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烹饪与化学》PPT课件
⑥葡萄糖酸
完整版课件ppt
30
(2)常用家庭调料
1)食醋。我国的名醋主要有:
①山西老陈醋。
②四川保宁醋。
③江苏镇江醋。
2)其它调料
各地均有特殊调料,大都以酸、香为特点,兼有其它 味。较著名的有:
①贵州独山盐酸。
②广西玉林酸料。
③湖南湘潭龙牌酱油。完整版课件ppt
31
2.甜
甜味是与糖联系在一起的。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是 大家熟悉的糖。它们不仅味道甜,而且还供应人体能量。
1211灭火器很适宜居民家庭使用,它体积 小巧,使用方便。内装二氟一氯一溴甲烷。这 种物质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游离基,参与燃烧 反应而中止燃烧,是典型的化学抑制法灭火。
完整版课件ppt
7
3.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轻者头晕心慌、四肢无力;重者昏迷
不醒,呼吸微弱,抢救不及时甚至可能死亡。
煤气的有毒成分是什么呢?煤气主要来自灶具或
完整版课件ppt
24
(3)食用香精
分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种。其中以香猫酮、香叶醇、甲
酸香叶酯为基体的香精最为重要。
由于调香是一种专门技术,香型极多,主要有两种类
型:①花香型。如玫瑰、茉莉、兰花、桂花、麝香型等,
模仿自然界各种名花的香;
②想象型。如清香、水果、芳芳(兰花型)、东方、
菲菲(清草香型)、科隆(柑桔香型)以及美加净等,即
半 乳 糖
0.49- 0.74
乳 糖
0.40- 0.60
糖 精 *
甜 度 0.33- 0.60 0.33- 0.6 0.27- 0.52 0.16- 0.28
450- 700
糖精的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亚胺,不符合“糖”的定义。
烹饪化学(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五章 食品中其他成分
➢ 在酸性环境中可促进铁的利用,因此,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铁的利 用率
23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4.碘 ➢ 碘是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 人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甚至呆小病,是常见的地方性疾病,通
过食用加碘食盐和含碘丰富的海产品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 摄入碘超出人体需求量则引起高碘甲状腺肿大 ➢ 碘易挥发和随水流失,所以在食用和烹制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采取
四、储存、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1. 储存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植物性食品
• 适宜的采后处理 • 合适的储藏条件
动物性食品
• 适宜的预处理 • 合理的贮藏手段 • 适量的食品添加剂
32
第五章
第三节 维生素
四、储存、烹饪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2. 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粮食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5.其他 ➢ 硫:维生素B1 ➢ 镁 : 叶绿素 ➢ 锌:免疫功能
26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1.烹饪加工方法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7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烹饪器皿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搪瓷锅
第五章 铜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灰分碱度
7.80 8.20 8.32 8.40 8.40 8.89 9.28 9.40 12.00 14.60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1. 钙
为提高人体对食品中钙的吸收率,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以下措施: (1)摄取足量的维生素D可提高钙的吸收率。 (2)充足的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钙的吸收。 (3)使用糖和醋,如炖骨头汤、炸酥鱼、糖醋排骨等有利于提高钙的吸收率。 (4)含草酸较多的蔬菜焯水后烹制。 (5)多采用发酵食品,使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水解,促进钙、磷的吸收。 (6)多采用荤素搭配、粮豆混合的膳食,保证钙、磷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1和1∶2左右。
23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4.碘 ➢ 碘是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 人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甚至呆小病,是常见的地方性疾病,通
过食用加碘食盐和含碘丰富的海产品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 摄入碘超出人体需求量则引起高碘甲状腺肿大 ➢ 碘易挥发和随水流失,所以在食用和烹制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采取
四、储存、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1. 储存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植物性食品
• 适宜的采后处理 • 合适的储藏条件
动物性食品
• 适宜的预处理 • 合理的贮藏手段 • 适量的食品添加剂
32
第五章
第三节 维生素
四、储存、烹饪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2. 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粮食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5.其他 ➢ 硫:维生素B1 ➢ 镁 : 叶绿素 ➢ 锌:免疫功能
26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1.烹饪加工方法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7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烹饪器皿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搪瓷锅
第五章 铜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灰分碱度
7.80 8.20 8.32 8.40 8.40 8.89 9.28 9.40 12.00 14.60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1. 钙
为提高人体对食品中钙的吸收率,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以下措施: (1)摄取足量的维生素D可提高钙的吸收率。 (2)充足的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钙的吸收。 (3)使用糖和醋,如炖骨头汤、炸酥鱼、糖醋排骨等有利于提高钙的吸收率。 (4)含草酸较多的蔬菜焯水后烹制。 (5)多采用发酵食品,使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水解,促进钙、磷的吸收。 (6)多采用荤素搭配、粮豆混合的膳食,保证钙、磷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1和1∶2左右。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第讲)课件
添加过量的亚硝酸盐 血红素被强烈氧化
性及护色
PPT学习交流
11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天 然色素的总称,普遍存在于动物、 高等植物、真菌、藻类中的黄色、 橙红色或红色的色素之中。1831 年由化学家Wachenrooder从胡 萝卜根中分离得出,故以“胡萝 卜素”命名。迄今,被发现的天 然类胡萝卜素已达600多种,在 人休中存在的主要有α-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 番茄红素以及β-隐黄素等。
PPT学习交流
16
1.有助于预防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心 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
2.通过防止应激反应和吸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来减少心 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3.增强免疫系统能力来抵御致癌物质
4.降低感冒的次数和缩短持续时间;
5.具有抗突变的功能从而减少致癌因子的形成
6.具有抗炎功效,因而可以预防包括关节炎和肿胀在内 的炎症;
PPT学习交流
20
植物鞣质
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 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能与蛋白质结 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 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 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
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1、可水解鞣质
2、缩合鞣质
3、复合鞣质
16、花青素还具有抗辐射的作用,花青素颜色因PH值不同 会发生变化,大部分花青素具有良好的光、热、PH值稳定 性,对于白领或是长期处于日晒、电辐射环境中的人群, 花青素的功效可是不可或缺的。
17、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 视,增进视力。
PPT学习交流
19
花黄素
➢花黄素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和茎叶中 ➢花黄素具备一定抗氧化和抗癌的作用 ➢花黄素化合物遇到铁、铝、锡、铅等金 属,会呈现蓝、紫黑、紫、棕等颜色 ➢花黄素在酸碱存在时颜色会发生改变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烹饪加工中可能(kěnéng)产生苦味的因素
➢热加工时火候未掌握好,使原料焦煳产生苦味 ➢使用的调味品本身有药苦味 ➢热加工时,产生的苦味氨基酸和苦味低肽物质, 使菜肴(càiyáo)带有苦味萜类 ➢加工禽、畜、鱼类的胆囊被弄破,使菜肴 (càiyáo)产生苦味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第十八页,共41页。
4.糖精(tángjīng) 新糖精,学名(xuémíng)为环己基亚胺磺酸 钠。 老糖精的学名(xuémíng)为邻苯甲酰磺酰亚 胺钠,其甜度是蔗糖的500~700倍,溶液中只 要含有10-6mol/L浓度的糖精,人们立刻就有 甜味感。但当它的浓度超过0.5%时,就会产生苦 味。加热煮沸也会使糖精溶液产生苦味。
5、苹果酸 化学名称:α-羟基丁二酸。 结构:HO-CH-COOH
CH2-COOH 性质:苹果酸为白色结晶(jiéjīng),易溶于水, 吸湿性强,无臭,存在于一切植物果实中,具有 略带刺激性的爽快酸味感,略有苦涩味,但其后 味持续时间长。 应用:苹果酸在烹饪行业中可用作甜酸点心的酸 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用作果冻、饮料等的酸味剂, 一般的用量为0.05%~0.5%。
第十五页,共41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麦芽糖
麦芽糖是淀粉在淀粉酶存在下水解 的中间产物。
其甜度仅为蔗糖(zhètáng)1/3强。 通常用作调味品的麦芽糖制品称为 饴糖,是糊精和麦芽糖的混合物, 其中糊精占2/3,麦芽糖占1/3。在菜 肴制作(如烤乳猪、北京烤鸭)和面点 制作中,常用饴糖作为调料。
第十六页,共41页。
辣味调料都来自植物,诸如辣椒、花椒、胡椒、葱、蒜、生 姜、芥末等等。
咖喱粉--人工混合配制的调料--用胡椒、姜黄、番椒、 茴香、陈皮等的粉末(fěnmò)配制。
烹饪加工中可能(kěnéng)产生苦味的因素
➢热加工时火候未掌握好,使原料焦煳产生苦味 ➢使用的调味品本身有药苦味 ➢热加工时,产生的苦味氨基酸和苦味低肽物质, 使菜肴(càiyáo)带有苦味萜类 ➢加工禽、畜、鱼类的胆囊被弄破,使菜肴 (càiyáo)产生苦味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第十八页,共41页。
4.糖精(tángjīng) 新糖精,学名(xuémíng)为环己基亚胺磺酸 钠。 老糖精的学名(xuémíng)为邻苯甲酰磺酰亚 胺钠,其甜度是蔗糖的500~700倍,溶液中只 要含有10-6mol/L浓度的糖精,人们立刻就有 甜味感。但当它的浓度超过0.5%时,就会产生苦 味。加热煮沸也会使糖精溶液产生苦味。
5、苹果酸 化学名称:α-羟基丁二酸。 结构:HO-CH-COOH
CH2-COOH 性质:苹果酸为白色结晶(jiéjīng),易溶于水, 吸湿性强,无臭,存在于一切植物果实中,具有 略带刺激性的爽快酸味感,略有苦涩味,但其后 味持续时间长。 应用:苹果酸在烹饪行业中可用作甜酸点心的酸 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用作果冻、饮料等的酸味剂, 一般的用量为0.05%~0.5%。
第十五页,共41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麦芽糖
麦芽糖是淀粉在淀粉酶存在下水解 的中间产物。
其甜度仅为蔗糖(zhètáng)1/3强。 通常用作调味品的麦芽糖制品称为 饴糖,是糊精和麦芽糖的混合物, 其中糊精占2/3,麦芽糖占1/3。在菜 肴制作(如烤乳猪、北京烤鸭)和面点 制作中,常用饴糖作为调料。
第十六页,共41页。
辣味调料都来自植物,诸如辣椒、花椒、胡椒、葱、蒜、生 姜、芥末等等。
咖喱粉--人工混合配制的调料--用胡椒、姜黄、番椒、 茴香、陈皮等的粉末(fěnmò)配制。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1、分类: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3讲)
随着油脂老化程度 增加而泡沫逐渐增多, 且稳定性增强,消失 变慢。
4、发烟点下降
油脂在高温使用后,由于热分解作用产 生的物质都会降低油脂的发烟点。 除此以外,油脂加热后,表面张力会减小,折 光率会发生改变。
二、加热油脂的化学变化
1. 高温氧化反应
烹饪过程中,高温使用油脂时常与空气直接接触 ,发生的氧化作用与低温下发生的自动氧化作用 在主要反应途径上是相同的 烹饪中常用的油脂种类不同,在高温条件下发生 氧化的难易也不同
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后可以较有效地延缓油脂 的高温氧化作用
2. 热分解反应 热分解反应能生成各种分解产物,如酮、醛、 游离酸、不饱和烃及一些挥发性化合物 油温在260℃以下时热分解并不十分明显,当 油温达290~300℃时,热分解明显加快 食品工业和烹饪工艺上,一般要求控制油温在 200℃以下,尤以150℃左右为宜
烹饪化学
第四节
油脂的理化变化
一、加热油脂的物理变化
加热油脂的
发烟点下降
1、色泽变深 使用时原料在高温下产生焦糖化褐变、羰氨 褐变产生的黑色素; 油脂自身在高温下生成高分子产物使油脂颜 色加深。
2、黏度增大(热增稠)
油脂在加热过程中油脂发生聚合反应使 分子变大 3、泡沫增多
3. 聚合反应 油脂经过加热使用后,特别是在加热到300℃以上 或长时间反复加热后,油脂不仅会发生热分解反应 ,还会发生热聚合反应
油脂的热氧化聚合过程,随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油脂的不饱和度越高,越易发生聚合作用
油脂热氧化聚合的程度与温度、氧的接触有关
4. 水解反应
水煮加热时油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甘油 和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脂肪酸,因此煮肉汤 时水不可以太少,厨师“吊汤”总是用文火加 热以保证汤鲜味美 水解后的产物脂肪酸还可以与调料中的物质发 生反应,如常在肉类原料中添加料酒,用微火 炖制,在加热过程中,汤中的脂肪酸与黄酒中 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的酯而使肉 味更香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PPT学习教案
烹饪油脂的熔点
油脂 棉籽油
熔点 (℃)
6~4
油脂 椰子油
熔点 (℃)
20~28
花生油 大豆油 菜籽油
0~3
18~ 15
5~1
猪油 牛油 羊油
36~48 3~51 44~55
芝麻油 7~3 奶油 28~36
第6页/共24页
油脂的熔点与人体消化吸收率之间的关系: 熔点低于37℃,消化吸收率为97~98%,原
第2页/共24页
猪油
牛油
鸡油
菜籽油
橄榄油
大豆油
第3页/共24页
➢ 纯净的油脂也是无味的。 ➢ 油脂的味来自两方面: 1、天然油脂中由于含有各种微量成分,导致出
现各种异味。 乳制品的香味――酪酸(丁酸) 芝麻油――乙酰吡嗪 菜籽油――含硫化合物(甲硫醇)
第4页/共24页
2、经过贮存的油脂酸败后会出现苦味、涩味。 油脂在贮存中或高温加热时,会氧化、分
➢ 皂化值反映了组成油脂各种脂肪酸混合物 的平均分子量的大小
➢ 皂化值越大,脂肪酸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越小,反之亦然
第16页/共24页
油脂的水解对其品质的影响
(1)在加工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时,如混入强碱,会使产 品带有肥皂味,影响食品的风味。
(2)在油脂的贮藏与烹饪加工时,油脂都会不同程度地 发生水解反应。
第12页/共24页
4. 油脂的乳化性 油脂是不溶于水的,但烹饪中加入蛋白质、
磷脂等后,由于发生了乳化作用,油脂就可以 形成乳状液而分散于水中
第13页/共24页
二、油脂的化学性质 1. 水解反应
➢ 油脂在适当条件下能 在酸、酶催化发生水 解反应
➢ 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 大,加热时间越长水 解程度也会越大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6讲)
3.铁
人体内含铁约4~5克,是含量最多 的必需微量元素,其中60%~70% 以血红素形式存在于红血球中,在深 色肌肉中也含有血红素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是高价铁 (Fe3+),人体消化吸收率非常低, 而动物性食物如血液、红色肌肉、肝 脏等中铁的含量丰富,且是二价铁, 比植物性食物的利用率高
在酸性环境中可促进铁的利用,因 此,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铁的利用率
6.其他
硫:维生素B1
镁 : 叶绿素
锌:免疫功能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1.烹饪加工方法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无机盐在谷物等原 粮的皮、壳、糊粉及 胚芽中含量较多,加 工精度越高而损失率 越高。
许多无机盐元素是 水溶性的,因而会在 水洗、浸泡、切、煮、 烫、炖等加工过程随 汁液流出而损失。
8.89
9.28 9.40 12.00 14.60
猪肉
鲤鱼
5.60
6.40
柿子
莴苣
6.20
6.33
正常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在pH为7.36~7.44范围 内,若pH低于7.3或高于7.5时,人体就容易生病, 典型的是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 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存在不 合理之处,容易出现酸中毒。应该适当多吃碱性 食品。 在配餐时要特别注意原料的搭配,要注意酸碱 食品的搭配比例,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荤素搭 配,营养平衡,确保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0.80
1.80 2.50 3.00 4.80 4.80 5.00
面粉
鳗鱼 鸡肉 牡蛎 糙米 精米 蛋黄
6.50
6.60 7.60 10.40 10.60 11.67 18.80
豆腐
洋葱 藕 黄瓜 四季豆 土豆 南瓜
中职教育-烹饪化学(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四章 脂类.ppt
二、加热油脂的化学变化
1. 高温氧化反应 ➢ 烹饪过程中,高温使用油脂时常与空气直接接触,发
生的氧化作用与低温下发生的自动氧化作用在主要反 应途径上是相同的 ➢ 烹饪中常用的油脂种类不同,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氧化 的难易也不同 ➢ 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后可以较有效地延缓油脂的高 温氧化作用
28
第四节 油脂的理化变化
2. 胆固醇 胆固醇属于固醇类,主要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在
脑及神经组织中含量较高,其次是家禽和蛋类中。
13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二、类脂
3. 蜡
动物蜡
植物蜡
14
矿物蜡
第二节 油脂主要理化性质
一、油脂的物理性质
1. 油脂的色泽和气味 ➢在正常情况下,单纯的脂肪及脂肪酸是无色的 ➢油脂带有颜色,往往与脂肪中溶有的色素物质有关 ,如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等 ➢油脂中杂质对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杂质越多,其 颜色也深,品质越差
5
天然油脂中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名称 豆蔻油酸 花生油酸
油酸 棕榈油酸
主要存在于 动植物油 花生、玉米油 所有动植物油 多数动植物油
芥酸
芥子、菜籽、鳕鱼肝油
亚油酸
各种油脂
亚麻酸
亚麻、苏子大麻籽油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一、油脂
1. 油脂的概念 (2)不饱和脂肪酸
6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一、油脂
1. 油脂的概念 (2)不饱和脂肪酸
二、加热油脂的化学变化
3. 聚合反应 ➢ 油脂经过加热使用后,特别是在加热到300℃以上或长
时间反复加热后,油脂不仅会发生热分解反应,还会发 生热聚合反应 ➢ 油脂的热氧化聚合过程,随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油脂 的不饱和度越高,越易发生聚合作用 ➢ 油脂热氧化聚合的程度与温度、氧的接触有关
1. 高温氧化反应 ➢ 烹饪过程中,高温使用油脂时常与空气直接接触,发
生的氧化作用与低温下发生的自动氧化作用在主要反 应途径上是相同的 ➢ 烹饪中常用的油脂种类不同,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氧化 的难易也不同 ➢ 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后可以较有效地延缓油脂的高 温氧化作用
28
第四节 油脂的理化变化
2. 胆固醇 胆固醇属于固醇类,主要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在
脑及神经组织中含量较高,其次是家禽和蛋类中。
13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二、类脂
3. 蜡
动物蜡
植物蜡
14
矿物蜡
第二节 油脂主要理化性质
一、油脂的物理性质
1. 油脂的色泽和气味 ➢在正常情况下,单纯的脂肪及脂肪酸是无色的 ➢油脂带有颜色,往往与脂肪中溶有的色素物质有关 ,如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等 ➢油脂中杂质对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杂质越多,其 颜色也深,品质越差
5
天然油脂中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名称 豆蔻油酸 花生油酸
油酸 棕榈油酸
主要存在于 动植物油 花生、玉米油 所有动植物油 多数动植物油
芥酸
芥子、菜籽、鳕鱼肝油
亚油酸
各种油脂
亚麻酸
亚麻、苏子大麻籽油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一、油脂
1. 油脂的概念 (2)不饱和脂肪酸
6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一、油脂
1. 油脂的概念 (2)不饱和脂肪酸
二、加热油脂的化学变化
3. 聚合反应 ➢ 油脂经过加热使用后,特别是在加热到300℃以上或长
时间反复加热后,油脂不仅会发生热分解反应,还会发 生热聚合反应 ➢ 油脂的热氧化聚合过程,随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油脂 的不饱和度越高,越易发生聚合作用 ➢ 油脂热氧化聚合的程度与温度、氧的接触有关
中职教育-烹饪化学(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八章 食品味道.ppt
20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4. 其他咸味剂
21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五、辣味及辣味物质
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22
第三节 其他味道
一、鲜味
鲜味物质
(1) 味精 (谷氨酸钠) ➢ L - 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14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二、甜味及甜味物质
2. 常见的甜味物质
分类
来源
营养价 值
化学结 构
天然
人工合成
糖精
甜蜜素
天然甜味 的分类 糖类甜味 剂和糖醇 非糖天然 甜味剂 天然衍生 物甜味剂
举例说明
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 糖、木糖醇及山梨醇等
甘草苷、甜叶菊苷、甘茶素等
氨基酸衍生物、二肽衍生物、二氢 查耳酮衍生物、紫苏醛等。
由于受某一种味觉的呈味物质的影响,使得另一种呈味物 质原有的味觉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味的转化作用
8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一、酸味及酸味物质
1. 酸味的机理
➢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 在同样的pH值下,有机酸比无机酸的酸感更强 ➢ 多数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而多数无机酸一般具有不愉
三、味道的分类
6
第一节 味道基础知识
四、味道的数值表示
衡量香气成分的香气强度,可以通过阈值和香气值这两个定量的数据进行
名称
咸味 甜味 酸味 苦味 鲜味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4. 其他咸味剂
21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五、辣味及辣味物质
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22
第三节 其他味道
一、鲜味
鲜味物质
(1) 味精 (谷氨酸钠) ➢ L - 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14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二、甜味及甜味物质
2. 常见的甜味物质
分类
来源
营养价 值
化学结 构
天然
人工合成
糖精
甜蜜素
天然甜味 的分类 糖类甜味 剂和糖醇 非糖天然 甜味剂 天然衍生 物甜味剂
举例说明
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 糖、木糖醇及山梨醇等
甘草苷、甜叶菊苷、甘茶素等
氨基酸衍生物、二肽衍生物、二氢 查耳酮衍生物、紫苏醛等。
由于受某一种味觉的呈味物质的影响,使得另一种呈味物 质原有的味觉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味的转化作用
8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一、酸味及酸味物质
1. 酸味的机理
➢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 在同样的pH值下,有机酸比无机酸的酸感更强 ➢ 多数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而多数无机酸一般具有不愉
三、味道的分类
6
第一节 味道基础知识
四、味道的数值表示
衡量香气成分的香气强度,可以通过阈值和香气值这两个定量的数据进行
名称
咸味 甜味 酸味 苦味 鲜味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5讲)
二、酶的分类
内源酶
酶 外源酶
微生物产
生的外源酶 酶制剂
三、酶的催化作用特点
高效性
高度的专一性 酶的催化作用特 点 在常温下进行反应
强酸、强碱、高温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下,酶失去催化 活力
四、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是酶促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一阶段: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增大,达到最大值。
原因: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反应的活化分子数 增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促反应 速度增大。当升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
第二阶段:
当温度升高到一 定值时,若继续升 高温度,酶促反应 速度则不再提高, 反而降低。
原因:这是由于 当超过某一温度时, 酶蛋白的热变性使 酶变性失活,使得 酶促反应速度迅速 下降。
2、pH值
pH值也是酶促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复杂。 它不但影响酶的稳定性,而且还影响酶的活 性部位中重要基团的解离状态、酶-底物复合 物的解离状态以及底物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 酶促反应速度。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最适pH
最适pH: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pH。 一般酶的最适pH在4~8之间。植物和微 生物体内的酶,其最适pH多在4.5~6.5之间; 动物体内大多数酶,其最适pH接近中性,一 般为6.5~8.0之间。个别酶的最适pH可在较 强的酸性或碱性区域,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 为1.5,精氨酸酶的最适pH为9.7。
与酶的最适温度一样,酶作用的 最适pH也不是一个特征常数。它也 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影响最适pH的因素:如酶的纯度, 底物的种类和浓度,缓冲液的种类 和浓度等。
所以,酶的最适pH只有在一定条 件下才有意义 。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腌制、发酵等非热加工方 法
这些方法通过酶或微生物的作 用改变食材成分和风味。但腌 制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 有害物质,需控制加工条件和 时间。
22
综合评价
不同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的影 响各有利弊,应根据食材特性 和烹饪目的选择合适的烹饪方 法。同时,注意控制加工条件 和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和营养损失。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 子课件
2024/1/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7
•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原理 • 食材中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 •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 烹饪过程中色香味形成原理 • 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影响 • 现代技术在烹饪化学中应用
2
01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 原理
16
呈香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呈香物质种类
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 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
等。
相互作用机制
呈香物质在烹饪过程中挥发、氧 化、还原等反应,形成独特的香 气组合,如酯化反应产生的果香
、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肉香等。
影响因素
食材种类、烹饪温度和时间、调 料使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呈香物质
的产生和相互作用。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 生理功能、保护细胞免受 氧化损伤等。
10
03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
2024/1/27
11
蛋白质结构与性质
2024/1/27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
氨基酸、肽链、多肽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性质
两性、胶体、变性、沉淀等
12
脂肪组成与性质
脂肪的基本组成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1讲)
烹饪化学
第七章 食品气味
第一节
气味的基础知识
为什么就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 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嗅觉(olfaction):主要是指食品中的挥发 性物质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神经细胞而在中 枢神经中引起的一种感觉 令人愉快的嗅觉称为香味(fragrance)
令人厌恶的嗅觉称为臭味(stink)
类胡萝卜素氧化裂解形成茶叶风味的某些重要化合物
3. 油脂自动氧化
4. 油脂的热分解
四、调香作用
通过使用一些香气增强剂或异味掩 蔽剂来显著增加原有食品的香气强度 或掩蔽原有食品具有的不愉快的气味
常用的香气增强剂:L-谷氨酸钠、
5’-肌苷酸、 5’-鸟苷酸、麦芽酚和
乙基麦芽酚
分类 定义 举例
单一酶与香气前体物
萝卜、芥子、山嵛
直接酶的作用 质直接反应生成香气物 菜、葱、蒜、洋葱等 质 由于酶的作用形成一 香气的形成 红茶香气的形成、
间接酶的作用 些中间产物,作用于香 酱油香气的形成也有 气前体物而形成香气 此作用
三、高温加热作用
1. 美拉德反应
2. 类胡萝卜素氧化分解的挥发物
一、生物合成作用
食品种类 水果类 生物合成产生香气的实例 香蕉、苹果等在未成熟时不具有特有的果香, 成熟后甜味及香气增加 刚屠宰的新鲜肉并无肉香气,存放中由于肉的 后熟作用产生肉香味
肉类
发酵类
酱油、醋、料酒等发酵类食品的特有风味的产
生 原料腐败变质后臭气的产生,是微生物代谢的 结果
腐败食品
二、酶的作用
2、嗅觉的特性
(1)敏锐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一些嗅感物质即使在很 低的浓度下也会被感觉到。据说个别训练有素的 专家能辨别4000种不同的气味。某些动物的嗅 觉更为突出,有时连现代化的仪器也赶不上。犬 类嗅觉的灵敏性已为众所周知,鳝鱼的嗅觉也几 能与犬相匹敌,它们比普通人的嗅觉约灵敏100 万倍。
第七章 食品气味
第一节
气味的基础知识
为什么就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 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嗅觉(olfaction):主要是指食品中的挥发 性物质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神经细胞而在中 枢神经中引起的一种感觉 令人愉快的嗅觉称为香味(fragrance)
令人厌恶的嗅觉称为臭味(stink)
类胡萝卜素氧化裂解形成茶叶风味的某些重要化合物
3. 油脂自动氧化
4. 油脂的热分解
四、调香作用
通过使用一些香气增强剂或异味掩 蔽剂来显著增加原有食品的香气强度 或掩蔽原有食品具有的不愉快的气味
常用的香气增强剂:L-谷氨酸钠、
5’-肌苷酸、 5’-鸟苷酸、麦芽酚和
乙基麦芽酚
分类 定义 举例
单一酶与香气前体物
萝卜、芥子、山嵛
直接酶的作用 质直接反应生成香气物 菜、葱、蒜、洋葱等 质 由于酶的作用形成一 香气的形成 红茶香气的形成、
间接酶的作用 些中间产物,作用于香 酱油香气的形成也有 气前体物而形成香气 此作用
三、高温加热作用
1. 美拉德反应
2. 类胡萝卜素氧化分解的挥发物
一、生物合成作用
食品种类 水果类 生物合成产生香气的实例 香蕉、苹果等在未成熟时不具有特有的果香, 成熟后甜味及香气增加 刚屠宰的新鲜肉并无肉香气,存放中由于肉的 后熟作用产生肉香味
肉类
发酵类
酱油、醋、料酒等发酵类食品的特有风味的产
生 原料腐败变质后臭气的产生,是微生物代谢的 结果
腐败食品
二、酶的作用
2、嗅觉的特性
(1)敏锐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一些嗅感物质即使在很 低的浓度下也会被感觉到。据说个别训练有素的 专家能辨别4000种不同的气味。某些动物的嗅 觉更为突出,有时连现代化的仪器也赶不上。犬 类嗅觉的灵敏性已为众所周知,鳝鱼的嗅觉也几 能与犬相匹敌,它们比普通人的嗅觉约灵敏100 万倍。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7讲)
缺乏症:脚气病。
6、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作核黄素,是核糖醇与7,8-二 甲基异咯嗪二者缩合物。
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这两种辅 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2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溶于水 和乙醇,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或中性 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 解;易被紫外光、碱破坏(牛奶的日光臭)。
生理功能
维生素B3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 关酰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都有 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3分布极广 ,人体自身肠道菌又可以合成,所 以一般没有缺乏症。
8、维生素B5
又称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一种含烟酸或烟酰 胺的B族维生素。
性质 白色针状晶体;最稳定的维生素;对光、热、氧、酸和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C
UU U
U
U
U
很不稳定
0~100
B1
UU U
U
U
不稳定
0~80
B2
U
U
U
不稳定
0~75
B6
U
U
U
较稳定
0~40
B11
U
U
U
U
不稳定
0~100
B12
U
U
U
较稳定
0~10
四、维生素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1、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 采收和屠在后,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 含水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禾 谷
主要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中的 羧化反应。在食品中—般都与蛋白质结合而存在。
6、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作核黄素,是核糖醇与7,8-二 甲基异咯嗪二者缩合物。
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这两种辅 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2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溶于水 和乙醇,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或中性 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 解;易被紫外光、碱破坏(牛奶的日光臭)。
生理功能
维生素B3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 关酰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都有 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3分布极广 ,人体自身肠道菌又可以合成,所 以一般没有缺乏症。
8、维生素B5
又称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一种含烟酸或烟酰 胺的B族维生素。
性质 白色针状晶体;最稳定的维生素;对光、热、氧、酸和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C
UU U
U
U
U
很不稳定
0~100
B1
UU U
U
U
不稳定
0~80
B2
U
U
U
不稳定
0~75
B6
U
U
U
较稳定
0~40
B11
U
U
U
U
不稳定
0~100
B12
U
U
U
较稳定
0~10
四、维生素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1、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 采收和屠在后,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 含水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禾 谷
主要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中的 羧化反应。在食品中—般都与蛋白质结合而存在。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4讲)
进行热菜烹调时,在菜肴成熟后即将出锅时根 据成菜的具体情况淋入一定数量的油脂,这样可 使菜肴质地润滑度明显提高。另外,将调味料、 上浆后的主料(丁、丝、片、条、块),在下油 锅前加些油,有利于原料散开,便于成形。
在面点的成形中适当用些油脂,能降低面团的 粘着性,从而便于操作,比如在制作馓子、麻花 时,在手上和案板上涂点油脂,可以使得面团不 粘连,面条之间也不粘连,从而更利于成形。
六、润滑作用
油脂不溶于水,能在原 料表面形成油膜,防止 原料粘手
一是减少菜肴和锅壁的摩擦,避免粘锅现象, 使晃锅和翻锅更容易,从而有效保持菜形状的 完肴美; 二是提高菜肴的润滑度,改善菜肴质感,更 利于人们食用。 烹调前,炒锅先用油润滑后,将油倒出,然 后将锅上火烧烤,再加底油进行烹调,防止原 料粘锅,避免糊底,保证了菜肴的质量。
味物质
油脂在加热后会产生游离的脂肪酸和具有挥 发性的非脂成分,部分物质散发在空气中,或 进入汤中,从而使菜肴具有特殊的香味。 油脂也是芳香物质的溶剂,因为大多数芳香 物质都是脂溶性的,油脂能将加热形成的芳香 物质由挥发性的游离态转变为结合态,使菜肴 的香气和味道更加柔和与协调。如在烹饪菜肴 时,常将葱、蒜、姜、辣椒等调味料在热油锅 中煸炒,调味料中的芳香物质才能溶于油脂而 产生特殊的芳香味。
八、保鲜作用
利用油脂的疏水性阻止了食品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返软,同时
延缓了食品内部水分的散失,
避免食品因风干而失去鲜嫩之
感,既保持了产品质量,又延
长了储存期
三、呈色作用
滑油的护色作用 不同种类的油脂具有不前淋油
油脂不溶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在汤汁表 面形成隔热层,防止汤类菜肴的热量散发。 由主、辅、调料,再加上汤汁盛于一器皿内的 菜肴,因汤汁中油脂含量较大,出锅后可以较长 时间保持高温,保温的效果好,如红煨牛肉等。 云南的“过桥米线”,将煮沸的鸡汤舀到汤碗 中,由于鸡汤表面油脂的保温作用,客人食用时 将鱼片、肉片、蔬菜及米线等易熟的原料放入鸡 汤中烫熟后食用。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3讲)
3. 聚合反应 油脂经过加热使用后,特别是在加热到300℃以上 或长时间反复加热后,油脂不仅会发生热分解反应 ,还会发生热聚合反应
油脂的热氧化聚合过程,随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油脂的不饱和度越高,越易发生聚合作用
油脂热氧化聚合的程度与温度、氧的接触有关
4. 水解反应
水煮加热时油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甘油 和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脂肪酸,因此煮肉汤 时水不可以太少,厨师“吊汤”总是用文火加 热以保证汤鲜味美 水解后的产物脂肪酸还可以与调料中的物质发 生反应,如常在肉类原料中添加料酒,用微火 炖制,在加热过程中,汤中的脂肪酸与黄酒中 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的酯而使肉 味更香
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后可以较有效地延缓油脂 的高温氧化作用
2. 热分解反应 热分解反应能生成各种分解产物,如酮、醛、 游离酸、不饱和烃及一些挥发性化合物 油温在260℃以下时热分解并不十分明显,当 油温达290~300℃时,热分解明显加快 食品工业和烹饪工艺上,一般要求控制油温在 200℃以下,尤以150℃左右为宜
烹饪化学
第四节
油脂的理化变化
一、加热油脂的物理变化
加热油脂的 物理变化
色泽变深
黏度变大
泡沫增多
发烟点下降
1、色泽变深 使用时原料在高温下产生焦糖化褐变、羰氨 褐变产生的黑色素; 油脂自身在高温下生成程中油脂发生聚合反应使 分子变大 3、泡沫增多
随着油脂老化程度 增加而泡沫逐渐增多, 且稳定性增强,消失 变慢。
4、发烟点下降
油脂在高温使用后,由于热分解作用产 生的物质都会降低油脂的发烟点。 除此以外,油脂加热后,表面张力会减小,折 光率会发生改变。
二、加热油脂的化学变化
1. 高温氧化反应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0讲)
天然油脂中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名称 豆蔻油酸 花生油酸 油酸 主要存在于 动植物油 花生、玉米油 所有动植物油
棕榈油酸
芥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多数动植物油
芥子、菜籽、鳕鱼肝油 各种油脂 亚麻、苏子大麻籽油
2. 油脂的分类
分类依据 油脂来源 实例介绍 可分为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 可分为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和二级油。前两者属于高档次 国家标准 的烹调油,加热时不产生油烟、泡沫、无臭味、黏度低、色泽浅,既 不污染环境,又有利于健康。 可分为煎炸用油、生食用油、炒菜用油、调味用油等多种不同用途 油脂 根据油脂的脂肪酸构成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用油按营养所 脂肪酸构成 需的脂肪酸比例,使脂肪酸组成均衡,使各种油脂的微量成分互相补
使用用途
充
3. 常见的油脂
常用油脂种类、特点及用途
种类 别名 特点 口味纯正,热稳定性好。我国多 油炸油 用植物油与猪油的混合油,国外多 用途 用于油炸和煎炸 食品
用氢化的植物油或牛脂。
生食油、凉 要求熔点低,色淡透明无气味。
速食油 拌 油 、 冷 餐 油 常选用精炼脱臭的豆油、葵花籽油、 和色拉油 黄油 奶油 玉米胚芽油等。 含少量发酵乳的纯牛乳脂肪。熔 点在30~33℃ 可用不同程度氢化的植物油混合 起酥油 制备,也可用动物油脂与氢化植物 油混合制备 用于涂面包、制 造饼干、糕点、糖果
烹饪化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油脂的物理性质在烹饪中的功能。 3.掌握油脂在烹调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其 对烹调产品品质的影响。 4.了解类脂的结构及功用。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一、脂类的分类
1、油脂
2、类脂
一、油脂
1. 油脂的概念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烹饪化学
第三节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1、分类: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不宜食用) 0.10g/kg,用于青梅、虾(味)片最大使 用量0.025g/kg;于冰淇淋最大使用量为 0.022g/kg;用于红绿丝最大使用量 0.10g/kg。
靛蓝
可用于腌制小菜,最大使用量为 0.01mg/kg;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 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 果、糕点上彩装、染色樱桃罐头(系装 饰用,不宜食用)最大使用量0.10g/kg, 用于青梅、虾(味)片最大使用量 0.025g/kg;用于红绿丝最大使用量 0.20g/kg
3、常用的合成色素:
苋菜红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青梅、 山楂制品,渍制小菜,最大使用两0.05g/kg; 用于红绿丝、染色樱桃(系装饰用),最大用 量0.10g/kg。
胭脂红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青梅、 山楂制品,渍制小菜,最大使用两0.05g/kg; 用于红绿丝、染色樱桃(系装饰用),最大用 量0.10g/kg,豆奶饮料、冰淇淋最大用量为 0.025g/kg(残留量0.01g/kg);虾(味)片 0.05g/kg,糖果包衣0.10g/kg。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亮蓝
二、食用合成色素
1、特点:
色彩鲜艳、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 力强、可以随意调色、使用方便、成本低。
合成色素很多属于煤焦油染料,其化 学性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在代谢中 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对合成色素的使用 有安全要求。
2、分类:
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 体后不易排出体外,毒性较大。
水溶性色素,一般认为磺酸基越 多,排出体外越快,则毒性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