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及博弈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论分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论分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论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两个重要的议题。

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以保证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清洁的环境中。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本文将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来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互动中作出决策的数学模型。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议题中,政府、企业和公民是三个主要的决策者,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平衡。

首先,政府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其决策对两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采取一些严格的政策措施,如限制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等。

这些政策可能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过于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需要在环境和经济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其决策也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采取一些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如排放污染物、过度开采资源等。

这些行为会给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环保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如减税、奖励等,来推动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需寻求双赢的平衡。

最后,公民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也在这个博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民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往往是矛盾的。

一方面,公民希望享受良好的环境,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另一方面,公民也希望经济能够发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公民可以通过参与环保组织、购买环保产品等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

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简单的污染博弈模型

简单的污染博弈模型

简单的污染博弈模型问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却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2007年的太湖蓝藻污染给国人敲响了警钟,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在环境污染中水域、河流污染是较难治理的部分,众多江河湖泊遭受着污染,这其中最主要是的来自工业废水的污染。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进入水体,这也是中国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重要原因。

究其根源,一方面排污企业常常不需要承担污染责任,也就是污染收益大于污染成本;另一方面受到污染外部性损害的居民往往处于弱势,无法与这些企业抗争,从而使排污企业得不到有效的监怜。

许多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私自排放工业废水,即使被查处也只不过是仅仅缴纳一定金额的罚款,罚款金额往往小于治理成本,因此罚款并不能对污染企业产生威慑作用。

河流是公共产品,如果不对排污进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怜,势必会出现“公地悲剧”。

政府部门如何监管才能更有效的防范企业的违规行为?如何才能出现环境保护的帕累托最优?本节试着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和排污企业之间的互动,建立博弈模型,讨论二者的策略选择,并且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问题假设污染治理博弈基本模型实际上是政府监管部门和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因此博弈的参与人有两个,分别是监管部门和排污企业。

排污企业对污染物的策略有治理和不治理两种,而监怜部门对企业的策略有检查和不检查两种。

这里我们给出两个假设:1、只要监管部门检查就一定能查实问题。

2、企业排污对企业本身来讲不存在成本。

设企业不治理污染物的收益为u,治理成本为c1,查处的罚金为f,则根据假设企业主动治理的总收益为u−c1,被查处未进行污染治理企业的总收益为u−c1−f;设监管部门的总收益为v,检查企业的费用为c2,则当被检查企业治理时监管部门的收益为v−c2,当被检查企业没有治理时监竹部门的收益为v− c2+ f。

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可用如下表格表示:一般来说,如果c1>f>c2,则此时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均衡点为(检查,不治理),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污染的治理,所以我们讨论f>c1,c2的情况,这时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模型变为不完全信息博弈。

环境污染问题的博弈浅析

环境污染问题的博弈浅析

环境污染问题的博弈浅析摘要:我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形势不容乐观。

本文通过对企业与企业、政府在排污与监管过程中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指出建立一个合理的博弈规则,合作的参与方完全可以突破“囚徒困境”;政府应加大惩处监督力度,才是解决企业排放污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环境污染博弈0 引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这种飞跃式发展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如何找到根除问题的可靠方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诺思的外部性理论认为,当个体或企业行为所引起的自身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自身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将存在外部性。

对受影响者赋予利益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对受影响者强加成本为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个体或企业不会自觉地去解决负外部性问题[2]。

企业污染环境正是负外部性的典型事例,在排污过程中,企业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造成企业存在增加产量和排放污染的动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市场失灵”表现。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3]。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某人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并不能制止他人呼吸。

环境问题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告诉我们,“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假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无疑就会发生“市场失灵”。

这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2 环境污染问题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作为博弈论的一个经典例子,“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A .W.Tucker,1950)就描述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是怎样陷入自己埋设的困境的。

囚徒博弈的行为又被称为“理性的无知”。

如果把“囚徒”理解成“经济人”,把“坦白”换成“污染”。

环境污染中的博弈问题4600字

环境污染中的博弈问题4600字

环境污染中的博弈问题4600字根据环境保护部于6月5日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明显改善,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因此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把环境保护中涉及的企业和政府二者之间的决策行为数量化,更直观地表达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有关环境外部性问题,分析环境污染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博弈问题分析污染行为,分析其结果,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政策。

环境污染外部性博弈论一、引言201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环境保护部于6月5日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对我国目前环境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盘点。

根据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好。

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21.6%;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

同比2014年数据,我国2015年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范围在扩大,从2014年的161个扩大至2015年的338个,达标城市从16个上升至73个,达标城市比例上升4.0个百分点。

且2015年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22微克每立方米至107微克每立方米,平均为5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14.1%。

美国NASA卫星观测也印证了这一点,观测到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趋势。

同时,水和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有的领域已呈现出局部改善的趋势。

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劣Ⅴ类水质断面从2014年的9.2%降至2015年的8.8%。

虽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比如,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地表水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1999 年国家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1 年至2011 西部地区的实际GDP(1990 年为基期) 年均增长速度为11. 6%,2007 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 1% 以上,增速最快并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2011 年以14. 0%的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 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东部地区 3. 4%,高于中部地区1. 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 西部地区GDP 与全国经济总量对比,1998 年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GDP 的14. 6% ,2011 年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了19. 2% ,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1998 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到40%,2011 年工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2%,伴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011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 8: 51. 7: 35. 5,可见第二产业是西部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因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1991 -2011 年西部地区GDP 与工业污染三废的排放量表现出整体增长的趋势如图 1 所示,由于数据单位不统一,以对数值来缩小差距。

可以看到,工业烟尘的增长几乎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工业废水的变动与GDP 增长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伴随GDP 增长整体出现下降,1991 至1995 年、1996 至2006 年有局部上升的表现。

2011 年,西部地区工业SO2、工业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 79% 、6. 25% 和78. 66% ,而工业废水出现了负增长16. 46%。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分析与研判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分析与研判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分析与研判环境污染是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它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威胁也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问题,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种利益主体。

在这个博弈中,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和共赢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问题进行分析与研判,以期为制定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一、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主体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监管和引导的角色,它需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企业的生产和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企业则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它们需要通过生产活动获取利润,但这往往会产生各种排放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损害。

公众则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中,对环境污染问题持有强烈的关注和呼吁。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要策略是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对企业的监管和约束来减少污染排放。

这包括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权的分配,以及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罚措施。

政府还可以通过激励和奖励机制来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比如提供环保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要策略是尽量减少污染排放,为此它们可以采取各种环保技术和设备,改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企业还可以通过绿色生产和产品认证来提高其环保形象,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

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主要策略是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来推动环境保护,比如通过环保组织和社会活动来倡导环保理念,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曝光和抗议。

公众还可以通过消费和投票行为来支持环保企业和政策,以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向和效果。

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中,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需要通过合作和博弈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希望能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政府需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制定出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分析与研判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分析与研判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分析与研判环境污染治理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和策略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博弈问题。

本文将从分析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的基本模型入手,探讨各方的策略选择以及对策的研判。

环境污染治理博弈问题的基本模型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描述。

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包括环境保护机构、企业和公众。

环境保护机构的目标是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公众的目标是享受清洁的生活环境。

在这个模型中,环境保护机构可以选择采取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也可以选择放松监管。

企业可以选择遵守环境监管措施,也可以选择违反规定。

公众可以选择支持环境保护机构,也可以选择支持企业或者保持中立。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各方的策略选择。

如果环境保护机构选择严格监管,企业选择遵守规定,公众选择支持环境保护机构,那么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治理,污染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在实际情况中,各方的策略选择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企业可能考虑到违反环境规定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利润,而选择不遵守规定。

公众可能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选择支持企业。

这样一来,环境保护机构可能会陷入困境,难以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对于环境保护机构而言,要想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并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制定相应的策略。

可以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惩罚力度,使其违反环境规定所带来的利益减少,从而增加企业遵守规定的动力。

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机构的支持。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环境治理博弈中取得利益最大化,需要考虑到环境治理的长远利益。

严格遵守环境监管措施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还能够提高企业形象,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于公众而言,要想从环境治理中获得利益,需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可以通过选择环保产品和支持环保企业,间接推动企业遵守环境规定,促进环境治理。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随着人类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生态保护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议题。

对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应该如何理解和解决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和政府的博弈,二是人类和自然的博弈。

在企业和政府的博弈中,企业往往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政府则要考虑到环保和社会稳定等多个因素。

因此,企业通常会使用各种手段来降低环保成本,而政府则会出台相关法规来维护环保的利益。

这种博弈关系往往是针对性和矛盾性极大的。

在人类和自然的博弈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种博弈关系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现象。

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人类需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

二、如何平衡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个瞬间就能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为了平衡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博弈,有以下几个建议:1、政府应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强执法。

政府是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保护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法律力量来解决。

因此,政府应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让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2、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降低环保成本。

虽然环保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但这并不代表企业无法从中得到收益。

企业应适应环保市场需要,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环保设备和技术的投入,降低环保成本,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3、培养一批环保人才,增强社会环保意识。

环保问题是长期的而,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应该重视环保人才的培养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更多的人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倡导低碳低消费的生活方式。

4、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掘绿色能源的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出其治理成本越多, 政府监督的可能性越大, 排污排放污染
的可能性越小。也就是对于大企业, 其排污量大, 政府对其排污
的税收和罚款比较多, 如果大型企业不进行污染治理一旦排污
被政府查处, 要缴数量巨大的罚款与税金, 因此大企业一般自
行进行污染治理。而对小企业来讲, 政府对其受的税金比较低,
罚 款 也 比 较 少 , 小 型 企 业 排 污 的 概 率 2(
c a+F)
相对大, 也就是小
企业多数愿意缴纳税金, 把治理污染的问题转嫁给政府。
总而言之, 在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 大型企业排污量大, 所
缴的税金与罚款较多, 加上自己有资金, 一般是在内部进行治
理, 而对于中小型污染企业, 由于资金有限加上税金低, 一般自
己不进行治理污染, 而是通过缴纳税, 政府集中治理。但是对于
通 过 政 府 监 督 使 治 理 污 染 的 成 本 内 部 化 。环 境 污 染 给 整 个 社 会
带来危害不仅是社会效用的降低, 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及
人 们 健 康 的 危 害 。然 而 人 们 的 生 产 经 营 和 生 活 消 费 要 利 用 环 境
资源, 同时不可避免给环境带来破坏。这就要求人们为了当代
弈的支付矩阵为见图 2。
排污者
排污
不排污
政府
监 督 a+F- C, - a- F+u 不监督 - a- F, a+ F+u
- c, a+F- u 0, - u
图 2 政府监督的博弈分析
该支付矩阵不存在纳什均衡, 但是我们可以求出混和纳斯
均衡为:
#! "! "$ a+F+2u , 2( a+F- u) 3( a+F) 3( a+F)
防止环境使用中囚徒困境的发生。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思路:
一是通过市场解决, 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通过环境资源的产权
建立, 排污者与受污者双方的讨价还价解决污染问题, 让市场
自行实现最优; 二是政府或法令管制的途径, 通过市场解决存
在以下问题: 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 在使用方面具有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 界定环境的产权成本比较高, 难度大; 通过私人协
代 人 , 在 市 场 条 件 不 发 达 、受 害 人 员 多 、交 易 成 本 高 、搭 便 车 现
象严重, 这 样 就 需 要 一 个 统 一 的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能 有 效 降 低 交
易 成 本 的 组 织 或 机 构 与 排 污 者 协 商 和 谈 判 。政 府 就 是 这 样 的 组
上面分析的是两人博弈模型, 在现实经济中排污者有很多 个, 假定有 n 个排污者, 这实际上就是有 n 个局中人的博弈模 型。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 这 n 个局中人进行博弈, 他们会 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选择自己的策略, 要么排污, 要么不排
【收稿日期】2006- 05- 11 【作者简介】杨凤娟( 1 9 6 6 - ) , 女, 河南长垣人,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上海财 经 大 学 统 计 学 系 博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方向: 绿色 GDP 核算。
织, 政府应当代表受害者保护环境。政府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博
弈方, 它的任务是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制止企业排污。例如政府
界定每个人都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对制造污染者进行收税
或者罚款, 这样政府和公共部门就可以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
则 来 分 配 公 共 物 品 、安 排 社 会 生 产 。
在上述假定下政府代表受污者群体与排污者进行博弈, 排
等。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 市场就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即市 场失效。由于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环境资源具有外部性, 环境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的配 置 , 存在 市 场 失 灵 。 这 样 不 论 谁 利 用 环 境 资 源 、成 本 为 多 少 , 从 中得到的收益为多少, 都没有一个市场价格, 环境资源的无价 性进一步加重了环境资源过度使用, 造成环境恶化。
二、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
上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 下面利用 博弈分析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假定政府不进行管制, 市场是自 由竞争的, 在环境污染博弈中参与人是两个相同的排污者 A 与 B, 两 个 人 的 策 略 是 排 污 与 不 排 污 , 假 设 两 个 人 都 不 排 污 , 有 一 个 好 的 环 境 , 大 家 收 益 都 为 10; 如 果 大 家 都 排 污 , 这 时 环 境 恶 化, 每个人的收益都降低到 5; 如果一人治理不排污, 另一个人 排污, 由于治理污染要付出成本, 不排污者的收益 2, 而排污者 的收益 8。该博弈的支付矩阵见图 1。
一 、环 境 资 源 的 产 权 、外 部 性 及 市 场 失 灵 造 成 环 境 污染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环境污染有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第一 是 环 境 资 源 的 产 权 不 明 晰 引 起 环 境 污 染 。在 经 济 学 中 , 供 人 们 使 用 的 产 品 分 为 私 人 产 品 与 公 共 产 品 。一 个 私 人 产 品 只 能 被 消 费 一次, 如果消费者 i 消费了它, 其他人就不能再利用它来消费 了。但是,公共产品可以多次消费, 消费者 i 对它的消费并不阻 止 其 他 消 费 者 对 它 的 利 用 。河 流 、大 气 层 、海 洋 及 许 多 的 森 林 和 山地等环境资源被认为是公共物品, 其产权非私人所有, 产权 没有明确的规定, 它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企业和 消费者都可以把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把废水排放到公共拥有的 河流中, 把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堆放在公有的场地, 森林被人 们 过 渡 砍 伐 。结 果 是 环 境 被 污 染 、生 态 被 破 坏 。第 二 是 环 境 资 源 的 外 部 性 引 起 环 境 污 染 。环 境 污 染 的 负 外 部 性 是 指 市 场 主 体 对 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转嫁给全社会, 自身并不承担相应 的责任 。 譬 如 像 空 气 、河 流 和 海 洋 等 公 共 资 源 没 有 明 确 的 财 产 权,当 市 场 中 的 经 济 主 体( 企 业) 的 生 产 行 为 给 公 共 产 品 带 来 污 染 时 , 这 事 实 上 存 在 因 污 染 而 带 来 的 社 会 成 本 。但 因 公 共 资 源 财 产权的模糊, 经济主体在生产活动中只考虑私人成本, 不考虑 社会成本, 其生产成本小于总成本, 把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转 嫁给全社会, 由社会共同承担。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引 起 环 境 污 染 。第 三 是 环 境 资 源 的 市 场 失 灵 造 成 环 境 污 染 。在 市场经济中, 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状况决定着厂商生产经 营行为和居民的消费行为, 也就是说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起着配 置资源和国民经济再分配的作用。但是, 市场有效应该包括若 干条件, 如资源必须产权清晰, 进行市场竞争, 外部性不明显
商的办法, 涉及的人太多, 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 涉及的人多则
难以 避 免 免 费 搭 车 情 况 。 这 样 很 难 通 过 产 权 的 建 立 、讨 价 还 价
解 决 污 染 问 题 。如 果 把 环 境 社 会 中 的 人 群 分 为 排 污 者 和 受 污 者
两大群体, 受污者的人员比较多, 不仅包括当代人, 也包括下一
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 不管是政府治理还是自己治理, 实
际上都是把治理污染的社会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
四、结论
环 境 资 源 是 一 种 公 共 产 品 , 其 特 性 具 有 产 权 不 清 晰 、外 部
性及资源配置存在失灵, 这些特性导致了环境污染。从博弈角
度分析环境污染事实上排污者之间的囚徒困境, 治理污染必须
环境污染不仅是囚徒困境, 即个人效用最大与社会效用最
优的背离, 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及对人健康的危害。一旦
环境遭到破坏, 它的修复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社会成本;
同 时 人 们 的 健 康 恶 化 无 疑 也 会 带 来 社 会 福 利 的 下 降 。这 些 损 失
( 或成本) 都 难 以 用 货 币 进 行 衡 量 。 如 何 有 效 控 制 环 境 污 染 , 即
排污者 A 排污 不排污
排 污 5, 5 排污者 B
不排污 2, 8
8, 2 10, 10
图 1 为无管制情况下的博弈支付矩阵
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 即( 5, 5) 和( 10, 10) 也就是两个人 同 时 排 污 或 者 两 个 人 同 时 不 排 污 。 但 是 纳 什 均 衡( 10, 10) 是 不 稳定的, 因为 A 与 B 两个合谋不排污是不可信的, 一旦一个选 择不排污, 另一个可能排污, 那么排污者的收益为 8, 不排污者 的 收 益 为 2。 最 后 的 纳 什 均 衡 是( 5, 5) , 社 会 的 总 效 益 为 10, 而 不是 20, 环境污染、社会总效益降低。这实际上是两人博弈的囚 徒困境。

c , 2( a+F) - c 2( a+F) 2( a+F)
混合纳什均衡表明,
政 府 以 a+F+2u 3( a+F)
的概率进行监督, 以
2( a+F- u) 3( a+F)
概率不监督;
排污者以 c 2( a+F)
概率排污, 以
2( a+F) - c 概率不排污。 2( a+F)
从该博弈纳什均衡可以看出: 在政府对排污者收税与罚款
污者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政府以社会福利最大化。排污者的
行 动 集 合 是 排 污 、不 排 污 ; 政 府 机 关 的 行 动 集 合 是 监 督 、不 监
督。政府监督要付出成 C, 政府的不监督成本为 0。假定所有排
污者的规模相同, 排污者排污要向政府缴纳税 a, 排污者不缴税
排污被政府查处, 不但进行罚款并且还要补缴税收, 罚金为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