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论文
胶体的应用综述
胶体的应用综述班级:13材料化学1班姓名:金文倩学号:201310230138摘要:胶体与表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及界面现象的科学。
虽然原属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但其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之紧密和应用之广泛是化学学科中任一分支不能比拟的。
关键词:胶体界面化学分散体系应用前言:研究分散体系(除小分子分散体系以外的胶体分散体系和一般粗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实际上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如中国史前时期陶器的制造;4000年以前巴比伦楔形文字碑文中有关油膜(不溶单分子膜)的记载;肥皂以及皂角一类天然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应用;毛细现象的研究等等。
但作为一种科学,直到20世纪才得到具有本身特色的迅速发展。
一、胶体1.胶体的由来及其认识的发展胶体一词,来自1861年T.格雷姆研究物质在水中扩散的论文《应用于分析的液体扩散》。
当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过一些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则扩散很慢或不扩散。
前者容易形成晶态,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则称为胶体。
此种分类并未说明胶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形成晶态,而晶质也可以形成胶态。
直到20世纪初超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胶体才逐渐有较清楚的了解。
经典的胶体体系由无数大小在10-7~10-4厘米之间的质点所组成,这种质点远大于一般经典化学所研究的分子,可以是胶状,也可以是晶质。
由这一概念出发,胶体体系的不稳定、不易扩散、渗透压很低等不同于经典分子分散体系的性质,即可得到明确解释。
在胶体体系中,胶体质点成为一个相,周围的介质为另一相。
此种质点分布于介质中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胶体质点分散于介质中的体系即为胶体分散体系;固体质点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例如,三价铁盐稀溶液水解而得的氢氧化铁溶胶,还有硫化砷溶胶、硫溶胶、金溶胶等等(介质不一定必须是水)。
利用胶体金法对补肾壮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PDE5型抑制剂分析论文
利用胶体金法对补肾壮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PDE5型抑制剂的分析【摘要】目的:利用胶体金法对补肾壮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pde5型抑制剂进行快速筛查。
方法:对补肾壮阳类中成药进行胶体金法进行初筛,并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确证。
结果:用胶体金法对实验室判定为合格与不合格的样品进行筛查,准确率达到90%。
结论:胶体金法具有方法简单、易操作等特点,适用于监管部门对补肾壮阳类中成药或保健品中是否添加pde5型抑制剂的快速筛查。
【关键词】胶体金法;补肾壮阳类中成药;pde5型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26-02analysis of pde5 inhibitor add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tonics for by colloidal goldzhou tian –xiang(guangxi yulin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yulin53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apply colloidal gold to check pde5 inhibitor add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tonics. metho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tonics by colloidal gold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confirmed,will be the statutory test results. results: with colloidal gold of laboratory tests to determine the samples forqualified and unqualified to conduct screening, accuracy rate of 90%. concousion: colloidal gold has established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and rapid screening of pde5 inhibitor add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tonics for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key words】colloidal go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tonics; pde5 inhibitor中成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结晶,历来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而深受人民群众所推崇。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结课论文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 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
近年来, 该技术在医学、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监督等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1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胶体金标记技术实质上就是蛋白质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6]。
在适宜条件下,抗原和抗体与胶体金颗粒反应产生聚集,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大量聚集的标记物显示出肉眼可见的红色或粉红色斑点。
因此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基础研究和检验检疫中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8]。
2免疫胶体金在电镜水平的应用胶体金是用于免疫电镜的最佳标记物, 因为它呈球形, 非常致密, 在电镜下具有强烈反差, 容易追踪在电镜下检出抗原抗体复合物。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之一,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位精确等优点, 同时它还可以对抗原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分析与观察。
3免疫胶体金在光镜水平的应用应用胶体金颗粒呈桔红色到紫红色的特性,在光镜水平检查细胞表面抗原,具有操作步骤少、制片稳定、染色易控制,呈色鲜明的优点。
在胶体金染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银显影,提高胶体金标记在光镜检测中的灵敏度,胶体金标记的结合位点将被更好地观察。
张铁汉等应用IGSS 染色法,建立了光镜水平检测血清抗核抗体,使基层医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得到开展,将IGSS 染色法的应用从形态学诊断提高到免疫学水平。
4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的应用4.1 在斑点免疫渗滤实验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应用微孔滤膜(NC膜)作载体的免疫检测技术, 先将抗原或抗体点于NC膜上, 封闭后加待测样品, 洗涤后用胶体金探针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通过金颗粒来放大免疫反应系统, 使反应结果在固相载体NC膜上显示出来。
有科学家应用胶体金标记SPA,建立了检测日本血吸虫、边虫病、猪旋毛虫病、羊东毕吸虫病、囊虫病、抗精子抗体的DIGFA4.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 法是将胶体金标记技术、层析分析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具有结果清晰,无污染,携带方便等优点的快速免疫分析方法[26]。
保湿性水胶体敷料用于小儿皮肤擦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保湿性水胶体敷料用于小儿皮肤擦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保湿性水胶体敷料用于小儿皮肤擦伤创面的临床疗效及患儿的依从性。
方法:对43例皮肤擦伤患儿进行常规清创处理后外敷保湿性水胶体敷料,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观察换药过程中患儿疼痛情况及依从性。
结果:本组43例,共50处创面全部愈合,治愈率100%,愈合时间5-20天,平均10±4天。
结论:保湿性水胶体敷料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瘢痕形成,减轻患儿疼痛,患儿依从性好,易于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关键词】水胶体敷料;小儿;皮肤擦伤;创面愈合【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71-01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小儿活泼好动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对生活充满好奇,加之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够容易因一些意外导致皮肤擦伤。
受伤早期伤口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不但增加小儿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容易继发伤口感染,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增加创面瘢痕形成。
对于此类伤口的处理,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换药保持创面干燥痂皮自然脱落愈合,但对于深达真皮层的擦伤创面愈合时间较长,易合并感染,换药过程中导致的疼痛都给患儿增加痛苦及恐惧。
针对此情况,2009年8月-2011年10月,我们选用保湿性水胶体敷料对43例小儿因外伤引起皮肤擦伤创面的处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3例,共52处创面。
男26例,女18例,年龄1.5岁-13岁,平均8岁。
创面部位:颜面部皮肤损伤3例,躯干皮肤擦伤4例,上肢皮肤擦伤合并感染3例,膝盖皮肤擦伤25例,足跟外踝部8例。
创面大小:面积最小为2cm×3cm,最大6cm×8cm,平均创面大小3.5cm×4.5cm;创面深度0.2-1.0cm:表皮擦伤3例,创面8处;深达真皮层15例,创面18处;皮下层25例,创面26处。
创面基底情况:创面形成75%黑痂20例,100%黄色腐肉12例,50%黄色及50%红色10例,100%红色1例。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论文题目: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一、背景介绍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一种用于识别特定的抗原分子的技术,经常用于实验,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因为它可以使实验处理变得非常容易和简单。
利用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可以可靠的识别和定位细胞内外的抗原物质,由此可以定位抗原的生物功能。
改变标记抗体的发光属性,使得研究者可以使用它来测量抗原的广泛性和准确性,比如表观遗传的分布及活性等。
二、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基本原理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将猪胰抗体固定到表面的胶体金粒子上,这些抗体除了能够和其特殊抗原结合之外,还可以结合各种抗原,使得它们可以同时具有多种抗原的识别能力,而不必更换抗体。
三、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1.准备胶体金标记抗体
首先需要准备好抗体,抗体需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长期稳定保存。
抗原物质可以通过血清或免疫实验中获得,此外,免疫实验也可以检测出异常表达抗原。
2.培养胶体金标记抗体
培养抗体需要使用胶体金粒子,这些粒子可以通过电离法制备。
制备好的胶体金粒子可以用来培养抗体。
培养抗体需要将抗体溶液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将稀释好的抗体注射到胶体金粒子表面,使得抗
体结合到胶体金粒子表面上。
3.加入抗原
将抗原溶液加入胶体金标记抗体溶液,使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特定的复合体。
4.检测抗原
完成抗原结合到胶体金标记抗体上之后,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免疫荧光来检测结合的抗原,从而得到抗原的准确位置。
四、结论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可以有效的识别不同抗原的位置,使得实验处理变得更加容易,并且效果也得到改善。
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小论文
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胶体化学是胶体体系的科学,随着胶体化学的迅速发展,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是因为有一方面由于胶体现象很复杂,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它在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与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等相关学科也有着密切关系,如利用微乳技术制取纳米颗粒、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压电陶瓷等。
胶体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任何表面,在通常情况下实际上都是界面,如水面即液体与气体的界面、桌面即固体与气体的界面等,在任何两相界面上都可以发生复杂的物理或化学现象,总称为表面现象,也就是界面现象。
胶体化学中所说的界面现象,不仅包括物体表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物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和内部的有什么不同,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物体经高度分散后(这时表面积将强烈增大)给体系的性质带来怎样的影响,例如粉尘为什么会爆炸、小液珠为什么能成球、汞的小液滴在洁净玻璃上成球而水的小液滴铺展、活性炭为什么能脱色等等,这些问题都与界面现象有关。
界面现象涉及的范围很广,研究界面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面化学就是研究表面现象的一门学科,从历史角度看,表面化学是胶体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二者密切相关。
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内容包括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凝胶、界面现象和吸附、乳状液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如丁达尔现象、电泳及电渗、双电层结构和相应电位分布、双电层理论、DLVO理论、表面张力产生原因及肥皂去污等原理。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和表面现象是胶体化学最核心内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包括胶体的运动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流变性质、制备及净化方法及胶团的结构和与其相关的双电层理论及模型等相关内容:由于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产生了丁达尔现象;由于不同溶胶中胶粒的大小不同,使之对透过其中的光的散射、反射作用不同,故使溶胶产生各种颜色;由于胶粒带电的性质使之产生了电泳及电渗现象;由于它带电的性质又产生了双电层理论;又由于它带电的性质引出了DLVO理论及对其聚沉性的研究;在外力作用下胶体具有流变性质,所谓流变性,是指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的流动和变形的性质。
水胶体敷料静脉炎临床护理论文
水胶体敷料静脉炎临床护理论文水胶体敷料作为一种新型敷料,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吸附性和保湿性,被广泛用于各种创面治疗和敷贴护理。
在临床上,经常使用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篇文献将探讨水胶体敷料在静脉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一、静脉炎的基本概念静脉炎,是指在人体的静脉内发生的一种炎性疾病。
通常由于外伤、感染的原因受到损害或注射药物后引起血管炎性反应。
临床上,静脉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硬化等,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脓肿等并发症。
二、水胶体敷料的基本概念水胶体敷料是一种新型的敷料,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酸钠和水。
纯水分子小,能够渗透到皮肤的深层,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
聚丙烯酸钠具有吸附、保湿、杀菌等特点,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感染和加速创面的愈合。
三、水胶体敷料在静脉炎治疗中的作用1. 渗透性好水胶体敷料由于其渗透性好,能够渗透到创面深层,将营养物质渗透到创面处,使创面得到湿润的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基质的合成,促进伤口愈合。
2. 吸附性强水胶体敷料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有效地吸收污物和渗出液,从而保持创面环境的干燥和洁净,有效地预防着细菌感染,避免了二次感染的发生。
3. 保湿性好水胶体敷料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够保持创面的湿润和温度,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的出现。
4. 杀菌功能水胶体敷料具有很好的杀菌功能,对抗感染菌株的繁殖,有效地预防伤口受细菌感染而影响伤口的愈合。
四、水胶体敷料在静脉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在静脉炎治疗中,水胶体敷料能够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伤口湿润和干燥,防止伤口淤血和感染的发生。
通过进行敷料贴合,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促进静脉炎的愈合。
在使用水胶体敷料过程中,应注意创面的消毒和清洁,需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敷料过期使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五、结论水胶体敷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敷料,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静脉炎的治疗中,水胶体敷料具有渗透性好、吸附性强、保湿性好和杀菌功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静脉炎的愈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胶体方面的论文
胶体综述一、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概述胶体(英语: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另一种连续。
分散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胶粒带有电荷胶粒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表面积/颗粒体积),因而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使胶粒表面吸附溶液中的离子。
这样胶粒就带有电荷。
不同的胶粒吸附不同电荷的离子。
一般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粒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引阴离子,胶粒带负电。
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所以胶粒不容易聚集,这是胶体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由于胶粒带有电荷,所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就会向某一极(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这种运动现象叫电泳。
胶体的种类很多,按分散剂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
如:云、烟为气溶胶,有色玻璃为固溶胶。
中学研究的胶体一般指的是液溶胶。
胶体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有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有一条光带,这个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利用此性质可鉴别胶体与溶液、浊液。
②有电泳现象由于胶体微粒表面积大,能吸附带电荷的离子,使胶粒带电。
当在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可向某一极定向移动。
利用此性质可进行胶体提纯。
胶粒带电情况: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AgI的胶粒一般带正电荷,而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的胶粒一般带负电荷。
③可发生凝聚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加热均可使胶体发生凝聚。
加入电解质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粒形成大颗粒而沉淀。
一般规律是电解质离子电荷数越高,使胶体凝聚的能力越强。
用胶体凝聚的性质可制生活必需品。
如用豆浆制豆腐,从脂肪水解的产物中得到肥皂等。
胶体推进剂
胶体推进剂摘要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快速发展,胶体推进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本文结合国内有关胶体推进剂方面的论文和综述,阐述了胶体推进剂的含义、性能、特点、与固体和液体推进剂性能的比较、研究体系、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胶体推进剂触变性金属化凝胶推进剂研究体系应用研究现状1 引言推进剂是能使推进装置产生推动力的物质,常用的推进剂有化学推进剂,核能推进剂,电能推进剂和太阳能推进剂。
其中化学推进剂又可分成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混合推进剂、胶体推进剂。
目前,国内外的火箭、导弹主要是以固体或液体化学推进剂为动力,但它们各有优缺点。
固体推进剂密度大、易贮存和运输、使用维护方便,但比冲较低、飞行过程中不能调节燃速和推力、不能多次启动;液体推进剂比冲较高、能在飞行过程中调节推力、能多次启动,但它们大多易燃、易爆、密度小、有的毒性和腐蚀性较大、使用维护不方便、安全性低;掺加胶凝剂的胶体推进剂兼具液体、固体推进剂的优点,符合对推进剂低特征信号、高能、钝感、环保的发展要求,满足大载荷比、远射程、使用安全、低易损性、低成本等发动机的发展要求,又克服了固体、液体推进剂的缺点[1,2,5]。
因此,在技术上可控与安全性能等方面兼顾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的优势于一体、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的胶体推进剂是一类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优良推进剂,现已成为各国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 胶体推进剂概述2.1胶体推进剂的定义胶体推进剂又称为凝胶推进剂或膏体推进剂,是由直径在1~100nm的胶体粒子或大分子分散在液体推进剂中所形成的特殊分散体系[1,2]。
在液体可燃物或氧化物中掺加胶凝剂可制成各种胶体推进剂:例如把气态甲烷、乙烷等烷烃与氮气混合,通入液氢中,烷烃凝结成固体,分散在液氢中形成胶氢;把铝粉、碳粉或二氧化硅粉等掺入液氢可制得金属化胶氢。
2.2胶体推进剂的性能胶体粒子或大分子靠范德华力或氢键相互连接成空间网状结构(图1),液体推进剂填满孔隙。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测其电导率(应在0.6*103us·cm-1以下),如若超越此值继续渗析.
1.5.1观察Tydall现象
用激光笔将光通过胶体溶液,在光束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正面观察,观察是否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如若可以观测,则制备胜利,反之需重新制备.
1.2药品和仪器
DDSJ-308A型电导率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DYY-2C型电泳仪及U型电泳槽一套(北京市六一仪器厂),半透膜(美国进口), MP-13H恒温水浴仪.
三氯化铁(99.0%)(AR,天津市年夜茂化学试剂厂),氯化钾(99.5%)(AR,天津市年夜茂化学试剂厂),硝酸银(99.8%)(A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氢氧化钠(96.0%)(AR,天津市秘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酸钾(99.0%)(AR,天津市年夜茂化学试剂厂),铁氰酸钾(99.5%)(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氯化钠(99.5%)(AR,哈尔滨永丰化工厂),硝酸钾(99.0%)(天津市年夜茂化学试剂厂),硫氰酸钾(97.18%)(AR,浙江省温州市化学用料厂)
1.4胶体的渗析纯化
(1)把制好的胶体放置到半透膜袋里,用线绑住口,分为两份,一份放在到400ml蒸馏水渗析,并坚持温度在60~70℃,另一份放在400ml蒸馏水中室温,每半小时换一次水,并检验水中是否含有Cl-和Fe3+,直至没有Cl-和Fe3+,即加入AgNO3无明显沉淀.并记录2个烧杯无明显沉淀所需时间.实验结束后,将胶体置于去离子水中继续渗析,坚持每天换水.
表6分歧时间内的移动距离
测按时间
电压/V
10min/cm
20min/cm
30min/cm
【论文】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及其表征
摘要:采用化学还原法,在水相中,以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二次蒸馏水为分散剂,通过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了纳米银胶体。
在碱性条件下研究了还原剂用量及银离子浓度对纳米银溶胶制备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条件实验,借助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UV_vis) 等对纳米银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随着还原剂量的增加,银纳米粒子尺寸减小。
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混合溶液的化学反应体系中还原剂柠檬酸三钠的用量存在一个临界点,此临界点为7ml。
在还原剂量小于7ml范围内(用量少),同还原剂量随着硝酸银溶液浓度的增大,银纳米粒子尺寸都增大;在还原剂量大于7ml范围内(用量多),同还原剂量随着硝酸银溶液浓度的增大,银纳米粒子尺寸都减小。
关键词:化学还原法;纳米银;溶胶;柠檬酸三钠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Chemical ReductionMethod and MorphologyLuoMeiQiangChemical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Abstract:In water phase,silver nano—colloid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with Sodium citrate as reductant,the second distilled water as dispersant,and silver nitrate solution as main salt.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such as dosage of reductant and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s. Through a series of conditions for experiments,nano-silver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 (UV_v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others conditio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silver nitrate solution with dosage of reductant increase ,the silver nano-particle size decreases.In the chemical reac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mixed solution of silver nitrate and sodium citrate, there is a critical point about the amount of sodium citrate,, this critical point is the 7ml. dosage of reductant in range of less than 7ml, the same dosage of reductant with concentration of silver nitrate solution increase, The silver nano-particle size increases; The dosage of reductant in range of more than 7ml, the same dosage of reductant with concentration of silver nitrate solution increase, the silver nano-particle size decreases.Keyword: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Nano Silver, Sol, Sodium citrate目录1 引言…………………………………………………………..1 引言纳米粒子一般指尺寸在1nm至100nm之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体交界的过渡区域[1]。
几种典型水溶液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及其稳定性研究
dispersion stability,Zeta potential
system,
I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胶体化学的角度对其界面电化学性质、胶团结构以及流变 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分散系电化学性质与稳定性的关系。 脲醛树脂胶发生凝胶是胶体粒子聚结和聚集结构发展的过程。贮存过程中脲
醛树脂胶粒由小变大导致胶体逐渐变混浊。研究表明,在pH=8.0时,脲醛树脂
胶的Zeta电位平均值约--32.5mV,粒子带负电,并以单分散形式存在。电解质
potential.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Zeta
potential
of silica sol is 0 when pH=1.8,the
gel time is shorter,the viscosity is very high;when pH<1.8,Zeta
potential
particles surface is
than naphthalene superplasticizer and Calcium lingosulfonate fluidity loss of
of the poly
胶体表面化学-论文
胶体和表面化学及其应用的简单综述班级:09应用化学(1)班姓名:敖洪威学号:81620801029摘要:胶体与表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及界面现象的科学。
虽然原属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但其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之紧密和应用之广泛是化学学科中任一分支不能比拟的。
关键词:胶体与界面分散体系应用研究分散体系(除小分子分散体系以外的胶体分散体系和一般粗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实际上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如中国史前时期陶器的制造;4000年以前巴比伦楔形文字碑文中有关油膜(不溶单分子膜)的记载;肥皂以及皂角一类天然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应用;毛细现象的研究等等。
但作为一种科学,直到20世纪才得到具有本身特色的迅速发展。
-----前言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ca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imple Class: 09 applied chemistry (1) class name: AoHongWei student id: 81620801029Abstract: the 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colloidal dispersion system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interface of the phenomenon of science. Although the original is a branch of physical chemistry, but its and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actual contact closely and application is in the broad chemical subject any branch cannot comprehend.Key words: the colloid and interface decentralized systemapplicationResearch scattered system (except small molecules spread outside of the colloid decentralized system system and the general thick decentralized system) and interface of the phenomen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branch discipline. 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ctually go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Such as China prehistoric crockery manufacturing; 4000 years ago in the cuneiform Babylon the oil film (don't dissolve single molecule film) records; Soap and soap Angle a kind of natural surface active agent (detergent) application; Capillarity research and so on. But as a science, until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get has itself characteristic rapid development.-introductio1.胶体1.1胶体的由来及其认识的发展胶体一词,来自1861年T.格雷姆研究物质在水中扩散的论文《应用于分析的液体扩散》。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防治可达龙致静脉炎效果观察论文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防治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防止可达龙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静脉泵入可达龙注射液,发生静脉炎时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静脉泵入前,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无张力粘贴水胶体敷料。
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及24h静脉炎治疗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延长。
结论:康惠尔水胶体能有效防治可达龙注射液所致静脉炎。
【关键词】康惠尔水胶体;可达龙;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3-01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甚至麻木、感觉迟钝、血管弹性减退或呈条索状。
可达龙(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但可达龙针剂对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强,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
2009年10月~2012年8月,我们采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局部保护预防及治疗可达龙所致静脉炎25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静脉应用可达龙治疗心律失常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22例,年龄55~88岁,平均(71.6+_0.4)岁。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给药周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选择前臂或手背管径粗、走向直、弹性好、无炎症、充盈度较好的静脉进行输液,并统一使用bd公司的22号静脉留置针和3m透明敷贴进行穿刺固定,常规,每3d更换1次留置针及敷贴,发生静脉炎时立即更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操作流程。
胶体与界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3000
胶体与界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3000 这一章首先介绍了乳状液的一些基本概念,首先是乳状液的定义(1)乳状液是由完全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几种液体构成的分散体系。
一般来讲的话这样的一个体系必须有一个相对的稳定不然平衡破坏就会分层或者沉降聚沉。
当然加入表面活性剂或者用一些其它方法就可以增加这种稳定性。
既然是分散体系,那么就存在不同的分散相,一般来讲,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称为内相、分散相或不连续相,相对的不以这种形式存在的相则是外相、分散介质或连续相。
分散相的液滴直径一般在0.1pm-10pm之间,比溶胶粒子大,但是现在也制成了微乳状液,它的液滴粒子在0.01-0.1um,用于三次采油,微乳状液是介于加溶胶团和乳状液之间的一个体系。
正因为如此,对微乳状液的形成机理出现了混合膜和加溶作用两种理论。
混合膜理论,此理论认为微乳状液是液珠极微小的乳状液,微乳状液能自发形成的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混合膜可在油一水界面上形成暂时的负界面张力。
微乳状液形成条件是:Y=(Yo/w)a π<微乳状液式中y i为有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时的油-水界面张力;(yo/w)a为油相中有助表面活性剂时的油-水界面张力;m是油-水界面压。
若m>(yo/w)a,则y i是负的,扩大界面是体系界面自由能下降过程,因而微乳状液可以自发形成。
微乳状液形成后y i=0,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足降低(yo/w)a和增加1m,使y i变负。
而加溶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微乳状液的实质是胀大了的胶团,是在特殊条件下加溶作用的结果。
加溶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所以微乳状液可自发形成。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胶团临界形成浓度时,即有加溶作用,但般加溶量小于10%(重量),能形成微乳状液。
形成微乳状液的条件是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接近平衡,如果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接近平衡而稍亲水,则可形成o/w型微乳状液;反之,可形成w/o型微乳状液。
佳乐施预充维持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1)_临床医学论文【精品论文】
佳乐施预充维持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1)_临床医学论文这篇"佳乐施预充维持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作者:段大为,薛卫斌,邵继风,马爱英【关键词】体外循环关键词: 体外循环;佳乐施;胶体渗透压1 临床资料1999-04/1999-12我们对9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预充方法进行了比较,单纯晶体预充(30例)、晶体+佳乐施(30例)和晶体+白蛋白(30例),3组患者在病种、例数、体质量上基本相同.各组病种包括室缺5例,法四10例,单瓣置换10例,双瓣置换5例,体质量15~78(平均54±12)kg.转流时间:单纯晶体组40~140(平均64±18)min;晶体+佳乐施组37~129(平均58±19)min;晶体+白蛋白组41~135(平均60±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0~75(平均49±16)min,25~50(平均48±11)min,30~77(平均51±14)min.体外循环预充量以HCT稀释至200mL・L-1 计算其总预充量,HCT低于200mL・L-1 者适当预充库血.预充液为醋酸钠平衡液,40g・L-1 NaHCO3 5mL・kg1 ;200mL・L-1 甘露醇4mL・kg-1 ;地塞米松2mg・kg-1 .佳乐施用量:体质量<25kg者预充500mL,体质量>25kg者用1000mL;白蛋白用量:体质量≤25kg预充5g,>25kg者预充10g.心肌保护方法均采用ST.Thomas液和自体血以1∶4配制成6℃~8℃冷血停搏液,首次灌注量为10~15mL・kg-1 ,复注量为首次量的1/2,间歇20min灌注1次.体外循环中鼻温维持26℃~28℃.灌注流量80~130mL・kg-1 .体外循环结束后<25kg者给速尿5mg,>25kg者给速尿10mg.转流前、转流中5min,转流中30min,停机时的胶体渗透压(cop);转流中的灌注压水平;记录转流中的尿量及术后24h的尿量;记录术后24h胸引量、输用库血量;记录ICU辅助呼吸时间. 这篇"佳乐施预充维持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 2 结果体外循环中,3组在转流中胶体渗透压都明显降低,但晶体+佳乐施预充组和晶体+白蛋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晶体组胶体渗透压下降明显(P<0.05,表1).佳乐施预充组和白蛋白预充组转流中灌注压较晶体组高(P<0.05),且术后辅助呼吸时间短,24h内输用库血量少,胸引量少(P<0.05,表2).表1 体外循环中胶体渗透压变化(略)表2 体外循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的变化(略)3 讨论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及长时间转流使患者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过度降低,易导致组织水肿并影响患者的恢复[1,2] .我们加入佳乐施可以使转流过程中灌注压维持在8.0kPa左右,且在整个转流过程中灌注压维持比较平稳,白蛋白组和佳乐施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和晶体相比差异较明显.白蛋白可提供良好的胶体渗透压,但其价格昂贵,难以广泛使用,佳乐施是安全、有效、经济的血浆代用品.参考文献:[1]刘建平,梁继河,赵壁君.危重患者心脏手术后氧代谢监测的价值[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5):595-597.[2]段大为,张铁柱,王晓莉.婴儿心肺转流20例无死亡的灌注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5):6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化学在微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摘要: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与能源、材料、生物、化学制造和环境科学有密切的关系,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中,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水煤浆、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输运、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先进功能材料、仿生学和生物医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在纳米尺寸( 胶体) 的范围内进行分子组装和材料的制备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由于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因而具有特定形态、大小与结构的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方法在形貌可控的无机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扬州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取得许多出色的成果。
关键词胶体与界面化学微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新方法历史及现状1、胶体化学的历史及现状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与能源、材料、生物、化学制造和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中。
所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早在1861 年,英国化学家Graham 首先提出了“胶体”( colloid) 这一名词,并建立了一门有系统的学科—胶体化学。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胶体体系的复杂性,许多规律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然而,近二十余年,这门学科有了明显发展与突破。
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从解放后开始的,著名的化学家傅鹰院士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其对吸附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于1954 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并亲任室主任,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胶体化学研究生,推动了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
其后,赵国玺在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特别是在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成为第一位应邀担任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杂志( J.Colloid InterfaceSci.) 》编委的中国学者。
顾惕人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和表面膜方面,周祖康在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转变及胶体体系流变学性质方面,马季铭在分散体系的流变学性质以及基于有序分子组合体模板的生物矿化材料的制备方面,杨孔章在功能性L-B 膜的制备与应用方面,陈宗淇在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及胶体的稳定性方面,王果庭在分散体系稳定性与油田化学品方面,李干佐在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三次采油、油田开发方面,陈邦林在界面化学吸附及其在河口化学理论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82 年以来的30 年,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近10 年发展尤为迅猛。
1983 年成立了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组,赵国玺为首任组长,马季铭为第二任组长。
该学科经过23 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06 年升格为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
1983 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迄今已举行过13 届。
从历年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的与会代表数可以看出,30 年来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到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科学与技术研究队伍中,一批胶体与界面化学学者在国际上已经具有影响,进入本领域权威期刊,如《Adv.Colloid Interface Sci.》、《Curr.Opin.Colloid Interface Sci.》、《ACS Appl.Mater.&Interfaces》、《Langmuir》、《J.Colloid Interface Sci.》等的编辑和顾问编委的中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表明了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进步和提高。
研究论文的数量,特别是论文的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一批研究突破已经引起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并认可。
2006 年10 月15 至20 日,第12届国际界面与胶体科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充分代表了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展示了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也是对中国胶体与界面科学家研究水平重视和承认的例证。
2、胶体化学在纳米材料方向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功能材料、仿生学和生物医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要求在纳米尺寸( 胶体) 的范围内进行分子组装和材料的排列,制备具有各种功能与结构的有序分子组合体和进行仿生合成,特别是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超分子组装、新型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的构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这些领域,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科学家均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绩。
由于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因而具有特定形态、大小与结构的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方法在形貌可控的无机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扬州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取得许多出色的成果。
无机性质的胶体微粒一般常通过沉淀反应法来制取,沉淀反应法主要包含反应两个过程,即胶体核形成过程和胶体核生长过程。
合成过程中为了获得尺寸更均一的无机胶体微粒体系,一般情况下,在反应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两个过程并使它们严格分开,也就是在胶体核的生长过程中要尽可能去避免新的胶体核产生。
对于二氧化硅胶体微球,对反应体系的pH值、温度、加料方式,反应物的浓度这些条件的准确控制都是成功获得单分散胶体微球以及控制其表面性质的关键。
聚合物胶体微球主要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得到。
[29-35]化学方法主要有:无皂乳液聚合、分散聚合、种子聚合,悬浮聚合和沉淀聚合等,目前已经能制备出粒径范围为0.02~100 um的微球粒子,运用不同的聚合方法能够得到不同粒径的聚合物微球,具体如下这类胶体微粒的制备,一般的程序是先制各要作为核层的胶体微球,接着将其移至壳层微球所需的生K条件中,然后再加入生成壳层的前gK物如聚合物单体(盐或是金属配合物等),最终在胶体微粒的核层表面异相成核得到H标核壳型胶体微粒。
2.1 纳米金的制备Lin 等[29]先将五氟丙酸银前驱物和三辛胺表面活性溶于异戊醚,再注入内径为0.84 mm,长20 cm的不锈钢微通道中,制备了粒径介于3~12 nm 的银颗粒。
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0 ℃、流体流速为0.08 mL/min,三辛胺/五氟丙酸银的比值分别为3、6 和12 时,所制得纳米银的粒径分别为( 8.7±0.9) nm、( 8.6±0.9) nm 和(8.6±1.0) nm。
当三辛胺/五氟丙酸银为3、反应温度分别为100 ℃、120 ℃和140 ℃时,对应纳米银的粒径分别为(8.7±0.9)nm、(8.3±1.2)nm 和(7.4±1.4)nm。
而流速从0.08 mL/min 增大到0.6 m L/min 后,纳米银粒径则从(8.7±0.9)nm 宽化为3~12 nm。
由此可见:通过调节反应物组成、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可以制备不同粒径以及粒径分布的纳米银颗粒。
增大三辛胺浓度并不能减小纳米银的粒径分布,说明它对纳米银并没有很好的稳定作用。
2.2 纳米金的制备Wagner 等[30]以氯金酸(HAuCl4)和抗坏血酸为原料,在178~700 μm 宽、160 μm 深的微通道反应器中连续合成了粒径介于5~50 nm 的纳米金。
平均粒径的最小标准偏差达到了13%,比常规方法缩小了两倍。
因为合成的固体颗粒会在微通道中沉降造成堵塞,所以实验中只连续合成了少量的纳米金,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反应;但仍然有金元素或紫色金薄膜的产生。
他们尝试了两种方法来解决微通道堵塞的问题:①调节反应物的pH 值,使二氧化硅微通道内表面形成阴性的Si—OH 基团,与带负电的金颗粒相斥;②利用三氯(1H,1H,2H,2H–全氟–辛基)硅烷,使微通道内表面的硅烷化,降低内表面的润湿程度。
研究表明:当合成液流速较低时,纳米金会吸附或直接生长到微通道内表面,甚至形成薄膜。
提高流速可以减弱接触面的相互作用,降低微通道堵塞的可能性,获得高浓度的金溶胶,提高产物收率。
当物料流速从1 000 μL/min 增大到8 000 μL/min 时,所得纳米金的粒径从35 nm减小到24 nm,但粒径分布变化不大。
此外,合成液的pH 值以及抗坏血酸浓度对产物的粒径和粒径分布都有较大影响。
部分实验结果显示:pH 值从2.8 提高到9.5,纳米金的粒径从21 nm 减小到8 nm;而抗坏血酸的比例从1 增加到20,所得金颗粒的粒径则从110 nm 减小到21 nm。
3、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1)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釆用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水热法在较低温度80°C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Fe/ZnO “海胆”状纳米颗粒。
形成核壳结构可以使原本在常温常压下不稳定的纳米尺度Fe作为核在ZnO的包覆下变得非常稳定。
从磁性能研究可以看出,制备的Fe/ZnO “海胆”状颗粒在空气中很稳定,而且具有稳定的磁性。
由于Fe3+进入了ZnO晶格,从而使得ZnO的紫外激发峰烤灭,并使得与缺陷和关的峰变得更强。
换句话说,ZnO的光致发光性质可以通过Fe3+调节。
(2)采用简易、低廉的水热法高产率地合成了由具有闪锌矿和纤锌矿ZnS组成的核/壳型ZnS异质结构。
其核是在常温下亚稳定的纤维矿结构ZnS,壳是常温下很稳定的闪锌矿ZnS。
由于纤锌矿结构的ZnS与外界环境隔绝,因此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该同质异构型ZnS核壳结构颗粒的合理生长机理。
通过简单的控制Zm S摩尔比例实现了对ZnS纳米材料光学性能(如光致发光谱以及紫外吸收谱)的调控。
4、多孔结构纳米材料(1)使用Cd(N03)24H20为原料,无水乙醇以及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多种纳/微米结构的镉化合物。
该合成方法具有环保、简易、成本低、产率高以及重复性好等特点。
不需要昂贵的器械、严格的条件及有机表面活性剂。
通过改变实验参数控制合成了单晶CdO以及Cd(OH)2纳米线束、Cd5(OH)8(NO3)2(H2O)2纳米线、纳米带、微米花、微米块和微米席等。
将得到的Cd5(OH)8(NO3)2(H2O)2纳米/微米结构作为前驱物在空气中椴烧,可以得到多孔CdO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