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后蹬技术分析论文
后蹬跑技术动作要领

后蹬跑技术动作要领
后蹬跑是田径训练中的一种重要技术,特别在短跑项目中应用广泛。
正确的后蹬跑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步幅和步频,从而提升整体速度。
以下是后蹬跑技术动作的要领:
1.身体前倾准备好:运动员在起跑或准备后蹬时,身体应适度前倾,保持稳
定的重心,为后腿的蹬地动作做好准备。
2.后腿用力蹬地面:后腿应充分伸展,用脚掌和脚跟同时用力蹬地面,以获
得最大的反作用力。
3.膝踝推动腿前摆:在后腿蹬地的同时,膝关节和踝关节应协同工作,推动
腿向前摆动,以增加步幅。
4.前腿摆动带骨盆:前腿的摆动不仅带动腿部,还应带动骨盆的转动,实现
整体的协调运动。
5.两臂摆动配步伐:双臂的摆动应与步伐保持一致,起到平衡身体和助力前
进的作用。
6.保持节奏与呼吸:后蹬跑过程中,运动员应保持稳定的节奏,同时合理调
节呼吸,避免过早疲劳。
7.身体重心要平稳:在整个后蹬跑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应保持稳定,
避免上下起伏过大,以节省能量。
8.动作连贯流畅性:从后腿蹬地到前腿摆动,再到双臂的配合,所有动作应
连贯流畅,形成一气呵成的效果。
正确的后蹬跑技术需要运动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体会,通过反复的训练和磨练,逐渐掌握动作要领,提升运动表现。
浅析短跑后蹬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二 、 项 力 量训 练 专 1 专 项 力 量概 念 再 认 识 、
一
、
后 蹬 技 术分 析
跑技术和训I 方法即强调伸膝和蹬地 的观点 提出了质疑。由于传统的 练 短跑理论过份强调伸膝的重要性 , 所以, 短跑运动 员的力量训练重点都
关于短跑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提出是在 8 年代 初期 , O 我 集中在采用大负荷膝关节的屈伸 练习上 , 注重 发展股四 关肌和髋 屈肌 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 术分析时发现 , 界优秀短 跑选 手的 群的力量。这种片面发展股 四头 肌和髋屈肌 力量的训 练 , 世 使伸髋 肌群 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 , 显大于我国选 手。为此 , 明 提出了所谓的 。 屈 得不到发展 , 限制了伸髋动作的幅度和速度 , 影响跑速的提高。 蹬式 。 相对于过去 ( 充分后蹬 术而 言) 技 技术 , 其观 点是 : 现代短跑 3 短 跑 运 动 员 必 须重 视 的 专 项 力 量练 习 、 后蹬技术 , 已不是过去那种充 分蹬直的技术 。 。这个观 点 , 对我国短跑 以髋为轴的摆动力量 、 掌趾和踝 关节的 退让与超等 长力量 和两臂
和协调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 来提高其力量成份 。因此 , 专项 力量练习是指 那些有效 地发展和 促进 () 2 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 超等长力量 练习。短跑是在高 运动 员创造最高专项运动速度的快速力量练习。 速运动状态中以前脚掌瞬间完成着 地动作。研究证 明 , 着地缓 冲动作 2 专项 力 量 练 习 的设 计 与 选择 取 决 于对 专 项技 术 的正 确 认 识 、 完成的技术效果和力学效果 , 取决于掌 趾和踝关节 肌群的退让 收缩能 当前, 我国短跑技术理论仍以垂直部位为界 限将上 肢下 肢、 左侧右 力或离心——向心超等 长收缩 能力。在 瞬间结 束的 短跑 着地缓 冲阶 侧协调配合的整体 系统运动划分为缓冲 、 后蹬与前摆 、 后摆 4个 功能和 段 , 肌肉用力的大小和褪部所有肌群复杂的运 动协调 , 在这个时期都达 作用主次分明的不同动作阶段 , 并明确提 出: 后蹬 是人体 前进的动力 到最高峰值。以掌趾 和踝关节 为 主的退让 与超等 长力 量练习举 例如 。
“屈蹬跑”技术分析与教学探索

“屈蹬跑”技术分析与教学探索作者:罗毅时间:2 0 0 9年12月“屈蹬跑”技术分析与教学探索近几年来,世界田径短跑项目的成绩不断提高,已对短跑技术进行了一次革命,现代短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短跑技术不同。
表现在教学和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以前的教学中对后蹬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甚至是片面的,否则的话,就不能把速度发挥出来。
现在,随着基层塑胶跑道的普及使用,那种“以蹬为唯一动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就逐渐被现代短跑新技术所取代,形成了以步频快、步长大、协调放松为特点,突出高重心并以髋为轴的大幅快速摆动以及积极下压着地和支撑腿快速、有力屈蹬的现代技术趋势。
1.“屈蹬跑”动作技术分析跑是一个单腿支撑与腾空相交替、蹬与摆相配合的周期性运动,就一条腿的动作而言,又分为前摆、下压、缓冲、后蹬四个阶段。
运动实践证明,“快”是短跑的主要特征,而最佳的步频与步长组合是获得绝对速度的技术关键,其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又有一定程度相互促进,但若过分强调其中任一因素都会对另一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而近年来被田径界称之为“屈蹬跑”的技术是以髋为轴的大幅快速摆动以及支撑腿后蹬结束瞬间支撑腿膝关节不完全伸直的技术就能够比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屈蹬跑是指以髋为轴的大幅快速摆动以及积极下压着地和支撑腿快速、有力屈蹬的跑,其技术特点为直立的躯干姿势、大腿的高抬、高重心跑姿、屈蹬等。
为什么要屈蹬?因为在后蹬阶段产生的蹬地力的特点是由大到小,如果在后蹬阶段仍继续加大膝关节的伸展幅度(或完全伸直),会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使人体获得的有效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人体运动的阻力,人体在作减速运动;二是使小腿前倾度减少,后蹬角增大,就会增大身体重心向上的垂直分力,导致身体重心腾空过高。
三是错过蹬摆动作自然、连贯、快速的转换时机,限制了步频的发展。
因此,高重心并以髋为轴的屈蹬跑技术有利于减小大小腿折叠角度缩短折叠时间,提高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幅度,减小重心波动,使步幅与步频的关系得以最佳优化组合,从而提高了短跑的绝对速度。
跨步跳与后蹬跑技术在田径训练中的实效性研究

准备活动的作用是提高肌 肉温度 ,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调节心 理状态 防止运动性受伤 。但 在我们 中学业余训练 教学 中,运动训练 教学时间有限 , 好地设计准备 活动、基本 部分的教 学内容 , 很 是提 高 实效性训练的关键 。 从运动 员中学 阶段 ,训练总时 间上看 ,也能很好 地节 约训练 时 间。不需要两者分不清动作 , 影响技 术训练课 。为技 术训练 课节 约 而 了很 多的提 高时间。中学业 余训练 时间短 , 以争取 时间能在技术动 可 作 的实效性上 得到提 高与改进 。因此 ,建 议训练 中选好重点 内容 ,使 用跨步跳 , 不使用后蹬跑 。
参 考 文 献 [ 试 论 后 蹬 跑 对现 代 短 跑 后 蹬 技 术 的影 响 叨.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1 ] 成 2 0 ,3 0 ) 05 1( 4 [ 三级 跳远 『 2 J 三跳 J技 术 的衔接 练 习卟 体 育教 学 ,20 1 ) 0 8( 1 [ 对我 国优 秀 男子三 级跳远 运 动员跨 步跳 起跳 三 时相运 动 学参数 的 3 】 研 究【. 京体 育 大学学报 ,20 0 ) J北 ] 04( 5
落地时小腿积极后拉 ,脚掌扒地 ,手臂上提摆至肩高制动 ,有明显的 腾空时间 。
2 后 蹬跑技 术动作分析
笔者 多年的实践教学现实的学生动作学习的结果对 比。 例 :三年在 笔者旗 下训练 两位 f学 的比较 :①陈 舒荣 ,正常入 司 学 ,高一下半学期时 由体育课教师体育课观察后推荐 ,暑假正式开始 正常训练 ,之前没有训练历经 ,力量差 ,弹跳还可以 ,能碰篮圈 ,可 以说是完全的运动新手 。②屠志超 ,小学业余练习 ,初中校体育优秀 生 ,学 校重点培 养 比赛 队员 ,该 同学初 中毕业 是经过学 校体育选 召 ( 三级跳远 1. 米 初中县级市 第一名 ) 21 8 而进高 中本校 。 三级跳远训练期间技 术、技 能进步 、变化评价 ( ) 一
短跑运动中“后蹬式”与“后扒式”后摆技术的比较研究

短跑运动中“后蹬式”与“后扒式”后摆技术的比较研究短跑运动中“后蹬式”与“后扒式”后摆技术的比较研究赵铭(海军潜艇学院军体教研室)卢长明(海军潜艇学院接改装训练大队)摘要:短跑运动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田径运动项目,短跑比赛往往会成为运动会上观众们瞩目的焦点,而对短跑运动的研究也是体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途中跑作为影响短跑成绩的关键性环节理应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而后摆技术正是途中跑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项技术,目前主要存在“后蹬式”与“后扒式”两种主要的后摆技术,因此笔者对这两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并得出“后扒式”技术更有利于成绩提高的结论。
关键词:短跑运动;后蹬式技术;后扒式技术;比较研究短跑技术简介1.1“后蹬式”技术的具体要求“后蹬式”技术又称“屈蹬式”技术,要求摆动腿屈膝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且带动同侧盆骨前转动幅度加大,大腿与水平面夹角为15°~20°,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关节,后蹬时支撑腿与摆动腿夹角为110°左右,后蹬角度为56°~60°,支撑腿离地面时的膝关节角度为150°~156°。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蹬、摆动作幅度大,后蹬结束后的后续效果好,相对缩短腾空时间和减小脚着地时相对人体受到的水平制动阻力。
[1]1.2“后蹬式”技术途中跑的动作周期构成采用“后蹬式”技术时可将途中跑的一个周期可以划分为腾空时期和支撑时期,根据着地脚与身体总重心在地面投影点的前后位置又可以把支撑时期划分为前支撑时期(身体总重心在地面的投影点在着地脚的后面的时期)和后支撑时期(身体总重心在地面的投影点在着地脚的前面的时期)。
2.“后扒式”短跑技术简介2.1“后扒式”技术的具体要求“后扒式”后摆技术又称为“划船式”技术,因其动作特征与船浆在划船时的运动特征相似而得名。
这一技术要求支撑腿蹬地过程中不要刻意地蹬直膝踝关节,而要很自然地连接后续动作。
浅析短跑后蹬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浅析短跑后蹬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作者:陈雅娟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1期【摘要】短跑后蹬技术特性表现为较快的伸髋速度和较大的伸髋力量,短跑专项力量的训练应服从于短跑项目特性和关键技术要求。
因此,正视伸髋对跑速的作用、切实加强伸髋肌群力量训练应是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向。
【关键词】短跑技术;后蹬技术;专项力量训练随着训练、比赛设施的改善,尤其是塑胶跑道的问世,我国田径短跑后蹬技术中由一直非常强调的“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伸成一线”的后蹬型技术逐渐向“屈膝型”技术发展,但实际短跑训练中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训练方法与此相脱节,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短跑运动水平,缩短与世界水平差距的障碍。
本文从我国短跑运动现状入手,就短跑后蹬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作一些探索。
一、后蹬技术分析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明显大于我国选手。
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相对于过去“充分后蹬”技术而言)技术,其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已不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
这个观点,对我国短跑技术水平的提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6年,郑晨、李涛两破亚洲百米纪录10"28、10"26)。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短跑技术和成绩的提高收效甚微,与世界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二、专项力量训练1、专项力量概念再认识什么是专项力量?在从事专项力量训练时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专项力量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助于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力量就是专项力量”;“专项力量指参与完成运动的肌群力量”。
这类观点只注意了专项力量的一般特性,忽视了专项力量最关键的特性——项目特性。
专项力量是指那些在时间和空间特征上严格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
研究证明,专项力量练习在接近、符合或超过专项比赛动作要求时,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短跑支撑期缓冲阶段蹬伸阶段运动学论文

短跑支撑期缓冲阶段与蹬伸阶段的运动学分析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摘要在短跑运动中,与短跑性能有关的两个力学参数分别为触地时间和支撑期缓冲蹬伸比。
在之前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们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运动学方法来评估缓冲到蹬伸的转换点,而这些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这一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以下三种判定标准来区分这一转换点:膝关节最大伸展位,重心下降的最低点和垂直方向上重心的加速度。
我们给出的假设是以上三个位置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分别代表周期性摆动的不同时刻。
实验利用高速摄影测量法对7名男性2级短跑运动员的短跑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
关键词短跑支撑期运动学缓冲期一、前言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对短跑过程中支撑期膝关节最大屈曲位和重心下降最低点这两个时刻进行比较。
而这实际上是目前学术界判断缓冲-蹬伸转换点的两个最常用的运动学标准。
由于重心在水平方向上加速度的变化趋势实际上代表的是运动员跑动方向的加速度,这种方法也是判断缓冲-蹬伸转换点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也会用这一标准与上面两个标准进行比较。
研究的假设是上述三个事件将会发生在短跑的不同时刻。
这一分析将会对总支撑时间内缓冲期和支撑期的时间提供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找出缓冲-蹬伸转换点的位置。
二、研究方法实验受试者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训练专业7名短跑运动员(身高180±5cm,体重75±11kg)。
所有受试者均为2级水平运动员(个人最好百米成绩:10.94±0.45s),运动年限大于等于4年。
运动学的分析是通过使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魏文仪教授编制的sbcas 运动分析系统实现的。
数据是通过1台产自美国的motionprox?高速摄像机来进行采集,采样频率为200hz。
实验时在受试者髋膝踝的关节中心处贴上反光球。
参考系的设定方法为跑动方向为x(水平)轴,y轴为横轴,z轴为垂直轴。
100米短跑技术分析

100米短跑技术分析摘要:为了提高运动员的100米成绩。
从分析短跑技术特点开始,提出了现代短跑技术起跑、快速有力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关键词:短跑技术;动作;频率;步幅短跑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时赛跑的动作是上体前倾较大,大腿抬得较高。
小腿前摆较大。
两臂前后有力地大幅度地摆动,手掌张开,后蹬腿有力地蹬地,整个身体表现出非常有力量的姿态。
20世纪橡胶跑道的使用。
使短跑技术和运动成绩产生了大的飞跃,短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现代短跑技术。
其特点是更加强调摆动腿、高抬膝,前摆大腿时积极送髋,支撑腿着地积极,脚掌“扒地”动作轻快柔和,后蹬动作有力,蹬摆配合协调。
摆臂动作幅度大而向前。
其优点在于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自然、步幅大、步频大。
短跑全程技术可分为起跑、快速有力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
一、起跑起跑的任务是获得向前的冲力,使身体摆脱静止状态。
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
短跑的起跑主要包括“各就位”“预备”和“鸣枪”三个阶段。
“各就位”时,轻快地走到起跑器前。
两手撑地。
两脚依次踏在前、后起跑器的抵足板上,后膝跪地,两手收回紧靠起跑线后沿并撑地面。
两臂伸直。
两手间距离比肩稍宽,手指成拱形地做弹性支撑,头与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身体重量均匀的落在两手、前脚和后膝关节之间。
“预备”时,逐渐抬起臀部,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此时身体重心落在两臂和前腿之间,其重心投影点距起跑线15~20厘米,臀部抬起稍高于肩,使两小腿趋于平行。
“预备”姿势时,把身体重量移向两手是非常重要的。
膝关节角度有重要意义,适当增大膝关节角度有利于蹬伸。
大小腿之间的最佳角度,前腿膝关节角度约为90~100度,后腿膝关节角度约为110~130度。
“鸣枪”时,运动员应立即全速向前。
这个动作开始时两手迅速推地和两腿有力的蹬伸,而且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随即转为非同步的动作。
短跑教学中如何掌握与改进跑的技术论文

短跑教学中如何掌握与改进跑的技术论文短跑教学中如何掌握与改进跑的技术论文跑的技术虽然简单,但要掌握与改进并不容易,从小到大形成的某些动作已经定型,很难改进。
要使技术掌握得正确、改进得合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跑的技术动作进行改进:一、要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跑是人体移动的自然方法,属于周期性运动。
跑的支撑是从脚着地时起,到脚离地时止;跑的腾空时期是从脚离地时起到另一脚着地为止。
在跑的一个周期中,每条腿的动作是连贯、完整的,不能截然分开。
在每个周期中每条腿的动作可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1.着地缓冲(前支撑阶段)从摆动腿的膝部摆到体前最高点开始到脚着地,身体重心处于支撑点的垂直上方为止。
为了减少人脚着地的重力和着地冲击力对人体向前移动所起到的阻力,应尽量减少脚着地的制动。
此时摆动腿应向前向下,以前脚掌积极而柔和地着地,当脚一着地,踝、膝等关节主动弯曲,同时另一条腿积极向前摆动,加快身体向前移动地速度,缩短缓冲时间。
2.后蹬(后支撑阶段)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起至脚蹬离地面止。
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后,身体随着前移的惯性和另一条腿的摆动作用迅速蹬伸支撑腿完成后蹬。
3.后摆支撑腿后蹬结束即进入后摆,当膝摆动到支撑点的垂直上方时,后摆结束。
后摆时小腿放松,随着大腿的前摆自然地形成大小腿折叠。
4.前摆从摆动腿的膝经过支撑点垂直上方开始到膝摆到体前最高点为止(即支撑腿结束后蹬时),随着身体前移的惯性,摆动腿的大腿带动小腿向前上方摆出。
前摆的幅度与频率是由跑速决定的。
前摆与后蹬的动作质量与协调配合是跑时的关键性动作。
在跑的过程中,头部与上体成一直线,正确的摆臂不仅能对跑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而且能加强后蹬效果,对步频和步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专门练习是改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多采用专门练习,对改进技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集中改进局部技术,提高某一部位的专项力量,在训练中应多安排。
下面是主要的几个专门练习:1.小步跑主要练习脚掌着地,提高脚部的力量,体会髋、膝、踝关节的放松和扒地动作。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再认识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再认识张永虎 (聊城师范学院体育系 聊城市:252059)现代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目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
但是,对于后蹬不充分伸直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
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此,本文就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概念及其“屈蹬式”技术的关键因素,试析一二以作引玉之砖。
1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目前在国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详细报道。
只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明显大于我国选手。
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相对于过去“充分后蹬”技术而言)技术,有关对此的诸多的报道,不一一列举。
其共同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已不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
这个观点,对我国短跑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6年,郑晨、李涛两破亚洲百米纪录10"28、10"26)。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短跑技术和成绩的提高收效甚微,与世界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1.1 片面理解了“后蹬膝关节不充分伸直”技术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单从字面上讲,顾名思义,就是后蹬腿要屈着蹬地。
这与我们“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传统技术理论相比,可谓是180°的大转弯,根据这一观点,短跑界不少人误认为,后蹬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摆”〔1〕技术。
似乎只有加强快速前摆才能改变我们后蹬腿过直、前摆太慢、大小腿折叠不紧和着地消极的缺点。
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以髋为轴的高速前摆——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2〕等等。
然而,这种快速前摆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效果又怎样呢?从冯敦寿等学者对《第十一届亚运会男子百米途中跑步态和支撑技术分析》〔3〕一文的分析看,我国优秀短跑名将郑晨、李涛的个人技术,并没有因加强“快速前摆”的技术训练,而摆脱后蹬角度大(郑、李分别为61°和61.5°,亚运会组58.8°,美国组56.6°)和腾空时间长(单步腾空时间郑、李所占比例分别为61.8%和68.6%,亚运会组59.2%,美国组54.1%)的落后技术。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分析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分析作者:刘东宇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2年第06期摘要:后蹬是短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随着训练、比赛设施的改善,我国田径短跑后蹬技术中一直非常强调的“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伸成一直线的后蹬型技术逐渐向“屈膝型”技术发展,但实践中却是专项力量的训练和短跑技术要求相脱节,为进一步提高短跑运动水平、短缩与世界水平差距的障碍。
关键词:短跑技术;后蹬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58-001现代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目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
但是,对于后蹬不充分伸直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
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此,本文就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概念及其“屈蹬式”技术的关键因素,试析一二以作引玉之砖。
一、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目前在国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详细报道。
只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 明显大于我国选手。
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相对于过去“充分后蹬”技术而言)技术,有关对此的诸多的报道,不一一列举。
其共同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 已不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
1.片面理解了“后蹬膝关节不充分伸直”技术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单从字面上讲,顾名思义, 就是后蹬腿要屈着蹬地。
这与我们“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传统技术理论相比,可谓是180°的大转弯,根据这一观点, 短跑界不少人误认为,后蹬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摆”技术。
似乎只有加强快速前摆才能改变我们后蹬腿过直、前摆太慢、大小腿折叠不紧和着地消极的缺点。
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以髋为轴的高速前摆——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等等。
屈蹬式技术对百米跑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以优秀百米运动员博尔特为例

竞技论坛I JINGJILUNTAN令屈蹬式技术对百米跑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以优秀百米运动员博尔特为例Analysis on the InOuence of Best Step on100Meters Performance ------Take the Excellext100Meterr Sprinter Usaiu Bolt at An Expmple常渊博Chang Yuando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博尔特在百米途中跑过程中技术动作,结合“屈蹬式”技术特点进一步阐述“屈蹬式”技术优势,探讨其对百米跑运动成绩的影响。
对我们研究短距离跑的运动技术,提高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技术教学训练能力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屈蹬式”技术;途中跑;运动成绩Abstract:Through avalyzing the movements of Bolt in r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iXluenco of bent step on)610110X0by further illustraPng the shill features and advantapcs of this start shill.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stuUying sprint shills,and improving Wf n ing aPiliUcs of coaches and athletes.Key words:bent step;midway running;sport performance中图分类号:G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56(2021309-Od-3doi:10.16379/j.cudi.issn.1045-0255.2029.09.0229前言博尔特从北京奥运会百米9.52s的成绩到柏林世界锦标赛博尔特再次以9.58s夺得冠军并刷新自己的世界纪录。
浅析短跑途中跑中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

浅析短跑途中跑中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作者:邓智辉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24期摘; 要:短跑是田径运动中十分重要的项目之一。
在中学生短跑运动训练中,要发展短跑技术,必须对短跑的每个技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本文通过对短跑途中跑腿部后蹬与前摆技术动作的规律、解剖学原理对此项技术进行分析,对30名中学生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对中学生进行短跑运动训练中,身高150~16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41~1.44m,步频3.9~4.1步/s,后蹬角度40°~41°,前摆幅度78°~83°,100m跑的成绩最佳;身高160~17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55~1.60m,步频4.2~4.4步/s,后蹬角度42°~43°,前摆幅度83°~90°,100m跑的成绩最佳;身高170~180cm的中学生,以步幅1.75~1.80m,步频4.5~5.7步/s,后蹬角度44°~47°,前摆幅度95°~100°,100m跑的成绩最佳。
根据实验结果,制定中学生短跑技术训练对策,为提高短距离跑的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短跑; 途中跑; 后蹬; 前摆中图分类号:G804;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46-04在田径运动中,通常把短跑理解为: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田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快跑完者为获胜者的项目。
然而腿部后蹬与前摆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动力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短跑途中跑中腿部后蹬与前摆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技术训练策略,提出短跑运动系统训练的思考建议,为运动员系统训练的合理安排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短距離跑的运动成绩。
博尔特与苏炳添100米技术分析

博尔特与苏炳添100⽶技术分析学⼠学位论⽂(设计)诚信承诺书中⽂题⽬:博尔特与苏炳添100⽶技术分析外⽂题⽬:Analysis of Boulter and Su Bingtian's100meter running technology学⽣姓名学⽣学号院系专业学⽣班级学⽣承诺我承诺在学⼠学位论⽂(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学⼠学位论⽂(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外,均为本⼈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
如有违规⾏为,我愿承担⼀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签名):年⽉⽇指导教师承诺我承诺在指导学⽣学⼠学位论⽂(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经过本⼈核查,该⽣学⼠学位论⽂(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外,均为该⽣本⼈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
指导教师(签名):年⽉⽇⽬录1.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研究综述 (1)2.研究内容、⽬的与⽅法 (3)2.1研究内容、⽬的 (3)2.2研究⽅法 (3)3.100⽶技术分析 (4)3.1速度分析 (4)3.2步伐分析 (5)3.3产⽣差异的原因分析 (7)4.结论与建议 (10)4.1结论 (10)4.2建议 (10)参考⽂献 (11)致谢 (12)本科毕业论⽂评审表 (13)博尔特与苏炳添100⽶技术分析XX(指导教师:XXXXX教授)(湖北师范⼤学体育学院湖北黄⽯435002)摘要:本⽂以博尔特与苏炳添的100⽶跑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对两⼈的技术数据进⾏对⽐研究。
⾸先从全程速度进⾏研究,将起跑、加速、最⼤速度和速度下降四⽅⾯进⾏讨论;然后对两⼈步长、步频指标进⾏了研究。
研究认为苏炳添在起跑和加速阶段已经具有世界⽔平,⽽后续降速明显,且步长不均,影响总体速度。
应该从后蹬膝关节⾓度、步幅等⽅⾯加强训练,看齐世界⼀流选⼿。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在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后蹬力量是提高跑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先进的后蹬技术,对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介绍和简要分析,说明了“屈蹬式”后蹬技术能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同时也是今后短跑项目教学和训练时应当普及的一项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塑胶跑道的问世和普及,训练方法的创新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等因素的改变,短跑的后蹬技术发生了相应变化,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相比,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均采用“屈蹬式”后蹬技术。
所谓“屈蹬式”技术是指在跑的后蹬阶段,支撑腿下肢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不充分伸直(膝角约155°)的后蹬技术,这种技术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该技术已日趋完善,并为世界各国众多优秀短跑选手所采用(如刘易斯、贝利等)。
国内外田径研究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屈蹬式”技术比传统的“后蹬型”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屈蹬式”技术后蹬动作幅度小,后蹬时间短,大腿前摆快,有利于提高步频。
现代短跑技术正朝着加快摆蹬动作速度,缩短支撑与腾空时间,提高步频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传统的后蹬理论强调后蹬力量对跑速的影响,在技术上要求后蹬时支撑腿胯、膝、踝三关节充分伸展,通过加长蹬地工作距离,延长作用力时间达到增大后蹬力量提高跑速之目的。
这种传统的“蹬直式”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传统理论的影响,我国短跑选手在技术上大都采用“蹬直式”技术,后蹬结束时膝角较大,导致支撑时间过长,步频减慢。
而现代“屈蹬式”技术强调步频对跑速的影响,在后蹬时不过分要求后蹬结束时膝关节伸直,膝角一般在150°~155°左右,这样虽然后蹬力量相对小了,但却大大增加了后蹬动作速度,缩短了支撑后蹬时间,相应地腾空时间也就缩短,两腿摆蹬动作易于协调一致,有利于提高步频。
后蹬跑在体育训练中应用

后蹬跑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摘要:在体育训练中,跑的辅助性练习有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跨步跳等,其中后蹬跑是其中一项比较难学的动作,本文主要是对训练中怎样练习好后蹬跑这项动作做一下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后蹬跑、体育训练、应用正文:后蹬跑是一项经常用于掌握与改进跑的技术的辅助性练习,学生做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跑的技术动作,尤其是初学者。
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在指导体育训练以来对这一辅助项目的认识和看法。
一、要理解和掌握后蹬跑的动作要领:第一,上体正直或稍前倾,两臂自然摆动。
第二,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出,由干躯干扭转,同侧髋带动大腿充分前送。
第三,在摆腿的同时,另一腿大腿积极下压,足前掌着地,膝、踝关节缓冲,迅速转入后蹬。
第四,后蹬时摆腿送髋动作在先,膝踝蹬伸在后,腾空阶段重心向前性好,腾空时要放松,两腿交替频率要快。
此外还要做到向前抬腿要积极,落地后蹬要迅速。
二、要理解后蹬跑的作用:后蹬跑是一种辅助性训练手段,是短跑和长跑项目的基础素质训练内容。
后蹬跑的主要作用是体会积极着地技术与后蹬、摆腿、送髋技术,发展腿部力量和掌握膝、踝关节的缓冲技巧,提高后蹬能力,加大步长。
后蹬跑是提高和巩固跑的技术的一种有效的练习形式,是各种跑的的辅助练习手段之一,单纯地做后蹬跑对于跑的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明显,还要在训练中同时做其他练习,如小步跑、高抬腿跑、跨步跳、车轮跑等跑的一些基本练习,综合起来才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三、后蹬跑练习的几种方法:1、原地换脚跳———原地站立,初学时抬起一腿(要求自然屈膝,大腿近抬平,以此形成抬大腿概念),另一腿蹬地跳离地后,换抬起的腿迅速下放着地,跳起的腿转而向上抬起,如此两腿交换跳起与抬腿,两臂协调配合摆动,随着动作的熟悉与连贯,要求两腿交换的速度逐渐加快,抬起的腿直至抬平,跳起时尽量用力高跳,这样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达到提高蹬地力量的最终目的。
2、斜撑高抬腿———该练习见有人著文称为原地后蹬跑,其实并非原地后蹬跑定义,其技术性质与用力特征不存在后蹬,把其作为后蹬体会动作的目标实是误解,笔者将其作为后蹬跑教法的组合,主要目的是在定势中摆动作,通过躯干与腿适宜的前倾及腿的交替高抬,身体实际体验后蹬跑的动作姿势要求,第二就是练习掌握后蹬跑中抬腿动作,提高抬腿能力。
谈中学短跑技术分析与训练体会

谈中学短跑技术分析与训练体会初中生短跑的技术与数学公式、物理中的定律不一样,它没有一个死的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套到每个人身上都合适。
每个初中生的短跑技术与他们的神经类型、肌肉力量和各关节的比例关系都有关。
有的初中生,肌肉较发达,腿部力量较强,他们在短跑教学中,用有力的后蹬来获得速度;有的很灵巧,肌肉也很协调,看来好象只是轻轻地扒了一下地,就可以跑出较好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动作一定要正规,每个动作的细节都应合理,通过各种渠道(观看优秀运动员比赛、电影、图片、教师的示范、训练)来建立正确的概念,就能够掌握合理的技术。
一、合理的正确技术有以下特点:1.高重心跑,表现为脚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较近。
着地前髋、膝、踝关节几乎伸直了。
尤其踝关节,后足跟提得较高,三个关节缓冲的弯曲度较小,用较小的缓冲而能达到同样的步长,这是现代初中生肌肉爆发力提高而引起技术改进的缘故。
2.高抬大腿跑,高抬大腿是大振幅跑的显著标志。
合理送髋是高抬大腿的前提,但送髋不应理解为将整个骨盆向前送出,而是骨盆沿身体垂直轴扭转。
3.大胆前伸小腿,这一动作是为了加强前摆动作,加强前扒效果,适应煤渣跑道的需要。
但要与踢小腿的动作严格区分开来。
我认为前伸小腿和前踢小腿有两点不同的地方。
(1)当大腿进入前摆时,小腿主动向前踢则是踢小腿的动作。
如果小腿的活动是由于大腿前摆时的动作引起的,就不是踢小腿。
(2)当大腿下压时,足在空间的运动轨迹是一条随大腿运动的弧线,就是踢小腿。
如果足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足的速度是不断增加的,当着地前速度最大就不是踢小腿。
4.正脚掌着地,虽是短跑技术中的一个小环节,但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小腿的灵活性和力量。
当脚掌正着地时膝盖就不向外翻,膝盖不外翻,是做好高抬腿的保证,因为膝外翻的人,腿是不能高抬的。
正确有力的摆臂。
应以慢跑时开始,注意前臂和上臂成90度角主动地前后摆动,在最高跑速中也能保持臂的振幅及肩部的放松。
100米跑途跑技术结构论文

100米跑途跑技术结构论文摘要:由于塑胶跑道的运用,我们过去传统的“后蹬型”技术已经不再适应其变化要求,取而代之的则是“屈蹬技术”支撑腿后蹬时膝角变化小,蹬伸动作转换自然、连贯、迅速,有利于提高步频,小腿倾角后蹬角小,有利于增大向前的水平速度,减小重心波动,提高跑的实效性,协调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
一、途中跑的完整动作结构1.上肢技术躯干保持正直或稍前倾、挺胸、收腹、拔腰,头部正直,颈部放松。
摆臂动作以肩为轴,两手腕、指自然伸直或半握拳,轻快有力地贴身前后摆动。
前摆时,手的高度略超过下颌;后摆时,摆至上臂约与肩同高。
2.下肢技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是途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
为了便于叙述,将途中跑的动作结构分为腾空、着地缓冲、后蹬、前摆4个技术阶段。
2.1腾空支撑腿蹬离地面后,人体便进入腾空即无支撑状态。
此时,由于支撑腿蹬后的惯性作用和大腿的摆动,小腿迅速向大腿靠拢,大、小腿边前摆边折叠时,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随大腿下压的惯性向前下方摆出,积极的下落动作,着地前膝关节几乎伸直。
2.2着地缓冲腾空即将结束时,摆动腿积极下落,用前脚掌富有弹性地着地,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27-37厘米。
缓冲主要是着地的支撑腿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形成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弯曲动作,这不仅有利于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并通过支撑点上方,也预先拉长了下肢的伸肌群,为后蹬动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后蹬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面时,即进入了支撑腿的后蹬动作,同时,支撑腿在摆动腿前摆动作的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关节,直至蹬离地面。
2.4前摆支撑腿后蹬的同时,另一侧的摆动腿膝关节充分折叠并超越支撑腿,快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动,带动同侧骨盆前送。
二、目前途中跑技术的发展途中跑阶段的力学分析传统的短跑理论认为:“跑得动力主要靠后蹬所获得支撑反作用力,为了加大跑的动力,蹬地腿的髋、膝、踝三个关节要尽可能地蹬直。
因此,应尽可能发挥伸屈肌肉的力量。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100m比赛途中跑后段的技术分析

II
declined. Fourth, From the 4 athletes horizontal velocity of body weight, photosynthetic rate; Hip horizontal velocity, speed; The level of the ankle joint velocity, spe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sultant velocity, horizontal velocity increased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photosynthetic. Fifth, Zhang Peimeng hip, ankle joint on the supporting leg stage T2 moment in speed than the other three players were soon.
关键词:田径;男子;短跑;途中跑;运动学分析
I
ABSTRACT
Sprint is a historic event in the world of sport the most competitive of the project is also in tract and field events. In 1968 the world's first use of electric timing, USA sprinter Jim Heins 9.95s to create the world record at that time. By 2009s, Jamaica sprinter Usai Boulter created a new world record of 9.58s in Berlin. It'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s of human beings. China's 100 meter record in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From 1978 china first electric time national champion Yuan Guoqiang 100 meter record is 10.61s to 2013 August Zhang Pei Meng in Moscow at the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s in 10.00s to create a national record of the latest. However, Our country spent nearly half a century of time also failed to break into the 10.00s mark. From the world of high level athletes is far. Also a big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100 meters scores 100 meter record. It also proves that china's 100 meter technology still exists much shortage we need to continue to learn the world new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100 meters, 100 meters.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nd discovery on the road race technolog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分析
摘要:后蹬是短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随着训练、比赛设施的改善,我国田径短跑后蹬技术中一直非常强调的“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伸成一直线的后蹬型技术逐渐向“屈膝型”技术发展,但实践中却是专项力量的训练和短跑技术要求相脱节,为进一步提高短跑运动水平、短缩与世界水平差距的障碍。
关键词:短跑技术;后蹬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58-001
现代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目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
但是,对于后蹬不充分伸直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
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此,本文就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概念及其“屈蹬式”技术的关键因素,试析一二以作引玉之砖。
一、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
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目前在国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详细报道。
只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 明显大于我国选手。
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相对于过去“充分后蹬”技术而言)技术,有关对此的诸多的报道,不一一列举。
其共同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 已不
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
1.片面理解了“后蹬膝关节不充分伸直”技术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单从字面上讲,顾名思义, 就是后蹬腿要屈着蹬地。
这与我们“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传统技术理论相比,可谓是180°的大转弯,根据这一观点, 短跑界不少人误认为,后蹬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摆”技术。
似乎只有加强快速前摆才能改变我们后蹬腿过直、前摆太慢、大小腿折叠不紧和着地消极的缺点。
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以髋为轴的高速前摆——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
特征等等。
然而,这种快速前摆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效果又怎样呢?从一些分析来看,我国优秀短跑名将并没有因加强“快速前摆”的技术训练,而摆脱后蹬角度大和腾空时间长的落后技术。
与世界优秀选手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快速前摆型”技术的怀疑和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重新认识。
2.短跑的专门练习内容陈旧
众所周知,只有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和正确选择各种专门练习的方法,才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限,目前,我们采用的专门练习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的陈旧内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跨步跳、负重深蹲等。
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些分解技术的专门练习,将导致运动员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肉群容易被拉伤等不良现象。
为此,短跑的专门练习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换代。
二、正确理解“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场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短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它的优点在于蹬离腿膝关节的屈度加大,促使髋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使重心移过支点的速度相对加快,并且使一定的重力矩值与最大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相匹配,从而使身体前移的技术更为经济实效。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关键在于大小腿的快速折叠,而不是前摆速度。
根据杠杆原理可知, 大小腿折叠角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前摆时阻力臂的大小。
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越小,而前摆时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带动小腿前摆的速度也就加快。
反之,大小腿折叠角大,前摆阻力也大,而角速度相对减小,即前摆速度就慢。
据报道:“我国运动员大小腿折叠的角度均大于美国运动员。
中国平均33°、美国为29°”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运动员达到最小折叠角的时间晚于国外优秀运动员, 即国外运动员在大腿还未摆过支撑垂直面时,大小腿折叠技术就已经完成,而我国运动员则是在大腿摆过支撑垂直面后,才完成大小腿折
叠技术。
由此看这就是我们运动员前摆速度慢的主要原因。
为此,加快前摆速度的前题是减小大小腿折叠的角度和缩短折叠的时间。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中蹬地腿不直应视为是被动状态,而不是人为地故意使蹬地腿曲屈。
在这个概念上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为在实际的跑动中,后蹬技术是关键,它是向前动力的源泉。
如果故意使后蹬腿曲屈,势必要影响后蹬力的作用,反而影响前摆
的效果。
所以,应把“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在概念上视为:“蹬地腿还未离地前的快速折叠技术”。
这样既能使后蹬腿保持一定的曲屈度,又能达到快速折叠。
大小腿折叠不紧的错误技术是由于原动肌和对抗肌的功能性不
足造成的, 而与后蹬腿过直无关。
真正影响大小腿折叠角度的是担负伸与屈膝双重任务的各关节肌,如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在折叠前摆开始阶段,由于髋关节还处于伸展状态,使这些肌肉未能充分放松,因而造成了屈膝折叠的力量不足,这在解剖学中称为
原动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另外大腿前群的双关节肌,股直肌在髋
关节处仍处于拉长状态,所以就影响了屈膝折叠时的进一步拉长,
这种现象就称为对抗肌的功能性被动不足。
为此,在训练中要改正大小腿折叠不紧错误,就必须加强这些肌肉群的协调和柔韧性练习,而单纯用屈蹬技术和快速前摆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改进的方法措施
1.提高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全面认识,
转变以“前摆”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改进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加强腿部屈、伸肌群及多关节肌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练习,并注意股后肌群与股前肌群力量的协调发展
3.创立与现代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相吻合的专门练习
例如后踢小腿跑与小步跑结合的“折叠式小步跑”,以及后蹬跑、
后踢腿和高抬腿相结合的后蹬折叠式高抬腿跑等等。
其目的是为了与现代短跑技术结构更为接近。
总之,“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完整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确立快速折叠的指导思想,创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现代短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