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导高考作文-求序避俗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规则秩序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规则秩序一、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甚至时间,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又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走向你的目的地,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的草书仍不失章法结构;铁骑突出、莺语泉流的弦歌仍不脱调性乐律。
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规矩”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由”,但随着这种“自由”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
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也正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由”“约束”和“成人”,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又在奋斗的历程中渴求快速成长。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第二单元的课文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中引用梭罗的话,道出了植物生长要遵循“本性”的道理,有人认为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应遵循“本性”。
《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的序列操作策略——以议论文写作为例
2019.5本版编辑/·高中人物鹿鸣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的序列操作策略◆名师在线陈维贤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等高校“国培计划”主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丰台区教育学会首届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兼职教研员。
擅长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长期聚焦高考和学法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语文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曾荣获“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北京市优秀教师”“省市级教坛新星”“市拔尖人才”“省市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出版专著《永伴人生的拔节》,编著《新课程名师导航·语文》等数十部。
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教研论文数百篇,十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
参与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担任多家杂志编委和一些学校、教研部门、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顾问,曾应邀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访谈中谈及语文教育和高考问题。
指导的青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3人次。
当下高考作文要求进一步提高,难度进一步加大。
纵向看,材料作文已由传统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发展到以任务型作文为主多种类型并存的新阶段。
横向看,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道作文题,整体布局上统筹规划,各有特色和侧重,有着不同的写作特色、内涵指向与表达要求,但合在一起,又共同构成一个写作训练和备考体系。
作为一种高阶、综合能力,写作能否有效复习尚有争议。
由于涉及面广、复习时间有限、复习训练不得法等因素,作文备考往往陷入随意、低效的鸡肋境地。
毋庸置疑,有效、得法、得当的科学复习训练,艺术的操作策略,是能够短期内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
引导学生在备考中以语文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进而走向思想的提升;构建、完善写作思维体系,学会思维建模,科学训练思维能力;序列化训练各种文体的基本写法、个性化创新写法,熟化各种表达技巧:这三个序列路径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高写作素养,提高复习备考效益。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练习:规则秩序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练习:规则秩序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统社会里,人们被要求遵守许许多多的规矩。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从外面回来要先到贾母和王夫人处请安。
此外,生活中还有“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老规矩。
这些点点滴滴的规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现代社会则更加尊重个性。
伏尔泰说,“谁不拥有这个时代之个性,将被这个时代所扔掉”,个性影响着整个时代与文明,人活着更应该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发展。
以上两段论述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中国》一书提出了“礼治秩序”的概念。
礼是由一代一代民众累积并且经过传统生活经验检验的道德行为规范,礼治依靠人人主动服膺的传统来维持社会制度的稳定。
今天,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那么“礼治秩序”是否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赛场上,半决赛中,韩国选手黄大宪“违规超越导致(身体)接触”,他虽然第一个冲过终点,但无缘决赛:决赛中,第一个冲线的匈牙利选手刘少林,因“在终点冲线前用手臂阻挡他人”而被取消了夺金资格。
两位运动员向国际滑联提出申诉,但均被驳回;这两次判罚,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打破规矩探索自由之路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打破规矩,探索自由之路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朝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有人说:有的时候,需要打破规矩。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里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根据给定的材料,朝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而有人则认为"有的时候,需要打破规矩"。
要求我们结合这些材料来表达自己对于是否需要打破规矩的观点。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可以写一篇议论文,首先介绍朝非子的观点,即"万物莫不有规矩"。
然后引用有人的观点,即"有的时候,需要打破规矩"。
接着可以分析两种观点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举例说明,比如一些历史事件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最后,可以总结全文,给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
整体思路如下:1.介绍朝非子的观点,即"万物莫不有规矩";2.引用有人的观点,即"有的时候,需要打破规矩";3.分析两种观点的优缺点;4.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适当举例支持;5.总结全文,给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
佳作赏析【佳作赏析】:打破规矩与遵守规矩——寻找平衡近日,我读到一则寓言故事,朝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这句话引发了我对于规矩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有人则说,有时候需要打破规矩。
对于这个观点,我持有辩证的态度。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在遵守规矩的同时,也要适时地打破规矩,以寻找一种平衡的状态。
规矩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是一种约束和规范的力量。
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的权益和利益。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有一定的规矩存在。
在学校中,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能够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有利于学习和发展。
而在社会中,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每个人的安全和利益。
高考作文应试 指导(8)
2 时间40 分钟,快速成篇。
谢谢大家
高考作文应试
指导
(8)
发 展 等 级 :
有 创 新
求新
• 避俗就新: 避开雷同的思路,求
得新思路;
• 推陈创新: 除去陈旧的形象,
创造新形象.
同它只即
—— ·
了的要使
达 。形变是
芬 状换同
奇 《 谈
便一一 立下只
画 蛋 》
即角蛋 不度,
,
只不远横
——
缘识近看
苏 轼 《
身 在
庐 山
高 低
成 岭
[角度四] 说 小 指
[构 思]小指很小、很细 、很笨,
甚至沾满了污泥,但它总还是我们手上 的一个指头,和我们筋骨连在一起,所 以,不要嫌弃它 ,而要爱护它 ;十个 指头有长有短,小指虽小,但缺少了它, 我们会有一只完美的手吗? 小指虽小, 但有很多细小的活儿却怎么也离不开它 呢!所以,小指应自尊,自信 、自 强。
定角度
下列角度那些是切题的?那些是不切题的?
A\ 整 只手 ( )
B\ 手背与手掌 ( )
C\ 手指间 ( )
D\ 手掌与手腕 ( )
E\ 一双手( )
F\ 手指与手掌( )
G\各个指头( )
[角度一] 整 只 手
[构 思] “劳动创造世界,
双手扭转乾坤” 。这只手怎样 才会变得有力量?五指分开是 分力,五指并拢成合力;五个 手指屈曲向掌心 ,又聚成了一 种强大的向心力 。
[立意]小指 莫自卑 或要爱护和帮
助弱 者 。
[角度五] 手指 的“做”和“让”
[构 思] 五个手指都在自己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本性与规矩”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本性与规矩”导写及范文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中引用梭罗的话,道出了植物生长要遵循“本性”的道理,有人认为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应遵循“本性”《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材料解读材料第一段指出,梭罗的话“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道出了植物生长要遵循“本性”,有人认为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应遵循“本性”。
材料第二段指出,《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知”。
材料引导我个要正确认识遵循“本性”与遵从“规矩”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禀赋和生活环境不同,人们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人们应该遵循“本性”;另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一味地遵循“本性”而不守“规矩”,不能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能漠视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不能做出出格甚至违法乱纪的事。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参考立意1.在“规矩”下遵循“本性”。
2.遵循“本性”与遵从“规矩”不是对立的。
3.不能味地遵循“本性”而不守“规矩。
4.遵循“本性,活出自我。
5.遵从“规矩”,脚踏实地。
范文赏析规矩与本性共鸣,奏响人生乐曲水的本性是“顺流而下”,如果违背,就会成为死水,不能成为风景;如果过于张扬,就会漫出河岸,泛滥成灾。
水流犹此,人亦然,只有遵循自己的本性,我们才能读懂自己,明确人生的方向;只有遵循规矩,我们才能不入歧途,一直走在正道上。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担当与摆脱”导写
2024届河北高三衡水中学考前模拟作文“担当与摆脱”导写+名句素材+分论点练习示例+优秀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菜根谭》中有言:“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
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对“担当与摆脱”,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引用的是《菜根谭》中的句子,其大意是对于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承担重任,又要善于摆脱羁绊。
不能承担重任,就不能从事谋划事业的谋略;不善于摆脱,就没有超出世间的襟怀。
可见,句子的核心是成大事者就应懂得担当重任,同时还应摆脱一些羁绊。
因此,在立意时,当“担当”和“摆脱”出现冲突时,我们应该首选“担当”。
“担当”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担当”? 如何“担当”?“摆脱”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摆脱”?如何“摆脱”?……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角度。
【参考立意】①勇于担当,善于摆脱;②羁绊心常折,担当力常健;③拨开羁绊的乌云,勇挑肩头的重担。
【名句素材】人生在世,先入世才能出世。
——佚名“藤杖一条,提得起才放得下;禅关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
”——弘一法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武则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看花开而不忘凋零,观水流而不惧涸辙。
【如何拟写分论点】结构,是思路的外化,是布局谋篇的骨架,是承载思想、展现思维过程的容器。
因此,议论文写作上,可巧妙运用分论点,构成典型结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如何深化主题避俗求新_高考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如何深化主题避俗求新_高考作文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克服“套板效应”考生在临场做话题作文时,主题往往会“不谋而合”,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他们年龄、生活范围、所学知识、思维方式等诸方面的大体近似而造成的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的趋同性,这一点限于客观条件很难改变;二是人们所共有的思维方式的“套板效应”(朱光潜语),即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会自然而然、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滑向一个同一的模式和套路。
下面这篇2005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从苏武牧羊说起,挖掘其深刻内涵并且用极其概括的语言评价了苏武的爱国精神,立意深刻。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才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作者将较丰厚的文史知识和娴熟老到的语言表达相结合,幻化出意蕴无穷和充满美感的文字,充分显示了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立意,读来令人击掌称赞。
2、挖掘”更深一层”在别人对某事物、现象肤浅认识的基础上再深挖一层。
2022新高考Ⅰ卷范文:脱俗求妙,守本务正
2022新高考Ⅰ卷范文:脱俗求妙,守本务正围棋古称“弈”,西方名“Go”。
相传为上古尧帝所创,流传于东南亚各国,系中华文化瑰宝。
围棋下法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有损全局的下法。
窃以为,三手下法,足见思维有区别,功夫有高低,亦应指围棋水平之档次。
妙手,肯定是高手;本手也是行家里手;俗手,只能谑称陋手、臭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运用独到,循序浙进,熟能生巧,才可能出现妙手。
弈之道,要想脱俗求妙,必须守本务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李白诗出妙手、天成于守本。
“要得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王羲之《兰亭集序》手稿被誉为书法一绝,但这种妙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只要听说过墨池的故事,即可知凡事并非一蹴而就。
学之道,要想脱俗求妙,必须守本务正。
春秋时鲁国的围棋高手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
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课十分专心。
另一个学生大概是图弈秋名气,不肯下工夫,在弈秋讲棋授艺时,探头窗外,想着天鹅飞来,好张弓搭箭射下两只。
前者学有所成,至少可为本手;后者未得要领,只能称作俗手而已。
学棋要专心,教棋也得如此。
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尔分心也不行。
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
悠悠笙乐,飘飘忽忽,如从云中落下。
弈秋一时走神,侧着身子倾听。
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
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
不是弈秋不明棋艺,而是他此刻心不在焉。
教之道,要想脱俗求妙,必须守本务正!教者,国之大也。
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然而,却有人把持教育,兜售私货,牟取暴利,胆大妄为至编订发行有史以来最为荒唐之中小学毒教材。
真是误人子弟,丧尽天良!那些人简直就是教育界的黑手、臭手!孔夫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曾骂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俗手之损如汉芯事件。
原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某教授曾以发明“汉芯一号”造假,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数以亿计的资金和名不副实的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国产芯片”,变成了一桩丢人现眼的国际笑柄!人之道,要想脱俗求妙,必须守本务正。
高考考场作文的求新与规避
3、不要在人物对话中讲政治大道理,明明是个普通人, 而他说的话却像个政治家或哲学家,太荒唐。
4、不要把故事(包括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新编)写 得过于含蓄,这很可能使阅卷老师因阅卷速度快而看不懂 你的立意。这就很容易被判为走题。
7、不要三年来知名度很高的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 因为老师们对它们都较熟悉,如果模仿痕迹明显,就会判 为“仿作”,得分就不高。
8、不要以题目提供的材料为素材演绎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很容易被老师认为你“腹中空空,写不出东西,水平太 差。”
(二)叙事的四“不”
1、不要动不动就“突然”、“忽然”,因为这样写 会使事情缺乏过程,很不自然。
己的一段特殊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一个感人故事,甚至 可以为一位历史人物或一个文学形象编个新故事,当然, 前提是必须扣题。
2、议论文 你用来支撑论点的论据材料必须是新鲜的、富有时代
气息的,最好是“我有人无”的。它可以是一个生动的事 例,也可以是一组很有说服力的数据。
总之,要掌握好以下原则:(1)多选有细节的小故 事,少选厚泛的大事件。(2)多选贴近现实的,少选古 代历史的。(3)多选正面积极的,少选反面消极的。 (4)多选独特个性的,少选大家熟悉的。
一、高考作文的求新
(一)立意新 这里谈的“立意”专指议论文论点的确定。使论点新
颖独到的方法很多,以下方法供选用: 1、拆解题目
如“和谐”一题,你可以对两个字进行拆解。“和”, 左边是“禾”,禾苗,它最终可以变成粮食,泛指物质财 富;右边是“口”,指人。“和”就是每个人都有粮食吃, 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再说“谐”,左边是 “言”,说话,右边是“皆”,解释为“都”。“谐”就 是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和谐”就是每个人都有饭吃, 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物质需求和精神自由都有了,能不和 谐吗?再如“正常”一题,也可拆解:正,正道,规律; 常,常态,持久。正常,就是走正道,按规律办事,就能 保持常态,就能持续发展。这不就是科学发展观吗?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淡泊名利,作个闲人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淡泊名利,作个闲人❖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虚名浮利,实则过眼云烟,何必虚苦劳神,不如枕一江涛声鸟鸣,傍山而居,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作个闲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 字。
-------------------------------------------------------------------------------------------- ❖考前分析:一、考题分析该作文题目以“虚名浮利,实则过眼云烟,何必虚苦劳神,不如枕一江涛声鸟鸣,傍山而居,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作个闲人。
”为中心思想,主要围绕追求宁静、舒适的生活方式展开。
考生需要通过材料中的意境,探讨现代社会中追求虚名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思考是否值得为虚名付出劳神,提出追求宁静生活的建议。
同时,考生需在文章中表达对自然、艺术、人文的热爱,强调个体的内心追求。
二、事题立意●反思现代社会的浮躁与虚名追求:揭示现代社会追求虚名、物质利益的浮躁氛围,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引导读者思考是否这种虚名的追求真正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弘扬宁静、闲适的生活理念:通过江涛声、鸟鸣、山水、琴酒等意象,展现宁静、舒适、闲适的生活理念。
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放下功利的包袱,享受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对艺术、自然的热爱:强调艺术、自然、人文的重要性,通过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描绘,表达对艺术、美学和人文关怀的热爱,引导读者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培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体验。
三、构思要点●引言:通过对现代社会浮躁的描绘,引出对“虚名浮利,实则过眼云烟”这一主题的思考,突出追求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浮躁现象分析:对社会中追逐虚名、物质的现象进行剖析,通过例子或数据说明这种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追求宁静生活:以“枕一江涛声鸟鸣,傍山而居”为引子,提出追求宁静生活的理念,表达对自然、宁静、简朴的向往。
高考作文备考要_“有序”推进、讲究“变通”
作文备考的“有序”推进我校生源较差,85%以上来自农村,他们课外阅读量少,视野不广阔,语文的高考备考面临很大压力。
面对实际情况,备课组教师达成统一的认识:作文是这届学生的“短板”,语须要“有序”推进,才能产生“实效”。
一、“有序”是提高作文训练质量的前提我们学生的现实情况是: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较差;缺乏作文思维,写作文就像做问答题;高一、高二时作文训练的效果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为确保作文备考的有序进行,备课组就制定了高三全年的作文指导内容和平时作文训练方案。
2.作文训练、素材积累方案①作文训练三线平行展开:平时随笔:不评改、只抽查。
两周至少一篇;主要监督对象:作文写得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体悟的学生。
每两周一大作:评改,限时(40-50分钟)、限量(不少于800字)完成,然后留10钟当即写下本次作文心得,及时总结行文过程中的得失。
每次月考作文:评改,模仿重庆市“一模”评作文模式,印发各层次样文。
②素材积累:积累内容:事实材料(课内、课外)、语言材料(名言警句)、范文材料(新颖、易借鉴)时间保证:每周二、四、六的早读课;每两周一次的阅读课;每天晚自习第二节课前10分钟背记时间。
二、“有序”是作文训练成功的保障计划和方案是针对一年且面向全局的,它有力地保障了作文教学的有序进行。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重点研究作文训练发现的新问题,交流经验,及时调整策略和原定计划,即时变通。
比如对学生作文文体的选择,我们态度宽松,不限定学生的文体选择。
但到了下学期,90%的学生觉得记叙文和散文难写,选择了写议论文,因而我们对原定的记叙文和散文写作指导课就及时作了相应的调整,对议论文体的写作指导增加了容量,同时鼓励擅长写记叙文和散文及其它文体的同学敢于创新。
每次的专题指导课我们都收集以往高考考生作文片段或范文作为指导内容的例证,因为这样更具典型性和针对性,但几次专题指导课后,学生的反应就漠然了。
2024高考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尊重规律,成就精彩(审题指导与例文)
2024高考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尊重规律,成就精彩(审题指导与例文)【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题目自拟。
【名师导写】立意:1.尊重规律,合乎天理。
2.保存人的本性,不可强行扭曲。
3.审慎思考,不可鲁莽【佳作示范】尊重规律,成就精彩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
有人认为庄子顺应了自然,顺应了规律,我认为,庄子是正确认识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成就精彩人生。
庖丁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刀,而是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其他厨师处理一头牛,靠的是力气,讲究的是刀刃的锋利,因而时常换刀。
而庖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干的是头脑活。
凭着对牛生理结构的了如指掌,他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演绎着“刀尖上的艺术”。
从这说开来,不仅仅是牛,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
庖丁这类尊重规律的智者,正是在“变”之中找到了“不变”的规律,方能在事业上行稳至远。
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导致事业失败。
当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种植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客观规律,大面积栽种樟子松。
结果不到几年,由于突发松毛虫害,所栽种的两亿多株樟子松大多害病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之前,在治沙的过程中,有部分治沙人员也曾罔顾生态环境,大面积栽种杨树,结果所栽种的杨树半死不活,无法起到治沙的作用。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往往办不成事,办不好事。
2020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导语】高考作文最能体现考生对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体系架构。
因此优秀的作文不仅能让判卷老师眼前一亮,还能让自己得高分,下面和您一起来看一下2020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吧!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与设计,事先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循序渐进,不会迷惘和盲目。
也有人说,人生即兴发挥很重要,我们无须规划设计,只管随机应变,须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总会到达自己想去的远方,顺其自然就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赏析】:循序渐进,渐至佳境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规划能让我们避开迷惘和盲目;也有人说,人生要顺其自然,自由地追求诗和远方。
在我看来,规划与即兴发挥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以规划为基,以发挥为翼,人生方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规划与设计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古希腊斯多亚学派有一句名言:“未经考量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世事繁杂,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我们的内心就会缺乏一种整齐与安定,就会在世事变迁中失去本心,感到迷惘与盲目。
现代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指出,个体会迅速被群体同化。
如果我们对自身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我们会迅速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变得泯然众人。
这时候,我们又怎么即兴发挥,我们又能发挥出什么?因此,规划与设计是人生的基石。
以规划为基,我们便有了向上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我们的人生会摆脱“螺旋式下沉”的困扰,我们人生的轨迹必然是向上的。
但若只有规划,没有即兴的发挥,人生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生活必然是无趣的、缺乏创造力的。
马云关于“996”的言论被骂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我想,这种方案受到人们口诛笔伐,不仅仅是因为其泯灭人性的规划,更是因为其忽视了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个体的人是特殊的,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场合能发挥出出乎意料的能动性。
应试作文也可以不流俗
应试作文也可以不流俗高三那一年,我是个酷爱文学的考生。
还记得第一次写高考模拟作文,我很用心,满心欢喜地等待老师的表扬,可是表扬的名字一个又一个地念过去了,里面没有我。
课后,老师单独找我,说我的文章是周记随笔,而不是应试作文。
她说,应试作文应该结构更清晰,语言更明确。
老师甚至给我提出了硬性的要求——不断点题。
应试作文摧毁了我对文学的坚持,但我仍然偏执地不肯清晰、不肯明确、不肯点题。
在我的心里,应试就是套路——僵硬的结构,干瘪的描写,重复的点题。
这样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写的人机械麻木,读的人昏昏欲睡。
那是产品,不是文学。
但是,我决定试一试。
几天后,我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应试作文诞生了,它是文学和应试的结合。
为了能够点题,我写了题记,用了几串小排比;用了很简单的结构,巧妙地将它隐藏在大块的景物描写之后;用了简明的结尾句,但深刻震撼,余音未断。
从此,我的高考应试作文之路,一片坦途。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高考阅卷是两三分钟看一篇作文,如果写的云山雾罩,空灵飘逸,虽然可能是很好的文学,却令阅卷老师摸不着头脑,容易被判成低分,很危险。
反之,如果多点题,开头和结尾用一些好的句式(如排比句),文章主干清楚地分成三个或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中心句,各部分之间形成层进关系或照应关系,等等,这样更容易让阅卷人眼前一亮。
”确实如此,应试作文的读者不是文学青年,而是阅卷老师。
清晰、明朗、流畅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也是一种风格。
我想,在高考应试作文的这条路上,一定还有许多和曾经的我一样的考生——为了坚守心底对文学的那一份痴爱,承受着文学与应试的巨大落差。
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在文学和应试间徘徊的考生,应试和文学并不是绝对的对立。
别让你心爱的文学,挡在你的应试之路上。
从心理上接受应试,因为面对高考,你最大的前提是你的身份——一名考生,你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既然你热爱文学,就做一种尝试,让二者在你的笔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文学轻轻地流淌在你的应试作文里。
文章要避俗气
文章要避俗气王镫令文章如何“避俗”,是个大问题。
这里只说点具体现象,想引起同学们注意。
有这样一则材料作文题:7月6日是高三学生小杨的生日。
小杨平时生活比较简朴,一向不主张为过生日花费过多的精力,但每逢同学过生日,不管学习多紧张,她还是要表示祝贺的。
轮到她自己过生日,反而忙忘了。
7月6日上午,当她正在家中用高考前的准备时,门铃响了,她打开门……根据这一材料,合理想象,写一个场面。
结果全年级350名学生中,有近200人写的是送蛋糕(还点上蜡烛,大唱《祝你生日快乐》),50多人写了同学们委托礼仪小姐送鲜花,50多人写同学们送长毛绒玩具(而且都是一大堆),还有人写一伙人出去玩,闹得不亦乐乎……这些构思,完全不顾材料所设置的情境,透出的是一股俗气。
不可否认,也许有人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有人完全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这种凭空想象,又在于自己对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
作文构思中,要想到这个“避俗气”的问题。
所谓文如其人,即从文章内容也可以看出气质。
有的同学在写上面这题作文时,中心是“一群略显疲惫但信心十足的同学前来向他祝贺”,“他们互相勉励,他们的手紧握在一起”,“在高中最紧张的时刻,同学之间仍表现出高洁的友情”,这样去写,就很有感染力。
相对而言,送一支花比送一大堆花要显得清雅,庄重地握一回手要比送上一个大蛋糕要显得成熟。
常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能把那种“淡”恰如其分地描述出来,文章就一定会有感人之处。
如果一下笔就卿卿我我,不是请吃就是送礼,那种俗气,自以为甜蜜无比,其实俗不可耐。
这是从认识生活的角度去讲。
还有一种“俗法”,就是过多地使用俗气的语言,当然,这也是志趣方面的问题。
通俗是好的,但通俗不是庸俗,不是人云亦云。
比如前几年,学生很爱在文章中用“潇洒走一回”,这种话,发明者说出来,人家会认为是创造;一群人用它,谓之“流行”;但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他都只会“潇洒走一回”,则是俗气,不但俗气,而且有点可怜。
下笔为文,如果是写给人家看的,那就要想到有人不一定喜欢这一类泛滥成俗的语言。
高考作文审题指导及范文:片刻停留
高考作文审题指导及范文:片刻停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高三,晚自习。
教学楼灯火通明,鸦雀无声。
突然停电!学生们或茫然,或笑闹;或于廊道“散步”,或倚栏而望星空……半小时后,来电。
教学楼鸦雀无声,灯火通明。
这似乎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写照:一切设定好了程序,高效而规律地运行。
突然间,没有电,没有网,高速堵车,飞机停航……这一刻我们偏离轨道,生活失序。
“片刻”之后,不管你是否愿意,一切终归常态。
生活的偏离、失序是一种意外的生命体验,并不能根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但短暂的偏离:或者唤起回忆,或者关注到忽略的美景,或者心生憧憬……或许你的生活也有意外“停电”的时候,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停留在那时那刻,还是回归正轨?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成作文,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不少于800字。
22.【审题立意】命题者提供的解读:教学楼停电,打乱了学生学习的节奏,也带来意外的轻松和快乐;来电之后,一切恢复常态,重新进入有序而充实的生活。
以上作为引子,引出社会的方方面面:被迫、偶然、短暂的偏离、失序;然后意外消除,回归生活常态。
生活的偏离、失序是一种意外的生命体验,并不根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但短暂的偏离或使生命的内在变化:或者唤起回忆,或者关注到忽略的美景,或者心生憧憬。
停留或回归,选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在规律、沉静,或许也不免压抑的当下,要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坚持,对梦想的追寻。
笔者的审题思考:此题的关键词是“停电”“失序”“正轨”“意外”等,能围绕这些词语着笔,更能准确把握题意。
题目要求“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因而写作态度要明朗,不宜模棱两可。
理由要充分,不可含糊其辞。
1.选择留在彼时彼地,立意为:失序和意外的“变”既然来了,就顺应“变”融入“变”,冷静接受它,好好招待它,尽量利用它,学会享受它,或许有意外的体验,这也是一种打破常态、越离正轨的勇气。
2.选择回归正轨,立意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不管别人如何哄闹、喧腾或者茫然、盲从,我们能以从容应突变,以不变对突变,迅速抽身出来,恢复常态,回归正轨,这是一种自我调适与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
与依赖于理性分析的“严谨”“精巧”不一样,结构有序通常是被感受到出来的。
因此,解决高考作文的“结构有序”问题,关键在于制造阅读的“有序感”,作文清晰的思路和作者行文的逻辑性,只有借助“有序”的显性呈现,才能便于评卷者在短时间内有效感知到!在一定规模的高考作文统计分析基础上,从评卷者的视角出发,笔者主张通过“标记技术”来有效解决结构有序的“落地”问题。
所谓标记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某种标志,使作文结构在视觉感知上能够有效呈现出一种有序感。
事实上,任何一种逻辑的文章结构,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标记方式”,只不过有时候是显性呈现,有时候是隐性呈现而已。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笔者将实现“结构有序”的高考作文标记技术,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文字标记技术
文字标记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文字符号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性。
高考作文中的文字标记,可以划分为两类。
1.逻辑提示语。
这种技术是通过使用具有逻辑关系提示性质的词句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
在时间受限的前提下,文章的“逻辑”是需要“提示”的。
具有逻辑关系提示性质的词句有很多,如条件逻辑提示语、因果逻辑提示语、时空逻辑提示语、对比逻辑提示语等。
比如2019年浙江卷的一篇优秀作文《过吾之生活,净吾之心灵》,全文有6个自然段,各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浩瀚的宇宙银河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颗耀眼的晨星……
②诚然,外界的看法有对有错,适当听取他人对自己公正的点评无可厚非……
③但是,若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会聆听“读者”的呼声……
④所以,无论别人怎样,怎么对你的“作品”,你需要做的就是两点……
⑤当然,身处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彩虹屁”抑或是“机关枪”……
⑥最后,我还是会秉持着自己的信念,过吾之生活,净吾之心灵……
第2段的“诚然”,提示与前文的让步逻辑关系;第3段的“但是”,提示与前文转折逻辑关系;第4段的“所以”,提示与前文的因果逻辑关系;第5段的“当然”,提示与前文的“衔接”逻辑关系,意在话题转移;第6段的“最后”,提示与前文“分总”逻辑关系,具有很强的收束意味。
对于评卷者来说,单是通过浏览主体部分段首的逻辑提示语,就能很明确地感受到考生的行文逻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这位考生非常善于使用“逻辑提示语”来实现文章结构的显性呈现。
同样是2019年浙江卷,优秀作文《纳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则使用了“正如、因此、诚然、由此观之、故曰”这样的逻辑提示语,文章结构也有效实现了“有序”的目标。
当然,一篇千数字的高考作文,并不一定要有这么多密集的提示语,也无须内隐这么多的“逻辑关系”。
只要恰当植入逻辑提示语,就能快速有效地达成“有序”的结构要求。
2.同构性语句。
这种方式是通过使用具有同构性质的语句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
“同构”往往蕴含着“同型、同向、同质、同类”的内在信息,因此能够有效呈现出“有序性”。
同构性语句既有表达上的形式同构语句,如“字数相同,结构相似”;也有内容上的语义同构语句,主要包括词语同构和句样同构两种。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一篇优秀作文《中国少年,与时代一起携手同行》,主体部分有3个自然段,各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中国少年们啊,请抓住现在的机遇与机缘。
不现……
②中国少年们啊,希望你们坚强刚毅,勇敢地面对挑战。
我相信……
③中国少年们啊,我最后要说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请拥有使命感……
每一段的开头,都是以“中国少年们啊+N”的基本句式来构成的,“中国少年们啊”除了揭示本文的写作对象外,它的反复出现,使得三个自然段具有很强的同构性,文章结构因此而变得清晰有序。
要掌握好文字标记技术,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积累逻辑提示语。
运用逻辑提示语的前提是积累一定数量的相关词语,这可以通过阅读时评等各类文章,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聚集行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逻辑提示语词库,比如揭示因果逻辑关系的提示语就有“为什么、因为、所以、究其原因、其结果”等。
二是强化同构意识。
同构是一种生成表达的力量,无论是一个词语、短语还是一个句子,其实都具备“同构”基础。
我们需要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提高自己的同构意识,比如形式方面的判断句式、排比句式、条件句式等,都可以同构出不同方面的语句。
三是通过写作训练加以巩固。
技术是为了运用,但关键在于训练。
无论是逻辑提示语还是同构性语句,都需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将积累和意识转化为写作的操作行为。
二、数字标记技术
数字标记技术,就是借助数字符号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性。
我们通常把“数字标记”称为“序号”。
“序号”这一说法,本身就凸显了其排序的作用。
数字标记技术,在篇幅较长的文章中,使用率是非常高的,比如大多数论文或论著,就是借助数字标记来实现其“有序性”的。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有时也会看到一些运用数字标记技术的佳作。
比如2018年浙江卷的优秀作文《三“味”浙江人》,主体部分就是直接使用数字标记来彰显文章结构的有序性,三个自然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一是文化昧。
浙江是文化大省……
②二是人情味。
人情味是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
③三是“钱塘味”。
钱塘江,曾名“浙江”……
三个段落以三个数字标记,清晰有序。
2018年天津卷的优秀作文《“器”之断想》,也是采用数字标记技术,主体部分分别是“一、怀才抱器;二、不器之器;三、随才器使”。
此外,这里还运用了“四字句”的形式同构技术和“器”的内容同构技术,这就使得文章结构不仅清晰有序,而且还给人以精巧之感。
数字标记技术,除了使用常态的“一、二、三或第一、第二、第三”这种数字符号外,还包括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变形的数字符号。
比如2019年上海卷的优秀作文《“中国味”与“外内观”》,其主体部分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首先,通过和外来文化的比较,才能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
②其次,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进而能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再次,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也能让我们改变本土文化的滞后之处……
这里的“首先、其次、再次”就是数字标记的一种变形运用,同样可以很清晰地呈现出作文的结构次序来。
数字标记技术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关键在于强化我们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千字左右的作文篇幅中,数字标记不宜过量;否则,每一个数字下的文字量过小,容易给人以肤浅不实之感。
三、段落标记技术
文字标记和数字标记,其实都是符号标记。
就高考作文结构而言,除符号标记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段的凸显安排来实现作文结构的“有序性”,这就是段落标记技术。
其关键在于制造“独立段”,让段落在卷面呈现上形成结构的“有序感”。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青春如梦,逐梦正当时——致2035年的你们》,其主体部分就是由三个独立段(每段八个字)分别标记的,具体如下:
①铭记历史,学会感恩。
②抓住当下,不负青春。
③放眼未来,创造辉煌。
从卷面上来看,这三个独立段非常醒目地呈现出作文结构的“有序性”。
仔细研究这三个独立段,它们还是“四字句”的形式同构性语句,而“历史、当下、未来”又是时空逻辑提示语。
这篇优秀作文的结构,也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标记技术,因此,更为坚实而有力地实现了结构的“有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