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为美
和合之美观后感
和合之美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和合之美的内涵与表现1.和谐共生2.融合创新3.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和合之美在文化领域的应用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现代文化的包容与发展四、和合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人与人的相处之道2.社会和谐稳定五、和合之美对我国发展的意义1.增强国家凝聚力2.促进民族融合3.提升国际影响力六、结论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合之美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极具魅力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和合之美强调和谐共生、融合创新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特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首先,和合之美表现在和谐共生。
自古以来,我国就倡导“和为贵”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也体现了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和谐共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减少矛盾冲突。
其次,和合之美体现在融合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上,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和合文化。
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此外,和合之美还表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各种风格的交融使得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现代社会,和合之美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我们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合发展,使和合之美得以延续。
再次,和合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要顺应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和合之美提倡人类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依存,这有助于我们构建美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和合之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关于儒家“中和之美”对招贴设计影响的思考
关于儒家“中和之美”对招贴设计影响的思考□闫瑞苹褚宏鹏摘要: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
儒家"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也是一种阴阳相生、刚柔相济之美。
在艺术领域,随着我国设计的快速发展,招贴设计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将深厚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的思辨原理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表达一种美感,而“中和之美”的原始内涵源自儒家思想的美学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的走向和艺术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美学招贴设计一、儒家思想之“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表达的是一种创作心态,属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是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心态和审美观。
“中和”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的一种审美态度。
这里说的“中”,即适中、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和。
这种和谐之美也正是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
儒家思想中对人生、艺术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中和之美”,内在维持不偏不倚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于“和”,最终则可达到“中和”之境界。
中国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崇由来已久,其具有一种美学效果。
儒家美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同其他哲学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美学思想。
二、“中和之美"之意蕴1.以中为美儒家以“中和”作为美的判断标准,也就是人们说的审美特征。
“中和之美”是古代设计美学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里,“中”是力求寻找矛盾因素的适度发展,从而追求矛盾统一体并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中”完整的表达是“执两用中”,意为掌握事物对立的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和运用正确之点。
故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做到不偏不倚,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拿捏好度。
2.以和为美“和”意为调和,是寻找事物之间和谐的状态。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记得乔治.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
”席勒也说过:“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他在个体身上奠基和谐。
、、、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可见,美的重要性。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
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
这个体系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
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
与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性,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
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
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
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中国传统美学
和谐之美作文小学生
和谐之美作文小学生1“和谐”这个词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在我家中,也会露出它的影踪。
有一次,爸爸在“网上”与别人下中国象棋,我呢,则与妈妈在一旁为爸爸出谋划策,“摇旗呐喊”。
转眼间,爸爸与对方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虽然无硝烟,但我似乎看见千军万马在厮杀。
妈妈眼见如此,自己却帮不了什么忙,只得去倒了杯茶给爸爸。
爸爸微笑着接过茶,似乎又打起了精神。
我则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寻找制胜之法。
“车,马,炮,走哪个好呢?”我苦思冥想。
这时,我瞥见了边角的炮,灵机一动,暗想:“不如给他来个双管齐下吧”于是我说道:“爸爸,我看应~~”“出炮”我与爸爸异口同声。
爸爸呵呵笑道:“不错嘛,和你爸想到一块了。
”“那当然,WhoamI?”我不无得意地说道。
“我儿子!”爸爸笑答。
“哈哈哈哈~~~”至于那盘棋,自然由于俺爸的双炮而迫使对方亮起了白旗。
还有一次,我心情沉重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怎么回事?别提了,周练考砸了嘛!84分,优分都不够,加之卷子没看,不知错在哪儿,怎么办?先回家再说。
“唉,怎么又没考好!!”妈妈责备道。
“试卷让我看看。
”于是我面带愧疚地把试卷给了她,一同与她看错题。
“唉,你呀,这几题该错吗?还有这儿,这儿,唉!”“对不起,妈妈。
”我谦意更重。
“唉,其实我不是要批评你,而是你什么时候才能给我个满意的结局呢?才能让我不操心呢?”妈妈顿了一顿,认真地问我:“下次你有信心考好吗?”“有!”我极其坚定地答道。
“好,一言为定!”某日放学后,我看着满分的卷子,开心的笑了。
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我躲在门后等待妈妈归来,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幸福快乐的一家!和谐之美作文小学生2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她——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古垒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她——深藏不露;有一种美,朴实真挚,发自肺腑,这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她——无处不在。
从儒家美学来看中国古代美学
摘要;中国古代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
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
我们从儒家美学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古代美学儒家美学孔子中和协调和善和合一、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
《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孔子的“文质彬彬”说,孟子的“浩然之气”说等,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唯》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
《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
《乐记》的“致乐以治心”论,《毛诗序》的“志”与“情”统一说等,都是把艺术(诗、乐)和伦理(仁、礼)结合起来,体现着美善统一的“中和”境界。
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是体现“仁”、符合“礼”,只有“中和”的善才可能是美的;美以善为内容和目的,善以美作为理想或适中的表现状态。
儒家美学不仅把美善统一作为一种理论追求,而且作为一种高境界的人生目的。
此外,儒家美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注重“天人合一”,在“天”(自然、自然规律)与“人”(人的意志情感)的统一中寻找美的本质。
儒家美学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理想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存在“比德”关系,天人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语)。
同时。
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通用51篇)
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通用51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篇1和谐是一种美的象征,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谦让,和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强心剂。
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了社会,在蔚蓝的天空下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美丽的梦想;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校园的欢快乐章。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人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和谐,有时会出现在马路上:一辆辆五颜六色、绚亮夺目的汽车奔驰而过,一位老奶奶站在马路的另一边,踌躇着不敢上前。
老奶奶的额头已沁出了细细的汗珠,双脚不停地抖动着……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走上前来,挽住老奶奶的手臂,领着老奶奶通过了马路。
和谐,有时会出现在瞬间;孟祥斌,一个年仅28岁的青年军官,为了抢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在寒风凛凛的冬日,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婺江。
他用尽全身力气将女子托出水面,挽救了女子的生命,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沉入水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正是孟祥斌壮烈的一跃,使深藏在人们心中的真情和良知瞬间迸发出来,弥漫天地之间。
和谐,还可以是赛场上裁判员公正的哨子,是红绿灯指挥下井然有序的车流,也是多走一步把废弃物丢进垃圾箱里的行动。
人们离不开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和谐。
所以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帮助,学会关心,多一份关爱,少一些怎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那么我们的祖国便会充满和谐,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和谐之美,美之和谐,愿和谐充满人间!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篇2漆黑的夜空,有了星星的光芒,就不再那么单调乏味,而是充满和谐。
儒家“和合之美”之于现代设计
不 同甚至 相斥的情况下依存于 一个统 一体 中, 随 着时 间和空 间的推移 , 在 “ 和 合”过程 中相 互 影响、 相互融合, 最终达到统一 的最佳组合 ,
理 论 的空 想上把 它束 之高 阁,这正 是儒 家思 想的可贵之 处。人与 自然是 互不 可分、 相 互依 存 的, 只有人 与 自然和 谐共 处、 顺应 自然 变化 ,
和 谐共处 ,“ 合” 是指 不同要素 的融合贯通 , 都
是 两 个 或 两 个 以 上 要 素 同 时 发 生 或 运 动 后 相
融合 的结 果, 所以 “ 和 合 ”二 字 放 在 一 起 含 义
可是 环境 问题 在 今 日已经给 四是 顺应 自然 、 遵 守规律 , 即“ 和 生” , 如 “ 取 发点 固然 重要 ,
庸 之道 ” ,即 “ 致 中 和 ”, 无 论 是 文 学 、治 国 、 道德还 是美学, 都追求 “ 天 人合 一 ” 的境界和“ 求 其 放 心”的 结 果 , 可以以“ 和合 ” 二 字 盖 之。结
三 、儒 家 “ 和 合之 美”对 现代设 计 的 指 导 意 义
什 么是 美7在 西 方设 计 者 的观 点 中 ,“ 以人
分,“ 和 合”即人 应该 摒 弃 杂念 、回 归自然 本
性, ~ 切应 “ 道 法 自然 ”: 孔 孟则认 为 “ 和 合”
一
、
“ 和合”的基 本含 义
“ 和 合 ”二 字 , 追 溯 Nhomakorabea 源 大概 出 现 干 甲骨
是 人 与 自然 的 一 种 不 自觉 的 合 理 状 态 , 只 有 当人 与 万 物 的关 系在 一 个 合 理 范 围 内 的时 候 ,
毁 灭 了一 片 森 林 , 却 自称 致 力 于 所 谓 的 生 态
和合之美教案
和合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和解释“和合之美”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能够运用“和合之美”的理念,提升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合之美”带来的正面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和合之美”的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和合之美”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和合之美”?“和合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各种事物在和谐共存、相互融合的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美好和谐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指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美”则是指事物呈现出的美好状态。
因此,“和合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一种和谐相处的方式和理念。
2. “和合之美”的重要性。
“和合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处世哲学。
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和合之美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包容和合作,从而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在当今社会,和合之美的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如何培养“和合之美”的意识和能力?(1)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理解力。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观点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理解力。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沟通。
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3)组织实践活动,体验“和合之美”的力量。
通过户外拓展、团队建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合之美”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深化对“和合之美”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和合之美”的含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通过讲解和合之美的内涵和重要性,让学生对“和合之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合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加深学生对“和合之美”的理解。
和合之美
2019
和合之美
考场肃然,笔下沙沙;披卷览题,思绪纷纷。
夫天生万物,姿态百异,性状万殊。强霸者虎豹为雄,夭弱者豚鹿为弱,日升月恒,亿万斯年,虎豹之类不以爪牙之利而渐增,豚鹿之属亦不以擒杀而转少。至若红轮西坠,百鸟归林,虎豹匍匐于岩壑以憩息,豚鹿悠游于草莱而觅食。虽在咫尺,而无相扰。欣欣焉、怡怡焉,熙熙穆穆,各得其宜,相安无事,何则?曰生态平衡也,此造物之和美也!
昔齐桓公日夕啖甘沃肥,日费万钱,犹曰无可下箸处。有娴于烹饪之狄牙、刁齿者,一日进献美食。公食之,美甚,赞许之。且传谕御膳料理主于二人。逾年,公犹不厌。或问其故,曰:无他,唯吾二人谙于盐梅之道也。酸咸苦辣甜,此五味也。虽物各有性,然烹调之极,在于调和。和者中和之谓也,五味中和,取五味之长而又不掩其本,所谓酸则咸之,咸则甜之,苦辣适中,方可食之。若三餐偏于一类,百菜同于一味,狗彘犹不得食,况于人君乎!众皆叹服。此饮食之和美也。
故曰和合之美,取善之道,和则两便,分则兼伤!《易·乾》云:“保合大和,乃利贞。”“和”者,顺也,谐也。于物为和,则共存相生,多元纷呈;于事为和,则纷杂摒弃,调和理顺;于人为和,则安神静气,颐年长寿。呜呼!天道不替,和合为美!
恰若水盐,独用则水至淡,盐至鹾。而五味调和,则成馐羹。此和合之大用也。
然伤心事者,亦不绝于史。晚近太平天国运动自两粤揭竿而起,直倒清廷。一时民心所向,天下劳苦皆赢粮而影从。初时彼辈亦能上下一心,体恤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然得尺寸之地,则日益骄固,独夫之心渐萌。出则趾高气扬,伞盖翙翙;入则使奴唤婢,颐指气使。贪小利而颓大业,勾心斗角。及至天京内讧,翼王出走。天国事业遂寝,不几年则覆灭殆尽。噫,此教训亦何其痛哉!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作者:唐建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唐建军(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摘要:道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十分深重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美感划分上。
中国古典音乐具有阳刚与阴柔两种美感,将两种美感相结合则会形成平和中正的和合之美。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代乐曲的阴、阳之美,并重点分析阴阳调和在乐曲中的体现。
关键词:阳刚;阴柔;阴阳调和;古典乐曲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15-02一、引言阴阳,是我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看法,古代劳动人民将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物看作对立关系,并将这种对立的关系统称为“阴阳”,例如,山为阳水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等等。
阴阳观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同,因此人们将阴阳观念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方面,如历法、医药、数学等,而古典音乐中也同样包含着阴阳观念。
乐曲的基调、意象、情感等元素通常可以划分为阳刚、阴柔两种美感。
音乐中的阴阳不但相互呈现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可以相互交融,构成和谐的乐曲形象。
笔者主要分析音乐中阴柔与阳刚美的特点及区分,并研究阴阳和合在音乐中的体现。
二、阳刚和阴柔的区分及对我国古典音乐的影响(一)阳刚和阴柔的分类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许多艺术形态、形象、风韵等都可以划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美感。
在艺术范畴中,所谓阴柔的就是指悠远缓慢的韵味,所谓阳刚就是指强劲磅礴的韵味。
刚柔对立统一的学说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清朝学者归纳了前朝最富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对刚、柔进行了诠释,将阴与柔、阳与刚结合起来。
同时,清朝学者将刚、柔视为美感的分类,认为一切美感都具有阴柔或阳刚的特点。
同时具有阴与柔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悠远、沉静、清逸、柔和等;同时具有阳与刚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奔放、豪迈、悲壮、雄浑等。
五年级和谐之美优秀作文5篇
五年级和谐之美优秀作文5篇五年级和谐之美优秀作文1和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词眼,折射出一种境界,一种无私,一份宽容,一份和美。
温总理曾引用管子“和合故能谐”的话阐述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
”温总理说的和谐,就是一种力量和智慧。
和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亲人一样,随时都在我们身边。
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美丽的身影。
和谐,是幸福的微笑,是温暖的灯光,是无私的奉献。
这个世界因和谐而美丽,我们的人生因和谐而幸福。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
有人说,宽容是世上最美丽的思想,它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古时蔺相如用他博大的胸怀,宽恕了廉颇的傲慢无礼,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因为有了宽容,赵国从此鼎胜中原。
宽容,不仅成就了一个人的品质,更是奠定了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句善意的道歉,就像是一股暖暖的春风,吹走小小的不愉快,人与人之间心犀相通,亲密无间。
为人是这样,做官也应如此。
不计名利,不争长短,不存杂念,不逞一时之勇,常忍一时之怒,以宽容之心,善待别人,善待事业,那我们的生活会诗意多彩,我们的事业会和谐发展。
和谐之美在于无私奉献。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生在世,灾难无情,只有人人都能献出一份无私的爱心,这世界就是美丽的,活着就是幸福的。
汶川、玉树大地震,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无私爱心,让世界为之瞩目,让日月为之动容。
点点滴滴的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涓涓小爱,化作片片大爱,在我们手中温暖传递。
危难时刻,中国人显示出了崇高的爱心,废墟上飘荡着人性的光辉,中国的旗帜上彰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因为,无私奉献的爱心,让我们懂得了知恩图报,让我们明白了坚强就是力量,让这个世界处处盈满了感动的泪水。
和谐,是多么动听的乐曲。
因为有爱,和谐产生了美丽,和谐产生了力量。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在《易传》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成两大类: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且要求这两种类型的美应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地融合在艺术作品之中。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乐论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
它有着丰富的关于音乐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论述。
就音乐意象、音乐风格、音乐形态而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非绝对的对立,也不是互相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
相反,它们常常互补互渗,融合成统一的音乐形象。
因而呈现出了“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特别张扬,或者虽倚阴而仍有着明显的阳刚因素,这就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阴阳和合之美”。
本文就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及阴阳和合之美进行梳理、探讨。
一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涵盖了中国艺术的艺术意象、艺术风格、艺术形态的两大基本类型。
《美学小辞典》对阳刚与阴柔有着明确的释义:“阳刚,即阳刚之美,指一种雄伟劲健的艺术风格;阴柔,即阴柔之美,指一种徐缓幽远的艺术风格。
阴阳刚柔之说源于《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清姚鼐综合前人所说,明确提出‘阳刚’与‘阴柔’之说,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他将阳刚与阴柔提到审美高度,将雄浑、劲健、豪放、壮丽等风格,均归入阳刚之美中;将修洁、淡雅、清远、飘逸等风格,均归入阴柔之美中……只有阳刚与阴柔兼备,才是理想的美的境界。
”唐代诗人,诗评家司空图所作《二十四诗品》意在阐发诗歌的风格、意境,大致不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型,有几品则具有阴阳和合之美。
例如,雄浑、劲健、豪放、旷达等品属于阳刚之美;而冲淡、典雅、绮丽、含蓄、委曲诸品则属于阴柔之美。
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徐上瀛写了《溪山琴况》,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琴理论著作,以二十四况呈现了古琴的一个美学体系,内含琴韵、琴音、琴技三方面的内容。
体现了古琴音乐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阳刚阴柔说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合”的政治之美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2018年第7期种低碳生活就为减少雾霾、保护环境作出了一份应有的贡献。
各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强化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底线思维意识,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法律和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通过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绿色发展。
总之,只有全社会都自觉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使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成为一种常态,把美丽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长缨在手,江山向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给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时间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美好的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我们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这不仅是对本国人负责,而且是对全人类负责。
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
迈进新时代,神州上下,众志成城,咬定目标,有序推进,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委宣传部)责任编辑:孙娟论丛拾贝“和合”的政治之美6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致祝酒辞。
以东道主的传统智慧礼敬上合,以“上海精神”与儒家文化的相融共生谋划未来,激荡起“上海精神”的“和合之美”,悠悠奏出中华文化的曼妙韵律。
《新时代文化》《和合之美》观后感
《新时代文化》《和合之美》观后感1.引言在当今新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变得愈发重要。
而在这个过程中,和合之美的概念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化”和“和合之美”的内涵,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阐述和总结。
2.新时代文化的内涵在新时代,文化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新时代文化不再是简单的传承,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并且,新时代文化也更加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传播力。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新时代文化具有怎样的内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传承。
3.和合之美的意义和合之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重视。
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多的是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在当今社会,和合之美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更是各种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和合之美的实现,不仅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 “新时代文化”中的和合之美在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中,和合之美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时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和合之美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新时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暖,更能够看到创新文化的潜力。
和合之美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更是落实到实际中,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5. 个人观点与总结对于“新时代文化”和“和合之美”,我深有感触。
在这个融合与创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需要更大力度去推动文化的创新。
和合之美不仅是实现文化的共融,更是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思考和合之美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现方法。
6. 结语“新时代文化”和“和合之美”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主题,它们需要我们共同去解读和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期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和合之美相关作文
和合之美相关作文
“哎呀,你别挤我呀!”“哼,明明是你占了我的地方!”我和弟弟又在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了起来。
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照得人暖洋洋的。
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早餐,爸爸则在客厅里看报纸。
我和弟弟正在为了谁先玩玩具而争得不可开交。
“这是我的玩具,我先拿到的!”我紧紧地抱着玩具,不肯松手。
“我也想玩,你都玩了好久了!”弟弟一脸的不高兴。
就在我们吵得正凶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
“你们俩别吵了,这样吵下去有什么意思呢?”爸爸的话让我们都安静了下来。
“你们想想,你们是亲姐弟呀,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呢?就像这阳光和空气,它们相互配合,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呀。
”爸爸耐心地说道。
我和弟弟听了爸爸的话,都若有所思。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呢?
这时,妈妈也从厨房走了出来,笑着说:“对呀,你们俩要学会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就像和合之美一样。
”
和合之美?我心里暗暗想着,这个词真好听。
从那以后,我和弟弟不再总是争吵了。
我们学会了分享,学会了互相帮助。
当弟弟遇到难题时,我会耐心地给他讲解;当我需要帮忙时,弟弟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我们一起在阳光下玩耍,一起感受着微风的吹拂。
我们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就像那和谐的音符。
我终于明白,和合之美就是大家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就像我们一家人一样,虽然会有小摩擦,但更多的是温暖和幸福。
我们一起度过的每一天,不都是和合之美的体现吗?所以呀,我们都要珍惜这种和合之美,让它永远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合为美
摘要: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中积淀出的精华是整个东方文明最璀璨的明珠。
本文从对苏州博物馆的赏析中,力求再现传统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及整体和谐的包容精神,展现出东方文明中“和合相继”的审美主题和文化精髓。
关键词:天人合一,整体性,包容精神,东方建筑文化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aster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has the profound history, time accumulated essence is the most bright pearl of Orient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Suzhou Museum of appreci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show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values and the overall and harmonious sp irit of tolerance, showing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and have” aesthetic subject and cultural essence.
Keywords: harmony, integrity, the spirit of tolerance, orient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1 引言
从地域上讲,东方既涵盖了整个亚洲也包括了广阔的北非地区。
提到东方建筑及东方文化,除了作为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之外,更多的给人一种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及鲜明个性的感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建立了三个文明中心。
东方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伊斯兰三大文化圈。
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能广泛地反应整个东方的文明面貌,却是世所公认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尤其是中国深厚的建筑文化传统,展现了东方建筑迷人的魅力与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最高层次的审美观。
当我们探讨东方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时,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传统便熠熠生辉,成为璀璨的明珠。
当然,任何一个单独的建筑都远不足以展现一种文化的全部内涵,但是如果有这样一组建筑:它生长在古老文明的故乡,并且创作者深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来促成它的成长,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领略到传统中所沉淀的精华。
这样的建筑或许不多,苏州博物馆算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2 “和合相继”——东方建筑文化的内在美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千百年来,“和合”的观念成为人们头脑中最核心的
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不但在邦交国务中成为潜规则,甚至体现在普通人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项中。
而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筑中的和合意识就更加明显,并且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加坚实。
如果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合相继”哲学意义,正是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道理和方式。
反应在建筑文化中则是中国人历来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与注重整体的包容精神。
2.1 “天人合一”
“天”代表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在天与人的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
在建筑文化中,这一方面是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注重了人的尺度的必要性。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非常精到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的意义。
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上,贝老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彼此关系融洽而且亲密,同时处处创造宜人的空间,让人们更容易地介入建筑与环境形成的融洽气氛。
例如在入口中庭的后部采用落地玻璃窗,结合有意设计的较低的水岸,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从多个角度看到庭院中的水面,很自然地将人视线的驻点吸引过来,同时又把水面作为建筑的元素引进来;而水塘对面布置了片状的山石,造成平面假山的奇妙效果,在雪白的墙壁背景下,仿佛中国画一般!这样的景象通过入口中庭尽入眼帘,把山水作为建筑的元素容纳进来。
如果走到庭院去,则会在一个宜人的空间里,清晰地看灰白建筑的倒影,包括蓝天,尽在水景之中,又是轻松地将建筑注入自然之境。
这种浑然一体的场景已经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人们无论是坐在中庭的休息区还是在庭院中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心灵与整个环境的亲密对话,无论你的建筑修养有多少,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会让每个人觉得舒服。
另外这个博物馆建筑群非常娴熟地运用了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而这些手法本身即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天人合一的表现。
2.2 注重整体的包容精神
与西方建筑文化中注重个别组群及单体建筑的创造相比,东方建筑更注重于群体的序列组合及整体的神韵气度,往往单个的建筑并不具有张扬的个性,但整个群组形成的建筑环境则十分丰富与和谐,强调个体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要首先遵从于整体而构成完整的体系,这是注重整体意识的体现,同时整体中又融合了尽量多的个性元素,共同组成统一的有机体,这体现了东方建筑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与开放姿态。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和谐关系。
整个博物馆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十分恰当地融入了整个苏州古城。
其位于苏州古城的核心地带,紧邻狮子林和东王府,高度上绝不飞扬跋扈却依然气度不凡,规模上谦虚又不失丰满,色彩只有两种:大面积的白墙与灰暗的条饰,与古城自然一体;而其体块组合自由活泼,色彩运用不失灵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在注重古城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成为别有风味的个体,自然而然地被苏州古城所接纳。
此外,作为建筑本身,苏州博物馆亦是处处体现了包容相合的精神。
前面提到庭院中的水与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博物馆内部同样布置了水景,在西侧的墙面上设计了完整的水道和瀑布,水成为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体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为真个建筑增加了更多趣味;同时建筑中的水又与庭院中的水相连,将主体建筑物巧妙地融入水的体系中,成为水景的一部分;而整个建筑群又通过庭院将水包容起来,可见这样的关系无处不在,极富韵味,不亏为大师的经典之作!
另外整个博物馆的环境塑造中既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手法,有借用了日本枯山水景园的做法,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元素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使整个建筑环境妙趣横生,十分精彩。
3 结语
传统不是旧的东西,而是潜在我们文化的深层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很多时候人们慨叹传统的不再,那其实就是文化的缺失!在现代科技支撑下,各种新奇的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流行的思潮如波汹涌,拥有如此深厚文明积淀的东方建筑文化,如何在当今社会秉承优秀的传统,继续展现其无尽的魅力,这是值得所有建筑界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深刻理解我们文明的建筑文化精髓,真正明白“和合”才能“相继”这一亘古永存的哲理,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才能延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向贝聿铭先生致敬!
参考文献:
[1]萧默.中西文化建筑艺术性格比较[J].中国建筑艺术网,2005
[2]郭湖生.东方建筑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金洪.浅析传统建筑的文化气质[J].美与时代,2002.12
[4]黄昌钦.实践中的传统建筑艺术[J].福建建筑,2007.0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