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合集下载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3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3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课文背景: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9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挽起(w ǎn) 签署(qiān ) 一蔸(dōu )淤泥(yū) 籼稻(xiān ) 捍卫(hàn)茎秆(jīng ) 粳米(jīng ) 花蕊(ru ǐ)掖⎩⎪⎨⎪⎧ yē(掖着)yè(奖掖) 屏⎩⎪⎨⎪⎧b ǐng(屏气)píng(屏幕)字形辨析⎩⎪⎨⎪⎧ 笼(l ǒng)笼罩茏(lóng)葱茏 ⎩⎪⎨⎪⎧署(sh ǔ)签署暑(sh ǔ)暑热词义辨析探索·摸索两词都有“寻找”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通常和领域搭配,即对象是一个领域,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摸索”,试探,寻求。

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通过亲身经历试图达到一定目标。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脚步。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摸索出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

蕴藏·蕴含“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多指具体事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难点)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一、知识梳理1.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2.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

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各行各业的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3.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问题探究1.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2.这篇以袁隆平为主要对象的人物通讯,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3.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4.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5.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6.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7.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喜看稻菽千重浪》较好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较好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梳理人物主要事迹,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高尚品质。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二、走近文本(一)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问:四个小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第三问: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二)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不必求全)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核心要素即可)典型事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导语】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介绍了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贡献及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经历,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作用以及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章正文】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

在这美好的早晨,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同学们,今天语文老师请你们写一篇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的文章,请在一小时内完成。

”以下是我的一篇作品,供大家借鉴。

袁隆平的贡献袁隆平,生于1930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他开创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得全球的水稻产量大增,被誉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第一人”。

在中国,每年有五亿亩稻田在使用他的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袁隆平博士几乎是从事水稻研究的一生。

在他的眼中,水稻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水稻之王”发挥出它最大的生产潜力。

为此,他攀登悬崖峭壁,到处寻找水稻的纯种,不断地进行了千百次的试验。

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一种叫做WA354的纯种杂交水稻,它有着与传统水稻不同的优点:更加抗逆性强、不容易倒伏以及产量高。

之后,袁博士开始了一系列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探索实验,并率先在广西实现田间试验。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袁隆平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难关,使其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世界水稻产量。

他的成果也为国家探索出走出一条“压实地力、提高单产,走富民路”的农业发展方向。

获奖背后的努力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成就为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的获奖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困难+解决”的结构。

难点:抓住文章典型事件及其人物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二)作者简介: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导学案《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课时(草案)【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可活学活用,运用到写作上)的特点。

4.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学习重难点】1.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走近人物⑴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⑵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文章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的特点。

2.梳理全文内容,分析细节描写,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缺一不可....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

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2.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通过品读题目,把握题目的作用。

3.通过找出典型事例,概况袁隆平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习案1、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2、课文背景: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9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

写作人物通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吸引人的故事;(2)写能打动人的细节;(3)要有个性化的语言。

4、浏览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挽起(wǎn)签署(qiān)一蔸(dōu)淤泥(yū)籼稻(xiān)捍卫(hàn)茎秆(jīng)粳米(jīng)花蕊(ruǐ)掖yē(掖着)yè(奖掖)屏bǐng(屏气) píng(屏幕)5、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参考: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②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③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④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分别从工作态度和方法、学术品格、道德操守、理想志向四个方面刻画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辉形象。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一、背景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发展中国家,有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这对于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

二、人物介绍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先生为解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三、基础知识1.给画线的字注音稻菽()饥馑()籼粳()一蔸()分蘖()珩墀()刻骨铭()心屏气()淤泥()2.解释词语稻菽:饥馑:一蔸:分蘖:三、走入文本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2.这篇文章是以怎样的线索贯穿全文?(核心内容),那么又是如何围绕这个核心内容写的呢?3.仔细阅读下面的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

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喜看稻菽千重浪》优教导学案(教师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优教导学案(教师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优教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记住人物通讯的写法,能说出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2、会运用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方法来写人物通讯。

3、体会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与难点】1、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第40-46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25-26页内容,对关键词、课文内容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记叙与议论、抒情结合的基础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2022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二、知识梳理:人物通讯的写法(《随堂优化训练》P27)⑴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记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

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抒情,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⑵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新教材(2019)《喜看稻菽千重浪》 导学案

新教材(2019)《喜看稻菽千重浪》 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课前预习案【知识储备】一、通讯的定义通讯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二、通讯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讯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内容分: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媒体上的通讯一般这四种最多)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事故、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在这个大类中,见诸媒体的,访问记、小故事、巡礼、纪实、见闻、特写、侧记比较多)三、通讯的结构(一)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所显示的是新闻事实的纵剖面,有三种情况:1.时间顺序式时间顺序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顺序,安排层次。

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便于广播受众听知。

2.逻辑递进式逻辑递进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递进顺序安排层次。

这种结构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

采用这种结构,需正确把握各种材料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地位,如主与次,深与浅等,使层次安排呈递进式,一层比一层深。

3.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式这种结构,既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又显示出揭示主题的递进性。

4.新闻事件发展的进程顺序与时间顺序结合式时间顺序结构,本也是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所不同的是,这类结构是以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线索为主,时间线索辅之。

(二)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并列式结构。

各个部分对主题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它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新闻事实的横断面。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空间并列式空间并列式就是根据新闻事实发生地点的变化组织结构。

一些大型的系列式、组合式报道,也常采用大跨度的空间并列组合的方式。

采用空间并列式结构选材时,要注意选取各个地方有个性的材料。

一个地方,一个画面。

因此,这种结构方式也可以叫画面组合式。

各个画面,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共同说明一个主题。

2.方面并列式新闻事实都有多个侧面,观察、分析并表现各个侧面,可增加报道的深度,增加新闻的立体透视感。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在当代的意义。

2、赏析文章语言、写作特色,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特色。

3、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真惜粮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自主学习案文体知识:1.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2.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缺一不可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

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人物简介:袁隆平,汉族。

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

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来战胜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使学生了解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3. 讨论课文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变化,以及作者对农民的敬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掌握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对农村生活的感悟。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农村建设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讨论课文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变化,以及作者对农民的敬意。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杨洪基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并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进行对比。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

3. 写一篇关于《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评论文章,可以从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文本。

2. 杨洪基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农村生活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参考书籍:关于杨洪基的作品集、文学评论等相关资料。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杰出贡献,体会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努力。

通过学习,我们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掌握文章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进步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他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掌握文章中的科普知识和专业术语,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这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也是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并欣赏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展现杂交水稻之父形象的手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琢磨和体会。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 这位科学家在农业领域的哪项成就最为突出?3. 文中提到的“稻菽”一词,指的是什么?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科学家的科研生活。

B. 文中提到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C. 文章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对科研成就涉及不多。

D. 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广大读者,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2. 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精神的表现?A.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B. 淡泊名利,专注科研C. 追求享乐,忽视责任D. 甘于奉献,服务人民三、简答题1. 文中科学家是如何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了解人物通讯和小说的区别,并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通过梳理文本,掌握典型细节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通过分析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指导学生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并能自主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教学重难点1.在对比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理解并传承劳动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孔乙己》,写好人物形象分析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在报纸上剪裁一份关于人物的新闻报道备用。

2.课中学习任务情境创设:今天,咱们有个重要任务,需要对人物通讯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选出代表根据研究报告给全年级同学做专题讲座。

学习任务一:比较阅读,见微知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来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同担当防汛护校园本报记者王志鹏6月20日13点多,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园长李惠萍收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教育局的停课通知,她赶紧安排教师联系家长,把全园205个孩子接回家。

到了14点,只剩下大一班学生伊然的家长还没来。

教师蒋姝妍再一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说,必经之路上有段小路被淹了,过不去。

“伊然今晚跟我回家吧,我来照顾她。

”“蒋老师,我们刚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真是太感射了。

”17点半,全园除一名保安留守外,全部撤离。

20点左右,洪水通入幼儿园。

23点左右,洪水涨至最高位,之后开始消退。

第二天早上7点多,李惠萍来到功儿园,只见地上全是於泥,食堂的大型设施东倒西歪,教室里一片狼藉,水留下的痕迹显示最高水位达到了12米,配电房、消防控制室全部瘫痪。

27名敦职员工陆续到达后,迅速投人灾后清理工作中。

住在附近的学生家长闻讯也拿着扫帚、铁锨参与进来。

“我数了下,一共有60多名家长,他们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李惠萍说。

经过一天的抢救,清淤、清扫工作基本完成。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和导学案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和导学案
稻菽 shū 一蔸 dōu 分蘖 niè
笼罩 lǒng
籼粳 xiānjīng
屏气 bǐng
囚笼 lóng
2、词义辨析
①、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
的、 矮的、早熟的、迟熟的……一一做了
记录。
(详细;详尽) ②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了就一定能把这种优
势应用到生产上, 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从而;进而;因而)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 全人类。
请在以上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展开说说你的感受或评论。
1960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9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 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水稻研究的重大意义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 为总播种面积的1/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 40%。
• 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1/2的人以大米为主要 粮食,有9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世界意义。
• 杂种优势:就是把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一个作 母本,一个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在 生长势、适应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 水稻的三系: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
名人风采
基础识记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研读课文,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组号_____姓名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在当代的意义。

2、赏析文章语言、写作特色,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特色。

3、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真惜粮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自学积累
1.走近作者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2.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
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三、预习案
1、七律·到韶山 1956年6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2、字词积累
稻菽()饥馑()山麓( )田埂( ) 一蔸( ) 亦步亦趋( ) 籼稻( ) 分蘖( ) 屏气( ) 3、文体常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4、文章简介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探究案
1、通读课文,文章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按顺序找出来。

2、通过文中的典型事件报道,归纳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3、阅读第二部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4、阅读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这部分主要是围绕什么内容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有什么好处?
6、文章通过描写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请分析文中下列描写作用?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五、达标案:
1、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最近对“身价为1000亿元”的说法发表意见,他认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90多岁的袁隆平依然坚持在田里劳作和研究,并且声称“到1 00岁我也还想在田里”。

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④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而不是物质贡献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导学案答案:
1、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2、脚踏实地、勇于实践
热爱科学、献身农业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目光长远、无私奉献
3、困难: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解决: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4、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

特点一选材准,一个事件凸显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众不同,为了捍卫真理,不怕任何风险。

特点二选材精,故事简练而不庞杂。

5、①引用毛主席的诗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②“喜看”重在描述袁隆平的研究的结果,四个小标题重
在揭示“喜看”的原因。

③“喜看”二字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

④题目中“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

⑤“千重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
舞和振奋人心。

6、(1)一些列动作细节,生动地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脚踏实地,深入实践。

(2)通过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表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著与热爱之情。

(3)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7、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