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充满童趣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童趣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段充满欢乐和回忆的时光。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世界,去感受他的童趣。

(2)展示一些充满童趣的图片或视频,如孩子们捉蝴蝶、放风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作者沈复,包括他的生平、主要作品等。

(2)简单介绍《浮生六记》,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出处。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童趣”写了哪些事情?4、精读课文,品味童趣(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充满童趣的细节描写,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等,让学生说说这些描写好在哪里。

(2)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这么多的乐趣?(3)教师点拨:作者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以一颗童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5、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的理解;(2)诗歌中某些抽象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悟。

2. 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3)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3. 诗歌解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抽象意境。

4.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3)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诗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诗歌;3. 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诗歌;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小诗;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3.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评价;3.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4.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童趣 教案(1)

童趣 教案(1)

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开发童趣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能够设计和实施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供有趣的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2.学生: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电脑、纸和笔。

三、教学内容3.1 童趣的概念童趣是指教育活动中充满童年时期的快乐和乐趣。

童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童趣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和灵活。

3.2 童趣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创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环境。

2.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设计互动教学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4.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5.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3 有趣的教学活动设计1.故事讲解:讲解有趣的故事,通过跟随故事情节,学习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游戏角色扮演: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语言的运用和交流。

3.创意绘画:利用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科学实验:设计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原理。

5.团队合作活动:设计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热身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或小练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导入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和示范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

4.学生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教学拓展:设计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人音小学音乐-2年级上册《5第五课童趣》教学设计(2)

人音小学音乐-2年级上册《5第五课童趣》教学设计(2)

第3课《童趣》(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

2、节奏问答并创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孩子节奏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创编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猜谜活动交流。

教学目标:
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

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把谜语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
2019年6月27日。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童趣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童趣的赏析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童趣的喜爱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童趣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创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童话故事、儿童画、童谣等。

2. 教具准备:PPT、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童趣的音乐,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氛围。

2. 导入讨论教师出示一幅儿童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童趣的元素?为什么你觉得这幅画很有童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输入新知通过PPT展示童话故事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童话故事中常见的童趣元素。

4.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幅儿童画或读一则童话故事,进行赏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思考并记录他们认为是童趣的元素,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5. 呈现成果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结合具体的儿童画或童话故事进行诠释和讲解。

6.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一首童谣,引导学生跟读并进行情感体验,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一首童谣并进行表演。

7.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你对童趣的理解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童趣对你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则童话故事或儿童画,用自己的话语写出赏析心得或进行创作,并将作品带到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童趣的概念和要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童趣》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1.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童趣》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3 讨论童年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2.1.1 课文《童趣》的文本材料。

2.1.2 与童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

2.1.3 写作纸张和文具。

2.2 教学准备2.2.1 复印课文材料,准备给每个学生。

2.2.2 准备展示图片或视频的设备。

2.2.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3.1.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童年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回忆和兴趣。

3.1.2 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理解3.2.1 学生自读课文《童趣》。

3.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2.3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3.3 主题分析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和感受。

3.4 写作练习3.4.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短文。

3.4.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讨论4.1.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和评价。

4.1.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反馈。

4.2 学生互评4.2.1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4.2.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指导和点评。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5.1.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5.1.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5.2 教学拓展5.2.1 教师提出与童年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1、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

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

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

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

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童趣》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精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擅长观看,擅长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挨次,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把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看、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预备这是同学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同学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简单把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考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怪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很多的趣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看、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知我们,只有观看得认真,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范读;其次遍,老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同学读一句(为使同学正确地把握停顿)第三遍,老师大声读,同学小声跟读;第四遍,同学齐读。

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把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殊加深印象记住的。

老师根据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话说童年,拓展延伸篇一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篇二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⑴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⑴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⑴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⑴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⑴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⑴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⑴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⑴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①观蚊成鹤。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3篇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3篇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3篇第一篇: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习惯,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如“鞭”“驱”“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2.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语法”,这些新课标中的要求在目标1和3中得以体现。

目标3则力求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物外之趣”。

2、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突破方法:导入时辅以歌曲,再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多遍朗读,每一遍朗读都有一个目标,由浅入深,培养语感,感受领会“物外之趣”。

探究时步步深入,由文章到生活注重课内外的链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当提示朗读节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品位童趣。

2、合作探究法:在落实课文的翻译,赏析课文,生活链接时都可以引导小组相互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主旨。

五、课时设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应当设计为两课时。

但为保证本篇说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我把它设计为一大课时,把前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后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也是可以的"。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童趣》的基本内容,能够准确翻译重点词句。

11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113 帮助学生领悟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1211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1212 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

122 难点1221 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222 学习文中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13 教学方法13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132 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1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有趣情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1411 展示一些充满童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从而引出课题。

142 作者及作品简介1421 介绍作者沈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1422 简单介绍《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143 初读课文143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43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

143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144 疏通文意144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144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词句的意思。

1443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强调。

145 深入探究145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几件趣事,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

1452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这些趣事的。

1453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童趣的理解和感受。

146 总结归纳1461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1462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童趣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童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

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童趣 教案

童趣 教案

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童趣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一些培养童趣的方法;3.培养对童趣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1.童趣的定义和特点;2.培养童趣的方法;3.童趣活动的案例分享。

三、教学过程1. 童趣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童趣是指儿童自身对于世界认知的乐趣和对于游戏的独特态度,表现出纯真、天真和好奇的特点。

•特点:–真实性:童趣活动应该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互动性:童趣活动应该注重与儿童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多样性:童趣活动应该具有多样性,涵盖多个方面,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

2. 培养童趣的方法•提供丰富的游戏和玩具:通过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和玩具,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创造性表达: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造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提供亲子互动机会: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童趣活动,增加亲子关系的互动和沟通。

•创造安全的环境: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玩耍。

3. 童趣活动的案例分享案例一:绘画比赛•活动目的: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步骤:1.给每个儿童提供绘画纸和颜料。

2.给出一个主题,比如动物、自然景观等。

3.让儿童自由发挥,绘制自己喜欢的内容。

4.结束后,可以举行评比,给予儿童一些鼓励和奖励。

案例二:拼图游戏•活动目的: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1.给每个儿童提供一个拼图。

2.让儿童合作,将拼图拼凑完成。

3.可以设立竞赛,看哪个团队能够最快完成。

4.结束后,可以让儿童分享他们的困难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童趣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学习能力和成果展示,进行教学评价。

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包括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等。

2.学习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能力。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中心学校李天宇一、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导读、品读、探究法四、思路设计: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分步步骤进行学习。

五、学法指导:熟读成诵、重点指导,积累文言文知识。

六、教学媒体:幻灯展示七、课时安排:2学时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幻灯展示我的童年趣事)。

看了我的童年,想必你们的童年比我的更有趣,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乐趣,好吗?(邀请二、三人讲童年趣事、注意语言表达)教师过渡:同学们讲的真好,充满童真、童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出示:朗读、翻译、理解的要求)朗读要求: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翻译要求: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主动疏通文意。

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

理解要求: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体味作者童真童趣。

二、朗读感悟指导:反复读,读出节奏、语气、语调。

(一)诵读积累,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1、一读。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童趣》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课题:《快乐宝贝》教学目标: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

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重点难点:1、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为歌曲创编律动。

课前准备:《快乐宝贝》歌片、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一、律动1、初听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

生:听音乐活动。

2、复听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强,这一遍我们再听的时候,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律动。

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二、教唱歌曲1、范唱师:同学们的动作非常优美,现在请大家休息休息,听老师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遍(师范唱)。

2、接龙游戏师:这一遍,我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唱的部分老师来完成,说的部分请同学们来完成(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生:自学歌曲。

4、指导纠正(1)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

(2)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

(3)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

5、巩固新授师:请同学领唱(1-2名)。

生: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1、谈话师:歌曲中唱到的快乐宝贝是谁呀?生:是我们。

师:谁来说说你的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生:……2、创编律动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展现我们快乐的生活吧!生: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随笔:学生们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为歌曲创编律动。

第二课时课题:《对鲜花》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两段的歌词续编。

课前准备:电影《刘三姐》片断。

2024年《童趣》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2024年《童趣》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2024年《童趣》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童趣》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童趣》是一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通过精选的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学的美。

本单元主要以童年为主题,通过对同学之间、亲子之间、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描写,展示了童年世界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承载的情感、意义以及背后的价值观。

(2)掌握学习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预习(15分钟)1.师生互动:教师可问学生:“你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什么?”学生可以举手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简要介绍,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等。

2.预习导入:教师宣布本节课的主题为《童趣》,并给学生分发课本,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理解与鉴赏(20分钟)1.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进行分享。

每个小组可以从文中选取一段进行朗读,并向全班介绍这篇课文的主题、情节和特点。

2.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课文,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写作训练(20分钟)1.提问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你们觉得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得怎么样?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2.个人写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以《童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和思考。

小学音乐_《童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童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童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台湾儿童歌谣,采用四二拍,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隐喻生活中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目标的顽强精神。

歌曲旋律围绕 5 5 5 5 3 5 的核心音调,运用趁词“阿”形成切分音,使音乐富有弹性和动感。

《跳圆舞曲的小猫》是美国作曲家安德森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

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只优雅可爱的小猫在美妙的圆舞曲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乐曲为A-B-A’三部曲式,A段优美抒情, B段音乐欢快活泼,一气呵成。

结尾处的狗叫声给音乐增添了幽默的气息,在一连串上行音之后,音乐巧妙结束。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歌唱有了基本的认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很多学生都会唱,但却不能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准确地演唱,要通过聆听,比较音乐形象。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其好奇、好动、好模仿的身心特点,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为音乐形象,在充满情趣的音乐聆听中,培养听辨能力和想象能力。

喜欢运用点、线、色彩、图形等来表现音乐,乐于在律动中体验音乐的快乐。

教学方法:聆听、律动、模仿、体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演唱《蜗牛与黄鹂鸟》,学习小蜗牛体会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验童趣,培养爱护小动物、珍惜美好童年的情感。

2.能用律动、线条等方式表达对《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感受,用轻松弹性的声音演唱《蜗牛与黄鹂鸟》。

体验切分音的重音特点,知道跳跃反复记号的演唱顺序。

会运用图谱聆听乐曲,了解圆舞曲的风格,体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特点。

3.聆听、对比体验二拍子和三拍子赋予音乐不同的小动物形象,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教学难点】能用明亮、轻巧的声音演唱《蜗牛与黄鹂鸟》,体验二拍子,知道切分音的特点、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

唱准5 5 5 5 3 5音调节奏,把握二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初听,认识动物朋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的大家请来两位动物朋友,听,它们是谁呢?2.讨论,模仿小动物动作①请同学模仿蜗牛的动作师:你瞧,小蜗牛身上背着什么呀?生:重重的壳。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童趣》教学设计1《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打响这第一炮?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读、练两方面入手,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

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

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师生二人转: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

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

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

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

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教学设计《童趣》教学设计三篇篇一:《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由此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解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并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1、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积累文言词语。

3.领会作者对童年时代观察的事物进行夸张描写所具有的一种物外之趣。

4、在学习中带领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学习解读文言文的方法。

领会作者对童年时代观察的事物进行夸张描写所具有的一种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相结合、译述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a)癞(lài)虾蟆土砾(lì)庞(páng)然童稚(zhì)(2)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3.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

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项()为之强②作()青云白鹤观()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⑤为()之怡然称快⑥兴()正浓⑦方()出神⑧驱()别院二.指导学习、研讨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蚊虫、癞蛤蟆等物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可是作者却从中获得了许多超乎于事物本身的乐趣,作者是怎样获得这些乐趣的?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视力好;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观察的好习惯;③想象、联想。

)2、积累文言词语。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五、延伸拓展。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有生活情趣的人,所以才能在儿时的生活中体会到如许多的乐趣,我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只要我们像作者一样有一颗热爱生活得心灵,有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有一颗富于想象和联想的头脑,也可以把我们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的像花一样灿烂无比。

让我们也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吧!板书设计:《童趣》(沈复)仔细观察观蚊如鹤想象联想神游山林物外之趣鞭打虾蟆学生学习活动评价:通过活动,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学生们知道了自己的优点,树立了信心,提高了积极性。

活动中学生会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和体验,不断调整自己。

主体参与,调动积极性。

效果可以说是水道渠成。

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压力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一定会接受新的知识。

因此,学生收获是非常大的。

今后的自信心会更强。

教师也从中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内心生活,对今后的教育工作也有帮助。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一、激发兴趣,顺利突破难点。

本文是学生步入初中以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上好这节课,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非常关键。

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教学中我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先图文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实现图文对接,用插图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然后再进行与第一段内容相仿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把较难的第一自然段放在最后学习,有了三件趣事的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此时引导学生从事到理趣探究文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教学的难点得到轻松的突破。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自带插图,利用课文自带的注释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中的翻译课文关,使学生手头的现有资源——教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

三、授之以渔,实现学法引领。

在教学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没有都由教师讲解,而是利用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示范导读,通过学生举例演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发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方法、掌握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运用已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法引领。

本课的教学存在的不足:虽然在课前安排了足够的时间预习,但在课堂上侧重了文意的探究,对文言诵读这个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薄弱,其实诵读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这点上做的不够。

篇二:童趣优秀教案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童趣》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几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

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和能力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理解、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因此该教案设计中不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因此预计课堂应该生动活泼。

3、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

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

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引用古诗导入新课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

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

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