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5塑性应力应变关系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材料~ 的曲线具有幂指数硬化形式:
An
• 这是一组苛刻的条件(不可压缩材料不多, 幂次型有效应力和应变关系也难满足),揭 示出全量方法在应用上的极大局限性。
•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许多实例是偏离简单加 载定理的,只能满足条件(1)、(3),但 结果还比较满意,说明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可 以采用全量理论,计算结果再用实验复核。
本构关系的一般形式
本构关系的推导方法(用矩阵形式) 应变增量的分解:
{d} {d}e {d}p
弹性部分:
{d}e [D]e1{d}
1 v
v
1 v

[D]e
(1
E v )(1
2v)
v 0
v 1 v

0 0 1 2v
0 0 0 0 1 2v
0
0
0
0
0 1 2v
d
1 A
f
{
T }
{d
}
A可通过实验测定
T
d p
d g { }
1 g f
A
Baidu Nhomakorabea
{
}
{
}
{d }
用应力增量表示应变增量:
T
d [D]e1{d }
1 g f
A
{
}
{
}
{d }
为了求出逆关系,将上式两端乘上
f
{
}
T
[
D]e
T
T
f
{
}
[ D ]e d
f
{
}
{d }
T
T
1 f
dkk=(1 2v) dkk
E
积分得
t 0
eij dt
1 2G
t 0
sij dt
si0j
t
td
0
1 2G
sij
sij t
t
td
0
1 t td
eij=
t
(
0
1
2G
)
sij
kk=
(1
2v E
)
kk
令 H=1/2G + 得:
eij=Hsij
eijeij=H2sijsij 得:
H
eij eij
3 2
2 3
eij
eij
3
sij sij
2 3
3 2
sij
sij
2
eij
3 2
sij
单一曲线假定 当材料几乎为不可压缩时,按照不同应力组
合所得出的 ~ 曲线与
单轴拉伸时的 ~ 曲线十分相近。
如何保证物体的每一个微小单元都处在简单 (比例)加载情况,Ilusion给出了一组充分条件。 • (1)小变形; • (2)材料不可压缩; • (3)外荷载按比例单调增长,如有位移边界 条件,只能是零位移边界条件;
([D]ep )d
[D] [
D
]e
g
{
}
f
{
}
T
[
D
]e
p
A
f
{
}
T
[
D
]e
g
{
}
5.3.5 全量理论
• 一般来说,增量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不能积分成全量关系,但在某些加载情况下, 增量理论可积分得到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全量 关系,即全量理论。 应力应变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相当于非 线性弹性(不考虑卸载),求解简单。
加载面
ij ij
A0 A • d p 0
正交性
塑性应变增量dipj必须沿着外法线方向n
dipj
d f ij
f
假定屈服函数 f 与静水压力无关, 必然是一个偏张量,
ij
因此,dipj 也是偏张量,即塑性体积是
不可压缩的。
对流动法则:
dipj
d g ij
• g=f,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塑性应变增量与屈
A
{
}
[D]e
g f
{
}
{
}
{d }
Ad
f
{
}
T
[
D
]e
g d { }
d
f
{
}
T
[
D
]e
A
f
{
}
T
[
D
]e
g
{
}
d
[G] d
{d} {d}e
d p
[D]e1{d }
d
g
{ }
{d }
[D]e{d } [D]e
g [G}d
{ }
([D]e [D]p )d
Drucker公设的推论
由于路径是任意的,所以:
(ij
0 ij
)d
p ij
0
ijdipj i0jdipj
又称为最大塑性功原理,即实际应力所做的塑 性功总是大于或者等于静力可能应力所做的塑 性功 ,也可写为:
dijdipj 0
外凸性和正交性
Drucker公设是一个充分非必要准则,直接导 致了加载面外凸性和正交流动法则。
简单加载(比例加载) •是指应力各分量之间成比例且单调增长,即
ij ti0j sij tsi0j (t>0,dt>0)
此时,可由增量理论推导出全量理论
•在平面上,该加载路径是一条=const的射
线,
e' 2
y
dipj
o
x
e13'
e' 1
deij=
1 2G
dsij+dsij
(Mises准则)
应力状态i0j。
23
0
14
dp
ij.dij.3 ij 2
i0j 1 (4)
Drucker公设
在如此的应力循环1-2-3-4内,附加应力ij i0j
所做的功应不小于零:
( ij ij i0j )dij 0
dij diej dipj
在应力循环中,附加应力在弹性应变上所做功 为零
( ij ij i0j )diej 0 ij (ij i0j )dipj 0
服面正交。
在Drucker公设成立的条件下,显然有g=f
• 若gf,为非关联的流动法则,塑性应变增量
与屈服面不正交。
加载准则
dp与n两者方向一致,则Drucker公设变为
d•n 0 只有当应力增量指向加载面外时才产生塑性 变形,即加载准则。
5.3.6 稳定公设
(1)稳定材料:应力增加,应变随之增加,即>0,
(2)不稳定材料:应变增加,应力减少,称之为应变软 化,<0,
(3)随应力增加,应变减少,这种情况和能量守恒原 理矛盾
应力循环
•从1点的应力状态 i0(j i0j 是静力可能的应力)开始,
•施加某种外力使其达到2点(其应力为ij)并进入屈服, •再施加应力增量dij使其加载到达3点(其应力为ij +dij ), •然后移去所施加的外力,使微单元体卸载回到原来的
5.3.4 增量理论
描述塑性变形规律的理论大致分两大类: 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
增量理论建立了塑性应变增量与应力及 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为流动理论。
全量理论建立了应力全量和应变全量之 间的关系,又称为形变理论。
• 在塑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与加载路径 有关,因此,一般情况下,必须考虑某 时刻的应变增量,再用积分或求和的办 法求出整个加载历史的总应变,即塑性 本构关系本质上只能采用增量的形式, 这是与弹性本构关系的明显区别。
加载面外凸性
定义:过加载面上的任意一点作一超平面与加
载面相切,该超平面若不再与加载面相交,即
加载面位于超平面的一侧,则加载面外凸。
由于应力增量
(ij
0 ij
)
和塑性应变增量矢

d
p ij
的标量积非负,则初始屈服面和后继加
载面必然是外凸的,否则不能满足该条件。
超平面
n dp
0
A0 A ij i0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