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优秀评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教学,称其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并不为过。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古诗,像王xx老师这样大气的教学,并不多见,实乃是大家风范。

苏州,我曾称其为第二故乡,但从未曾因《枫桥夜泊》游过寒山寺,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竟有一种冲动,寻一个夕阳西下,站在那枫桥之上,只为去感受那敲响心灵的钟声。

一、经典之美

不知是何原因,上传的视频未能正常打开,于是草草于网上搜了王老师的《枫桥夜泊》,但打开看到的并不是从头开始。就这样,匆匆与王老师初次“相见”。起初,王老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去寻那“江枫”,寻那“渔火”,寻那诗中的景,我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大师的课也就如此。耐着性子往下看,逐渐被王老师的从容所吸引,大师的课总有一种迷人的淡定,让人艳羡。再往下看,大师依然淡定,我却无法淡定,王老师边用那绝妙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着那个属于张继的孤独的夜,边用板擦擦去陪伴张继的“景物”,当只剩下“钟声”和“愁眠”时,我的心也跟着震撼。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想象“钟声”会向张继说些什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自张继之后,古人诉说忧愁不仅仅局限于“明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知道了自张继之后,无数名家再忆寒山寺,却再无张继。这,就是经典!

二、想象之美

古诗讲究用字精练,那么,必然会存在很多令人遐想的空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是王老师对“霜满天”的解读,另一就属跨越时空的钟声呐喊。

“霜”,王老师用科学的角度,让学生明白“霜”只存于地上。这一点,回想我当年的教学,应该自己是疏忽的,很多时候,我们简单把它当作当时的一实景,却没有把这个词与“愁”结合。“霜满天”,“满天飞霜”,满天的愁,三个字既是作者的想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张继“愁眠”的无限遐想。

钟声呐喊,教学安排的精妙,让我实在是佩服。其实,我们在教学时,也经常会以写话形式,训练学生想象。但王老师设计的精妙,一在板书仅剩“钟声”与“愁眠”之时,让学生先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张继因愁绪无法入眠,然后顺势让学生隔空以钟声的名义向张继“呐喊”;二在学生的各色动情呐喊,王老师都以精准的语言以提炼,比如“这是大彻大悟的钟声”“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就在这样的想象、引导中,诗歌的情感一步步升华,学生被一次次地震撼。

三、诵读之美

经典就需要诵读。这首诗,很多学生早已会背,却未曾体会到它的美、它的经典。整堂课,王老师对诗歌的教学,不是停留在对字词的剖析,又不仅停留在对情感的品悟,他在基于字词解读、情感品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整首诗不断地诵读……当王老师带学生解读完整首诗,有感道:“情动于中,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范读全诗,随后,全班诵读,这一切一气呵成,恰到好处。

当王老师再次将诗中意境娓娓道来,将整个课堂氛围渲染到高潮时,再次引生齐诵全诗,并随着乐声的节奏,引导着学生反复诵读着那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这样老师一句,学生一句,反复着,反复着,让我们仿佛真

到了千里之外的寒山寺,真听到千年之前的那个钟声,真见到那晚“愁眠”的张继……

诸如此类创设情境、情感升华后的反复诵读,在整堂课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却一直回响耳边。

正如王老师最后板书的“经典”“文化”一样,这堂课也是一个经典,把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化于整堂课的无声细润,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牵强,仿佛春风拂面般,暖人心田,这,就是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