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典型)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典型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典型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典型题1. 如图,AC 、BD 相交于点O ,∠A =ABC ,∠DBC =∠D ,BD 平分∠ABC ,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

(1) 求证:CD//AB;(2) 若∠D =38°,求∠ACE 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EO ⊥AB ,垂足为O 。

(1) 若∠EOC =35°,求∠EOD 的度数;(2) 若∠AOC+∠BOD =100°,求∠EOD 的度数。

3.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A (-1,0),B (3,0),将线段AB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线段DC ,点AB 的对就点分别是点D 、C ,连接AD 、BC.(1) 直接写出点C 、D 的坐标; (2)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3) 点P 为线段BC 上任意一点(与点B 、C 不重合),连接PD 、PO.求证:∠CDP+∠BOP=∠OPD.4. 如图,直接EF 分别与直线AB ,CD 相交于点P 和点Q ,PG 平分∠APQ, QH 平分∠DQP ,并且∠1=∠2,说出图中哪些直线平行。

5.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 如图1,若AB//CD ,点P 在AB 、CD 内部,∠B =50°,∠D =30°,求∠BPD 的度数。

(2) 如图2,将点P 移到AB 、CD 外部,则∠BPD 、∠B 、∠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6. 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若学校位置坐标为A (1,2),解答以下问题。

(1) 请在图中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图书馆(B )的位置坐标。

(2) 若体育馆位置坐标为C (-3,3),请在坐标系中标出体育馆的位置,并顺次连接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得到△ABC ,求△ABC 的面积。

7. 如圖,CE ⊥AB 于E ,DF ⊥AB 于F ,AC ∥A CE FB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3,3),B (-5,1),C (-2,0),P (a,b )是△ABC 的边AC 上任意一点,△ABC 经过平移后得到△A ’B ’C ’,点P 的对应点为P ’(a+6,b-2). (1) 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 (2) 在图中画出△A ’B ’C ’; (3) △AOA ’的面积。

初中数学几何圆证明题目教案简单

初中数学几何圆证明题目教案简单

初中数学几何圆证明题目教案简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圆的性质和基本概念;(2)学会使用圆的性质和基本概念解决几何证明题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圆的性质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和性质(1)圆的定义: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2)圆的性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等于半径;任意两点间的线段长度相等。

2. 圆的周长和面积(1)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2)圆的面积公式:S = πr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 教学难点:(1)圆的性质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2)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圆的特征;(2)提问学生对圆的定义和性质的了解。

2. 讲解:(1)讲解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进行说明;(2)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其推导过程。

3. 练习:(1)给出几道关于圆的性质和周长、面积的计算题目;(2)引导学生独立解答,互相讨论,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4. 应用:(1)给出几道几何证明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圆的性质进行证明;(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证明题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作业:评估学生在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圆的性质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3. 几何证明题目:评估学生在应用圆的性质解决几何证明题目时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问题,主动探索圆的性质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几何画板等,直观展示圆的性质和几何证明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讲解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讲解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几何证明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2. 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几何证明题的基本解题思路;2. 几何证明题的常用技巧;3. 典型几何证明题的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几何知识,总结出几何证明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2. 提问学生对于几何证明题的困惑和难点,引发学生思考。

二、基本解题思路(15分钟)1. 正向思维: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出发,直接运用已学过的几何定理和性质进行证明;2. 逆向思维:从结论出发,反向推导,找出需要的条件和定理;3. 正逆结合: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分析解题思路。

三、常用技巧(20分钟)1. 证明两线段相等: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2. 证明两个角相等: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4. 其他常用技巧: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等。

四、典型题目解析(40分钟)1. 题目:证明:在ΔABC中,AB=AC,BD是∠ABC的平分线,求证:BD=CD。

-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B=AC,BD是∠ABC的平分线,可得∠ABD=∠CB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CD。

2. 题目:证明:在ΔABC中,AB=BC,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

-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B=BC,AD是∠BAC的平分线,可得∠BAD=∠CA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ΔABD≌ΔACD,从而得出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

初中数学证明题教案模板(共7篇)

初中数学证明题教案模板(共7篇)

初中数学证明题教案模板(共7篇)篇:初中数学证明题1.如图1,△ABC中,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30°,求∠BAC的度数.2.如图,△ABC中,AD平分∠CAB,BD⊥AD,DE∥AC。

求证:AE=BE。

.3.如图,△ABC中,AD平分∠BAC,BP⊥AD于P,AB=5,BP=2,AC=9。

求证:∠ABP=2∠ACB。

B 图1 P B C4.如图1,△ABC中,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30°,求∠BAC的度数.图15.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6.△ABC中,AB=AC,PB=PC.求证:AD⊥BC A B D E C7.已知:如图,BE和CF是△ABC的高线,BE=CF,H是CF、BE的交点.求证:HB=HC8 如图,在△ABC中,AB=AC,E为CA延长线上一点,ED⊥BC于D 交AB于F.求证:△AEF为等腰三角形.9.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

(1)求证:AN=BM;(2)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A10 如图,△ABC中,D在BC延长线上,且AC=CD,CE是△ACD的中线,CF平分∠ACB,交AB于F,求证:(1)CE⊥CF;(2)CF∥AD.11.如图:Rt△ABC中,∠C=90°,∠A=22.5°,DC=BC, DE⊥AB.求证:AE=BE.12.已知:如图,△BDE是等边三角形,A在BE延长线上,C在BD的延长线上,且AD=AC。

求证:DE+DC=AE。

13.已知ΔACF≌ΔDBE,∠E =∠F,AD = 9cm,BC = 5cm;求AB的长.第2篇:初中数学的证明题初中数学的证明题在△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CE,线段DE交BC于点F,说明:DF=EF。

初中几何证明全套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全套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全套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学会使用几何证明的方法证明线段、角度、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性质;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 线段、角度的证明方法;3.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4. 四边形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如线段、角度、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性质;2.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线段是否相等?两个角度是否相等?三角形是否相似?四边形是否平行?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如证明的目的、证明的方法、证明的步骤等;2. 讲解线段的证明方法,如使用尺规作图、使用平行线、使用相似三角形等;3. 讲解角度的证明方法,如使用平行线、使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4. 讲解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如使用三角形的性质、使用相似三角形、使用线段比例等;5. 讲解四边形的证明方法,如使用四边形的性质、使用平行线、使用线段比例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3.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和步骤;2. 提问:你们能否运用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证明一些基本几何性质?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如何证明线段的相等、不等、垂直等性质;2. 讲解如何证明角度的相等、互补、垂直等性质;3. 讲解如何证明三角形的相似、全等、不等等性质;4. 讲解如何证明四边形的平行、矩形、菱形等性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3.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和步骤;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初中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几何证明(计算)入门训练》教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几何证明(计算)入门训练》教案

几何证明(计算)入门训练1、已知AE平分DAC∠, AE∥BC,求证:CB∠=∠2、已知BA∠=∠, CE∥AB,求证: CE平分ACD∠3、已知的度数。

求5,503,1802100∠=∠=∠+∠4、如图,已知AD//BC,∠DBC与∠C互余,BD平分∠ABC,∠A=1120,求∠C的度数。

5、如图,AD∥BC, AB∥DC,(1)请写出图中互补的角。

(2)图中有相等的角吗?请说明理由。

CBADE21BDCAE12证明:证明:21345ABCDA DCB6、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7、如图,∠1=∠2,,1800=∠+∠CB EF与AB平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8、如图,平行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G、M, GH和MN分别是∠EGB和∠EMD的角平分线,GH和MN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9、已知,51∠=∠,43∠=∠求证:CB∠=∠CBEDAF45213证明:1210、已知D E⊥AB于E,CF ⊥AB于F,,21∠=∠求证:B∠=∠311、如图所示,EG⊥BC于G,AD⊥BC于D,3∠=∠E,求证:AD平分BAC∠。

12、如图,已知018021=∠+∠,3∠=∠B,你能判断AED∠与C∠的大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BAC123DEF G。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2.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证明步骤: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十四几何证明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十四几何证明课件

证明:∵ ∠ = ∠,
∴ ∠ + ∠ = ∠ + ∠,即∠ = ∠.
在△ 和△ 中,
∠ = ∠,
ቐ∠ = ∠,
= ,
∴△ ≌△ ,∴ = .
4.如图,完成下列推理过程:
如图所示,点E在△ ABC外部,点D在BC边上,DE交AC于点
= ,
ቐ = ′ ,
= ′ ,
∴△ ≌△ ′ .
(2)若∠BAC = 100∘ ,求∠DAE的度数.
解:∵△ ≌△ ′,
∴ ∠ = ∠′,∴ ∠ = ∠′ = ∘ ,
∵ 以△ 的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 的轴对称图形△ ′,
∴ ∠ + ∠ = ∘ ,∵ ∠ = ∘ ,
∴ ∠ + ∠ 中,
∠ = ∠ = ∘ ,
ቐ∠ = ∠,
∴△ ≌△ .
= ,
(2)当AD = 3,BE = 1时,求DE的长.
解:∵△ ≌△ ,∴ = = , = = ,∴ = + =
+ = .
类型二 与轴对称有关的几何证明
8.如图,在△ ABC中,AB = AC,D,E是BC边上的点,连
接AD,AE,以△ ADE的边AE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 ADE
的轴对称图形△ AD′E,连接D′C,若BD = CD′.
∠ABC交AC于点F,AE ⊥ BF交BF的延长线于点E,AE,BC的
延长线交于点M.
(1)求证:AB = BM;
证明:由题意得 ⊥ ,∴ ∠ = ∠ = ∘ .
∵ 平分∠,∴ ∠ = ∠.
在△ 和△ 中,
∠ = ∠ = ∘ ,
∴ ∠ = ∠′ =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证明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证明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证明初中数学教案几何证明导言:几何证明是数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几何问题进行推理和演绎,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几何证明方法,并运用其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线段等分证明1.1 问题描述在平面内给定线段AB,构造一条线段CD,使其等分线段AB。

1.2 证明步骤步骤一:以A为圆心,以AB的长度为半径作圆,得点E在圆上。

步骤二:以B为圆心,以AB的长度为半径作圆,得点F在圆上。

步骤三:连接线段EF,令其交线段AB于点G。

步骤四:借助等角定理,证明三角形EGB与三角形FGB全等。

步骤五: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EG=FG,即线段AB被线段CD等分。

二、角平分线证明2.1 问题描述在平面内给定角ABC,构造一条线段AD,使其平分角ABC。

2.2 证明步骤步骤一:以B为圆心,任意半径作圆,得点E和F在圆上。

步骤二:连接线段AE和线段AF。

步骤三:证明△ABE≌△ACF,根据等角定理可证得。

步骤四: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BAE=∠CAE,即线段AD平分角ABC。

三、直角三角形定理证明3.1 问题描述在平面内给定三角形ABC,其中∠B为直角,证明勾股定理成立,即AB²+BC²=AC²。

3.2 证明步骤步骤一:以BC为直径作圆,得点D在圆上。

步骤二:连接线段AD。

步骤三:由直径定理可得∠ADB为直角。

步骤四:证明△ADB≌△ACB,根据夹角相等、边边边相等可证得。

步骤五: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D=AC,即AB²+BC²=AC²。

结语:通过上述几个几何证明的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几何证明的基本思路和推理步骤。

通过围绕不同的几何问题进行证明,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几何证明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几何证明中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

初一上册几何证明题(精选多篇)

初一上册几何证明题(精选多篇)

初一上册几何证明题(精选多篇)第一篇:初一上册几何证明题初一上册几何证明题1.在三角形abc中,∠acb=90°,ac=bc,e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ae,过c作cf ⊥ae于f,过b作bd⊥bc交cf的延长线于d,试说明:ae=cd。

满意回答因为ae⊥cf,bd⊥bc所以∠afc=90°,∠dbc=90°又∠acb=90°,所以∠ace=∠dbc因为∠cae+∠aec=90°∠ecf+∠aec=90°所以∠cae=∠ecf又ac=bc所以△ace全等于△cbd(asa)所以ae=cd像这类题目,一般用全等较好做些2.如图所示,已知ad、bc相交于o,∠a=∠d,试说明∠c=∠b.解:证1:∠a=∠d=====>ab∥cd=====>∠c=∠b(内错角相等)证2:△abo内角和180=△cdo内角和180∠a=∠d∠aob=∠d0c∴∠c=∠b证明:显然有:∠aob=∠cod(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又∠a=∠d,且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一定有∠c=∠b.3.(1)d是三角形abc的bc边上的点且cd=ab,角adb=角ba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求证ac=2ae。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90度,bd是角b的平分线,交ac于d,ce垂直ab于e,交bd于o,过o作fg平行ab,交bc于f,交ac于g。

求证cd=ga。

延长ae至f,使ae=ef。

be=ed,对顶角。

证明abe全等于def。

=》ab=df,角b=角edf角adb=角bad=》ab=bd,cd=ab=》cd=df。

角ade=bad+b=adb+edf。

ad=ad=》三角形adf全等于adc=》ac=af=2ae。

题干中可能有笔误地方:第一题右边的e点应为c点,第二题求证的cd不可能等于ga,是否是求证cd=fa或cd=co。

教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

教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

教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教学目标:1. 理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会使用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

教学内容:1. 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3. 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几何证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意义和重要性;2. 向学生介绍几何证明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公理等。

二、讲解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证明等几何证明的方法;2.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等逻辑表达式进行几何证明;3.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几何证明。

三、练习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15分钟)1. 向学生发放几道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和技巧进行解题;3. 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回顾;2. 强调几何证明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巩固所学的几何证明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几何证明练习题目,对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几何证明的知识点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几何证明的教材和参考书;2. 几何证明练习题目和解答;3. 几何画图工具和软件。

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图工具和软件进行几何证明,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3.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命题、定理、证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真假的陈述?”比如,判断广告中的产品宣传是否真实。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命题的奥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对于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信心。
首先,关于命题的真假判断,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判断方法,但在遇到一些复杂命题时,仍然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
其次,定理的应用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讲解定理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适用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定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定理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1.教学重点
(1)理解命题的概念:命题是描述性语句,可以判断其真假。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命题的基本要素,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书写正确的命题。
举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
(2)掌握定理的定义:定理是经过证明的命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定理在几何证明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定理进行问题的解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它是数学逻辑推理的基础,是建立定理和进行证明的前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这个命题,了解它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典型几何证明50题

七年级数学典型几何证明50题

初一典型几何证明题1、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解:延长AD 到E,使AD=DE ∵D 是BC 中点 ∴BD=DC在△ACD 和△BDE 中 AD=DE ∠BDE=∠ADC BD=DC∴△ACD ≌△BDE ∴AC=BE=2 ∵在△ABE 中 AB-BE <AE <AB+BE ∵AB=4即4-2<2AD <4+2 1<AD <3 ∴AD=22、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BF 和EF ∵ BC=ED,CF=DF,∠BCF=∠EDF ∴△BCF ≌△EDF (S.A.S)ADBCA BC DEF 21∴ BF=EF,∠CBF=∠DEF 连接BE在△BEF 中,BF=EF ∴ ∠EBF=∠BEF 。

∵ ∠ABC=∠AED 。

∴ ∠ABE=∠AEB 。

∴ AB=AE 。

在△ABF 和△AEF 中 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ABF ≌△AEF 。

∴ ∠BAF=∠EAF (∠1=∠2)。

3、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过C 作CG∥E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G CG∥EF,可得,∠EFD=CGD DE =DC∠FDE=∠GDC(对顶角) ∴△EFD≌△CGD EF =CG ∠CGD=∠EFD 又,EF∥AB ∴,∠EFD=∠1 ∠1=∠2 ∴∠CGD=∠2∴△AGC 为等腰三角形, AC =CG 又 EF =CG ∴EF =AC4、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BA CDF2 1 EA证明:延长AB取点E,使AE=AC,连接DE∵AD平分∠BAC∴∠EAD=∠CAD∵AE=AC,AD=AD∴△AED≌△ACD (SAS)∴∠E=∠C∵AC=AB+BD∴AE=AB+BD∵AE=AB+BE∴BD=BE∴∠BDE=∠E∵∠ABC=∠E+∠BDE∴∠ABC=2∠E∴∠ABC=2∠C5、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AE=AD+BE证明:在AE上取F,使EF=EB,连接CF∵CE⊥AB∴∠CEB=∠CEF=90°∵EB=EF,CE=CE,∴△CEB≌△CEF∴∠B=∠CFE∵∠B+∠D=180°,∠CFE+∠CFA=180°∴∠D=∠CFA∵AC平分∠BAD∴∠DAC=∠FAC∵AC=AC∴△ADC≌△AFC(SAS)∴AD=AF∴AE=AF+FE=AD+BE6、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命题的定义、分类及定理的概念,以及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用几何语言表达命题和定理。

3.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难点:证明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利用几何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案例,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几何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给定的几何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命题、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包括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知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还不够清晰,对于证明和推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难点:对于几何图形的证明和推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和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线段长度、计算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向学生介绍线段、角、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几何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命题、定理和证明,使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及逻辑推理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相关例题及练习题。

3.几何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规律。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命题、定理、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2. 能够运用几何证明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定义法、公理法、推论法、综合法等;2. 几何证明的基本原理:平行线公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等;3. 几何证明的实际应用:解决几何题目、证明几何定理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2. 提问:什么是几何证明?为什么需要进行几何证明?二、基本方法介绍(15分钟)1. 定义法:通过给出几何图形的定义来证明结论;2. 公理法:利用已知的公理来推导结论;3. 推论法:利用已知的推论来推导结论;4. 综合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结论。

三、基本原理介绍(15分钟)1. 平行线公理:通过平行线的性质来证明结论;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证明结论;3. 相似三角形定理: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结论。

四、实际应用举例(15分钟)1. 解决几何题目:利用几何证明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几何题目;2. 证明几何定理:利用几何证明的方法来证明已知的几何定理。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几何证明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总结几何证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解题的技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证明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几何证明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资源:1. 几何证明的教材或教辅;2. 几何证明的实际题目和定理。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2. 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何证明的解题技巧;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
1.如图,在ABC 中,D 在AB 上,且ΔCAD 和ΔCBE 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1)DE=AB ,(2)∠EDB=60°
2.如图,在ΔABC 中,AD 平分∠BAC ,DE||AC,EF ⊥AD 交BC 延长线于F 。

求证: ∠FAC=∠B
3.已知,如图,在△ ABC 中,AD ,AE 分别是 △ 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若∠B=30
∠C=50°求:(1),求∠DAE 的度数。

(2) 试写出 ∠DAE 与 ∠C - ∠B 有何关系?(不必证明)
B
A
C
D
4、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A=90º ,∠ C=25º,∠B=25º,检验已量得∠BDC=150º,就判断这个
零件不合格,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理由。

C
D
A B
5、如图,已知DF ∥AC,∠C=∠D,你能否判断CE ∥BD?试说明你的理由
6、如图,△ABC 中,D 在BC 的延长线上,过D 作DE ⊥AB 于E,交AC 于F. 已知∠A=30°,∠FCD=80°,求∠D 。

7、如图,BE 平分∠ABD ,CF 平分∠ACD ,BE 、CF 交于G , 若∠BDC = 140°,∠BGC = 110°,则∠A ?
G F
E
D
C
B A
E
D
C
B
A
8、如图,AD ⊥BC 于D ,EG ⊥BC 于G ,∠E =∠1,求证AD 平分∠BAC 。

E
D
C B A G 3
21
9、如图,直线DE 交△ABC 的边AB 、AC 于D 、E ,交BC 延长线于F , 若∠B =67°,∠ACB =74°,∠AED =48°,求∠BDF 的度数.
10、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O , 则∠AOC+∠DOB
11、如图,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 叠放在一起. (1)若∠DCE=350
,求∠ACB 的度数; (2)若∠ACB=1400,求∠DCE 的度数;
(3)猜想:∠ACB 与∠DC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E O D
C
B
A
12、已知: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BOC=45o

(1)如图1,若EO ⊥AB ,求∠DOE 的度数; (2)如图2,若EO 平分∠AOC ,求∠DOE 的度数.
13、已知AOB ∠,P 为OA 上一点.
(1)过点P 画一条直线PQ ,使PQ ∥OB ;
(2)过点P 画一条直线PM ,使PM ⊥OA 交OB 于点M ; (3)若︒=∠40AOB ,则=∠PMO ?
14、如图。

已知∠BOC = 2∠AOB ,OD 平分∠AOC ,∠BOD = 14°,求∠AOB 的度数.
O
D C
B
A
15、如图,∠AOC 和∠DOB 都是直角,如果∠DOC =28°,那么∠
AOB = ?
16、已知:线段AB=5cm ,延长AB 到c ,使AC=7cm ,在AB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 ,使BD=4BC ,设线段CD 的中点为E ,问线段AE 是线段CD 的几分之一?
17、)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图①,已知,在△ABC 中,AB=AC ,P 是△ABC 内任意一点,将AP 绕点A 顺时针旋转至AQ ,使∠QAP=∠BAC ,连结BQ 、CP ,则BQ=CP .”小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他通过对图①的分析,发现△ABQ ≌△ACP ,从而得到BQ=CP .之后,他将点P 移到△ABC 外,原题中其他条件不变,发现“BQ=CP ”仍然成立,请你就图②给出证明.
O
A
C
B
D
18、如图所示:ΔABC 的周长为24cm ,AB=10cm ,边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BC 边于点E ,垂足为D ,求ΔAEC 的周长.
第18题图
19、(6分)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垂足为E ,DF ⊥AC ,垂足为F ,你能找出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吗?为什么它们是全等的?
第19题图
20、如图,AB=EB ,BC=BF ,
CBF ABE ∠=∠.EF 和AC 相等吗?为什么?
21、已知:如图,AD ∥BE ,∠1=∠2.求证:∠A=∠E .
(第21题图) F
E
C
B
A
(第20题图)
2
1
3
F
D
C
B
H E
G A
22、已知:如图,AB//CD ,∠ABE=∠DCF ,请说明∠E=∠F 的理由
F
E
D
C
B
A
23、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DE=FE ,AE=CE ,
AB 与CF 有什么位置关系?说明你的理由.
24、下图是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中的图案,其中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EFGH 都是正方
形。

小强看后马上猜出△ABF ≌△DAE ,并给出以下不完整的推理过程。

请你填空完成推理: (7分) 证明:∵四边形ABCD 和EFGH 都是正方形,
∴AB=DA, ∠DAB=90°, ∠GFE=∠HEF=90° ∴∠1+∠3=90°, ∠AFB=∠DEA =90°, ∴∠2+∠3=90° ( ) ∴ ( ) 在△ABF 和△DAE 中
∴△ABF ≌△DAE ( )
25、如图,交于点是的平分线,求的度数.
26、如图, AD ∥BC , AD 平分∠EAC,你能确定∠B 与∠C 的数量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1D 2
A
E
C
B
27.如图,已知D 为△ABC 边BC 延长线上一点,DF ⊥AB 于F 交AC 于E,∠A=35°,•∠D=42°,求∠ACD 的度数.
F
D
C
B
E
A
28、如图,在△ABC 中,∠ABC=500,∠ACB=800
,BP 平分∠ABC ,CP 平分∠ACB ,则∠BPC 的大小.
P
C
B
A
29.如图,AB=EB ,BC=BF ,CBF ABE ∠=∠.EF 和AC 相等吗?为什么? F
E
C
30、如图1,已知∠1 =∠2,∠B =∠C,可推得AB∥CD。

理由如下:(10分)
∵∠1 =∠2(已知),且∠1 =∠4()
∴∠2 =∠4(等量代换)
∴CE∥BF()
∴∠=∠3()
又∵∠B =∠C(已知)
∴∠3 =∠B(等量代换)∴AB∥CD()
F
E
D C
B A
2
1
4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