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长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
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1. 教师范读。
2.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啮()腊()挛()()
瘘()疠()当()其租入
嗣()几()死者数()矣
莅()蹙()殚()
踣()曩()隳()
恂()缶()谨食()之
熙()以俟()夫()
3. 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四、疏通文义。
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
2.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3. 教师强调重点实词。
(1)腊:干肉,这里是指把肉晾干。
(2)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3)若:你。
(4)毒:怨恨。
(5)悲:怜悯。
(6)涕:眼泪。
(7)生:使动用法,使……活。
(8)病:苦。
(9)是:这。
(10)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义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11)安:怎么,哪里。
(12)夫():指示代词,那。
(13)观:考察。
(14)人风:民风,民情。
4. 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再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朗读导入。
1. 齐读全文。
2. 提问背诵第3、4自然段。
二、讲解新课。
1. 分析课文,齐读文章,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分为三部分,第1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捕蛇的缘由。第2、3自然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有甚于捕蛇。第4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照“缘起——访查——询问——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的。
3.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情,主要写的是哪件?
明确:共写了两件。即捕蛇的危险和赋敛的毒害,以后者为主。
4.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认为捕蛇者蒋氏是“幸”还是“不幸”呢?结合原文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蛇的毒性之大,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
对比内容乡邻捕蛇者
三世居是乡非死而徙尔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弛然而卧
不得宁焉
危险的情况旦旦有是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3)他们其实都是不幸的,最后都难免一死。
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烘托了文章的主旨,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5. 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
明确:社会黑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
6. 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
明确: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
三、学习文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
一篇好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一种影响和力量。作为“说”这种文体,更要具有这样的特征。学过这篇文字之后,我们都不禁为那些为自己的存活而不惧毒蛇的永州人而扼腕。作者是如何通过娓娓的叙事带给我们震撼的力量的呢?
1. 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3自然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毒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生存状态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神情的描写,都生动传神。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积累”和“思考与讨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