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在中国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中国的制度是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国家,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制度,从传统制度到现代制度的演变,分析其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制度中国传统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主要由帝制、封建制和官僚制组成。
- 帝制:中国古代的制度核心是皇权。
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和神圣地位。
皇帝继承自家族血脉,由世袭或嫡长子继承位权。
- 封建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各个领地,并由封建领主管理。
领主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但需要向皇帝效忠。
- 官僚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设置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由选拔和考试制度产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行使权力和收税。
这些传统制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石,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限制。
2. 现代中国的制度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中国制度主要由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组成。
2.1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的。
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旨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农业现代化。
- 公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主张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通过管制和规划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 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指导国家在经济运行方面实现全面规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和其他长期经济目标来指导经济发展。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组织原则,旨在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代表人民意志制定和修改法律。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在不同层级设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例如省级、市级和县级,以便人民能够参与地方政治决策。
2.3 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在19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后,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制度,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官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一、官僚制度的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书于《周易》之后,尤以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德行礼仪而著称于世。
“周礼”则成为了最早的官僚制度规范,其中就包括了与官僚制度相关的很多内容。
在周朝时期,官员分为九品,牧、工、卿、大夫、士、庶长、正卿、郎、仆九品。
其中卿和大夫是重要官员,给予他们的土地和躬身礼,都比较有限制。
在西周时期,官僚制度较为完备和规范,官僚是依照血缘和军功、功劳来任命的。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局面的动荡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兴势力和新的政治形式,官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也都有了自己的官僚制度。
二、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制度上更加完备,也更加规范。
在秦朝时期,始设三公九卿制,由中央负责任命和调度,辖制河内、河东、河外三省,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官僚制。
但是由于秦朝时期官僚制度过于严格,数量过多,不管是在掌握权力这一方面还是在管理能力方面都显得比较弱,不利于官员之间的协调和管理,短暂的统一也随即而崩溃。
汉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僚制度也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朝初年,汉武帝为了强化官僚制度,制定了太初法律,就是制定了官员的升降、考核、惩戒、奖励等之类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官僚制度的规范和完整。
汉朝中后期,封建统治集中了权利,致使官僚制度出现了过于专制的倾向,难以实现官员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三、私人官僚制度的盛行进入唐朝时期,官僚制度倾向于朝廷拥有专权,而裙带关系开始渐渐盛行起来,私人官僚制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古代官僚制与韦伯官僚制
我国古代官僚制与韦伯官僚制
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得各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职官僚制。
理性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在汉语中官僚制式带有贬义,然而韦伯的官僚制却截然不同,而是指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的意思,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是理想的类型组织
官僚制的评价
社会政治意义:当时德国处于高速工业化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生的变化——皇权衰落,民主政治的发展。
学术意义:对社会各组织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把组织形态与权威结合分析,对官僚制的结构、功能、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把行政与效率结合进行分析
存在的问题:是高度的纯化,理想中的形态;过于静态的研究;缺乏对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研究;过度强调专业分工忽视了宏观的协调;过于强调人员的稳定,容易产生组织惰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心里与生理上的需求。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神权化、封建化、继承性和官僚制。
首先,中国古代皇权的神权化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它认为皇帝不仅是国家统治者,同时也是神的化身。
由此产生的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被认为是上天的旨意。
这个特性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时期尤其显著,例如周朝的“天命”和汉朝的“天下归一”的政治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皇权的神权化。
其次,封建制的出现使皇权在古代中国得以加强。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是一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封建制度为根基、以官僚为依托的权力结构体系。
皇权对封建制度的掌控,使其得以彰显出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强化了皇权的控制能力,因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常常充斥着皇权的影子。
第三,中国古代皇权的继承性也是其一个重要特性。
皇位的继承必须经过门第贵族和官僚的推举,满足某些基本的政治和文化条件。
这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中国古代皇权的继承制度通常为长子继承,如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在有些时候,继承制度还可能是由其他的社会力量所决定的。
最后,官僚制也是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之一。
官僚制是指以官员职位为基础,通过严格限制个人地位、让官员对政治和经济等事管理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官僚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皇帝通过控制和任命官员,来巩固其权力和压制其他的势力。
因此,中国古代皇权的政治结构以及下属行政官僚体系十分复杂和完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主要包括神权化、封建化、继承性和官僚制。
这些特性影响着中国古代皇权的政治思想、权力结构、政治运作等多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强大的国家,如秦、楚、魏、赵、韩、齐、燕等,它们之间的政治体制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君主制、官僚制、分封制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君主制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一个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君主拥有最高权力,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
在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他们有权决定国家的政策和军事行动。
君主还有权任命官员、制定法律、征收税收等。
然而,君主的权力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依靠贵族和官僚来管理国家。
二、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官僚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制是指国家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官僚制的核心是官员,他们是国家的行政领导者,负责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
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由君主负责,君主会根据官员的能力和忠诚来任命他们。
官员的职位是有等级的,高级官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和特权。
官员的任期一般是有限的,他们需要定期向君主报告工作,并接受君主的监督。
三、分封制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着分封制。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国家的领土分封给贵族,贵族成为君主的封臣,负责管理封地。
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贵族在封地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土地。
然而,贵族的权力也是受到限制的,他们需要向君主效忠,并遵守君主的法令。
在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中,君主制、官僚制和分封制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君主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统一的领导,官僚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行政管理,分封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地方管理。
这三种制度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为战国时期的国家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君主制、官僚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是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尽管二者都起源于中国古代,但在运行方式和目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进行比较,旨在揭示它们的不同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由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关系所构成的。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被分割为多个等级,皇帝掌握最高权力,而地方的贵族和地主则掌握着地方权力。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对领地的分封,以及与臣子之间的地主和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和权力垂直管理。
在这个制度中,地方贵族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农业和军事事务,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和权力。
农民则为地主提供劳动和租税,并依附于地主的保护和统治。
尽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存在着不公和剥削,但它也保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官僚体制官僚体制是古代中国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
它的核心是由官员组成的政府机构,这些官员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和选拔。
这种制度的目标是确保政府的运行高效和官员的廉洁。
官僚体制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和官僚管理。
在这个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根据其考试成绩和官僚等级来确定的。
高级官员在上层规划和决策,而低级官员在下层执行和监督。
官员们通过奉公守法、廉洁奉公和勤政为民来维护社会秩序。
三、封建制度与官僚体制的比较1.权力形式:封建制度强调地方自治和封建关系,权力分散于地方贵族和地主手中。
而官僚体制则强调中央集权和官员的等级管理。
2.选拔方式:封建制度中,贵族和地主可以通过世袭等方式传承地位和权力。
而官僚体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强调能力和学问。
3.政治目标:封建制度的目标是保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官僚体制的目标是确保政府高效运作和廉洁治理。
4.社会地位:封建制度下,地主和贵族享有特权和优越地位,而农民则属于较低的社会阶层。
官僚体制下,官员的地位和社会声誉取决于其官职和能力。
构建中国的理性官僚制ppt08
(二)构建理性官僚制
界定并转变政府职能, 1、界定并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 2、健全法律法规 3、健全公务员制度 4、改进行政管理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构建理性官僚制中应注意 的一些问题
理性官僚制有其自身的缺陷, 1. 理性官僚制有其自身的缺陷 , 要注 意合理的扬弃 构建以新公共管理为辅的多元模式, 2. 构建以新公共管理为辅的多元模式 , 补充官僚制的不足
主要内容
为何要对官僚制进行改革 为何要对官僚制进行改革 对官僚制 如何进行改革——中西方的做法 中西方的做法 如何进行改革 构建中国的理性官僚制
结构框图
公共组织变革
原因
目 标
外 因 : 社 会 形 态 、 经 合 理 质 : 公 众 的 需 要 、 作 用 : 满 足 公 众 需 求 性 管 理 方 式 、 管 理 技 术 变 革 和 数 量
(四)主导者的积极推动——组 主导者的积极推动 组 织变革的重要因素
1.美国:1993年克林顿政府; 1.美国:1993年克林顿政府; 美国 年克林顿政府 2.英国 1970年希思政府 英国: 年希思政府; 2.英国:1970年希思政府; 1979年撒切尔政府 政府; 1979年撒切尔政府; 3.中国:历届、本届政府领导人。 3.中国:历届、本届政府领导人。 中国 政府领导人
(1)美国政府:“政府死亡了吗?” 美国政府: 政府死亡了吗? 英国政府: (2)英国政府:日益膨胀的政府机构和日益低 下的行政效率、庞大的政府开支、 下的行政效率、庞大的政府开支、财政赤字等 一系列问题 中国政府: 大政府”vs.“小社会 小社会” (3)中国政府:“大政府”vs.“小社会”的矛 SARS危机为代表的公共突发事件对政府 盾、以SARS危机为代表的公共突发事件对政府 治理能力的拷问、 治理能力的拷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能力低下 等。
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官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官僚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僚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指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前的阶段,社会生活还处于原始状态。
原始社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系统,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由血缘关系和财产来决定。
在这个阶段,官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部族的族长和长老会。
原始社会的官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分散,每个部落的族长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他们之间互不干涉,掌握各自部落的权利;二是崇尚财富,某些富裕的人会成为长老会成员,享有很高的声望和权威;三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只有通过血缘关系才能够拥有权力,并且这种权力是世袭的。
这种官僚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封建社会的官僚文化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封建社会里,各级官员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宰,在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官僚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官职世袭、科举制度、儒家思想。
1. 官职世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主要以八品、九品、十品制为基础,官员们按照官职的高低划分等级,并且不同的职位拥有不同的名号和衔位。
在这个官僚体系中,官员的晋升主要靠父母亲的官位和家族名声,这被称为“世袭制度”。
官职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官僚的家族和阶级利益,但也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腐败现象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后来的历史中,该制度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不再以出身、家庭为标志,而是以才能、学问、技能为根据。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官员更加专业化,能够更好地承担治国理政的任务。
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公正性和内在的选拔原则,得到了中国官僚文化的推广和稳定发展。
从理性官僚制视角探析中国官僚制
从理性官僚制视角探析中国官僚制摘要:中国官僚制的现状是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人格化倾向严重,理性不足。
通过比较中国官僚制影响下的我国行政体制与韦伯官僚制存在的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借鉴理性官僚制对中国官僚制进行发展完善,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措施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式的理性官僚制。
关键词:理性官僚制;中国官僚制;理性;法治精神“官僚制”(bureaucracy)本意是指实施管理的社会行政机构(的特殊形式)。
韦伯设计的官僚制又被称为”科层制”,是建立于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一种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为特征的组织形态。
这是一种合理的统治形式,理性是这种统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和法治条件下的社会治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工业化时代备受推崇。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理性官僚制作支撑,分析比照理性官僚制组织理论,不难发现中国官僚制存在许多的问题,必须借鉴理性官僚制对其发展完善,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韦伯官僚制。
一、理性官僚制理论简介马克斯·韦伯作为”合理性官僚制模式的总设计师”, 在对官僚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后,提出了系统化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基石。
韦伯的官僚制是建立在合法型统治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韦伯把法理型权威(即法治)看作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并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他的官僚制理论。
理性官僚制即科层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有以下特征:1.严格的等级节制2.权责明确的规章制度3.专业化的分工4.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5.公私分明6.职业化7.工作的技术化通过官僚制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官僚制理论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依法办事。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官僚制度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官员选拔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一、官僚制度的定义官僚制度是指一种以官吏为中心,在政府机构中实行等级制度的管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设立各级官职和规范官员的权责,实现国家权力的集中管理。
官僚制度追求职务晋升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同时也要求官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二、官僚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时期,但真正完善和规范的官僚制度出现在周朝。
周朝制定了一整套官吏选拔、任用、管理和考核制度,为后来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自秦汉时期开始,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巩固。
汉朝时,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并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官员,确保对各地行政的有效控制。
隋唐时期,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设立了诸司、州县等分级机构,官员选拔实行科举制度,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
这一制度在宋朝、明朝等后来的朝代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官员选拔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一直是一个关键环节。
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其成为官僚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对于官僚制度的规范和选拔官员的公正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主要选拔地方官员,会试选拔中央官员,殿试选拔朝廷高官。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世界上最早出现了一种规范、公正的官员选拔模式,也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来源。
四、官僚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等级制度:官僚制度中存在明确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2. 稳定性:官员职位一般为终身制,通过选拔和晋升来提升地位,相对稳定。
中国的官僚制度
中国的官僚制度官僚制是工业社会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稳定、严格、精确、可靠的管理取代了早期人格化的行政模式,构成了传统行政模式的一大理论支柱。
但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时,官僚制内在的痼疾逐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一、官僚制及其价值“官僚制”一词由法文bureau和希腊文kratos复合而成,本意是指实施管理的社会行政机构。
与汉语中官僚主义不同,在管理学中,官僚制是一个中性词,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命令—服从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在韦伯的官僚制中,对合理性的追求是其核心所在,也是建构官僚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韦伯从权威的角度出发剖析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把它们分为个人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三种。
其中前两种只具备合法性而不具备合理性,只有法理型组织是建立在对于正式制定的规则与法令的正当行为的要求之上的,同时兼备了合法性与合理性。
韦伯的理性官僚制正是这样一种组织形式。
作为一种工业文明时代的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组织内部合理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的明确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下来,并且只在本职范围内完成工作。
第二,组织内部划分为若干层级,实行层级节制,等级与权力一致,各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
第三,组织内部要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稳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使各机构各成员各司其职,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
第四,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应形成正式的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以便于上级对下级加强控制,明确下级机构及其成员的任务、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
第五,实行非人格化的管理,官员间的从属关系是由严格的职务或任务等级序列决定的,权力关系并不具有权力的个性特点,而是基于职务本身的组织构造,完全排除了个人的情感纠葛。
第六,拥有极为完美的技术化程序和手段,在专家的指导下日常工作都会拥有技术性的支持,而且,组织目标及这些目标的确立过程也倾向于技术化和合理化。
秦朝官僚制度
秦朝官僚制度秦朝官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高峰。
秦朝官僚制度是当时统治者用来管理国家事务的一套具体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它由任免官员、分工职责、招抚百姓和行政监督等方面组成。
秦朝官僚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任免官员、分工职责、招抚百姓和行政监督等方面。
任免官员:当时,秦朝官僚制度以“秦始皇”为首,颁布法令,并任免各种官员,统治全国。
官员分为五等,即大夫、士、文武、士卒、工匠。
根据不同的官职,官员要遵守不同的条例。
分工职责:当时,秦朝官僚制度既将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又将行政职能分类划分,使其能够有效的统治全国。
官员的职能分为政治管理、军事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司法管理和民生管理等。
招抚百姓:当时,秦朝官僚制度重视百姓的利益,实行“招抚百姓”的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免财税、将土地分配给百姓、改革刑罚制度、保护农民的权利等,以此来维护百姓的利益,保障全国的稳定。
行政监督:当时,秦朝官僚制度还建立了监督机制,实行官吏督察制度,将督察官划分到不同的地区,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另外,还设立了特殊的考试机构,对官员进行考核,以限制官员的腐败行为。
秦朝官僚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它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官僚体系可以持续发展至今。
秦朝官僚制度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变革,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组织架构,同时也影响到经济、文化等方面。
对政治而言,秦朝官僚制度重新定义了中国的政治结构,使王权集中于一人,以实现中央集权化,从而使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统治全国,使政权变得稳定。
对经济而言,秦朝官僚制度强调官僚以及官员们的责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经济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对文化而言,秦朝官僚制度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激发了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使中国在古代文化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理性官僚制在中国行政文化中的运行分析——一种行政生态学的角度
理性官僚制在中国行政文化中的运行分析Ξ———一种行政生态学的角度□ 宋雪峰 摘 要:利用行政生态学的分析工具,把中国现行官僚制作为分析对象,对照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首先考察了中国官僚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中国行政文化之间的具体关系。
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国官僚制在中国特定行政文化环境中的实际运行效度,并对中国行政文化进行解析,挖掘出中国官僚制所存在问题的行政文化根源。
基于此,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反思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中的积极成分引入到中国官僚制的构建过程中去,这样中国的官僚制和行政文化才能够在反思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官僚制 行政文化 行政生态学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9)02-0087-05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建立在组织社会学基础上的官僚制,反映了西方大工业时代的治理要求和社会需求,它是德国式社会科学与美国式工业主义的有机结合,代表行政组织方式的理性和效率。
但是,按照现代的观点,韦伯的理论过于偏重对组织内部形态和管理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对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1](P41)在生态学看来,任何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外界的生物环境,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生存。
里格斯把这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扩展到政府管理领域,于是就形成了以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行政生态学的方法。
[2](P2)行政生态学实际上是敏锐地把握了行政系统与环境要素之间互动的机理。
这一机理的把握极大地启发了官僚制作为管理主体对其环境的认识动机,因为官僚制必须对其管理环境及其要素进行认知,并在认知的基础上把握其特点时,才能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
众所周知,任何制度的运行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官僚制亦然。
在实践中,我国当前实际运作的官僚制和韦伯所讲的理性官僚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处于官僚化不足的阶段。
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
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摘要:官僚制因为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支柱范式之一。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的官僚制逐渐出现种种的现实困境,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西方世界。
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谁更适用于中国的行政改革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仍然存在着发展和完善官僚制的土壤,但是新公共管理的运行环境发育并不成熟,因此,官僚制更适用于当前的中国行政改革,但新公共管理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目前我国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弥补和完善官僚制。
关键词: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性;行政改革背景;弥补与完善一、官僚制的产生与理性特征官僚制(英文为Bureaucracy)主要由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设计,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支柱范式之一,是一种以授权——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从旧的、以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企业制过渡的转折点,其工业化过程相当迅速,但发展受到了封建制的严重束缚,各类大型组织的快速增长要求管理的合理化,迫切需要一种稳定、严密、有效、精确的管理体系,因此,官僚制应运而生。
基于对工业化时代特征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所作的概括和总结,韦伯设计的理想型官僚制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层级制。
行政组织按权力自上而下排列成严格的等级层次结构体系,行政权力根据工作需要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二是制度化。
组织形成一套严格的成文的规章制度体系,行政人员必须在制度章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按法规有序地行使职权;三是非人格化。
行政人员以严格排除私人感情的精神去处理公务,“不看人办事”,而是用理性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四是合理分工和专业化。
行政组织进行明确分工,组织内部的岗位根据组织本身的需要由相应的专业人才来承担,并靠专业知识进行组织管理,为此,官僚组织必须提供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促使行政人员改进办事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浅析理性官僚制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浅析理性官僚制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一、韦伯的理性官僚制及其基本特征理性主义精神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的哲学起点。
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把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建立在领袖个人魅力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二是建立在世袭习俗和血缘惯性基础上的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三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官僚制”组织管理方式。
理性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在于1.法理化,这是韦伯官僚制的精髓,表现为职责法定并依法行事。
2.等级化,表现为行政职位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即上级与下级之间基于职务等级序列具有稳定的命令服从关系,较低职位受到较高职位的监督和控制。
3.非人格化,官僚制将组织成员与私人生活严格区分开,官员在非人格化行职责方面服从权威。
4.专业化,行政组织进行明确分工,组织内部的岗位根据组织本身的需要由相应的专业化人才来担任,并依靠专业知识进行组织管理。
二、韦伯官僚制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官僚制的优越性,各国都采用官僚制作为政府的组织形式。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官僚制不断遭到批评。
学者们对官僚制看到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官僚制不符合民主的要求。
官僚制依赖“科层制”它单纯地个人视为组织生产过程的零件,僵化的等级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官僚制缺乏民主监督,等级封闭式的管理使得组织之外的公众就无法实施监督。
第二,官僚制不符合人本价值。
在韦伯看来,组织内部的每个员工没有任何自主控制权。
这种非人格化的官僚制违背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抑制了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官僚制不再是效率的代名词。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官僚制是高效率的代名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复杂,传统官僚制捉襟见肘;面对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官僚制的死板僵化造成了效率的低下。
等级制原则的过度发展和应用导致了政府反应的迟缓和信息的失真,决策效率的低下。
三、官僚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1.组织活动缺乏理性且效率低下,人格化倾向严重。
官僚论文
中国古代官僚制初探秦汉以来,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且,官僚制度是皇帝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内生产物,有官僚必然就会有政客,尤其是两汉以来形成的特殊的外戚干政与宦官干政现象,使得中国前资本主义的官场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官僚与政客两种政治角色。
而且,中国古代官场中特有的幕僚制度,导致各级行政层次上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官僚,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亚官僚文化———幕僚文化或师爷文化。
早在秦朝,中国就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官僚政治,换言之,中国早在秦朝就在政治结构中划分了官僚与政客两种政治角色。
一般认为,中国秦汉以来的政治体制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
我们认为,其中的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内生产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这种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统一国家,必然会在政治上内生出官僚体制。
中国秦汉以来的政客群体,并非通过政党选举的渠道获得政治权力,而是在君主专制下,通过非正常的改朝换代或正常的皇统世袭获得的。
虽然两汉以来,习惯法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帝位的制度,但皇子皇孙并非孤立的个人,在其身后还有宗亲皇族、后妃外戚、宦官三师,这些人一旦拥戴皇帝成功,往往因此而获得政治权力,这些人通常就构成了历朝历代的政客。
围绕皇权的争斗,产生了君主专制下各种政客的派系之争和党锢之祸,进一步还形成了后妃干政、外戚擅权、宦官专政等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乱象和政治腐败。
中央集权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与专制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就是在君主专制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政治结构,中央集权制的根本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坚决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因此,在行政管理方面,高度的中央集权必然要求各级官员效忠皇权,正所谓“官为君设”。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中的官僚群体,尤其是高级官僚或品官,由于其对皇帝及其皇帝身边的高级政客的人生依附关系,使其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政客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并且演化出了中国古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政治怪象。
古代官僚制度
古代官僚制度
古代官僚制度是指古代国家中官员选拔、任命、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古代官僚制度主要起源于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各自的特点和演化。
以下是一些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和例子:
1. 选官制度:古代官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选拔官员的制度。
古代通过考试或者选举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文、武、医、官、农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 官员等级:古代官僚制度中,官员有等级制度。
按照职责、贡献和地位的不同,官员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九品三司、察院、太常等。
3. 官僚管理:古代官僚制度中,官员需要接受管理和监督。
官僚管理包括管理官员的任用、培训和考核,监督官员的工作,以及处理各种政务和事务。
4. 封建制度:古代官僚制度主要基于封建制度,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完成封建任务。
5. 权力分配:古代官僚制度中,官员的权力分配比较集中。
上级领导对官员有任命、考核和监督的权利,官员对下属有指导和管理的权利。
古代官僚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僚制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发
官僚制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发
在韦伯之前,人们把官僚制看成是与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相对立的政府组织形式,这种政府形式的权利掌握在官员手中。
官僚制被看成是一种过分由官员控制的病趋向于损害公民普遍自由的整体形式。
韦伯认为任何形式的社会组织都必须有一定的权威为基础,适当的权威可以避免权力运行的混乱,维护正常的秩序,缺少这种权威的组织无法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
官僚制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传统官僚制的模式。
但是传统官僚制与韦伯的官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行政的人格化倾向和组织活动的非理性上依然显得不够成熟。
对照韦伯的官僚制的基本要求来看,中国社会应用的太少,因此韦伯的官僚制的理性范式能够为我国当前公共行政管制体制中的诸多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
官僚制给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发有:1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2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树立尊重理性和契约的价值观。
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强化韦伯官僚制提倡的理性精神,逐步构建在理性精神支配下的法制观念和七月精神,树立尊重理性和秩序的价值观,为政府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文化范围。
3 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推动人事管理方式的发展创新。
公务员队伍直接影响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人类在解决问题中所创造的智慧和文明,立足中国实践,探索符合国庆的公共管理体制。
官僚制与繁文缛节
官僚制与繁文缛节官僚制和繁文缛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个突出特征,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官员为核心的政治和行政组织形式,而繁文缛节则指的是一套繁琐的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
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中国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
官僚制的核心在于官员,他们以职位的高低来决定权力和地位。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僚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官职晋升机制,官员的晋升与考试成绩、资历和政治关系息息相关。
这种官僚制度的存在,既保障了国家政权的稳定运行,又限制了个人的权力滥用。
然而,这种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官员的权力过于集中、腐败现象的滋生等。
与官僚制相伴而生的是繁文缛节。
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礼仪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体现,也是表达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繁文缛节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从穿着、言谈举止到宴会礼仪等方面,都要符合特定的规定。
这种繁琐的礼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但也培养了人们的谦逊、尊重和纪律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官僚制和繁文缛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官僚制度的缺陷逐渐显现,过于繁琐的行政程序和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中也被认为是一种束缚个人自由的形式,人们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因此,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官僚制和繁文缛节所带来的问题,并适时进行改革。
官僚制需要更加注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反腐机制,使官员的权力得到有效的约束。
而繁文缛节也需要适度放宽,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保留其中有益的部分,而舍弃繁琐、无意义的规定。
官僚制和繁文缛节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官僚制和繁文缛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和现代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制在中国
摘要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公共行政学的经典理论,官僚制又是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政府组织形态,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官僚作风的
大行其道使得“官僚制”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在厘清“官僚主义”与“官僚制”的区别及联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官僚制的发展现状作了判定,并对官僚制能带给中国的未来做了些许描绘,试图以
浅薄的几点思考还原官僚制在中国的最真实面目。
关键词官僚主义官僚制官僚制不足
一、官僚主义or 官僚制
在中国,多数人对“官僚”或“官僚主义”的耳闻多于“官僚制”或“科层制”,这一现象源自于传统的“中国式官僚制”,也因当今中国社会“庸官横行、形式主义盛行”的机关作风而被强化。
以“官僚主义”的说法替换“官僚制”概念的现象在学术领域被称为对韦伯式官僚制的中国式误读,要厘清这一问题,则首先要弄清韦伯式
官僚制的内涵。
韦伯在对官僚制的论述中,根据权威的合法性区分了三种权威的类型:传统型、魅力型以及法理型权威,前两者是早期的非理性的,而后者被视为官僚制理论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的合法、合理组织①。
“官僚制是为了系统协调许多人的工作以完成大规模行政任务而设计的组织类型”②,现代生活的理性化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官僚制的发展,一般认为,在任何
组织中,只要有行政任务,都存在官僚制。
如今,对官僚制这种制度形式的理解,已经视作是理解今日之社会生活的前提。
中国古代将在衙署办事的官吏称为官僚,后多用来指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
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等中国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使人们习惯性地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相联系。
再加上对传统官僚制的沿袭导致官僚主义之风在中国社会愈演愈烈,故而,全国范围内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带来了对“官僚制”的盲目排斥,而“官僚主义”对社会生活的侵蚀也往往被归咎为“官僚制”。
事实上,人们经常反对官僚主义以及将官僚主义等同于官僚制弊端的做法其实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官僚制并不能等同于官僚主义,两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
第一,官僚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范畴,它表示一种行政和生产管理的组织形式,是一种遵循法律和客观原则进行管理的工具,本身并不具备优良或低劣的特质;而官僚主义事实上是一个政治术语,被认为是中国旧社会剥削阶级习惯势力的反映,是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第二,官僚制确实可能因为某些过分僵化的原则致使官僚作风的产生,然而,并不能将官僚主义的产生笼统地归咎于官僚制。
实际上,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僚制发育得不充分,从而使传统的、封建的消极因素得以泛滥而造成的。
第三,从现实角度而言,作为社会治理权威的官僚制已变得不可或缺,它对于理性精神的倡导以及对于高效率和法制精神的强调使其对建立可靠的公共秩序而言十分必
要。
官僚制否定人治管理、高扬科学精神的做法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的弊端,因而,可以期盼的是,只要官僚制发展得较为完善,官僚主义现象与问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二、官僚制不足or官僚制过度
在韦伯那里,官僚制化是指称他所定义的理性官僚制特征的增长③,即正规组织日益具备官僚制机构的特征的过程。
而官僚化的最终结果是理性官僚制的生成与发展。
根据韦伯的论述,作为法理型权威的最纯粹、最典型形式的理性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根据法律或行政的规则,组织内部的各单位以及个人都有固定不变、明确规定的工作范围;
2.存在一个等级制的权力体系,上级监督下级的工作;
3.通过书面文件来施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
4.组织雇用经过专业培训的职员,这些人懂得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因素;
5.职员们的工作时间是有限定的,但工作要求他们贡献出全部能力;
6.职员们的位置由上级官员任命,他们把组织内的工作看作是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们在工作上得到晋升,在退休后有可靠保障④。
如今,官僚制化已成为比较社会学描述一种重要的社会变迁类型的重要术语,用于指称官僚制式的政府行政状态取代非官僚制状态的变迁样式⑤。
如果将官僚化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路径,依据官僚
制的以上种种特征,可以把官僚制化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官
僚化不足、官僚化充分、官僚化过度、官僚化适当,而各国政府都可以在这个连续路径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点⑥。
有人认为,中国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的墨守成规、按章办事、形式主义等“官僚主义”现象是由官僚化过度,即理性官僚制的发展所导致,因而提出借由新
公共管理运动的契机“去官僚化”、摒弃理性官僚制。
在现阶段中国学者对官僚制的研究中,已有人表明了“中国官僚制的现状是官僚制发展不足”的观点,并多结合中国传统的世袭官僚制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官僚制发育的影响力,剖析中国官僚制不容乐观的发展状况。
首先,受传统行政文化中人治思想的影响,中国官僚制缺乏必要
的理性精神,人格化倾向严重,效率低下。
人格权威是中国最主要的权威因素,政府体系运行中无处不在的“人格化倾向”引致的下级对上级的“人格依附”和普通群众对官员的“人格依附”,使社会中充斥着对个人利益的狂热追求和对“非规则化”状态的盲目信赖。
由此看来,在缺乏可参照、可执行的法律或行政规则,缺乏合法、合理的权力等级体系的前提下,中国社会只能与“以实现行政组织的效率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官僚制渐行渐远。
其次,中国官僚制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的基本支撑,法治精神的
严重匮乏。
现代官僚制中,是合法性将权威与权力分开,每一个体系都努力建立和培植其“合法性”信念⑦。
这就意味着,法律与程序是组织活动的基本依据与准则,要求行政人员必须依法办事,任何
人都必须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并将规章制度贯彻于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不得掺杂个人情感因素。
而在中国的传统官僚制下,法律是特权者们政治斗争的工具,是统治者自我标榜的手段,法治精神并
没有得到彻底地高扬与尊崇。
受此影响,中国在行政管理和组织建设中仍然沿袭“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的做法,行政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随意性大,缺乏有效且唯一的可供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规章等制度准则。
最后,官僚制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受外部环境
的影响和支配,因而,考察中国社会的现状也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与行政发展状况都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工业社会
向知识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得还很不完善,面临的问
题较为复杂。
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制建设来约束行政权力,以及将民主注入行政权力之中,尚无暇顾及将高效率注入缺乏民主的行政权力之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在总体上不是官僚制发育过度,而是
官僚制发展不够、官僚化不足,更远没有到不得不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摒弃官僚制的地步。
三、官僚制在中国的未来
彼得斯在对各国的行政改革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对于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正直的韦伯式官僚政府⑧。
”因而,
对正着手于政府改革的中国来说,强化官僚制的理性化方向,进一步推动官僚制发展以完善官僚制,建立一个官僚制完备的政府,才是明智的选择。
现阶段,问题的关键已从概念的混淆和对官僚制发展阶段的错误认定转为寻求官僚制发展和完善的有效路径。
针对目前官僚制发展不足的现状,而我国已在实践中作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官僚制的尝试,例如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公务员制度被认为是典型的现代官僚制⑨。
然而,单纯的依靠某一个制度并不能完全拯救官僚制发展不足的中国,真正能带来成效的,是将关注点投于各个组织在“专业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方面的努力,使理性精神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各类行政工作不断规范化和理性化。
至于官僚制的完善是否能给中国带来一个“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给中国的未来创造一片“理性、法制”的天空,一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