医生的专业素养。
4. 合理定价,控制费用: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合理定价家庭医生服务,确保费用合理可承担,避免浪费医疗资源。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的现况、问题与建议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的现况、问题与建议作者:窦勇龙俞霖张霄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3年第12期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医防融合的纽带,也是促进我国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的重要手段。
21世纪初,我国开始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全面启动家庭醫生签约工作,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联合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为今后家庭医生服务的高质高效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提出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我国家庭医生规模不断增长,签约率持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激励机制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公众认同感低等问题,需继续针对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薄弱地区帮扶以及提升公众认同感,助力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的现况(一)家庭医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家庭医生规模的官方数据,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只有对于全科医生的统计数据。
由于全科医生绝大多数为签约的家庭医生,即使全科医生与家庭医生不能完全等同,但其发展情况也能反映出家庭医生的发展趋势。
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全科医生每万人口数由1.82人增长到3.08人(见图1)。
可见,全科医生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二)家庭医生签约率持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自2016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启动以来,签约覆盖率逐年稳步增长。
2017年末,签约服务已覆盖我国五亿居民,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020年底,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已达到75.46%。
在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服务签约率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得到保障。
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35年签约覆盖率的目标,即我国全人群的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7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
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人群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健康管理等提供了一体化服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但在基层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基础条件较落后。
家庭医生队伍基础薄弱,全科医生总量不足,农村地大面广,很难面面俱到;部分村落交通不便,老百姓认为签约只是形式,目前村卫生室医疗水平滞后,只能解决“小问题”。
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善。
宣传氛围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群众合理就医的政策缺乏,大多数签约群众表现出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部分享受过签约政策的人,觉得转诊期间手续仍繁琐。
三是基层政府与卫生部门有待强化配合。
家庭签约服务,履约服务才是重点。
目前此项工作由政府倡导主推,服务方面仍需卫生部门来配合承担,两边协作支持力度不强。
特别是基层卫生室工作人员人数不够,在履约和业务之间瞻前顾后。
四是流入流出人口较多履约不便。
就以往的履约情况来看,外出务工的群众很难享受到每年的体检服务;而在重点节假日期间,亲友间相互走动,义诊服务活动很难让其参与其中。
基层建议: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部门相应职责,完善各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与基层卫计办间的信息共享。
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提高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
二是完善保障服务机制。
出台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倾斜政策,吸引临退休医生加入全科医生团队,充实家庭医生力量,缓解全科医生人才的供需矛盾。
提供适宜、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如预约门诊、快捷转院,提高群众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可度。
三是合理区分签约人群。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签约及履约的管理,依据管理平台,健全省内外互通履约服务机制,提高流动人口对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可靠性。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难题与改进方案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难题与改进方案一、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难题家庭医生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在提供就诊便利性和个性化医疗建议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然而,家庭医生服务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寻找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
首先,很多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了解度有限。
尽管已经有不少公众媒体报道和宣传活动,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
他们可能知道可以通过电话或在线咨询获得医疗建议,却不清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式。
第二,许多人担心家庭医生服务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与实体门诊相比,虚拟咨询可能被视为缺乏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代替品。
因此,如何增强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目前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家庭医生服务平台,但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家庭医生服务的费用也是患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些平台因为价格昂贵,限制了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选择权。
二、改进方案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度。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论坛、在社交媒体和电视中播出相关宣传片等方式,向人们普及有关家庭医生服务的知识。
此外,可以与学校合作,在校园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年轻人的意识。
二是建立权威机构对家庭医生服务进行评估和监管。
确保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平台具备合法资质和专业能力,并定期进行评估。
同时,在平台上引入疫苗接种、体检等常见服务,增加用户粘性并提高用户满意度。
三是积极推动与多个保险机构合作,降低患者使用家庭医生服务的经济成本。
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家庭医生服务可以纳入保险范围,减轻患者的负担。
此外,也可以探索家庭医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四是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温度的服务。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吸引优秀医生从事家庭医生工作,并对其进行培训与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医生制度推行中的障碍和建议
2019年4月14日
11:16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患者的分级就医习惯尚未完全建立
∙分级诊疗的基础条件尚不成熟
∙优质卫生人力资源下沉困难
解决途径
∙转变群众就医观念
∙完善分级诊疗基础基础条件
∙全面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医疗机构薪酬分配制度
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实现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在疾病诊疗中的分工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顶级医疗机构:疑难病、危重病
作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构建公平合理医疗体系,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线:
1980年代:开始探索分级诊疗制度,效果不理想
2009: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2015: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指导意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原因探析:
1.缺乏有效约束机制,患者倾向于高等级医院而直接略过基层医院
2.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与医疗设备参差不齐
3.基层机构人才短缺:基层单位待遇差、晋升通道受限、职业成就感低
a.定向生计划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国外经验:
∙德国:
o门诊与住院相分离,社区提供门诊,大型医院提供住院;
o人才培养:在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持续终身)
o医保制度
o远程医疗
∙英国:
o培养体系:5年医学教育+2年基础培训+3年全科医生培训
o就诊流程:家庭医学首诊,转诊专科医院,出院后家庭医生负责康复治疗
o专科医院不设门诊部,只接受住院患者和急诊患者
∙美国:
o社区家庭医生: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家庭医生负责初级诊疗
o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生合作,可以让大型医学中心的服务深入社区
o培养体系:至少11年的医学教育
o商业医疗保险
∙日本
o医疗机构分级,一级提供门诊,二级提供住院,三级提供高精尖住院
o病床分类,加强双向转诊
启示与建议
∙取消三级医院门诊服务,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重视对全科医生的培养;
∙推行多点执业制度,让更多专家到基层坐诊
∙创造更多机会让基层全科医生到三级医院培训
∙改革医生的薪酬制度:政府通过充足的投入使得医生收入不受医院业务收入的影响
∙建立标准化转诊制度:<—医院想从患者身上赚取更多利润,患者对下级医院不信任。
对策:严格监管,科学奖惩
∙建立并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免去不必要的检查与问诊,
∙优化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问题
∙社区居民参与问题:宣传不到位和多年健康理念,使得居然不乐意接受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
∙属地政府责任问题:家庭医生式服务仅由卫生局牵头,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
∙激励机制不健全问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医务人员不愿到社区工作
∙信息平台滞后问题: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相脱节,业务流程不统一,居民健康信息不能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
对策
∙建立社会动员与参与机制
∙建立属地政府责任制
∙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o对社区居民的激励
o对家庭医生的激励
o设立家庭医生理事会和基金
∙建立高效信息平台机制
∙细化绩效工资管理体制
o实施科学的绩效工资成本核算
o构建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机制
o建立绩效工资信息交流和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