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后蹬技术分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分析
摘要:后蹬是短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随着训练、比赛设施的改善,我国田径短跑后蹬技术中一直非常强调的“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伸成一直线的后蹬型技术逐渐向“屈膝型”技术发展,但实践中却是专项力量的训练和短跑技术要求相脱节,为进一步提高短跑运动水平、短缩与世界水平差距的障碍。
关键词:短跑技术;后蹬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58-001
现代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目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但是,对于后蹬不充分伸直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就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概念及其“屈蹬式”技术的关键因素,试析一二以作引玉之砖。
一、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
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目前在国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详细报道。只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 明显大于我国选手。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相对于过去“充分后蹬”技术而言)技术,有关对此的诸多的报道,不一一列举。其共同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 已不
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
1.片面理解了“后蹬膝关节不充分伸直”技术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单从字面上讲,顾名思义, 就是后蹬腿要屈着蹬地。这与我们“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传统技术理论相比,可谓是180°的大转弯,根据这一观点, 短跑界不少人误认为,后蹬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摆”技术。似乎只有加强快速前摆才能改变我们后蹬腿过直、前摆太慢、大小腿折叠不紧和着地消极的缺点。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以髋为轴的高速前摆——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
特征等等。然而,这种快速前摆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效果又怎样呢?从一些分析来看,我国优秀短跑名将并没有因加强“快速前摆”的技术训练,而摆脱后蹬角度大和腾空时间长的落后技术。与世界优秀选手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快速前摆型”技术的怀疑和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重新认识。
2.短跑的专门练习内容陈旧
众所周知,只有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和正确选择各种专门练习的方法,才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限,目前,我们采用的专门练习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的陈旧内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跨步跳、负重深蹲等。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些分解技术的专门练习,将导致运动员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肉群容易被拉伤等不良现象。为此,短跑的专门练习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换代。
二、正确理解“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场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短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它的优点在于蹬离腿膝关节的屈度加大,促使髋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使重心移过支点的速度相对加快,并且使一定的重力矩值与最大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相匹配,从而使身体前移的技术更为经济实效。“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关键在于大小腿的快速折叠,而不是前摆速度。根据杠杆原理可知, 大小腿折叠角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前摆时阻力臂的大小。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越小,而前摆时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带动小腿前摆的速度也就加快。反之,大小腿折叠角大,前摆阻力也大,而角速度相对减小,即前摆速度就慢。据报道:“我国运动员大小腿折叠的角度均大于美国运动员。中国平均33°、美国为29°”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运动员达到最小折叠角的时间晚于国外优秀运动员, 即国外运动员在大腿还未摆过支撑垂直面时,大小腿折叠技术就已经完成,而我国运动员则是在大腿摆过支撑垂直面后,才完成大小腿折
叠技术。由此看这就是我们运动员前摆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为此,加快前摆速度的前题是减小大小腿折叠的角度和缩短折叠的时间。“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中蹬地腿不直应视为是被动状态,而不是人为地故意使蹬地腿曲屈。在这个概念上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实际的跑动中,后蹬技术是关键,它是向前动力的源泉。如果故意使后蹬腿曲屈,势必要影响后蹬力的作用,反而影响前摆
的效果。所以,应把“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在概念上视为:“蹬地腿还未离地前的快速折叠技术”。这样既能使后蹬腿保持一定的曲屈度,又能达到快速折叠。
大小腿折叠不紧的错误技术是由于原动肌和对抗肌的功能性不
足造成的, 而与后蹬腿过直无关。真正影响大小腿折叠角度的是担负伸与屈膝双重任务的各关节肌,如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在折叠前摆开始阶段,由于髋关节还处于伸展状态,使这些肌肉未能充分放松,因而造成了屈膝折叠的力量不足,这在解剖学中称为
原动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另外大腿前群的双关节肌,股直肌在髋
关节处仍处于拉长状态,所以就影响了屈膝折叠时的进一步拉长,
这种现象就称为对抗肌的功能性被动不足。为此,在训练中要改正大小腿折叠不紧错误,就必须加强这些肌肉群的协调和柔韧性练习,而单纯用屈蹬技术和快速前摆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改进的方法措施
1.提高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全面认识,
转变以“前摆”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改进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加强腿部屈、伸肌群及多关节肌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练习,并注意股后肌群与股前肌群力量的协调发展
3.创立与现代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相吻合的专门练习
例如后踢小腿跑与小步跑结合的“折叠式小步跑”,以及后蹬跑、
后踢腿和高抬腿相结合的后蹬折叠式高抬腿跑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与现代短跑技术结构更为接近。
总之,“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完整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确立快速折叠的指导思想,创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现代短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