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化学在微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与能源、材料、生物、化学制造和环境科学有密切的关系,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中,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水煤浆、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输运、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先进功能材料、仿生学和生物医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在纳米尺寸( 胶体) 的范围内进行分子组装和材料的制备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由于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因而具有特定形态、大小与结构的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方法在形貌可控的无机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扬州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和东北
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取得许多出色的成果。
关键词胶体与界面化学微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新方法历史及现状
1、胶体化学的历史及现状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与能源、材料、生物、化学制造和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中。所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
轻的科学。早在1861 年,英国化学家Graham 首先提出了“胶体”( colloid) 这一名词,并建立了一门有系统的学科—胶体化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胶体体系的复杂性,许多规律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然而,近二十余年,这门学科有了明显发展与突破。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从解放后开始的,著名的化学家傅鹰院士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其对吸附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于1954 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并亲任室主任,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胶体化学研究生,推动了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其后,赵国玺在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特别是在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成为第一位应邀担任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杂志( J.Colloid InterfaceSci.) 》编委的中国学者。顾惕人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和表面膜方面,周祖康在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转变及胶体体系流变学性质方面,马季铭在分散体系的流变学性质以及基于有序分子组合体模板的生物矿化材料的制备方面,杨孔章在功能性L-B 膜的制备与应用方面,陈宗淇在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及胶体的稳定性方面,王果庭在分散体系稳定性与油田化学品方面,李干佐在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三次采油、油田开发方面,陈邦林在界面化学吸附及其在河口化学理论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82 年以来的30 年,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近10 年发展尤为迅猛。1983 年成立了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组,赵国玺为首任组长,马季铭为第二任组长。该学科经过23 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06 年升格为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1983 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迄今已举行过13 届。
从历年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的与会代表数可以看出,30 年来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到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科学与技术研究队伍中,一批胶体与界面化学学者在国际上已经具有影响,进入本领域权威期刊,如《Adv.Colloid Interface Sci.》、《Curr.Opin.Colloid Interface Sci.》、《ACS Appl.Mater.&Interfaces》、《Langmuir》、《J.Colloid Interface Sci.》等的编辑和顾问编委的中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表明了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进步和提高。研究论文的数量,特别是论文的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一批研究突破已经引起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并认可。2006 年10 月15 至20 日,第12届国际界面与胶体科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充分代表了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展示了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也是对中国胶体与界面科学家研究水平重视和承认的例证。
2、胶体化学在纳米材料方向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功能材料、仿生学和生物医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要求在纳米尺寸( 胶体) 的范围内进行分子组装和材料的排列,制备具有各种功能与结构的有序分子组合体和进行仿生合成,特别是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超分子组装、新型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的构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这些领域,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科学家均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绩。由于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因而具有特定形态、大小与结构的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方法在形貌可控的无机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扬州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取得许多出色的成果。
无机性质的胶体微粒一般常通过沉淀反应法来制取,沉淀反应法主要包含反应两个过程,即胶体核形成过程和胶体核生长过程。合成过程中为了获得尺寸更均一的无机胶体微粒体系,一般情况下,在反应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两个过程并使它们严格分开,也就是在胶体核的生长过程中要尽可能去避免新的胶体核产生。对于二氧化硅胶体微球,对反应体系的pH值、温度、加料方式,反应物的浓度这些条件的准确控制都是成功获得单分散胶体微球以及控制其表面性质的关键。
聚合物胶体微球主要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得到。[29-35]化学方法主要有:无皂乳液聚合、分散聚合、种子聚合,悬浮聚合和沉淀聚合等,目前已经能制备出粒径范围为0.02~100 um的微球粒子,运用不同的聚合方法能够得到不同粒径的聚合物微球,具体如下
这类胶体微粒的制备,一般的程序是先制各要作为核层的胶体微球,接着将其移至壳层微球所需的生K条件中,然后再加入生成壳层的前gK物如聚合物单体(盐或是金属配合物等),最终在胶体微粒的核层表面异相成核得到H标核壳型胶体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