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稳定型心绞痛的规范化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的规范化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具有改善预后和改善缺血症状两 方面的作用。只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应 作为稳定性心绞痛的初始治疗药物。
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及比索洛尔。
.
30
改善缺血症状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 量开始。用药后要求静息心率降至55-60次 /min,严重心绞痛患者如无心动过缓症状,可 降至50次/min。
所有心绞痛和确诊冠心病患者,给予ACEI (证据水平B);
.
28
药品名称
卡托普利 伊那普利 培哚普利 雷米普利 贝那普利 西那普利 赖诺普利 福辛普利
临床常用的ACEI剂量
常用剂量
12.5-50mg 5-l0mg 4-8mg 5-10mg
10-20mg 2.5-5mg 1-20mg l0-20mg
示并无一个“理想的”血胆固醇水平,即胆固 醇水平可能是越低越好。
早期血脂干预
.
20
改善预后的药物--调脂治疗(2)
调/降脂外的作用
① 改善内皮功能 ② 减少炎症反应(CRP↓SAA↓血清淀粉样蛋白↓) ③ 稳定斑块 ④ 抑制脂质氧化 ⑤ 改善糖耐量 ⑥ 减少血小板聚集
.
21
改善预后的药物--调脂治疗(3)
.
18
表2 常用β受体阻滞剂
药品名称 常用剂量 服药方法 选择性
普奈洛尔
10-20mg
2-3次/d口服 非选择性
美托洛尔
25-100mg 2次/d 口服 β1选择性
美托洛尔缓释片 50-200mg 1次/d 口服 β1选择性
阿替洛尔
25-50mg
2次/d 口服 β1选择性
比索洛尔

稳定性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性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性心绞痛诊疗规范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劳累引起心肌缺血,造成胸部及其附近部位不适症状,伴心肌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

这是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稳定性心绞痛最常见原因。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典型发作: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有时可放射到上肢(尤左上肢多见)、肩、背、颈、咽、下颌、牙齿,甚至下肢或腹部,休息后或去除诱因后能迅速缓解,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除了典型心前区压迫感和疼痛外,还可表现为胸闷、憋气、气短、乏力,尤其多见于老年人。

严重心绞痛发作时,常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不敢活动,并有濒死感。

心绞痛发作时,轻者可无明显阳性体征,程度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听诊可闻及第四心音。

部分老年病人或原有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体征。

2.胸痛的鉴别诊断:许多疾病伴有的胸痛和不适需与冠心病心绞痛鉴别,需鉴别的疾病有:胃食管反流、食管动力性疾病、胆绞痛、胸肋综合征、颈段脊神经根炎、严重肺动脉高压、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

上面提到的许多疾病通常在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能除外心绞痛。

一般来讲,非冠心病心绞痛的胸痛有如下特点:(1)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个小时或几天的隐痛、闷痛。

(2)胸痛部位不是一片,而是固定于某一点,可明确指出位置。

(3)胸痛多于劳累后出现,而不是劳累当时。

(4)胸痛与呼吸或其他影响胸廓的运动有关,或存在触摸压痛。

(5)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如转移患者注意力可使其症状减轻或消失。

(6)口含硝酸甘油10分钟以上才缓解发作。

(二)辅助检查1.常规静息心电图:非发作时心电图多为正常,发作时部分患者心电图仍可正常,但绝大多数发作时心电图除了AVR导联外,各肢体导联或心前区导联可出现特征性缺血型ST-T改变。

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可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心律失常。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号:SATCM-2019-XX(XXX)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王阶孙建宁何丽云毛静远朱明军刘中勇刘红旭林谦黄力衷敬柏李军姚魁武《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制组二〇一九年九月目录一、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任务参加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南指导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方法学专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疾病领域专家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主要起草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系统评价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秘书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工作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启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起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疼痛性心脏病。

根据不同的发作特点和病情严重程度,心绞痛可以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本文将主要介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首先,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或胸闷感,通常发作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以自行缓解。

其次,体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前区压痛、心前区闻及心音减弱等表现。

此外,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绞痛的重要手段,典型的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倒置。

最后,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助于心绞痛的诊断。

除了上述诊断标准外,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如食管痉挛、肺栓塞、肺炎等疾病。

因此,在诊断稳定型心绞痛时,医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医务人员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

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

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

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

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4.心电图:(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

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心绞痛的诊疗常规

心绞痛的诊疗常规

心绞痛的诊疗常规[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变化,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

有过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3)恶化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

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亦可逐渐恢复为稳定型。

2、自发性心绞痛:疼痛发作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量减少有关,而与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含用硝酸甘油所缓解。

1)卧位型心绞痛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常在半夜偶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

不易被硝酸甘油所缓解。

2)变异型心绞痛临床表现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

为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致。

3)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中间综合征) 常为心肌梗死的先兆,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分钟到1小时或以上。

4)梗塞后心绞痛为急性心梗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

3、混合性心绞痛: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也可在不增加时发生心肌绞痛。

4、不稳定性心绞痛:属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

包括除稳定型心绞痛以外的各种类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稳定粥样斑块。

[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诊断]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为四级: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或登楼)不受限。

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快步、饭后、寒冷、精神激动或醒后数小时内步行或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以上和爬山均可引起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稳定性冠心病诊疗规范

稳定性冠心病诊疗规范

稳定性冠心病诊疗规范1.定义:包括3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1.1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1.2缺血性心肌病: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3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2.诊断: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冠心病危险因素和辅助检查。

心绞痛诊断主要依据症状特征3.辅助检查3.1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空腹血脂水平,甲状腺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肌酸激酶,BNP/NT-proBNP检查3.2心电图检查:对于疑诊SCAD的患者,应行静息心电图检查3.3胸部X线检查:胸痛患者应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3.4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建议行静息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3.5负荷心电图:对疑诊冠心病且中低患者,推荐行12导联负荷心电图3.6负荷超声心动图:有运动能力的患者首选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

如患者静息状态下存在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和/或患者不能进行充分运动时,建议行药物负荷检查3.7核素心肌负荷显像(SPECT/PET):SPECT较运动心电图能更精确地诊断冠心病。

PET在诊断SCAD方面不常使用,但在微血管疾病中对于血流定量具有独特优势(3级医院可开展)3.8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敏感度为95%~99%冠状动脉CTA的特异度较低,为64%~83%3.9CAG:对无法进行负荷影像学检查[31]、LVEF<50%且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或从事特殊行业(如飞行员)的患者,CAG在SCAD的确诊或排除中有较高价值。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1.本病症状分为四大要点:位置、性质、持续时间及与劳累的关系,以及加剧或缓解的因素。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1~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2.稳定型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

心绞痛发作时可有表情焦虑,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可正常,增快或减慢,血压可升高或降低,可有房性早搏或室性奔马律,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等体征。

3.中医辨证分型(1)痰浊闭阻证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2)心血瘀阻证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心痛如剌,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致瘀血闭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3)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结代。

辨证分析:患者肾气肾阴亏虚,不能滋养五脏,心之气阴不足,心脉不充,痹阻脉络,则为心痛。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稳定性心绞痛;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10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大便隐血、凝血功能;(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CRP、proBNP、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术前三项(3) 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试验(负荷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上消化道钡餐、胃镜、24小时动态心电图、IMR、SPECT。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T/CACM ×××—20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病因病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的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指南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GB/T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Eleventh Revision) (2018, WHO) [ICD-11] “2012 ACCF/AHA/ACP/AATS/PCNA/SCAI/ST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201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3 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2013, European Heart Journal)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 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2018,中医杂志)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2018,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心绞痛诊疗指南

心绞痛诊疗指南

心绞痛诊疗指南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以胸、颌、肩、背或臂部不适为特征。

典型者可以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加剧,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

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危险分层】1.典型心绞痛特点(1)性质和持续时间典型的胸骨后不适感。

(2)劳力或情绪激动可以诱发。

(3)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以缓解。

2.体格检查多正常3.≥50%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正常,但发作时部分可记录到心电图异常改变。

4.危险分层:(1)经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无创检查的危险度分层,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见下表无创检查危险度分层高危(年死亡率﹥3%)1、静息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LVE F﹤35%)2、平板平分高危(评分≤-11)3、运动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运动状态LVEF ﹤35%)4、负荷状态下大面积灌注缺损(特别是前壁损伤)5、负荷下多处中等大小的灌注损伤6、大面积固定性灌注缺损伴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201铊)7、负荷状态下灌注缺损伴有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201铊)8、给与低剂量多巴酚丁胺时(≤10ug/kg/min)或心率较慢时(﹤120次/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障碍(涉及﹥2个节段)9、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中危(年死亡率1%~3%)1、静息状态下轻度/中度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49%)2、平板评分中危(-11﹤评分﹤5)3、负荷状态下中度灌注缺损但无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201铊)4、仅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时,限制性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伴有室壁运动障碍,范围涉及≤2个节段低危(年死亡率﹤1%)1、平板评分低危(平分≥5)2、静息或负荷心肌灌注正常或小范转缺损*3、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正常或静息状态下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无改变**虽然发表的资料有限,但是有这些表现的患者当存在平板评分高危或静息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35%)时,可能并非低危。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常规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常规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常规【概述】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X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

1.特点(1)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

(2)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灼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3)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min内可消失。

(5)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

2,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1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1)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2)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段下移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3)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段水平型下移或下斜型下移>o.1mV并持续2min为阳性标准。

(4)动态心电图可出现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有助于帮助诊断。

2.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发作时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等即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应与心肌梗死、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1)休息发作时休息立即可缓解症状。

(2)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溶解,数分钟可缓解症状。

(3)可考虑应用镇静药物。

2.缓解期的治疗(1)药物治疗1)阿司匹林75—100mg∕do2)B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而缓解心绞痛。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XXX市中蒙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 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中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然后在3~5min逐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1次,亦可1天内多次发作。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膻中。

【操作】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膻中穴部位,用清艾条作灸材;点燃艾条一端后,施灸膻中穴,灸火约离皮肤5~10cm。

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10min,以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每日灸治1次,灸治2周为1个疗程。

2.穴位敷贴【药物】三七1份,水蛭、黄芪各1.5份,沉香粉、冰片各0.5份,丹参、葛根各7.5份,天然麝香0.002份,制成流浸膏,加入苯甲酸钠防腐,置阴凉处备用。

【主穴】第1组为心俞(双)、内关(双)、膻中;第2组为厥阴俞(双)、心平(双,奇穴,在心经线上,肘横纹下3寸)巨阙。

【操作】用乙醇消毒皮肤并脱去表面皮脂,将药膏2g (相当于原药材56g)涂于上述穴位上,用塑料薄膜覆盖后,加胶布固定。

每次选用1组穴位,48小时后更换另一组。

3.穴位注射【主穴】心俞、厥阴俞。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无芯圆珠笔在穴位处标记;穴位局部2.5%碘酊和75%乙醇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配6号针头,抽取丹参注射液2ml,将针与皮肤呈90°刺入约13mm,缓慢转动针尖待有针感后,注射器回抽无血,缓缓注入丹参注射液1ml后出针,棉球按压针孔。

另一侧同法操作。

治疗隔天1次,心俞和厥阴俞交替进行。

10号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稳定型心绞痛三级标准

稳定型心绞痛三级标准

稳定型心绞痛三级标准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脏血管病变引起的胸痛,通常在体力或情绪激动时发作,而在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医学界制定了三级标准,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

一级标准:症状
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级标准是症状。

患者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有心绞痛或不适感,通常在体力或情绪激动时发作,并在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缓解。

2.疼痛或不适感通常持续不到20分钟。

二级标准:心电图
稳定型心绞痛的二级标准是心电图。

患者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在症状发作期间进行心电图检查。

2.心电图结果应显示心肌缺血和/或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

三级标准:心血管疾病的评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三级标准是心血管疾病的评估。

患者必须进行基本的心血管疾病评估,包括:
1.血压测量
2.血脂水平检测
3.血糖水平检测
4.心肌酶谱检查
5.超声心动图检查
6.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以上三级标准的符合程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稳定型心绞痛的诊
断和治疗方案。

对于患有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和管理,可以显著地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

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

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

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

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

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5.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可以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出心肌缺血,分级逐渐增加运动负荷至最大量(210-年龄=极量)或次级量(190-年龄=次级量),不同阶段分别观察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3分钟不恢复为阳性。

这项检查也可以用于治疗后的评价。

6.超声心动图:
(1) 进行心绞痛诊断性评估的患者,不需要作超声心动图检查。

但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评价心腔的大小、左心室局部和全心功能。

此外,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可帮助了解梗死范围、室壁瘤、二尖瓣情况及附壁血栓等。

(2) 胸痛发作时或缓解后30分钟内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肌缺血范围,如左室节段运动异常。

7.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排CT(尤其64排或以上CT)可清晰的显示冠脉血管壁和斑块的性质。

8.冠状动脉造影术
通常作为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系列检查的一部分,冠脉造影可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

对可疑心绞痛患者,包括心绞痛症状发生明显改变的已知CAD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1)心源性猝死抢救存活的已知或可能有心绞痛的患者。

(2)无创性检查未能确诊并且其获益超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危险性和费用的患者。

(3)由于伤残、疾病或病态性肥胖而不能进行无创性检查的患者。

(4)因职业要求必须确诊的患者。

(5)由于出现症状时的年龄较轻,无创性成像或其他临床资料怀疑存在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缺血病因的患者。

(6)怀疑冠状动脉痉挛并且需要进行激发试验的患者。

(7)高度怀疑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的CAD的患者。

对于反复因胸痛住院并且需确诊的患者,或自己强烈要求确诊但CAD可能性稍低的患者,也可行冠脉造影术以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

【治疗与预防】
原则:控制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斑块的不稳定和血栓形成。

1.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新绞痛,不主张卧床,应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以不诱发症状为限。

(2) 药物治疗:①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第一次用药时,患者宜平卧片刻,必要时吸氧,可以反复使用;②硝酸异山梨酯5mg-10mg舌下含化,也可用喷雾吸入。

2.缓解期的治疗。

首要是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治疗详见上一节,同时宜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素。

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致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需卧床休息。

(1)硝酸酯制剂
以长效硝酸酯为主(5-单硝酸异山梨醇等)20mg-30mg, 12小时一次。

(2)β受体阻滞剂:最常用的制剂是美托洛尔每日(50mg-100mg)分二次服用,通过阻断交感作用,减低心肌氧耗,缓解心绞痛发作。

(3)钙通道阻滞剂常用制剂有:①硝苯地平缓释剂;②地尔硫卓。

通过抑制Ca2+入胞内,抑制心肌和平滑肌收缩,缓解症状,还可降低血液粘度。

治疗变异型心绞痛以钙通道阻滞剂的疗效最好。

(4)阿司匹林75mg-100mg/天,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和心脏事件发生。

3.中医中药治疗以“活血化淤”和“祛痰通络”为最常用。

4.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可起到类似外科手术同样的效果,适应证同上。

5.二级预防
(1)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75mg-100mg/天,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和心脏事件发生;
(2)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3)ACEI: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获益较大,低危患者获益较小;
(4)β受体阻滞剂:减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