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彭宇案”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逻辑论文之彭宇案件(3篇)

法律逻辑论文之彭宇案件(3篇)

第1篇摘要:彭宇案件是一起典型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涉及道德伦理、法律逻辑等多重因素。

本文通过对彭宇案件的法律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侵权责任认定、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以期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一、引言彭宇案件是一起备受关注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2006年,彭宇在公共场所被车辆撞伤,事后被指责为肇事者。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侵权责任的认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本文将从法律逻辑的角度对彭宇案件进行分析,探讨侵权责任认定、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二、彭宇案件的法律逻辑分析1. 侵权责任认定(1)侵权行为的认定在彭宇案件中,侵权行为是指车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未能遵守交通规则,导致彭宇受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车辆驾驶员在彭宇案件中应承担侵权责任。

(2)损害事实的认定彭宇在事故中受伤,损害事实明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条,损害事实是指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损害。

因此,彭宇在事故中遭受的伤害应认定为损害事实。

(3)因果关系认定在彭宇案件中,车辆驾驶员的侵权行为与彭宇受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当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车辆驾驶员的侵权行为与彭宇受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1)道德责任在彭宇案件中,车辆驾驶员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也违背了社会公德。

根据道德伦理,车辆驾驶员应承担道德责任,对彭宇表示歉意。

(2)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车辆驾驶员在彭宇案件中应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往往相互交织。

一方面,道德责任可以作为法律责任认定的依据;另一方面,法律责任可以作为道德责任承担的前提。

3. 法律逻辑的运用在彭宇案件中,法律逻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规范的适用法院在审理彭宇案件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进行认定。

彭宇案件法律思维(3篇)

彭宇案件法律思维(3篇)

第1篇一、引言彭宇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交通事故案件,该案件引发了社会对法律、道德、人性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从法律思维的角度,对彭宇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法律在处理类似案件中的适用与不足,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彭宇案件的基本情况2010年,在南京市,彭宇驾车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骑车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彭宇与骑车人达成赔偿协议,但骑车人后来反悔,以彭宇未报警、未停车等为由,要求彭宇承担全部责任。

随后,骑车人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其损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骑车人提供了彭宇未报警、未停车等证据,而彭宇则辩称自己已经停车并报警。

但法院最终判决彭宇承担全部责任,赔偿骑车人损失。

三、彭宇案件的法律分析1.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2)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作为机动车驾驶人,与骑车人发生交通事故,按照法律规定,应由彭宇承担赔偿责任。

2. 赔偿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作为侵权人,应承担赔偿骑车人损失的责任。

3. 证据认定在本案中,骑车人提供了彭宇未报警、未停车等证据,而彭宇则辩称自己已经停车并报警。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认为骑车人的证据更加充分,故判决彭宇承担全部责任。

四、彭宇案件的法律反思1. 法律适用问题彭宇案件暴露出我国法律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中的适用问题。

一方面,法律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对具体情况的细化;另一方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存在主观判断,导致判决结果与事实不符。

2. 证据认定问题本案中,骑车人提供的证据相对充分,而彭宇提供的证据相对薄弱。

彭宇案件_法律示范(3篇)

彭宇案件_法律示范(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彭宇案件,是指2006年发生在我国南京市的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

当事人彭宇在送同事就医的过程中,与一辆正常行驶的公交车发生碰撞,导致彭宇受伤。

事后,彭宇将公交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本案在我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关于侵权责任和举证责任的问题。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侵权责任的认定本案中,彭宇主张公交公司对其受伤负有侵权责任,公交公司则辩称其正常行驶,无侵权行为。

因此,侵权责任的认定成为本案争议的焦点。

2. 举证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本案中,彭宇和公交公司对于侵权责任的承担分别承担举证责任。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和承担成为争议的焦点。

三、法律分析1. 侵权责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侵权责任应当根据以下情形确定:(1)行为人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侵权责任;(3)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害的,承担适当的责任;(4)因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与公交公司发生碰撞,导致彭宇受伤。

根据法律规定,公交公司应当对其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侵权责任的认定应当支持彭宇的主张。

2. 举证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主张公交公司对其受伤负有侵权责任,因此,彭宇应当承担证明公交公司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在实际情况中,举证责任的承担存在以下问题:(1)彭宇作为受害人,难以证明公交公司有过错。

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彭宇在事故发生后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公交公司有过错。

(2)公交公司作为侵权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证据能力。

公交公司可以通过行车记录仪、监控录像等手段证明其车辆行驶过程中无过错。

法律维护正义的经典案例(3篇)

法律维护正义的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鼓楼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起交通事故。

一名男子(以下简称“彭宇”)在行走途中,被一辆小型客车撞倒,导致腿部骨折。

事故发生后,彭宇被送往医院治疗。

由于事故责任归属不明,彭宇要求肇事司机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损失。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彭宇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二、案情概述1. 彭宇的遭遇彭宇在事故发生后,积极报警并寻求医疗救助。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

一方面,肇事司机坚称事故发生时彭宇是主动倒地,而非被撞倒;另一方面,彭宇在事发时没有目击证人,无法证明自己是被撞倒的。

2. 诉讼过程彭宇在向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依法受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彭宇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被撞倒,故判决彭宇败诉。

彭宇不服一审判决,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虽然彭宇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被撞倒,但考虑到彭宇在事故发生后积极报警、寻求医疗救助,以及社会舆论对彭宇遭遇的关注,判决彭宇胜诉,并要求肇事司机赔偿彭宇医药费、误工费等损失。

三、法律分析1. 举证责任在南京彭宇案中,举证责任是本案的关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本案中,彭宇作为原告,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被撞倒。

然而,由于彭宇没有目击证人,且事发时没有监控录像等证据,导致其举证困难。

2. 法律适用在审理本案时,法院适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法院认为肇事司机存在过错,应对彭宇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 社会效果南京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质疑“见义勇为”的正义是否能够得到法律保障。

本案的判决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正义,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四、启示与反思1. 法律维护正义的重要性南京彭宇案充分体现了法律维护正义的重要性。

用良知说话-关于彭宇案的法律分析PPT课件

用良知说话-关于彭宇案的法律分析PPT课件

.
5
判定原理:事实推定
2007年9月5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主审法官王浩对彭宇案做出 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 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并判断“如果被告是做好事, 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说明事实经过 并让老太太的家人将她送到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作此等 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对此案的结论是“本案中,发 生事故时,老太太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彭宇相撞;同时,彭 宇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 况,故对此次事故,彭宇和老太太均不具有过错。”
3.前提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须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或互为因果,或 互为主从,或互相排斥,或互相包容。除此之外,都不能成为必然联系。这 是事实推定的逻辑条件。也是最为关键的条件。
4.许可对方当事人提出反证,并以反证的成立与否确认推定的成立与否。 这是事实推定的生效条件。
.
8
(二)关于本案
本案原告徐老太诉称被告彭宇撞人侵权,而是否侵权,原告方 缺乏关键性的证据。于是,法院进行了事实推定。就上述事实推定 的4个条件而言,本案是否符合第一个条件,值得斟酌。因为,原 告方还可以寻找关键性的证人,可以进行法医鉴定。在该案是否只 能借助间接事实作出认定上,法院作出了进行事实推定的选择。就 第二个条件而言,本案的事实推定是符合的,作为前提事实,被告 第一个下车由其作出了自认。
.
6
有人认为本案不宜进行事实推定
(一)、关于事实推定: 所谓推定,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
某一事实推断未知的另一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的一种 证据法则。
前一事实称为基础事实或前提事实,后一事实称为推定事实。依法 律规定进行的推定称为法律推定,大陆法系学者称之为“真正的法律上 推定”。这种推定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民事法律中,如失踪达一定期 限的人被推定为死亡,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出生的子女推定为婚生子女等。 依经验法则进行的推定称为事实推定。事实推定又称“非法律上的推 定”,本质上属于推论,是指法院依据经验法则,进行逻辑上的演绎, 由已知事实得出待证事实真伪的结论。如根据某人在事故发生后的瞬间 正驾驶着某辆汽车这一事实,可以推断事故发生时正驾驶着这辆汽车; 根据被告在诉讼中销毁或隐匿证据这一事实,推断出示该证据必定于其 不利。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彭宇案(3篇)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彭宇案(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彭宇案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法律纠纷案件。

2006年9月,在南京市鼓楼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受害者徐某被一辆轿车撞倒受伤。

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逃逸。

路人彭宇目睹了事故发生过程,并主动上前帮助徐某。

然而,在事后,徐某及其家属却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彭宇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彭宇案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争议焦点彭宇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彭宇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方面,彭宇主动帮助徐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徐某及其家属认为彭宇在事发时未能尽到救助义务,反而导致徐某受伤。

此案涉及的法律逻辑问题主要包括:1. 法律因果关系:彭宇的行为是否导致徐某受伤?2. 无过错责任原则:彭宇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3. 法律事实认定:法院如何认定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法律逻辑分析1. 法律因果关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主动帮助徐某,但并未直接导致徐某受伤。

从法律因果关系的角度看,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2. 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主动帮助徐某,属于紧急避险行为。

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彭宇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3. 法律事实认定在法律事实认定方面,法院需要根据证据对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

首先,彭宇在事发时主动上前帮助徐某,体现了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徐某受伤的原因是肇事司机逃逸,而非彭宇的行为。

因此,法院应当认定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案件评析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对法律逻辑和道德伦理的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该案的一些评析:1. 法律逻辑的严谨性:彭宇案体现了我国法律逻辑的严谨性。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法律因果关系、无过错责任原则等因素,对案件进行了公正、公平的审理。

如何看待南京“彭宇案”

如何看待南京“彭宇案”
【题目】如何看待南京“彭宇案”?
【参考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彭宇案”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事件转变之快令我们措手不及,彭宇由一名帮助老人的好心人,突然就变成了事件的肇事者。这个事件折射了我们现代社会中助人为乐现象越来越少的原因,那就是现在有些被帮助者冤枉救助自己的人,使他们做了好事非但得不到感谢、奖励,反而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追根究底,我们当代社会道德的缺失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我相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类似“彭宇案”的现象必定会减少或消失,社会不良风气得到改善,优良的道德风尚再度成为社会主流,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会再次显现出来并发挥出作用,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多管齐下:其一,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优良传统要大力号召、鼓励,比如尊师重道、仁义孝顺等。其二,在社会中广泛开展提升道德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利用电视、电影、小说、漫画、游戏、网络等各种媒体媒介来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的道德感;其三,对于社会中类似“彭宇案”的现象,一经查实要运用法律的武器为救助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并对诬赖者以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救助者的权利,让正确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支持,让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在法律上也能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重视道德的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文化在一部分人心中渐渐的被金钱所取代,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行为。如果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社会风气滑坡、社会道德缺失、精神文明建设受阻、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被破坏。可见,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让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风尚。

法律经典案例提问分析(3篇)

法律经典案例提问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是一起备受争议的交通事故案件,该案发生在2004年11月20日,原告彭宇在南京市区被一辆面包车撞伤,导致其腿部骨折。

彭宇认为面包车司机应承担赔偿责任,遂将司机诉至法院。

然而,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对事故责任的认定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法院判决司机不承担赔偿责任。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了一起法律经典案例。

二、案情分析1. 事故责任的认定在《南京彭宇案》中,事故责任的认定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原告彭宇主张自己是被面包车撞伤,而司机则辩称是彭宇主动倒地。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主要依据以下证据:(1)彭宇的陈述:彭宇在事故发生后,向警方报案,并提供了自己的陈述。

彭宇表示,当时自己正在行走,突然被面包车撞倒。

(2)现场证人证言:现场有多名目击者,他们提供了不同的证言。

其中,部分证人表示看到彭宇被撞倒,而部分证人则表示看到彭宇自己倒地。

(3)现场监控录像:法院调取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但录像中并未明确显示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

综合以上证据,法院认为事故责任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无法确定是彭宇被撞倒还是自己倒地。

因此,法院判决司机不承担赔偿责任。

2. 举证责任的分配在《南京彭宇案》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也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原告彭宇主张自己是被撞伤,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即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而被告则辩称,事故责任认定存在争议,应适用一般过错原则,即双方各自承担举证责任。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原告彭宇主张自己被撞伤,属于特殊情况,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但考虑到事故责任的认定存在争议,法院最终判决双方各自承担举证责任。

三、案例分析1. 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性在《南京彭宇案》中,法院判决双方各自承担举证责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事故责任的认定存在争议,无法确定是彭宇被撞倒还是自己倒地。

其次,双方在举证过程中,均提供了相应的证据。

因此,法院判决双方各自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2. 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在《南京彭宇案》中,原告彭宇主张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但法院最终未予支持。

近三十年争议巨大的司法案例

近三十年争议巨大的司法案例

近三十年争议巨大的司法案例一、彭宇案。

1. 案件经过。

-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则表示自己是好心帮扶,并非肇事者。

2. 争议焦点。

- 事实认定争议:案件审理中,缺乏直接的证据(如监控视频等能明确显示事发瞬间到底是碰撞还是单纯的帮扶)。

法院根据“常理”推断彭宇承担责任,比如“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等表述。

这种基于“常理”而非确凿证据的推理方式引发了极大争议。

- 社会影响争议:该判决结果一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人认为这一判决打击了公众做好事的积极性,产生了“扶老人恐惧症”。

人们担心自己在帮助他人时会被讹诈,并且在类似案件中处于像彭宇一样的不利法律地位。

3. 后续发展。

- 多年后双方当事人表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

但彭宇案的影响却持续发酵,成为社会道德与司法关系讨论中的典型案例。

二、呼格吉勒图案。

1. 案件经过。

-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毛纺厂女厕内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

报案人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凶手,同年6月10日被执行死刑。

2. 争议焦点。

- 证据瑕疵争议:案件中的证据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呼格吉勒图的有罪供述存在明显的逼供、诱供痕迹。

当时的刑侦技术有限,证据链并不完整,主要依靠呼格吉勒图的口供定罪。

- 司法程序争议:整个司法程序存在严重缺陷。

从侦查到审判的过程过于仓促,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后续发展。

- 多年后,随着刑侦技术的发展和司法理念的进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呼格吉勒图案进行了再审。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

这一案件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纠正冤假错案的典型案例,也促使司法界更加重视证据的合法性、程序的公正性等问题。

关于中国法律典型案件(3篇)

关于中国法律典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是中国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典型法律案件之一。

该案发生在2006年,原告彭宇因交通事故受伤,被告司机徐某被认定为负主要责任。

然而,在后续的诉讼过程中,原告彭宇却突然将被告徐某及其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二、案件经过1. 交通事故发生2006年9月,原告彭宇在南京市秦淮区发生交通事故,被撞伤。

事故发生后,彭宇报警,并要求交警部门进行事故认定。

2. 交警部门认定交警部门经过调查,认定被告徐某负主要责任,原告彭宇负次要责任。

3. 原告彭宇起诉被告事故发生后,原告彭宇并未对被告徐某及其保险公司提起诉讼。

然而,在一年后,原告彭宇却突然将被告徐某及其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4. 法院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彭宇提出被告徐某在事故发生后未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其伤势加重。

被告徐某则辩称,其在事故发生后已经及时将原告彭宇送往医院治疗,且在原告彭宇住院期间,其一直承担医疗费用。

5. 法院判决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告彭宇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徐某在事故发生后未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

同时,法院认为,被告徐某在事故发生后已经尽到救助义务,故判决驳回原告彭宇的诉讼请求。

三、案件影响南京彭宇案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案件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该案涉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的思考。

2. 案件涉及到侵权责任问题该案涉及到侵权责任的法律适用,引发了人们对侵权责任制度的关注。

3. 案件涉及到举证责任问题该案涉及到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引发了人们对举证责任制度的探讨。

4. 案件涉及到司法公正问题该案涉及到司法公正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担忧。

四、案件启示南京彭宇案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 遵守法律法规,树立道德观念该案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法律意识的好公民。

法律界的耻辱案件分析(3篇)

法律界的耻辱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又称“南京撞人案”,是2006年发生的我国一起备受争议的民事侵权案件。

该案涉及到一名叫彭宇的男子与一位年迈的老太太之间的交通事故。

在此次事件中,彭宇被指控故意撞倒老太太并索赔,而老太太则坚称自己是被彭宇撞倒。

此案一经曝光,便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法律界的耻辱案件。

二、案件经过2006年9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与年迈的老太太发生交通事故。

事发后,彭宇扶起老太太并拨打120,但老太太坚称自己是被彭宇撞倒。

随后,彭宇被老太太家属指责故意撞人并索赔。

经过调查,警方认定彭宇与老太太发生交通事故,但无法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

随后,老太太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11万元。

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

彭宇坚称自己是在扶起老太太的过程中,老太太突然倒地。

而老太太及其家属则坚称彭宇故意撞人。

法院审理后认为,彭宇未能证明自己与老太太之间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判决彭宇赔偿老太太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4.5万元。

此案判决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

许多人认为,法院的判决存在明显的错误,对彭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此外,此案也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在处理类似案件时的漏洞和不足。

三、案件分析1. 法院判决存在错误首先,法院在判决中未充分考虑现场证据。

在事发后,彭宇立即拨打120,并主动扶起老太太,这些行为均表明他并无故意撞人的意图。

然而,法院在判决中却未充分考虑到这些现场证据,导致判决结果存在明显错误。

其次,法院在判决中未充分考虑道德伦理。

在现实生活中,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彭宇在事发后主动扶起老太太,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

然而,法院在判决中却未充分考虑这一点,反而判决彭宇赔偿老太太,导致道德伦理在法律面前失灵。

2. 法律制度漏洞南京彭宇案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在处理类似案件时的漏洞和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法律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过于依赖证据,而忽视了道德伦理等因素。

这导致在类似案件中,无辜者可能被误判。

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司法实践。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法律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法律学习者和实践者有所启发。

二、案例一:南京彭宇案(一)案情简介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下关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当事人彭宇(男,23岁)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导致腿部骨折。

事故发生后,彭宇被送往医院治疗。

在治疗期间,彭宇向事故责任人索赔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0万元。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以彭宇是肇事者为由,拒绝赔偿。

(二)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本案中,被告以彭宇是肇事者为理由拒绝赔偿,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该法第十六条:“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可知,被告作为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证据认定本案中,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彭宇是肇事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可知,被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彭宇是肇事者,故其主张不能成立。

3. 司法公正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双方的证据和主张,依法作出判决。

这体现了司法公正,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二:马乐受贿案(一)案情简介马乐,原某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巡视员。

2013年至2015年,马乐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共计人民币505.5万元。

案发后,马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二)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本案中,马乐的行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根据该条款,马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2. 证据认定本案中,法院依法收集了马乐受贿的证据,包括受贿事实的证明、受贿金额的证明等。

经典的法律争议案例(3篇)

经典的法律争议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又称“南京彭宇扶摔倒老人案”,是2006年发生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一起法律争议案件。

该案件因涉及道德、法律与责任分配等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2006年9月,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学教师彭宇在放学途中,遇到一位年约70岁的老人摔倒在地。

彭宇立即上前扶起老人,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表示自己摔倒了,但并未受伤。

随后,彭宇继续前行。

不久后,老人家属找到彭宇,要求其赔偿老人的医疗费用。

彭宇认为自己是好心扶起老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因此发生纠纷,最终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南京彭宇案的核心争议焦点在于:彭宇是否应当承担扶摔倒老人的赔偿责任。

具体而言,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彭宇的行为是出于道德层面的善意,但在法律层面,他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 责任分配原则在老人摔倒的情况下,彭宇是否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还是应当由老人自身或其他相关方承担?3. 举证责任在案件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以确定彭宇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三、法院判决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一审审理认为,彭宇在扶起老人时,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对老人摔倒存在一定过错,因此判决彭宇赔偿老人医疗费用等损失共计3万元。

彭宇不服一审判决,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为,彭宇在扶起老人时,并无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审法院撤销了一审判决,驳回老人家属的诉讼请求。

四、案件影响及反思南京彭宇案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讨论,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法律与责任分配的思考。

以下是案件的一些影响及反思:1.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南京彭宇案反映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往往难以区分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

2. 责任分配原则的探讨案件引发了对责任分配原则的探讨。

在类似情况下,如何确定责任分配,以平衡各方利益?3. 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案件也引发了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的思考。

法律学生经典案件分析(3篇)

法律学生经典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是一起发生在2006年的真实案件,因其特殊的社会影响和引发的伦理争议而成为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该案件的基本案情如下:2004年11月20日,南京市鼓楼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行人彭宇被一辆公交车撞倒,随后被公交车司机和乘客扶起。

不久后,彭宇的伤情恶化,经鉴定为一级伤残。

彭宇认为,是公交车司机和乘客的见死不救导致了他的伤势加重,遂将他们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其医疗费、护理费等损失。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辩称,他们扶起彭宇时,彭宇并未表示受伤,且事发后不久便自行离开。

因此,他们没有救助义务,也不应对彭宇的伤情负责。

法院审理后,判决被告赔偿彭宇部分经济损失。

二、案件分析1. 案件争议焦点《南京彭宇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告是否有救助义务?(2)被告的救助行为是否构成侵权?(3)被告的赔偿范围和数额如何确定?2. 法律分析(1)被告是否有救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1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本案中,被告在事故发生后,扶起彭宇并协助其就医,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紧急避险行为。

然而,被告是否具有救助义务,还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1条的规定:“任何人发现他人处于危险状态,应当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不能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应当立即报警。

”由此可见,被告在发现彭宇处于危险状态时,有义务进行救助。

(2)被告的救助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但是,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本案中,被告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并未采取不当措施,也未超过必要限度,因此,其救助行为不构成侵权。

法律经典案例事件及分析(3篇)

法律经典案例事件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在下班途中,在南京街头扶起一位突然倒地的老人。

随后,老人及其家属以彭宇为被告,向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彭宇赔偿其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共计30万元。

该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2007年最具争议的案例之一。

二、案件经过1. 原告(老人及其家属)诉称:彭宇在2006年11月20日18时30分许,驾驶摩托车行至南京市玄武区某路段时,突然倒地。

彭宇在发现后,立即停车将老人扶起,但老人表示身体不适。

随后,彭宇将老人送至医院检查,并垫付了部分医疗费用。

然而,老人在住院期间病情加重,经诊断患有脑出血。

老人及其家属认为,彭宇在扶起老人的过程中,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老人病情加重,故要求彭宇承担赔偿责任。

2. 被告(彭宇)辩称:彭宇在发现老人倒地后,立即停车将老人扶起,并无过错。

彭宇在扶起老人后,已经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3. 法院审理: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彭宇在扶起老人的过程中,并无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但考虑到彭宇在扶起老人后,垫付了部分医疗费用,故判决彭宇向老人支付5000元慰问金。

三、案件分析1.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彭宇在扶起老人的过程中,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本案中,彭宇在扶起老人的过程中,并无过错,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2. 社会影响:南京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担忧在扶起摔倒的老人时,是否会面临无端赔偿的风险。

该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的交织,使得人们在扶不扶老人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

3. 法律依据:本案判决依据了《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明确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根据该法,侵权责任应当具备以下要件:有侵权行为、有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关于道德的法律案件分析(3篇)

关于道德的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市民彭宇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老太摔倒在地,便上前扶起。

不料,老太却反而诬指彭宇将其撞倒,并要求彭宇赔偿医药费。

随后,双方发生了争执,并报警处理。

经过调查,警方认定彭宇并无撞倒老太的行为。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老太却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彭宇赔偿。

这一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彭宇案”。

二、案件争议焦点1.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彭宇案”中,彭宇的行为是出于道德良知,但在法律上却无法得到支持。

这引发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一方面,我国法律倡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的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为上遵守法律规定。

2. 道德绑架现象在“彭宇案”中,老太的行为被称为“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利用道德观念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迫使他人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案件分析1. 道德层面从道德层面来看,彭宇的行为值得称赞。

他勇于承担责任,关心他人,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德。

然而,在法律层面,彭宇却无法得到支持。

这表明,道德与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

2. 法律层面在法律层面,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被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并未侵犯老太的合法权益,因此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彭宇案”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暴露出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存在不足。

3. 社会影响“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广泛讨论。

一方面,人们呼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人们也呼吁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这一案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我国应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完善法律制度针对类似“彭宇案”的情况,我国应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公民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法律案例推荐及理由(3篇)

法律案例推荐及理由(3篇)

第1篇一、案例简介《南京彭宇案》是指2006年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起交通事故案件。

该案的基本案情如下:原告彭宇,男,24岁,江苏省南京市人。

被告李某,男,26岁,江苏省南京市人。

2006年9月21日,彭宇在南京市玄武区驾驶一辆小型客车,与李某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李某受伤。

事故发生后,彭宇主动将李某送往医院救治,并垫付了部分医疗费用。

然而,李某的家属却以彭宇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彭宇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方主张彭宇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理由是彭宇驾车与李某发生碰撞,导致李某受伤。

被告方则认为,彭宇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救助李某,并垫付了医疗费用,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彭宇承担70%的赔偿责任。

二、推荐理由《南京彭宇案》是一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交通事故案件,它引发了人们对公共道德与法律责任边界的探讨。

以下是推荐此案的理由:1. 社会关注度高《南京彭宇案》在审理过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该案涉及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该案反映了公共道德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思考。

因此,推荐此案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关注度。

2. 案例具有代表性《南京彭宇案》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赔偿问题的普遍性。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交通事故发生,涉及到众多受害者及其家属。

该案判决结果对类似案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统一裁判尺度。

3. 案例引发道德与法律边界讨论该案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判决彭宇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引发了人们对公共道德与法律责任边界的讨论。

一方面,彭宇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救助李某,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法院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

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平衡点。

4. 案例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南京彭宇案》的判决结果,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审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时,既要考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被告的过错程度,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触犯法律的著名案例(3篇)

触犯法律的著名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是中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民事侵权纠纷案件。

2006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彭宇在街头行走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造成骨折。

事发后,彭宇向撞人者索赔,但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存在争议。

随后,彭宇将撞人者告上法庭。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彭宇案”。

二、案件经过1. 事发经过2006年9月的一天,彭宇在南京市鼓楼区街头行走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

事故发生后,彭宇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

经过检查,彭宇的医疗费用高达数万元。

2. 赔偿争议事故发生后,彭宇向撞人者索赔。

然而,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存在争议。

彭宇认为,撞人者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而撞人者则认为彭宇有部分责任。

3. 法院审理彭宇将撞人者告上法庭。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分别提供了证据。

彭宇提供了医院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清单等证据,证明其受伤及治疗费用。

撞人者则提供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证明彭宇在事故发生前有行走不稳的情况。

4. 一审、二审一审法院认为,根据监控录像,彭宇在事故发生前有行走不稳的情况,故认定彭宇在本案中存在一定过错。

因此,法院判决撞人者承担70%的赔偿责任,彭宇自行承担30%的赔偿责任。

彭宇不服一审判决,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根据监控录像,彭宇在事故发生前并无明显过错。

因此,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判决撞人者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案件影响南京彭宇案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案件曝光后,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许多网友认为,撞人者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因为其行为侵犯了彭宇的生命健康权。

2. 法律责任的界定此案引发了对法律责任界定的讨论。

有人认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确定赔偿责任。

也有人认为,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避免类似争议的发生。

3. 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此案暴露出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法律案件讲解科普文章(3篇)

法律案件讲解科普文章(3篇)

第1篇导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案件发生,其中不乏引人注目、影响深远的案例。

本文将选取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件,为大家揭开法律背后的故事。

一、南京彭宇案案件背景:2012年,南京市民彭宇在街头目睹一位老人摔倒,出于好心将其扶起。

然而,老人却反诬彭宇将其撞倒,要求赔偿医药费。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南京彭宇案”。

案件经过:彭宇在法庭上表示,自己并未撞倒老人,而是出于好心将其扶起。

然而,由于缺乏直接证据,法庭最终判决彭宇赔偿老人医药费。

案件启示:南京彭宇案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无奈。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们应该尊重法律,同时也要弘扬社会公德,避免因好心办坏事而陷入法律纠纷。

二、上海陆家嘴“扶不扶”事件案件背景:2014年,上海陆家嘴发生一起“扶不扶”事件。

一位老人在街头摔倒,路过的市民因担心被诬陷而犹豫是否扶起老人。

案件经过:在舆论压力下,警方调查发现,老人摔倒并非意外,而是自己故意摔倒以讹诈他人。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扶不扶”的讨论。

案件启示:上海陆家嘴“扶不扶”事件告诉我们,道德困境并非法律所能解决。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爱他人,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三、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案案件背景:2011年,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地铁站内勇救一名落水儿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案件经过:事发后,吴菊萍因救人过程中受伤而受到表彰。

然而,有人质疑她在救人过程中是否有过激行为,甚至怀疑她是否故意伤害孩子。

案件启示: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案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对英雄的尊重。

在法律面前,英雄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赞美英雄的同时,要尊重他们的隐私。

四、重庆“药家鑫案”案件背景:2010年,重庆男子药家鑫因与女友发生争执,驾车撞倒对方并刺死。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的关注。

案件经过: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彭宇案”分析目录一、案情回顾 (2)二、媒体报道与分析 (2)1、新京报:有人摔倒,你扶不扶?(2007-9-7) (2)2、南方都市报:彭宇: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2007-9-6) (3)3、北京青年报:彭宇的一审败诉与可疑的自由心证(2007-9-7) (4)4、综合分析 (5)三、“彭宇案”的延续 (6)1、“彭宇案”的偏离放大 (7)2、“小悦悦”事件 (8)四、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与媒体行为的评价 (9)1、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9)2、媒体行为评价 (9)一、案情回顾2006年11月20日9时30分左右,64岁的退休职工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等车时,有2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站。

徐寿兰急忙跑向后面一辆乘客较少的公交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彭宇从公交车上下来后发现摔倒在地的徐寿兰,随即将她扶起,并将她送往医院治疗,其间还代付了200元医药费。

徐寿兰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徐寿兰指认撞人者是小伙彭宇,并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但在2012年你南京“彭宇案”又真相大白,彭宇承认在2006年11月发生的意外中,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

二、媒体报道与分析1、新京报:有人摔倒,你扶不扶?(2007-9-7)【原文节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法官的整个认定过程,都是“根据社会情理”或“从常理分析”,而不是依据老太太提出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正是在这样“情理证明”之下,法官将举证责任从原告转移给了被告,进而认定小伙子无法证明其扶老太太进医院是“见义勇为”。

当然,老太太也始终没能证明是小伙子撞了她。

或许这就是法官各打五十大板的“理论基础”吧,在“公平原则”之下,小伙子被判令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以我等旁观者看来,依据这样的“情理”和“常理”有些可怕,可怕到被告要为原告不能证明的事实埋单。

照这样下去,我们以后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分析】从标题来看,其暗含着“道德恐慌”语义。

有人摔倒,你扶不扶?——这个标题看似是疑问句,但事实上在“彭宇案”这个风口浪尖上,无疑我们会理解为“以后有人摔倒可不敢扶了”。

毫无疑问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也在站在彭宇的立场上阐述的。

在节选的文中我用蓝色标出来的一些短语,在情感上都带有讽刺。

并且,在选文中也大量使用了引号。

在这里我认为引号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强调法官的判决并没有原告的有力证据证明彭宇是否撞了人,而是依据情理推断。

第二,表达相反的意思。

比如“公平原则”,言外之意就是这个判决并不公平。

这样一来就激起了读者对于“彭宇案”更加愤慨的情绪,引导公众认为“彭宇案”的判决漏洞百出。

最后一段,作者明显将“彭宇案”放大到整个社会,转移到今后可能发生的事件中,并在文中使用了“可怕”一词。

有刻意迎合甚至诱导受众关于社会道德沦丧的认知心理之嫌。

2、南方都市报:彭宇: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2007-9-6)【原文节选】彭宇版:我在做好事……徐老太版:他撞了我……媒体:老太太儿子是警察……目击者:老太自己摔的……网友:好人做不得【分析】将新闻中各方说法的小标题展现出来,就连成了上文的一段话。

光从小标题看来,我们就可以将其连成一个故事——彭宇在徐寿兰摔倒后将其扶起,有目击者可以证明,但是徐寿兰却说彭宇撞了她,这似乎与徐春兰的儿子是警察有一定联系,网友定下结论:老人扶不得。

虽然这篇新闻选取了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件事情,但是却还是明显表达了彭宇很冤枉的意思。

并且在大多数人看来,警察的身份在法律程序中似乎是可以“徇私枉法”的。

所以,彭宇再一次成为了弱者,而同情弱者是当下人们的共同情感。

由于情感的导向,公众们更加愤怒。

这应该是媒体的舆论导向吗?媒体在选取不同人的观点从不同侧面来陈述事实时应该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而不是误导读者。

在此事件中,媒体是否应该问一问法官或者相人士关对于判决的解读?就算判决的逻辑真的是有问题的,媒体是不是应该有着正确引导受众的职责?此时,媒体应该做的是提出解决对策,而不是传播当下道德沦丧的观点。

3、北京青年报:彭宇的一审败诉与可疑的自由心证(2007-9-7)【原文节选】人们对彭宇案一审结果的反感,提醒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民事诉讼中绕不开的法官自由心证,对于我们的司法实务界来说显然还是一个难局。

法官素质不高,庭外因素繁杂,民事审判的监督程序缺乏,都让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存在着沦为暗箱操作和司法腐败的危险。

彭宇案能否在二审中还原真相、实现公平,无论对法律还是道德来说都至关重要。

还是引用一句套话吧: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分析】《北京青年报》对于“彭宇案”的报道,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从标题上来看,没有运用疑问,反问等夸张的修辞,而是平静地陈述了文章主旨。

自由心证只用了“可疑”来形容,并没有定论说是错误的。

整篇文章以分析判决书为主,对于判决中有争议的地方解读地也比较透彻。

虽然文章中也传达出判决不公平的含义,但是措辞比较平静,基本没有出现过激的言论。

最重要的是,在文章的最后分析了“彭宇案”影射出的社会问题。

并且对于一审的判决结果没有直接说明立场,而是用了“拭目以待”一词,象征着事件的延续性,并期待着还原真相。

但憧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是没有明确提及。

4、综合分析(1)媒体报道内容在“彭宇案”造成的影响和道德教化方面呈现比较多,对类似事件的预防救治以及受害人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传播较少。

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彭宇案”时重在表达对于彭宇的同情和对于判决结果的不满,十分符合受众的“口味”。

而且在文章中透露出对于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无奈与愤慨。

另外,文章大多瞄准判决书中存在的问题,故修辞多以反问、设问出现,其中反问多以“情绪发泄”的负面形式出现。

我认为,作为媒体,应该向公众宣传正义、正能量的内容为主,对于类似有伤社会风化的内容应该少报道,并且应该以积极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报道,正确引导受众认识问题,直面问题,监督、解决问题。

但“彭宇案”的报道大多都是在向公众“倒垃圾”。

(2)报道的标题中多为负面词汇或情绪,关键词暗含“救老人被讹作”以及“道德恐慌”语义。

例如:帮人反被法院判赔4万?(新快报),男子扶起摔倒老太反被告(东南快报),武断的“常理”让人胆战心惊(云南日报)等。

更有甚者将一网友的话最为标题吸引受众——网友称南京“彭宇案”令中国道德水准倒退30年(中国青年报)。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部分人都可以上网,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中不乏有一些人比较偏激,说话不经思考,也不考虑后果。

媒体不经调查,一味地将网友“惊悚”的言辞当做标题,自认为是站在公众的利益与立场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3)报道配图。

部分媒体在报道“彭宇案”时采用了如下的图片,有的是两个人物分开的,但两人物的照片都是选取下图所示的。

从拍摄角度来看,对彭宇(右)采用仰拍方式。

在无形中,彭宇的身体就高大起来,在媒体的镜头下,彭宇仿佛是正义的化身,在此案中无疑是被冤枉的。

而对徐寿兰(左)采取俯拍方式。

俯拍,会使人显得比较矮小,是否媒体向我们传达着“小人”的意思?从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来看,彭宇抿着嘴,眼神向上,仿佛传达出对于判决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恰恰将公众脑海中彭宇的委屈描绘出来。

而徐寿兰表情比较紧张,面部肌肉显得比较僵硬,似乎是在辩解什么。

右手举起来,感觉气势汹汹想要打人的样子。

对于两个人不同的拍摄,无疑是在表明媒体的立场的。

三、“彭宇案”的延续“彭宇案”发生于2006年,在当年引起强烈反响,虽然在2008年涉案人员双方和解,乃至到了2010年彭宇承认当时确实撞了老人,但此后事件以别的方式而愈演愈烈。

“彭宇案”之后,媒体纷纷报道此类事件。

一个新闻点被炒热,与之相关的新闻点都被拿来作类比。

1、“彭宇案”的偏离放大“偏离放大螺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伊冯·朱克斯的《传媒与犯罪》一书中,指“在一个夸大、扭曲、预测和象征的框架内对偏离的报道使一系列互有关联的反应发生作用。

在“彭宇案”发生过后,媒体在报道类似扶老人反被诬陷的新闻时,常常冠以“彭宇案”的头衔,其基本格式可以总结为XXX(地名)版彭宇案。

但实际上新闻内容却逐渐偏离“彭宇案”本身,甚至并没有像“彭宇案”一样的扑朔迷离。

除了对于类似事件的大量渲染,新闻越来越注重,强调其社会影响。

在《福州版彭宇案:小伙疑停车救人被反诬肇事者》(东南快报)一文中最后有一个延伸阅读,其小标题是“77.9%的人痛感做好人的成本高”。

以有关该类事件的网络调查数据来反应此事给社会造成负面效果的严重性,让“彭宇案”及其类似事件放大化。

XXX彭宇案上海彭宇案天津彭宇案南京彭宇案2、“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中外媒体广为传播、严重损害国人形象的“小悦悦”事件,又一次将四年前沸沸扬扬的“彭宇案”引向舆论中心,因为相当多的人认为小悦悦被车碾压后18个路人没伸出援手是怕惹祸上身,社会冷漠最重要的原因是南京“彭宇案”等案例的报道暗示公众做好事可能会吃亏。

在《两车先后碾压2岁女童 10余路人见死不救》(羊城晚报)的这则报道中,充斥着大量的描写。

例如,“前方一辆白色面包车缓缓驶来,像没有看到女童一样,开始加速,并将小悦悦卷到了右侧车轮下,从小悦悦的胯部碾过。

”此外,还借助监控录像的截图向我们讲述路人是如何冷漠地对待倒在血泊中的悦悦。

例如,“第一个人: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似乎看不到小悦悦,然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如此将事故现场的情形绘声绘色地展现给读者,难免会使我们认为事实即使如此。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第一,监控录像的画面并不全面,只能展现街道部分情况;第二,监控录像十分不清晰,媒体怎么能随意判断路人的动作,揣测其心理活动呢?此事件已出现,各媒体仿佛都嗅到了重大的新闻价值,出于对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捍卫,建构起“众人冷漠见死不救”的议题也不足为怪。

我个人认为“小悦悦”事件与时隔5年的“彭宇案”存在联系。

这个联系应该是两者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媒体所说的“彭宇案”影响了“小悦悦”事件,“彭宇案”使好人开始犹豫,最终导致了小悦悦的死亡。

因为媒体关于路人是否“冷漠”并没有找到更加有力的证据证明,只是凭借监控录像在“讲故事”。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彭宇案”发生时,大众纷纷表示好人做好事反被讹诈,以后都不敢“扶老人”甚至乐于助人了。

而“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大众又纷纷谴责冷漠的路人,仿佛早就将自己以前说的“不敢做好事,怕被讹诈”之类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了。

四、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与媒体行为的评价1、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动因是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它重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再次启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过程。

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是“媒介赋权”,传播资源实现社会化和大众化,这导致媒介话语生产由组织化向社会化过渡,具体体现在:第一,传播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