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Susan Bassnett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林克难(天津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
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
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
翻译系列图书简介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安德烈•列夫维尔著《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是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列夫维尔(AndréLefevere)主编的《翻译学丛书》(1992)之一;由安德烈•列夫维尔撰著。
1978年,列夫维尔建议学术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的正式名称;他与霍姆斯(James Holmes)及巴斯奈特等人均为“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的中坚人物。
其后巴斯奈特和列夫维尔成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被视为列夫维尔的代表作。
该书以“重写”文学者而非文学创作者为对象。
著者认为,评论、选编、史学、编辑等都是重写;翻译也是一种重写,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力量。
正如《丛书》前言所云:“翻译确是一种对原文本实施的重写。
凡重写,不论其意图何在,均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及诗学传统(第五章;第六章),从而使文学以某种方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重写乃借权力以施为;在促进文学及社会演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该书揭示了重写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意识形态及诗学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作者坚持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置于文化及其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给读者展示了在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文学的社会语境及其历史语境中的重写如何对文学领域中诸如原创性、灵感、臻美等神旨圣典产生颠覆发表了富有争议的看法。
此外,该书涉猎文献丰富,包括古典拉丁文、法文、德文;使有兴于文论、比较文学、文学史及翻译学的师生耳目一新。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赞助体系第三章:诗学体系第四章:范畴之于翻译第五章:意识形态之于翻译第六章:诗学之于翻译第七章:话语之于翻译第八章:语言之于翻译第九章:史学第十章:文选第十一章:批评安德烈·列夫维尔:比利时人,曾先后在香港、安德卫普等地的大学、最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Austin)分校日尔曼语言及比较文学系任教。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回复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回复标题:深入探讨巴斯奈特的翻译研究理论一、引言翻译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发展与深化离不开众多学者的贡献。
其中,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该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对全球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巴斯奈特的翻译研究理论,包括其主要观点、方法以及对翻译实践和教学的启示。
二、巴斯奈特的翻译观巴斯奈特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她的“文化转向”理论中。
她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巴斯奈特看来,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所属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需要理解和传达源语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和语境。
三、巴斯奈特的翻译方法巴斯奈特倡导的是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尊重并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性。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在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时,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情感。
四、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提醒翻译者重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避免简单的字面翻译导致的文化误解或信息丢失。
其次,它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和灵活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风格。
在翻译教学中,巴斯奈特的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理解和分析文本,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实践巴斯奈特的翻译方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五、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的挑战与反思尽管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质疑。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过度强调文化因素可能会忽视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特性,导致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完整版)大学综合英语第二册基础英语2何兆熊课文及译文4cultureencounters
Unit4 TEXT ⅠCultural Encounters Susan Bassnett1. In what language are you usually surfing at Internet websites?2. What fun do you find on Internet?We live in an age of easy acces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我们生活在一个交流非常便捷的时代Cheap flights mean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are able to visit places their parents could only dream about, while the Internet enables u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remotest places and the traditional postal services are now referred to almost mockingly as "snail mail." 便宜的机票使得我们可以到那些我们的家长只能幻想的地方去,而网络使得我们可以跟最遥远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邮政现在被称为蜗牛邮件系统。
When students go off back-packing, they can email their parents from Internet cafes in the Himalayas or from a desert oasis. 当学生们在背包远足的时候,他们可以用E-MAIL从喜马拉雅的网吧或者从沙漠里的绿洲给他们的家长发邮件。
And as for mobile phones—the clicking of text messaging at any hour of the day or night has become familiar to us all.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也能通过手机来发短信。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从文化翻译观看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看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摘要: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了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
论文首先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然后探讨了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對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接着着重揭示了寓言的特性,最后提出了翻译寓言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中西寓言故事翻译1、引论1.1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寓言是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常常以人、动物或其他非生物作为主角,寓意深刻。
寓言是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橱窗。
目前国内学者對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對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對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
将寓言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特别是中西寓言之间的翻译研究相對较少,有周燕、向晓红(2002)的“寓言与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进行中西寓言翻译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
因为寓言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载体,所有在将中西方寓言互译时,就不能光考虑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能单单停留在语篇层面;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有利于将各自的文化因素通过翻译带给其目标读者,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對比与翻译研究,分析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文化因素,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国外翻译理论图书简介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安德烈•列夫维尔著《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是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列夫维尔(André Lefevere)主编的《翻译学丛书》(1992)之一;由安德烈•列夫维尔撰著。
1978年,列夫维尔建议学术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的正式名称;他与霍姆斯(James Holmes)及巴斯奈特等人均为“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的中坚人物。
其后巴斯奈特和列夫维尔成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被视为列夫维尔的代表作。
该书以“重写”文学者而非文学创作者为对象。
著者认为,评论、选编、史学、编辑等都是重写;翻译也是一种重写,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力量。
正如《丛书》前言所云:“翻译确是一种对原文本实施的重写。
凡重写,不论其意图何在,均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及诗学传统(第五章;第六章),从而使文学以某种方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重写乃借权力以施为;在促进文学及社会演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该书揭示了重写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意识形态及诗学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作者坚持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置于文化及其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给读者展示了在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文学的社会语境及其历史语境中的重写如何对文学领域中诸如原创性、灵感、臻美等神旨圣典产生颠覆发表了富有争议的看法。
此外,该书涉猎文献丰富,包括古典拉丁文、法文、德文;使有兴于文论、比较文学、文学史及翻译学的师生耳目一新。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赞助体系第三章:诗学体系第四章:范畴之于翻译第五章:意识形态之于翻译第六章:诗学之于翻译第七章:话语之于翻译第八章:语言之于翻译第九章:史学第十章:文选第十一章:批评安德烈·列夫维尔:比利时人,曾先后在香港、安德卫普等地的大学、最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Austin)分校日尔曼语言及比较文学系任教。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
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
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简介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简介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作者: Susan Bassnet & Andre Lefevere 著语种: 英语简介本书是“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它第一次把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物——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列•勒菲弗尔的论文集合成册,他们不仅回顾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描述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而且两位学者、翻译家还进一步拓展翻译研究的疆域,指明这一学科将来的发展方向。
书中探讨的主题有: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二•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Linguistics作者: Basil Hatim 著语种: 英语简介本书是“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将对比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著作。
作者针对目前翻译理论、对比语言学、话语分析三个学科自成一体的学术局面,试图将三者融会贯通。
本书借助大量篇章文字,通过翻译实例,指出了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中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
书中材料真实可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适用面广。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三•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作者: Christiane Nord 著语种: 英语简介本书是“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它讲述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基本思想和作者本人提出的翻译的忠诚原则。
书中还涉及到该理论在译者培训、文学翻译、口译中的应用以及对译者翻译道德观念的影响。
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 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 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 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 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 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 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 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 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 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 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 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 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 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 一人类社。 • He proposed, by applying his systemic notion of literary study to translation. Questions needed to be asked ab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nslated works and the target system, about why certain texts might be selected for translation at a given time and others ignored and then about how the translations might adopt specific norms and behaviors.
翻译研究-Susan Bassnett
翻译研究-获得和失去获得和失去(LOSS AND GAIN)一旦确立了两个语言中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原则,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处理获得和失去问题是合乎情理的。
翻译的低等地位表明了大量的时间都被花费在讨论从原语言向目标语言的传递过程中所失去的,然而,译者时常会丰富原语言作为翻译过程的直接结果,其中所获得的却被忽略了。
而且,在原语言语境中没有的可以在目标语言中被语境所代替。
就如Wyatt和Surrey翻译的彼特拉克(Petrarch)的情况。
Eugene Nida针对翻译的失去问题提供了大量信息,特别是译者面对原语言中的术语和概念而目标语言中却不存在的困难。
他引用了圭卡语(Guaica),在委内瑞拉(Venezuela)南部使用的一种语言为例,在这个语言里,不太容易找到英语中murder, stealing和lying等令人满意的替换项,然而,针对good, bad, ugly和beautiful的替换项却有着相当不同的词义。
比如,他指出,圭卡语并不遵循good和bad这样一分为二的范畴,圭卡语采用三分法:(1)Good包括合意的食物,杀死敌人,咀嚼适量大麻,用火烧妻子使其服从和偷窃其他团伙的东西。
(2)Bad包括腐烂的水果,有瑕疵的物品,谋杀了自己团队的成员,偷大家庭的东西和欺骗他人。
(3)Violating taboo包括乱伦,和岳母过于亲近,一个已婚女子在生第一个孩子之前吃貘还有孩子吃了啮齿类动物。
没有必要找离欧洲差别这么远的。
芬兰语中有大量表示雪的不同词汇,阿拉伯语有很多表示骆驼的习性的词,英语中对于光和水,法语中面包的类型,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译者是不可译的难题。
圣经译者声称另外的困难,比如,三位一体的概念和在特定文化中寓言的社会涵义。
另外还有词汇问题,当然还有不遵循印欧语系,没有时态体系或者时间概念的语言。
Whorf关于有时态语言(English)和无时态语言(Hopi)之间的比较列举了这方面。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分析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分析作者:周雯思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核心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以其对翻译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引起广泛的注意。
苏珊·巴斯奈笔耕不辍,其专著和编著多达40余部。
其中《翻译研究》总结了她的主要译学思想,是其翻译思想及研究的里程碑。
她不仅是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而且在教学、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这些领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
有鉴于此,本文特对她的翻译思想进行评价。
一、巴斯奈特系统梳理了翻译学的基本知识她的专著《翻译研究》于1980年出版,并多次再版,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写成,对翻译研究这门虽古老却成立不久的学科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归纳、总结了该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研究评判标准、研究成果、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发展现状与前景,并联系具体文本类型加以分析解说。
可以说,该书是翻译学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为翻译及相关学科更广泛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一,该书对传统翻译观进行了反思与再评价。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巴斯奈特就指出“该书的目的是确立该学科的基本知识”。
①因此,她在书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翻译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语言与文化、翻译类型、解码与重组、等值问题、不可译性以及翻译的性质。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打破以往翻译界二元对立的定势思维,从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下研究翻译是其显著特点。
巴斯奈特打破过去语言学派单纯从语言学、符号学角度看待翻译的局限,认为语言植根于文化语境中,文化犹如人的身体,语言是人的心脏,任何把语言独立开来看待的翻译行为都将是危险的。
②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句法、语法和语用等多种层次的复杂体系的解码与编码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全等值的、同一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是翻译研究的经典入门读物,介绍了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翻译理论历史,探讨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类翻译问题。
该书从古罗马时期开始,涵盖了20世纪关键的结构主义作品,探讨了翻译中的关键问题,并提供了一段翻译理论的历史。
作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具体问题,并在书末提供了大量延伸阅读的建议。
20多年来,翻译研究领域不断发展,但有一点始终未变:经过再次更新,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研究》仍然是必读之书。
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
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社会科学论文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张莉苹(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1)摘要:通过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该翻译理论,更加符合当代的翻译标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此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介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0238—02一、文化翻译观产生的历史随着全球科学研究关于人类中心范式”的树立与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崛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步成为了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诗人、翻译家、和文学家。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当代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产生重大影响。
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译研究》直接命名的专著,以回应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荷兰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提出的建立翻译研究独立学科的倡议。
在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回顾了翻译研宄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翻译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现己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编撰并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
其中的《翻译研究》是巴斯奈特的代表性作品,此书在其出版的30多年内,逐渐成为了世界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家们从语义学、描写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方向来分析解释翻译问题,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法。
语言学家们尝试把语言切分成许多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最基本的翻译单位。
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如果找到了语言和语言之间基本翻译单位的等值方法,就完全可以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翻译学派诞生之前,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语言派、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
巴斯奈特ppt
summer
夏天
宜人时节
在翻译中重视文化因素,尊重目标语文化, 侧重源语信息在目标语境的可接受性。
翻译文化观的具体含义
• 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应把翻译单位局限在 语言的范围里。 •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 要的是一个交流过程。 • 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源文本进行描述,而应该着 眼于源文本在目标语文化里的功能对等。 • 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不 同时期的翻译也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文化需 要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II.
III. IV.
翻译思想具体表现在: 一、翻译研究的性质 二、翻译研究的范围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线
翻译研究的性质: 翻译研究是一门“研究翻译和翻译问题的学 科”。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研究不是比较文学的分 支,也不隶属于语言学,而是一门与文体学、 文史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各个领域 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即跨语言、 跨文化研究特点的独立学科。
翻译研究学派
代表人物:霍尔姆斯(James Holmes), 伊塔玛.埃文– 佐哈 (Itamar EvenZohar),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安德烈.勒费弗尔 (Andre Lefevere), 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西奥.赫斯曼 (Theo Hermans) 共同特征: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 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 究范式。
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等。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品:《翻译研究》(1980) 《翻译、历史与文化》(1990与勒费弗尔合编) 《英国文化研究导论》(1997) 《比较文学导论》(1993) 《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1998与勒费弗尔合编) 《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1999与特利维狄合编) 《翻译研究论丛》(与勒费弗尔合编) 《翻译专题论丛》(与根茨勒合编)
读书报告之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读书报告《翻译研究》这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1980年在英国出版的一部书。
这部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了第三次的修订版本,从此可见,这本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学习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部书对我们在翻译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这部书对我的翻译学习生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苏珊.巴斯内特是英国沃里克大学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原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教育,掌握多种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
巴斯内特教授兴趣爱好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她的研究范围更是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化、戏剧作品等等。
《翻译研究》是她的成名作。
多年来,这部书流传甚广,成了英语国家和地区翻译研究的入门教材,被列为各国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我读的第三版《翻译研究》的正文仍然是三个章内容,正文前有作者自己撰写的“第三版序”和“引言”,正文后有结语。
在序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成因、现状和前景。
而在引言里,主要说明了本书的纲要和主旨。
作者在序里开明宗义地说,“目前翻译研究正在探索新的领域,正在综合这门学科与文体学、文学史、语言学、符号学以及美学之间的隔阂,但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忘记:翻译研究是一门牢牢植根于实际运用的学科。
对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直接产生于实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翻译研究这个领域中,将实践经验融入理论探讨与将不断获得的理论认知用于文体翻译同样重要。
如果像有些学科那样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让学者和译者对立,那将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
”对这段话,我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在现在的学习中,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时我们的学习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翻译的实际训练。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1、苏珊巴斯内特简介Susan Bassnett(1945--- )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比较文学家和诗人,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过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在意大利开始其学术生涯,到沃里克大学任教前曾在美国短期工作。
现担任英国国家委员会英国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国际翻译理事会理事、欧洲翻译协会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
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等。
从1969年翻译出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尔甘(G. C. Argan, 1909-1992)的《复兴之城》,到2009年出版与别尔萨博士合着的《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巴斯内特已出版专着、编着和译着共30余种。
2、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翻译观在翻译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翻译被视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60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字、词、句为单位过渡到以语篇为单位,翻译的功能学派大行其道。
70年代,以色列学者Even 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真正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因素的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虽然以不同的名称命名,“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等,但它们从事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和方法却非常相近。
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殊的体裁(genre)上,而是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
最后,她在翻译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创新为整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理 论研究成果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有 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和贡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现 实启示。在面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时,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复 杂性和多元性;在提高翻译质量方面,她的观点强调了客观性和文化差异性的重 要性;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苏珊巴斯内特对翻译界的启 示和贡献
苏珊巴斯内特对翻译界的启示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她强调了翻译的文化差异性和客观性,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 和规律。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翻译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认识,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 流中的挑战。
其次,她提出的“翻译伦理”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道德指南。通过遵循一定的 伦理规范,翻译者能够更好地平衡原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翻译 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最后,她倡导翻译的伦理规范,认为翻译者应该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对原 作者和目标读者负责。这种观点有助于提高翻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确 保翻译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3、苏珊巴斯内特翻译论的影响 和意义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对当代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她提出的“翻译伦理”为翻译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导翻译者遵 循职业道德,提高翻译质量。其次,她对翻译的文化差异性和客观性的强调,有 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最后,她的 理论创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领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
翻译论
1、苏珊巴斯内特翻译论的核心 观点和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活动,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 间的转换。她强调翻译中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原 作的整体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应。此外,巴斯内特还提出了“翻译伦理” 的概念,认为翻译者应该对原作者和目标读者负责,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获得和失去获得和失去(LOSS AND GAIN)一旦确立了两个语言中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原则,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处理获得和失去问题是合乎情理的。
翻译的低等地位表明了大量的时间都被花费在讨论从原语言向目标语言的传递过程中所失去的,然而,译者时常会丰富原语言作为翻译过程的直接结果,其中所获得的却被忽略了。
而且,在原语言语境中没有的可以在目标语言中被语境所代替。
就如Wyatt和Surrey翻译的彼特拉克(Petrarch)的情况。
Eugene Nida针对翻译的失去问题提供了大量信息,特别是译者面对原语言中的术语和概念而目标语言中却不存在的困难。
他引用了圭卡语(Guaica),在委内瑞拉(Venezuela)南部使用的一种语言为例,在这个语言里,不太容易找到英语中murder, stealing和lying等令人满意的替换项,然而,针对good, bad, ugly和beautiful的替换项却有着相当不同的词义。
比如,他指出,圭卡语并不遵循good和bad这样一分为二的范畴,圭卡语采用三分法:(1)Good包括合意的食物,杀死敌人,咀嚼适量大麻,用火烧妻子使其服从和偷窃其他团伙的东西。
(2)Bad包括腐烂的水果,有瑕疵的物品,谋杀了自己团队的成员,偷大家庭的东西和欺骗他人。
(3)Violating taboo包括乱伦,和岳母过于亲近,一个已婚女子在生第一个孩子之前吃貘还有孩子吃了啮齿类动物。
没有必要找离欧洲差别这么远的。
芬兰语中有大量表示雪的不同词汇,阿拉伯语有很多表示骆驼的习性的词,英语中对于光和水,法语中面包的类型,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译者是不可译的难题。
圣经译者声称另外的困难,比如,三位一体的概念和在特定文化中寓言的社会涵义。
另外还有词汇问题,当然还有不遵循印欧语系,没有时态体系或者时间概念的语言。
Whorf关于有时态语言(English)和无时态语言(Hopi)之间的比较列举了这方面。
翻译研究-对等问题对等问题(PROBLEMS OF EQUIVALENCE)习语的翻译是我们进一步考虑意义和翻译的问题,因为像双关语这样的习语是受文化约定的。
意大利习语menare il can per I’aia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显示了在翻译过程中发生的这种转变。
按照字面翻译,下面这个句子Giovanni sta menando il can per I’aia.译成John is leading his dog around the threshing floor.(约翰正在把他的狗领到打谷场周围。
)这个句子使人联想的形象有点让人吃惊,除非这里语境特别强调这个地点,否则这个句子看起来是晦涩和毫无实际意义的。
和这个意大利习语最为一致的英语习语就是to beat about the bush, 这个短语如果不是惯用语也是十分晦涩的,因此,这个句子的正确译文是:John is beating about the bush.(约翰说话拐弯抹角。
)英语和意大利语都有关于支支吾吾的习语表达方式,因此,在这个语言间的互译过程中,一个习语可以替代另一个习语。
这种替换既不是以短语中的语言成分为基础也不是以句中相应的或相似的形象为基础,而是以习语的功能为基础的。
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目标语言短语具有与原语言短语有着相同功能,这个过程包含原语言代替目标语言。
Dagut关于翻译暗喻的问题的评论是有趣的,这个评论也适用于解决习语的翻译问题:因为在原语言中,根据定义,隐喻是一个新的表现形式,一个符号创新,很明显它在目标语言中不存在对等:没有匹配项。
这里译者的双语能力——‘le sens’, 亦如Mallarm将其‘de ce qui est dans la langue et de ce qui n’en est pas’——帮助其仅从否定的角度告诉译者在隐喻中的对等除非创造,否则是不能找到的。
出现的这个重要问题,严格地讲,隐喻是否能译的一样或者能否仅以某种方式来再创造。
如同Catford对直译和意译的区分,Dagut关于翻译和再创造之间的区别也没有考虑到将翻译看成符号转变。
而Popovič定义了翻译的对等,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1)语言学的对等,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篇在语言学方面有着同质性(homogeneity),比如,逐字翻译。
(2)聚合体的对等,聚合表现轴的成分的对等,比如,语法成分,Popovič把这看作比词汇对等更高范畴。
(3)文体的对等,原文和翻译为表达同一,其核心不变的功能对等。
(4)语段的对等,语篇的语段结构对等,比如,形式的对等。
因此,这个意大利习语的翻译包含文体对等,用目标语言中有相同功能的习语代替原语言习语。
翻译包含的不只是语言间词汇和语法项的替换,就像在习语和隐喻翻译中所看到的,翻译过程为了实现Popovič所提的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上的一致性,可能要放弃原语言语篇的语言成分。
但是,一旦译者脱离了语言上的对等,那么确定对等的准确性的问题就产生了。
遗憾的是英语读者没有Albrecht Neubert关于翻译的著作,他区分了作为过程的翻译和作为结果的翻译之间的差异。
他直接阐述:“在一个完整的翻译理论的这两个部分之间缺少的这个‘环节’(missing link)就是对等关系理论,它既是动态也是静态的模型。
”对等问题,这个在翻译研究中常被使用,滥用的术语是尤为重要的。
虽然Albrecht Neubert强调需要对等关系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Raymond van den Broeck反对在翻译研究中过分的使用这个术语,他主张像数学中精确的对等定义是翻译研究中的严重障碍。
Eugene Nida也区分了两种对等,形式的和动态的。
形式对等集中在信息本身的表面形式和内容。
在这种翻译中,所关注的是诗对诗,句对句,词对词的翻译。
Nida称这种翻译是“说明式翻译”,其目的是使读者尽可能的详尽理解原语言的语境。
动态对等是以对等效果为基础的,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和信息本身的关系应该与最初的信息接受者与原语言信息的关系相一致。
比如,J.B. Phillips 翻译的《罗马书》16:16,其中“用神圣的吻来问候(greeting with a holy kiss)”被翻译成“和周围的人互相诚挚地握手(give one another a hearty handshake all round)”。
通过这个看似比较糟糕例子,我们可以看出Nida的定义的类型的不严谨。
这个在某个时代某种文化中颇受肯定的对等效果原则使我们陷入各个领域的猜测中,有时候会得出不可靠的结论。
如E.V Rieu故意将《荷马》翻译成英文散文,因为古希腊史诗的意义等同于现代欧洲的散文,动态对等被应用到语篇的形式特征,这个例子显示Nida划分的范畴实际上会自相矛盾。
在翻译研究中确定的事实是,如果有一沓译者来翻译同一首诗,他们会翻译出一沓各不相同的译文。
然而那些译文中都拥有Popovič所称的原诗的不变核心。
他称,这个不变核心是由语篇中稳定的,基本的和恒定的语义成分为代表,由语义摘要证明的。
转变或者变量,是那些不能改变核心意义的但是影响表达形式的变化。
总之,不变的核心可以被看作共同存在于同一语篇的所有译文中。
因此,不变核心是动态关系一部分,不应该被误认为语篇的本质(nature)、精神(spirit)、精髓(soul);它是译者很少能捕捉到的不能确定的特质。
要解决翻译对等问题,Neubert主张从语篇理论的角度出发,翻译对等必须考虑为符号范畴(a semiotic category),依据Peirce的范畴,符号范畴由句法,语义和语用成分构成。
这些成分依等级排列,语义对等在句法对等之上,语用对等决定、限制其他两个成分。
对等完全由符号自身之间的关系,符号和它们代表的关系,符号,符号所代表的和所使用符号的人之间的关系产生。
因此,例如,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亵渎神明的表达只能从语用的方面被翻译成英语,用跟性有关的暗示来代替才能制造出相同的冒犯效果,如,porca Madonna – fucking hell。
同样的,三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决定在目标语言中选择的过程,就像以写信为例: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时期,甚至在欧洲内部,写信的格式标准都相当不同。
因此,一个在1812年给朋友写信的女子在署名时,绝不会像当代的英国女子用“love”或者“in sisterhood”这样的词,一个意大利人不会向收信人和他的亲戚写一系列正式的问候语作为信的结尾。
在这两个例子中,写信的规则和冒犯的语言,译者要从语用的角度解码和编码。
在翻译研究中两个方面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定义对等的问题。
其一,大家预料到的,重点落在语义学的特殊问题和从原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语义内容的传递。
其二,探究文学篇章的对等问题。
随着新近话语分析的发展,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和布拉格语言学者的著作都扩展了在文学篇章翻译时的对等问题。
比如,James Holmes认为使用对等这个术语是有悖常情的,因为要求一致就是苛刻的。
Durišin主张文学语篇的译者不是要建立自然语言的对等而是要建立艺术过程的对等。
不能孤立地考虑这些过程,而是一定要考虑当时特殊的文化情境。
让我们来举两个例子,在英国周日报纸(British Sunday)的彩色增刊上的两则广告,一则是苏格兰威士忌(Scotch whisky),另一则是马提尼(Martini)。
每个产品都为满足特殊的口味在市场销售。
威士忌市场比马提尼市场更悠久更传统,在广告中强调产品的品质,买家的品味和这个产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
纯天然,精细的蒸馏过程,苏格兰的纯净水以及产品酿造的时间也是其强调的重点。
广告是由文字和一张产品的海报组成的。
另一方面,马提尼是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新近赢得好评的产品。
由此,马提尼着眼于年轻人,不太强调产品的品质问题,而是更加强调时尚一族的品味。
附有简介的照片是一群喝着马提尼的俊男美女,皆为喷气客机的会员,他们居住在梦幻的世界里,那里每个人都是富有而迷人的。
这两个类型的广告在英国的文化中已经如此的老套以至于他们立刻得到公认还时常被效仿。
这两个产品在意大利的新闻周刊杂志的广告同样有两个形象。
一个强调纯净、品质和社会地位;另一个强调迷人、刺激、时尚的生活和青春的气息。
但是因为马提尼建立较早,苏格兰威士忌在众多市场中相对初来乍到,所以,产品所呈现的形象与英国的形象完全相反。
相同的模式在两个社会的广告中,应用却不同。
在两个社会的产品也许相同,但是他们却不同的价值标准。
因此,就这两个产品通过广告所呈现出对等的社会功能,英国情境中苏格兰威士忌可以被定义为等同于意大利情境中的马提尼,反之亦然。
Mukařovsk认为文学语篇既自成一体而且也有沟通交流的特征,Lotman吸收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语篇是清晰的(它由明确的符号来表达),有限的(在既定的起点和终点),内部组织构成它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